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最近,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本人又一次观看了电影《芳华》。虽然说,对于冯小刚这个导演的很多方面都不敢苟同,但对于他在电影中表现出的那种细腻情感还是很佩服的。

《芳华》由严歌苓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反映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系列真实事件。在冯小刚等主创的努力下,整部影片非常文艺,也非常写实,尤其适合坐在家中细细品味。

这部电影以“萧穗子”的第一视角进行切入,既反映出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男情女爱,又升华出事关国家命运的自卫反击战,可谓跌宕起伏。

作为贯穿全片的“萧穗子”,其实就是严歌苓本人。如果您对于她不太熟悉的话,那提到由她编写的《天浴》、《金陵十三钗》和《梅兰芳》等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一定会如梦方醒。基本上,严歌苓不仅捧红了李小璐、刘若英、章子怡、倪妮等演员,而且还成就了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知名大导演。

1970年,严歌苓成功考入了成都军区文工团,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期间,感情懵懂的她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一名军官,为此还写过无数封情书。对于一个女孩而言,在那个年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结果,这名思想觉悟极高的军官竟然没有接受她的爱意,甚至还向组织反映严歌苓的作风不够正派。经过此事,她的感情世界几乎崩塌了,在文工团的事业也一落千丈。

到了1979年,随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开始,严歌苓主动请缨赶赴前线,成为了一名英勇无畏的女性战地记者。

在战火纷飞的前线阵地,潜伏在她体内的“小宇宙”彻底爆发了,成功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七个战士和一个零》,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创作完成了《心弦》、《雌性的草地》、《少女小渔》等多部作品,甚至还被翻译成英、法、荷、日等多国文字,成为炙手可热的知名作家。

但是,严歌苓对于自己在70年代的那段感情经历却始终不愿提及。直到冯小刚出现,诚恳邀请她编写一个关于文工团题材的故事,才终于使她下定决心将曾经的往事送上荧幕。

《芳华》中,在祖国的西南某地生活着一群风华正茂的文工团演员,她们努力克服那段“大运动”时期的混乱,希望在艺术的领域追寻自我。

作为男主人公的刘峰,是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文艺兵。他不仅默默诠释着“活雷锋”一般的人生,更在内心深处坚守着一份真挚的爱情,深深迷恋着爱慕虚荣的林丁丁。为此,甚至不惜主动放弃组织的关怀,拒绝进入大学进行继续深造。

一次,刘峰终于抓住机会,向自己的“女神”林丁丁进行表白,情到深处时不自觉地碰触了对方,结果却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在林丁丁的污蔑下,刘峰竟然被当作了军队内部的流氓,被迫前往自卫反击战的前线作战,以便洗刷自己的耻辱。

作为女主人公的何小萍,因为家庭的成分问题,从小就处处隐忍。终于进入了文工团,还被周围人当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边缘人物,只有刘峰没有歧视她。

逐渐地,何小萍开始对刘峰产生了朦胧的爱恋。只是,自卑的她不敢表达自己内心,更不敢去争取,如果没有“流氓事件”的发生,她定然会将这份爱恋埋藏在最深处。

当刘峰被污蔑并且“掉落神坛”后,所有人都对他避而不见,充当起了无情的看客。只有何小萍,成为唯一一个敢于支持和鼓励他的人,敢于去亲送战友的人。

影片除了介绍刘峰、何小萍、林丁丁之间的感情纠葛外,还介绍了萧穗子、陈灿、郝淑雯的感情纠葛。这些所有的情节,就构成了片中所要诠释的男女之情,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小爱”。

从刘峰和何小萍相继离开文工团后,影片的走势终于进入了高潮部分,由之前的“小爱”上升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

越南虽然只是一个区域小国,但它历来就奉行实用主义政策,说白了“有奶便是娘”。当自己尚未统一之际,它紧靠中国希望得到援助,先后赶走了法国人和美国人。

不过,随着自己的统一,越南傍上了苏联这条更粗的大腿,反而开始对中国龇牙咧嘴。甚至于,随着中苏关系的交恶,越南毫无原则地完全倒向了苏联,推行起了修正主义和霸权主义,成为区域和平的最大隐患。

