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延一个忠臣,死后还要被灭三族,到底谁的错?
魏延(?——234年),字文长,蜀汉政权的名将,深得昭烈皇帝刘备所信任,并被授予汉中太守之职。刘备过世后,魏延追随诸葛亮多次北伐,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计。
因为战功卓著,魏延遭到了诸葛亮的猜忌,长期遭受政治打压。诸葛亮过世后,杨仪借故诬陷魏延谋反,并诛杀了魏延的三族,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接着来,文史不假带您走近魏延,还原三国时期的那段历史真相。
魏延早先颠沛流离,先是投靠刘表,后又投靠韩玄,但一直都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刘备消灭韩玄后,魏延和黄忠一起投降了刘备,被授予牙门将军一职。
为了建功立业,魏延开始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一步步成为了刘备帐下的得力干将,一步步赢得了刘备的器重和信任。
在刘备成功夺取汉中之地后,自封为汉中王,势力横跨荆、益两地,蜀汉版图也达到了最鼎盛的状态。踌躇满志的刘备对自己的兵力进行了划分,编为三个军团,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实现自己的夙愿。
第一军团:由关羽统领,驻扎在荆州之地,主要负责对曹魏的东线作战,同时防御东吴。
第二军团:由张飞统领,驻扎于阆中一带,作为帝国的机动力量,进可支援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退可拱卫成都的安全,顺带防御南方的蛮夷。
第三军团:由魏延统领,驻扎于汉中重地,镇守着帝国的北大门,主要负责对曹魏的西线作战,震慑长安。
按理说,镇守汉中这种咽喉要地,必须选择能力和忠诚都绝对靠得住的将领。诸葛亮提议由张飞担任汉中太守,但刘备却坚持任用魏延统领第三军团,担任汉中太守并加封为镇北将军。可见,刘备对于魏延无比的信任。
而魏延也不辱使命,当即表态: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份慷慨激昂的军令状,魏延不仅说到了,而且也做到了。在镇守汉中期间,多次成功抵挡住了曹魏的进攻,被他斩杀的曹魏名将数不胜数,比如张郃、郭淮、王双等人,牢牢地扼守住了蜀国的北大门。
可惜,蜀汉的辉煌岁月并不长久,很快就因为第一军团的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失利,接着又被东吴袭取了荆州导致全军覆没而宣告终结。
刘备借机开始发飙,亲率张飞的第三军团去讨伐东吴。即便在如此紧张的形势下,刘备都没有调动镇守汉中的魏延第二军团,继续由他独自抵挡北方的曹魏,看守空虚的蜀国后方。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几乎全军覆灭,挨到白帝城后过世,指定诸葛亮和李严辅佐后主刘禅。其中,诸葛亮统揽政治和经济,李严掌握军权,二人一正一副,相互制衡。
由于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的相继覆灭,魏延的第三军团就成为蜀汉国内最主要的军事力量,而魏延也成为蜀军中的最高将领。
为了独揽朝政和加强集权,诸葛亮对于李严这个副手始终看不顺眼,一步步剥夺了他的军权。
文史不假不是为了故意抹黑诸葛亮,也不是怀疑他的动机,但李严的权力的确是被架空了。以至于,刘备钦定的托孤重臣李严,只得去负责为前线督运粮草的物流工作。即便如此,诸葛亮依然没有放松对李严的警惕,最后将其贬为了庶人。
为了彻底掌控蜀汉的军队,之前从未直接统兵的诸葛亮以平定南蛮为由,强令魏延从汉中率军前来。
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魏延凭借自己的战功获得封赏,性格比较直傲;而诸葛亮则不同,担任谋臣长期追随刘备,性格比较多疑。所以,二人在很多问题上都意见相左。
加之,魏延之前就与诸葛亮多有龃龉。因此,诸葛亮越来越担心自己难以驾驭魏延,为了保证军队的平稳,他开始在军队中有意安插自己的亲信以制约魏延。马谡、杨仪等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军中的。
