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要写《史记》,它对历史有何贡献?
个人相信,无论喜欢历史或者不喜欢历史的朋友,都一定听说过《史记》,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前后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合称为“中国前四史”,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书共计一百三十篇,大约五十三万字左右。其中,分为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和“十表”、“八书”,因为体系完备、客观公允等诸多原因,使得它被历朝历代都奉为经典。
最关键的一点,作为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的社会发展和历史研究都意义巨大,被历代的正史编纂所借鉴和继承。进入当代以后,鲁迅曾这样盛赞: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在称颂《史记》的同时,自然不能遗忘它的创作者司马迁。作为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的伟大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史记》本身以外,更在于他为了创作《史记》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今天,我们一起还原他所经历的那段历史,还原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87年),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人,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圣”。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时期的史官,不仅史学知识渊博,而且为人方正持重,对于儒、道、法等百家思想都有研究。
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司马迁在青年时期便崭露头角,先后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家大儒。为了开阔视野,父亲还鼓励他辗转游历各地,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和遗风遗俗,比如探访禹穴,泛舟沅水,祭拜孔庙……。
通过长期的学习和游历,坚定了司马迁要成为一名史学家的志向。他暗自决心,要继承父亲的衣钵,搜集和编写最伟大、最详实的历史巨著。
返回长安后,司马迁终于成为了汉武帝刘彻的近侍郎中,经常可以随驾出巡。公元前110年,本应该伴驾前往山东泰山进行封禅大典,可由于父亲病重,司马迁选择在家中尽孝。
临终以前,司马谈鼓励儿子要继承司马家的传统,著写史书以明后世,以传万代。据《太史公自序》记载:
余死,汝复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到了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终于如愿担任了汉朝的太史令,专司天文历法和皇家传记。期间,他创作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确立了一系列的历法体系,被汉武帝下旨进行了大力的褒奖。
四年后,司马迁开始进行《史记》的撰写,不断搜集史料和核实记载。不过,就在此期间,一件本与他无关的飞来横祸却彻底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这就是“李陵事件”。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孙,自幼学习兵法战阵和弓马骑射,典型的将门之后。李广过世后,其孙进入皇家的近卫军建章营进行历练,逐渐赢得了汉武帝刘彻的关注和信赖。
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任命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本来安排李陵负责护送辎重,但却遭到了他的谢绝。李陵请旨,要亲率五千兵马作为奇兵策应主力兵团,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许。据《汉书》记载:
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但陵自请五千兵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壮而许之。
由于侦察有误,汉军在深入匈奴腹地后处处被动。李陵所部仅数千人马,在浚稽山一带被匈奴单于的八万精锐所包围,孤立之下依然数次击退了匈奴的骑兵,只好退入山林坚守待援。
路博德虽然是一名猛将,但对于李陵这个凭借祖上萌荫的青年将领颇为不服,因此对于救援之事并不是特别积极。眼见援兵迟迟未到,而匈奴的攻势却越来越强,李陵只得冒险进行突围,结果被匈奴骑兵所俘虏。
当消息传回到长安时,整个朝廷都震动了。作为统帅,李广利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竟上疏谎称李陵之败是因为贪功冒进所致,被俘之后还无耻地向匈奴投降。
盛怒之下,汉武帝下旨严惩李陵的全家。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对此,群臣虽然心有疑问,但却静若寒蝉,无人敢为李家辩解,唯有史官司马迁仗义执言。据《汉书》记载: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按理说,司马迁本与此事无关,但他素来敬重李广的忠义,也比较了解李陵的为人,故而建议汉武帝暂勿处罚,待情况确切后再议。结果,刘彻不仅不听劝谏,反而以“诬罔之罪”将其罢官下狱。
在狱中,酷吏杜周为了邀功请赏,竟然不顾“刑不上大夫”的祖制,用刑逼供司马迁招认图谋乱政和结党营私。不过,虽为文臣,但司马迁却非常耿气,硬是挺过了严苛的刑罚。
“诬罔之罪”属于大不敬之列,按律当斩。不过,汉朝的刑律中又有免除刑罚的规定,一种是“纳金赎罪”,另一种是“腐刑赎罪”。
在那个视名节如同生命的年代,就连最卑贱的奴仆都很少有接受腐刑的,更何况还是士大夫阶层。可是,司马迁为官清廉,更担心家中的妻小日后难以为生,竟屈辱地选择了接受腐刑。对此,他的内心是无比悲恸和绝望的,在《报任安书》中这样写到:
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终于出狱后,司马迁几乎闭不出户,全身心投入到史书的创作,终于历时十四年完成了《太史公记》,后来更名《史记》。
随着《史记》的问世,司马迁曾经名噪当世。但是,他却觉得愧对列祖列宗,再没有前去祖坟前祭拜过,当真为了“大义”而舍“小义”。@文史不假
司马迁为何要写《史记》,它对历史有何贡献?
