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有多激烈,为什么志愿军没有全歼美军陆战1师?
在建党百年之际,由博纳影业重磅推出并由陈凯歌、徐克和林超贤联合执导的《长津湖》即将上映。作为“中国胜利三部曲”之一,它从开拍之前就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唯一的目标就是超越《战狼2》。
今天,文史不假带您回顾历史,回顾那段战火纷飞的激情岁月。
在朝鲜战争中,最惨烈也最被人熟知的当属上甘岭战役,而唯一能与之匹敌的只有长津湖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总共投入了15万兵力,围攻10万左右的“联合国军”,与功勋卓著且装备精良的美海军陆战1师进行了硬碰硬的较量。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就伤亡6万人,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虽然,战役未能实现全歼美军部队的目标,但还是成功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走向,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回到三八线以南。直到数十年后的今天,美国的各种战史中依然形容长津湖战役是“最应该被遗忘的战役”。
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后,美军和苏军分别进驻了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实施了分区占领。
冷战爆发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巨大分歧和对立,美苏两国分别在各自占领区成立了大韩民国(南朝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从此,朝鲜半岛进入了南北分裂的状态,互相敌视对方。
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的金日成政权越过三八线南下,不仅攻占了南朝鲜的首都汉城,还将其打得节节败退,一度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90%左右的领土。为了保住自己扶持的“小弟”,美国操控安理会通过决议介入这场战争,还拼凑了所谓的“联合国军”,统一由麦克阿瑟进行指挥。
仁川登陆后,麦克阿瑟将朝鲜人民军拦腰截断,使得整个半岛局势发生了易边。毫无防备的金日成陷入了被动,只得仓惶下令军队退回到了三八线以北。
为了自己周边局势的稳定,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
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以北扩大战争,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当时,所谓的“联合国军”已经基本完成了战前目标,打赢了一场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而且,无论是美国、英国、法国还是其它参战国,都不愿意过分刺激苏联和中国,担心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可惜,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麦克阿瑟却不这么认为,他异常豪横地与杜鲁门总统大唱反调。于是,“联合国军”不仅越过了三八线,而且还屡屡派飞机入侵了中国的领空,对中国发出挑衅之举。
面对苏联和朝鲜的求助,面对“联合国军”的恣意妄为,毛主席终于做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提出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口号。中共中央决定,任命彭德怀担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950年10月底率兵入朝进行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1950年,朝鲜的冬天异常寒冷,竟然出现了罕见的零下四十度低温,志愿军战士还是“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此时,“联合国军”并不知志愿军已经大批入朝,还气势汹汹地追击朝鲜人民军向中朝边境扑来。毛主席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
应先在朝鲜北部尚未丧失的一部站稳脚,寻机打些运动战。
根据这一指示,彭德怀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东线的云山、熙川和西线的黄草岭、赴战岭分别发起突然攻击,一举遏制“联合国军”的攻势。就这样,成功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
