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徐庶这个人?

火烧赤壁前,曹操战船连到一起,料到东吴会用火攻。为避祸逃离事非之地,找了个借口,别处当一知县去了,

提起徐庶,相信很多人都是如雷贯耳,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成了一个有胆有识、智勇双全的悲情人物。论谋略,不亚于诸葛亮;论忠义,不亚于关羽。于是,后世才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小说中,徐庶化名为“单福”,最开始投靠于荆州的刘表,但很快发现此人徒有虚名,于是留书一封辞别。从此以后,他开始四处游学,被名儒司马徽誉为“当世王佐”,更加的名声大噪。

当长期不得志的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通过精密的策划后考验了刘备,成功自荐为军师。之后,他开始大展神威,杀败曹仁后夺取了樊城,一举震慑了曹营。

曹操满朝文臣竟然如临大敌,全部都忌惮他的本领,程昱献计将徐庶的母亲诓骗至许昌软禁。之后,模仿她的笔迹劝降徐庶,使其“回马荐诸葛”后辞别刘备,只身前往许昌救母,成就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气节。

不过,我可能要泼冷水了,因为徐庶在历史上或许并没有这么高大上,他是被《三国演义》无限放大的人物。接下来,我们一起还原三国历史上最真实的徐庶。

徐庶(168年——?),字元直,颍川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谋略家。早年效力于刘表和刘备,后来转投曹操旗下,在魏文帝曹丕时期受到过短时重用,正史中关于他的记载和小说中出入较大。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颍川是当时最著名和最繁华的区域,不仅农业鼎盛,而且人文氛围更是浓厚,被誉为是“名士的摇篮”。不过,徐庶却是一个异类,他虽然出生于此,但因为家境贫寒而明显不同于本地世家大族的子弟。

因为年轻气盛和嫉恶如仇,徐庶青年时因替人报仇而触犯汉律,为了躲避官府追捕而更名为单福流落异地。在此期间,他痛改前非不再舞枪弄棒,而是修身养性后虚心拜师求学。

191年,因为董卓作乱京师,导致中州地区四处兵祸不断。徐庶为了避乱,与同乡石广元一同避难于荆州,还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结为了莫逆之交,经常畅谈天下时局。

刘备兵败后依附于刘表,被准许屯驻于新野。因为汉室宗亲的身份,而且信义广布于四方,徐庶特意慕名前往投奔,逐渐得到了刘备的信任和重用。

208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荆州,刘表病死后次子刘琮接领荆州。在外戚的鼓动下,荆州之兵不战而降于曹操,刘备不得以率众南逃,徐庶也携家眷一起随行。在当阳长坂坡,徐母在乱军中被曹军所掳。

徐庶为了保全自己的母亲,只好辞别刘备后投靠了曹营。关于此处需要指明,曹操并没有以徐母的性命相要挟,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遂辞先主。

徐庶抵达曹营后,压根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担任着闲职。很多人认为,这是徐庶有意为之,拒绝为曹操出谋划策所致,但笔者个人认为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徐庶虽属于颍川名士,但当时曹操帐下的牛人实在太多,比如荀彧、荀攸、郭嘉、陈群、钟繇、陈纪、陈谌、李膺等人,个个都是当世豪杰。而且,这些谋士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平时就相互结交,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政治团体。

而徐庶虽然生于颍川,但他却是寒门子弟,年轻时还有过许多放荡不羁的离经叛道之举,自然不被这些世家子弟所认同和接纳。因此,徐庶不被曹操重用并非有意为之,而是个人能力、家庭出身和人生际遇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说到底,“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实在是曹操这里的超级谋士甚多,根本轮不上他徐庶发言。对此,就连诸葛亮也不得不感慨曹魏的人才甚多,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事实上,徐庶效力于曹操后的确犹如石沉大海,正史中再鲜有提及。通过翻阅史料,他只在《魏略》中寥寥被提及过两次,而且每次都是一笔带过,分别是“延康元年,徐庶列入对曹丕的劝进表”“黄初四年,徐庶被任命为右中郎将”。

“劝进表”很好理解,曹丕希望取汉献帝而代之,组织了文臣武将上疏劝进;而“中郎将”这个官职,在汉初时品秩二千石,但在东汉末年已经被各个诸侯都用滥了,几乎成了一个荣誉职位。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荣誉职位,也已经是徐庶的最高官职了。

曹睿当政时期,徐庶更加不受重视,只好告退归隐,因病过世后葬于彭城。甚至,他在过世后都没有得到过任何的追封、谥号、荫子等殊荣。

不得不说,徐庶的确是一个名过其实的历史人物,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他吹捧过甚了。@文史不假

如何评价徐庶这个人?

