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怎么再也没有出现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了?

总觉得伟大的科学家总集中出现在某一个时候,难道他们是特意安排在那个时候来推动社会发展的吗?为什么现在没有出现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了?难道世界进步放缓了?

杨振宁:我怀疑你想说什么,但我没有证据!

这个世界真的没有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科学家了吗?这个世界的科学真的被人扼住了咽喉,并且在短期之内再也无法进一步了吗?错了,恰恰相反,在当今时代便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5G、人工智能的大范围普及和运行,科技的发展和突破,也相比于之前有着更快速的进步。

而我们之所以停在一个古老的认知当中,那是因为从我们小学开始一直到我们大学毕业,所接触到的绝大多数理论和概念都是很早之前,四五十年前数百年前所学到的那些东西,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一个时代的人他们研究出来的某些理论就已经够普通人所学所用的了。

但是有一部分人并不是这个样子,不管是考研究生也好还是读博士生也好,越来越多的顶尖的优秀的人才接触到了我们根本无法接触到的公式、理论和理念,相对而言,科技的发展仍然在以大踏步的方式不间断的往前走,而这其中杨振宁属于其中的佼佼者,请注意,我们讲的是佼佼者。

可怕的杨振宁

为什么说可怕呢?这个人物无论放在哪一个国家,无论放在哪一个区域,在当下时间阶段,他永远代表着物理学的最顶尖,正因如此,我用可怕两个字来形容,并不过分。我们无法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杨振宁所研究出来的理论对我们带来多大的冲击,但是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就好,杨振宁是当今活着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自然有着他与众不同的一面。杨振宁出生1922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还做过一件震惊全世界的事情,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国探访的第1位华裔科学家。

与此同时,他在美国积极地推动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让中美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在那个年代里面,美国似乎是一座无法企及的高峰,而杨振宁正在两边来回的捣鼓,对于中美人才交流以及科技合作等方方面面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宇称不守恒理论

一提起杨振宁,我们就不得不提起李政道,李政道和杨振宁,在1956年的时候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直接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那就是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这个地方我原本想着详细讲一讲,因为对于物理学界而言,这个发现无异于五雷轰顶,对于整个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但后来想想没有太大必要,毕竟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人都很难理解,这个宇称不守恒定律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

在诺贝尔奖金接收的时候,杨振宁发表致辞: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志于现代科学。

尽管杨振宁在1664年的时候加入美国国籍,但是杨振宁对于中国尤其是中国科学的发展,仍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在1975年的时候,杨振宁直接向中国建议一定要加强科普工作,并且建议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的版权,而这本书籍就是后期环球科学的前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学美国人这本书籍,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影响了数代的中国精英人群。

而在此之前,杨振宁又利用上海探亲的机会,推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分校和复旦大学签订交流协议。在1971年的时候,杨振宁还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作出重要贡献,1977年的时候,他又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

不久之后,在杨振宁的倡导之下,中科大创建了首期的科少年班。

而在在不久之后的,CEEC奖金设立让中国的80余名学者得到奖金并赴美留学深造,而这些人绝大多数又回到了原单位服务。

这之后,杨振宁还提出了很多很多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中国的科技发展以及科技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又不难发现,我们在看杨振宁的时候,很容易被他所做的某几件特殊的事情所吸引,而忽略了他对于科学尤其是物理学领域作出来的重大突出贡献。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婚姻事件和国籍事件。

而在2015年4月1日的时候,杨振宁直接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关于国籍事件似乎并不在引起大家的关注,而部分吃瓜观众却把重点放在了杨振宁的婚姻问题上。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可悲而且非常无厘头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有对于自己婚姻、对于自己爱情的追求,无论是谁我们都无权干涉,只要他们是自愿的即可。而当这种所谓的婚姻事件,竟然影响力超过了杨振宁对于物理学界做出来的重大贡献,更是一件无厘头和不可理喻的事情。

关于杨振宁对于物理学界做出来的贡献,恐怕大家拿手指头都数不清,比如相变理论,波色子多体理论和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解理论解释等等等等这一系列的理论研究,让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相对而言,我们从不否认牛顿、爱因斯坦他们的伟大成就,毕竟他们对于物理学的推动,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改变起到了极其特殊的影响。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杨振宁对于物理学界的独特贡献以及杨振宁当今的物理学地位。

牛顿也好,爱因斯坦也好,他们研究出来的理论在几十年之后才能够有效地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说:杨振宁所带来的诸多物理学的变化,短期之内可能很难影响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吃穿用。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出发,从现阶段物理学领域的贡献程度来出发,很少有能超越杨振宁的。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快乐、开心和解决办法,也诚挚的期望您在阅读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

现在怎么再也没有出现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了?

