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劻庸碌无为,名声也很差,为何却能成为晚清首席军机大臣?
从1644年入关算起,到1912年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满清一共统治了中国268年。在这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前后只出现过12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可谓是尊贵至极。
在这12个铁帽子王中间,最初的八位都是满清帝国的开国功臣。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到了雍正时期,由于十三弟胤祥有大功于江山社稷,被正式加封为怡亲王并且“世袭罔替”;而到了道光时期,他长期在立嗣问题上左右摇摆,临终前才下定决心传位于皇四子奕詝,但加封了皇六子奕訢“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
如果说,以上的十位铁帽子王还算是名正言顺的话,那最后的两位实在就太过儿戏了。奕譞并无任何能力和政绩,仅仅因为迎娶了慈禧太后的胞妹而得到重用,竟然也被加封为亲王并且“世袭罔替”;而奕劻就更加不堪了,他无才无德也就罢了,长期贪墨银两竟然也能被加封为“世袭罔替”的庆亲王。
今天,文史不假带您还原历史,探究满清帝国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奕劻的发家史和“奋斗史”。本人所有的原创文章只发表于“头条号”和“百家号”这两个平台,其余皆为可耻的抄袭和剽窃行为!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1917年1月),满洲镶蓝旗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他是乾隆皇帝的曾孙,是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是辅国公绵性的长子,长期位居晚清的权力中枢。
辛酉政变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彻底推翻了咸丰皇帝的临终部署,完全攫取了国家的朝政大权。而作为此次政变的积极策划者和参与者,恭亲王奕訢也被委以重任,受封议政王后直接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
由于被咸丰皇帝长期压制,奕訢长期以来一直都怀才不遇。如今得到重用,他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立志于实现国家的中兴局面。
首先,奕訢在中央运筹帷幄,重用汉臣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成功镇压了席卷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满清帝国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其次,通过与英法等国的积极媾和,满清换取了相对安宁的外部环境,二十多年没有大战发生。在这种背景下,清朝社会出现了一种短暂的复苏迹象,史称“同治中兴”。
经过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同意,奕訢积极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在地方进行改革,不断在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向西方学习。对于这次自上而下的自救行为,后世称为“洋务运动”。
由于成效斐然,恭亲王在国家的政治威望和地位也越来越高,被誉为是“定乱绥邦的一代贤王”。甚至于,就连慈禧太后本人也由衷地称赞:
如果没有奕訢,大清何至有今日?
或许真的是同患难容易,同享福难。在功绩面前,奕訢内心的“豪横”也日益明显。他对于慈禧太后长期干政历来反感,终于搬出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偕同宗室一同奏请撤帘归政于同治皇帝。
面对奕訢的态度,慈禧终于决定展开反击。在她看来,今日的恭亲王和昔日的顾命大臣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谁敢夺权就向谁开刀。