提起三国的谋士,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诸葛亮、司马懿、郭嘉、庞统、周瑜等人,但殊不知,还有一位谋士,他的才情一点也不逊色他们,完全可以跻身超级一统谋士之列。但现实却阴差阳错,他在事业和人生刚起步时,便突然选择了“归隐”,最终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余生。

他的名字叫徐庶。

徐庶属于先武后文的典范。他在少年时的理想是想当一名大侠,于是拜师学艺,苦练武功,并且广交侠友,以期共同行侠仗义。后一类,徐庶的一位侠友因与当地一家豪门恶霸结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徐庶为朋友两胁插刀,刺死了恶霸,为其报了仇雪了恨。

结果被官府捉拿后进行严审,徐庶始终不肯说出事情真相。官府无奈之下,将徐庶绑在刑车的立柱上,击鼓游街,要当地的老百姓来辨认他的身份。

百姓感于徐庶行侠仗义,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指认。后来,在徐庶的朋友的多方努力下,他才侥幸脱身。

经过这件事后,徐庶为避“祸端”,选择了逃离故乡,来到了荆襄之地。从此,他弃武从文,潜心读书修道。通过不懈努力,很快就达到了满腹经纶的地步。

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听闻他的才气后,多次邀请他下,结果都被徐庶婉拒了,原因很简单,徐庶认为刘表不是他想要追随的“雄主”。他相中的“雄主”是当时依附刘秀暂住新野的刘备。

公元201年,徐庶主动前往新野拜见刘备,刘备立马对徐庶的才干所钦服,当即委以重任,拜他为“军师”。

随后徐庶多次打败曹军的攻击,曹操最为倚重的大将曹仁也被刘备打的丢盔弃甲,伤亡惨重。而几试牛刀后,刘备更对徐庶器重有加,想在他的辅佐下,大展宏图。

然而,这个时候,一个的出现却改变了一切。这个人便是曹操。曹操听徐庶的神奇和厉害之后,又惊叹又气愤,他很快找到了对付徐庶的办法——挖墙角。原来徐庶是一个大孝子,对老母呵爱有加。于是就派人把徐母“请”到了曹营。然后伪造徐母的书信征召徐庶去许都。徐庶得知消息后悲痛交加,含泪向刘备辞行。

刘备眼见强留不住,只好放任徐庶离去。

徐庶到了曹营,徐母见了儿子对他破口大骂,然后以一根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错已铸,老母已逝,徐庶遭遇重大打击,从此不为曹操献一谋一计,诞生了一个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当然,徐庶因为“愚孝”而弃明主刘备投曹操,这是《三国演义》里的记载,世人对此也深信不疑。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史学专家近来给出了新的答案。

据悉,刘备的三顾茅庐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而徐庶离开刘备入曹营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也就是说诸葛亮到了刘备麾下一年,徐庶才离开的,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走马荐诸葛”的典故,诸葛亮根本就不是徐庶推荐给刘备。而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很可能是他的师傅司马徵和岳父黄承彦等,特别是司马徵打出的惊人宣传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推荐语还是很有分量的,想必对求贤若渴的刘备是极具吸引力的。

总之,我们可以推断出,诸葛亮和徐庶其实应该是共事过刘备一年的,之后,徐庶选择“走人”,除去曹操利用他的孝心挟母相逼外,还有一个原因:徐庶不愿和诸葛亮争宠。徐庶是个有才华的人,同时他也是个自命清高的人,尽管刘备很可能对他和诸葛亮两人都器重有加,但徐庶失去了独宠,心里很可能不平衡,于是借母亲被挟持这事选择了卷铺盖闪人。

徐庶要走,刘备当然想留,但他又不能留,为什么?

有两个原因:一是徐庶去意已决,刘备即使强留住徐庶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更重要的是,会落得个“不孝”的恶名。刘备是聪明人,他放走徐庶,在成就徐庶厚孝之名时,其实也成全他自己的仁义之名,突出了曹操的阴险之人,为自己刻更高的声誉。

二是刘备把徐庶当“间谍”使用。刘备知道徐庶即使离开了他,也会心存“知遇”之恩。于是,他充分利用这一点,放徐庶去曹操,其实是想把当他成安插在曹营的一颗棋子,在危急和关键时刻助他一臂之力。果然,日后,徐庶不但不主动为曹操出言献计,而且还时常暗助刘备。

