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前的垂死挣扎“一亿玉碎”计划是真的吗?

1945年5月8日,随着全世界最大的法西斯德国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势结束了。此时,只有法西斯日本还在亚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进行负隅顽抗,甚至扬言要“一亿玉碎”。

7月17日,盟军以美国、英国和中国的名义,联合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接到《波茨坦公告》后,首相铃木贯太郎显得非常犹豫,迟迟不敢进行明确的表态。因为,他本人是海军大将出身,此时日本海军已经在美军的接连攻击下名存实亡,再没有任何可以豪横的底气。

插一句题外话,日本海军和陆军历来就不和睦,互相看不顺眼,就如同国民党的军统和中统似的。日本陆军完全继承了明治维新以前的封建余毒,对天皇绝对的死忠,是军国主义的最坚决拥护者;而日本海军成军较晚,深受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思想也相对开明一些,封建余毒少一些。

在日本海军所剩无几的同时,日本陆军尚有360万左右。其中,驻扎于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拥有60万,是日本陆军的最后一支精锐部队。此外,中国关内还有100万,日本国内还有200万,尽管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似乎依然具有一战之力。

凭借这最后的底牌,日本陆军已经彻底压制住了日本海军,自然对于海军出身的铃木内阁嗤之以鼻。在这种背景下,虽然铃木首相深知战争已经无法继续,但他显然没有太多话语权,只得看陆军的态度,看天皇裕仁的态度。

在内阁紧急会议上,首相铃木贯太郎和外交大臣东乡茂德等人都认为,只要盟军能保证天皇的地位,日本可以接受《波茨坦公告》。但是,陆军大臣阿南惟畿、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等人都坚决反对,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鼓吹“一亿玉碎”计划。

7月29日,铃木贯太郎首相代表日本政府正式拒绝了《波茨坦公告》。期间,日本陆军还制订了所谓的总决战计划:

一、全力保卫本土,以玉碎战术为主,层层阻击盟军。只要东京不沦陷,日本就不投降。

二、以关东军为主固守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即便本土遭受攻击也要继续抵抗,直至全体玉碎。

总之,这项所谓的总决战计划显得非常荒唐,颇有堂吉诃德的遗风。

在日本拒绝《波茨坦公告》后,已经打到日本家门口的美军只得准备登陆作战。但是,领教过日本军国主义在太平洋上的一系列疯狂之举,美国担心巨大的人员伤亡。

8月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使用刚刚研制成功的原子弹投向广岛,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紧接着,苏联也对日本宣战并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又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

面对连番事件,天皇裕仁授权铃木首相于8月9日下午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商讨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会议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凌晨,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等死战派们依然拒不投降,坚决要推行“一亿玉碎”的计划。

凌晨2点半左右,铃木首相进入天皇裕仁的房间,当面汇报会议的结果。不过,深知日本国力的裕仁,已经决定接受接受《波茨坦公告》。在听取了“天皇御言”后,陆军的死战派们才勉强同意投降。

到了8月1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即将投降的消息传出。当时,深受军国主义蛊惑的中下层军官们显得群情激愤,一致认为天皇是被那些贪生怕死的官僚和政客给蒙蔽了。

8月14日晚,天皇裕仁在皇宫内录制了《终战诏书》的录音,准备在明日午时向全世界播放。为了抢夺并销毁这段录音,以畑中健二、古贺秀正和竹下正彦为代表的军官们决心发动兵变闯入皇宫。

但是,这些人都是一些佐官级别的中下层军官,实在不具备什么影响力。不得以,他们决定展开游说,希望得到一些高层军官的支持,第一个目标选定为负责皇宫警备的近卫师团长森赳中将。

不过,他们傻森赳却不傻,当即就遭到了拒绝和斥责。畑中健二索性豁出去了,竟拔枪射杀森赳,然后伪造了将军的手令调动部队冲入皇宫,史称为“宫城事件”。

由于对皇宫非常陌生,他们到处翻找天皇的投降录音却一无所获。而兵变的消息也很快被军团司令田中静一知悉,他下令近卫师团全部退出皇宫,而带头的畑中健二等人也在宫门前剖腹自杀,结束了这次荒唐的闹剧。

1945年8月15日午12点整,天皇裕仁通过广播电台发表了所谓的“终战诏书”,正式宣布日本接受由中国、美国、苏联和英国联合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同意无条件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文史不假