1865年,在慈禧太后的幕后支持下,御史蔡寿祺等人联名上疏弹劾奕訢的一系列不臣之举。据《清史稿》记载:
奏折一上,两宫震怒,诸臣惶惶。
慈禧太后终于说服慈安太后,两宫太后颁下懿旨进行彻查并且责令恭亲王停职反省。深谙权术之道的奕訢自然明白,这是慈禧太后在故意找茬,于是不做任何辩解就直接上疏乞罪。
慈禧太后终于迫使恭亲王服软,她不顾慈安太后的劝阻,执意免去了奕訢议政王的头衔和其他的一切差事,只保留了恭亲王的爵位。因为,这个“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是道光皇帝临终前加封的。
奕訢被免职后,满清宗室纷纷上疏力保,就连各国公使也出面进行担保,联合向慈禧太后施压。面对巨大的压力,慈禧最终同意恭亲王复职,但是却没有恢复他议政王的头衔。
在1868年时,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安德海目无法纪,竟然以“南下购置龙袍”为由出宫。一路上,他招摇撞骗并且大肆敛财,沿途搜刮民脂民膏,在山东境内被巡抚丁宝桢拘押并请示朝廷该如何处置。
作为领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訢也没有徇私,直接就将此事奏报给了慈安太后定夺。
对于这种事关大清体面的事,慈安太后没有犹豫,也没有顾及慈禧的颜面,当即下令就地处死安德海。据《清史稿》记载:
立命诛之。
此事无异于公开打脸慈禧太后,虽然相当于奕訢扳回了一局,可也为双方日后的决裂埋下了伏笔。慈禧心中虽有不满,但却丝毫不敢表露出来,只得明发上谕:
我朝家法森严,有犯必惩,太监安德海竟敢如此胆大妄为,招摇过市,实属罪有应得。
1874年,在同治帝即将亲政前,他在征得慈禧默许后提出重新修葺圆明园以供两宫太后居住。对此,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立即就明确表示反对,还以“耗费国帑太巨”为由奏请两宫太后自己定夺,使得此事最终作罢。
在这件事上,恭亲王显得有些太过于决绝了,既得罪了同治皇帝,又得罪了两宫太后。为了平息慈禧的怨气,同治帝只好降旨惩处奕訢,还以“语言失仪”的罪名革去他的亲王之职,降为了恭郡王。
这次处置明显过分了。别忘了,上次慈禧太后都没有敢革去奕訢的亲王爵位,同治皇帝以“语言失仪”的罪名就敢革去爷爷临终前赐给叔叔的亲王爵位,的确显得太过于不敬。
于是,无论是汉臣还是满臣,纷纷称病或者请辞,表面是在向同治帝施压,实际却是向慈禧施压。半年以后,眼看朝局运转不畅,慈禧只得勉强同意恢复奕訢的亲王爵位并且重新复出。
1881年4月,唯一能够制约慈禧的慈安太后过世了,两宫垂帘也变成了独自垂帘。与此同时,连续多次的浮浮沉沉和起起落落,恭亲王奕訢也逐渐丧失了当初的锐气,遇事开始议而不决,尽量避免与慈禧太后产生矛盾,尽量维系着朝廷的正常运转。
此后几年间,恭亲王和慈禧太后尽管心有嫌隙,但在朝政事务上还算和谐,没有发生过太大的矛盾。直到1884年,随着中法战争的爆发,慈禧太后终于找到了击垮奕訢的机会,决心新账旧账一起算,发动了“甲申易枢”。
中法战争前,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显得太过于谨慎,采取了“积极避战”和“消极对战”的态度,导致法国人得寸进尺,导致中法战争“不败而败”。以此为由,言官御史们开始接二连三进行弹劾,要求慈禧太后严惩军机处的丧权辱国。
1884年4月8日,慈禧太后突然颁布懿旨,以“委靡因循”的罪名,不仅免去了恭亲王奕訢的一切职务,还将他的嫡系宝鋆和李鸿藻等人也一同逐出了军机处。于是,自从雍正时期诞生军机处以来,第一次出现了空无一人的“打烊”局面。
奕訢倒台后,慈禧不给他重新复出的机会,很快就重新组建了军机处。据《清史稿》记载:
礼亲王世铎著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毋庸学习御前大臣,亦毋庸带领豹尾枪。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均著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工部侍郎孙毓汶著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命世铎主持军机处,庆郡王奕劻主持总理衙门,并命遇有重大事件,先与醇亲王商办。
