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真的是罗锅吗?
提到刘墉,或许有人还会陌生,但提到“刘罗锅”的话,那所有人都会如雷贯耳。尤其是,一部《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更是将他推为知名历史人物。
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的刘墉当真是一个驼背的“罗锅”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电视剧中,刘墉是寒门出身的子弟,可真实的他不仅不贫寒,而且还相当的优渥。其祖父刘棨官居四川布政使,其父刘统勋官居吏部尚书,自然可以称得上是官宦世家。
生于这样的家庭,刘墉从小就接受贵族式的一对一精英教育,完全不同于其他同龄人。毫不夸张的说,刘墉从起跑线就遥遥领先,只要不是太过纨绔,他的成功已经是注定的。
到了22岁时,刘墉不出所料地考中了进士,甚至还成为了皇子的伴读。“伴读”虽然听起来不显赫,但却是潜力无穷的工种,整日和皇室为伍,还有机会见到当朝皇帝,想不被提拔都难。
不过,就在刘墉“春风得意马蹄疾”之际,老爹却触怒圣颜了。刘统勋在担任陕甘总督期间,突遇睦尔撒纳率领回部出兵扰乱新疆的伊犁地区,定西将军永常兵败退守巴里坤。
作为陕甘总督,刘统勋直言上奏乾隆,请求舍弃巴里坤改为直接退守哈密。结果,乾隆却认为大清软弱避战有辱军威,随即下旨将刘统勋革职后押解回京。
刘墉受此牵连,被免去了伴读一职,甚至还一度被问罪下狱。后来,乾隆念及刘家的旧功,还是从轻发落了刘墉,封他担任翰林编修。
平定新疆的叛乱后,乾隆逐渐平息了怒气。他逐渐意识到,刘统勋虽然进谏不当,但却是忠心可鉴,当初战败的主要责任在于将军永常临战失当,决定从宽免罪并补授了尚书一职。
后来,凭借刘统勋的人脉和关系网,刘墉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崛起于朝堂之上。先是外放地方官,担任了安徽学政和江苏学政,之后升任太原知府,再到江宁知府。
刘墉十分珍惜地方履职和锻炼的机会,为官清廉,为政清明,每到一处都能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也越来越得到了乾隆帝的赞许。乾隆四十七年,刘墉终于在地方任上熬出了头,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并在南书房行走,经常得到乾隆召见。
可是,就在刘墉仕途迎来转折点之时,他人性的弱点也暴露无疑。当时,和珅已经深得乾隆恩宠,成为当朝最炙手可热的权臣,以军机大臣和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兼领兵部和户部事务。
掌权后的和珅再也不循规蹈矩,开始嗜权乱政和结党营私,逐渐引起了朝中许多铮臣的强烈抵触,弹劾之声不绝于耳。在《宰相刘罗锅》中,刘墉无疑是这些铮臣的旗帜型人物,坚决与和珅进行争锋相对的斗争。
可惜,历史上真实的刘墉让您失望了,他1720年出生,而和珅1750年出生,对于小自己整整三十岁的和珅,刘墉表现得非常恭敬,甚至还有几分阿谀奉承,与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大相径庭。当然,他也没有与和珅同流合污,只是表现得非常能“装孙子”。
或许,刘墉长期担任地方官已经习惯了从事务实工作,而对于朝堂的务虚工作并不擅长。而对于好大喜功的乾隆而言,他尤其喜欢一些务虚工作,两人显然不太对路子。
于是,刘墉在北京的日子过得并不顺畅,先是因为泄露皇帝的谈话内容而遭到斥责,接着是负责科举考试期间发生贿赂腐败案而受到弹劾,然后是因为包庇属下的失职行为而受到降职处罚……。一连串事件下来,乾隆越来越质疑刘墉,要么是能力低下,要么就是忠诚不足。
幸好,就在此时乾隆退位了,永琰即位史称嘉庆皇帝。老皇帝虽然退位了,但依然掌权;小皇帝虽然登基了,但依然无权。这段期间,已过古稀之年的刘墉蛰伏得非常好,一边倚老装傻,一边暗中靠拢嘉庆。
到了嘉庆四年,就在太上皇乾隆过世几天后,嘉庆帝就立即开始清算和珅,赏赐白绫令其自尽。而在此过程中,刘墉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暗中搜集了和珅的二十条罪状,成为压垮此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据《清史稿》记载:
诏和珅罪状略曰: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以拥戴自居,大罪一。骑马直进圆明园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大罪二。乘椅轿入大内,肩舆直入神武门,大罪三。取出宫女子为次妻,大罪四。于各路军报任意压搁,有心欺蔽,大罪五。帝病重,和珅毫无忧戚,谈笑如常,大罪六。帝患病批答章奏字迹有失真,和珅竟言不如撕去另拟,大罪七。兼管户部报销,竟将事务一人把持,不许部臣参议,大罪八。贼人打劫青海,和珅驳回原奏隐匿不办,大罪九。上谕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和珅擅令已出痘和未出痘者俱不必来,大罪十。大学士苏凌阿重听衰迈,因与其弟和琳姻亲,隐匿不奏,保列卿阶兼任学政,大罪十一。军机处记名人员任意撤去,大罪十二。楠木房屋奢侈逾制,仿照宁寿宫,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大罪十三。蓟州坟茔设享殿,置隧道,居民称和陵,大罪十四。藏珍珠手串二百余,多於皇宫大内数倍,大珠大于御用冠顶,大罪十五。宝石顶有数十块,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胜于皇宫大内,大罪十六。藏银、衣服数逾数千万,大罪十七。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埋银三百余万两,大罪十八。通州、蓟州当铺、钱庄十余万,与民争利,大罪十九。家奴刘全家产至二十余万,并有大珍珠手串,大罪二十。
以上罪状虽然大都由刘墉搜集,但这显然不是短期而为,而是早已经齐备了,否则也不能在乾隆驾崩的第二天就拿出。看来,已近耄耋之年的刘墉早已活成了人精,他忌惮乾隆对和珅的宠信,他摸准嘉庆对和珅的仇恨,所以才选好时机毕其功于一役。
嘉庆处死和珅后,自然要犒赏有功之臣刘墉。可是,已经年迈的刘墉却早已经老眼昏花,身形背驼,故而被嘉庆昵称为“刘罗锅”,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
嘉庆九年,刘墉于在家中安然辞世,享年八十五岁。嘉庆皇帝闻讯后,下旨追赠其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由此不难看出他对刘墉“刘罗锅”的肯定和认可。
回顾刘墉的一生,虽然远没有《宰相刘罗锅》 中那么精彩和丰富,更没有过与和珅死磕硬杠的经历。不过,他依然颇具闪光点,属于一个矜矜业业和清廉奉公的封建官吏。@文史不假
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真的是罗锅吗?
说到刘墉的体貌特征,人们大都知道他是个罗锅身材。因为在许多文艺作品里,比如刘宝瑞先生的相声段子《金殿斗智》和评书《刘公案》里面的刘墉形象,都是罗锅。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面的刘墉,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罗锅形象,那么,历史上的刘墉真的是“罗锅”吗?
不是,当然不是。
原因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选官是有一定标准的,其中既有身体检查,又有政治审查,清代选官又很重视被选者的相貌,这样说吧,即使刘墉算不上仪表堂堂,也不至于是个罗锅什么的残疾体形。
既然刘墉不是罗锅,可这“刘罗锅”的名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相声段子《金殿斗智》里面曾说过:“罗锅”这个称号是乾隆皇帝所赐,乾隆皇帝在赐封刘墉“罗锅”这个称号的同时,还特地做了一首诗来寒碜刘墉。诗是这样说的:
人生残疾是前缘,
口在胸膛耳垂肩。
仰面难得观日月,
侧身才可见青天。
刘墉自然不敢顶撞乾隆皇帝,又想到因为皇帝赐封“罗锅”二字,还可以每年多挣两万两银子的俸禄,就很高兴地接受了乾隆的赐封,并回敬了乾隆一首诗:
驼生脊峰可存粮,
人长驼背智慧广。
别看罗锅字不多,
每年得银两万两!