1978年12月底,越南不顾中国警告,悍然出兵侵占柬埔寨。对于这种赤裸裸的霸权主义行径,中国不能坐视不理,在柬埔寨的请求下,终于发起一次规模有限但却影响深远的自卫反击战。

1979年2月,中国军队从东西两线同时出击攻入越南境内,在圆满完成既定任务后主动后撤回自己国境。

电影《芳华》的后半部分则非常令人心酸,立功负伤的刘峰在复员后的生活境遇非常不幸,甚至屡屡被人刁难。在与萧穗子和郝淑雯偶然相遇后,几个老战友并没有产生太多共鸣,毕竟已经物是人非。

不过,因为祭奠战友而与同样遭遇的何小萍相见时,两人的感触却良多。

关于二人最后的结局,电影没有明确交待,只是将最后的镜头定格在了刘峰和何小萍的相拥而坐,令人久久不能平静。或许,只有主题曲“绒花”才能体现这种心境: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

滴滴鲜血染红它

如何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电影《芳华》是近年来少有的表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片,电影里有一场6分钟激烈战斗的长镜头,表现的战争残酷和伤亡惨重,还有电影里出现了我军的62式轻型坦克,以及用坦克高射机枪压制敌人的情景。曾在网上引起过热议。有网友提出异议,说芳华的血腥战斗场面和伤亡不真实。而且认为1979年我军还是步兵炮传统作战,在越南热带丛林不会有大批坦克出现。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我国也很少对外宣传,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热带丛林坦克战。

大家一直以为,越南地处热带地区,地形崎岖复杂,密布着原始丛林,认为很不适合坦克部队作战,印象里中国军队都是使用纯步兵进攻的。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出动了500多辆坦克参战,并且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军队一共投入了6个坦克团,包括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41军坦克团,42军坦克团,43军坦克团,55军坦克团,以及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共五个坦克团。在整个战争期间,我军共投入坦克数量超过500余辆,其中62式轻型坦克有近400辆,59式中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各有60多辆,此外还有63式装甲车100余辆,各种保障车辆400余辆。这个规模,基本上接近两个齐装满员的坦克师的战役突击力量。

这六个坦克团实施了在越南山岳丛林特殊地域条件下的步坦协同作战,同时开创了在热带山地丛林坦克战的先例,这也是我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坦克的战争。同时,我军的坦克部队还创造性的将坦克分散开,以营或连为单位配属步兵协同进攻,尤其是以坦克为主力搭载步兵进行丛林穿插作战,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反击战期间,我军坦克部队战斗70余次,击毁击伤越军坦克17辆,火炮108门,汽车56辆,摧毁火力点1210个,火炮阵地9个。当时越军的反坦克力量也很强,广泛使用苏制RPG2和RPG7型4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能轻松击穿中国62式坦克前装甲。越军还大量装备苏制的反坦克导弹,仅我军战场缴获的苏制反坦克导弹就多达800枚。

我军坦克部队的损失比较严重,参战的500辆坦克共计战损了609辆次(注意,是“辆次”,不是辆),平均每辆坦克都战损一次以上。不过,有533辆次的坦克通过现场抢救,恢复了战斗力。只有76辆坦克被战损,其中有32辆战损的坦克无法现场修复,装车后送修理。有44辆坦克被彻底击毁,经过处置以后遗弃了。准确地说,我军在战场上只损失了44辆坦克。广泛地说,我军所有参战坦克都有损伤。由此可见反击战的激烈和残酷。

所以,电影《芳华》里表现的反击战战场上血腥和严重伤亡,还是比较客观的。我军在1979年的那场战争,战略上获得胜利,但很多的战斗打的并不好,损失较大,伤亡惨重,有很多失败和失误的战例。要知道,1979年的时候,中国有600万军队,其中至少有200万是各种原因塞进军队的。此时的中国军队别说打现代化战争,就是我军引以自豪的传家宝都忘记了。 对部队战斗力伤害巨大的,主要跟军事训练不足和人员膨胀臃肿有关,当时全军大拉练运动,发现一个哭笑不得的情况,很多部队的基层官兵,竟然不会野外行军,毫无作战经验。我军79年对越作战时,经历过抗美援朝对印作战的老兵已经极少,而且都是团以上干部,基层几乎没有作战经验。有人评价基层部队已经实际丧失了按地图行军的能力,这并不夸张。

