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禅位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其中真相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危机?

1796年,爱新觉罗·颙琰登基称帝,史称嘉庆皇帝。而乾隆则改称为太上皇,实际上继续把持朝政。

事实上,乾隆在登基满六十年时将要禅位,已经在乾隆四十三年时就下诏明确:

朕践阼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到了乾隆五十九年,他又下一道圣旨予以明确自己禅位的决心:

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奏对称太上皇。

不过,真等到嘉庆皇帝登基后,乾隆虽然完成禅位成了太上皇,但朝中的一应大小事务,依然皆出自他的决策。甚至于,有人将那时的嘉庆皇帝视为傀儡。

一般认为,乾隆皇帝恋权,因而迟迟不愿真正归政于新君嘉庆皇帝。

文史不假个人却认为,乾隆皇帝退而不隐,担任太上皇期间继续专权,是因为清王朝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危机。经过总结,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禁锢

乾隆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和禁锢的最高峰。别说是普通的民众,就连一向敢于直言的士族阶层都被迫禁言,整个社会进入到了死气沉沉的暮气之中。

在清军入关之初,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推行过极为严苛的文字狱。但是,随着清王朝统治秩序的建立,在康熙朝晚期和雍正朝时,逐渐放松了文字狱。

可是,乾隆登基后,重新掀起了文字狱,甚至比之前更甚,严重阻碍和制约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进步。例如,前礼部尚书沈德潜曾题写过《咏黑牡丹》的诗句: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

乾隆因此断定,这是在影射清朝以异族的身份夺取朱明王朝,存在着典型的反清思想。尽管沈德潜已经过世,但乾隆依然下旨将其锉骨扬灰,以儆效尤。

徐述夔在过世多年后,其遗著《一柱楼诗集》被乾隆翻出,因其中的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被认定为明朝余孽。徐述夔不仅本人被开棺锉尸,其满族皆被乾隆下旨问斩。

一时间,社会中处处弥漫着惶恐之气。迫于乾隆帝严苛的“文字狱”,许多的士人和精英,都只得埋头于传统的八股文和封建礼教之中,再也不敢追求思想和文化的创新。

于是,民众在丧失反抗意识的同时,也丧失了社会创造力,丧失了追求进步的勇气,这就是乾隆皇帝和他的“文字狱”为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与影响。

而当时,西方世界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思想变革和解放,工业革命也悄然兴起。而中国,却开始越来越落后了。

二、盲目排外

虽然已经落后了,但乾隆丝毫不了解世界形势,依然固执的继续着自己“天朝上国”的美梦。拒绝与时俱进,拒绝开眼看世界,拒绝马嘎尔尼的通商请求。

早在17世纪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英国新兴资产阶级迅速崛起,逐渐通过一次次的斗争掌握了政权。当政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圈地运动和经济新政,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到18世纪中期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军事领域都是首屈一指。紧接着,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来完成商品的销售。

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向大清朝派出了七百多人的庞大代表团,由马戛尔尼勋爵率领并手持自己的亲笔信,以为大清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特意向中国提出通商请求。

虽然,英国佬后来向我国倾销鸦片并发动鸦片战争,不断侵略大清朝。但是,笔者实事求是的说,1793年英国人的这次到访,他们是没有恶意的,他们真的是来谈生意的。

马戛尔尼不仅携带了大量的礼物,还携带了整船的外交、通商、文化、科学等人员,甚至连英国皇室的上层贵族都有随行。如果对乾隆帝说,英国人这次是漂洋过海来看你,此言并不夸张。

结果,当马戛尔尼的代表团在广州港登陆后,几乎就被全部软禁起来。马戛尔尼在四处打点并再三表明自己此行是为皇帝拜寿后,才勉强被准许进京。

马戛尔尼向乾隆递交了英王乔治三世的亲笔信,并代表英国政府提出两国通商的请求后,乾隆皇帝竟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之后,他还大言不惭地给英王乔治三世下了一道圣旨:

我天朝地大物博,无需与尔小国通商,若丝绸、茶叶、瓷器等物,是尔等必需之用,天朝将加以体恤,每年赏赐若干。

无奈和失望的马戛尔尼,只得带着乾隆的赏赐和圣旨,默默返回了英国,向英王复命。据《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记载,马戛尔尼在归国后写道:

大清国好比破败不堪的上等战舰,它之所以还没有沉没,是因为有一群幸运和勇敢的船员在苦苦支撑。而它胜过邻船的地方,就只剩体积和外表了。

就这样,因为乾隆的盲目排外,清朝丧失了一次与世界接轨并发展自己的机会。

三、吏治腐败

乾隆前期时,对于吏治尚能严厉整顿。但到了中后期,清廷的吏治已经充斥着腐败,完全混乱。其中,重用和珅,就是清朝吏治腐败的一个开端,也是一个缩影。

纵观历朝历代的历史,“国亡始于吏治”。一旦吏治腐坏了,就表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已近彻底激化,已近奔溃边缘。

乾隆晚期,和珅一人就身兼领军机大臣和首席内阁大学士。同时,还是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和理藩院尚书。甚至,还有《四库全书》总纂官和步军统领等其他的军、政职务。

可见,乾隆对于和珅的信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不论是当年的嘉亲王,还是现在的嘉庆帝,都会忌惮和珅的权势。

乾隆过世后,嘉庆亲政所办的头等大事就是扳倒和珅,列举了他的二十大罪状。而且,其中的第一大罪状,还是和珅自己主动送上的:

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前,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经查抄,和珅贪污受贿数额涉及金额在八亿两白银至十一亿两白银之间,算上其所有的田地、房产、古玩、玉器、字画等,超过清廷十五年的财政收入。

而且,和珅仅仅是乾隆时期的一个贪官而已,其他的大小官吏皆上行下效,搞得国家机器运转混乱,污水横流。

四、起义不断

乾隆时期,虽然号称“康雍乾盛世”,但国内却长期伴随着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尤其在乾隆晚期时,各地的起义更是不断。

乾隆四十六年,苏四十三反清起义,席卷了整个甘肃和青海;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农民起义,成为台湾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清起义;乾隆六十年, 苗民发动反清起义,几乎就控制了川、黔、湘三省,起义人数达到了三十多万,持续了十几年;嘉庆元年,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席卷了中国的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多个省份。

乾隆晚年时,社会人口逐年增加,而土地的兼并现象也日益严重,可以开耕的荒地已经开发完毕。许多农民都流离失所,没有田地可以耕种,只得躲进川、鄂、陕等省的边界避难。

这些饥民聚集在一起,自然就会滋生事端,再加上宗教势力的影响,很快就燃起了起义的熊熊烈火,并且蔓延到了其他省份。结果,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平定越来越难。

事实上,清兵在入关后,原属八旗及其后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到了乾隆朝晚期时,这些旗人越来越多,而且大多由国家供养,即便是参军的,也出现了八旗战斗力大幅度锐减的情况。

就以白莲教起义为例,乾隆派遣八旗军前去平叛,结果却屡屡战败,只得增设了绿营兵参加平叛。这次起义,几乎耗尽了清廷所有的国库,彻底撕掉了之前盛世的面纱。

五、国库败空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其一生铺张奢靡,数次出巡。

就以南巡为例,据《清史稿》记载,乾隆十六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乾隆四十五年和乾隆四十九年时,乾隆皇帝六次南下巡视江南之地。

乾隆每次出巡,声势和规模都异常浩大,符合他惊天动地的性格。每次出巡,除了沿途的接应和护驾不提,仅仅随行人员就在万人以上,所过之处,各地都犹如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

据统计,乾隆皇帝南巡,仅直接花费国库的存银就在三千万两以上,其他的各项开支和损耗,无法估量。

除此以外,乾隆皇帝南征北战,不仅开疆扩土,而且还成就了他的“十全武功”

分别是:乾隆十四年,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乾隆二十二年,又一次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族部的叛乱;乾隆三十四年,攻克缅甸;乾隆四十一年,又一次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乾隆五十三年,平定台湾的天地会反清复明起义;乾隆五十四年,击败了安南的边境挑衅;乾隆五十六年,出兵尼泊尔平定其内乱;乾隆五十七年,又一次平定了尼泊尔的内局。

