如何评价白崇禧和李宗仁二人的关系?
一提到“李白”,大家瞬间就会想到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那个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写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写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无数经典名句的李白。
不过,我们今天要讲的“李白”却另有其人,是民国时期桂系军阀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合称。问题来了,很多人都认为白崇禧的军事才能明显更胜一筹,为何会长期屈居李宗仁之下呢?
本着尊重客观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走近桂系,走近李宗仁和白崇禧,揭示二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和历史评价。为了抵制恶意的抄袭,笔者在图片中附加水印的确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1965年7月18日,一架大型客机降落在上海的虹桥机场,周总理亲自抵达机场迎接。那么,这位“尊贵客人”究竟是谁呢?原来,他就是昔日的“代总统”李宗仁和“第一夫人”郭德洁。
关于李宗仁这次顺利回归,前前后后可谓曲折艰难,堪比一部情节复杂的大片。在欢迎会的现场,他们夫妇二人都欣喜异常,还真情流露发表了一段演讲:
十六年来,我始终以戴罪之身感念着共产党和毛主席,使得我们国家蒸蒸日上。因此,我毅然从海外回到国内,期望有机会参加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回到北京后,李宗仁还得到了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就在他重新找到人生方向的同时,作为曾经的“老搭档”,作为桂系的“两巨头”,近在咫尺台湾的白崇禧却是另外一番光景,一年后竟莫名其妙在家中暴毙,留下了太多的悬念和疑问。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人,陆军一级上将,历任北平行辕主任、民国副总统和代总统等职。他曾是坚定的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积极完成两广统一后致力于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旅居美国,最后才大彻大悟回归祖国。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广西桂林人,回族,陆军一级上将,历任军训部长、国防部长和华中军政首长等职。他曾是坚定的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积极参加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建国前盲目追随蒋介石败逃台湾却被闲置不用,最后暴毙在家死因长期存疑。
众所周知,桂系历来就是蒋介石的死敌,从“清党”、“讨汉”和“北伐”等事件开始,双方始终都是面和心不合。到了“中原大战”时期,双方甚至撕掉遮羞布后大打出手,到了抗战时期才“握手言和”一致对外。
抗战胜利后,国家终于获得了暂时的平稳,蒋介石为了彰显开明民主,也为了假意论功行赏,任命李宗仁出任了北平行辕主任,任命白崇禧出任了国防部长。不过,他从来没有真正放心过“桂系”,始终视其为我党以外的心头大患。
随着内战爆发,李宗仁和白崇禧发现自己被蒋介石绑上了战船,成为其反共、反革命的陪葬品。
尤其是,李宗仁表面统领着两个战区和五个省份,可谓是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可谓是手握实权的地方大员。不过,他就是一个傀儡而已,每个战区都只听命于蒋介石,每个省份都只听命于行政院。
而白崇禧也好不到哪去,他虽然是国防部长,可也是一个徒有其名的“空架子”而已。作为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参谋总长陈诚才是大权在握,直接指挥陆军司令部、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和联勤司令部,全然不把国防部长放在眼里。