日本投降前的垂死挣扎“一亿玉碎”计划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

一:背景

1945年:盟军已经开始在日本本土步步紧逼,海军逐步被消灭完,空军也所剩无几,日本的重点城市和军事基地受到盟军空军的猛烈攻击。

日本危在旦夕。

日本战时内阁和裕仁天皇,困兽犹斗,决定做最后一搏。

日本当局的高层目的是以一亿国民为赌注,赌盟军不敢大量消灭平民,从而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而此时的日本国民在几十年的持续洗脑下,已经无从辨别真伪,也不知道战争形势是什么状况。

就这样,赤手空拳的平民就被驱赶上了战场。

二:一亿玉碎国策内容

计划是这样的:为准备本土决战,计划动员陆军225万,海军130万,特设警备队25万,国民义勇战斗队2800万。合计三千多万的军队,在一亿国民的配合下,全民皆兵。

为此,日本组建各种自杀式军队,制造大量快艇飞机潜艇鱼雷。当时的日本本土工业在战争的摧残下,已经无法生产像样的武器了,不过,反正是所有的武器和人都是有去无回,也就无所谓质量了。

军部开始组织平民,甚至妇女儿童入伍,进行自杀式训练。由于武器不足,大量的人配备的是冷兵器大刀长矛。

他们被洗脑要做拼死抵抗占领着,直到战死至最后一人。即便是被占领,留个占领着的只是毫无价值的一片焦土和累累白骨。

史称“一亿玉碎”。

一亿玉碎的口号:一亿国民总玉碎,弹草如泥,匍匐山野,确信神州不灭,皇国永存。

日本全国上下几乎陷入疯狂状态。

三:盟军

为本土决战,日本共计准备了如下物资

9000艘自杀快艇,16000架自杀飞机,6200艘自杀式摩托艇,无数的自杀鱼雷等等。

另有专业军人400多万,民兵2800多万。

再加上必死的决心。

这种战备和士气,盟军也很头大。当时盟军的估计是要出动700万军人,可能战死10万左右。这种损失是胜利在望的盟军不能接受的。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成功引爆。

1945年8月6日,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在广岛引爆。

1945年8月9日,名为“胖子”的原子弹在长崎引爆。

日本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承受核弹的国家。

四:军国梦碎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终战诏书》,军国梦碎。

天皇的迅速变化,那些被战争动员起来的人不知所措。

但是,一贯的服从性,让日本平民迅速接受了这个现实,社会很快恢复平静。

五:问题

以上是“一亿玉碎”的始末过程。

战争的过程不是我感兴趣的领域,我感兴趣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为什么了?

日本军民为什么明知必死也要参战?

为什么会有几千万的人去赴死局?

为什么上亿的人不做质疑,不做反抗?

为什么日本天皇拥有这么大的号召力?

六:思考

我最近在读两本书,一本是小西慎一的《日本文学史》,另一本是清水义范的《日本文学简史》。

通过这两本书,我逐渐理出了一些问题的脉络。

但是当我试图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感觉论证还不够充分,我这些天将会再次重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心理学统治世界》《大癫狂-群体性狂热与泡沫经济》。

我想把这些书读完再去组织这些问题的答案。

敬请期待!

未完待续,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我,观看我的更多文章。

日本投降前的垂死挣扎“一亿玉碎”计划是真的吗?

日本当时确实有这个计划,1945年4月25日,日军大本营提出了一个口号“一亿玉碎”,但这几乎是痴人说梦,美国根本没给日本这个机会。

所谓“一亿玉碎”是什么呢?就是要求日本全体国民都成为“特攻队员”,在盟军登陆日本本土的时候,人人都要参战,即便赤手空拳也要与盟军拼到最后,直到一亿国民全部战死,为他们的天皇“尽忠”。

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

1945年5月9日,也就是德国投降的当天,日本的首相铃木发表了一次讲话,要求日本全国人民都要当“特攻勇士”,意思就是在日本本土搞一次冲绳那样的牺牲也在所不惜。

是谁把日本逼到要“一亿玉碎”呢?