在乾隆时期,大清帝国的疆域面积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大。而且,在彻底击败了宿敌准格尔部落后,真正完成了新疆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自盛唐后,又一次将西域划入到国家的版图之内。

在文治方面,乾隆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因为书分经、史、子、集四部而得名“四库全书”。合计共有近八万卷,三万多册,八亿多字,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巨著。

雍正帝勤勉持政,给乾隆留下了六千万两白银的国库存银。而乾隆晚年时,国库存银已经几乎耗尽,不足几百万两。所以,文史不假个人历来对于所谓的“康乾盛世”存疑,似乎叫做“康雍盛世”或者索性就叫“雍正盛世”似乎更为妥帖。

六、新君平庸

嘉庆皇帝平庸,一向自视甚高的乾隆自然心知肚明。选择让他继位,也是无奈之举。

最先,乾隆心中确立的继承人,是他的嫡子永琏,为乾隆最宠爱的富察皇后所生。在永琏七岁的时候,乾隆就准备册立为太子,但圣祖康熙皇帝有严诏“坐朝之君不立太子”。所以,乾隆将永琏的名字写好后放在了“光明正大”匾额的后面。可惜,永琏短寿,在九岁时就夭折了。

之后,乾隆开始着力培养自己的皇长子永瑛。可惜,永瑛资质太差,总也不能令乾隆满意,父子两人的矛盾日益激化。结果,永瑛因为精神压力过大,在二十多岁时就病逝了。

接着,乾隆开始寄希望于他的另一个嫡子永琮。可是,永琮也非常短命,在两岁多时就不幸夭折了。

乾隆皇帝的立储工作多次失败,令他极为沮丧。而且,他发现自己剩下的皇子中,几乎没有一个真正能够成器堪当重任的。

最后,乾隆选定皇十五子颙琰为太子储君,也是矮子里面选将军罢了。颙琰的资质一般,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话,对于乾隆的指示,完全遵照执行,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违逆。

对于这样一个只求守成不图进取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嘉庆,身为太上皇的乾隆自然不敢轻易放手。

果然,平庸的嘉庆皇帝选择了更平庸的道光皇帝为继任之君。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打乱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不仅改变了大清王朝的命运,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一步步跌入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

原创作者:文史不假

乾隆禅位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其中真相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危机?

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已经84岁的乾隆皇帝突然心血来潮地决定册封已经35岁的儿子永琰为皇太子。

为什么说乾隆皇帝是突然心血来潮呢?

他是一个贪恋权力的皇帝,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皇权所带来的快感,虽然已经当了60年的皇帝,但是只要不是被迫的话,他绝不可能主动将皇权让给别人,即便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

可是,他在无聊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康熙爷爷才当了61年的皇帝,我已经当了60年的皇帝了,再当下去的话岂不是要和爷爷平起平坐,或者盖过爷爷了?这不行,我不能对不起爷爷,我得尊敬他老人家。

所以,乾隆皇帝突然决定立永琰为储君,然后迅速禅位给永琰,原因便仅仅是因为不想自己当皇帝的时间超过他的爷爷康熙皇帝。

乾隆皇帝虽然禅位给了永琰,自己也当起了太上皇,可是,他会甘心退居二线,老老实实地将皇权交割给永琰吗?

显然不会。

他在勤政殿召见了皇室宗亲和朝中的王公重臣,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了诏书:“立皇十五子嘉亲王为皇太子,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

当时的嘉亲王永琰虽然早便从和珅的口中得知了乾隆已经拟诏册立自己为储君的事,但是,此时在所有人的面前,听到乾隆皇帝亲口说出此事,他心中还是激动万分,终于等到你了,我梦寐以求的皇位。

虽然心中颇为激动,可脸上还是得作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所以永琰诚惶诚恐地向乾隆皇帝表示,哎哟,儿子可不敢呀,您正值春秋鼎盛呐,更何况,朝廷一日也离不开您呀,所以,儿子恳请您等过了100岁再归政给儿子吧!

乾隆六十年的乾隆皇帝84岁,如果要等到100岁再归政的话,岂不是说自己还能掌权16年?这个儿子,太懂事了!