杨仪(?——235年),字威公,曾在荆州关羽的帐下担任功曹一职。受关羽派遣前往成都,因为策论高深而被刘备看中,留任成都并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诸葛亮当政后,杨仪成为了参军署府事,这样一个能言善辩之人,凭借口头功夫一步步获得诸葛亮的青睐。《三国志·杨仪传》记载:
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眼见如此,魏延对于诸葛亮的不满情绪更加严重,两人几乎到了决裂的程度。
为了进一步降低魏延在蜀军中的影响力,诸葛亮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利用这次典型的明升暗降,诸葛亮在剥夺魏延军权的同时,也完全解散了先帝刘备当年设立的第三军团,自己直接掌控了军权。
尽管不被诸葛亮重用,但魏延依然秉承自己忠臣的本性,在诸葛亮多次北伐期间都任劳任怨,甚至还主动出谋划策。
随着杨仪的崛起,逐渐成为蜀国的高级官员。他虽谈不上是小人,但心胸和格局的确不够开阔,平时就和魏延就势同水火。而诸葛亮在双方的争执中,大多倾向于支持杨仪,变相地纵容了杨仪的气焰。
果然,在诸葛亮死后,杨仪立即假借诸葛亮的遗命,强令魏延离开主力军,只率少部人马负责断后。魏延自然不会服从于杨仪的调遣,于是大动干戈发生了火并,结果魏延被杨仪诱杀。
虽然除掉了魏延,但杨仪的如意算盘也没有达成。当他率领蜀军的主力还朝后,本以为凭借再造山河的功勋,可以接替诸葛亮来总揽蜀国的朝政。
可惜,诸葛亮身前就深知杨仪的真实能力,他重用杨仪就是为了制衡魏延而已,并未打算让他接班,早已安排了蒋琬接任自己处理朝政事务。
杨仪回朝后,虽被加封为中军师,但并无多少实权。据《三国志·蜀书》记载:
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久而久之,杨仪开始抱怨,在被费祎弹劾后,刘禅将其贬为庶民并流放。杨仪非但不认罪,反而言辞激烈的争辩,终于被赐死,也算是为魏延报了仇。据《三国志·蜀书》记载:
杨仪以当官显,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纵观魏延之死,虽然是杨仪直接造成的,但从根源而论,却在于诸葛亮。
诸葛亮在自己生命的后期,一直都苦苦找寻未来的接班人,先是马谡,后有杨仪,甚至姜维,可唯独不选择最有能力也最忠诚的魏延。个人认为,这是由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所导致的。
诸葛亮之所以不信任魏延,除了他个人能力突出以外,更在于魏延的政治站队和政治选择。魏延先是选择刘备,后又选择李严,唯独没有在政治上真正靠拢过诸葛亮。正是基于此,才造成了魏延的人生悲剧。
诺曼·文森特·皮尔曾经说过:“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而今天,借助魏延之死的真实历史,我想说的是:“选择决定命运,政治决定一切”。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我们一起学习历史!
为什么魏延一个忠臣,死后还要被灭三族,到底谁的错?
魏延之死就是个千古冤案,很多人总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魏延是诸葛亮设计害死的,因为诸葛亮总是说魏延有反骨,但三国演义就是小说,在历史上,完全没有这回事,诸葛亮从来也没有陷害过魏延,相反诸葛亮总是处处护着魏延,魏延和刘琰有矛盾,诸葛亮训斥刘琰,魏延拿刀在杨仪面前划来划去,诸葛亮反而不处罚魏延。
蜀汉可能是因为人才较少的缘故,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很是护短,前有关羽,后有魏延,关羽作为刘备的创业伙伴,那性格可是傲到天上去了,马超投靠刘备,关羽想和马超比试一下,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认为大丈夫不能与老兵为伍,这都是关羽骄傲的表现,魏延简直就是关羽的翻版,看是目中无人,傲气十足,看不起车骑将军刘琰,还看不起长史杨仪,与很多人都有矛盾,一般人都会让着魏延。
魏延一、魏延是怎么死的?
