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

文字狱?就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阶级社会下,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专权,通过思想文化和政治法律等手段对异己分子进行了残酷迫害。

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文字狱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国。在公元前548年时,齐庄公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崔杼得知后,立即联合棠无咎共同诛杀了庄公,改立庄公的弟弟杵臼为新的国君,史称“齐景公”。

齐景公即位后,崔杼以拥立之功被不断委以重任。但是,他诛杀主君却是不争的事实,始终遭到别人的诟病,甚至还被史官进行了如下记载:

崔杼弑其君。

为了避免自己在后世留下弑君的恶名,他以此记载不符合事实为由斩杀了这名史官。而这次事件,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文字狱的记载。

到了战国后期,秦国逐渐击败了其余各个诸侯国,第一次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封建制国家。为了尽快完成思想和文化的统一,随之而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文字狱也出现了。其中,最早的源头还得从“焚书”和“坑儒”说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和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六国虽然被消灭了,但根深蒂固的思想和文化依然尚存。为了反对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原齐国人淳于越就公然提出了“效仿古制和分封子弟”的主张,还得到了许多支持。

丞相李斯不仅加以驳斥,而且还建议秦始皇严惩此事。故而,秦始皇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印制的私藏《诗》、《书》等典籍也一律烧毁,史称“焚书”。

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秦始皇登基后,为了永保自己的基业,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不断重用一批方士寻求仙法。公元前212年,卢生和侯生等人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和抨击秦始皇,之后更是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

得知此事后,秦始皇变得怒不可恕,故而迁怒于所有的方士。于是,他下令在京城和全国进行搜捕,抓获四百多人后全部活埋,史称“坑儒”。

通过焚书坑儒这一大规模的文字狱,秦始皇在实现疆域领土统一的同时,也完成了思想和文化领域的统一。但是,由于他力度过大,操之过急,焚书坑儒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秦朝被推翻后,关于文字狱的记载并没有消失,之后的历朝历代还在继续沿用。

本文为“文史不假”个人原创,只发表于头条号和百家号,其余平台皆为抄袭!

西汉时期,杨恽因为在《报孙会宗书》中文字不当而触怒了汉宣帝,遭到腰斩弃市的严厉惩处。此后,无论东汉、南北朝、隋唐、两宋还是明代,基本上都有关于文字狱的记载,但都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和危害。比如,北宋时期的“乌台诗案”,虽然闹得沸沸扬扬,但并没有真正大开杀戒。

虽然每个朝代几乎都有文字狱发生,比如嵇康之死就与文字狱有关,因为他写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被司马昭厌恶而被处以了腰斩之刑。不过,历朝历代所有文字狱的总数加起来,也没有满清这一个朝代多。难怪,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这样评价:

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

满人作为少数民族入主统治全国,公然提出了“尊满抑汉”的治国策略。为了加强自己在思想领域的控制,更为了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文字狱不断被应用。

可以说,满清的文字狱贯穿了整个王朝的始终,前后持续了二百多年。其中,文字狱最盛行的时代还是在康雍乾时期,特别是乾隆一朝最为严重。胡奇光在《中国文祸史》中,进行了这样的表述:

清代文字狱持续时间之长,文网之密,案件之多,打击面之广,罗织罪名之阴毒,手段之狠,都是超越前代的。

根据史料的记载,顺治帝一朝实行文字狱5次,康熙帝一朝实行文字狱13次,雍正帝一朝实行文字狱20次。而到了乾隆时期,实行文字狱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30次之多,不仅销毁的书籍不下几十万册,株连的人员更是不计其数,演变成了一场血腥的浩劫。

在上文中提到的苏轼和嵇康,虽然都是文字狱的当事人,也因此或被贬,或被斩杀。其中,受到他们牵连的人虽有,但致死的人却一个都没有。

到了清朝,因文字狱被杀并受牵连而一起死的人数越来越多。以顺治时期的“明史案”为例,不仅将庄廷珑开棺戮尸,其弟庄廷钺也被诛杀,曾为“明史案”做过序的原礼部侍郎李令哲和四个儿子也皆被处死。甚至于,就连校对、刻书、卖书等所有环节的牵连者都一律斩杀,株连之广令人发指。

雍正当政时期,文字狱的推行依然非常严苛,就以“浙江查嗣庭案”为例。

浙江海宁的查嗣庭,他从康熙年间就考中了进士,后来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雍正四年,奉命前往江西担任乡试的主考官,他出的考题中用了“正”和“止”这两个字,结果却被认为:

前用“正”,后有“止”,“正”字有一止之象,涉嫌议论年号,有诅咒“雍正”之意。

于是,查嗣庭竟然被判处了凌迟的刑罚。好在,他在关押期间已经病死在监狱里了,即使这样还是被开棺戮尸,而数百年的望族“海宁查氏”也遭遇了大灾,族中十六岁以上的男子皆处斩刑,十六岁以下的男子均被流放三千里。

直到清朝灭亡后,查氏的后人依然记得这段深仇大恨。在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中,就将雍正皇帝写成了典型小人,这位查姓后人就是查良镛,大名鼎鼎的金庸先生。

按理说,满清发展到乾隆帝即位时,政权已经建立了一百多年。而且,刚刚经历了之前康熙和雍正的两代盛世,国家局面非常稳固,完全没有必要继续再用文字狱进行残酷统治。

实际上,乾隆登基之初,他也一度表现得非常宽容,丝毫看不出大兴文字狱的意思。当时,御史曹一士就上疏《请宽妖言禁诬告疏》,痛陈了文字狱的弊端:

即有序跋偶违纪年,亦或草茅一时失检,非必果怀悖逆,敢于明布篇章。若以此类悉皆比附妖言,罪当不赦,将使天下告讦不休,士子以文为戒!殊非国家义以正法,仁以包蒙之意也。

曹御史的言辞不可谓不激烈,但乾隆皇帝还是虚心接受了,表示自己将一改往日的苛政。而且,他也认识到入关以来的一系列暴政并不适合继续推行,故而放松了文化高压政策,还多次表示“朕一书生皇帝耳”。

到了乾隆中期后,随着自己政治上的成就与日俱增,随着满清发展到鼎盛时期,骄傲的乾隆帝自诩为是“十全老人”,希望在自己所擅长的文化领域下手,以成全英明神武的美名。因此,他明令要求全力查缴所谓的违碍和“悖逆”之书,但凡诗文中包括或引申出“”、“明”、“胡”、“狄”、“夷”等字眼,一经发现就从重进行治罪。

接下来,以乾隆时期的“徐述夔案”为例。在徐述夔过世后,他儿子将父亲的诗作刊印成《一柱楼诗集》。其中,出现了“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这句诗,不仅出现了“明”字,还有“壶儿”(胡儿)的谐音。于是,乾隆帝当即下旨:

徐述夔身系举人,却丧心病狂,所作一柱楼诗,暗肆底讥,谬妄悖逆,实为罪大恶极!虽其人已死,仍当剖棺戮尸,以正国法。

除了徐述夔被戳骨扬灰外,他的两个孙子也没能幸免,虽有携书向朝廷主动自首的情节,但还是被处斩了。

再举沈德潜的例子,他在乾隆四年时才以六十七岁高龄中了进士,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之职。因为乾隆帝喜欢他的诗作,之后还加封了礼部尚书衔。九十七岁高龄过世后,被下旨追赠为太子太师并祀贤良祠。

徐述夔案发后,已经去世的沈德潜被查出生前曾与徐犯关系莫逆,还曾替徐述夔写过传。这下,乾隆帝怒了,降旨褫夺沈德潜的封号并罢祠仆碑。

在乾隆的这种高压文字狱威慑之下,当时的读书人都静若寒蝉,彻底沦为了封建社会的文化奴隶。

总结一下,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是封建君权空前强化的产物,不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更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同时期,西方国家却处于剧烈的激变期,得益于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之路。

可以说,清朝的文字狱,尤其是乾隆时期的文字狱,俨然成为中国在近代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重要原因,造成了我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对此,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

文字狱使士子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代事。

古代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

所谓文字袱就是:利用文字形势的,学朮,论文,观点等,坚持各自的观点,毁谤,造假,有的说没有,没有的说有,相互抹黑对方,甚至你辛辛苦苦换来的收获,被⺀能说会道"的不劳而获者占有。

古代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

古代文字狱,虽然在宋朝时,就有苏轼的乌台诗案。但是真正盛行的时代是明清两朝。

明朝主要表现在开国之时,朱元璋喜怒无常,为人爱猜忌,只要有“则”字,就要杀掉,浙江府学林元亮写“作则垂宪”,杀!北平训导赵伯宁写“垂子孙而作则”,杀!为什么呢?是因为则=贼,现在有的方言,则和贼还是同音的。另外,有“法”字也不行,祥符县贾翥写了“取法象魏”,也给砍了头,为什么呢?法=发,是讥讽朱元璋早年落发为僧的丑事,你说这是哪跟哪?怀庆府吕睿写“遥望帝扉”,你说这有什么问题吗?结果也是个死?为什么,朱元璋说,帝扉=帝匪,这是说我是匪?这到哪讲理去?于是大臣吓得没办法了,上章乞求朱元璋给列个敏感词的列表出来,省得不小心就趟了雷。