只不过,诏书毕竟已经宣布了,纵然皇太子永琰带头请求乾隆皇帝等过了100岁再归政,他也不好意思打自己脸不是?所以,皇位还是禅给永琰了。

永琰一看乾隆皇帝没有顺势答应他的请求,心里也松了一口气,没有意外的话,皇位已经安安稳稳地落到他的手上了,但是他还没开心多久,一盆冷水便狠狠地泼到了他的头上。

乾隆皇帝在六十年九月宣布册立永琰为皇太子,第二年禅位。

可是,仅仅过了三个月,也即到了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乾隆皇帝突然又发布了一个命令:“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其奏对称太上皇。”

嘿嘿,儿子呀,你不是说要让我过了100岁再归政吗?好啊,朕满足你!以后但凡有官员上奏什么事,统统送过来给朕,唔,朕现在不是皇帝了,奏疏中便称朕为太上皇吧!

嘉庆皇帝瞬间傻眼了,什么,还能这么玩?姜,果然是老的辣,原本只是想表表孝心,顺便玩玩以退为进的策略,没想到最后却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如此一来,嘉庆皇帝便等于成了一个“傀儡皇帝”,因为乾隆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朕只让位,但不让权!

嘉庆皇帝对此只能在心中无奈地感叹,行吧,您怎么高兴怎么玩吧!

乾隆皇帝虽然在乾隆六十年禅位给嘉庆皇帝,但实际上他一直紧紧地抓着皇权不放,嘉庆皇帝只是一个空壳。

嘉庆皇帝这个皇帝当的也很小心翼翼,喘口气也得偷偷摸摸的,没办法呀,权力几乎全在乾隆皇帝的手上,他真要敢惹乾隆皇帝生气了,万一乾隆废了他怎么办?

不得不说,乾隆确实有这个能力。

所以呀,嘉庆皇帝也只能好好地忍着,反正已经等了几十年了,不在乎再多忍几年,这也算是嘉庆皇帝的一个小优点或者小聪明吧。

从嘉庆元年正月到嘉庆四年正月,嘉庆皇帝这一忍便是三年,好在乾隆终于撑不下去了,在养心殿咽了最后一口气。

嘉庆心中憋着的这口气总算是吐了出来,三年了,当了三年的“傀儡皇帝”呀,搁谁谁能开心?

乾隆没有禅位还好,禅了位却还抓着权不放,说嘉庆心里没有怨气的话,谁会信?

为了泄一泄心中的怨气,乾隆皇帝驾崩之后过了半个月,嘉庆皇帝便迫不及待地拿乾隆的宠臣和珅开了刀,宣誓自己拿回了皇权,也趁机发了一笔横财。

嘉庆皇帝心里美滋滋呀,自己总算不是一个只有空壳的“傀儡皇帝”了。

乾隆禅位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其中真相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危机?

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乾隆为什么要决定禅位。

乾隆不愿超过自己的爷爷康熙。在这一点上,乾隆有自知之明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执政的年龄不愿意超过自己的爷爷。在《清高宗实录》里面,乾隆就明确说,当我即位的时候,我就曾经焚香祷告,如果我能统治六十年,我一定会在八十五岁的时候“退休”。

应该说,乾隆在这一点上是有自知之明的。乾隆曾经在一份上谕里面也说,我害怕等我老了,我的神智就不清醒了,没有办法治理国家,因此,到了那个时候,我还不如主动禅位,将位置传给后继者。

乾隆曾立过两次太子,结果太子都因病而死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第二个问题,乾隆为什么会将自己的皇位传给嘉庆皇帝呢?