曹操后来要去攻打刘备之时,曾派徐庶前去劝降,结果徐庶不但没有去做,反而向刘备透露了曹军的动向,于是刘备才有足够的时间做军事准备。可见徐庶虽然没有跟随刘备鞍前马后,但在他心中真正的主公还是刘备。他在曹操处不为曹操出谋划策,反而亲近刘备,说到底也是为刘备留有后手。

无独有偶。长坂坡之战,赵云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其中除了赵云神勇这个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徐庶的暗助。当时,徐庶为了保护赵云,从不发一言的徐庶对曹操出了个主意:想方设计生擒勇冠三军的赵云,然后劝降他。爱才如命的曹操下了生擒赵云、不得伤害的军令,结果赵云得已成功杀出重围。

当然,不管是真心离开刘备,还是刘备派去曹营当间谍,徐庶的命运是悲催的。毕竟曹操是堤防他的,是不信任他的。而他进入曹营后,寸功未立,只做过右中郎将这类小官,显然泯然众人矣。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得知徐庶处境,曾发出这样的感叹:“难道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呢?”

诸葛亮的这句话,是否也道破了徐庶本人的无奈心声呢?

如何评价徐庶这个人?

徐庶为何投靠曹操?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三国演义》记载,徐庶投靠刘备以后为刘备出谋划策多次打败曹操。曹操手下谋士程昱献计软禁了徐庶的母亲,想让她劝说徐庶投靠曹操。徐母拒绝以后,又伪造徐母书信,诱骗徐庶离开刘备。临走之时,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得知被骗以后,发势不为曹操设一谋。

然而在《三国志》中,徐庶投靠曹操是因为他的母亲被曹操追获,主动离开刘备去投靠曹操的,而且并非临走才推荐诸葛亮,早在跟随刘备之时就已经推荐了诸葛亮。

魏国人才太多

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北伐,出击陇右,听说好友石韬的官位只不过是郡守、典农校尉,徐庶的官位只不过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感叹道:“魏国难道是谋士太多了么!为什么不重用他们两人呢?”蜀汉人口只有魏国的五分之一,假如人才分布比例是均匀的,魏国人才出现的几率是蜀汉的五倍,人才自然远远多于蜀汉。曹魏有谋士贾诩,荀彧,荀攸,刘晔,司马懿,蒋济,董昭,程昱,杨修,陈群等等。能力与徐庶相当的人比比皆是。以徐庶的才能,如果投靠刘备,或许能够得到重用。但是跟随曹操,就只能做御史中丞了。而且当徐庶投靠曹操之时,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剑指荆州,徐庶已经没有多少表现的机会了,而且他的阵营已经有不少谋士了,自然不差他一个,论资历,也远远比不上早年跟随曹操的谋士。而徐庶跟随刘备之时,刘备恰逢颠沛流离客居荆州之时,手下根本没有像样的谋士,徐庶自然得到刘备重用了。

徐庶的真实能力存疑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的不失为一代奇才。跟随刘备以后,破曹仁八门金锁阵,献计夺取樊城,玩弄曹军于鼓掌之中。离开刘备跟随曹操以后,又在赤壁之战识破庞统的“连环计”。然而徐庶在《三国志》中,却只有三次记载:

第一次是徐庶早年曾为朋友杀人,之后弃武从文。

第二次是徐庶投奔刘备以后,推荐诸葛亮。

第三次是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追获,离开刘备投靠曹操。

这仅仅这几次记载并没有说徐庶有用过任何谋略,甚至翻遍史书,都找不到徐庶献计的任何记载。徐庶不为曹操献计,难道也不为刘备献计么?

就连徐庶的好友诸葛亮,评价徐庶也只是说,你可以去当刺史郡守。而诸葛亮本人可是自比管仲、乐毅的人物呀,可见在诸葛亮心中,徐庶的才能是远远比不上他的,诸葛亮“观其大略”,徐庶却是和普通人一样“务於精熟”这境界差距也是明显的。

徐庶的出身问题

虽然曹操提出“唯才是举”,主张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但是曹操这个举措不过昙花一现,到了魏文帝曹丕时期,魏国的用人举措已经从“唯才是举”改成了“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推行以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出身低微的徐庶,自然不会受到重用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只不过是美丽的故事。

参考文献:

《三国志》

《魏略》

如何评价徐庶这个人?