看来,慈禧太后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和教训,再不使用“人才”,而改用了“奴才”去管理朝政事务。此次事件,成为慈禧太后一生中三次政变的第二次,史称为“甲申易枢”。
奕譞作为幼帝光绪的生父,照例不能主持朝政,但还是利用“商办”直接影响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而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奕劻却不断被委以重任,不仅晋封庆郡王,而且还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全面主持满清帝国的外交事务。
很明显,“甲申易枢”后的新一班军机大臣全都庸碌无为,完全仰仗慈禧太后的鼻息行事。自此,慈禧太后完全掌控了满清帝国的所有权力,真正成为了无限接近武则天的女帝。
甲午战败后,正在北京待考的举子们群情激愤,在康有为的组织下发起了“公车上书”。以此为标志,维新派终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宣扬变法图强的维新理论。
1898年6月11日,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为标志,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开始了。对于这次变法,慈禧太后虽不看好,可也没有坚决反对,抱着一种谨慎的乐观态度看待。
戊戌变法期间,急于求成的光绪帝竟然在一天之内连续下达十几道旨意,包含的改革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基本上涵盖到了国家的方方面面。显然,太过理想化的他完全不知道“顽疾不能下猛药”的浅现道理。
期间,除了大量的顽固派予以反对变法外,就连一向都拥护和支持光绪皇帝的恭亲王也上疏进行劝谏:
变法当慎重, 不可轻信小人言。
在此背景下,慈禧太后只得为这次变法踩刹车。遭遇到阻力后,光绪帝竟然采纳了康有为“以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的主张,暗中联络袁世凯发动兵变并且准备采取决绝的手段对付慈禧太后。
在此期间,奕劻挺身而出坚决支持慈禧太后,成功进行了政治站队,被加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之后,他在“己亥建储”中也同样支持慈禧废帝,最后因为西方列强的强势干预才作罢。
由于奕劻在镇压“戊戌变法”中尝到了甜头,从此开始执行起强硬政策,可惜是“盲目强硬”。在义和团运动中,他多次上疏要求严厉镇压;在庚子事变中,他多次表示强硬对外。待慈禧和光绪西逃后,留在京城协同李鸿章签订了《辛丑条约》。
1903年,随着荣禄病死,奕劻正式成为了军机处的领班大臣,并集财政、外交和军事大权于一身。
掌权以后,奕劻与其子载振等人开始大肆贪墨和卖官鬻爵,而且花样和种类还十分的繁多。据英国《泰晤士报》披露,当时他在英国银行的存款高达712万英镑。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写下《进化论》的达尔文购置了一处豪华别墅,价格也就2000英镑。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御史赵启霖弹劾奕劻父子,可因为慈禧太后包庇而不了了之,更加纵容了他的嚣张气焰。第二年,在奕劻七十诞辰之际,当天就收到了五十万两白银的现金和一百万两白银的礼物。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于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临终前选定宣统即位,由其生父载沣监国。按理说,失去慈禧庇护的奕劻应该陷入被动才对,载沣最恨的两个人除了袁世凯就是他。
可是,载沣因为忌惮奕劻与欧美列强的关系,也因为自己与隆裕太后的矛盾而打消了排斥奕劻的念头,反而开始积极拉拢他。因此,奕劻不仅没有垮台,反而在成立“皇族内阁”时出任了首位总理大臣。
武昌起义爆发后,奕劻竭力主张起用被载沣罢黜的袁世凯。不久,随着袁世凯被重新起用,入京代他出任了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只好改任弼德院总裁。
面对袁世凯北洋系和孙中山革命党的双重压力,奕劻主张接受《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后宣统主动退位,以保证宗室的既得利益。清帝退位后,奕劻携全家前往天津避难,后并病故于天津的租界内,时年七十九岁。
