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作为一代英主,为什么在他统治时期会爆发安史之乱?

说唐玄宗是一代英主,我不反对,但是仅仅停留于执政的前半期。等到后期时,他具备了所有亡国之君的所有特征,而且还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终结了盛唐的局面。

接下来,文史不假为您简单介绍一下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因后果。

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后期,由于叛乱的发起者主要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因而得名“安史之乱”,也称为“天宝之乱”。虽然最终被唐朝所平定,但也是惨胜而已,极大地消耗了自己的元气。

之后的唐朝历史,俨然演变成了一个宦官专权和朋党乱政的格局。据《资治通鉴》记载:

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不难看出,安史之乱造成的危害,不仅停留在唐朝,即便是对于整个中国历史,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

在唐朝建国以后,一直都实行府兵制,亦农亦兵,兵农合一,平时耕田,战时出仗,最早由西魏时期的宇文泰所创设。之后,又经过了北周和隋朝的不断完善,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达到了巅峰。

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府兵制的基础均田制被逐渐破坏,土地兼并的问题非常突出。一方面,依附在均田之上的军户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这些军户连温饱都困难,根本无力自行负担作战的器械。

于是乎,唐军的战斗力越来越低,在一连串的对外战争中都没有取得应有的战绩。受此影响,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稳定,严重威胁到了李氏的统治。

唐玄宗登基后,逐步结束了武则天和韦氏霍政的乱局,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其中,就包括推行募兵制,选择职业军人充入到唐军队伍中。

从此以后,这些专职的职业士兵,长期接受固定的军事训练和统兵将帅控制,逐渐形成了密切的人身依附关系。

(二)主要原因

唐玄宗虽然创建了“开元盛世”,但越来越荒淫无度,重用佞臣,不理朝政,使得唐朝的政局越来越混乱。而且,在中央政局混乱的同时,地方的藩镇割据也越来越严重,成为了唐朝最大的隐患。

各镇的节度使在掌握军权的同时,还被逐渐授予了财权和治权,真正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诸侯,一种国中之国,唐朝政府已经日益丧失了对这些藩镇的制约。

(三)直接原因

安禄山原本姓康,并非是汉族人,而是粟特人的后裔。在唐朝名将张守珪的推荐下,安禄山进入了唐军的队伍中并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少数民族将领。

唐玄宗担心朝臣和将领相互之间进行勾结,会危及到自己的统治。因为安禄山并非是汉人,而且在朝中也没有根基,非常符合唐玄宗的用人标准。

安禄山此人一贯阴险狡诈,非常善于阿谀逢迎,尤其是对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简直是极尽所能,甚至没羞没臊的认作杨贵妃为干娘。于是,安禄山逐渐兼任了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的节度使。

二、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经过

755年12月,已经准备充分和蓄谋已久的安禄山,联合了卢龙节度使史思明,还勾结了同罗、契丹和突厥等少数民族一同发动叛乱,在范阳起兵攻唐。

听闻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后,唐玄宗立即召集朝臣商量对策,听取杨国忠的建议,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和平卢节度使,率兵坚守河南洛阳抗敌。

紧接着,唐玄宗又任命皇子荣王李琬为兵马大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帅,负责清剿安禄山的叛军。

唐朝海内承平太久了,而且国内民不聊生,沿途全都忘战避战。叛军所经过的各个州县,纷纷望风归降。受此影响,安禄山的叛军很快就攻陷了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一路向潼关杀奔而来。

本来,高仙芝率军据关御敌,已经有效遏制住了叛军的攻势。可是,糊涂的唐玄宗竟然听信了监军太监的诬告,以怯战的罪名将高仙芝斩首问罪。

高仙芝之后,哥舒翰开始负责指挥唐军作战。他延续了高仙芝的正确方略,闭关不出,以逸待劳。同时,李光弼和郭子仪的部队也打败了叛军的史思明部,基本切断了叛军部队和范阳老巢之间的补给。

为了邀功,奸相杨国忠开始怂恿唐玄宗,要他下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尽管哥舒翰再三表奏唐玄宗,应该据关防守,但却无济于事,只得亲率唐军“恸哭出关”

