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多少“年少一腔热血,晚期一出狗血”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提到“年少一腔热血,晚期一出狗血”之人,相信大多人都会想到汪精卫、张国焘等人。今天,文史不假要为您讲述的却是周佛海的故事,他同样属于此类人物。
由于近来被某些人持续不断进行原文抄袭和复制,文史不假在气愤之下,只能于每张图片都附加水印标识,实属无奈之举。在此声明一下,本人只在“百家号”和“头条号”这两个平台发文,其余平台皆属抄袭行为!
周佛海(1897年5月——1948年2月),原名叫作周福海,湖南沅陵县窝溪村人。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十三名代表之一,他在那时可谓一腔热血报效祖国。之后,竟然抛弃了信仰和尊严,先后投靠蒋介石和汪精卫,走上了叛徒和汉奸之路。
周佛海的出身非常贫困,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可以说,他能从这样的家庭出人头地,的确是最早的一批“凤凰男”,非常不容易。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人终于推翻了存续两百多年的满清帝国和存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过,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未真正完成,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1915年,周佛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八中学就读。期间,由于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频繁地参加各种学生运动,不断宣扬“民主观念”,成为了当地学生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成为了北洋军阀的眼中钉。
掌握政权后,袁世凯不断倒行逆施,终于在举国唾骂之下黯然离世。在他过世后,北洋系彻底分裂,从此搞得国家战乱和纷争不断,中国的处境更加艰难。
由于不断参加和发起学生运动,周佛海终于遭到了北洋军阀的迫害,还被第八联合中学开除了。无奈之下,他只得在好友邓文伟和谢伯林的资助下前往上海,希望在那里继续学习和谋生。
来到上海后,周佛海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继续追求上进。通过打工所得,他攒够了前往日本的路费,终于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轮船,开启了自己的留学之旅。
留日期间,他不仅接触资产阶级革命理论,更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向往,还憧憬着中国也能像苏联一样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很快,周佛海成为中国旅日青年中最进步的一个,没有之一。
当时,中国国内也深受列宁十月革命的启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颇具影响力。尤其是,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
1920年夏,周佛海利用暑假的间隙回到上海。在此期间,他拜访了《解放与改造》的主编张东荪,还发表了许多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文章,其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很多新颖观点,引起了陈独秀的关注,还积极协助他创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暑假结束后,周佛海继续东渡日本留学。他与施存统密切配合,成功组建了旅日共产主义小组,不断组织中国留学生有组织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积极探寻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探寻中国未来的出路和方向。
伴随着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时机已经成熟。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来到中国,准备积极促成中国的建党事宜。