奕劻过世后,内务府拟选定“哲”作为谥号,但却遭到了溥仪的坚决反对。他亲自圈定“谬、丑、幽、厉”这四个字让内务府选择,溥仪之父载沣认为总归是宗室,劝其网开一面才勉强赐谥“密”字。但是,气愤难平的溥仪还是这样评价:
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断送在了奕劻之手。
奕劻庸碌无为,名声也很差,为何却能成为晚清首席军机大臣?
庆亲王奕劻在慈禧当政的晚清权倾朝野,甚至获封亲王世袭罔替,绝对是个异数。
有清一代,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一共只有12个。其中开国功臣8个,那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留下的。雍正时期封了怡亲王胤祥,同治初年封了恭亲王奕䜣,光绪初年封了醇亲王奕譞。光绪戊戌变法失败,慈禧训政,封了庆亲王奕劻。
晚清时逢大乱,又加国祚不彰,封恭亲王奕䜣和醇亲王奕譞世袭罔替无人说闲话。他俩是道光皇帝的亲儿子,咸丰皇帝的亲弟弟,一个立了大功,一个儿子成了皇帝,给个铁帽子王也不算过分。
但庆亲王奕劻就不同了。论身份,他是乾隆皇帝第17子永璘的孙子,虽也是亲贵,但到了晚清已属远支了。论功劳,他一没有匡扶社稷,二没有开疆拓土,这样的人封个亲王都很过分,更别说是世袭罔替了。
这就说到奕劻与慈禧的特殊关系了。
奕劻早年家境不好,父亲曾犯过事,袭爵得封辅国将军,由于是远支旁亲,日子过得相当拮据。
奕劻家的祖宅原是和珅的府邸。当年和珅被抄家,宅子被嘉庆皇帝一分为二,一半赐给了十公主,另一半赐给了永璘。
赐给十公主是想给妹妹留点家产,毕竟她是和珅的儿媳妇,赐死和珅,不能不给妹妹留点面子。赐给永璘是帮他完个心愿。永璘是个不争的人,当初嘉庆皇帝在潜邸时有人撺掇永璘争皇位,永璘说我不争,将来谁当了皇帝,把和珅的宅子赐给我就行。嘉庆皇帝也不含糊,一上台就把和园赐给知趣的哥哥。
到咸丰元年,朝廷将奕劻的祖宅收回,改赐给恭亲王奕䜣。这是因为奕訢这个亲王是道光皇帝封的,身份格外尊贵,咸丰皇帝一上台就先得安顿好奕訢,当时内务府环顾内城左右,只有奕劻家的园子配得上恭亲王奕訢的身份。
奕劻没了住处,就搬家到了方家园。正赶上慈禧的父亲惠征家里遭了事,老宅卖了抵债,兄弟几个分了家,也搬到方家园来了,两家就此成了近邻。这就到了奕劻人生的转折点了,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其实是留给奕匡这样有准备的聪明人的。
慈禧娘家有一个妹妹,三个弟弟。慈禧是长女,妹妹次之,三个弟弟依次排后,大弟弟照祥,二弟弟桂祥,三弟弟佛佑。慈禧的娘家家境不好,妹妹和弟弟们年幼,家里的生活就是长女慈禧在帮助母亲操持。慈禧父亲惠征是个老实人,人也谨慎清廉,做官不懂得搂钱,加上刚刚从户部员外郎外放到山西归绥道,日子过得相当拮据。
奕劻是个厚道的人,也很有眼光。慈禧娘家虽穷,但有慈禧俩姐妹,旗人家的女孩是不能小瞧的,她们的父亲又是四品道员,日后说不定会发达。虽然奕劻当时并不富裕,但由于身上有差事,总比慈禧娘家强,所以时常接济慈禧的娘家。除此之外亲眷往来也很繁密,平时跑个腿,办事请托什么的无不有求必应。慈禧父亲惠征在咸丰三年从安徽弃城逃跑到了镇江,不久就病死,灵柩回乡的盘缠就是奕劻帮忙张罗的。
慈禧的娘家慢慢变好了。咸丰二年二月,慈禧进宫,成为咸丰皇帝的妃子。不久生下皇子载淳。咸丰六年,妹妹婉贞被指婚给醇亲王奕譞,姐妹俩飞上枝头变凤凰。咸丰十年辛酉政变,慈禧更成了垂帘的太后。
当然,奕劻也不是无能之辈,他前面的进阶主要是靠他自己。奕劻这样的远支亲贵,平时的上进和巴结就是让皇帝和太后看得见你,这个叫做“简在帝心”。奕劻脑子不大灵,但情商高,最会拉关系,功夫做得很足。咸丰二年,皇帝立后恩泽亲贵,奕劻被封贝子,咸丰十年,皇帝30岁万寿,奕劻被封贝勒。贝勒在亲贵的爵位中是一大台阶,封了贝勒则郡王有望,不仅意味着身份显耀,也跻身于朝廷重臣行列了。
辛酉政变以后,慈禧垂帘。奕劻以前在方家园的投资进入收获期。
慈禧的弟弟中,大弟弟照祥照例被封三等承恩公,但照祥短命,只两年即病死,承恩公由二弟桂祥袭封。桂祥在满清亲贵中是个有名的废物,除了当差不断闹笑话之外,还一个大字不识,是个文盲。
但文盲也要动笔墨,他是慈禧的弟弟,家事就是国事,要定期向慈禧报告,于是,就由奕劻代笔。奕劻家学不错,写得一笔好字,加上刻意结纳,很快桂公爷就须臾不可离了。
到慈禧母亲和桂祥夫人进宫省亲,少不了要给奕劻说好话。慈禧没入宫时就受过奕劻的好处,虽然杯水车薪,但贫寒之交最让人难忘,于是,奕劻时来运转了。
