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张自忠将军以死明志,为国献身一事?
提到张自忠,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因为他是抗战期间最具争议和最具话题的军事将领。抗战之初,他执行妥协政策而被民众认为是“民族败类”;枣宜会战,他誓死抵抗日军而被民众认为是“民族英雄”。
接下来,我们一起还原那段历史,走近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1891年8月——1940年5月),字荩臣,山东临清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期间,他先后参加了临沂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等战役,成为战场牺牲军衔最高的国军将领。
张自忠生于“孔子故里”山东,家境比较殷实,后考入天津的北洋政法学堂学习,期间第一次接触和认识了“三民主义”。毕业后,他选择投笔从戎报国,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并担任了排长的职务,开始在军中屡屡建功。
1931年,张自忠担任了第38师的师长,后来扩编为第29军。“九一八事变”后,张自忠亲率部队奔赴喜峰口阻击日军,虽然多次击退了日军攻势,但终因寡不敌众导致长城防线失守,河北承德也失陷。
长城抗战失败后,张自忠率军退守平津地区,接收了华北的这片烂摊子,继续与小日本周旋。由于他见识过日军的战斗力,所以转而主张不再与敌人进行硬拼,顺应国民政府的主张进行国际斡旋和外交谈判,以迟滞和减缓日军的攻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张自忠在日军已经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却没有与之死战到底,导致北平轻易沦陷。事后,国内民众哗然,张自忠被骂成是卑躬屈膝的汉奸,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报纸甚至还刊登了这样的标题——“自忠者是自以为忠也”。
面对这些口诛笔伐,张自忠百口莫辩,国民政府为了平息舆情只好将他撤职,派往军政部担任了一个闲职。笔者个人平心而论,张自忠确有背锅之嫌,但也并非毫无过错。
当时,张自忠苦闷极了,一度想到过要跳楼自杀。痛定思痛后,他决心不能背负汉奸的骂名去死,而要主动请缨奔赴前线去血洒疆场,以洗刷自己的耻辱。
数次请命之下,国民政府终于起用他担任了第33集团军司令。面对日军对徐州的进犯,张自忠率部奉调增援,相继收复了蒙阴和苔县等地,强有力的保证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统帅部为了改变中国的战场局势,决心打通连接重庆的陆上交通而发起了“随枣会战”。在这场战役中,张自忠先后取得鄂北大捷和襄东大捷,给日寇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被其惊为“在世关公”。
1940年5月,日军为了彻底控制长江流域地区,将中国军队分割开来,同时也为了切断重庆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补给线,集结了三十万部队发起“枣宜会战”。
当时,张自忠率领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在襄河西岸。但是,为了激励全国人民和全军士兵,张自忠坚持要自己渡河作战,下令副总司令兼77军军长冯治安负责留守。在信中这样写道:
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之后,张自忠亲率两千余人东渡襄河作战,很快就被日军的优势兵力包围。由于敌我力量的过度悬殊,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张自忠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连他本人也被炮弹炸伤了右腿。
经过一天一夜的血战,第33集团军残部全军覆没,从张自忠以下全部都为国捐躯,没有一人投降或者变节。战斗结束后,日军对这支中国军队充满敬意,在发现张自忠将军的遗体后纷纷肃穆行礼。
日军第39师团长村上启作下令将张自忠的遗体收殓入棺,施以最高的军人礼仪后用专机运往汉口安葬,还立下了“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的墓碑。
惊闻张自忠殉国的噩耗后,老蒋表现得无比悲恸,下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遗骸。一番激战后,中国军队终于抢回了遗骸并立即组织运往陪都重庆。
1940年5月28日,当张自忠的灵柩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时,老蒋亲率要员臂裹黑纱迎接英灵,甚至还“抚棺大恸”。之后,沿途十万军民目送灵柩进行国葬,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意志。周恩来这样评价张自忠:
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可以为所有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的妻子李敏慧听闻丈夫殉国的消息数度昏厥,之后绝食七日而亡。最后,冯玉祥将军将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的梅花山麓,下葬当日社会各界纷纷祭奠,毛伟人也献上了“尽忠报国”挽联。
新中国成立后,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为抗击外辱而牺牲的先驱们,不论他们的党派或者信仰,全部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在2009年,为了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也为了迎接建国60周年,由中宣部、中组部和民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其中,就包括了张自忠将军,再次大力彰显了他的英雄事迹。@文史不假
如何看待张自忠将军以死明志,为国献身一事?