果然,唐军出关后,很快就被叛军所围歼,丢失了潼关,也丢失了长安最后的屏障。

唐玄宗李隆基没有犹豫,立即下定决心——“逃跑”,目标是成都。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率领下,唐玄宗携后宫一干男女老幼,逃往了成都。

当逃难的人群来到马嵬驿时,又气又饿的禁军将士们终于开始抱怨,纷纷指责杨国忠兄妹,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李亨虽为太子,但面对父亲李隆基的刻薄寡恩,他的太子做得如履薄冰。安史之乱爆发后,朝臣们对太子李亨也有了更多的期许,他逐渐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抵达马嵬驿后,太子李亨主动拉拢陈玄礼,策动他发起马嵬驿之变,借机除掉杨国忠和杨玉环,甚至除掉唐玄宗以图提前夺权。

陈玄礼虽然诛杀了杨国忠和杨贵妃,但却并没有对唐玄宗出手,还依然选择要继续效忠唐玄宗。这样,太子李亨尴尬了,他基本上已经和父亲唐玄宗公开决裂,自然不能再一起继续西行逃往成都。据《旧唐书》记载:

马嵬涂地,太子不敢西行。

太子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脱离了唐玄宗的逃亡队伍,抵达朔方军的大本营灵武,决心置之死地而后生。之后,李亨在灵武提前登基,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三、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

唐肃宗即位后,立即打出了“御驾靖乱”的旗号,彻底扭转了唐玄宗出逃后带来的政治被动局面。而且,肃宗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将领,从河北召至灵武,还联合了回纥军一同展开大规模的反击。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完全动摇了叛军的根基。安庆绪无论从能力还是资历上,都不足以节制所有的将领,比如史思明,丝毫没把他放在眼里,很快就投降了唐肃宗。

759年,史思明再一次反叛唐朝,先是增援安庆绪,进而直接诛杀了他并自立为“大燕”皇帝。

761年,史思明在邯山大败李光弼的部队后,居然向长安进军。可惜,他在途中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死。

762年,即位于安史之乱的唐肃宗,还没平定叛乱呢,就突然驾崩了。唐肃宗死后,由其子唐代宗继位,继续重要郭子仪等将领,一举收复了河南洛阳。

史朝义在走投无路下,竟然选择向北投靠契丹人,希望借助契丹人来对抗唐军。结果,史朝义被李怀仙围困,兵败后自杀身亡。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唐军平定了。

虽然许多人认为唐朝真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黄巢起义,但安史之乱的危害,无疑更加巨大。事后,经过唐代宗和唐德宗时期的恢复,唐朝初现了中兴的迹象。但是,之前那种盛唐的局面却再也未曾出现过,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回答完毕。

关注文史不假!

唐玄宗作为一代英主,为什么在他统治时期会爆发安史之乱?

成也明皇,败也明皇。

他亲手创造了大唐盛世神话,又亲手把它拉下神坛。他作为一国之君,锐意进取,励精图治,然而,最终却把江山社稷推向水深火热的边缘。

他集功过于一身,即是一代明君,也是昏君一个。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四十四年,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前期,政绩显著。他拨乱反正,选贤任能。他相继任用五位贤相,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

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全面改革,社会开始由乱到治,步入正轨。开元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才辈出,百姓安居。开创了唐朝最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让我们品读几首诗作,共同走进大唐不夜城。

卢照邻《长安古意》“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一座古老而恢宏的长安城印入眼帘,四通八达的交通,香车宝马,川流不息,豪宅林立,富丽堂皇。

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生活在繁华的大唐盛世,亲眼目睹了开元时期的富裕兴盛。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然而,天下之势,盛极而衰。

“业精于勤荒于嬉”。开元后期,唐玄宗荒芜政事,闭塞言路,偏信奸臣,宠爱贵妃,沉湎酒色。

他罢免张九龄,任用马屁精李林甫为宰相把国家大事交与宰相处理,唐玄宗俨然成了甩手掌柜。李林甫死后,任用杨国忠为相,杨氏更是一手遮天,政治腐败。

唐玄宗晚年霸占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有着“羞花”之容,“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杨贵妃一家权势大,生活奢靡。杨氏三姐妹每年脂粉钱上百万。权贵们荒淫糜烂,而老百姓饥饿流离。正如杜甫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开元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利膨胀。他们有土地,有人口,,有财赋,有兵权。可以说是朝中之朝,国中之国,他们拥兵自重,与中央相抗衡。