当时,作为中国学习共产主义理论的核心“南陈北李”,陈独秀正在广州担任广东大学校长,担心自己走后无法落实一笔经费,因而指派了包惠僧作为代表;李大钊身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需要继续为“索薪斗争”而努力,因而指派了刘仁静作为代表。
1921年7月,周佛海受旅日共产主义小组的委派,从日本鹿儿岛赶赴了上海,准备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除了他以外,还有毛泽东、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公博、张国焘、陈潭秋、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和包惠僧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上,全体代表选举陈独秀为党的书记,选举周佛海为副书记,选举张国焘和李达分别担任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这一年,周佛海只有24岁,就成为了党的“二把手”,还代理了两个多月的书记职责。
陈独秀正式履职后,周佛海奉命前往长沙和武汉等地,积极为各地兴建党支部而奔走。不过,就在他在圆满完成任务返回上海不久,《时事新报》就曝出了他的丑闻:
周佛海在乡下已有发妻和子女,现在上海又与其同乡商界某人的女公子大谈恋爱。看来,又要再度做新郎了。
周佛海羞愧难当,不仅没有勇于承担,反而与党组织不辞而别,直接就带着恋人杨淑慧再次返回日本,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读书。不久,他还与杨淑慧秘密结婚了,过起了悠哉悠哉的小资生活。
事实上,他们的小资生活全都依仗杨淑慧家的资助。不过,由于杨淑慧执意与周佛海在一起,终于和家里闹翻并被中断了所有经济往来。这下悲剧了,他们二人非但过不了小资生活,甚至就连基本生活也难以为继了。
在中国国内,得益于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影响,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共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可是,周佛海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虽然想到北大任教或到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可都被无情拒绝了。
恰在此时,时任国民党宣传部长的戴季陶以每月200元的高薪向周佛海抛开橄榄枝,聘请他担任宣传部的高级秘书。同时,广东大学校长邹鲁也以每月240元的高薪,聘请他兼任大学的教授。
幸福来得如此之快,尚在为生计发愁的周佛海夫妇顿时就喜出望外。于是,他们没有片刻的迟疑,赶紧收拾行囊来到了广州赴任。
事实上,戴季陶和邹鲁都是国民党的右派分子,都是国共合作的反对者。显而易见,他们拉拢周佛海绝对不是出于好意,完全就是为了贬低共产党,分裂共产党。
沉醉于高薪收入的周佛海却不这么认为,从此整日追国民党右派,成了一颗死心塌地的马前卒。当时,他还没有与共产党完全决裂,但一言一行已经渐行渐远。甚至于,他的亲身经历还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很多人误解了共产党。
在陈独秀的指示下,本着惩前毖后和治病救人的原则,我党还是做出了最后的努力。时任中共广州区委执委和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的周恩来就曾经亲自上门劝说,希望他能幡然悔悟,可惜无济于事。
在妻子杨淑慧的直接影响下,周佛海终于下定决心脱党,还决绝地写下了一封长达数千字的退党声明。从此,他加入国民党并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右派分子,甚至成为了反共的急先锋。
几年间,周佛海从国民党军事政治学校秘书长干起,一直做到了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蒋介石侍从室副主任和国民党中央执委。除了宣扬自己信奉“三民主义”外,他还不知廉耻地公开叫嚣:
攻击共产党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
为了向蒋介石表忠心,周佛海积极联络了广东大学的几名反动文人,共同创办了以反共为主旨的《社会评论》。期间,他发表了“反共产与反革命”、“再论反共与反革命”等文章,不断破坏国共合作的局面。