到了1948年,人民解放军已经由守为攻,实现了战略格局的易势。不过,蒋介石却执迷不悟,还执意要在南京召开所谓的“行宪国大”,更为选举民国总统和副总统定下了主要步调。
作为国民党的现任总裁,蒋介石自然是板上钉钉的总统候选人,当选几乎已成定局。可是,究竟由谁来担任副总统,却引起了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
作为副总统,按理说只是一个有职无权的角色,加之蒋介石的强势和蛮横,必定会被当成傀儡。不过,此时正担任北平行辕主任的李宗仁却动心了,执意决定参加竞选。
一方面,美国人已经对蒋介石失望透顶,准备扶持李宗仁取而代之;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东北局势和华北局势都势必难保,自己的北平行辕主任实在当不了几天,必须尽快寻找退路。
同时宣布参加副总统竞选的有六个人,除了李宗仁以外,还有于右任、莫德惠、徐傅霖、程潜和孙科。为了阻止李宗仁当选,蒋介石决定扶持孙科,而且倾尽全力助其当选。
在白崇禧的暗中运作下,孙科因为“蓝妮案”而形象大损,更以1295票对1438票的微弱劣势输给了李宗仁。而作为总统当选人,蒋介石虽然恨得牙根痒痒,虽然大骂“扶不起的阿斗”,但也只得无奈接受了这个事实,眼睁睁地看着“桂系”实力暴涨。
作为反击,蒋介石免去了白崇禧国防部长之职,调任他出任了华中“剿总”司令。“桂系”虽然心有不甘,但从军事角度讲,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一来避免与解放军直接交火,二来也在后方掌握了几十万的精锐兵力。
在“三大战役”的淮海战役前夕,蒋介石已经预感到徐州势必难保,认为刘峙根本不是陈毅和粟裕的对手。因此,他在权衡之下准备将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实现合并,而且统一由白崇禧负责。
白崇禧与李宗仁经过商量,终于决定再次翻脸,决定不再替蒋介石继续卖命。因此,他以“机构不必重叠设置”为由,拒绝前往徐州去就职,继续任由“猪将军”刘峙留守徐州。
在淮海战役陷入僵持时,白崇禧不顾蒋介石的多次调兵要求,拒绝救援徐州并且眼睁睁看着刘峙落败,眼睁睁看着蒋介石仅存的嫡系部队覆灭。从此以后,蒋介石所谓的“中央军”已经所剩无几,曾经的嚣张气焰也所剩无几。
为了继续填柴烧火,白崇禧在1948年12月24日发出了“亥敬电”,又在1948年12月30日发出了“亥全电”。两封电文几乎以不加掩饰的语气,“诚恳规劝”蒋介石知进退,以政治家的胆气宣布辞职下野。
虽然连续大骂“娘希匹”,但蒋介石还是在1949年1月21日黯然宣布下野。发表讲话的字里行间,他都充满着对“桂系”的不满,对李宗仁和白崇禧的不满。
蒋介石下野后,李宗仁出任了民国代总统。此后,白崇禧也掌控了很大一部分军权,“李白”真正成为了当时的风云人物,影响了历史走向。
渡江战役后,国民政府的统治已经接近尾声,只好转移到广州苟延残喘。李宗仁和白崇禧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下令将桂系的主力部队都纷纷撤回了广西,准备将其经营成为最后的堡垒。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继续着解放大西南的征程。面对接二连三的败局,广西也已经岌岌可危,李宗仁于1949年11月20日以“就医”为名逃离南宁,躲到了香港去观望时局。
在离开南宁前,李宗仁再三再四地叮嘱白崇禧,务必要小心提防蒋介石,千万不要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蒙蔽,更不要前去台湾。不过,在高官厚禄的诱惑下,在“行政院长”的许诺下,白崇禧还是从海南岛转到了台湾。
蒋介石之所以拉拢白崇禧,除了分裂“桂系”以外,更是为了牵制远在美国的李宗仁。很显然,他担心对方在美国“胡言乱语”,担心对方继续以“代总统”的身份为难自己。
到了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与李宗仁数轮“隔空交火”后,终于单方面宣布“复行视事”。不过,白崇禧却并没有得到重用,更没有担任“行政院长”,而只是担任了“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蒋桂之间的积怨太深了,蒋介石从来都没有原谅过“李白”,还下令保密局严密监视白崇禧在台湾的一举一动。基本上,无论他出门打猎或者走亲访友,都会受到特务们的暗中尾随和公开盯梢,总有“尾巴”会出现。