从同治元年开始,奕劻的差事不断。同治十一年,小皇帝大婚,奕劻加郡王衔,升任御前大臣,正式成为朝廷大员。
这个时候的奕劻,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生活拮据的辅国将军了。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一辈子紧跟慈禧,唯慈禧马首是瞻,把自己的前程牢牢绑在慈禧的身上。
他一共生了6个儿子12个女儿。与大多数旗人家里一样,儿子们都是纨绔,只会败家,女儿们则十分出色,成为爹娘的好帮手。奕劻的长子载振是八大胡同著名的豪客,曾一嫖十万金而成为京城的笑话,后来又在天津惹出杨翠喜案,差点要了奕劻的命。不过奕劻的女儿们在亲贵中很有名,不仅嫁的好,还个个都是持家能手,无论娘家和夫家,都很借力。他的长女嫁蒙古亲王那彦图,四女嫁直隶总督裕禄的儿子。
(四格格的美貌,放在今天也不输给一线女星)
奕劻的四女就是与崇厚夫人齐名的清宫社交达人四格格。这个四格格不仅貌美,还极聪慧,从小就进宫陪伴慈禧,成为他父亲留在慈禧身边的卧底。四格格深得乃父真传,察言观色一流,又很会说话,处事极有分寸,深得慈禧宠爱。
如此,奕劻处处小心,时刻讨慈禧的欢心。慈禧如有所需,立刻就有四格格报告给他,奕劻第一时间弄到送进宫里。
他把麻将引入宫中,为了慈禧方便,亲自教会太监宫女打麻将,还让自己的侧福晋进宫陪慈禧打麻将,带着大把的银票专门输钱。(慈禧的身后就是四格格。慈禧大部分照片里都有四格格的身影)
光绪十一年,慈禧借口中法战事失利,第三次罢黜恭亲王奕䜣,奕劻因此得以执掌总理衙门,成为清廷核心人物,并晋封庆郡王。翟年,清廷设海军衙门,朝命奕劻协助醇亲王奕譞,奕劻开始掌军权。
光绪二十年慈禧60万寿恩泽亲贵,奕劻封亲王,成了与醇亲王并列的一等一的亲贵重臣了。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慈禧粉碎了维新派政变的企图,实际上罢黜了皇帝亲政,将其软禁在瀛台。慈禧痛定思痛,觉得用人还是要用忠心的,她以奕劻于江山社稷有功为名,加恩封奕劻亲王世袭罔替。奕劻的这个功劳实际上非常可疑,慈禧也没有明说,因此朝野上下都不大服气。
从那时起,奕劻进军机,掌海军衙门、总理衙门,一手军权一手外交,真正是权倾朝野。
奕劻这个人,早年家境清寒,穷怕了。所以对钱极其看重,他爱财如命,是晚清第一大贪官。
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了袁世凯的密友。据说,凡有督抚或将军外放,奕劻必商之于袁世凯,不是奕劻礼贤下士,也不是袁世凯有什么好主意,而是袁世凯了解行情,两人商量要收多少银子。
据《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报道,庆亲王奕劻仅在汇丰一家银行的存款就高达720万英镑。720万英镑差不多是当时世界首富的概念了,同一时期勃朗特小说《简爱》里的家庭教师让人艳羡的丰厚年薪才30英镑,奕劻当时的存款就是把英国所有的教师都雇了也花不完,奕劻之贪,绝对不亚于当年的和珅。
但另一方面,奕劻的才具远不如和珅,庸庸碌碌,毫无建树。他时时处处以慈禧的喜好为标准,坚定地站在慈禧一边,从而帘眷始终不衰。慈禧知道他贪,但感念他对自己忠心,一直重用。慈禧对他的评价是“荣辱乎焉,皆在圣意”。
慈禧封奕劻为亲王世袭罔替,是出以私心。当时她可能会有给醇亲王奕譞竖立一个竞争对手,平衡一下政治生态的意思。但更多的是私人酬佣,投桃报李,拿国家名器做人情。
奕劻一生执政中,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在晚清的政治派别中属于后党,与李鸿章、荣禄一起成为后党的核心人物,不过他与荣禄不睦,因而大家都不太注意他。他的政治主张偏向贤达和开明,在主持总理衙门时,他坚定地支持李鸿章,曾以大清世袭罔替的亲王之尊在《辛丑条约》谈判时甘当李鸿章的配角,成为李鸿章的帮手和政治盟友。在庚子之乱中他坚决主张镇压义和团,反对废立皇帝,成为那些宗社党前辈的眼中钉,为此差点被载漪和毓贤杀掉。在后来的辛亥革命时他又坚决支持袁世凯,和袁世凯一起逼迫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
清廷最恨奕劻的是末代小皇帝溥仪。奕劻死时,清廷已经退位了,内务府拟谥号为“哲”,溥仪不允,亲自拟了“谬、丑、幽、厉”四个最恶的谥让内务府选。溥仪的父亲醇王载沣比较持重,认为大清已亡,对宗室应该待之以宽,力劝之下,溥仪给奕劻谥“密”字,也不是什么好谥。
奕劻庸碌无为,名声也很差,为何却能成为晚清首席军机大臣?