凭借卖力的演出,周佛海终于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甚至被视为身边的智囊和心腹之一。为了巩固统治,蒋介石先后建立了两大特务情报组织,分别是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中统”和以戴笠为首的“军统”。而周佛海,竟然同时身兼这两大特务组织的负责人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曾在日本留学的周佛海早已经倾向于妥协和投降。但是,当时国民政府的态度并不十分明确,他担心被扣上“亲日派”的帽子而只好暂时观望。
随着蒋介石态度的明朗,那就是继续坚持“剿共”。因此,周佛海迫不及待地支持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歪理邪说,一再鼓吹“战必亡,和则未必大乱”的投降主义言论。
西安事变发生后,前去督战的蒋介石遭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扣押,国民政府内部瞬间陷入了哗然。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和以宋美龄为首的“亲美派”展开了明争暗斗,此时,周佛海也在其中推波助澜,暗中支持何应钦发兵西安。
在共产党的积极斡旋,西安事变终于得到了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初步形成。返回南京后,蒋介石立即开始打击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势力,周佛海也遭到了政治上的冷遇。
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全面抗战由此开始了。蒋介石指挥国军在正面战场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型会战,比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了,但依然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抗击外辱的决心。
随着正面战场的失利,周佛海不断散播“抗日必败和中国必亡”的投降言论,极大地影响了抗战的士气。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加大了对国民政府的劝降力度。受此影响,国民党内部也出现了妥协和投降的声音,其中以汪精卫等人为首。
在汪精卫的引诱下,周佛海竟然做起了“行政院长”的美梦。他们积极与日方代表接洽,还派梅思平和高宗武作为代表前往上海沦陷区,商谈投降的具体事宜。
最终,梅思平和高宗武代表汪精卫与影佐祯昭签订了《重光堂密约》。在密约中,日本政府同意扶持汪精卫建立伪政权,而汪精卫则同意协助日本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
抗战初期,蒋介石经常穿梭于各个战区,待在陪都重庆的时间并不长。1938年12月初,他突然返回了重庆,立即引起了汪精卫和周佛海的不安,担心自己与日本人勾结的事情已经败露。
12月18日,汪精卫和周佛海准备出逃,他们以赴成都进行抗日演讲为名,偕陈璧君和曾仲鸣等人一同离开重庆。抵达昆明后,他们还向云南省主席龙云这样宣称:
我们受国民政府委派,将到香港与日本人密商“和平条件”。
在12月18日这天,蒋介石原本计划飞赴西安召开抗日军事会议,因为得知西安气候不良无法降落而改变了行程,直到20日才飞抵西安。当晚,他终于得知汪精卫等人私飞昆明,很可能会叛逃,当即发电予以挽留:
闻兄到滇后即感不适,未知近况如何,乞示复。
显然,此时的挽留已经无济于事了,堂堂国民政府“二把手”汪精卫竟然投降了日本,实在让整个中国的颜面扫地。当得知长期被自己视为心腹的周佛海也是叛国主谋后,他变得更加怒不可恕。
1939年10月,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发表公开谈话,一方面表达了继续抗日的决心,一方面又抨击了汪、周等人:
他们从根本上已自绝于中华民国和全体国民,对此汉奸罪犯,人人得而诛之!
1940年3月,汪伪的“国民政府”在南京粉墨登场。作为伪政府的代主席兼行政院长,汪精卫不断鼓吹自己的“曲线救国”理论,还给一帮跟随自己的汉奸们加官进爵。于是,周佛海成为了伪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成为形式“三号人物”和实权“二号人物”。
由于汪精卫的主要精力都用于同日本人接洽,所以伪政府的大多要职都出自周佛海的提名和推荐。对此,他显得非常的得意,还在日记中这样“娓娓道来”: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重新飘扬于石头城畔,完全系余一人所发起,以后运动亦以余为中心。人生有此一段,亦不枉生一世!