说到张自忠将军,人们都知道他是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也是二战盟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按说以他当时集团军总司令的职务,完全没有必要和普通战士一样冲锋陷阵战死沙场,可他却身先士卒,置自身于险境,最终以身殉国。
当时国内有张将军以死明志的说法。只因1937年4月,他曾率冀察旅行团出访日本。又在七七事变爆发后,听从国民政府不抵抗之命令,放日军进入北平,还继续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及北平市长等职留守北平,落下抗战第一位汉奸的骂名。
这两件事使民间对张自忠产生了极大误解,连上海的抗战民主人士都纷纷联名致电国民政府,要求将他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于是在张自忠在枣宜战役战死后,人们纷纷将他的死,理解为其洗刷半生汉奸骂名的壮举,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张自忠)
一、汉奸骂名相随半生。1933年时,二十九军在宋哲元率领下,在长城抗战中取得喜峰口和罗文峪两次胜利,张自忠也参与其中。但1935年日本通过“何梅协定”,将河北、察哈尔和平津大半主权据为己有,国民政府在华北难以立足。
等到二十九军入驻冀察平津之后,日本人知道这支曾属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和南京国民政府貌合神离。所以软硬兼施,一边在军事上挑起事端,一边邀请冀察当局派员访日。意图把这支队伍拉离中央政府,实现华北独立,成立第二个伪满洲国。
在这种形势下,二十九军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处理对日关系。虽然名义上仍隶属于国民政府,但拥有高度自治权,这种类似分裂的行径自然招致国民反对,为此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矛头所指,就是代理委会员委员长张自忠。
1937年4月,在宋哲元指派下,张自忠率团出访日本,根据史学家李云汉的研究,此次出访,张将军并没有做出任何有失体面和职守的行为。
“七·七事变”后,日军向平津大举进攻,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奋起反击。但对与日寇和平相处抱有幻想的张自忠却表示反对,认为尚有和平解决的可能,对日反击是愚蠢的,还命令所部三十八师按兵不动。此举彻底坐实了他的汉奸骂名,此后半生遭到国人谴责。
(宋哲元)
二、备受屈辱枕戈待旦。随着佟麟阁、赵登禹殉国后,宋哲元决定率部队撤退到保定,留下张自忠和日本人周旋。临行前,张自忠对秦德纯说,你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是要背上汉奸骂名了。
虽然张自忠表示,自己留在被日本占领的北平,只是仍然想和平解决中日争端,避免日军伤民扰民,至于个人名誉并不计较。但是“汉奸”的帽子和大量鄙夷唾弃随之铺天盖地,诸如《自以为忠》《张邦昌之后》等大字标题新闻纷纷跃然纸上,让他十分压抑和委屈。
在上任北平市长仅8天,清醒认识到日本侵华野心后,张自忠不再对和平抱有幻想,当即辞去所有职务,转而南下南京。可口诛笔伐仍有增无减,这时他发现自己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在途中他遇到早年的老部下,第二十九师师李汉章。结果李不仅没有以礼相待,还讥讽地说:我以前见你尽读圣贤书,你都学了些什么呀。
当途经济南时,韩复榘态度也极其冷淡,不仅没有派人迎接,还扯着嗓门说:他当他的汉奸,我救我的国,道不同不足与谋。
在火车停靠徐州站时,更是有多名青年学生挤在车厢旁,要求上车搜查“汉奸”张自忠。
到南京后,虽然冯玉祥、李宗仁为他担保,多名老部下替他请命,但蒋中正面对舆论压力,不敢让他回军营参战,而是在军部安排了一个闲职。他只得困处南京,度日如年。
(枣宜战役)
三、视死如归以身殉国。当年12月7日,在同僚的帮助下,张自忠终于披挂上阵,代理河南道口李源屯59军军长,在欢迎宴会上,他扔下一句话:此次回来,就是要去死的。
可见,在他心中,已抱定以身殉国的决心。
1938年2月,张自忠率军向南开进,两个月内取得三场战役胜利。从1938年到次年4月,又在4次小规模战役中,歼灭日军4000余人,他开始得到日军尊敬,被冠以“活关公”的称号。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军人战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如人人抱此决心,国家及五千年之民族,决不致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死之决心决不改变,愿与诸弟共勉。”
这是张将军当年写给部下的绝笔信。