奕劻是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他本为永璘第六子绵性的长子,后因永璘第五子绵悌无嗣,奕劻遂过继给绵悌为嗣子。道光三十年(1850)袭辅国将军。咸丰二年(1852)封贝子。咸丰十年(1860)晋贝勒。同治十一年(1872)加郡王衔。光绪十年(1884)晋庆郡王。光绪二十年(1894)晋庆亲王。
奕劻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短暂的30年中不断被晋爵,由一个出生于远支宗室最低爵位的辅国将军晋升为亲王。奕劻的升迁自然不仅是爵位上的变动,伴随而来的是奕劻在清统治集团中政治地位的不断上升。
奕劻被授予重要官职是从同治朝开始的。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奕劻在被加郡王衔的同时被授与御前大臣之职。光绪十年(1884)三月,慈禧在把奕䜣赶出总理衙门的同时,命奕劻管理总理衙门;光绪十一年(1885)九月,命会同醇亲王办理海军事务。光绪十二年(1886)二月命在内廷行走。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授右宗正。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奕劻本来是与慈禧一起西向逃亡的,至太原时,慈禧令其回京,要他会同李鸿章与列强办理和议。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应列强的要求,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奕劻仍总理部事。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授军机大臣,不久成为领衔军机大臣,仍总理外务部。不久,慈禧又命其总理财政处、练兵处。这样,到清朝末年,奕劻竟一身而兼数任,集财政、外交、军事大权于一身。
上图四格格
奕劻的升迁为什么如此迅捷,根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的叙述,奕劻其人并非有什么特殊的才干。他的升迁无非是一靠慈禧,二靠洋人。奕劻有个女儿四格格,因其聪明伶俐,奕劻将她送进宫中陪侍孤寂的慈禧,深得慈禧的喜爱。四格格刻意揣摩慈禧的喜好,然后传达给自己的父亲。这样,奕劻对慈禧的巴结奉献总能恰到好处。奕劻正是因慈禧的赏识而逐渐跻身权贵之列。光绪二十九年(1903)荣禄死去以后,奕劻即居于政界最高之地位。
奕劻庸碌无为,名声也很差,为何却能成为晚清首席军机大臣?
庆亲王奕劻这个人,很长一段时间碌碌无为,上位以后大肆卖官受贿,名声很臭,办事能力又很一般,但他就是红旗不倒,掌总理事务衙门达27年,直到清亡,慈禧另一宠臣荣禄死后,他还接班军机大臣,占首席之位,达8年,清亡前夕的立宪改革,他又被内定为第一任总理。
爱新觉罗·奕劻。老头子晚期授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一度风头盖过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譞,能与摄政王载沣平起平坐,还力主推荐袁世凯复出,而袁世凯逼宫退位时,奕劻退步抽身,没了踪影,带着存在外资银行的700万英镑,过得好不快活,溥仪对他恨之入骨,1917年奕劻病死天津,溥仪给他的谥号是“谬、丑”等,这可是大奸臣秦桧用的谥号,载沣不忍,再三苦劝后,才网开一面上谥号“密”,仍然是贬义。
清 “和硕庆亲王宝”鎏金印。奕劻是乾隆皇帝的曾孙,只是个较远的宗室,他父亲绵性仅是个辅国公,还是不能入八分的,到奕劻这儿时,能混口饭吃就很不错了,谁知他由辅国将军、贝子、贝勒,郡王,一步步升到亲王,最后成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俨然一部奋斗史,他能脱引而出,迅速上位,原因就一个,慈禧自家人。
庆亲王府。慈禧掌权后,用的都是她娘家人,光绪皇帝是她的妹妹的孩子,曾经想立的大阿哥溥儁的母亲是她的侄女,光绪初期掌军机处的奕譞是她的妹夫,后来接班军机处的荣禄的女儿是溥仪的生母,奕劻也一样,他和慈禧弟弟桂祥是儿女亲家,绕来绕去,还是慈禧她娘家人,慈禧不直接用弟弟桂祥的原因是,自己临朝称制本就坏了规矩,再来个外戚专权就说不过去了。
载振,奕劻长子。奕劻学问不行,但写得一手好字,早年曾为慈禧捉笔,颇得好印象,他站位准确,不与其它宗室为伍,不亲近皇帝,就认老佛爷,非常听话,慈禧的旨意卖全力贯彻,说向世界宣战,奕劻跟着战,说逃一起逃,喊剿义和团,奕劻喊剿,在慈禧眼中,奕劻能力再不行,再怎么贪腐,但绝对忠诚,一个无条件效忠于自己的宗室亲贵,这就够了。
奕劻庸碌无为,名声也很差,为何却能成为晚清首席军机大臣?