魏延是被马岱杀死的,是杨仪下的命令。
诸葛亮临死前,定下了北伐大军撤退的命令,并作好了安排,让杨仪率领大军撤退,姜维和费祎协助杨仪,让魏延断后,结果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不听从命令,也不愿意断后,他率领自己所属的一支军队提前向汉中方向进发,抢在杨仪大军前,通过栈道,然后把栈道给烧了。
在魏延和杨仪分别回军的时候,两人都向朝廷上表说对方谋反,然后两军都在往汉中撤军,魏延军跑得快此,还烧了栈道,栈道一被烧了,杨仪大军只能走小路和山路,魏延提前率军到达了南谷口,并派兵攻击杨仪大军,杨仪派出王平应战,王平只是大骂魏延军队,诸葛公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这样做?
魏延魏延手下的士兵自知理亏,都逃散了,魏延手下的军队就这么没了,只剩下几个人跟着他,杨仪就派出马岱率军追杀魏延,马岱追上了魏延,斩杀了他,将魏延首级交给杨仪,杨仪原本老是被魏延欺负,魏延被杀后,杨仪还踩着魏延的首级骂,同时派人诛杀了魏延三族,可怜一代名将魏延,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被冤杀。
二、魏延之死原因分析
1、首先是诸葛亮的部署。诸葛亮的部署没有问题,主帅去世,全军撤退,魏延虽然在军中官职较高,但由于性格高傲,并不适合当全军主帅,诸葛亮让杨仪当全军主帅,也只是权宜之计,当时蒋琬不在军中在成都,费祎资历较浅,姜维更加不可能,不让杨仪率军能让谁来率领呢?杨仪是诸葛亮丞相府长史,相当于首席秘书或秘书长,让杨仪率军也说得过去,况且诸葛亮是丞相,让谁率军也是他职责范围,并没有错。
诸葛亮不能因为杨仪和魏延有矛盾,就认为诸葛亮是故意让杨仪掌权来害魏延的,杨仪不过是临时是掌握权力,回到成都后,接替诸葛亮职位的是蒋琬,同时费祎作为第二继承人,杨仪并没有受到诸葛亮的赏识以及蜀汉朝廷的重用。
诸葛亮让魏延断后,就是担心魏延不听从撤军的命令,会有全军有所影响,打个比方,如果让魏延当主帅,他不听从诸葛亮命令撤军的话,你认为魏延能打过得司马懿吗?魏延能有办法破解司马懿避而不战的消耗计吗?并不能。
魏延是激进型的军事将领,有一定的才能,但并不是主帅之才,魏延需要有人管着,才不至于闹出大问题来,激进冒险的策略对于局部战争会有效果,但诸葛亮都五次北伐了,司马懿大军始终盯着蜀汉北伐大军,这个时候就算是韩信转世,也不能突破司马懿的防线,更别说魏延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撤军。
魏延诸葛亮如果不让魏延断后的话,让魏延率军当前锋或在军队中间的话,会因为魏延自己的情绪影响整支军队的情绪,打个比方,蜀军撤军,魏延当前锋或中锋,他就会做出一些影响整个军队撤军的动作,比如烧毁栈道,堵塞道路,不让大军撤退,诸葛亮对魏延太了解了,非常清楚他的性格会干什么,就是让魏延断后,减少影响,即使如此,魏延都跑到最前面去还是烧了栈道,可见诸葛亮让魏延断后是正确的决定,是想保全魏延。
2、魏延的抗命和不断地犯错误
诸葛亮去世后,蜀军中还真没有人能制约魏延,一个没有制约的人,本身就是一大隐患,杨仪虽然是诸葛亮选中的临时负责人,但也管不住魏延,管不住只能不管了吧,就让魏延按命令断后,但魏延根本不听,也不愿意断后,这是魏延第一次抗命,抗命可是重罪,按处罚的话,有可能掉脑袋的,这是魏延的犯的第一个错误,抗命不遵。
杨仪魏延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私自率领军队从断后的位置,跑到全军的最前面,这个属于私自调动军队,魏延不愿意断后,也就罢了,还私自把自己的军队调动到前面,一直到南谷口,并布置好军队,这种私自调动军队的行为就属于谋反,军队不是个人将领的,而是国家的,魏延无权调动,只有在国家同意的军事行动,魏延才有权力调动军队,这是魏延犯的第二个错误。
接下来,魏延的行为更加离谱了,私自烧毁栈道,影响杨仪大军的撤退,属于攻击己方军队的行为,这种行为论起罪来就是谋反吧,攻击自己的部队,还不叫谋反吗?这是魏延犯的第三个错误,烧毁栈道,影响己方军队军事行动。