嘉庆皇帝,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永琰。乾隆皇帝一生虽然生过十七个儿子,但是活下来的并不多。

到了他决定立储的乾隆三十八年,已经有十个儿子亡故了。

乾隆年轻的时候,乾隆是想立大阿哥永琏为皇太子。永琏的母亲就是赫赫有名的富察氏,孝贤皇后。结果,永琏十岁的时候就病死了。

乾隆伤心的不得了。后来,乾隆又立了富察氏的二儿子永琮为皇太子,结果永琮两岁的时候就死了。乾隆悲痛欲绝,可能觉得自己立谁,谁就死。

后来,孝贤皇后去世,乾隆与孝贤皇后非常恩爱,这自然让乾隆内心异常难过,看什么都不顺眼。

结果,乾隆将孝贤皇后的棺椁运送回北京(皇后死于南巡路上),看到了跪在地上迎接的大阿哥和三阿哥,就特别不顺眼。乾隆立即对大阿哥说,这回你高兴了吧,皇位以后就是你的了。

大阿哥一脸懵逼,这话从何说起。乾隆后来还直接发布上谕,说大阿哥、三阿哥看到皇后去世,没有哀痛神情,毫无人子知心,这两个人肯定不能承继大统。要不是看在你们是朕的儿子,朕就杀了你们。

由于受到惊吓,大阿哥不久就病死了。乾隆又后悔了,觉得自己冤枉了大阿哥。但人死不能复生,随后乾隆决定,先不立储了,等到自己老了再说,并且效仿雍正,将后继者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于是乾隆一朝,都没有发生康熙晚年阿哥的权力之争。

矬子里拔将军:选嘉庆当皇帝,实在是无人可选

可乾隆老了之后,乾隆发现,自己能够选择的儿子非常少,可以选择的只剩下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身体有残,肯定不行。皇十一子永瑆喜欢书法,画画,尤其是喜欢画扇面。乾隆认为,皇十一子永瑆附庸风雅,忘了满洲人的尚武之道,于是就不在考虑之中。

最后则是皇十七子永璘。永璘年龄太小,而且永璘也知道皇位不会砸到自己头上,也就行为放荡,每天跟贩夫走卒在一起大口喝酒,大块吃肉。

可以说,乾隆选择皇十五子永琰,完全是“矬子里拔将军”。永琰没什么天赋,但学习刻苦认真,作风正派,而且孝顺,于是乾隆皇帝决定,就选他吧。

乾隆退位仍不放权,疑神疑鬼,还处置了几个官吏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举行了禅位大典,皇十五子正式成为了嘉庆皇帝。但是,乾隆意识到,自己也不能完全退位,权力这个东西,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

老年乾隆有了疑心疑鬼的毛病,有一次,刑部的一个案件没有处理好,乾隆非常生气,就说你们是不是以为我要退位了,所以就不好好工作,企图蒙混过关?我即使归政,我也不会置天下于不顾。

由此可见,乾隆还是想把持朝政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筹备禅位大典的时候,乾隆说,以后我就是“太上皇”了,但是我仍旧称“朕”,发布的上谕改叫“敕旨”,新皇帝叫做“嗣皇帝”。

在给皇帝写奏章的时候,遇到“天”“祖”等字,都要高两格抬写,“太上皇”要高八格抬写,“皇帝”则高两格抬写。

后来,湖广总督估计是忘了新的写作样式。乾隆非常生气,说朕虽然退位了,但是国家事务,朕仍旧亲理,奏章我也都会亲自看的,皇帝只是在我身边进行学习。你这么写,要交部议处。果然,这个湖广总督因此获罪。

由此可见,嘉庆皇帝完全是个摆设。

嘉庆忍辱负重,事事都求教于乾隆和和珅

嘉庆皇帝只好忍辱负重,等着自己的父亲去世。

史料记载,三十六岁的嘉庆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早上晚上给请安,然后阅读奏折,出席活动。对于任何事务,他都不做主,只说一句“听皇爷处分”。乾隆笑,他就笑。乾隆摆酒宴,嘉庆就站在一边,恭敬站立。

即使嘉庆的皇后去世,嘉庆都不敢按照皇后之礼下葬。只是简简单单处理了,以免让乾隆疑心。

在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里,所有官员的升迁任免,都掌握在乾隆手里。比如,嘉庆二年(1797年),乾隆将江西巡抚革职,任命一个候补官员到福建巡抚上任等等。

各个地方赋税的蠲免,也都掌握在乾隆的手里。

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清王朝还发生了湘黔苗民起义和白莲教起义。乾隆亲自安排镇压大军,发布军事命令。