说起晚清的政治格局,庆亲王弈劻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他不仅是晚清的四朝元老,更是清末向民国过渡的重要性人物。在国外甚至一度被视为“中国近时最著名之人物也”,与李鸿章并称双雄,是慈禧太后一直以来倚重的大臣。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
可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不容忽视的人物,现今留下来的却只有骂名。我们观其一生,更多的是德不配位,气大才疏。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即使声名狼藉,被称为自和珅之后清朝又一大贪官,他的“奋斗史”确实是能让人瞠目结舌的。
拿出生来看,他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孙子,于同治和光绪皇帝而言只是庶出的旁系子弟,并不算很亲近。
拿能力来说,他平庸至极,学问和才能都不出色。相对于同时期的那些大臣来讲,并没有留下什么值得称道的功绩。
可就是这样一个要出生没出生,要能力没能力的人,却从一个宗室的小透明,最终成为大清王朝的首席军机大臣,乃至内阁总理大臣。甚至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加恩世袭罔替,成为十二铁帽子王之一,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庆王爷弈劻,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他就如同开挂的一生,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
机缘巧合,得到慈禧的赏识年轻时候的弈劻并不好学,资质表现得也颇为平庸。倘若没有什么意外,进封为贝勒怕是他爵位的终点。
然而幸运的是,他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慈禧的赏识,自此攀上了这根高枝。弈劻的一位侧福晋是山东巡抚孙宝琦的女儿,而孙宝琦与慈禧太后的胞弟桂祥又是儿女亲家。借着这种关系,弈劻与桂祥私交不错。再加上他写得一手好字,慈禧与桂祥每每通信之时,都会让弈劻来代笔,如此往复,自然关系也就熟络起来。
特别是咸丰帝去世之后,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上位。慈禧太后的权力开始变大,弈劻也开始得到她的重用,在朝堂中渐渐崭露头角。
中法之战,荣获重用1883年12月,法军分兵两路进攻山西,中法战争正式爆发。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再加上指挥不当,在战争开始时清军就一路溃败,相继失去了太原、新化等西北重镇。
因为事发突然,面对作战迅速,来势汹汹的法军,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大臣们吵翻了天。对于是战是和,连总领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弈䜣一时间也乱了分寸,竟拿不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而这也让慈禧太后起了心思,为她借题发挥提供了可能。咸丰十一年 (1861年) , 两宫皇太后慈禧与慈安联合恭亲王弈䜣发动辛酉政变, 一举铲除了肃顺集团, 暂时形成了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奕䜣主持军机处和总理衙门, 双方共同执掌政权的局面。然而, 这种共治的格局随着清王朝统治危机的渡过,矛盾愈发凸显出来。
一个是后宫皇太后,野心勃勃的想要掌控朝政;一个是掌权的恭亲王,于公于私,为了大清朝的正统自然不会让慈禧有可乘之机。
因此,对于中法之战前方战事失利的问题,慈禧太后自然是喜上眉梢。毕竟以一时失利来扳倒她一个死对头,简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她直接让领班军机章京在御前拟旨,问责恭亲王办事不力,开去他一切差使。并撤去恩加双俸,令其在家中颐养天年。
就这样,朝政大权慢慢地从恭亲王手中转移到慈禧太后手上。为了组建彻底服从于自己的朝政班底,她选择了紧紧依附于自己的弈劻为自己在朝堂上的代理人。正是这次朝局之变,让弈劻从此站到了大清朝堂的高点。