司马迁为何要写《史记》?
司马氏家族之夙愿司马迁28岁的时候,接替了父亲司马谈的职位,担任太史令,兼文书档案。
在太史令的位置上,司马迁主持过修造新历法的工作。
但是司马迁最重视的事情,是由父亲司马谈草创的一份非官方的事业,那就是:编撰一部宏伟的“大书”,一部以司马氏家族世代恪守官职“太史公”为名、体裁新颖的“一家”之书。
这部“大书”的名字就是《太史公书》,后来也称《太史公记》,再往后缩简为《史记》。
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史记》撰写到一半,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李陵事件”,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被汉武帝钦定下狱,后接受了“腐刑”(割除生殖器)为条件,才免除一死。
作为男人,被除以“腐刑”,心理和身体上,都应该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而人总是要活下去的,是从此自卑消沉下去,还是完成自己的事业,用文字谱写自己的新的生命呢?
有意思的是,司马迁出狱后,汉武帝又将司马迁提拔为自己的机要秘书,当时叫作“中书令”。
而司马迁接受这份工作,恐怕还是因为要完成他的个人事业,也就是《史记》的编撰。
因为工作之便,他可以接近权利中心,为自己提供足够的资源和空间。
奇迹出现在司马迁走出牢狱的第八个年头,就在中书令的位置上,司马迁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的史学巨著。
《史记》不仅矗立在哲学、天文、经济、地理、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的出口,更重要的是,保持了他当年在朝堂上直抒胸臆的勇气。
在铁一般的文字中,失去男身的司马迁找到了一种后世无数男人无法企及的阳刚。
《史记》历史贡献《史记》既是一部文学著作,也是一部历史著作。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写的这部大书,体裁上是前无古人的创举,目标也是非常高远。
他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说,要探究上天和人类的关联,贯通从古道今的人类历史,形成司马氏家族独此一家的文史书写。
从《史记》全本来看,司马迁实现了他的目标。
《史记》全书由一百三十篇组成,按照五种标明名称的体裁,分为五大部分。
分别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司马迁独创的五体合为一书的形式,展开了一个纵横交织、互相呼应的完整的历史叙述文本。
全书写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统治时期,以中国为中心,以当时的世界知识为背景的人类历史。
想一想,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创造的这样一种独特的宏观历史叙述方式,岂不令人震撼!
------END------
感谢您的阅读!