1979年的战争,我军不仅作战经验和技艺很低,装备保障也很差。还是例如看地图,当时进入越南境内的我军步兵连,上级下发的作战地图的比例尺竟然是1:10万的,而且绘图十分粗糙,村庄也只是个红圈,没有兵要地志标注,不知道道路承载能力,不知道哪里有水源,哪里易发生灾害,哪里有居民点。这种地图只适合师团级领导挂在墙上绘制的首长决心图,完全没法用于基层营连级的步兵作战。

伙食上,我军一些部队出境前补充给养。多数官兵宁可选择少带食品,也要多带武器弹药。战士们最喜欢的食物是压缩饼干和蔬菜罐头,最恐怖的是一种2公斤的红烧肉罐头,能解决一个班的肉食,半罐是肥油,一顿吃不了,马上就馊了,第二天早上纷纷都扔了,很多打穿插部队第三天晚上就没吃的了,只好四处去寻找食物。

在南疆作战前期,越军的战斗力是比较强悍的,此时越南刚刚统一不到四年,越军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越战,战术素养和士气都非常高,而且有大量缴获美军武器,以及苏联的支援。直到老山者阴山作战时,越军还能跟我们发起大规模的对攻。直到老山作战之后,我们军队才占据了绝对优势,伤亡大幅减少,打的越军哭爹喊娘。

如何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芳华》是抹黑我国优待军转干部的政策。

芳华里的刘峰应该和我父亲的年龄差不多,1979年副连长,战斗英雄,因战致残。我父亲是1978年连级转业,因公致残7级。

电影中的刘峰是不可能下岗的,他是干部身份,残疾军人。那时候军转干部都不愿意去政府机关,因为没有奖金,都愿意去大国企,商业部门、物资部门。这些单位在八十年代是很吃香的,到了九十年代相对难过点,可是也不会让一个战斗英雄,参加军人下岗。除非刘峰是主动辞职或者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就像一无所有王健林一样。

我父亲那时候没什么关系,直接被分配到市委办公室,八十年代收入少点,也避免了九十年代的危机。

刘峰的困难即使是下海经商失败困难也是暂时的,进入2000年以后,国家优抚力度加大,像刘峰这种因战致残的现在残疾补助每个月就得5000元以上。2004年以后只要是军转干部的医疗费原单位不能报销或者无能力报销的,都由中央财政统一报销。我父亲一个战友就是百货公司副经理,后来百货公司经营不善有十来万医疗费不能报销,最后是财政局统一报销的。

我父亲的战友经常来我家打麻将,然后在家吃饭或者出去吃。90年代有分配到企业的战友生活确实差点,也有单位开不出工资的,马叔是木材公司的科长,木材公司经营不善只发生活费,可是2000年以后财政把军转干部工资都补发了,

像刘峰这样的战斗英雄,残疾军人现在退休金和抚恤金每个月不会低于一万元,生活绝对不会是居无定所,十分困苦的情况。

如何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部队文工团本人没接触过,不了解其中乱七八糟的人际关系。作为一个两山轮战的参加者,对电影中六分钟的战斗场面做出以下评论:这是对当年参战军人智商的污辱!!!

一,作为运输补给的要道,应该烧毁路两侧的芦苇,扫清射界,消除可隐藏敌人的地点。

二,坦克进入沼泽地的可能性不大,坦克应该在公路上用炮和机枪配合步兵的进攻。子弹打爆手榴弹的几率极小。

三,遭遇埋伏,作为指挥员的刘锋不去指挥战斗,组织人员反攻,却满战场乱跑战斗在第一线,造成人员和物资的重大损失,战后却被评为战斗英雄。这简直是在开玩笑!