最终,乾隆没有看到白莲教起义被镇压,带着遗憾而死。

乾隆活着的时候,甚至还让和珅盯着嘉庆。和珅自然知道乾隆年龄大了,必须要控制嘉庆。于是,处处阻止嘉庆发展自己的势力。比如,让乾隆罢黜嘉庆的师傅朱珪等。

乾隆活着的时候,嘉庆也只好忍气吞声,表面上对和珅非常信任,“惟和珅是听,以示亲信,俾不生疑惧”,甚至扬言要“以和珅治天下”。

和珅很满意,以为自己降服了嘉庆。让和珅做梦没想到的是,乾隆一死仅仅半个月,嘉庆就将和珅逮捕,抄家,最后一条白绫将其处死。

嘉庆可算出了一口恶气。

乾隆禅位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其中真相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危机?

乾隆六十年底,已经当了六十年皇帝的清高宗爱新觉罗 弘历传位给太子颙琰,大清国正式改元嘉庆。弘历从皇帝的位置上退下来,又当三年多的太上皇,直到嘉庆四年正月去世。

权力这东西,是世间最好的兴奋剂,谁得了,都不会轻易放弃。除非外在压力之下,自己保不住权力了。才不得不放手。乾隆在退休之时,还是牢牢把着朝廷大权,当时身为太子的嘉庆皇帝,虽然已经三十六岁,但他没有李世民那样的能力,能把权力从自己父亲的手里夺过来。可是乾隆还是禅位给儿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乾隆只所以这样做,与自己与他的祖父康熙以及自己早年所说的一句话有关。康熙皇帝大概是大清王朝历史上最厉害的皇帝。按封建社会的规制,王朝的第一代皇帝具有开创之功的,称为“祖”,其余的称为“宗”,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祖宗”,“祖”有功,“宗”有德。康熙做为清朝第四代君主,入关后的第二代,死后能称“圣祖”。可见他在大清王朝的地位。康熙的一生,为大清王朝政权在中原的确立和巩固,做出了具大的贡献。清朝的后代君主提起康熙,都充满敬仰之情。乾隆也是如此。

乾隆皇帝继位的时候,把自己的祖父康熙拿出来,做为自己的榜样。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享年六十九岁。在中国历史的帝王中,不断享国时间长,而且年近七十,也算是高寿。乾隆登基的时候说,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向祖父学习,但在位时间决不超过康熙,只干六十年。在当时,乾隆其实是耍了个小聪明。康熙是八岁登基,去世时不到七十。而乾隆上台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六岁了。假如干满六十年,他已经八十五六,快九十了。他没想到自己能活那么大的年纪。谁知造化弄人,干满六十年后,八十六岁的乾隆依然身体健康,精神不错。这时,他自己就陷入了两难之中。退位吧,放不下手中的权力。不退吧?有违自己当初的诺言和明君圣主的形象。思来想去,还是退了吧。于是,一咬牙,便把位置交给嘉庆了。

位置虽然交了,但权力并没交。他自己一直干到乾隆六十年十二月,才把位置交了。可见心中有多么不舍。交了位置之后。权力却没有放,清史说,“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也就是说,朝廷中的大事,嘉庆皇帝是没有权力处理的,必须要请示太上皇之后,才能决定。这时的嘉庆是标准的儿皇帝。最奇葩的是,大清朝全国都已经进入到嘉庆元年了,皇宫之内的年号还是乾隆六十一年。可见乾隆内心多么的不情愿。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王朝新气象。但嘉庆朝有点例外。一朝天子虽然换了,但一朝臣却换不了。只能用新瓶装着旧酒。其中的代表人物,当然就是和珅。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乾隆虽然退位了,朝廷的一切事务还是要按乾隆的意思来办。谁最能了解乾隆的心事,肯定是和珅。所以,在嘉庆四年正月乾隆去世之前,大清王朝的朝廷里,身为皇帝的嘉庆,还没有大臣和珅权力大。朝廷中,嘉庆与和珅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在乾隆刚刚去世,嘉庆立马把和坤拿下,并处死。