不过,麦克阿瑟对这次失败却颇为不服,认为是大意之失,因而很快发起了第二次战役。他下令“联合国军”兵分两路从东西两线推进,对中朝军队展开了钳形攻势,意图趁着志愿军刚刚入朝立足未稳之时将他们逼退回鸭绿江对岸。甚至,狂妄至极的麦克阿瑟还公开叫嚣:
回国欢度圣诞节!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一个湖泊,位于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周围都是陡峭险峻的崇山峻岭。面对“联合国军”的攻势,长津湖就成了一处必须坚守的战略要地,志愿军第九兵团的20军、26军和27军奉命在此阻击。
由于严寒气候下缺乏必要的御寒衣物,志愿军战士只得将所有的行军棉被全都剪开,做成简易的袜子、帽子和手套。以这样的方式,他们在崇山峻岭间急行军,而且为了隐藏行踪还不能生火取暖和做饭,只得吞食干粮和积雪充饥解渴。
11月27日夜,“联合国军”在漫天风雪中抵达了长津湖,丝毫没有意识到志愿军已经通过昼伏夜出的急行军提前在此埋伏。战役打响后,志愿军成功将号称“美利坚之剑”的美海军陆战第1师和陆军第7师一部分割包围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五处。
美军被突然包围后虽有些害怕,但仗着自己装备精良,仗着气候恶劣,并不担心志愿军会立即发起围歼战。于是,他们利用大量的坦克车、装甲车和步兵车,组成了环形防线后坚守待援。
不过,美军显然想错了,英勇的志愿军很快就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丝毫没有留出喘息的机会。一次次的交火中,被包围的美军彻底绝望了,麦克阿瑟“回国欢度圣诞节”的豪言壮语也被啪啪打脸。
无奈之下,美军只好全面南撤。美第1师发现,南逃的必经之路水门桥已被志愿军炸毁了,自己的坦克和各种车辆都无法通过,只得派遣运输机空投了大量的架桥组件修桥。
丢盔弃甲的美军抵达兴南港后,立即开始登船从海上撤退,而长津湖战役也至此结束。据美国朝战老兵埃德·里夫斯回忆:
我们在一个小山村过夜,屋里烤着火,吃着罐头,喝着咖啡,屋外突然就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和爆炸声……。 我被那些不畏死亡的灵魂所震撼了,当时就知道这是一场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
美军在南逃的过程中,还见到了令人震惊的景象。一片志愿军俯卧在零下四十多度的阵地上,已经全都被冻成了人形冰雕。
事后证实,这些被冻死的志愿军隶属于第20军59师177团6连。在志愿军战报中,这样进行了记载:
全连无一人站起,直到打扫战场时才被发现。干部和战士都呈战斗队形冻死在了阵地上,细查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从此以后,第20军59师177团6连也获得了“冰雕连”的赞誉。连中一个名叫宋阿毛的战士,还在牺牲前写下了一首绝笔诗,感动了所有的中国人: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
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冻死
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战后统计,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战斗伤亡约7000人,而志愿军的战斗伤亡则达到1.9万人,全军22%被冻伤,极其的悲壮!
1952年9月,当第九兵团在撤军回国时,司令员宋时轮在途径长津湖时,依然泪流满面,长久地凝望着这片土地。
长津湖战役犹如一个分水岭,彻底将美军驱逐出了朝鲜北部地区,标志着第二次战役胜利结束。此后,中朝军队取得了整个战争的主动权,为迫使美军进行停战谈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表现出的那种精神,感染了无数的中国人,为我们民族构筑起最坚固的长城。千万不能忘记,今天强大的中国是前仆后继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文史不假
“长津湖战役”有多激烈,为什么志愿军没有全歼美军陆战1师?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第9兵团,下辖第20军、第26军、第27军,总共3个4师编制的军,总兵力15万人,不仅武器装备好,而且兵员素质普遍较高,具备极强的作战能力。
1950年11月1日,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改称志愿军9兵团,宋时轮任司令员兼政委,陶勇任副司令员,覃健任参谋长,谢有法任政治部主任。
第一次战役结束,“联合国军”兵分两路继续向北进犯,直逼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为了粉碎了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占领朝鲜的美梦,志愿军总部急调第9兵团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
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第9兵团严密伪装、昼伏夜行,翻山越岭,隐蔽接敌,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艰难险阻,在美军侦察机严密监视下,悄无声息地抵达了预设战场。
