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刚即位的时候,为什么要以抽签的方式选内阁大臣?

木匠皇帝明熹宗驾崩后,大太监魏忠贤希望从皇室的宗亲中挑选一名年幼者继承皇位,以便于自己继续把控朝政。依照《皇明祖训》,“父死子承”在无法推行时只能“兄终弟及”,信王朱由检作为明熹宗的亲弟弟理应继承帝位。但是,他已经是成年的皇子,魏忠贤并不愿意由他来继位。

当时的内阁早就投靠了魏忠贤,甚至被称为是“魏氏内阁”。其中,除了首辅黄立极以外,还有施鳯来、张瑞图和李国普这三位阁臣,清一色都是魏忠贤追随者。

面对皇位的传承问题,作为首辅的黄立极第一次违逆了魏忠贤的意思,旗帜鲜明地支持东林党的主张,公开拥立信王朱由检继位并且还得到了满朝文武的支持。眼见情势不可逆转,魏忠贤也只得表态支持信王朱由检登基。据《明史·阉党传·魏忠贤》记载:

七年秋八月,熹宗崩,信王立。

在朱由检登基称帝后,首辅黄立极立即进行攀附,立即撇清和阉党的关系。甚至于,就连新皇帝的年号“崇祯”也都是由他亲自拟定的。

凭借拥立之功再次得势后,东林党人立即向阉党集团宣战,准备一雪前耻。在崇祯帝的支持下,曾经不可一世的“九千岁”魏忠贤被发配到凤阳守陵,死后还被碎尸万段。据《明史·阉党传·魏忠贤》记载:

十一月,遂安置忠贤于凤阳,寻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诏磔其尸,悬首河间。

魏忠贤虽然处理了,但“魏氏内阁”依然存在。崇祯帝为了稳定朝局,并没有打算彻底更换阁臣,对内阁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容忍,准备日后再行更换。但是,睚眦必报的东林党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天天上疏弹劾内阁,搞得崇祯帝颇为头大,只得追究内阁首辅黄立极的责任,以“私交近侍”的罪名将其罢官归乡。

黄立极离开内阁后,施鳯来顺位接掌了内阁,成为了大明帝国的新一任内阁首辅。但是,这届内阁显然不是崇祯皇帝的心中所想,只能算是过渡。据《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

庄烈帝即位,以阁臣施鳯来、张瑞图、李国普皆忠贤所用,不足倚。

崇祯二年时,随着政局初步稳定,崇祯皇帝下旨扩充内阁,要求朝臣们通过廷议推选入阁人员。

经过了激烈的唇枪舌战,当十个候选者的名单都摆在御案前时,崇祯傻眼了。因为,其中既有阉党余孽,又有东林党人。据《明史》记载:

诏廷臣推举列上十人。

深感党争的破坏力,崇祯对阉党和东林党都极为提防,竟然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枚卜大典”。据《明史》记载:

帝仿古枚卜典,贮名金瓯,焚香肃拜,以次探之,首得龙锡,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辅臣以天下多故,请益一二人,复得周道登、刘鸿训,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那么,何谓枚卜大典呢?说白了,就是一场抓阄大会,和福利彩票开奖没有太大区别。通过这次抓阄,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周道登和刘鸿训这六人成功中奖,入阁成为了大学士参预机务。

内阁原来有三个人,分别是首辅施鳯来,阁臣张瑞图和李国普。如今,一下子扩招进来六个,大明的内阁中突然间就有了九个内阁大臣,真的是空前绝后的热闹。

自从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起,阁臣通常也就是三到五人的编制,最少的时候甚至只有一两人。这下,创纪录地拥有了九人的规模,成为最拥挤的内阁。

在这届“熙熙攘攘”的内阁中,可谓是鱼龙混杂,派系林立,有的支持阉党,有的支持东林党,有的都支持,有的都不支持。于是,无休无止的内斗开始了,搅得明朝更加动荡不安。

从此开始,自以为是和刚愎自用的崇祯帝开始频繁更换内阁首辅,搞得跟小孩过家家似的,很多阁臣都是昙花一现。

施鳯来接任首辅后,日子过得十分憋屈,既要面对崇祯的猜忌,又要提防朝臣的弹劾。不久,他只得递交辞呈归乡养老了,顺道的还有张瑞图。据《明史》记载:

立极乞休去,来为首辅。御史罗元宾复疏纠,鳯来、瑞图俱告归。

施鳯来和张瑞图被骂跑后,内阁中只剩下了李国普这个游走于阉党和东林党的双面人物,另外还有六个刚刚入阁的“生瓜蛋子”。崇祯大笔一挥,李国普成为了新一任的内阁首辅。

李国普上任时,崇祯和东林党对魏忠贤阉党的清算工作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可依然没有要收尾的迹象,搞得朝中人人自危。作为首辅,他委婉地向崇祯进言,竟然被对方质疑是在包庇阉党。据《明史·李国普传》记载:

请归里,荐韩爌、孙承宗自代。

从明朝的第一任内阁首辅黄淮算起到李国普,前后一共经历了五十二位首辅,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平均任期在四年以上。可是,从李国普开始到最后一位首辅魏藻德,一共经历了十五位,经历了十五年时间,平均任期一年。不难看出,崇祯选用首辅太过于随意,太过于任性,是一位比永乐、嘉靖和万历都更难伺候的朱皇帝。

在崇祯皇帝的“励精图治”下,明朝加速冲向了灭亡,成为了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文史不假

崇祯刚即位的时候,为什么要以抽签的方式选内阁大臣?