东渡襄河后,张自忠继续奋勇进攻,日军以优势兵力对其部展开围攻。在其部下几乎被全歼的最后关头,他率领亲随亲自迎战,坚决不退,最后身中七弹。为不被日军俘获,拔佩剑自戕,壮烈殉国,时年仅49岁。
战斗结束后,日军找到他的尸体后,先是发出了胜利的欢呼,但立刻化为鸦雀无声的肃穆。师团长村上启作下令军医将其遗体清洗干净,收殓入棺葬于陈家祠堂后的山坡上。
可以看出,张自忠将军本不会死,但是国人的谴责、同僚的讥讽,让他对于汉奸的骂名不堪其辱。他并没有拿国民政府早期的不抵抗政策作挡箭牌,而是在抗日战争全面开打后,抱定决心:杀身成仁,舍身报国。
(参考资料:《张自忠传论》等)
如何看待张自忠将军以死明志,为国献身一事?
图片是张自忠将军和夫人李敏慧,我爬楼看了看,很多人在回答中都介绍了张将军的英勇杀敌,所以这里,我想关注下英雄背后的故事,同时说说张将军和夫人的事迹。
张自忠曾经被污为汉奸,受尽辱骂,却在1940年与日军会战时战死疆场,战前他这样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
他几年未见面的夫人,一个没文化的妇女,听到噩耗后七天七夜不吃不喝,自尽而亡,她的话平实却让人落泪:张自忠为国家战死疆场,我不难过。我虽然是一个妇女,也应当有份。
新中国成立后,张自忠被追认革命烈士;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他被列在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
他的抗日功劳就没异议了吧。
一,父母之命结婚,却情投意合。张自忠浓眉大眼,长相魁梧,沈梦说张将军的这张面孔,好像天生就要到人间来扛大梁,唱正气歌的!这句话形容很到位。
1907年,还在读书的16岁的张自忠就结婚了,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夫人是邻村长他一岁的李敏慧,李敏慧虽然来自一个乡绅之家,可是她的父亲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没有送她进过私塾或者新式学堂,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两个人的恩爱。
张自忠没有嫌弃李敏慧,还经常给她讲关云长,秦叔宝等历史英雄人物,李敏慧听得热泪盈眶,就更支持张自忠做事了,她认定自己的先生也是干大事之人。
李敏慧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张自忠安心继续读书,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毕业后,加入同盟会,英勇善战,深得冯玉祥的赏识,一步步从中尉做到了师长。
二,李敏慧从军,张自忠被骂为汉奸。张自忠和李敏慧在新婚之夜才第一次见面,可是感情却很好,张自忠也没有纳妾。
他们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生第二个儿子张廉静的时候,李敏慧很执拗地要求从军,张自忠同意了,不过张夫人十分贤慧,也深明大义,从来没有拖过张将军的后腿。
1937年,“七七事变”时,张自忠任第29军38师师长,奉军长宋哲元之命留守北平与敌周旋,掩护第29军撤离,北平沦陷后,他化妆逃回了南京。
不过张自忠逃离后,舆论哗然,他成了无数人唾弃的汉奸,骂他是“张逆自忠”。
据说李敏慧还气得不给张自忠开门,不让孩子叫父亲,当然,这些都是气头上的事情。她还是了解自己先生的,气过之后,还是选择继续支持先生做大事。
从这件事情,也能看出张夫人的深明大义。
中日开战后,战事越来越激烈,李敏慧也不能继续从军了,她带着孩子搬迁到天津英租界。
张自忠顶着汉奸的头衔,冲在了抗战前线。
1937年9月,张自忠抽时间来了天津,把所有的积蓄和值钱的物品都给了李敏慧,让她要给女儿和侄女准备好嫁妆。其实这个时候,张将军应该就有了为民族战死的决心。
李敏慧再也没有见过张自忠,她在家苦苦等,等到的却是张将军的死讯。
1938年3月,张自忠带领59军血战七昼夜,重创日军号称"铁军"的板垣师团,取得临沂大捷,保证了台儿庄大捷。
1939年5月,张自忠带领部下歼灭日军辎重部队,取得随枣会战的胜利。
1939年12月,张自忠带领三十八师从正面进攻日军,歼灭日军13师团103旅团。
三,张自忠战死,李敏慧为夫殉情。1940年5月,日军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张自忠没有畏战,直接率部下东渡襄河,和日军正面激战,他这样说: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率部下和日军激战了几天几夜,打到弹尽粮绝,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还不投降和日军拼刺刀,最后战死,日军也被他折服了,用棺材埋葬了他。
第38师和第179师官兵连夜抢回了张自忠的尸体,运回重庆梅花山,以国葬之礼安葬。
张自忠战死后,李敏慧悲痛不已,七天七夜不吃不喝,为夫殉情......