到了1954年,蒋介石对白崇禧的打压更是变本加厉,通过数十名“国大代表”的联合罢免,就连“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位子都丢了。此后,他彻底成为了闲人,只保留着“台湾回教协会”理事长的职务。
从1949年12月5日从香港飞抵美国后,李宗仁就一直“看病就医”,而且继续顶着“代总统”的头衔。不过,自从蒋介石在1950年3月复出掌权后,他对美国的重要性已经每况愈下,越来越被冷遇。
随着新中国的蒸蒸日上,远在美国的李宗仁逐渐产生了钦佩之情,只是担心不被原谅和接纳。毛主席和周总理敏锐地察觉到他的思想变化,开始积极促成他返回祖国大陆。
作为国民党曾经的元老人物,作为李宗仁曾经的好友,李济深很快联系上了待在香港工作的程思远。程是李宗仁曾经的秘书,以私人信件联络老领导,表明了新中国的态度,终于使其放下了戒备。
1963年4月,李宗仁向美国方面提出申请,希望离美前往瑞士进行旅游。出于谨慎,移民局虽然批准了他的离境请求,但却全程进行监督和跟踪。
事实上,这次旅游只是李宗仁的一次“试探之举”,在欧洲之行结束后很快就返回了美国。1965年4月,他再次申请前往瑞士度假,因为第一次的“愉快合作”,这次很快就获得了批准。
与此同时,程思远也从香港启程赶到了瑞士,二人终于在苏黎世实现了会面。之后,李宗仁和妻子郭德洁一起登上了瑞士航空公司的客机,在经日内瓦、希腊和巴基斯坦等国后飞抵香港,最后才转机飞往上海。
在李宗仁回国后,尚在台湾赋闲的白崇禧处境更加艰难,完全丧失了仅存的一点价值。终于,特务们对他已经不仅仅限于跟踪和尾随,而是开始实施一次次的暗杀。
白崇禧在妻子马佩璋过世后,很长时间都闭门不出。为了缓解苦闷,也为了寻求慰藉,他逐渐对身边的护士张小姐动心了,还开启了一段忘年恋。
作为保密局特务,谷正文一直在为如何刺杀白崇禧而发愁。当得知对方已经“梅开二度”,他立即决定从这方面下手,不仅买通张小姐“照顾老将军”,更提供大量的春药进补。
1966年12月2日,73岁的白崇禧被发现赤身裸体死在了自己床上,而那位“张护士”早就不知去向。更要命的是,床头柜上还有一瓶尚未喝完的春药。
为了保全白家的颜面,白崇禧的子女们决定不再深究,对外宣称是死于心脏病突发。于是,这位被誉为“小诸葛”的白崇禧就稀里糊涂地被打发了。
听闻白崇禧的死讯,蒋介石还亲自赶到白府去吊唁,表情显得非常悲戚。之后,他还煞有介事地对白先敬等人表示,如有任何困难都能来找我。
关于白崇禧的真实死因,后世一直都存在疑问。2005年时,已经95岁的谷正文亲自口述了一本《白色恐怖秘密档案》,书中详尽回顾了自己罪恶昭昭的一生,还揭示了“毒杀白崇禧”的真相。
作为“桂系”的两巨头,李宗仁和白崇禧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难怪会被合称为“李白”。不过,李宗仁的历史地位和后世评价都胜过白崇禧,究其原因与二人的“格局”休戚相关。@文史不假
如何评价白崇禧和李宗仁二人的关系?
20世纪20年代,革命形势如火如荼,新军阀取代旧军阀,新势力取代旧势力变成十分正常的事情,以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三人形成的新桂系军阀取代旧桂系陆荣廷,成为代表广西的新势力。
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也因此成为新桂系的三巨头,后来黄绍竑从政,新桂系实际上更多的是李宗仁与白崇禧的合作,二人合作的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外界称之为“李白”。
携手共进1922年李宗仁和黄绍竑联合起来对付广西旧军阀陆荣廷和沈鸿英,白崇禧作为黄绍竑的参谋与李宗仁第一次见面,但是李宗仁对白崇禧印象很深刻,评价道:“他身穿整洁的西服,谈吐彬彬有礼,头脑清楚,见解卓著。”
二人携手共进在1924年到1925年间不仅打败了旧桂系,还打败了几倍于己的滇军唐继尧部,因此统一广西。在后来的北伐战争中,桂系的第七军一马当先,从镇南关打到山海关,成为国民政府中实力最强的地方军阀。
在外人看来,白崇禧这个人很傲气,恃才傲物,但是唯独对李宗仁很客气,虽然白崇禧号称小诸葛,对李宗仁却是十分佩服,在外界看来,新桂系之所以强大,就在于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之间关系密切就像一个人一样,虽然二人没有像蒋介石到处拜把子一样结为异性兄弟,然而二人的关系早已超越兄弟之情。