由此以后,一般的故事书,包括影视剧作品和相声里面,都说刘墉是“罗锅”了。
事实上,一个人到了七十、八十岁高龄了,身体有些弯腰驼背,哪能算是“罗锅”吗?
可以肯定地说:刘墉这个人,他年轻的时候不“罗锅”,后来年岁大了才有可能弯腰驼背了!
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真的是罗锅吗?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宰相刘罗锅》是大家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里面讲述了刘墉与乾隆还有和珅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所有的文艺作品中都把刘墉描述成“罗锅”的形象,历史中真实的刘墉真的是罗锅吗?其实不是的。
罗锅,又叫驼背。在医学上的名词是“脊柱变形”,一般是由于坐姿不正,或者小时候得过佝偻病或脊柱炎等疾病,引起脊柱形态的改变。老年人也会因为骨骼老化而引起这样的症状。
1958的时候,刘墉墓由于受到破坏而进行抢救性挖掘。当时出土了两具棺椁,分别是刘墉和他的妻子单氏,另外还出土了一些陪葬品。当大家对刘墉的尸骨进行测量的时候发现,刘墉实际身高达到了1.9米!而且并没有发现脊椎畸形的现象,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一个“罗锅”。
“刘罗锅”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刘罗锅这个词只出现在文艺作品上,历史资料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法。不过无风不起浪,我认为刘墉会有这样的外号也是有原因的:
刘墉活到了85岁高寿,在他年老的时候有点驼背也是正常的,嘉庆皇帝曾经称呼他为“刘驼子”,所以“刘罗锅”这个外号可能是这样来的;
- 乾隆穿过的龙袍长度是1.4米左右,因此可以测算乾隆皇帝的身高大约为1.6米。刘墉身高1.9米,在皇帝面前肯定不敢昂首挺胸,应该是屈身弯腰。长期保持这样的姿势,就被旁人戏称为“罗锅”了。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出身在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刘统勋就曾担任过刑部、工部、史部的尚书。刘墉家境好,身材又高大,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副帅”。
电视剧中刘墉与和珅水火不容,两人只要碰上准要斗上一斗,而且每次都是以和珅惨败收场。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和珅要比刘墉小30多岁,而且他担任军机大臣的时候,刘墉已年近花甲,此时的和珅才26岁。所以两人的历史形象和影视形象还是相差甚远。
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真的是罗锅吗?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一部《宰相刘罗锅》,让刘罗锅这个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又是什么样的呢?历史上的刘罗锅,名叫刘墉。是乾隆朝的重臣之一。
不仅不是状元出身,也不是真的就是个罗锅,更没有同和珅斗来斗去。刘墉山东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是顺治朝的进士,祖父曾官至四川布政司,父亲刘统勋也是乾隆朝名臣,官至大学士。
所以凭借着祖上阴德,在乾隆十六年,以恩荫举人之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考中为官。
这就开始了刘墉的官宦生涯,一直做了五十多年的官,直到垂老。
刘墉为官清正,历任乾隆、雍正、嘉庆三朝,中间有起起落落,最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刘墉为什么在民间被称为“刘罗锅”呢?原来刘墉是文官,书法造诣深厚,甚至被誉为清朝的四大书法家之一。《清史稿》就有记载:“墉工书,有名于时。”不仅字写得好,他还酷爱藏书。
刘墉书法
经常伏案工作,使得刘墉上了点年纪之后,就有些驼背。于是嘉庆皇帝就戏称刘墉为“刘驼子”,这也是刘罗锅这个说法的由来。其实到了嘉庆朝时候,刘墉已经年近八十了,背驼点也是很正常的。
综上,便是刘罗锅这个人的一些简单介绍。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真的是罗锅吗?