11月27日,长津湖战斗打响,宋时轮采取大范围的穿插迂回包抄战术,成功将美军陆战第1师大部和步兵第7师一部截为数段,形成了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
第9兵团,在零下30-40°的恶劣气候下,苦战了20余天,美军陆战第1师在海军航空母舰的配合下,在空中战机掩护下,利用海路脱离了战场。
第9兵团将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全部被逐出朝鲜东北部,但长津湖之战,并未达成包围美军,吃掉其主力一个师的目的。
原因就是美军坦克、火炮、战机等重火力,明显都在志愿军之上,即便志愿军以优势兵力包围了美军,但装备低劣的志愿军却很难将被包围的美军彻底歼灭。
美军能凭借坦克冲阵、战机空中轰炸、火炮梨地,以猛烈且密集的火力,撕开志愿军进攻的口子,成功突出志愿军严密的包围圈。
抗美援朝,由于美军武器装备中重火力,远在志愿军之上,志愿军成建制地歼灭美军最大的作战单位是团级,就是在长津湖之战中,被志愿军9兵团歼灭的。
美军第7师第31团,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曾被美国总统亲自授予“北极熊”称号,团长麦克莱恩上校被击毙,第31团团旗被志愿军缴获,被收藏在军事博物馆。
长津湖之战,由于气候严寒,从东南沿海紧急入朝,第9兵团官兵,有的甚至都未能配备御寒冬装,此役,第9兵团身着单薄的衣裳,在零下40°的长津湖地区,整整埋伏了6天6夜。
为了防止被美军的侦察机发现,志愿军将士不但不敢生火做饭,甚至连动都不敢动,战斗伤亡19202人,其中冻伤30732人,冻死4000余人,非战斗减员竟然占据了志愿军伤亡的大部分。
长津湖战役,是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的宋时轮心中永远的痛,1952年9月,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车行鸭绿江边,司令员宋时轮要司机停车。
下车后,宋时轮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地鞠躬,已是泪流满面,不能自持,警卫员、司机都目睹了这感人的一幕。
“长津湖战役”有多激烈,为什么志愿军没有全歼美军陆战1师?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9兵团在天气极端寒冷和后勤保障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痛击包括陆战1师在内的美第10军和韩国1军团,创造了全歼美军北极熊团的辉煌战绩。将美国10军从元山赶下大海,使美军损失了上万吨的战争物资,稳住了朝鲜东线战场,缓解了西线战场的压力,基本上实现了战役的作战意图。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没有全歼美军王牌陆战1师,留下了遗憾。九兵团为什么没能全歼陆战1师呢?原因如下
一,志愿军没有制空权,没有制海权。美国空军对志愿军的轰炸行动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强大的军中运输能力使美军一部分伤员得以迅速撤离战场,并能及时补充美军需要的食品和弹药。有一座桥是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志愿军部队屡次炸毁,陆战1师屡次修复,最后志愿军将桥埻炸毁,美空军连夜从日本送来紧急制造的钢制桥梁,使美军得以逃离。美军的机械化装备使陆战1师快速撤回元山港,美海军舰炮和航母上的飞机轰炸志愿军追击部队,迟滞了志愿军部队到达元山的时间,使陆战1师等美军部队得以登上在元山港口等待的美海军舰船,并放火焚烧了屯积于元山港的上万吨战争物资。志愿军由于没有海空军配合,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军逃走。
第二,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极端天气。9兵团到达长津湖时,遇上了盖马高原百年不遇的极寒天气,温度到达零下40度。大雪和严寒给参战部队带来极大困难,因冻伤造成的非战斗减员非常严重。给全歼美陆战1师带来困难。虽然美军也遭受严寒困扰,但志愿军缺衣少粮,风雪和严寒对志愿军影响更大。
第三,志愿军装备落后,物资匮乏,后勤保障困难。志愿军武器落后,火力不足。战士们忍饥挨饿,衣服单薄却与丰衣足食的美国士兵战斗,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
第四,九兵团苍促入朝,对战场环境比较生疏。26军就是因为美空军的轰炸和漫天的大雪而使行军路线岀现偏差,延迟了到达战场的时间,使陆战1师得以逃脱。
第五,陆战1师是美军的王牌部队,战斗力不容小觑。师长史密斯也是久经沙场,心思缜密,指挥有方。他未雨绸缪,下令美军修建了几个简易机场,在遭到志愿军攻击时得到了美空军的及时救助,为美军撤退留了后路,改变了陆战1师被全歼的命运。
志愿军虽然没有全歼陆战1师,但也使美军受到了重创,达到战役的目的,他们仍然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长津湖战役”有多激烈,为什么志愿军没有全歼美军陆战1师?
