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忠君报国一生,为何儿子最后当了汉奸?

鸦片战争以后,满清王朝已然呈现出了大厦将倾之势,各种矛盾逐渐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但是,依然有不少的忠臣良将在为这个国家而努力,在竭力维系这艘摇摇欲沉的大船。

当时,最著名的当属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尽管,这四个人也并非铁板一块,各自之间都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但无疑都是大清帝国的肱股之臣,被合称为“满清中兴四名臣”。

其中,张之洞尽管在军功上稍逊,但作为清流派的领袖和洋务派的代表,他全力发展教育事业和近代工业,不仅兴办了一系列的新式学堂,而且还创建了一系列的近代工业。对此,就连伟人毛主席都曾经这样评价:

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时,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作为如此功勋卓著的人物,张之洞先后有过三位妻子和数个小妾,更为他生育了十三个儿子。不过,能够有迹可查的只有长子张仁权、次子张仁颋、四子张仁实、九子张仁侃、十一子张仁乐和十三子张仁蠡。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近张仁蠡,走近张之洞的这位老生子,探究他为何会成为一个数典忘祖和辱没先人的汉奸败类。

1900年,张仁蠡出生于湖北武昌,当时张之洞已经六十三岁,正在湖广总督的任上。由于京津地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逐渐已经蔓延到了长江流域,张之洞为了维护湖广的稳定,逮捕了许多自立军的大小首领。即便如此,他依然会在繁重的政务和军务下,经常回家看望这个幼子。

1906年,已经69岁的张之洞被慈禧太后从湖广总督的任上调回北京,担任了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进入了权力的中枢机构。不过好景不长,张仁蠡在九岁时父亲就过世了,张家从此失去了主心骨。

幸好,张家的势力仍在,在多位兄长的庇护和照料下,张仁蠡继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即便满清灭亡后,凭着父亲张之洞的声威,张仁蠡的学习和生活也继续优越,还顺利考取了北京大学。

北大毕业后,他在家族的运作下成功进入北洋政府的教育部工作。不久,张仁蠡开始在地方机构进行任职锻炼,先后担任了永清、丰润、大城等县的县长。

虽然和父亲张之洞一样为官一方,但张仁蠡却没有造福一方,反而不断中饱私囊。甚至于,为了攫取民脂民膏,他竟然盗掘百姓的祖坟,搞得声名狼藉。

九一八事变后,张仁蠡面对日本的侵略行径毫不以为然,因为他心中压根就没有什么国家和民族。华北事变后,跟随殷汝耕一同投靠了日本,成为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民政厅长,公开为小日本张目。

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终于爆发。国民政府尽管进行了比较积极的抵抗,但正面战场还是全面溃败,到了1938年10月,随着武汉会战的结束,广州、武汉等地皆被攻占,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

为了加速“以华制华”的步伐,日本有意邀请张之洞的第十一子张仁乐出任武汉市长,以便利用张家的名望来管理湖北。不过,此刻的张仁乐正在北平,协助土肥原贤二积极怂恿吴佩孚复出担任总统,希望可以出任伪总理,因此不愿前来武汉就职。

在此背景下,张仁蠡兴致勃勃地赶到武汉,于1939年4月出任了武汉特别市市长。汪精卫建立南京伪政府以后,张仁蠡更是表现得忘乎所以,先后出任了汪伪国民党中央委员、伪政府促进委员会委员、伪商业统制委员等职务。

1942年6月底,随着杨揆一就任伪湖北省政府主席,以减少开支为由主张改组武汉市。张仁蠡认为武汉已经不能继续逗留,于是四处活动打点,终于调任了伪华北政务委员兼伪天津市长。

张仁蠡平时吸食鸦片,而且烟瘾极大,为了避人耳目,经常在公开场合抽雪茄以遮掩鸦片的异味。对于日本的侵略,尤其是一系列惨无人道的罪恶之举,他历来都表现得积极支持,声嘶力竭地鼓吹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歪理邪说。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平津地区时,将张仁蠡以汉奸罪的名义逮捕并判处了无期徒刑。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一批罪大恶极的汉奸和战犯进行了重新审判,他终于被判处死刑,走完了臭名昭著的一生。

作为鼎鼎大名的爱国名臣,张之洞的儿子中间竟然出现了两个不知廉耻的汉奸,真是可悲可叹!@文史不假

张之洞忠君报国一生,为何儿子最后当了汉奸?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两个儿子,为何都当了汉奸?