崇祯采用抽签的方法重组内阁,是为了避免内阁成员完全有党争来决定。不过这次抽签选的内阁成员并非是海选,而是由从达大臣推举的人选之中抽取,所以质量有一定的保证。

崇祯登基之后,迅速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内阁出现了权利真空,当时为了重组内阁,崇祯采用抽签的方法,从当时大臣推荐的十个人中抽出了六个。

崇祯的抽签选举办法并非由他首创,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吏部尚书孙丕扬首创了抽签任命官员方法。

孙丕扬,字叔孝,明朝晚期重臣。由于当时吏治腐败,宦官当道,作为吏部尚书,孙丕扬经常被宦官要求提拔自己的亲信,为了能够避免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孙丕扬采用抽签的方法来任命官职,这样一来宦官就不能垄断所有的官员任命了。

崇祯刚即位的时候,为什么要以抽签的方式选内阁大臣?

崇祯治下的末路大明,抽签的方式选内阁大臣,这是一位算得上清正廉明的吏部尚书,为大明吏治开出的一剂堪称是饮鸩止渴的“良药”,此人便是孙丕扬。

《明史》载“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

遥想当年,这个陕西籍的倔老头整天板着脸端坐办公,成千上万善于钻营的官迷,居然没人敢打他的主意,真叫我们这些五百年后的晚生肃然起敬。意味深长的是,这位孙先生当了吏部尚书之后,创建了“掣签法”,明朝的干部安排方式从此一变,官员们无论贤愚清浊,一概要凭手气抽签上岗了。

一个聪明正派的重臣,竟把皇上托付给自己的选贤任能的重大职责,转交给了一堆竹签。按照现代管理学的原则,不同的职位对人员素质有不同的要求,要根据不同的职务要求选择人才,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这个道理当然是不错的,当时的人完全明白。于慎行比孙丕扬年轻十来岁,当过礼部尚书。

他就曾批评孙丕扬道:人的才能有长有短,各有所宜;资格有高有下,各有所便;地方事务有繁有简,各有所合;上任的路途有远有近,各有所准。而这一切差别都付之竹签,难道遮上了镜子还能照见面貌,折断了秤杆还可以秤出分量么?”

于慎行的这些批评很精当,简直就像是比照着管理学原理说出来的。总之,孙丕扬创建的抽签法很危险——甄别使用人才的重任怎么能转交给没头没脑的竹签呢?

据《明史》记载,孙丕扬谁都不怕,惟独怕太监。文武百官都不敢找孙丕扬走后门,但是宦官敢。

宦官没完没了地托他给亲信安排肥缺,孙丕扬安排又不是,拒绝又不敢,于是就发明了抽签签的办法,让那些宦官不要再来走后门。孙丕扬用心良苦。宦官在名义当然没有孙丕扬的官大。孙丕扬是正二品的高官,而宦官的头子,也就是担任太监的宦官,不过是个四品官,与孙丕扬差着四档。

而且宦官是不许干预政事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规定,宦官干预政事者斩。同样,明朝也是没有宰相的,开国初期的三个官居一品的宰相似乎都不可靠,朱元璋杀掉他们,然后就废除了宰相制度,并且在《皇明祖训》中写下一句严厉之极的话:后代有敢建议立宰相者,灭九族。

如此说来,孙丕扬只需直接向皇上负责,除了皇帝本人之外不必再怕什么人。但是实际情形不然。朱元璋废除宰相,就等于迫使他的子孙后代亲自出面管理国家。但是在皇上又懒又好糊弄的条件下。譬如正德皇帝贪玩,太监刘谨便把章奏拿回家与亲戚和哥们商量着批,首辅李东阳也难以辨别真假。于是,就在这个并不违背常识和情理的过程中,行政权力的重心悄然转移。

孙丕扬不愿意让路,又不敢得罪宦官,不能不让路。双方较量的结果,就是孙丕扬带头放弃自己手里的安排干部的权力,放弃肥缺的分配权,同时也就取消了灰色权势集团的肥缺索取权,任何人都不能凭自己的标准安排干部,一切由竹签和当事人的手气决定。这个抽签制度建立后,吏部的后门果然堵住不少,当时的人们便盛赞孙丕扬公正无私。在这种盛赞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人事安排或者叫肥缺分配方面徇私舞弊的严重程度。

如果设身处地替孙丕扬想一想,就会发现他还是有一定魄力的。掣签法一出,请托无处容身了,那些明朝达官显贵,包括孙丕扬的那些花大钱钻营进来的部下,都断了一条财路。没有过人的胆量,或者头上有许多小辫子被人家攥在手里,谁还敢做这种得罪人的事情?自己先断了自己的财路,谁又肯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所以《明史》中也有许多体谅孙丕扬的话,大体可以概括为:”孙丕扬创建掣签法,虽然不能辨才任任官,关键是制止了放任营私的弊病。如果不是他,说不定情况更糟。这也是因地制宜,不可援引古代圣贤的话去责难他。”

  • 答主:银角大王说史;道德观的角度解读历史,求识、趣味、见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