对于长津湖战役,美军陆战1师作战处的上校阿尔法·鲍泽认为,如果中国人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和通信设备,陆战队将逃不出长津湖“陆战一师不过是侥幸而已。”他说。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人工湖,在志愿军参加作战的时候,长津湖最低气温接近零下40℃,是朝鲜五十年间气温最低的一个冬天。然而参战的志愿军第九兵团确实紧急入朝,就连过冬的服装都没能换上,就穿着我国华东地区的薄棉服,在冰雪皑皑的长津湖与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作战。
志愿军秘密入朝,打了“联合国军”一个措手不及。在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后,麦克阿瑟还是不相信我国会大规模的参战,决定发起新一轮的进攻,还断言两星期之内就会结束战争,这次进攻被称为“圣诞节回国攻势”。
此时的“联合国军”前线地面部队增至5个军共13个师3个旅另一个空降团,共计22余万人,拥有飞机1200余架。
彭老总并没有因为第一次战役的胜利而放松警惕,而是利用麦克阿瑟对志愿军兵力的错误判断,认为过江的志愿军并不多,只是一些象征性的部队。麦克阿瑟狂妄且求胜心切,一定会进行反攻。彭老总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等敌人到达包围圈之后,再进行合围歼灭的战术。彭老总并没有因为第一次战役的胜利而放松警惕,而是利用麦克阿瑟对志愿军兵力的错误判断,认为过江的志愿军并不多,只是一些象征性的部队。麦克阿瑟狂妄且求胜心切,一定会进行反攻。彭老总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等敌人到达包围圈之后,再进行合围歼灭的战术。
麦克阿瑟也担心志愿军大规模入朝,还乘专机到朝鲜新义州以西鸭绿江出海口上空视察,仍坚持认为我国只是“象征性进攻”,志愿军只有七八万人,并不能改变什么。在他的“圣诞节回国攻势”这一方案中,还发动了以轰炸鸭绿江上所有桥梁为主要目标的空中战役,每日出动飞机1000架次,连续轰炸达两周。
麦克阿瑟自以为探明了志愿军的虚实,于是从11月6日开始试探性进攻。在西线,先以南朝鲜军两个师,后增加美军两个师和英军一个旅向北进攻。在东线,以美军两个师和南朝鲜一个师北进,企图配合西线迂回到鸭绿江的江界。
达到16日,彭德怀指示诱敌的各部,从17日起,停止向进攻之敌反攻。在敌人进攻时,稍抵挡就开始后退,并故意遗弃一些装备和物资,造成“狼狈撤退”的假象。
为了更加的示弱于美军,彭德怀报请毛主席批准,释放了一批俘虏。并故意散播了一些志愿军武器装备差,粮食弹药供应困难,准备回国的消息。
麦克阿瑟果然中计,到达21日,西线“联合国军”进至“攻击出发线”,完成了战役展开。先头部队第十七团于21日进抵鸭绿江边的惠山,距离我国仅一江之隔。
在东线,美陆战一师也慢慢走进了彭德怀预设的口袋中。从10月25日,美陆战一师在元山登陆开始,一路向长津湖推进。到达11月15日,美陆战一师占领下碣隅里,东线“联合国军”就基本占领了长津湖地区。此时的陆战一师认为,他们已经成功配合西线“联合国军”对志愿军残部进行了所谓了合围,殊不知他们才是掉进陷阱里的猎物。而巧合的是,双方定下的总攻时间竟然都是11月27日这天。
东线战场上,志愿军只有四十二军的两个师,面对“联合国军”的美十军近九万人进攻,兵源严重不足。为了配合好这次作战,在国内整训的第九军团也临时调整时间,冬装都没来得及更换就紧急入朝了。第九兵团15万大军,顶风冒雪地穿梭在朝鲜山区,创造了雪野中行军10天约300公里的记录,于26日集结在长津湖指定的战斗位置。