魏延犯的第四个错误就是武力攻击自己一方的军队,魏延抢先到了南谷口,就开始率军攻击杨仪大军,这可是武力攻击啊,这不是谋反又是什么?蜀汉的军队自相残杀,这不叫谋反又叫什么?或者你可以说魏延是在和杨仪争权夺利,但杨仪可是按照诸葛亮的遗命规规矩矩地撤军,杨仪这个时候还没有犯错,是魏延一直在犯错,武力攻击己方军队是魏延犯的第四个错误,也让魏延丧了命。
魏延诸葛亮在的时候,能容忍魏延犯错误,诸葛亮一死,就没有人能容忍魏延犯错误了,包括蒋琬、费祎等人,诸葛亮护着魏延不代表其他人也都护着魏延,当杨仪和魏延互相告对方谋反的奏章送到皇帝刘禅那里,蒋琬、董允等人都认为是魏延谋反,而不是杨仪,为什么?魏延看不起人,处不好人际关系,虽然杨仪也是如此,但是魏延是武将啊,哪有文官谋反的,向来只有武将造反,所以朝廷将魏延定性为谋反。
3、杨仪的错误
杨仪派出王平骂散了魏延的军队,又派出马岱杀了魏延,还诛杀了魏延的三族,这就是杨仪所犯的错误了,公报私仇,杨仪完全可以把魏延抓起来,送到朝廷,让朝廷去审理这个案子,因为魏延已经失去了兵权和继续犯错的资本,可杨仪不依不饶的,杀魏延本人也就算了,还诛杀了魏延三族,这就是公报私仇,所以杨仪对于魏延之死也有责任。
总结
因为魏延犯错在先,所以魏延本人要对自己被杀负主要责任,如果魏延老老实实地听从命令,他会死吗?当然不会,所以魏延的死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魏延对自己的死和三族被灭负80%的责任,其余20%的责任得由杨仪来负,而朝廷中虽然认定魏延谋反,可是前线的杨仪已经杀了魏延及其三族,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个结果,朝廷中的决定只是一个定性结果。
为什么魏延一个忠臣,死后还要被灭三族,到底谁的错?
个人比较擅长用阴谋论来解释一些英雄人物的死。就像关羽是被三王一向合伙谋杀的一样。魏延也是被4个人合伙谋杀的。
魏延在蜀国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几个人:
一个是权倾天下的丞相,
一个是睚眦必报的长史,
一个自称是丞相接班人,
一个是背后下刀的君子。
魏延就算再有能耐,也架不住这4个人合伙弄死他。
1.刘备活着的时候重用魏延,诸葛亮就是看他不爽就像张飞给吕布起名叫三姓家奴一样,诸葛亮给魏延起的名就是反骨仔。在名声重于性命的古代,一个不忠不义就可以让人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魏延的评价:
食其俸禄而杀其主,是不忠;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
就这样一个不忠不义的人,刘备活着的时候。却让魏延做了牙门将军,这个官职只有刘备极其信任的人才能做。整个蜀汉历史上只有两个人:魏延和赵云。
蜀国的心腹之地汉中太守这个人选上,刘备力排众议,坚决让魏延去做。而胃炎也不负众望,在这个位置上抵挡了曹军十几年,还把曹操的门牙给射掉了一个。
刘备当了汉中王之后,第1个就给魏延封了侯,所以魏延忠心的是刘备。
2.是不是说刘备死后魏延就要反叛呢?魏延之死是在诸葛亮病逝之后,按诸葛亮的遗愿大军要返回蜀国。魏延坚决不同意。这才引来了杀身之祸。
我们先看一看诸葛亮临死之前的四步棋:
第一:将相权交给了长史杨仪(杨怡与魏延一直不合)
第二:将军权交给了姜维。(这是诸葛亮的徒弟)
第三:密令马代潜伏在魏延身边,准备随时动刀。
第四:让魏延断后。
不客气的说:实权都给了自己人,断后的危险却留给魏延。有失厚道。
我们再看一看当时蜀军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司马懿当时率领魏军,正在与蜀军胶着。魏延当时提出:“丞相虽亡,吴今现在,杨怡入川,我领大兵攻司马懿”
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魏延并没有任何反叛之心。而是从蜀国的利益出发,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更为重要的是魏延当时的官职是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
他是最有资格,最有能力来领兵的。