到了清朝,文字狱更是集历代之大成,看过《鹿鼎记》都知道,开头就写了一场著名的文字狱,这是就江南庄家的《明史》一案。当然,小说中对康熙还是比较偏爱的,将这场惨剧让鳌拜背锅,但是康熙也不是善茬,他后来又一手操办了戴名世《南山集》案,这一次,比明史案规模还要大,杀了三百多人。

后来的雍正帝以阴狠著称,于是又办了一系列的“大案要案”,什么吕留良案、屈大均案、曾静案,件件触目惊心,礼部侍郎查嗣庭也因为维民所止案见了阎王。文人们个个吓得纷纷缩头,人人自危。

到了乾隆爷,其实一点也不像《还珠格格》中那样开明,文字狱越来越变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早年的文字狱,犯事者确实有怀念前明,抨击现实的意思,但乾隆时的文字案,很多就是无中生有,十分荒唐。像什么“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其实未必真有反清之意,“一把心肠论浊清”,也是无意中把浊字加在清之前,就丢了脑袋。还一个江西的老知识分子叫王锡侯,退休了不养老抱孙子,偏偏要发挥余热,自行为《康熙字典》编了个索引性质的《字贯》,自费出版了献给朝廷。结果乾隆大怒,说他这是对康熙爷的不敬,责令处分。江西巡抚是满人海成,当时觉得王锡侯并不算什么大罪,只建议革除他的功名罢了,结果乾隆大发脾气,将海成罢了官,下了牢狱。其他官员一看,岂敢不从重从快,于是王锡侯老命就算交代了。

所以,清代文人不无万分小心,像《红楼梦》开卷先表白:‘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就是因为文网酷密的原因。这也是中国近代黑暗和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代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

文字狱的意思其实挺好理解的,简单说就是“因文字而入狱”,详细点说就是:古代的统治者以文字罗织罪名清除特定的知识分子而设置的刑狱。在大家的印象中文字狱可能是清朝特有的产物,但其实文字狱在封建历朝历代都有过,只是程度和影响不一而已,史料记载文字狱最初是从西汉汉宣帝时期就开始了,一直到清代嘉庆年间才逐渐消失。当然,清朝的文字狱是历代中最严重的,尤其是康乾时期。

文字狱应该算是古代统治者的一种统治手段,可以说是比较“卑劣”的一种手段,因为统治者是故意从特定的知识分子的作品中摘取一些文字,加以断章取义甚至扭曲夸大,以此来给知识分子定罪,这种做法本身就带着很强的“缺德性”,而且往往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就拿清代的文字狱来讲,清代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主要目的就是压制汉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清复明”的意识,以此来加强中央的权威性。但是造成的结果是社会恐慌、文化凋敝、人才凋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从这点来讲大兴文字狱的清代帝王甚至算的上是民族的罪人,而清仁宗嘉庆皇帝取消文字狱甚至为前朝的文字狱平反,这点算是他的一个功劳!

古代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清朝要消灭那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总要找个借口。有人看到一本书被风吹得噼呖啪啦,于是灵感来了,写下著名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但也招来了杀身之祸,清政府说你诬蔑大清王朝没文化,将之诛灭三族。

古代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

文字狱是一种以文字获罪的案件,这种案件动不动就是抄家灭族十分残酷。那么这种案件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为何古代要这样钳制文人的思想呢?

文字狱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案件,在清朝达到顶峰,那么文字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文字狱在春秋、西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都有记载。

鲁襄公二十五年齐相崔杼杀了国君齐庄王,史官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却招来杀身之祸。西汉的杨恽因《报孙会宗书》被皇上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处腰斩。三国时期嵇康因《与山巨源绝交书》而被斩于东市。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崔浩主持编纂的国史揭露了拓跋氏祖先的屈辱历史,被北魏世祖下令族诛,史称国史之狱。

文字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早期的文字狱规模不大,涉案人数也不是很多,规模比较小;但到了北宋,文字狱开始大面积大规模出现。历史上最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正是发生在北宋。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御史弹劾苏东坡,向皇上上奏说苏轼所作的《湖州谢上表》中有言语暗藏讽刺朝廷的意思。紧接着就有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历数苏轼的罪行,说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