安禄山为节度使时,掌握着几十万的兵力,唐玄宗非常信任安禄山。

安禄山还拜小自己十多岁的杨贵妃为干娘。唐玄宗喜欢音乐舞蹈,安禄山的胡舞跳的好。安禄山虽肥胖,但他能拖动三百多斤的肥肉飞快地胡旋。“云云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他讨得皇上贵妃欢心,政治生涯平步青云。

安禄山羽翼丰满,于公元755年起兵造反,掀起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盛转衰,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唐玄宗作为一代英主,为什么在他统治时期会爆发安史之乱?

题主好!是脓包迟早会破的。"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实在是不应该的。可的的确确发生了,且声势浩大,差点无法控制,这场浩劫严重削弱了大唐基业,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灾难,诗圣杜甫亲身经历战乱,深有同感"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千里鸿野,遍地哀嚎。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唐帝国由盛转衰。人们多把"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归咎杨玉环媚惑主上,豢养安禄山之事,让其承担历史罪责,是片面的,不公平的。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

唐玄宗李隆基

第一,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破坏是动乱的社会根本原因。

唐中期由于封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农民大量丧失士地沦为佃户或流民。土地兼并带来的恶果是国家财政税收减少。因为国有士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转化为私有土地,政府无地授田,"丁口滋众,盲无宋田“,均田制的破坏,加速了社会矛盾的形成,唐政府又对有田的农民加重赋税,横征暴敛,农民不堪忍受,出卖土地而依附贵族官僚地主成为佃户。无地者纷纷逃亡沦为流民,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这是爆发"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

安禄山

第二,府兵制遭到破坏,募兵制难当大任,国家军事力量削弱,这是直接原因。

任何事情都有其内部联系,土地兼并引起均田制度的破坏。无地农民流亡又引起府兵制难以施行。因为府兵制实行"兵农合一“,府兵平时耕种土地,农闲时训练备战,战争时从军打仗,武器马匹自备,从而保证了国家兵源和兵种的完整性。当农民失去土地时,府兵制这一制度也就不复存在,直接导致军队兵源减少,战斗力削弱。无奈之计,不得不大量召募土兵,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中央军队的纯洁度和战斗力大打折扣,为叛乱埋下祸根。

第三,节度使的权力无限放大,与中央军形成抗衡局面,尾大不掉,成为国家政权毒瘤,难以割除。

唐开元之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用以巩固和加强边界防务。他们大量扩充军队,在其防地内逐渐取得了政权,财权和兵权。中央权力被削弱分割,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既有兵甲,又有财赋"。仅安禄山所掌范阳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少,质量也差,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力量日益强大,他们不服从朝庭调遣,联合起来反对中央。相比之下,京师禁卫寡弱,不足以控制外地节镇之兵,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胡旋舞

第四,内部矛盾激化,李杨权力争斗激烈。唐玄宗怠政更耽于享乐,重胡人而轻防范。

唐玄宗晚年宠幸妃杨玉环,将权力交付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口蜜腹剑,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任宰相后,只知搜刮民财,饱中私囊,无能力治理国家。群小当道,国事日沉。

唐玄宗是音律高手,听说安禄山的胡旋舞跳的顶呱呱,便三番五次召进宫来,闹出"贵妃洗儿,禄山抓乳"的大笑话。可这胡儿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一面哄玄宗贵妃高兴,一面密谋叛乱,暗地里筑城储粮,拥兵自重。安的举动杨国忠有所察觉,无奈玄宗宠着,结果只是和安禄山矛盾越闹越大,将相不合。终于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权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举兵反唐。

结语:一代英主唐玄宗没有料到安禄山会反叛,军事上毫无防备,仓惶出逃。由此促成了他后半生凄凄惨惨的命远,也改变了大唐由强到弱的国运。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马嵬坡

唐玄宗作为一代英主,为什么在他统治时期会爆发安史之乱?

一代“雄”主?恐怕是狗熊的熊!

一代雄主,连枭雄安禄山都压不住?

