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东林党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所谓“东林党”,其实是明朝末年形成的一股政治势力,是明朝畸形政治体制下所催生出的一个怪胎。

他们以“东林书院”作为依托,凭借清流节操、讽议朝政、抵制宦官、开放言路、廉洁吏治等一系列的进步口号而崛起。实际上,却是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言人,在一味的沽名钓誉之下,大幅度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虽然别人称呼他们为“东林党”,但真正的东林党人却并不认同这个称谓。作为旗帜型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就曾表示“东林党的称谓,是别有用心的小人强加,实际绝无结党之意”。

接下来,我们就一同走近东林党,简单了解他们的崛起和灭亡之路,评价他们的历史功过。

自从万历皇帝清算首辅张居正以后,大明的朝堂开始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无序。在此背景下,政治党派和利益团体之间越发的泾渭分明,甚至到了相互倾轧和攻讦的地步。其中,尤其以东林党的影响最大,嗓门也最高。

以顾宪成为首的一批政治失意人士,在失业后不甘沉寂,开始在东林书院进行教学实践。以此为阵地,他们获得了江浙一带地主势力的支持,在百姓和士族中间越来越具有话语权。

为了展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东林党在起家时就特别注重自己的高逼格。作为书院的创始人,顾宪成、邹元标、赵南星等人,个个都是名满天下和著作等身的超级明星。尤其是顾宪成,甚至在书院大门挂出了这样的口号: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到了万历中期,尽管东林党不断崛起,但还没有达到天下无敌的程度,朝中还有齐、楚、浙等党派存在,形成了相互制衡的态势。基本上,凡是对方支持的,东林党就坚决反对;凡是对方反对的,东林党就坚决支持。

对于这种堂而皇之的党争,万历皇帝居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借此保持朝局的平衡。

齐、楚、浙三党联名上疏,要求万历皇帝继续铲除张居正在朝中的余孽。东林党人自然不甘示弱,纷纷上书予以驳斥,而且说得“有理有力”,说得“有依有据”。解释一下,东林党并不是张居正的支持者,他们纯粹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在这次论战中,东林党人发现齐、楚、浙三党并非铁板一块,很快就将楚党分化了出来。于是,三党联盟就变成了两党联盟,完全不是东林党的对手了。

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朱翊钧终于驾崩了,太子朱常洵在东林党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登基,史称明光宗。不过,这位朱皇帝非常悲催,战战兢兢当了几十年的太子,如今终于转正了,可在位不到一个月就驾崩了。

事情太过突然,东林党人懵圈了。不过,他们都属于千年的狐狸,很快开始拥立下一任皇帝,也就是光宗的长子朱由校。如果对朱由校不熟悉的话,那提到“木匠皇帝”,您就一定是如雷贯耳了。

朱由校登基之初,东林党完全把持着朝政,齐、浙两党已经没有了立锥之地,只得开始攀附阉党以求自保。加之,朱由校除了木匠工作以外凡事都不上心,所有朝政事务都交给大太监魏忠贤打理。

受此影响,阉党终于崛起于大明王朝,开始与东林党两强相对。没过两年,阉党一举击败东林党成为朝中的第一实力派,彻底掌控了军政大权。

传统上,后世多指责阉党如何不堪,如何祸国,如何殃民。但是,从万历年间崛起,一直到崇祯年间灭亡,长期身居权力中枢的东林党人更加不给力。面对国家的危局,他们不仅没有建设性的贡献,反而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无休无止的党争和拆台上。

崇祯即位后,东林党更是不断蛊惑和愚弄好大喜功的朱皇帝,积极推行了许多前后矛盾而又混乱无序的内外政策。结果,本来勉强还相安无事的明朝,终于被搞得内忧外患,流民起义和后金攻势不断,无奈结束了两百多年的国祚。

崇祯虽然不值得同情和惋惜,但他在最后关头还是觉醒了。起码,认清了东林党人的本来面目,在煤山自缢之前,崇祯的遗言就是:

文臣人人可杀。

这里的“文臣”,就是指东林党人。可以说,正是这些自命清高又狗屁不懂的东林党人,不断鼓动崇祯扶持地主、打压农民、对内强硬、对外妥协……。终于,在他们坚持不懈的霍霍之下,大明朝加速走向了坟墓。@文史不假

明朝东林党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个个都是忧国忧民,铁骨铮铮的好汉,个个都是为了国家死都不怕,就怕水太凉的大忠臣。

实则不然,东林党人并没有那么高尚。这个团队自从成立到最终的覆灭,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斗,内斗,不停的内斗,和宦官斗,和其他派别的大臣斗,和皇帝斗,用时髦的话说,东林党是中国驰名窝里横。