司马迁为何要写《史记》,它对历史有何贡献?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他本人也在西汉文坛享有盛誉”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是人物形象创作典型化的奠基人。只要提起司马迁,人们脑际就会浮现出屈原,魏公子,廉颇,蔺相如,项羽,刘邦,李广,荆坷,卫青,东方塑,霍去病,聂政,韩信等等英雄和知名人物。司马迁笔下的历史,是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生产,生活,宗教,自然为一体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历史。他写了许多与汉朝帝国有关的其它地区与民族的历史。史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需要批判精神,实践精神和理性精神,而司马迁恰恰在三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1957年,司马迁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历史之父。“
司马迁的《史记》肯定了中华各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充分体现在他为少数民族写下了《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等6部少数民族传记。他的民族一统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境内各民族应该平等相待共存共荣,反对民族之间的歧视和非正义战争。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了《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子 卿列传》,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孟子,荀子等教育家的教育业绩,第一次为中国教育家立传,从而确立了孔子万世师表的历史地位。
《史记》中《天官书》,《历书》,是论载天文学的专篇,总结和反映了古代天文学和历法的发展及其光辉成就。地理是古代的一门关乎国家大政重要学问,《史记》虽未设”地理书“,但《河渠书》,《夏本记》可以视作地理专篇。记载了我国诸多州的地理,赋役,物产等情况,写了山川河流的形势,西北,东北,西南,东南等边疆地理及少数民族域外列传中也有详细记载,至今仍是中外学者研究我国边疆地理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料。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了军事地理学与兵法经商思想,有着超前思维的经济思想。司马迁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市场机制“的论述。首先他在《货殖列传》《平准书》《河渠书》中认为:中国要想富强,必须和国外通商。用太史公时代的语言概括,叫做”无为而治“——用我们当代的经济学理论来类比,就是主张发展市场经济。
两千年的今天,欣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于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及其求富的义与利观念,在当前改革开放中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诸如发展生产,多种经营,广开求富之路;而后要进行教化,不做奸商之事等等,都是十分可取的。司马迁的写作风格被后世史学家传承,后世的小说,戏曲等形式的文学皆从《史记》演化而来。中国的很多成语故事都是从《史记》中来的,丰富了人们的词汇和说话艺术。可以说,没有司马迁撰著《史记》,就没有东方文明!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司马迁为了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而完成了撰写《史记》的宏愿。尽管他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但他仍然忍辱负重,不畏强权,意志坚定的完成了这部巨著史书。司马迁的这种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应大力弘扬和学习司马迁为理想信念不动摇的坚守精神.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超越挫折的抗压精神.求真务实的处事风格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司马迁为何要写《史记》,它对历史有何贡献?
谢邀~~《史记》似乎每到寒暑假,就会默默地在阅读书单火起来~~司马迁估计也想不到,自己的书几千年后,还继续得到认可与追捧。
为什么要写?这首先是因为时代需要。西汉王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文、景时代,社会经济已是得到了巨大发展,完成了全国统一。到了汉武帝时期就更不用说,国力空前强盛,疆域空前辽阔,汉文化的迅速扩展,以及与周边小国之间的频繁交往等等,都要求对外得到一个及时、正统、有理有据的国史反映,用我们现在话来说,也许可以这么理解。就是,这个国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且可以推敲得起的对外宣传口径。
另外一方面,春秋以来到秦统一六国,这四百多年来的历史,没有纲纪分明地见于史籍,东一本,西一册,中间还有连接不上的地方,所以,认真总结古代以来的历史文化,理出历史发展的的基本线索,阐明古今历史演变的基本原因,从而给西汉繁荣、统一的局面作出历史的解释,并把西汉王朝的辉煌历史留于史册,就成了一个客观要求了。
再说了,司马家世代为史官,掌握了大量的历史典籍,这样的家庭背景,给他编纂大规模历史著作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说不定,别人家孩子小时候听神话故事听童谣,而司马家的娃娃从小听的就是哪个国家的历史故事,也不是没这个可能。更何况,司马迁的父亲临死前,就把这个自己未完成的,“论载天下之文”的心愿托付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迁必须接受。其实,他写《史记》也有着自己的小心心,他想雪清耻辱,抒发愤懑,他想借《史记》寄托自己的理想。
《史记》是在他忍辱发愤的境遇中完成的,如果你也曾读过这本书,你应该会发现,他在不少篇章中,有意无意间流露出他的隐痛,有着一种抑郁之气,他曾列举古人发愤著书的例子,并且发出自己的感慨:
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失明无目,孙子断是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这说的,难道不是自己?