3.当魏延大喊出谁敢杀我?马岱在最在背后偷袭,斩杀魏延之后,刘备生前的心腹全部死光了。蜀国的军权政权,也全部落到了诸葛亮手中。——以上分析基于三国演义。
三国志中的说法:魏延并没有反,只是带着孩子逃回了汉中。杨怡派马岱把魏延的三族,杀了个精光,还把魏延的人头当成球踢。
就这样诸葛亮,杨怡,姜维,马岱这4个人合伙弄死了蜀国最后一个统帅级的军事指挥家。
蜀中再无大将,廖化作了先锋。
为什么魏延一个忠臣,死后还要被灭三族,到底谁的错?
很荣幸能够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与想法,废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品鉴不凡】
首先,我们看魏延是否是忠臣。
魏延的人生之路比同时代将领大都曲折,他先是依附于刘表,因为不同意刘琮部将蔡瑁等拒绝刘备入城而反出荆州。后投身长沙太守韩玄,因不满韩玄要斩杀黄忠,一怒之下,袒臂高呼,救下黄忠,砍死韩玄,引百姓出城,投降刘备,一生之中追随过三位主人。此外,据《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死后,因与杨仪有异,其与马岱商议:“我等投魏,若何”?被马岱反对乃止。这虽不为正史记载,但也反映民间对其是否为忠臣早有判断。因此,从其整个人生几度改换门庭,及死前流露出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念头来看,说魏延为忠臣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我们来分析为什么在他死后会灭三族。
窃以为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魏延引军与主力对抗,已被坐实反叛之名。诸葛亮死后,北伐大军按他生前的安排有惊无险地撤退,但只有魏延一人带所部与大军脱离,还烧毁栈道与大军对抗。这种行为虽未投敌,但与反判何异?且其已死于马岱之手,无法为自己辩解,所以反叛之名被坐实。而被定为反叛罪的人被灭三族是必然的。
二是在魏延谋反一案中,诸多蜀国将领牵涉其中,为杜绝后患,必然会有人落井下石。魏延勇猛过人,又性矜高,与同时代将领关系均不甚融洽,有的势成水火,平时人皆避之。这次魏延公然违反诸葛亮的安排,把自己置于所有人的对立面,杨仪等参与诛杀魏延的将领,和平时与之有矛盾的人自然不会放过落井下石的机会,为杜绝后患,斩草除根就是必然的结果。
三是魏延居功自傲,在与蜀国文官相处中“语言虚涎",为蜀国文官系统所厌恶,所谓的反叛事件发生后,必然无人为其呜冤叫屈。建兴十年(232年),魏延与刘琰不和,发生冲突,诸葛亮明知错在魏延,但为笼络魏延,仍责备刘琰,刘琰其后"作笺道歉”。
其三,我们来分析到底是谁的错。
笼统说错在哪一方和哪一人都比较片面。各方在事件中均有责任:魏延刚愎自用,所采取的举措均有把自己推向众人对立面的效果;杨仪等军队将领因为执行诸葛亮的安排,在道义上占据道德优势,但在整个危机处理过程中,不能排除挟私泄愤、公报私仇的嫌疑;蜀国高层在魏延已伏法被杀的前提下,仅凭杨仪等一面之词,不念魏延过往战功,诛杀其三族,未免显得不念旧情,刻薄寡恩。
关于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都是我个人的想法与观点,在这里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
我在这里,发自内心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拥有好身体,同时也祝大家在自媒体行业有一个好的发展,谢谢。
最后欢迎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为什么魏延一个忠臣,死后还要被灭三族,到底谁的错?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魏延是忠臣。但是魏延死于自己人,死得很惨。魏延之死,有诸葛亮的原因,也有魏延自身的原因。
首先明确一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定罪,并不以你是不是忠臣来论定。马谡也是忠臣,不也死了嘛?