九兵团入朝仓促,准备不足,又遇上美军进行的大规模空袭,后勤补给及其困难,粮食、被服、弹药等物资都没法送到部队手里。再加上长津湖地区人烟稀少,没法就地解决食宿问题,部队只能在雪地露营,在战斗开始之前就出现了大量因冻饿而产生的减员。
在东线战场,双方的主力分别是志愿军第九兵团和美陆战一师。但双方的后勤补给和装备都差太多,不管是从空军、坦克、通讯、服装、运输那个方面,志愿军都远远不如美军,有的只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满腔的热血。
就在西线战场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东线各师却收到了26号晚停止总攻的命令。按照总部的计划,西线和东线同时发起攻势,东线之所以推迟进攻的原因是东线部队没有全部按时到达预定位置,形成不了对美军的合围。不能合围,战役就打成了一锅“夹生饭”,不仅会放跑美军,还会有被美军从侧翼突破,形成反包的危险。
11月27日,志愿军九兵团向长津湖美军发起了总攻。志愿军第二十军和第二十七军经过一夜战斗,把一字纵队机械化美军的陆战第一师、美七师等包围在长达70公里的山沟里并切成了4段。
鏖战新兴里,志愿军围歼“北极熊团”战斗最开始是在新兴里,在这里的是陆军第七师三十一团,该团就是电影长津湖中的“北极熊团”。该团官兵大多参加过二战,有着丰富的战场经验。
在志愿军对其包围之时,团长麦克莱恩上校仍误认为志愿军在撤退之中,预备第二天进攻。但在当日子夜12时,志愿军九集中八十师和八十一师二四二团共四个团由二十七军副军长兼八十师师长詹大南统一指挥对其发起了进攻。
詹大南在战斗开始之前就做好了战斗部署,各部分队占领那个阵地,攻击什么方向,拿下什么要点,担负什么后续任务,达到什么目的,都说的清清楚楚。但到了发动进攻的时候,作为主攻的八十师二三团的先头一营居然走错了方向,原因就是使用的是日本绘制的地图,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偏出进攻路线10多里。
牵一发动全身,一个营跑错方向就会导致整个作战部署全部为之改变,最终导致攻击时间推迟将近两个多小时。
等待近两个小时后,二三九团向师里紧急请示,部队需要迅速发起进攻,不能再等了。师里批准同意后,该团率先发起了进攻,志愿军像离弦的箭一样向美军扑了过去。美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很多人没反应过来就被打倒,有的甚至没穿上衣服就被俘虏了。美军在最开始的慌张过后也开始了防御,凭借强大的火力造成了志愿军极大的伤亡,志愿军二四〇团三连在攻占了三个房子之后就剩下一个人了。最后经过艰苦的战斗,志愿军终于将美军9座房屋都攻克了,在一座独立的家屋里面发现了一个军官尸体,此人就是“北极熊团”的团长麦克莱恩。
经过一夜激战,我们二三八团攻占了新兴里以北、以东一线高地;二三九团攻占新兴里以南1455和1100高地,并一度攻入新兴里村内;二四〇团夺取了内洞峙东北、正北和西北一线高地。28日天亮时新兴里周围的高地,几乎全被志愿军所控制,美军被压缩在方圆不到2公里的狭小地域。
到了第二日,美军就迅速反应过来了,经过一夜激战还没能来得及休整的志愿军就被美军的飞机坦克打退,美军又重新占领了风流里江桥,并向1455和1100高地进攻。在双攻交战之后,志愿军发现美军的人越打越多,完全不像情报里面的只有一个加强营,后根据抓获的俘虏才得知,美军足有一个加强团的兵力。于是詹大南迅速调整战术,集中优势兵力,成建制的消灭美军。