刘墉并非罗锅,至少年轻的时候肯定不是。
刘墉是乾隆16年考中的进士,入朝为官,一直到嘉庆9年才去世。
清朝入非常重视举子们的颜值与举止,具体说来,有四方面必须达标,即:身、言、书、判。
这其中的“身”,便指的是形体端正,其他方面还有言谈举止,写字端正,思维敏捷等等,但是这个形体端正是放在第一位的。
所以,刘墉如果说年轻的时候就是罗锅,那肯定是难以考取进士的。
多说一句,如果会试三科都没中,如果您觉得自己长得还可以,那还是有机会的,通过所谓的“大挑”,颜值担当就有可能被补录进士。
这也从侧面反应了清朝对官员颜值的要求有多高,也就更能说明刘墉如果是罗锅,就基本上没有中进士的机会了,搬出他爹刘统勋也没用。
那么刘墉的“刘罗锅”称号又是怎么来的呢?
前文说了,刘墉到了嘉庆九年才去世,所以在嘉庆皇帝领导下还干了一阵子,皇帝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刘驼子”。此时的刘墉已经是个80多岁的老人了,因此驼背是难免的事情。
但正是皇帝的这个外号,让刘墉有了“刘罗锅”的称号。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真的是罗锅吗?
“刘罗锅”是清朝乾隆、嘉庆两朝的名臣,本名刘墉(1719~1804),字崇如,山东诸城人。
“刘罗锅”是刘墉的外号。
说起“刘罗锅”这个外号,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说是乾隆给他起的。当时刘墉考中了状元,乾隆钦点名单时,发现刘墉是个驼子,于是给他起了一个刘罗锅的外号,并写了一首打油诗:
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垂肩。
仰面难得见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
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
死后装殓省棺椁,笼屉之内即长眠。
乾隆说的话很尖酸刻薄,说刘墉耸肩缩脖,弯腰驼背。不能抬头见日月,躺上才能看见天。比喻的刘墉很形象贴切,说刘墉死后不用棺材盛殓,用蒸馒头的笼屉就可以了。讲真乾隆够损的。
△《宰相刘罗锅》剧照
当时刘墉一听皇上御封自己为刘罗锅,急忙跪下谢主隆恩。清朝还有一个规定,皇上御封大臣,大臣每年还要额外得到一笔不小的奖赏。本来乾隆是想讥讽刘墉的身材,拿刘墉开涮,想不到刘墉急中生智白得了一笔银子。
刘墉谢过恩,站起身来不慌不忙拿起笔来写了一首回诗:
驼生脊背可存粮,人长驼背智谋广。
文韬伴君定国策。武略戍边保家邦。
臣虽不才知恩遇,承蒙万岁赐封赏。
别看罗锅字不多,每年白银两万两。
乾隆一听写得不错,龙颜大悦,钦点刘墉为状元。
△《宰相刘罗锅》剧照
当然电视剧是戏说历史。真实历史上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的长子,是个文学家和书法家,当然也是个政治家。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并非状元,也不是宰相,而是一个标准的学者,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经常以“教育部”官员的身份到地方选拔人才,主管考试工作。
刘墉与和珅并没有多少交集,更谈不上斗智斗嘴,以他的身份没资格与和珅斗。并且他也不受乾隆待见。同时刘墉谈不上是一个出色的清官。
乾隆死后,和珅被杀,这时嘉庆才重用晚年的刘墉,刘墉向嘉庆进言:和珅一案应尽快结束,不要扩大打击面,追究和珅一人责任就可以了,嘉庆采纳了这个建议,和珅一案很快平息。
真实历史上刘墉是个山东大汉,1米八的大个子,并不是罗锅。80多岁的刘墉被嘉庆重用。嘉庆看到常年躬身读书写字的刘墉背有点驼,因此亲切称刘墉为“刘驼子”。这是刘墉外号“刘罗锅”的出处。
其实清朝录用官员的标准是很严格的:“五官端正,身体健康,仪表堂堂。”如果是一个猥琐的人,怎么能显示出官威来,驼背或者身体有残疾的,不会被选中作为朝廷的命官。从这一点反推刘墉也不是一个罗锅。
文/秉烛读春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