东林党这个团体,依托于东林书院,提到这个书院,就不得不提顾宪成。顾宪成30岁就考中了进士,进入了官场。这个人刚正不阿,不拍马屁,不贪污,尤其是特别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任何人,哪怕对方是皇帝。他屡次推荐万历皇帝,不喜欢的人入阁,结果终于惹恼了万历,扒了他的官衣,让他成为了一名普通老百姓。

仕途不顺的顾宪成,回到了无锡老家之后,并没有垂头丧气,反而重新振作起来。在几个金主的帮助之下,重修了一座宋朝的废弃书院,这座书院就是后世大大有名的东林书院,顾宪成就在这座书院里收徒讲课。

由于顾宪成的学问很好,讲课也非常精彩,而且在讲课之余还会谈论时政,一时间,东林书院成为了很多读书人心中的圣地,从此来书院求学的人络绎不绝。随着东林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大,影响力也水涨船高,而且东林学生逐渐进入官场,东林党初步形成。

刚刚出道的东林党,他们的口号是——务真求实,开放言路,坚决反对宦官专政。应该说这时候他们的口号还是很接地气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是这么做的。

可是东林党遇到了党争,在朝堂上有好几个因为相同的籍贯,而联合起来的党派,这些党派还暗中勾结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对东林党自然是党同伐异。

在万历和天启年间,东林党的日子非常不好过,尤其是天启皇帝执政时期,魏忠贤简直狂的无边,9000岁的威力可不是盖的,几乎没有这个老太监干不成的事。在这个期间,东林党人可谓是表现的非常的可圈可点,几乎没有一个软骨头。

天启皇帝死亡,崇祯皇帝上位,魏忠贤大公公被清算,阉党灰飞烟灭,东林党人,趁机上位。可是这些标榜自己,有多么正义的君子们,这些看上去口不言利的大佬们坚决反对收商业税。

看上去他们铁骨铮铮,其实他们早就,和大商人们串通一气了。他们的政策就是加重农业税,这个措施的结果,我想大家不用多说了吧?尤其农业税的不断提高,最终导致了明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皇帝驾崩,在国家遇到最困难的时期,在有可能亡国的情况之下,这些东林党人却拿不出一个好的建议。应该这么说,这些东林党人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党同伐异。

他们不顾大局,坚决反对立福王为皇帝,仅仅就是因为当年东林党人反对福王的老爸当皇太子,使得朝堂上再次出现分裂。面对清军大举压境,这些人还忙着争权夺利,忙着党争。最后,南京小朝廷覆灭,整个南明也没有坚持多久,就成了南冥。

当然,这些大臣自然不会成为难民,有一些人殉国了,而东林党的领袖钱谦益,相约和柳如是一起投水自尽,结果出生卑微的柳如是践行了自己的诺言,而这位朝廷大佬,竟然借口水太凉,不宜自尽为由,打了退堂鼓。

从钱谦益的所作所为,我们眼就能看出了明末东林党人真正的成色了。真是一些,干啥啥不行,党争第一名的货色。他们早已经忘记了顾宪成创建东林学派的初心,变得唯利是图,如果能够看到这些东林党人的表现,相信顾宪成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明朝东林党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东林党、宗室、小冰河、鼠疫,为明末四大灾害。小冰河是天灾,哥伦布发现美洲后,造成了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进而引起植被大范围恢复,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因此温度降低。其余三个皆为人祸,而东林党首当其冲,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党”之“党”,是朋党而不是近代政党。

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明末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东林人士在当时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东林党诞生之初还是很有正面意义的,大家聚在一起针砭时弊,倡导廉政清明。当时参与进东林党讲学活动的,大多数都是那些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

但是,这些人都有个共性,那就是都是仕途不顺的人,大多数都是没当上官的,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这些读书人都是以当官为荣誉。他们考不上科举,当不了官,心中自然聚集了大量的不满和怨恨,这种情绪汇集,矛头对准的必然是当权者。

于是他们的对抗皇权,针对朝政,因此遭到朝臣、宦官的激烈反对。由此拉开了东林党和阉党,东林党和与全国朋党集团之争,“东林党争”绵延数十年,几无宁日。

东林党的空谈误国,和各党的争斗造成的内耗也是明朝的灭亡的重要因素。

东林党起源于江南,那里自古以来便是商贾富庶集聚之地,而一个党派的发展,必然缺不了财力的支撑。东林党的后台也正是这些商人,这些商人付出了自然要求回报,东林党也就成为了这些人的利益捍卫者,这也为东林党内部埋下了不良的种子。