于是兵团又增派了八十一师主力二四一团、二四二团前往新兴里加入战斗,二四三团也随后跟进。就这样志愿军占据人数优势,美军依靠炮火优势,双方胶着在一起。白天美军依靠坦克和飞机对志愿军进行压制,到了晚上就成了志愿军的天下了。
后来因进攻柳潭里的第七十九师遭受重创,第九兵团指挥部才意识到在柳潭里的是第一陆战师的主力,鉴于新兴里的美军比较孤立,且美第七师战斗力不如陆战一师,于是对作战做出了重大调整,从11月28日到30日,放弃柳潭里,把主攻方向转向新兴里和下碣隅里。
在詹大南下达全线进攻命令的时候,美军也做出了撤退的决定。
在30日这晚,长津湖大雪纷飞,气温也下降到了零下40℃,敌我双方都要忍受这种严寒,但志愿军由于补给问题,要更加困难。但原定的进攻计划并没因此推迟,为此志愿军还实施了近45分钟的炮火准备。美军也依靠空中支援开始突围,依靠凝固汽油弹的效果,美军得以突破志愿军阵地。志愿军二四一团虽然奋力阻截,给了美军极大伤亡,但还是没能彻底堵住美军。
二四〇团三营二排五班长隋春暖,在追击过程中成功截住了一股美军。在不断遭受攻击下,美军的撤退速度及其缓慢,在战斗中接替美三十一团的费斯中校也被炸身亡。失去指挥的三十一团的车辆被志愿军截住后开始崩溃,四散而逃。
到12月5日,三十一团突围而出的零散官兵陆续到达下碣隅里,至此,新兴里、内洞峙地区的美军第七步兵师三十一团三营、三十二团一营及第五十七炮兵营,被二十七军基本歼灭。
突破柳潭里,血战美军王牌陆战一师柳潭里和新兴里差不多是同时开打的,但柳潭里的位置更为重要,是四条公路的交汇处,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西线战场开始崩溃的时候,东线第十美军接到的命令却还是按原定计划,陆战一师继续进攻至武坪里,这就是主动走进了志愿军的包围圈。
战斗打响之后,志愿军西北山的战斗尤为激烈,这里是美军的重要防御点,志愿军与美军对此进行反复争夺,最终志愿军占领了西北山和1403高地,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伤亡,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争夺1282高地上。
志愿军夺得1403高地和1240高地,还控制了1384高地和1282高地部分地区之后,就对正面美军形成了巨大压力,将美军压缩在山下公路一线。为此,七十九师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参战的五个营几乎伤亡殆尽。双方都在等着援军到来,最后还是志愿军早一步赶到。
二十军五十九师迂回到了柳潭里以南,切断了柳潭里和新兴里、下碣隅里的联系。美军虽然被包围,但在柳潭里的毕竟是美军主力,志愿军虽然想吃掉这块肥肉,但美军依靠强大的火力且战且退,又加上天气原因,志愿军越打伤亡越大,而美军却可以依靠炮火的掩护撤退。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决定改变战法,把兵力集中到新兴里,先一举歼灭新兴里的敌军。在柳潭里陷入重围的美军也在这时候放弃了进攻的计划,决定向南撤退。
而为了堵住从柳潭里撤退的美军,志愿军二十军五十九师一营的一个连埋伏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但在雪地埋伏一夜之后,全连仅剩的60多人全部都被冻死了(这也就是著名的冰雕连其中一个),柳潭里美军也因此侥幸躲过一劫。
接战两天,长津湖的美十军明显不敌,先是命令陆战一师转入防御,在之后两天更是开始了长达125公里的艰难后撤。