风雨同舟北伐实际上是一次南方新式军阀取代老式军阀的过程,不仅是老蒋实力强大,就是桂系也变得异常强大,但是双方互不信任,其实,老蒋是对所有的军阀都不相信,不管好的坏的,只要有机会,就会被老蒋收归中央,罢官或者驱逐,唯独桂系的“李白”二人,老蒋从来没有摆平,其中更是两次被李宗仁和白崇禧逼下野。
最后蒋桂之间的矛盾逐渐扩大,以致1929年爆发蒋桂大战,后来桂系大败,李宗仁通电下野,与白崇禧一同逃往香港,后折返回广西。
二人并没有被蒋介石所分化瓦解,反而是选择了风雨同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经过几年的发展,桂系重新崛起,但是当时九一八事变发生,蒋介石也刚刚经历中原大战,为了大局,老蒋和李宗仁、白崇禧达成共识,握手言和,共同抗日。
不同的抉择1948年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选举中当选总统,并且为了削弱新桂系的势力,想让孙科当副总统,但是李宗仁并没有放弃,而是与其相争,最后获得选举胜利,蒋介石是大发雷霆,但是依旧拿新桂系没有办法,当时正是需要新桂系帮助中央军的时候。
在1949年蒋介石第三次被逼迫下野,就出自李白的手笔,李宗仁出任国民政府代总统,老蒋也是气的没办法,“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下野到台湾的蒋介石拉拢白崇禧,意思是让李宗仁以大局为重,请求蒋介石复职,然后蒋桂携手,再创辉煌,白崇禧想明白了,但是李宗仁不干,就是不把代总统的职位让出去,弄得老蒋只能弄个总裁的职位。
后来国民党彻底在大陆败退之后,蒋介石邀请李白二人到台湾共图国事,李宗仁没有信蒋介石的鬼话,白崇禧却不甘心,去了台湾。白崇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老蒋之所以要他到台湾,完全是想牵制李宗仁,使其就范,但是李宗仁不为所动,1965年冲破重重困难到了北京。
白崇禧也就失去了作用,并且说:“德邻投匪,我今后在台湾,更没有脸见人了。”第二年,白崇禧就离奇死亡,至今充满疑团。
李白之间合作了27年的关系,最终毁于对历史的抉择。
如何评价白崇禧和李宗仁二人的关系?
要全面讲述李宗仁、白崇禧两位大佬的关系,就必须提到蒋介石。因为蒋介石的关系,李、白二人之间原本相对单纯的关系要变的错综复杂一些。
李、白总体上是比较默契的合作伙伴关系,黄金搭档二人从联手击败老桂系统一广西以来,历经北伐、武力反蒋、抗战、解放等几个重要阶段,二十多年来总体上配合的非常不错,也堪称一段佳话。
但是,由于李宗仁为人相对敦厚,有时也会被白崇禧认为是没魄力。加之李宗仁一直以来以桂系头牌的角色出现,在政治上也相对成熟一些。白崇禧虽然长期担任军职,但也认为自己具备一定的政治能力,这点小心思难免就会被蒋介石抓住利用。
李、白为首的桂系钢板一块,绝非蒋介石愿意看到的桂系从北伐以来直到败退大陆,一直都是国民党内部最坚决、最持续、最大的反蒋势力,估计蒋介石做梦都想分化解决掉这个头疼问题。
1938年底,军委会成立了桂林行营,负责统筹南战场的三、四、五、九战区的对日作战。蒋介石选择白崇禧出任行营主任,理论上成为时任第五战区长官的李宗仁的顶头上司。
关于这一点,很有可能是蒋介石在发挥白崇禧优点长处的考虑之外,还有挑拨离间一下李白二人的意思。
但是,很快就因为桂南会战的失利,蒋介石借机把白崇禧降级留任了。
最后关头,白崇禧也算摆过李宗仁一道1948年李宗仁就任“副总统”以后,蒋就把白崇禧的国防部长拿掉了,转任其为总统府战略顾问主任委员的虚职。到了1949年10月,蒋介石想复出视事,李宗仁的代总统就成了其复出的障碍,于是蒋就与白崇禧做起了交易。
由于自己掌握的桂系主力已经成为国民党重要的军事依靠,白崇禧主动向蒋介石建议,由他出面劝李宗仁隐退,但前提是必须顶替阎锡山当上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等于是将李宗仁卖了,以换取自己的乌纱高帽。这个交易,由于白崇禧的胃口太大,蒋介石喊停了。
李宗仁寓居美国、白崇禧前往台湾,等于宣布这对“黄金搭档”正式解散李宗仁判定蒋不会容下自己,才决意流亡美国。白崇禧呢,或者是存有幻想,或者是其他考虑,选择飞赴台湾继续追随蒋介石。
这个时候,或许白对蒋的唯一价值就是可以帮忙招抚李宗仁吧。随着李宗仁的毅然回国,白崇禧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蒋介石的弃子。
欢迎交流,请关注@司马砸光
如何评价白崇禧和李宗仁二人的关系?