很多人想到的一定是美国,因为作为当时日本的主要交战国之一,美国确实有过登陆日本本土的打算,日本是既怕又不想投降,因而要“玉碎”。事是这么回事,但这怪不得美国,谁叫日本已大难临头还不想投降呢。

1.日本军工生产停滞,基本粮食供应都很艰难

日本的经济情况早在1944年就已经跟不上战争的进程了,统治阶层在这时就为自己留好了退路,他们在长野县的山地里修建了一条13千米长的坑道和防空工程,准备将天皇和大本营转移到此。

1945年6月,日本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讨论当下的国力现状和世界形势。

军工生产上,日本的产量完全不够继续战争的需求量,1944年4月到9月只生产了1000多架飞机,防空炮弹每月仅1万发,应对一次空袭基本就用光了。由于海上被封锁,日军的燃料需求也完全得不到补充,远远低于战争需要量。

而在粮食方面,日军吃饭都成了重大问题。日本主要靠从中国占领区和东南亚地区补充粮食需求,但南方的航路已经被切断,这导致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日本的粮食输入量仅有以前的一半,食盐是最缺的,因为其国内的食盐产量只有需要量的四分之一。

不仅打仗难,连生存都难,面对这严峻的形势,日本不得不为下一步计划做准备,下一步是什么呢?自然就是垂死挣扎的“一亿玉碎”。

2.开罗会议决定,强行登陆日本本土

因为原子弹还没研发出来,盟军最初把打败日本的方法定为登陆日本本土。

登陆日本的计划开始是由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会议上提出来的,但考虑到盟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重大伤亡,若登陆日本本土更会遭到殊死抵抗,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有人认为没有登陆日本本土的必要,采取海上封锁与空袭就可以使日本投降了。

但收复了菲律宾的麦克阿瑟上将不这么认为,麦克阿瑟表示:

“应该集中陆海空军人力和资财攻击日本九州,建成对本州能够进行决定性打击的基地,是最好的办法。从气候上分析,最适当的时间应该在11月。”

这项提案得到了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太平洋舰队司令长官尼米兹的赞成,登陆九州的时间被定在1945年11月1日。

3.美国接连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日本不得已宣布投降

美国从1939年就开始了原子弹的研制,到了1945年4月,负责原子弹研究计划的陆军部长史汀生向杜鲁门汇报研究情况,他满怀信心的认为原子弹很可能在四个月内研制成功。史汀生还在6月1日向杜鲁门提出建议,一旦具备条件,就立即使用原子弹对付敌人

1945年7月16日早晨,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威力是一吨烈性炸药的两万倍。

得知情况并与与其他军政要员协商后,杜鲁门以美国陆军部长的名义下令,在8月3日后立即在日本的广岛小仓新潟长崎四个城市中选一个投放原子弹。

7月26日,原子弹的心脏部分被巡洋舰运到太平洋提尼安岛,8月1日装填完毕。8月6日早上8时,两架美国B-29飞机进入广岛上空,8时15分,降落伞上的距离地面660米的原子弹爆炸,广岛化为火海,当日死伤与失踪人数约13万人,全市多半建筑物被毁。

被原子弹轰炸后的广岛

8月8日上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召见日本驻苏大使,日本早就请求苏联翰旋和平,此时日本大使自然希望听到苏方肯定的回答,但莫洛托夫却告诉他,日本拒绝《波茨坦公告》,仍在继续战争。

苏联应联合国的要求,于8月9日宣布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苏联参战对日本震动极大,听到日本外相迅速结束战争的决心后,日本首相铃木也决意投降。第二天上午,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在激烈争论时,美国向日本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一亿玉碎”是为了国家吗?并不是

上文中提到,早在1944年,日本统治阶层就在山地挖坑道,为自己留好了后路。分析战争局势的会议结束后,日本将平时的法令临时废止,颁布了六个新法案。

这些法案规定,15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子,17岁以上45岁以下的女子,无论在哪都要服兵役,编入国民义勇队。

义勇队的任务很杂,包括防空监视、粮食生产、工厂设施搬迁、构筑阵地等,一旦敌人登陆,拿起一切可以用的武器与敌人肉搏,抱着炸药炸敌人的坦克,与敌人同归于尽。

所谓“一亿玉碎”,只不过是日本法西斯强迫全国人民做他们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的牺牲品,以换取皇室与他们一伙的生存罢了。

日本在投降前确实有把全国人民当做盾牌以求垂死挣扎的“一亿玉碎”的想法,并为此做出了计划,奈何美国根本没给这个机会,盟军没踏上日本本土,两颗原子弹便把日本拼死抵抗的美梦炸没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