而对于中法战争问题的处理,一向小心谨慎的弈劻果然没有让慈禧太后失望。不但积极贯彻和落实慈禧太后以战促和的外交战略方针,在外交层面上也积极主动,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交涉对策,不惧怕列强的军事恐吓,在关键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绝不轻易让步。
正是因为中法问题的出色解决,弈劻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另眼相看,彻底坐稳了在朝堂上的位子。
成功站队,扼杀“戊戌政变”在“戊戌政变”的关键时刻,掌控神机营的弈劻的选择成了关键。作为大清朝最精锐的部队,它的态度,在北京城内谁都不能忽视。
而作为慈禧太后的坚定拥护者,弈劻在得到消息后,自然是立刻带着神机营到太后身边听从调遣。事实证明,这一拨忠心刷的很到位。此事之后,他便被加封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成为清朝十二铁帽子王中的最后一位。
污名在外,恪守本分弈劻上位后,不知道是出于明哲保身又或者是本性使然,开始肆无忌惮的敛财。不但明码标价、卖官鬻爵, 甚至于只要你能够出得起价,奕劻几乎没有给你办不成的事。
这番操作之下自然少不了弹劾,可是慈禧太后却说:“ 他啥本事我不知道?不过比来比去,还是它最贴心。”因此便不了了之。
毕竟在慈禧看来,一个贪财的王爷总好过一个贤明的王爷。贪财便有弱点,落人口舌,一旦自己不顺心,借口就能把他革职查办。因此,在慈禧太后眼中,弈劻是一个知道分寸,会做人,会办事的好奴才,贪财才好,贪财才能更受控制。
参考文献《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诸王七》
《翁文恭公日记》
《清代全史》
《中法战争》
《赫德日记手稿》
《慈禧外纪》
奕劻庸碌无为,名声也很差,为何却能成为晚清首席军机大臣?
奕劻庸碌无为却能成为晚清首席军机大臣,慈禧的青睐是最主要的原因。奕劻是慈禧的铁杆粉丝,慈禧有什么想法,奕劻坚决拥护,始终和慈禧保持一个阵营。
奕劻是乾隆皇帝的曾孙,庆僖亲王永璘之孙,世袭到奕劻这里只是个不入流的“辅国将军”,虽然名义上还是皇亲国戚,但已经不得不为了生活去奔波了。出身低微庸碌无为的奕劻,是如何发迹的呢?
旁门左道,深得慈禧欢心奕劻深谙官场之道,他把心思都用到了怎么巴结领导上面了。奕劻为了攀上慈禧这根高枝,主动结识慈禧的兄弟桂祥。
奕劻写得一手好字,慈禧在咸丰年间与其弟桂祥通信,常常由奕劻代笔,奕劻也渐渐的和慈禧走的近了。
奕劻后来把麻将引进宫中,给慈禧解闷儿,还让自己的妻妾进宫陪太后玩麻将,只输不赢,慈禧玩的很高兴。
站队坚决,我就是太后的“死忠”1884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史称“甲申易枢”,慈禧扳倒了恭亲王奕昕,将军机处洗牌。奕劻作为慈禧门徒,进入内阁,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也就是外交部长,和洋人打交道,进封“庆郡王”,奕劻由此走上政治舞台。他靠着左右逢源的性格,在官场混的风生水起。奕劻做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作风稳重,滴水不漏。
“戊戌政变”,奕劻是杀手锏。
1898年,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维新派,决定变法强国,向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发动进攻。奕劻此时掌管神机营,在维新派的谭嗣同去劝说袁世凯杀荣禄起兵时,奕劻已得到消息,神机营随时听候太后调遣。可以说不论袁世凯是否反叛,慈禧一方都稳操胜券了。此事过后,奕劻成为了清朝最后一位“铁帽子王”。
“不求上进”的王爷,正是慈禧所需要的。奕劻任职期间,大肆敛财,民怨极大,弹劾的奏折到了慈禧那里,要求处置奕劻。慈禧说:“我还不知道他啥水平吗?但是看来看去,还是他贴心。”弹劾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慈禧知道奕劻贪财,但这也说明了她这个小叔子没有野心,名声不好,容易控制,不会给自己造成威胁。他也是慈禧制衡朝局的一枚重要棋子。尽管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劳苦功高,但军机处始终由满人把持,奕昕、奕譞、荣禄,慈禧太知道了,不制衡这些能力超强的汉臣那是自取灭亡,她一直用着汉臣,也防着汉臣。
1903年,军机大臣荣禄病死,奕劻靠着“后党翘楚”的身份,接任掌管军机处,成为首席军机大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