围攻下碣隅里,美陆战一师开始撤退二十七军副军长詹大南在歼灭美七师三十一团后,也开始向下碣隅里进发。下碣隅里之战的关键就是攻占1071高地,为了这个目的,志愿军二十军五十八师日夜兼程,克服饥饿和寒冷,靠双腿连续行军七八天,但还是没能跑过美军的汽车轮子。28日晚五十八师发起进攻,之后部署的师预备队一七四团和二十军各部加入战斗之后,将美陆战一师南北分隔开了。
美军为了防守1071高地,防止志愿军穿插,美陆战一师在长津江大桥的桥头部署了一个一个坦克营。志愿军没有反坦克武器,只能靠手榴弹和炸弹来炸毁公路,堵住美坦克的去路。双方就1071高地进行反复争夺,美军也不断派援军进行增援,因为一旦失去下碣隅里,柳潭里的陆战五团和七团将无退路可走。
到达12月4日,柳潭里的美陆战七团三营也撤退到了下碣隅里。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约22公里的路程,从开始撤退到最后一支部队到下碣隅里共用了77个小时。在这个撤退过程中他们不时遭到志愿军的阻击,但由于志愿军五十九师在德洞山口的惨烈争夺战中消耗过大,在美军突围时已无力进行有效的阻击。柳潭里的美军成功撤退之后,美陆战一师也开始撤退。
志愿军早在之前就炸毁了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的公路,这使得美陆战一师的机械化部队不能发挥应有的速度。但在下碣隅里的机场跑道被美军给修好了,这使得美陆战一师的伤员可以依靠飞机运走,解决了陆战一师很大的麻烦。志愿军也曾想围歼下碣隅里的美军,再全力攻击古土里,但由于美军的不断空袭和恶劣天气,使得二十军减员很大,没有足够的力量强攻,只能等二十六军到达后再进攻,这也给了美军喘息时间。
志愿军三炸水门桥,美陆战一师狼狈逃离在陆战一师撤往古土里的路上也不顺利,一路上都受到志愿军的阻击,短短18公里的路程走了38个小时,共损失官兵616人。但到了古土里并不代表他们逃亡之路完结,在后面还有一个重要地点,那就是水门桥,只要水门桥被炸毁,那陆战一师将无路可绕只能被堵截在此。志愿军早已明白此处的重要性,早在12月1日,志愿军就对水门桥发动了突然袭击炸毁了这座桥。但美军很快就能建好一座,志愿军也只能继续炸毁,美军为此用八架C-119大型运输机将八套M2型车辙桥组件空投到了古土里的美军阵地。美军就是依靠这些组件又成功的建了一座载重50吨,可以通过所有型号坦克和车辆的桥梁。美军这种现代化装备快速反应能力,是志愿军前线指挥官想不到的。因此只是派遣了少量的部队进行炸毁桥梁,而这点部队面对美军机械化部队过桥的时候根本不能进行有效阻击,只能眼睁睁看着美陆战一师逃走。
陆战一师到达了真兴里,也意味志愿军再也没能拦截到美军了,因为从真兴里到兴南全是平原,志愿军依靠步行追不上机械化的美军。
美军还记载了一件通过水门桥的时候事:
陆战第一师在通过水门桥之前,恐有埋伏,就派先头部队进行侦察,当美军的士兵摸到山头上之后,他们看到:在水门桥附近的高地上,志愿军一个连的官兵呈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里,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注视着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全部冻死在山上。
长津湖战役很惨烈,很多志愿军战士都是在饥寒交迫下冻死冻伤。志愿军没能围歼美陆战一师,寒冷的天气占了很大原因,再加上双方的后勤补给相差实在是太大了,就水门桥的桥梁的建设就是志愿军不可想象的。
“长津湖战役”有多激烈,为什么志愿军没有全歼美军陆战1师?