李宗仁和白崇禧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很要好的。毕竟他们都是广西老乡,在一起统一广西之后,开始走向统一全国之路的。
在北伐的过程当中,他们带领的桂系军队,加入到了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当中,然后开始了统一中国的霸业。
尤其是在整个北伐的过程中,他们带领的桂系军队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就在他们即将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蒋介石和李宗仁的矛盾就显现出来的。蒋介石想要发展壮大的,一直都是自己比较亲信的黄埔系和浙江系。
他对李宗仁和白崇禧所带领的桂系,一直都是不怎么信任的。
李宗仁和白崇禧对蒋介石的那点花花肠子,当然了如指掌了。所以他们两个只能抱团取暖,想尽了办法和蒋介石斗智斗勇。
本来在北伐的时候,蒋介石和李宗仁还是拜过兄弟的。
但是,蒋介石一般和谁结拜为兄弟,都是处于政治方面的考虑。
这一点李宗仁也知道,他本来不想和蒋介石走的太近,但是,蒋介石的面子他又不能不给,所以,他就答应了和蒋介石义结金兰。
尽管两个人开始称兄道弟了。但是,最终因为利益分配不均,他们又开始闹矛盾了 ,最后在和谈不容的条件下,他们只好兵戈相向了。
中原大战就是蒋介石和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三个人开打的。
那时候蒋介石靠着自己的力量和他们三个军阀打的是不分上下。可以说这时候若是再来一支部队,无论加入到哪一个阵营,都会帮助另一方轻而易举的取得胜利。
蒋介石最后之所以能胜出,正是因为东北军张学良的加入,然后蒋介石又给张学良拜了兄弟,你看蒋介石真是见谁强大就和谁结拜呀,然后结拜之后,说翻脸就翻脸。所以,一般蒋介石找说拜把子,你一定要小心了,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总之,中原大战蒋介石是胜出了,按照当时的惯例,凡是打输了一方的将领,就要把自己的队伍解散,然后主要领导人出国。
但是,没过多久中国又发生了抗日战争,这时候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又开始卷土重来,回到各自的地盘,开始征兵了。
不过这一次他们都是听从蒋介石的统一调遣,众志成城一致对抗日本人。
尽管蒋介石是名义上的最高长官,但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对蒋介石并不服气。尤其是蒋介石在战争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
白崇禧联合李宗仁也给蒋介石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正是他们两个人的合作,导致了蒋介石三次被迫下野的经历。
可以说蒋介石被迫下野事件,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取得的政治方面最大的成就,军事方面他们两个人的联合,取得了的胜利的战役,那就更多了。
从统一广西开始,到北伐战争的过程中他们联合消灭孙传芳的军队,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儿庄大捷,昆仑关大捷,一次又一次战争的胜利,都是白崇禧和李宗仁合作的结果。
正是因为他们合作的天衣无缝,所以,他们二人才会被称为“李白”。
可以说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个人要想有一番作为,是谁都离不开谁的。李宗仁相对比白崇禧来说,他的威望更高一些,他的政治水平也比白崇禧略胜一筹。
白崇禧最大的优点,就是军事才能十分的突出,国民党众多将领之中,只有白崇禧有“小诸葛”的称号。能得到这样的一个称号,说明白崇禧是极具有军事指挥才能的。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强项不一样,所以,才让他们之间形成了谦让,才让他们两个能够长久的在一起共事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也只有他们两个人一起联合起来,才能对付厚黑学比较深厚的蒋介石。
当然了最后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李宗仁,白崇禧他们都成为了输家。
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李宗仁去了美国,白崇禧到了台湾投靠蒋介石。恰恰也正是因为白崇禧和李宗仁分开了,所以,才造成了白崇禧在台湾不明不白死去的下场。
我觉得白崇禧和李宗仁的关系,更像是秤不离铊,铊不离称的关系。他们要想活下去,必须要在一起,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的强大。
如何评价白崇禧和李宗仁二人的关系?