下面我们来论述魏延的本领、个性与错误:
魏延战功赫赫.早在刘备时期,就曾经力压张飞掌管汉中。可见其实力。到诸葛亮去世的时候,魏延已经成为蜀汉大军的二号人物。
他不仅武功高强,而且有智谋,属于文武全才。比如,他对于汉中的防卫部署固若金汤;他所倡导的子午谷奇谋,历来为《三国》迷津津乐道。
魏延情商很低,很多小节、细节的工作他都不会做。
事例一:魏延跟刘备早有渊源,早在刘表死时,魏延就力主迎接刘备,为此翻了蔡瑁,和文聘打起来。魏延的事前竟没有跟刘备诸葛亮沟通。刘备也没有丝毫表示。
实例二:魏延献长沙,也没有跟关羽等人沟通,也没有跟黄忠沟通。互相之间一点面子工程都没有,没有人站出来为魏延点赞。
魏延恃才傲物。在蜀汉,诸葛亮神一样的存在,唯有魏延既独来独往,有敢于审视、点评诸葛亮;对于诸葛亮之外的人全不放在眼里,与诸葛亮的近臣不睦甚至敌对。如,诸葛亮死后撤退,他质问:“难道没有诸葛亮,北伐都不进行了吗?不是还有我魏延吗?”
受《三国演义》影响,我们习惯于将诸葛亮神化,由此引出魏延之死的阴谋论。
假使真在军事法庭上,魏延是不是有罪呢?答案也是明确的。
无论在任何时候,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都会“军令如山”。
1、魏延不服从组织安排,以一己之力对抗组织,这更是不允许的。不服从组织安排就是死罪。
2、无论是撤退前后,他作为少数派,只带着自己的人马,独立于多数派之外。疆场之上搞分裂也是死罪。
3、在诸葛亮临终之时,对于未来布局有了新的安排,魏延应该服从上级的命令。然而魏延正是要挑战他的上级的。抗命也是死罪。
最后阶段,魏延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完全是畸形。即使有最好的辩护律师,也难以为魏延辩护。
诸葛亮分析的也对,所谓“有反骨”,不过就是常人难以驾驭。如果留下魏延,一旦他不高兴,他敢把天捅个窟窿,何况他闹起来是没有人能降得住的。如同定时炸弹,不如及早清除。
显然,在整个事件中,也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弱点:格局不够大,布局不够稳。好好的一个魏将军,就这么设计成反贼了。
为什么魏延一个忠臣,死后还要被灭三族,到底谁的错?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于蜀将魏延的印象应该都比较深刻吧?在演义中魏延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反骨的形象,他傲慢无礼、他心胸狭隘,他不忠心事主。这样的他当然不能够遭到大众的欢迎。不过当抛开演义重新去看魏延这个人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会被他所折服,因为真实的他实际上是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忠臣。
魏延,字文长,蜀国的著名武将。魏延的忠心从始至终只给一人,而那个人就是刘备。魏延究竟是什么时候跟随的刘备史书上写的很模糊,所以很难确定具体时间。但是能够肯定的是在刘备入川以前魏延就已经在刘备手下做事了。《三国志》当中记载“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这就是说在此前魏延也许是岌岌无名的小人物,他完全是在入蜀作战中一点点成长起来的。所以说,魏延的成长也是比较艰辛的。刘备占据蜀地以后就封了魏延做牙门将军。从封号就可以见得刘备确实把魏延当成自己的心腹来看待的。刘备喜欢魏延,也许就是因为魏延那一身英雄气。为什么说魏延身上具有英雄气呢?因为魏延的思想异于常人,而且是“胆大妄为”。魏延在跟诸葛亮一起北伐期间提出来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他想要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通过并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的大军则可以从斜谷进兵长安、潼关,最终两军在潼关会师,这样大事就可成了。这样的计划风险性很大,当然如果成功那么所得到的利益无疑是巨大的。虽然魏延有把握,但是对于诸葛亮来说这样的计划太过于冒险,他主张稳步前进,步步蚕食。所以从子午谷奇谋您就能看出魏延确实具有一身的英雄气,当然也可以看出其和诸葛亮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