一个殉国,一个殉夫,感天动地。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如何看待张自忠将军以死明志,为国献身一事?
张自忠将军生平可谓顶天立地,为中华民族解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牺牲之后蒋公亲自扶灵为其举行国葬。
关于为国献身的精神意志按照理解可以分为两部分。
其一:身陷绝境的情况下,如果不以死明志很有可能被日寇俘虏,而且自己身份特殊如果不幸被俘虏那将是对抗战事业造成极大的打击,所以为国捐躯是唯一的选择。
其二:因为北平事件被人陷害通敌卖国,事发之后一直没做任何解释,在无路可退的环境下自杀以表清白,也是最好的选择,最为二战中同盟国阵亡的最高军事将领,日寇也表示十分钦佩将军之忠烈
如何看待张自忠将军以死明志,为国献身一事?
我只知道一个上将可以享受一生荣华富贵,为什么选择与敌人血战到底?用<怎样看待>这四个字评论有点低!
如何看待张自忠将军以死明志,为国献身一事?
张自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同盟国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军。他从小就对中国古代的侠义之士关云长、岳武穆等人十分仰慕,并且立志成为像他们一样义薄云天的义士。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从小被灌输了忠义思想的热血男儿,曾被人误解为“汉奸”,饱受冤屈的他在重回战场后,以死明志,用自己的生命洗刷“汉奸”的恶名,证明了自己是铁骨铮铮的中华好儿女。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加快了对中国华北地区侵略的步伐。当时驻守在北平的中国军队是29军,军长是宋哲元,张自忠是29军管辖的第38师的师长。由于中日双方实力悬殊,宋哲元为了保存实力,决定率领29军的主力撤出北平,并任命张自忠为北平市代理市长,负责留下来和日军周旋。张自忠流着泪对秦德纯副军长说:“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汉奸了。”
宋哲元率领部队离开之后,北平已经没有守卫力量,张自忠被迫放日军入城。北平就这样在不抵抗中沦陷了,消息传开后,全国一片哗然,舆论的矛头对准张自忠,张自忠被贴上了“汉奸”的标签。然而他并不是要当汉奸,他是在敌我力量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为了疏散和安置没能随军撤离的军人家眷、为了京津的百姓而不得不和日军虚以委蛇。他在完成了上述使命后,想法逃离了北平,他被人押解到南京见了蒋介石,蒋介石虽然没有怪罪他,但是考虑到民愤极大,把他撤职查办,让他暂时休养。
“休养”的这段日子对张自忠来说是痛苦的,明明自己是有心奋勇杀敌的热血男儿,却被扣上了“汉奸”的帽子,还有口难辩!张自忠需要一个证明自己清白的机会。
好在这个机会张自忠不用等太久。1938年,由于抗日形势严峻,急需人才的蒋介石任命张自忠担任原38师扩编的第59军代理军长。热血男儿终于得到证明自己清白的机会。张自忠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从这个时候开始,以死报国的字眼频频出现在张自忠的口中。回归军队后,他对部下说:“无论谁都可以打败仗,惟有我张自忠不能!我的冤枉,只有一拼与死,拿真实的战绩才能洗刷干净!我带领大家拼死保国。”
张自忠每战身先士卒,率领59军与日军浴血奋战。1938年1月,徐州会战打响。张自忠带领59军参加徐州会战,在友军的配合下,与日寇号称“无敌之师”的坂本支队血战七天七夜,将其击退。