南京任职期间,周佛海的第一个罪行就是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强令推行没有准备金的伪币,加重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实际上,相比于汪伪政权那些微不足道的伪军,周佛海在经济上的掠夺和破坏更具威胁。
1941年12月,随着日本海军突然偷袭美军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了。眼见国际局势的变化,周佛海开始惊惧不已,他意识到日本根本不是美国的对手。日记中,他这样表示:
看来,我过高估计了日本的军力,过低估计了中国抗战的决心和能力。
在此背景下,善于投机钻营的周佛海再次“变心”了,他开始与重庆方面建立了联系,以便为自己铺设以后的退路。1942年底,他暗中释放了被捕的军统特务程克祥和彭寿,让他们带信给戴笠,表示自己愿意继续为重庆政府效力。
作为汪伪政权最主要的特务组织,李士群带领的“76号”始终配合日本人屠杀反日力量。1943年初,戴笠密电周佛海,要他务必除掉李士群,以作为投靠重庆的“投名状”。
经过周密谋划,周佛海挑唆了“76号”与日本特务机构的矛盾,由日本特高课出手毒死了李士群,算是完成了重庆的托付。
汪精卫死后,周佛海没有争过陈公博,已经难以继续在南京任职。借助日本人的力量,他索性离开南京,担任了伪上海市的市长。
1945年8月,眼见日本已经投降在即,周佛海赶紧向重庆发电,表示自己愿意在国军光复以前发挥积极作用,以防止东南地区被共产党占领。对此,蒋介石非常高兴,寄去了一封亲笔信以示嘉奖,允许他“改过自新”。
于是,周佛海摇身一变竟成为了军事委员会上海行动队总指挥,统领伪税警总团和伪警察维护上海、杭州一带的秩序。
抗战胜利后,举国都在严惩汉奸和卖国贼,周佛海却被戴笠秘密隐藏起来。当他在重庆的行踪曝光后,社会各界齐声要求严惩周佛海,国民政府只好将他暂时收押。
其实,周佛海也非常担心蒋介石会翻脸不认人,因而将当年的那封密信视作救命稻草,交给妻子杨淑慧保存。1946年10月21日,南京高等法院以“通谋敌国”和“图谋反抗国家”,判处了大汉奸死刑,褫夺公权终身。
为了保住周佛海的小命,杨淑慧倾家荡产凑足了十多根金条四处打点,终于得到了面见蒋介石的机会。她深知,如果拿那封密信威胁对方,很可能会令他恼羞成怒,不仅救不出周佛海,就连自己的性命也会岌岌可危。
因此,杨淑慧非常识时务,她一言不发,只是磕头求饶,还亲自交还了那封密信,丝毫没有要挟之意。见她如此识趣,蒋介石淡淡地表示:
抗战维持东南秩序有功,或者干脆投降了新四军,国民政府是否能体面进入南京城则尚未可知。
1947年3月底,蒋介石竟然签署命令特赦周佛海减为无期徒刑。虽然“蒋饶你”,但是“天不饶你”,从1947年10月起,周佛海的心脏病已经非常严重,只能依靠注射麻醉剂勉强维持,整个人都形销骨立,或许接受枪决要比这样苟且偷生更舒服。
1948年2月28日,周佛海口鼻流血不止,痛得已经没有了直觉。下午,他终于气绝身死,时年51岁,走完了自己罪恶昭彰的一生。
周佛海死后,杨淑慧带着儿子周幼海和几名亲属将他运至汤山永安公墓草草埋葬。不过,令所有人惊诧的是,蒋介石竟然派出自己的“第一文胆”陈布雷前去吊唁,引起了各大报刊的竞相讽刺:
各巨奸死后,有政府现任高级官员公开往吊者,周逆尚为第一人。
试想,对于这样一个背叛国家和民族的罪人,竟然给出这种礼遇,如此的国民政府焉能不亡?否则的话,真的会国将不国!@文史不假
历史上有多少“年少一腔热血,晚期一出狗血”的人?
李天下——三箭之约
公元908年,晋王李克用半倚于病榻,手中握着三支利箭,双目盯着儿子李存勖英俊的脸庞良久,李克用长叹一声。此生太短,终归要把千斤重担压在儿子身上,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李克用虚弱的声音在静室想起:“存勖我儿,父亲怕是熬不过这几天了,你自幼英武,11岁就随我征战四方,当继我王位,复兴大唐。为父一生纵横天下,却仍有三件恨事,我是来不及雪恨啦,只能由你来做!”
他把第一支箭交到儿子手里:“为父一恨梁贼朱温篡我大唐,此为国仇!我儿当灭此贼獠告慰老夫!能做到吗?”
李存勖握紧利箭:“能!”
他又把第二支箭交到儿子手里:“为父二恨燕逆刘仁恭,他的王位是我保举的,但此獠居然背盟投靠朱温,我儿当亲手把他献祭在为父灵前!能做到吗?”
李存勖毫不犹豫:“能!”
他把第三支箭放在儿子手里:“为父三恨契丹耶律阿保机,他曾与我约为兄弟,共伐国贼,最终隔岸观火与梁贼结盟。此无信无义之辈必须付出代价,我儿能做到吗?”
李存勖依然坚定:“能!”
李克用仰天长笑:“我李翼圣有此虎子,夫复何言!?”,公元908年2月24日,晋王李克用薨,年五十一岁。
李天下——鞭挞天下公元910年11月,李存勖归在父亲的家庙牌位前:“父亲!您临终留给儿子的三支箭,儿子一刻都不敢忘。今天儿子终于平定内事,我来请这三支箭随身,请父亲在天之灵好好看着儿子如何挞伐天下!”