和珅的结局,与乾隆退位当太上皇有直接关系。原因很简单。假设乾隆当初没有说过只干六十年的话,也就不用退位当太上皇。乾隆不退位,和珅就直接为乾隆打工,和嘉庆之间,不会产生太多的利益冲突。现在,乾隆退位了,和珅处于尴尬的地位。他成了嘉庆的臣子,却为乾隆干活。任何处在这种状态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的。

假如乾隆不退位,等他死了之后,和珅免不了最终还是要下台,但未必会那么惨。原因是新皇帝上台时,有一系列的事情要办,这些事情无一不要依靠老皇帝的班底。等到一切安排妥当,怎样也要一两年之后。这时,和珅没有靠山,办事时只能按新皇帝的旨意行事,与嘉庆的冲突也不会那样激烈。当然,这一切,只是假设。假设大多不会成立,历史只能是他本来的那个样子。所以,和珅也只有被杀这一条路。这是他为乾隆轻易许诺所付出的代价。

乾隆禅位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其中真相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危机?

1796年,乾隆下诏退位,其十五子爱新觉罗永琰登基,取年号为嘉庆,乾隆成为太上皇,与赵构不同的是,乾隆退位但是没有退权,在长三年半的时间内,乾隆依旧成为清王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那么,既然不想着放权,又为何将皇位禅位给自己的儿子呢?

1、太上皇介绍

我国历史上,存在着几十名太上皇,当然成为太上皇的原因不同。有的是被后世追封,例如老子、秦始皇的父亲以及朱元璋的父亲等;有的是被迫无奈成为太上皇,例如李渊、司马衷与朱祁镇等人;有的是自己退位成为太上皇,例如转嫁责任的赵佶、杀害岳飞的赵构、以及为了兑现其年轻诺言时候的爱新觉罗弘历等人。

被追封的以及被迫无奈退位的太上皇,当然没有实权,而被迫无奈成为太上皇,往往在屈辱中去世,例如李渊与李隆基等人。

而主动退位的皇帝,是否有实权,还是看太上皇的意愿。例如赵佶,将皇位交给自己的儿子之后不久,国家就被金朝灭亡,当然没有实权。

56岁的赵构,在退位之后,声称自己颐养天年,不再过问政治,虽然赵构在25年太上皇岁月中,偶尔干预一些人事任免,但是大权完全被其养子以及后来的继承人所控制,例如其养子为岳飞平反以及北伐等,赵构完全没有过问。

而乾隆退位为太上皇之后,仍然牢牢的把握着皇权,永琰只不过是他的代言人罢了。

2、乾隆成为太上皇时候的政治危机

乾隆成为太上皇,虽然清朝还是在鼓吹天朝上国,但是已经面临着危机四伏的局面。

一是乾隆年轻时候的承诺,具有乾隆在与大臣谈论康熙帝的时候,乾隆感慨其爷爷取得丰功伟绩,说了一堆的奉承话语。

最后说自己没有德与能在皇位年限上超越自己的爷爷,因为古代具有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规律,而古代的皇帝寿命一般都不是太长,活到七十的屈指可数,而乾隆继位时候已经25,如果在皇位上60年,那么其寿命达到85,这已经超越了古代任何皇帝的寿命了。

但是乾隆会养生,寿命比较长,在85岁的时候,依旧不糊涂。为了兑现君无戏言的承诺,乾隆下诏退位,当然没有将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

二是清朝危机四伏,虽然乾隆帝自诩十全武功,但是在乾隆末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朝廷腐朽,因此清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是在退位时候,四川与湖北地区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八旗军前去镇压,结果节节败退。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八旗军已经走向没落了。乾隆皇帝学宋徽宗,在危机时刻,将皇权让位给自己儿子。

三是北部湾战役,法国对于北部湾地区垂涎欲滴,先后向清军多次挑衅。尽管清朝宣布抵三是北部湾战役,法国对于北部湾地区垂涎欲滴,先后向清军多次挑衅。尽管清朝宣布抵抗法国取得了胜利,但是清朝损失非常的惨重。在这场战役结束之后,拿破仑感叹道,清朝是一个熟睡的狮子。