自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说。就是它托大,非要显示天汗之能。任用异族,才酿成国家和民族大祸。

咱们的历史为何总是三百年一换朝代?历史教训后人从未记取。

观尽中国历史,所谓盛世都是打肿脸,充胖子,盛世是皇帝的盛世,是百姓灾难!那一次盛世之后不是战乱?生灵涂炭?

唐玄宗作为一代英主,为什么在他统治时期会爆发安史之乱?

“国虽大,好战必亡”。战国时期《司马法》中的著名论断,已经预示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必然性。

唐玄宗固然把大唐带向了全面盛世,但他在好大喜功心态的驱使下,开展了旷日持久、几乎无限制的拓边军事行动,过度的尚武引发了两大连锁反应,给自己的王朝埋下了双重隐患。

隐患一:膨胀的募兵制+节度使,外强中干、军队私人化

唐朝是一个全面强大的王朝,军事层面的尚武进取、积极开拓尤其令人热血沸腾。在安史之乱前,大唐帝国几乎常年处于对外用兵的状态,但不同时期的用兵特点却有着本质区别。

初唐贞观年间,对外采取主动进攻的态势,而且高度强调效率、追求一战灭国。公元629年,灭东突厥;640年,灭高昌;644年,破焉耆;646年,灭薛延陀;648年,破龟兹。

上述战事看似频繁,但李世民采取的是精兵主动突袭的模式,发挥唐军兵精将猛、装备先进、机动性强大的特点,时常奔袭数千里、一剑封喉,极少有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东征高句丽是个例外)。

而且,当时唐朝的府兵制完整,军人闲时务农、训练,战时奔赴沙场,将领则由朝廷临时调派,这种藏兵于民、农战结合的模式,避免了将领与士兵形成相对稳固的上下级关系。

唐高宗时期更进一步,西灭西突厥、东灭高句丽,唐朝的势力范围越过葱岭、抵达波斯,疆域达到顶峰。同时,在军事上战胜对手后,唐朝就地设置了共计856个羁縻府州,主要分由六大都护府统领(分别是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东、安南)。

依靠相对清明的政治、雄厚的国力,当时的唐王朝武功强盛、威名远播,让人心驰神往。但客观而言,这些战争除了能有效将潜在威胁扼杀在萌芽之中外,“投资收益率”并不高,毕竟那些偏远的苦寒之地,中原人并没有兴趣像后世的西方人那样去殖民、掠夺;而战争的投入是相当大的,战马、后勤、奖励战功,耗费的都是实打实的财富。

因此,到了唐高宗后期,唐朝对外军事行动逐步放缓。在武后、中宗时期,由于宫廷政治斗争消耗了大量精力,唐朝的扩张几乎停滞、以防守为主,甚至还给了东突厥死灰复燃的机会。

到了开元年间,大唐国富民强,而李隆基又是一个雄心万丈的有为之主,唐王朝的对外经营迎来了新的高峰期,而且性质起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沿边设置了十大节度使作为常备军,专门对付周边的大大小小少数民族政权,总兵力将近50万,远远超出了初唐的规模,为此消耗了不计其数的财富。据史书记载,开元初年每年用于边境战事的军费约300万贯;到了开元末期,达到1000万贯;而到了天宝末期,已经高达1500万,另加每年20万匹布、190万斛粮食。据称,当时河朔地区的70多个郡,官方仓库的存粮为之一空。

其次,当时的府兵制已经崩溃,唐朝的边军基本都是募集制,即专业的军人;同时,最高长官——节度使也身兼军、政、财大权,辖区内的土地、人民、军人、财富都归其调配。两方面相结合,必然会导致统帅、士兵形成固定的隶属关系,而节度使手中的人事、财政管理权,也让他具备了培植个人势力的条件。

就这样,大唐一方面形成了重外轻内、外强中干的军事力量布局,同时又让节度使成了为事实上的“土皇帝”,危机可谓一触即发。而让危机爆发的,就是第二个隐患。

隐患二:胸怀过于博大,高层将领无节制的“胡化”

作为承袭南北朝、大隋的多民族王朝,唐朝自立国时,便胸怀博大、自信开明,唐太宗、唐高宗期间的对外军事行动中,获取了大量的人口,随后便量才录用,挑选其中尤为优秀者进入大唐军政体系之中;而一般的百姓,也散布于边境地区繁衍生息。