公元911年正月:李存勖与梁军激战于鄗邑之南,大破梁军,俘梁军将校285人,斩首2万级。此战,梁军伏尸数十里,龙骧、神威、神捷等精锐禁军全军覆没。
公元911年12月:李存勖兵出飞狐口,讨伐囚父自立的燕王刘守光。
公元912年4月:后梁朱温亲率大军救援刘守光,被李存勖在蓚县杀的大败,朱温羞愤之下发病撤军,不久被儿子所杀。
公元913年11月:李存勖亲征幽州,一战克城,生擒刘仁恭、刘守光父子。
公元914年3月:李存勖在父亲灵前处死刘氏父子,完成了第一个任务。继而开始向南攻击后梁。
公元915年7月:李存勖连克魏州、德州、澶州,进兵莘县。
公元917年8月:李存勖大破梁将刘鄩主力,随后连收河北十二城,黄河以北的后梁势力基本不复存在。
公元917年11月:契丹终于按耐不住,挥师南下,大军毡车毳幕,羊马弥漫,号称50万之众。最终在幽州被李存勖以1万精骑杀的大败,李亚子之名威震华夏。
公元922年:耶律阿保机卷土重来,空国南下而来,誓要一雪前耻。然而李存勖仅带5000精骑就把契丹再次杀败,一路追击之下,契丹大军死者相属于道。第二个任务完成。
公元923年1月:李存勖攻陷汴州,彻底灭亡后梁,第三个任务完成。
十二年的时间中,李存勖南征北战几乎未尝一败,天下英雄尽俯首。后世说残唐不该有五代,想来不是过誉之词。
李天下——天下优伶完成三箭之约的李存勖也只不过38岁,如果他还有一份野心,也许唐末乱世能够早早终结。可惜这个不世名将心怀的并非天下,或者说他的天下不在江山,十二年的纵横驰骋也许真的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
现在,任务完成了,绝世名将没有变成绝世明君,世上少了鞭挞天下的李存勖,多了一个花名“李天下”的优伶。沉迷享乐中的名将终归在一场兵变中结束了自己蹩脚帝王的生涯,徒留一声叹息于史书之上。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复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PS:关于三箭之约史书上是有争议的,大部分史家的观点是后人杜撰而来。
历史上有多少“年少一腔热血,晚期一出狗血”的人?
我来答:我感觉张国焘就是"年少一腔热血,晚期一出狗血",这样的一个悲情人物。
张国焘,(1897·11·26~1979·12·3),江西萍乡人。五四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早期的领导人。1919年,凭借五四运动的表现,张国焘被推为北京学生联合会演讲部长。
1920年加入了北京早期的共产主意小组。1921年初期,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时是十三个代表人之一,被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组织工作。1931年从苏联回国,任中央政治局常委。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副主席,由于他积极推行王明左倾的错误论路线,开展历史上错误的“肃反"运动。
(右起张国焘、任弼时、毛泽东、王明、凯丰、周恩来、康生、张闻天)1932年撤出了豫鄂皖苏区以后,带领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建立了川陕根据地,被任命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5年4月,红军被迫长征,同年6月红四、红一方面军在懋功地区会师,这时作为红四方面军的领导领导人,张国焘野心膨胀,妄图胁迫中央政府率领中央军北上。
这时的张国焘从一个共产主义者,共产党的领导人达到了人生事业的巅峰。- 经党中央多次开会劝导,拒不承认错误,10月和党中央分裂,率红四军向川康地区南下另立"第二中央"。1936年10月,被迫放弃第二中央到陕北会师。中央政府在廷安政治局会议上,批判他的军阀主义和分裂错误,让他改正错误检讨,会后仍派张担任西北中央主席。
1938年4月,张国焘借拜黄帝陵为名,借机逃跑到重庆投到蒋介石的怀抱。