日本最杰出的的搞笑艺人组合“downtown”(日本的郭德纲于谦)的松本人志曾经说过他和拍档滨田雅功不是朋友,不会私下一块喝酒吃饭;但是他们是有深深羁绊的家人。
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关系就类似这种,他们兴趣爱好不相同,私下里不是那种能一块打麻将、喝酒的朋友,但是几十年互相扶持,一路走过来,他们两人的关系很像是结婚几十年,目前已经分居好几年的夫妻。
新桂系三杰本来是李宗仁、黄绍竑和白崇禧。
李宗仁其实不是军事领袖,他更多是一个政治领袖,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宽厚,尤其是对待广西自己人上面,黄绍竑就曾经多次说过“李宗仁宽厚大度有非人所能及者,真使我感佩万分。”
白崇禧则是一个完全的军事领袖,他在军事上确实很有才华,但是在性格上怎么说,说得好听是恩怨分明,说得难听是气量狭小、睚眦必报,还爱委过于人,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领袖。李品仙因为曾经附和老长官唐生智通电讨伐李宗仁、白崇禧,结果在抗战前按着坐了三年冷板凳,抗战中白崇禧又坚决反对李品仙担任安徽省主席,白崇禧力劝李宗仁把安徽省主席的位置给了曾经因为帮助李、白而被撤职的廖磊。
黄绍竑在军事上比李宗仁强,但是逊色于白崇禧;在政治上比白崇禧强,但又不如李宗仁;正因为黄绍竑军政全能/全不能的特点,使得他特别不服气李宗仁、白崇禧,而在白崇禧地位超过他之后,他更感到心灰意冷,最后脱离新桂系。
李宗仁和白崇禧在抗战之前完全可以用“患难夫妻”来形容,蒋桂大战后李宗仁、白崇禧甚至被逼着下野,后来虽然重新掌握了军队,但是广西富裕之地又都被粤军掌握,如果不是接连发生中原大战、蒋介石扣押胡汉民以及九一八事变,李宗仁和白崇禧以及桂系是否还存在都要打一个问号。
也就是1929—1931这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桂系军队几乎无日不战,粤军多次深入广西腹地,李宗仁和白崇禧只能困守广西最穷的地区,黄绍竑也是在此时离开广西的。可以说在这种险恶情况下,李宗仁和白崇禧不团结的话,连生存都不能保证,谈什么其他呢?
而1931年以后,李宗仁和白崇禧虽然稳定了广西局势,但是也时刻面临着蒋介石的威胁,现在谈桂系,似乎觉得蒋介石不堪一击,但事实上正好相反,为了巩固两广同盟,李宗仁在1931年后长期住在广州,这客观上也减少了李宗仁和白崇禧闹矛盾的几率。
而抗战爆发,客观上说是给了桂系扩充实力的机会,李宗仁、李品仙、廖磊等人盘踞安徽,彻底把广西交给了白崇禧,这样一来,桂系李、白之间更没有矛盾。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梳理史料就能发现,随着抗战的进行,白崇禧反而越来越像是桂系实际领导人,至少桂系军队在抗战后期几乎都听从白崇禧指挥,而李宗仁则更像是桂系的一个吉祥物。
如果李宗仁在抗战后依然具有对军队的控制力,那么越绝不至于他做北平行辕主任,批20支步枪的条子都被打回票了。
也就是说抗战后李宗仁对桂系军队的控制力只剩下名义上的,这有点像英国著名电视剧《是,大臣》,李宗仁就像是行政部名义上的领导,但该部门实际权力掌握在次长白崇禧手中。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李宗仁和白崇禧最后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李宗仁到抗战后对桂系军队已无实际影响力,真正桂系当家人是白崇禧。
如何评价白崇禧和李宗仁二人的关系?
李宗仁,白祟禧,黄绍闳被誉为桂系的三驾马车。李宗仁善大局,白善谋略,黄善守诚。桂系都不是很坏的,所谓三人成虎。白最反共,黄后来投诚,李宗仁最后归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