张之洞(1837—1909),早年间为清流派领军人物,后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毋庸置疑的是,身为晚清政坛这么一个厉害角色,忠君爱国视为一生。都说虎父无犬子,无法想象他十三个儿子中,却出了两个投靠日本、与父为敌的汉奸儿子?

古时传统家庭都愿意生儿子,为的就是想要可以继以家业、延续父辈香火与荣耀。张之洞在他72岁的生涯里,有三妻两妾,总共为他生育了13个儿子。如今他儿子的资料记载不全,只有有大儿子张权、二儿子张仁颋、老四张仁实、老九张仁侃、老十一张仁乐和老十二张仁蠡。原本以为这么多儿子可以好好后续“光宗耀祖”,万万没想到当了汉奸的便是最小的两个:张仁乐和张仁蠡。

张仁乐,1898年出生,曾于日本就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就开始为日本驻军做牛做马,干出“一片天地”,先后为满洲国执政府总长、满洲国外交大臣、新民会副会长,古学院院长等。

张仁蠡,在张仁乐的带动下,也成为可耻的汉奸。1935年末,张仁蠡任民政厅长,武汉沦陷后,任武汉伪市长。汪伪政权建立后,上任为伪中央党员,张仁蠡当时的所作所为,也可称得上是汉奸的典型代表。

他们两兄弟一步一步的歧路,少不了父亲、自身和时代的责任。

一,怪父亲娇惯晚生儿,过早去世。

子不教,父之过。张之洞是在花甲之后生了他俩,古稀之年,又巧晚清时节风雨飘摇。《诫子书》也是在这时开始写的,一方面是为了弥补自己在教育上的有所失职,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教导儿子们虚心学习,报效祖国,知道自己的用心良苦。张仁乐11岁,张仁蠡9岁,还是初懂人事的孩子,父亲就去世了。张之洞本人对他们也就是童年的一道回忆,言传身教也不能和其他兄弟们相提并论了,最小的他们显然而然忘了那似有似无的父亲的告诫,竹篮打水一场空,张之洞的那一套忠君爱国的思想这两个儿子转头就给忘了。

二,深挖根源,张之洞在世之时,也是半个亲日派。

张之洞在湖北搞学校改革时,曾经派幕僚去日本考察,在张之洞的心目中,日本的学校教育和忠君爱国思想培育的体系,比起西方的自由民主那一套,更加值得中国借鉴。

戊戌变法期间,下台的伊藤博文访华,张之洞顶住“后方”压力,盛情欢迎伊藤氏到访。

张之洞对日本东亚同文会赞赏有加,这个“东亚同文会”的学术观点与后来的“大东亚共荣”其实也有一脉传承。

三,名人后代压力。

虽然父亲去世,但是晚清重臣张之洞这么优秀的人物存在,作为他的后人自然有人想在权位上超越父亲,有人想努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便有人对权力的虎视眈眈,张仁乐就是属于后者,于是他自认为当了汉奸就可以位高权重,比得上父亲。他干了两年伪外交大臣,一心美梦却低职不就,只好选择回到北京。1938年,在吴佩孚的诱惑下,张仁乐听闻让他担任总理就早早自作主张谋划,眼看飞上枝头,却被吴佩孚的坚决不投靠日本的行为挫伤,跌落云端。张仁乐得知总理的美梦泡汤后,宁可委曲求全,拉上弟弟张仁蠡低职就任。没想到小儿子比张仁乐更加贪欲更深,但小儿子懂得阿谀奉承,少了兄长的盲目性,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步步高升。