随着东林党不断地发展强大,这个种子也在其内部逐渐生根发芽,开始扭曲了这个团队的核心价值观。

开始的引导社会风尚的理念逐渐被为了商人的利益而造成的政治斗争所取代。

东林党在和各方势力斗争中尝到了政治斗争的甜头后,价值观已经扭曲了。再加上和阉党之争,以崇祯拿下阉党,拱手将朝政大权相让于东林党为结局。至此,东林党可以说是一家独大,朝廷再也没有可以和他抗衡的势力。

东林党当政那些年,明朝没有出现能救国救民的名臣,反而都是一批政治白痴。他们只懂得疯狂的用手里的权利侵占国家的利益,只要是对自己不利的政策,东林党人都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找出各种理由来抗旨。

面对这一群靠不住的人,即使是一心想当好皇帝的崇祯也无能为力。

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起兵,东林党人并没有做出任何有效的手段反击。李自成进京的那天,朝中大臣第一时间去李自成那里献忠诚,保平安,谁也没理崇祯皇帝的苦悲。

南京城破后,带头跪迎清军的正是当时的东林党领袖钱谦益。这不得不说是明朝的悲哀,文人的骨气也荡然无存。

东林党虽然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他们并没有给出切实可行的治国方案,这一点不如人家张居正。

党争历来都会给国家造成严重的内耗,浪费国家的政治资源,影响社会发展,因此历朝历代都不会支持党争,甚至会加大限制,明朝末期的党争自然也是逃不过这种历史规律。

综上,明亡于东林党!

明朝东林党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按照一般的说法,东林党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代表的官僚集团。平时喜欢评论国事,以清流自居。在儒家话语下,东林党是正人君子,而且因为与阉党作斗争,在文人之间深孚众望。虽然东林党崇尚实学,评议政治,但仍旧陷入明末党争之中,乃至与当权派冲突不断,虽然引起轰动,但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改革方案,不过徒具虚名,对政治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明朝东林党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明朝万历后期,官事废弛,吏治败坏,宦专权,朝臣党争激烈。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党人为挽救王朝危机,缓和社会矛盾,要求改良朝政。他们关怀世道,于东林书院讲学之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江南许多抱道忤时、退处林野的士大夫“闻风响附”,一部分在朝官员也“遥相应和”。他们主张皇帝“无所不统”,加强君权;希望通过“京察”、“廷推”等手段为正直官员争取参政机会;强烈反对“矿监”、“税使”对城镇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公开掠夺。

东林党积极参与的宫廷斗争有争国本、移宫案、与魏阉斗争等。

争国本:神宗宠爱郑贵妃,欲立郑氏之子朱常淘为太子,而以东林党为首的许多官员从传统的宗法继承角度出发,要求早立长子朱常洛。由于许多大臣的不断上章和争取,朱常洛最终被立为太子,储君的问题暂时得到解决。

移宫案:万历四十三年,蓟州人张差持枣木棍闯进慈庆宫门,击伤守门宦官,欲谋害太子朱常洛,为宦官所执。经审讯,事与郑贵妃有关,史称“梃击案”。朱常洛即位后,是为光宗,因患鞠疾,而郑贵妃指使太监进泻药,鸿胪寺丞李可灼又进“红丸”,光宗服后一命呜呼,史称“红丸案”。光宗死后,郑贵妃的同伙李选侍仍居乾清宫,欲挟太子朱由校擅权。吏部尚书周嘉漠、御史左光斗等上疏,请李选侍移宫,离开太子,史称“移宫案”。由此,由立储而引发的一系列宫廷斗争。

与魏阉斗争:朱由校即位后,改元天启,是为明熹宗。天启四年,东林党人杨涟上疏,参奏魏忠贤二十四“大奸恶”,群僚响应,一时间弹劾魏忠贤的奏章不下百余。天启五年,阉党反击,诬陷辽东经略熊廷弜曾贿赂杨涟、左光斗,大兴党狱,以东林党之名囊之,实行全面彻底的打击。

东林党是明末政治昏暗之际的一批高风亮节的士大夫组成的一个群体,志在改良政治,一扫明末腐败的政治局面,也为此做了大量努力。他们的品行,值得后人学习。受历史小说影响,有人将明朝的灭亡归结于东林党妄议时政,这实际是一种不靠谱的逻辑推理,帝国大厦将倾倒,难道放任阉党贪污,大明会更好吗?更有人说东林代表江南富商利益,不顾国家财政危机。但大明更严重的是贪官污吏横行,这种想法无异于支持国家无借口横征暴敛。

明朝东林党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君子不党,可见一斑。平时笼手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这种还算是有点基操的,水太凉那种直接就给满清当了奴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