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都灭亡一百多年了,为何还有人在守护皇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承十二帝,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的话,总共历时296年,如果从爱新觉罗·皇太极改国号“大清”算起的话,总共历时276年的时间。

1912年02月12日,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逊位。以此为标志,满清帝国就此终结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近年来,随着《鬼吹灯》、《盗墓笔记》和《古董局中局》等一系列影视文学作品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各种陵寝。自然,也带火了一个极其神秘的职业和人群,那就是“守陵人”。

接下来,文史不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个职业和人群,了解他们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就以清朝的守陵人为例,在王朝已经消亡一百多年的今天,他们依然还在固执地坚守着这种执着。

由于近来不断被人原文抄袭和复制,文史不假实在气愤不已,故而只能在每张图片都附加水印标识,实属无奈之举。声明一下,本人只在“百家号”和“头条号”这两个平台发文,如文章出现在新浪、网易、搜狐、一点号等平台,则属抄袭行为!

皇帝陵墓的修建工程向来就是历朝历代的核心工程,基本上从皇帝登基之日就开始修建,直到皇帝驾崩才会修建完成。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先后出现过200多位皇帝,每位都会安葬于皇陵之内。历经沧桑后,大部分的皇陵已经面目全非,甚至还有消失不见的。

通常,为了保护皇陵不受盗墓贼的盗掘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朝廷都会安排守陵人以保护皇陵的安全。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自然也不例外,设立了自己独具特色和极其严格的守陵人制度。

众所周知,满清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早在入关之前,他们就极其重视祭祀祖先和丧葬礼制。可以说,兵锋所指打到哪儿,陵墓就修到哪儿,从来不会遗忘列祖列宗。甚至于,后代距离祖宗陵墓太远了,干脆就直接迁陵。

根据《满洲实录》的记载,努尔哈赤在迁都盛京以后,还把三代以内的爱新觉罗家陵墓都迁了过来,史称“清永陵”。其中,包括祖父清景祖觉昌安、父亲清显祖塔克世、伯父礼敦巴图鲁、叔叔塔察篇古和长子褚英等人。

努尔哈赤起势以后,因为数次攻击宁远不克,反而被明将袁崇焕的大炮击伤。气病交加之下,他因为伤重引发感染而气绝身亡,与皇后叶赫那拉氏和大妃乌拉那拉氏合葬,史称“清福陵”。

当努尔哈赤意外死后,后金内部经过激烈的派系争夺和相互妥协,皇太极最终胜出并成为了第二代君主。在他的内治外伐下,后金迅速壮大并且更名为“大清”,具备了统治全国的实力。

皇太极已经做好了入关的准备,但还是在最后关头过世了。在他过世后,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合葬于盛京以北,史称为“清昭陵”。

以上提到的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被合称为“关外三陵”。这三座陵墓,不仅埋葬着满清帝国前期的主要帝王,更加见证了他们的崛起。

清朝入关取代明朝以后,终于开始了统治整个中国的进程。于是,在明朝原有墓葬制度的基础上,满清对此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先后修建了清东陵和清西陵,入关以后的十个皇帝全都埋葬在这两处。

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共建有帝陵五座,分别是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和同治的惠陵。除此以外,还有皇太极后昭西陵,慈禧、慈安定东陵等后陵十五座以及妃嫔、王公等陪葬墓一百三十多座,合称为“清东陵”。

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附近,共建有帝陵五座,分别是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和宣统的陵墓。除此以外,还有十几座的后陵、阿哥陵、公主陵等陪葬墓,合称为“清西陵”。

中国历史发展到满清时期,等级制度已经异常的森严,对于守陵人的选择更是严格到了严苛的程度。可以说,能成为守陵人的,除了绝对忠诚以外,还必须出身高贵,属于绝对的特权阶层。

清朝的守陵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首先,由内务府特派的专门守陵人,他们担任着领导职责;其次,还有八旗中属于镶黄、正黄、正白这“上三旗”的子弟,他们肩负着护卫职责;最后,被发配或者派遣至此的王公大臣,这一类人往往带有惩罚和看押的意味。

作为清朝的守陵人,他们的待遇十分优厚,工作也十分清闲。而且,除了朝廷按时提供的优厚俸禄和物资外,还不用缴纳各种赋税。为了让这些人能尽心尽力守卫皇陵,通常都会世世代代长期驻守。