四,个人经历。

也是现在所说的三观变化,晚清废除科举制度,代以新式学堂教育,旧传统随之而去。张之洞的这两个儿子生在前沿,自然不乐意再学习儒家的那一套伦理旧道德,他们接受的都是新式学校教育。其中,张仁乐是到日本留的学,在这段塑造思想的重要时期,他的“三观”极容易受到日本的影响,媚日情结可能也就是在留学的时候渐渐渗入,开始埋下了种子。而最小的儿子也被哥哥带动诱惑,误入歧途,最终落个被处死的下场。

其实退到现在来讲,以张之洞这样的名人影响力,后代不可能不是我们的关注重点,更何况还出了两个卖国贼,实在令人唏嘘。

哥俩都不得善终,一个客死日本,一个被枪毙,还落下个汉奸卖国的身后骂名。只能说,名人效应对后代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顶着父辈的光环,无论你的一举一动是好是坏,都会遭人议论!

张之洞忠君报国一生,为何儿子最后当了汉奸?

张之洞,祖籍河北南皮,其父张锳长期在贵州多地担任知府,治理一方,张之洞也出生于贵州,是家中第四子,自幼聪明过人,14岁那年张之洞在南皮县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但是直到27岁张之洞才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相隔十三年并非张之洞能力不足而是受制于很多客观原因,比如贵州多地爆发起义,比如父亲张锳病逝张之洞循例守制等等。

从翰林院编修起步,张之洞逐渐成为晚清呼风唤雨的重量级人物,先后担任过两广、两湖、两江总督是清朝最具权势的封疆大吏之一。

张之洞为中国近代教育以及重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1909年四朝元老满清肱骨之臣张之洞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张之洞先后有三位夫人和两位小妾,共为其生育了十三个儿子,其中有记载的有长子张权、次子张仁颋、四子张仁实、九子张仁侃、十一子张仁乐和第十三子张仁蠡。其中张仁乐和张仁蠡在抗日战争时期投靠日本人做了汉奸。

张仁乐字燕卿,1898年出生,曾赴日留学归国后曾在直隶天津多地任职,九一八事变后张仁乐投靠日本关东军在伪满洲国担任政府内务官兼实业部总长以及外交大臣。

日本投降后张仁乐以汉奸罪被关押在北平的监狱中,因为家中运作关系不久后张仁乐出狱之身前往日本定居,有传言张仁乐1951年在日本病逝,但是也有传言1968年曾有人在日本见到过张仁乐,一般认为张仁乐1971年在日本病逝。

张仁蠡,是张之洞最小的儿子1900年出生与武昌,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私立大学任教,后来在河北多地担任县长。

1935年大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张仁蠡担任民政厅厅长,步其兄后尘开始了自己的汉奸之路,1939年张仁蠡在其兄张仁乐的推荐下担任武汉市长,大肆搜刮民脂民膏,1943年又转任伪天津特别市市长、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张仁蠡辞职回北平当起了寓公,妄图躲避审判,日本失败后张仁蠡被捕,以汉奸罪投入监狱服刑,新中共成立后张仁蠡被判处死刑1951年被处决。

张之洞一生为官清廉,在清朝历史上被赞为诤臣、能臣、良臣,张之洞死时这两个不孝之子最大的不过才十岁,此后政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很大的改变,由于父亲曾经的影响力,孩子们很可能获得更大的诱惑,所以称为汉奸也并非咄咄怪事。

张之洞忠君报国一生,为何儿子最后当了汉奸?

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才是彻头彻尾的汉奸,他引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在龚自珍的牌位前挂了一条鞭子,读一句他爹的诗,觉得不对劲儿,就抽牌位一鞭子,是真正的不忠不孝。

张之洞忠君报国一生,为何儿子最后当了汉奸?

张之洞的儿子和张之洞走了完全相反的结局,张之洞一生为官清廉从来没做过什么贪污腐败的事情,所以在我们心目中这么清廉的大臣儿子怎么会最后成了叛徒呢?张之洞一生有十三个儿子,后来他五儿子做了北洋军阀的部下,勾结日本侵略者,成了不折不扣大汉奸,最后又带着自己十三弟也做了汉奸,张之洞五儿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后期出国留学从洋媚外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能导致做了汉奸真是败坏了他父亲的一生清廉家门的不幸

张之洞忠君报国一生,为何儿子最后当了汉奸?

人性多变,和当时大局环境有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