美军第十军在长津湖遭到了志愿军第九兵团的攻击。长津湖以东的美军特遣队被包围后,指挥官麦克利恩受伤被俘,几天后死于战俘营,所部三千两百人,仅有约一千人逃出包围圈。
长津湖以西的英美军也同时遭到围困,但他们的运气要比特遣队好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则要归功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陆战一师)。
作为二战期间发展壮大的新兵种,美国海军陆战队无论训练方法还是实战理念,都与陆军有很大区别,两大兵种之间也经常发生激烈的内部冲突。在长津湖一役中,虽然陆战一师属阿尔蒙德指挥,但阿尔蒙德出身于陆军,陆战一师对他的那一套并不完全听从。早在志愿军发起攻击之前,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便不顾阿尔蒙德的催促甚至嘲讽,下令部队谨慎向前推进,同时在前进道路上沿途贮存补给物资。他还坚持在长津湖南端的下碣隅里修建简易机场,这些都为部队的成功突围提供了条件。
最终,陆战一师的损失被控制在了五分之一以下,全部的伤员和所有重武器也都被带了出来。史密斯和陆战一师由此被美国人奉为英雄主义的典型,史密斯更是连撤退都不承认,他怒气冲冲地说:“撤退?妈的!我们并不是撤退,而是向另一个方向前进!”
史密斯指挥下的部队有四千五百人失去战斗力,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并不是被志愿军打伤,而是冻伤的。当时朝鲜东北部下了大雪,天气非常冷,陆战队白天作战时,必须凿下迫击炮上的冰层才能开炮。到了晚上,气温更降至零下二十多度,为了保证枪支不堵塞,陆战队员们在睡觉时不得不把步枪紧贴着身体,所有野战食品罐头和淡水也必须用明火解冻以后才能食用。许多陆战队员的手脚都有冻疮,当一名脚被冻坏的士兵脱下袜子时,一层皮也被扯了下来……
“长津湖战役”有多激烈,为什么志愿军没有全歼美军陆战1师?
看过抗美援朝战史的网友都清楚,当时陆战1战的师长史密斯绝对是一个行家。守卫过冰岛,参加过多次太洋战战役,做人狂得很,他说过一句非常知名的话,从不退却,退却无非是从另一个方向进攻。
然而当他率领陆战1师聚集第10麾下展开第二次役的右翼,创造了美军史上一次最长的退却。
面对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的进军命令,开始变得相当谨慎。他反对没必要的元山登陆,反对把陆战队当成山地师来使用,反对弄不清情况、没有修通机场和公路就发起进攻,因为海军陆战队是独立的军种,抗命时阿尔蒙德也拿他没有多好办法,只好连吓加劝。
史密斯将进攻的时间定在了11月27日,与我九兵团战斗打响的时间相同。
打了一打,即以300辆坦克猬集成三大坨子死守待援。白天有300架飞机支援24小时轰炸,夜间以重装兵器死守,这对于手中完全没有重火器的我军,要想拿下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只有在动中消灭它,当陆战1师从新兴里撤向下竭隅里时,路上早早埋好了重兵。 没有重火器,只有把枪和手榴弹集中使用,完全没有制空权只有在一次次黑夜里发起进攻,即便是这样,遭遇朝鲜最冷的冬天,枪拉不开枪栓,迫击炮的身管竟然发生收缩。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冻死冻伤者高达3万多人。
在下碣隅里,美军有的坐上飞机逃跑(主要是伤员),有的则分乘1200多辆汽车撤向真兴里,当他们路过水门桥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冰雕连,无一不保持着冲锋姿势。
作战处长鲍泽说,如果志愿军有足够后勤支援,陆战1师绝不可能走出长津湖。尽管如此,2.5万之众的陆战1师,伤亡达到4000多人,非战斗减员也达到了7000多人。
要问原因重点两条,一是寒冷成为最大的敌人,穿着单衣的志愿军将士无法抵御寒冷,战斗力受影响十分严重;二是没有重火器,没汽车没飞机重装备运不上去。即便是这样,也重创了陆战1师,美军精锐中的精锐。
其中一个战例很能说明问题,完全机械化的美军,在我顽强阻击下,3天走了22公里还付出了1500人伤亡的代价。
据一个美军老兵的战后回忆,我被那些不畏死亡的灵魂震撼了,实在太可怕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