从此走上了分中央越越走越远的道路。这是张国焘的前半生,可以说无比的辉煌和对中国早期的中央革命是有大功。1938年4月,张国焘出逃时,他的妻子杨子烈已经怀有身孕,他的妻子告诉党中央说一定能把它找回来。毛泽东告诉他的妻子说:"把张国焘找过来,你是大功一件"。
1938年4月底,周恩来会见张国焘,张国涛说想见蒋介石,张见蒋介石的第一句话就说:"兄弟我在外糊涂了多年。"周恩来气的说:"你糊涂,我可不糊涂,佛袖而去"。起初,将介石认为张国焘的叛逆是对延安的一次沉重打击,戴笠也无不骄傲的对手下说,这是中共的第三把手。蒋介石把他安排到军事委员会~军统特务组织,让他负责政治宣传和做共产党的被捕人员及叛徒的工作,从事反共游说,后又让张给军统特务授课,最后也没有什么收效,戴笠看他也没有什么作用,不断的排挤,张国焘很郁闷。
1948年,张国焘在上海创办了《创进》周刊,继续进行反共工作。1949年随国民党逃跑到台湾,无势无权的他,最后连儿子的学费也交不起。- 1949年冬天,张国焘遂携妻子杨子烈和三个孩子又逃到了香港。在香港张国涛又与人合作办了一个名叫《中国之声》的杂志,亲自担任社长,杂志自称既反共又反蒋。不久杂志也办不下去,被迫停刊。
1967年文化大革命波及香港,张国焘感觉到香港也混不下去。1968年。张国焘随妻子一同来到了加拿大。刚开始张国焘凭借政府的救济,还能勉强生活。
1976年,张国焘突然中风,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又请不起保姆,张国焘被迫住进了政府的福利院。这里环境极差,护士的态度也不好,最冷的时候,拿就自己带来的几块毛毯御寒,这还冻得瑟瑟发抖。1979年12月3日,张国焘在加拿大的养老院逝世,终年83岁。
结语:纵观张国焘的一生可谓,少年时一腔热血,轰轰烈烈;晚年一出狗血,凄凄惨惨的人。历史上有多少“年少一腔热血,晚期一出狗血”的人?
看到这个题目,一下子就想到了祖逖,对,就是那个拉着小伙伴刘琨“闻鸡起舞”的祖逖。
从小便为报国建功立业而努力的祖逖,虽然晚期不算是一出狗血,但也的确被当时混乱的局面,耽误了施展才能。偏安一隅的东晋朝廷下的祖逖,才算是“年少一腔热血,晚期一出狗血”的人生。
人物经历:祖逖,西晋末年携亲朋南下江淮避难,公元313年北伐,时任豫州刺史、奋威将军。北伐前期受到北方军民拥戴,一度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领地,连石勒都不敢轻易招惹祖逖。但由于东晋一心只想着偏居东南建立新朝廷,对祖逖心存警惕,导致祖逖最后郁郁而终。祖逖死后,北伐收复的大片领土也再次丢失。
而是什么造成祖逖慷慨激扬却最后惨淡收场的局面呢?
1、统治层与士族无心恢复中原晋元帝司马睿本来无缘皇位,却在八王之乱的局面下,机缘巧合下成了最后的既得利益者。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睿心中绝对不愿意再去费心费力的夺回北方中原,如祖逖这般想要北伐的人绝对不在少数,但司马睿正忙着与江东大族谈心,稳固自己的皇权帝位,早就没有心思去北伐。
而永嘉之乱之后,南迁的各大士族,正花尽心思的去与南方的大族争锋,稳固自己在新朝的地位,当然也没心思去进行北伐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2、东晋时期士族争权夺利与后来更加出名的桓温不一样,祖逖最后没有像桓温一样反抗。同样北伐战功赫赫,但都因为背后东晋朝廷的不出力捣乱,导致北伐不能持续。桓温并没有像祖逖这位北伐的前辈一样郁郁寡欢而亡,而是愤怒的想要讨要个说法。
桓温的评价有褒有贬,但却比祖逖这位冒着“全东晋”逆鳞,自己率兵北伐的实诚人,死得其所得多,虽然最后因为谋反之名也没能获得加其九锡的荣耀。桓温和祖逖的下场,都能算是狗血的结局了。
结语:桓温势大,招致朝廷内部的王谢顾忌,所以才有了最后的结局。而祖逖,也一样面临类似的局面,在当时刚刚南下建立新朝东晋的形势之下,却想着北伐恢复正统。可以说是空有报国之心,却没能揣度清楚统治者的心思,最后不得不面对无能为力的“狗血”结局。
历史上有多少“年少一腔热血,晚期一出狗血”的人?