凭借先进的文明体系、丰富的物质条件、自信包容的姿态,唐朝的影响力浸润四夷,被视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国际化的封建帝国。大量来自各民族的人才为唐朝效力,军队中不乏契苾何力(铁勒)、阿史那社尔(突厥)、黑齿常之(百济)等名将。

但在初唐军队,并不任命少数民族将领(俗称蕃将)为军队一把手,普遍安排汉人统帅对其进行节制,甚至连被李世民高度信任的契苾何力也逃不过这一规律,个中原因自然无需过多解释。

但在李隆基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彻底改变。

开元初年,对边将领的任用延续了初唐的做法,“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产生了诸如薛讷、郭元振、张嘉贞、张说、杜暹、萧嵩、李适之、王忠嗣等出将入相、威震中外的名臣。

但到了后来,随着战事的常态化,边将在一个岗位上长期留守逐渐成了常态,随后还出现了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如王忠嗣就曾一次性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

而更加毁灭性的政策在这里:宰相李林甫妄图长期把持朝政,为了断绝同僚出将入相的通道,鼓动李隆基任用“勇决习战”、老实可靠的蕃将为节度使(实际上是普遍政治水平低,没资格当宰相);而李隆基出于避免大臣内外形成小集团的考虑,也决定起用在中央根基薄弱、孤立无援的少数民族将领。

站在这个时代的风口上,出身营州杂胡的安禄山被吹上了天。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大节度使后,他拥兵多达至18万;为了培养嫡系部队,他用32名蕃将替换掉汉人将领,另外刻意招募大量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少数民族士兵入伍,并且挑选了最忠心、最能打的8000为干儿子,号称父子军。

就这样,最终导致“诸道节度使尽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天下之势偏重,卒使禄山倾覆天下”。

但耐人寻味的是,参与讨平安史之乱的将领,绝大多数也是“蕃将”,除了郭子仪外,名将李光弼——契丹人,仆固怀恩、浑释之——铁勒族,高仙芝、王思礼——高句丽人,哥舒翰——突骑施族,李抱玉(安抱玉)——跟安禄山一样是粟特人,白孝德——龟兹王族后裔......

这也许证明了一点:蕃不蕃将不是重点,重点是对方有没有经过大唐王朝的系统教育。但无论如何,如果李隆基不过于好大喜功、将几乎所有兵力都放在边境,安史之乱这样的大规模反叛绝无可能发生。

唐玄宗作为一代英主,为什么在他统治时期会爆发安史之乱?

在唐玄宗杀掉以韦皇后为首的韦氏集团后,又杀掉了和他争权的太平公主。此时的唐玄宗在皇权统治的路上,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后顾之忧。通过一番拨乱反正后,以其超强的政治手腕开创了开元盛世。

李隆基的开元盛世,也是唐朝最极盛时期。但是,后来当国家走上最为强盛的时候,他却沉迷于享乐之中,尤其在情感上更为奢靡。

已经后宫佳丽三千的他,还要觊觎儿媳妇杨贵妃,不顾伦理,简直荒诞的无法形容。由于沉浸在享乐之中,唐玄宗疏忽了对朝政的周密管理,致使很多大权都旁落他人之手。

被李隆基宠幸的杨贵妃,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她的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就连其一个家族内、社会上混混出生的杨国忠都做上了宰相。

唐玄宗时期的杨氏集团简直权大无边,目无他人,除了唐玄宗,他们根本不把其他任何人放在眼里,即使是李家王室的子弟,也不会得到他们的尊重。

在这样的奢靡之风下,开元盛世已经悄悄的走向了下坡路,由于做宰相的杨国忠专权霸道,使朝廷开始变得混乱起来,有才能的人靠边站,反而是一些奸滑之人能得到任用,这也让一些本来就对唐朝图谋不轨的人专了空子。

作为宰相的杨国忠专权而霸道,以及李林甫的把持朝政,使整个唐朝开始变得混乱起来。由于李隆基对朝政的疏忽,竟丝毫没有发现潜在的危机。

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终于爆发了叛乱,这场叛乱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因此称为安史之乱。为躲避战乱,李隆基仓惶而逃,逃到马嵬坡时,跟随他的杨国忠被杀,杨贵妃缢死。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唐朝也由盛转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