最终苏轼因此被贬到黄州,穷困潦倒;他的好友也多受牵连。由此可见,文字狱可能从春秋开始,其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令人震惊;文字狱体现了封建王朝皇权独裁专制的种种弊端。以上便是对文字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一问题的相关介绍了。

文字狱在中国历朝历代皆有出现,而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清朝是文字狱顶峰。从顺治时期到乾隆时期,共兴文字狱一百六十多次,其中单单是乾隆皇帝就乾隆帝兴文字狱130多次,期间遭迫害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

清朝的文字狱起于顺治,从此清朝诞生了一个独特的官职:言论检查官,所谓言论检查官职责就是言论出版的审查。在此之后文字狱愈演愈烈,到了乾隆时期达到文字狱顶峰。

乾隆时期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死,更有连坐、诛九族等残忍的刑罚。更可怕的是许多文字狱都是断章取义,捕风捉影造成的,所以刀下冤魂不计其数。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刚刚继位时曾经下令“今后凡告发旁人诗文书札等悖逆讥刺的,如审无实迹,一律照诬告反坐”。

但1751年,乾隆皇帝出尔反尔,文字狱死灰复燃。乾隆时期的文字狱起于伪孙嘉淦奏稿案,由于这桩案子,乾隆皇帝开始一改之前崇尚言论自由的作风,大兴文字狱。

乾隆又以修四库之书的名义查办禁书,很多珍贵的书籍在这个时期灰飞烟灭。清朝为何会成为文字狱顶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清朝初年反清思想大范围存在于民间,朝廷用文字狱来堵住悠悠之口;另一方面清朝皇族争斗激化,皇帝们用文字狱来打击党附诸王的势力。文字狱在乾隆时期达到鼎盛之后趋于平息,但它给中国古代文学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创伤。

对于元朝有没有文字狱这个问题,历史记载中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元朝没有文字狱, 茅山诗祸就是元朝没有文字狱的有力证据,元朝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古代唯一一个没有用文字狱来疯狂地迫害文人的清白朝代。使得元朝时期中原的汉文化的开辟变得更加容易继承。

元朝思维变化、创作拓广的广阔宏伟的源泉离不开茅山诗祸。也有人认为茅山诗祸是元朝弃绝文字狱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元朝之前是有文字狱的。但是茅山诗祸却没有,说明元朝开始抛弃文字狱,正是因为这样元代的文学作品中才会出现了那么多关注现实社会、重视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并且最终出现了元曲。

那么元朝有没有文字狱呢?

有人认为元朝有文字狱,据史料记载,元朝刚打下天下的时候,汉族人的反抗情绪非常激烈,赵显就成了这些反抗人的精神领袖,忽必烈却没有杀掉赵显,以彻底的断绝暴乱的后患,而是给了赵显一大笔钱,还找了个地方给他,送赵显去西藏萨迦寺出家了。

忽必烈想这样既能稳定他的统治,又能保全了赵显的姓名。可是公元1323年的时候,宋恭帝因为怀念宋朝,写了几句的诗句: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他的诗句触怒元朝朝廷,就被忽必烈赐死。元朝有没有文字狱,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是文字狱确实是盛行在明代,而明代之前即便有,也是寥寥无几。

文字狱是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统治,限制知识分子的思想的冤狱。文字狱最严重的便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那时,和尚函可因携带了一本记录抗清悲壮事迹的史稿,在被清军查获后,受严刑折磨一年后被流放到沈阳。

文字狱给社会的文化和风气带来了严重的恶劣影响。大多数文人都是因为生计问题才选择写书,读书做文章容易惹来杀身之祸,为保全性命,身为读书人的他们只能泯灭自己的思想,苦读背诵《四书》、《五经》,导致人才凋零,文治废弛。

文字狱的危害还体现它败坏了满清的官场风气,清朝的官员大多数都是通过科举考入的,他们作为文人的话就会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作为官员的话,他们就要同统治者一同迫害下层的文人,他们既不愿意自己去触犯法律导致自己家破人亡,也不愿意因为没有彻底贯彻皇上的盛誉而获罪,所以他们只能向着谨小慎微没有思想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文字狱的危害有多大。

在文字狱最严重的时期它销毁了无数珍藏的历史文化典籍,这也是文字狱的危害之一。在思想文化上树立君主专制的思想是清朝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文字狱的危害及其大;它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间接的造成了当时中国整个社会思想的落后。

其实文字狱这种事件,在中国,在世界上都屡见不鲜,归根到底是因为统治者的需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