同年5月,日寇10万之众兵分两路大举进犯鄂北的随县、枣阳地区。张自忠一面命正面部队死守,一面派2个师迂回到敌后方,两面夹击日军。他还亲自率2个团渡过襄河向日寇发起猛攻,随后一举收复枣阳、桐柏等地区。史称“鄂北大捷”。此次大捷张自忠带领59军击毙日军3位联队长,歼敌1万3千人。
1939年12月,张自忠率部与日寇在襄东激战,他调第132师的第359团另配1个营,令其于夜间绕道偷袭日军设在钟祥县的总指挥部,奇袭部队成功端掉日军指挥部,张自忠乘胜追击,打得日军狂退60里,取得了 “襄东大捷”。
在1940年的枣宜会战前,张自忠对日寇取得了全胜的战绩。!并且张自忠专挑硬骨头啃,与他对阵的日军都是精锐部队,张自忠将军的抗日功绩没有一点水分。这些战役张自忠不仅身先士卒冲在最前线,而且可以看出他深谙兵法之道,他深刻领会到《孙子兵法》里面的“以正合以奇胜”的精髓,经常出奇制胜。由于张自忠出色的表现,国民政府授予其上将军衔。并且提升他为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
尽管已经身居高位,他打仗还是身先士卒冲在第一线,他勉励部队官兵:“敌人的武器虽然精锐,可是我们的部队在国仇家仇之下,都咬紧牙根,和他们死拼,在伟大坚强的民族意识和热情飞涨之下,高涨的怒火之下,他们的武器也和我们平衡了。”
1940年,为了切断重庆的运输线,日军集结了30万大军,发动了栆宜会战。,张自忠奉命出兵枣阳,阻击日军前进。此次出征,张自忠将军一如既往地慷慨激昂激励部下,他说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5月6日,他命令副司令冯治安留守大本营,自己亲自率领部队渡过襄河作战。他亲自指挥部队,以伤亡500多人的代价,突袭了日军辎重部队的指挥所,重创日军。5月15日,张自忠率领集团军2000余人抵达南瓜店,由于日军通信部队破获了集团军的电报密码,他们知道中国高级军官孤军深入,于是在5月16日,日军调集了近6000名日寇将张自忠部包围。被包围的张自忠没有丝毫慌张,几次拒绝了部下突围的建议。
16日凌晨,日军发起总攻。张自忠部在人数和武器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毫不退缩,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顽强抵抗,最后张自忠甚至把自己的卫队也派往前线战斗,他的身边只留下高参张敬。由于寡不敌众,尽管张自忠部浴血奋战,所有阵地还是失守了。日寇向张自忠蜂蛹而来,此时的张自忠已经身中2处炮伤,4处枪伤。尽管如此,张自忠毫不畏惧,他怒吼着用手枪继续射杀日军,日军离张自忠越来越近,终于张自忠将军被一颗罪恶的子弹射中头部,随后被一名叫藤冈冲的日寇用刺刀刺杀。一代军魂就此陨落!当日军确定战死的就是张自忠。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军对忠勇无比的张自忠敬仰不已,他们集体给张自忠将军敬了一个军礼,并且用柏木棺材埋葬了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阵亡后,蒋介石悲痛欲绝,严令部下必须抢回张自忠的遗体。16日当晚,38师师长黄维刚带领敢死队突袭南瓜店,拼死抢回了张自忠的遗体。5月28日张自忠将军灵柩运达当时的陪都重庆,蒋介石带领政府军政要员迎灵,重庆的百姓也不顾敌机在空中盘绕,倾城而出,迎接英雄的回归。蒋介石趴在张自忠将军灵柩上大哭。国民政府追授张自忠为陆军上将,并将张自忠入祀全国忠烈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