很多人误以为,守陵人的职责就单单是防盗防火和防风防沙。其实,他们还要负责皇陵内外的卫生以及祭祀、礼仪等活动。

到了清朝末年,在一系列内忧外患的困扰下,守陵人制度早已无法继续维系。当时,满清统治者连自己都自顾不暇,根本没有功夫和精力去祭拜祖宗和管理皇陵,只能随便安排一些人去补充守陵人队伍。

辛亥革命后,满清皇室被迫宣布退位。退位以前,隆裕太后和袁世凯经过讨价还价,终于谈妥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和《优待皇室条件》。其中,袁世凯代表民国政府承诺:

大清皇帝辞位后,其宗庙和陵寝都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袁世凯时期,清帝陵内同时存在着两支截然不同的队伍。一支是民国政府派出的守陵士兵,由民国发放饷银和军费;另一支是由满清世世代代相传的守陵人,他们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变卖祖产来以一种“志愿者”的方式坚守。

袁世凯当政时期,政局还算稳定,皇陵的守卫也有条不紊。等他在举国唾骂下离世后,北洋系变得四分五裂,从此军阀混战迭起,很多守陵的士兵因为领不到饷银而纷纷逃走。

等到冯玉祥趁着直奉战争脱离直系而自立后,他发动了“北京政变”短暂掌握了政权。很快,以彻底清除封建残余为由,将溥仪和整个清皇室都赶出了紫禁城,躲到了天津去居住。

从此以后,关于皇陵的守护任务谁也不愿意承担,只能落在守陵人的后代身上。到1928年孙殿英洗劫清东陵前,世代相传的守陵人内部也出现了分化,甚至出现勾结军阀和监守自盗的现象,最终才引来了孙殿英。

随着东陵劫案的发生,越来越多的盗墓现象发生。与此同时,清朝的守陵人和守陵人制度也一同走进了历史的坟墓,成为了一段历史。

不过,直到今天,在清陵附近的村落中,依然生活着许多守陵人的直系后裔。虽然,他们如今已经不再执著于守陵的职业,但心中依然保留着那份对先祖的守望。

我们不能以现在的观念看待他们,更不能歧视或者贬低这些人。文史不假个人认为,这种坚持和执着本身就是可敬的,这种已经得到升华的信念,犹如一盏摇曳的明灯,固执地守护着这片皇陵深处的历史密码。@文史不假

清朝都灭亡一百多年了,为何还有人在守护皇陵?

清代皇陵主要分布在今河北遵化(清东陵)和河北易县(清西陵),另外在辽宁沈阳也有早期的清室皇陵。下列是我在2019年5月拍摄的清东陵照片,图片一点没修过。根据我的观察,我认为守陵的问题可以这样解释:

1,从清代开始,便派驻有专门的守陵人,他们繁衍生息,至今还有后人在此地居住;

2,我在乾隆陵寝附近看到好几个大村落,这里的居民靠山吃山,为了保护环境,自然也就担负起了保护皇陵的工作;

3,为了保护文物,宏扬古代文化,发展当地旅游业,政府也在安排大量人力物力保护这些皇陵。

所以综上,现代的“守陵人”应该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凡是积极保护古代皇陵、保护古代文化遗迹的人,都应当算做守陵人。

清朝都灭亡一百多年了,为何还有人在守护皇陵?

清朝灭亡,他们的子孙还在,作为他们的祖先,他们责任和义务去守护他们

清朝都灭亡一百多年了,为何还有人在守护皇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朝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的前朝是大清帝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清之间其实并没有多少纠葛。一般来说,武力推翻前朝,都会把上一个朝代说的如何如何不好,也是为了突显新政权的优越性。历史是后人写的,但对于上上个朝代的评价一般会比较公正、理性了。周恩来就曾说“清朝的皇帝都是比较勤政的”。50 年代毛泽东释放第一批战争罪犯,就有末代皇帝溥仪,也说明,大清残余已经没有影响力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构成威胁。

从历史惯例来说,新的政权建立后都会对各个朝代的帝王陵墓予以保护,也是为了从法理上证明自己是继承上一朝代的

不能用守陵的说法,现在社会,实际上是从文物保护角度来看待的,防止文物被盗,当然也有政治因素。

清朝都灭亡一百多年了,为何还有人在守护皇陵?