三国时期颍川地人才辈出,出了荀彧荀攸叔侄,也有郭嘉戏志才等人才,也出了徐庶这样的人物,徐庶原名福,为人任侠使性,好打抱不平,曾为朋友报仇杀人,那时还没有丝袜,为了不被认出,便用白粉涂在面上,披散着头发逃走,不幸被抓获,官府拷打不招,不知名姓,便把他绑在公众场所的柱子上,悬赏击鼓,要民众前来辨认,虽有识者不敢言,因其任侠的原因,耗到夜里,徐庶的同党偷偷过来把他劫走了,完完整整一个侠客的故事。

董卓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关东群雄讨董,人民屡遭战乱流离失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徐庶便与朋友石韬石广元南迁,来到荆州, 性命关交之间,徐庶想明白了,老这样持枪弄棒迟早把自己搭进去,便弃武学文,到处寻师访友,学习经典兵法,东汉时人重名声,出身靠征辟察举,又有各地名士风评,世家望众粉丝众多,人脉深厚,以徐庶这样的出身,求学路上磨折多多,一些学子听说他是游侠出身,看都不看他,不愿意和他一起学习,徐庶也有办法,每天早早起床,打扫教室宿舍,为同学们处理些日常杂事,渐渐不被排斥。而学习又刻苦努力,一位高级谋士便产生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迁徙到荆州后,与诸葛亮、石广元、孟公威结为好友,常在一起纵论天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大家都认为诸葛亮才识在众人之上,对他极为尊重推崇。刘备在官渡战后逃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表面欢迎,对他又用又防,让他屯兵新野,为荆州抵挡北面之敌,填补张绣降曹后的空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徐庶听说刘玄德仁义爱民,礼贤下士,于是前去投靠,以他的游学历程和学识,一举博得刘备的慧眼相加,重义之人,有好处必不独享,徐庶便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很感兴趣说,那你跟他一块过来。

徐庶荐诸葛并不是在离开时,而此时听得刘备这么说,便回说,此人大才,亲自去请恐怕还不行。刘备听从了,才有三顾茅庐故事,诸葛亮与徐庶一同辅助刘备,修内政练武备,曹操南征,刘表病死,次子刘琮继位,不战而降。等到刘备得知消息,曹军已到眼前,无奈率军民南逃,路过襄阳拜祭刘表而走,一路扶老携幼,欲前往荆州重地江陵,曹操得知刘备已逃,怕江陵被占,派五千精骑连夜穷追,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一阵冲杀,刘军大败再逃,徐庶的母亲也在此役中被曹军掳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徐庶是孝子,自己虽逃出虎口,得知老母被抓,于是来与刘备辞别说,本想辅助使君以成大事,无奈老母失落,方寸已乱,就此拜别,刘备也不敢强留,二人依依惜别,自此鸿雁渺然,一别已是一生,石广元见状,也陪同徐庶前往曹营,被曹操任用,自后不涉军争大事,只勤修内政治民,到曹丕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诸葛亮后来北伐时,专托人打听徐庶等故友消息,得知他们并没有官居显位,感叹说,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后人认为徐庶对友仁义,事君尽忠,事母尽孝,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典范。

如何评价徐庶这个人?

徐庶这个人战斗力0,智商90,文采10。

如何评价徐庶这个人?

徐庶,咱们只讨论小说的表现,不谈正史。

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大体是,诸葛亮是好月之光,而他不过是一个星星的亮度,以此显示诸葛亮之能。

但这句话得看环境和作用,在小说中,正式诸葛亮刚出道就大破曹操之际,而徐庶恰恰因为曹操用计得到徐庶不久,母亲被逼死,而徐庶因为自身的原因恨着曹操,虽不能说一心求死,但没事刺挠曹操几句还是有的,他把曹操一众谋士说的一文不值。因此这里并不具备参考价值。

再次出现就是再回刘备,刘备苦留,但徐庶仍然离去回归曹操处,为的是顾及自己的名声。因此判断这是一个不怕死但爱惜自己羽毛的人,视名声高于生命,也应了开头,曹操用计以母相逼,他明知是计仍旧要去,怕背负不孝之名。而临走推荐诸葛亮,又绕路去通知诸葛亮,可见是有情有义之人。但太过爱惜自己的羽毛,就算终生不献一计也要留在曹营,免得别人说自己反复小人,从而埋没了一身的才华。

最后一次出现,就在赤壁之战。他一眼看穿诸葛亮的火烧之计,却不点破,私见诸葛亮却问保身之道,诸葛亮当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对徐庶人品的放心。先是大惊徐庶看破,然后笑着给徐庶指路。自此小说中再无出场,但得善终。

所以,对于徐庶的表现,我认为他不失有情有义但智慧过人的谋士,同时也懂明哲保身。他也利用了曹操更爱惜名声着一点,虽事业无比肩卧龙凤雏之能,但强于程昱等曹操谋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