有什么贡献?这要看你从哪方面来说。简单来说,首先他的记事虽然详在战国,特别是汉初,但上起远古,下至当代,时间长达3000年,所描绘的内容就非常广泛了,有国家诸侯兴衰史、有名医商贾,优伶卜祝,也有天文、水利、艺术。当时的生活方方面面,有着非常丰富的时代实录。
其次《春秋》《左传》都不是通史,所以,在《史记》之前,都没有一条贯通历史 发展的基本线索,而且,中原以外的地方,还不在它们的记录之列。而《史记》首先对我们自己的民族历史作了全面的梳理,把帝王作为最高统治者并按他们在位时间先后顺序编成十二本纪,理清了历史的来龙去脉。
别的不多说,光这两点贡献,就已够份量。
司马迁为何要写《史记》,它对历史有何贡献?
司马迁写史记是受家学的影响和其父亲司马谈的临终嘱托。
因此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司马谈说起。
司马谈(约前165年—前110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芝川镇华池村)人。其祖上在周朝就当过史官,家学渊源。年青时曾随当时著名天文学家唐都学习天文历法知识,从阴阳家杨何学习《易》,并对黄老之学进行过深入钻研,是一位饱学之士。
汉武帝初年,司马谈从五大夫这一虚爵擢升为太史令,负责编订历法、观察星象、收集、保
管图书典籍。官虽不大,俸禄也只有六百石,但却是正经的京官。
环境的改变,视野的拓展,再加上工作本身的便利条件,司马谈对先秦以来的历史演变、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数年的研究考证,他将研究成果整理撰成《论六家要旨》,深入分析了自先秦以来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为后世史学家所引用与传颂。
在此基础上,司马谈看到自春秋孔子去世至汉初四百多年间,诸候兼并,纷争不断。历史记载也时断时续,浩浩四百年间连一部像样的史书都没有,便萌发了续写一部通史的想法。
于是他不辞辛苦,开始着手史料阅览、收集、整理等前期工作,并为此写下了不少心得体会。可谁知天不假年,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赴泰山封禅,司马谈随驾记录。行至洛阳时身染重病,不久病逝。
在弥留之际,哭着对赶来探望的儿子司马迁说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也哭着答应到“谨遵父命”。
成功历来是留给哪些有准备的人。
司马迁幼年时,深受父亲的教诲与点拨,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尚书》、《左传》、《国语》等书。稍大点来到京城,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二位大家。小小年纪便对游侠列传,经史子集,名山大川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成年后便开始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获得了许多人文地理,历史典籍等相关知识。入仕后,初任郎中,后又代表朝庭出使西南。
元丰三年(前108),司马迁子承父业,任太史令。他谨遵父命,借鉴父亲留下的相关资料,进一步充实、完善,着手写作大纲,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正当司马迁全身心投入到撰写《史记》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将司马迁降入大牢之中。因替李陵辩解投降匈奴真伪之事,触怒了汉武帝,司马迁被关入亭狱受审。
一年多后,公孙敖出兵匈奴未果,却带了李陵投降匈奴,还帮匈奴练兵准备攻打大汉的“消息”。汉武帝不等调查、核实,便下令诛李陵三族,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
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按汉朝的法律,死刑犯可以花钱赎罪,也称赎刑。可50万钱的赎金,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司马迁虽然是太史令,俸禄也只有6百石,家中自然是拿不出这么多钱来赎罪。
生死关头如何取舍,司马迁想到自己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就像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一般。再想到古今以来成大事者,如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左丘失明方有《国语》、孙膑遭膑刑作兵法,这些贤辈都是在厄运困境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司马迁决定以腐刑赎身死,虽然屈辱,但可以完成父亲的嘱托,自己穷尽一生的理想方能实现。悲愤与坚忍中,司马迁接受了残酷的腐刑,身体与心灵遭受了无与伦比的创痛。
获释出狱后,司马迁给好友任安(字少卿)写了封信,谈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立志著书的愿望。信中还指出:“一个人总免不了一死,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毫无价值,比鸿雁的毛还轻。”我之所以忍辱负重,蒙受奇耻大辱而苟活下来,是为了完成这部历史著作。
经过生与死的磨难,司马迁对于过去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与升华,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秉笔执书,呕心沥血,前后历经十四年之久,终于写成不朽之作《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体裁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为后世各史所沿用。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同时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二千多年来,《史记》不但是史学家的精典必读,也是文学家的必读之作。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为何要写《史记》,它对历史有何贡献?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其中的辛酸一言难尽。
一、写《史记》是史官的职责所在。先秦时期的史官有着后世无法企及的职业操守,他们大多对历史保持严谨的态度,希望记录真实的历史。齐庄公与催杼之妻通奸,催杼设计杀死了齐庄公,齐国太史公记载“崔杼弑庄公”,催杼很生气,杀了齐国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说“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吧”,太史季也拒绝了,正色说道:“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司马迁生于汉代,担任太史令,记录真实历史、延续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对于他来说就是一生的职责和追求!