刘备也是英雄,他历经一番艰苦卓绝最终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所以说两人那可是英雄相惜。刘备很喜欢他。公元219年,刘备和曹操在汉中进行了决战,这场决战最终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刘备攻取汉中以后自称为汉中王,开始大肆封赏手下的官员。对于众将来说,刚刚攻下的汉中是一块肥肉,刘备只可能把这块宝地赏给他最信赖的两兄弟—关羽和张飞。不过当时的关羽已经有了荆州,所以大家想汉中必定是要给张飞的,但出人意料的是刘备居然把汉中太守的位置给了魏延,并且升任其为镇远将军,这可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魏延也没有给刘备丢人,他长期驻扎在汉中一线,一直守护着蜀汉的北大门。公元221年,汉献帝在许都让位给魏文帝曹丕,并昭告天下。远在成都的刘备以为汉献帝已经被曹丕害死,所以在成都为汉献帝刘协服丧,并且即皇帝位,史称汉昭烈帝。虽是偏安一隅,但汉朝的国祚得以继续延续下去。这时候的魏延被刘备封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又魏延被加封为都亭侯。建兴元年刘备去世,太子刘禅即位,朝政完全由相父诸葛亮负责。诸葛亮一心想要完成刘备未竟的事业,执意出兵北伐。而 那身居北边的魏延当然是诸葛亮北伐行动当中所不可或缺的人物了。诸葛亮先后四次北伐魏延都跟着一起去了,而且立下奇功。所以魏延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此时的魏延用春风得意这四个字来形容他也许再恰当不过了,不过作为英雄的魏延当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的优点很突出,缺点也十分鲜明。在他的眼中似乎能够被他所看重的人并不多,至少自从刘备死后整个蜀汉他所畏惧的也就只有诸葛亮而已,其他的人他压根不放在眼里,甚至于和刘琰、杨仪等人交恶。而且他时常不遵从圣旨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来。魏延越是霸道,他在朝堂上得罪的人就越多。公元234年,诸葛亮再一次兴兵北伐。五十多岁的诸葛亮任命魏延为先锋官,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往五丈原驻扎。这次北伐结束了诸葛亮的生命。临别之际诸葛亮安排好了后事,他特别交代魏延这个刺头别人肯定是管他不住,所以是走是留任凭他便。当时诸葛亮身边也只有杨仪他们,所以其死后杨仪接管了权力。杨仪主张大军撤退,但是魏延一身傲气,就是不服从杨仪的命令,这直接导致了双方刀兵相向。
后来两者都向皇帝申诉,但是满朝官员都向着杨仪,于是魏延谋反这件事无也就变成了有。魏延率领大军进攻杨仪,但军士们大多不愿意跟随魏延打自己人,所以纷纷投降。魏延不得已只好跑路,谁知道被追来的马岱斩杀在了逃跑的路上。
杨魏之争终于落下帷幕,俗话说成王败寇,魏延的倒台给其家族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为了坐实魏延谋反,同时也是为了在朝中立威,杨仪诛灭了魏延的三族。其实都说魏延小心眼,狭隘,但这杨仪何尝不是呢?只因为双方有着不同的政见就把政敌冠以谋反之罪灭三族,实在是让人很难接受。所以说魏延被诛灭三族不仅是自己的错,也是由于政敌的心胸狭隘所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