四,对应这种埋伏,我军自有正确的打法。遭遇埋伏时立即就地卧倒,向枪响的地方还击,探明敌人的火力点后立即用迫击炮,无后座力炮和火箭筒逐一消灭。如果没有上述的武器,指挥员应立即组织正面佯攻,吸引敌人火力,同时派出两个战斗小组,向敌人左右两翼迂回。战斗中相互配合,随时将佯攻转为强攻,将强攻转为佯攻(说句心里话,七九年那些参战的老大哥们缺乏实战经验,不一定具备这样的单兵素质)。接近敌人火力点后用冲锋枪,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消灭敌人。

五,如果敌人众多或以运送物资为主,应立即点燃路两旁的芦苇,用烈火和浓烟将敌我隔绝开来,撤离伏击点。同时留下战斗小组掩护,边打边退,埋下地雷迟滞敌人的追击。

如何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1、有评论认为,《芳华》的前半段有恶意丑化前三十年、嘲弄学习雷锋精神之嫌;还有,后半段更有对越战退伍老兵生活待遇也存在着严重的曲解、误导的性质。个人认为呢,个人世界观不同,正面来写现实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本来就少之又少的,能够出一个《芳华》,光是那种把大家带回到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场景、社会背景这一点,都是值得肯定的;没有必要像方方扣别人“极左”帽子一样的扣冯小刚一个“极右”的帽子,《芳华》很卖座,而且还是近年难得的现实题材的电影;最少,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和感情;

2、要说影片的世界观有问题、主题思想有偏差,其实也轮不到冯小刚来担责,《芳华》的作者是旅美作家严歌苓,严歌苓是1958年生人,刚好是哪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长大的,《芳华》中反应的军队文工团的生活,其实就是她本人经历过的;严歌苓12岁就进了成都军区歌舞团,而且也是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21岁的时候,主动请缨,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采访,成了一名战地记者;去美国之前,1983年,严歌苓就被调到铁道兵政治部担任了专业的创作员;

3、可能是表现的角度不一样,其实早期的反应反右、文革时期的作品,更多的是把人物脸谱化、把当时的红人作为反面人物来刻画的,比如古华的《芙蓉镇》,那个风派的干部李国香、那个专吃“运动饭”的王秋赦;还有那个时期的大批的伤痕文学的电影作品,《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都是这样的;相对来说,《芳华》的出发点其实并不极端,只是个别画面、情节有些过了而已,比如那个巨幅领袖像往下一坠,比如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林峰的悲剧性结尾,有的描写确实是有些过了一点;

4、反过来说,《芳华》毕竟突破了现实题材难写、难出的禁区,掀开了对越自卫反击战题材创作的新的一页;《芳华》是间接、真实、演绎和诠释了解放军激情燃烧的戍边岁月和血染的风采,讴歌了一群芳华正茂的年轻士兵们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各种遭际,后半段的主题还是非常正面的,是在歌颂林峰那样的战士勇赴前线、热血报国爱国情操和前赴后继、所向无敌的铁血军魂,对于加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当时退伍老兵的不公正待遇确实也是有过个例的,林峰那样的结局的人现在还活着很多的,当在六十岁出头的年纪,现在应该都在享受政府的津贴了;

5、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应该是第三代导演的奠定地位之作了,然后,从《唐山大地震》开始,冯小刚也开始挣脱了王朔京痞文学的束缚,开始向现实题材和文艺片方向迈进了,如果说真正达到可以比较张艺谋、陈凯歌艺术水平的导演群里再找一个可以媲美、比肩的人的话,那就应该是冯小刚了,而奠定其一流导演分量的作品,《唐山大地震》还略显单薄了一点,真正可以扛鼎的,应该就是《芳华》了;《芳华》画面很干净、演员很清纯、剧本很熟悉、音乐很揪人、境界很正面,应该是近年来少有的好作品之一了。

如何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芳华》是接近现实一部佳作,用理想模式当然不那么顺人意,芳华是理想和信仰在变革中真实展现两个价值观不同社会缩影!它之所以产生社会共鸣就在于此!横跨变革前后的人都有类似感觉!一个荣誉时代的人跨入物质时代,现实会给予他们什么?

看《芳华》,让我想起《高山下的花环》,时代与时代取向不同,自然产生的人性遭遇必然不同!人如此,社会也是如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