历史上,真正如此人物,凤毛麟角!近代的汪精卫,可谓实至名归!…引颈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何等英豪!:曲线救国!曲终身败名裂!!!明知曲高能断弦,竞引颈走向历史的断头台!可谓万年!
历史上有多少“年少一腔热血,晚期一出狗血”的人?
历史上有哪些少时热血,老时狗血的人物?造化弄人,历史老儿总是爱跟人们开玩笑。年轻时能干有为,奋发图强,干的一番事业,但老来却一着不慎,弄的来基业败坏,落得个惨淡收场。这样的人物历史上不少。南朝梁武帝萧衍,年轻时奋发有为,开创一代新朝,寿命85岁,也算是有为之君。萧衍笃信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南朝佛教的兴盛跟萧衍有很大关系。就是这么一位佛性皇帝,在垂暮之年,误信北朝降将候景,结果内后者围困于石头城,最终被饿死。让人大跌眼镜!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拔乱党,镇奸邪,开疆土,兴国力,开启开元盛世,毫无疑问是一个有大作为的君主。但是到了晚年,奢靡颓废,荒疏政事,被自己的干儿子发动叛乱,在盛世的迷梦中被一盆冷水浇醒,最终不得不放弃皇位郁郁而终,所谓少时热血,老时狗血是也。
如果说上述两者算命运毁在自己手上典型,那么下面这位就是人生大戏发生狗血性逆转的极品。这就是赵武灵王——赵雍。赵国是一个边塞之国,四周强敌环视,标准的四战之地。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赵雍锐意改革搞起“胡服骑射”,军事上向胡人学习,政治上向秦国学习,短短几十年就把赵国发展成为东方六国中的佼佼者,国力直逼秦国。可以这么说,战国七雄为了竞争,都在搞革新变法,只有秦国和赵国的变革最为成功。赵国在军事领域的成就甚至超过秦国。可就是这么一位卓越的革新者赵雍,在晚年却把自己生生地给玩残了。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发展蒸蒸日上,赵雍却在储君的问题上犯了历代君王最容易犯的错误,废长立幼。赵雍的长子是赵章,一直以来都是当成储君来培养。但在赵雍晚年,其爱妾吴娃去世时,为了满足她的遗愿,赵雍决定废掉赵章,而改立他和吴娃之子赵何为储君。赵何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所以这个决定也不能算很离谱。但是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废长立幼之后,赵雍觉得自己既要领兵对外攻阀,又要管理国政,太过辛苦,于是又异想天开决定把国君职位提前交给赵何,自己退位称“主父”专心管理对外军事。于是赵国事实上变成了两位君主共同管理的模式。如果就这样也就罢了,在作死的道路上,赵雍义无反顾地坚定。不久后,赵雍对废太子赵章心生怜悯,觉得这个孩子孝心好,能力也不错,当初废他对他不太公平。于是,赵雍又大胆地提出把赵国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方划给赵章,南方还是归赵何管理。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又想亲手把它分割,赵雍虽然英武,但却犯下裂土封疆这种治国的大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赵国被赵雍这么几次连续折腾,内部矛盾已发不可收。没有意外,赵章和赵何兵刃相见,手足相残,最后赵何胜出。赵武灵王在兵乱中被围困在沙丘行宫达三月之久,没有任何补给,最终饿死!
就这样,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自己玩死,一世英名扫地。真可谓少年热血,暮年狗血的极品!
个人观点,欢迎点赞吐槽,如果觉得有意思,请点击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