二、写《史记》是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谈临终前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你要继为太史,继承祖先的事业。我死了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了的王道和礼乐,整理《诗》、《书》,著作《春秋》。从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其间由于诸侯混战,史书丢失、记载中断。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司马迁痛苦着说:“儿子虽然不聪敏,但是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
三、司马迁强忍屈辱,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意志力完成史学巨著《史记》,为的是“责任”。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自告奋勇率军深入匈奴,以五千兵杀敌一万,然而敌军越积越多,最终导致全军覆没,李陵被迫投降,武帝震怒。此时的司马迁干了一件令他悔恨终生的事情,就是为李陵求情。其实司马迁与李陵虽同朝为官,但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向来不怎么来往,萍水之交而已,司马迁为李陵求情,完全是因为欣赏李陵的为人,认为其有国士之风,司马迁认为李陵兵败,乃是朝廷没有给其足够的后勤支持,而且他也杀敌一万了,应该功过相抵,不予追究了。于是,他就上谏了,但是,他万万没想到,等待他的是多么残酷的结果。从汉武帝的角度看,一个人投降了就是投降了,不管说多少理由,都是投降了。司马迁站在个人角度评判汉朝利益是非,汉武帝如何能忍,于是给司马迁定了个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汉代判了死刑,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免死,要不交50万钱,要不接受宫刑,司马迁哪有这许多钱,但是选择宫刑对他来说比杀了他还难,因为《孝经》有云: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但是,他身负完成父亲遗愿的责任,身负一个史官的责任,身负延续华夏历史文化的责任,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道:“一个人如何修身,是判断他智慧的凭证;一个人是否乐善好施,是评判他仁义的起点;一个人如何取舍,是体会他道义的标志;一个人如何面对耻辱,是断定他是否勇敢的准则;一个人建立了怎样的名声,是他品行的终极目标。志士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会,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最悲惨的是因为无钱赎罪,只能忍受酷刑,最痛心的是尽心的辅佐皇上却被污蔑,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恶的了,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重大的了。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因此我舶腹中肠子每日多次回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像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可见,太史公的后半生是有多么的煎熬。
《史记》对历史的贡献一、《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为后世之标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
二、《史记》在叙述历史的同时,也研究道理。正如太史公自己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探究历史的发展实际及其规律。成一家之言是说他在广泛收集原始材料,注重实地考察,详细勘辨的基础上,勇于破旧立新,对于历史有着自己的判断。比如所,他判定黄帝是人,中华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
三、《史记》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世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其中包含了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等等。《史记》鲜活的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为后世所敬仰和追求。
四、《史记》为至圣孔子等教育家树碑立传。 《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事迹和思想,真正对儒家的思想和学问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从而确立了孔子万世师表的地位。
五、《史记》总结了古代天文历法的光辉成就。《史记》中的《天官书》、《历书》对天文历法有着完整记录和深入总结,司马迁有着渊博的天文知识,并亲自参与过封禅、改历等大事,所以经过他总结的古代天文历法成就显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