在乾隆成为太上皇之后,仍然牢牢的掌握着大权。嘉庆虽然坐在龙椅之上,但是没有一点儿实权。决策等都由乾隆制定,而嘉庆只要有一点想要夺权的意思,就会被乾隆大声呵斥,成为这样的皇帝,嘉庆自然非常委屈。不仅如此,嘉庆还受权臣和珅的欺负。

而和珅成为了首席大学士与军机处大臣,权倾天下,即使嘉庆帝也要对于和珅毕恭毕敬。当然嘉庆对于和珅的飞扬跋扈非常的反感,嘉庆越是对于和珅谦卑,和珅越是得意忘形,甚至骑马到圆明园等。这也为嘉庆后来除掉和珅埋下伏笔。

乾隆禅位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其中真相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危机?

作为一个天秤男,乾隆是一个超级自恋的皇帝,其在位期间曾号称“本朝无能臣”,一切都必须是自己说了算。(国有乾隆,谷不生虫)

说实话,乾隆的命真的很好。在他上台时,他的亲爹雍正就早把身边所有政敌全部除掉了。并且为了给乾隆铺路,雍正甚至将自己的亲儿子,乾隆的亲哥哥弘时给废为庶人,而弘时最后死的也是莫名其妙。

由此可见,为了能使乾隆顺利接班,雍正不惜大开杀戒。

除此以外,得益于雍正的勤恳,乾隆继位时国库存银已经达到了3500万两,而在他执政的前半段时间内,国库存银更是一度高达7000多万两。拿着这么多钱,乾隆心中自然燃起了建功立业的雄心。

手中有钱,外加自己的地位也非常稳定,乾隆开始寻思开疆扩土。而此时恰逢新疆的准噶尔汗国爆发内乱,乾隆趁机派大军一举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将整个新疆纳入清帝国的版图。

平心而论,平定准噶尔的战争确实非常辉煌,但这个功劳不能只记到乾隆头上。因为平定准噶尔是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完成的,若没有爷爷和老爹持续伤害输出,乾隆也不可能一击收掉这个人头。

在乾隆晚年,他给自己总结了十大功绩,例如:拿下新疆,驱逐廓尔喀,征缅甸,征安南,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平定大小金川。鉴于自己的赫赫战功,乾隆晚年称自己是“十全老人”,自恋程度可见一般。

当然,乾隆也不是没有崇拜的人,乾隆对外一直表示自己非常崇拜圣祖康熙皇帝。早在乾隆继位之初,他就曾立誓:圣祖皇帝在位61年,我在位期间绝对不敢超过圣祖。

乾隆登基的时候刚刚25岁,如果要超过圣祖康熙,乾隆至少要活过85岁!常言人过七十古来稀,古人寿命能达到70岁就很不容易了,清朝的前几位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都没有活过70岁。

在这里面,康熙的寿命算是比较长的,但其终年也不过68岁。康熙之所以能在位长达61年,主要因为康熙8岁就登基了,因此在位时间非常长。

很显然,乾隆在许下这个心愿的时候绝对没有想到自己能活过85岁,但乾隆偏偏就活过了85岁,他驾崩时88岁(虚岁89),寿命是清朝历代皇帝之首,如果不退位的话,他的在位时间将长达63年!

如此一来乾隆的在位时间就铁定超过了康熙,这显然违背了自己当初的誓言。于是到乾隆六十年时,这位十全老人只能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嘉庆。

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在位60年的乾隆帝于紫禁城举行禅位大典,嘉庆皇帝即帝位。当天乾隆帝亲临太和殿向嘉庆交付传国玉玺,而嘉庆则尊封乾隆帝为太上皇。

按理说在退位之后,国政就应该彻底地交给嘉庆皇帝了。但退位原本就不是乾隆的本心,他又怎么可能轻易放权呢?

在乾隆退位的这三年中,帝国的军政大事依然是交由乾隆自己来掌管,当时重要的奏折都要分成两份,一份给皇帝,一份给太上皇,在紫禁城内部也继续使用乾隆年号。

对此嘉庆皇帝只能是夹着尾巴做人,他在太上皇是毕恭毕敬,而对乾隆的宠臣和珅也是礼敬有加,直到三年后乾隆宾天,嘉庆皇帝才真正的君临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