因为皇陵是中国的

清朝都灭亡一百多年了,为何还有人在守护皇陵?

说起清朝皇陵,其实在二十多年前溥仪迁至华龙皇家陵园的时候,很多人再次热议过皇陵之事,不过溥仪是清朝唯一一位没有入主清皇陵的皇帝。

清朝皇陵分为三处,盛京三陵(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盛京三陵主要埋葬的是努尔哈赤的祖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墓;清东陵名气最大,其中有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慈安和慈禧太后等人的陵墓;清西陵相对来说保存比较好,里面有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等人的陵墓。

清朝守陵人

说起清朝守陵人,在随着女真族势力的越来越大,于是形成了对自己祖陵的保护,尤其是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后金(清)也对自己家祖陵开始实施严格保护,不仅派专人保护,还成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承办事务衙门,衙门有一位大臣主管,主事、委署主事各一名,读祝官八人,赞礼郎十六人,四品、五品、七品官各一人,六品官四人,外郎九人。这样严谨的机构就是为了保护皇家陵园,而大臣主管陵园的由盛京将军兼任,可见在一定时刻将军可以出动军队,对皇陵进行保卫。

随着清朝入关,对于盛京三陵的保护也更加重视,后来专门成立了一支保护皇陵的部队,人数鼎盛时期高达3000人,而清东陵和清西陵也延续了盛京三陵的规模,成立了承办事务衙门,并形成了相应的守护规模,从最开始的皇家亲戚守陵,渐渐地变为皇室子孙守陵,随着皇家子孙的增多,需要的岗位越多,守护皇陵一职也落在了爱新觉罗子孙的手中,有些皇家子孙是主动前去守皇陵,有一些则是被发配至守皇陵,最著名的当属九子夺嫡中的十四阿哥胤禵,被派至给康熙帝守皇陵,名义上派他守皇陵实际上是幽禁他。

守皇陵还有一个规矩,就是世袭。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怎么守个皇陵还世袭啊,其实守皇陵最高职位是三品官员,下面的官员也都是有头衔的,所以在当时还是有人愿意守皇陵的,毕竟这不仅是一个光荣的工作,还可以在每年祭祀的时候接触到皇帝亲派的人。

这个世袭制度是守陵人退休或者去世之后,长子可以直接继承其职位,而剩下的儿子则可以出去当差。

守陵人的待遇

在清朝时期的守陵人,有官位的按照朝廷职位领取俸禄,其余守陵人也是按照士兵待遇进行发放口粮以及工资,并且每年有祭祀活动的时候,上面还会进行拨款,对陵园进行修缮,这都是不小的开销。

到清朝中期,守陵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他们在陵园附近也都有自己的田园,并在此进行耕作,而这些土地是归守陵人所有的。

清朝后期,守陵人所居住的地区甚至都形成了村庄,他们都是皇家子孙,依旧守护着这一份光荣的工作,平日里并没有什么事情,拿着俸禄过着安逸的生活。

清朝灭亡之后,溥仪退位也依旧居住在紫禁城里,每年有北洋政府的400万费用开支,这些就足够当时溥仪开销各种费用的了,但是没有几年,军阀之间的混战,让北洋政府的开销不断增加,最终难以在为退位皇帝“开工资”,于是守陵人的工资也逐渐被断。

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赶出了皇宫,溥仪自己都开始了颠簸流离的生活,哪里还顾得上守陵人,一些忠诚度低的守陵人开始过上监守自盗的生活,但一些忠诚度高的人依旧坚守自己的职责。

等到1928年孙殿英的盗掘清东陵事件出现后,皇陵的守护工作再次被重视,很多皇室宗亲开始自费雇佣守陵人,对皇陵进行保护。

解放之后,皇陵的守护工作交由国家,而定居在陵园附近的守陵人,也就成为默默的守护者,他们热爱着这个祖先曾经守护过的地方。

守陵人现在也有这份职业,但是已经变得非常少,他们遵守的则是自己家族的祖训,在生活之外坚持着家族的这一事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