其实现在不缺乏像牛顿以及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不为人所知,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性不强。

科学家的故事

提到近代最著名的科学家,你会想到谁?可能很多人会想到霍金,或者是杨振宁,但是提到霍金或者杨振宁时,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有哪些成果,反而是非常熟悉他们的故事。比如:身残志坚的霍金,以及杨振宁的情史。

但其实如果把牛顿和霍金相提并论,那是严重高估了霍金,在他们两个面前,霍金更像是一个科普作者,而非科学家。

杨振宁虽然知名度高,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他的成就有多高。之所以霍金和杨振宁的知名度高,而当代其他的科学家知名度较低,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更具有传播力。

传播故事是人类的天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气,和他们的故事有关。

提到牛顿,我们就会想到牛顿被苹果砸中,受此启发提出了万有引力,但其实这是伏尔泰的杜撰,伏尔泰前往法国时,刚好赶上了牛顿的葬礼,他看到当时的英国贵族争相为其抬棺,并且牛顿能够以非王室身份入葬威斯敏特大教堂非常震惊,因此他回国后大肆宣扬牛顿以及英国尊崇科学的风貌,其中就杜撰了牛顿被苹果砸中才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但实际上,牛顿在瘟疫流行,隔离在家时就已经思考万有引力定律,后期能够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完全是其多年研究的结果。

而爱因斯坦最为出名的故事,莫过于爱因斯坦小时候成绩不好,长大后却成为了天才。其实真实故事并非如此。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在德国读书,当时最高分是1分,最低分是5分。而爱因斯坦考了许多1分,也就是满分。

后来爱因斯坦去了瑞士读书,在这里的分数和德国刚好反过来,6分是最高分,1分是最低分,而爱因斯坦获得了许多满分6分,只有法语获得了3分。

从这项成绩表中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小时候也非常聪明,不存在长大后逆袭的说法。

尽管故事和事实不符,但由于故事更充满戏剧性,因此被广为传之,而这又直接导致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知名度提升。

而和牛顿、爱因斯坦在同一个高度的麦克斯韦的知名度就显著低于两者,但实际上他所作出的贡献足以媲美二人的高度。

科学成果

之所以现代科学家难以获得和牛顿、爱因斯坦一样的名声,是因为现如今的科学家生不逢时。

一些容易获得的成就已经被先人研究明白了,而现如今的科学成就并不能仅凭一己之力就能研究明白的,一些能够获得成绩的成果,往往需要上百人的大团队,以及花费上亿的资金才能研究明白。因此,现如今科学家想要像牛顿、爱因斯坦一样具有知名度,是越来越难了。

比如:研究高能粒子是这个时代容易获得成就的基础科学,但是研究高能粒子需要大型粒子对撞机,而大型粒子对撞机动辄需要几百亿的投入,需要整个国家为其背书,因此仅凭个人力量,难以获得重要科学成就。

尽管如此,只要人类的观测手段能够提高,就会有一批尖端科学家根据这些观测结果提出新的科学理论。比如:通过观察发现太阳系绕着银河系的转动速度比理论值要快,所以科学家们猜测一定是有额外的物质提供引力支持,但现如今没有科学手段能够观测这些物质是什么,所以暂且命名暗物质。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观测手段能够观测这些物质,那么不出50年就会有科学家根绝这些数据提出相应的科学理论。

总结

虽然近些年来知名度达到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越来越少了,但其实现如今的科学家的智商并不输给他们。

只是因为科学家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故事的传播,而大多数科学家又比较喜欢埋头苦干,因此尽管这个世界上有许多顶级科学家,但他们的名字大多不为外人所知。

现在怎么再也没有出现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了?

也许正如杨振宁所说:理论物理学的盛宴已过。下面一张图是最负盛名的一张科学家合照,它所展示的是物理学界毋庸置疑的最强阵容。他们无一没有在20世纪作出过巨大贡献,即便到现在,这仍是最为著名的一次科学家聚会。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为什么再也没有出现牛顿、爱因斯坦这样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科学家了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21世纪是为20世纪超前理论“擦屁股”的阶段

无论是在17~18世纪提出万有引力和力学三定律的牛顿,还是在20世纪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他们的成名都伴随着一两个新的基本原理被提出。

尤其是在理论体系井喷的20世纪,出现了爱因斯坦、薛定谔、波尔、海森伯、普朗克和洛伦兹等一大批物理学家。

20世界是有史以来科学发展最迅速的年代,这个说法得到了物理学界的广泛认可

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的实在太快了,以至于在20世纪上半叶就出现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两个重大发现。毕竟这两个理论体系实在过于庞大,无论哪一个在某个世纪中都可独当一面。

这两个理论体系中,最高的成就属于广义相对论和标准模型下的量子场理论。

说起广义相对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属于20世纪,因为这个理论虽然在20世纪被提出,但实验验证一直是近些年来才开始的,而且这个理论中的很多问题到现在都没得到验证。

所以这就引出了我说的一个观点,20世纪的理论提出过于超前,21世纪为实验验证阶段,也就是“擦屁股”阶段。

就像牛顿的天文体系在理论上提出后,后续一百多年都有人在对他提出的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改,但我们至今为止只记住了提出理论的牛顿,你是否记住了这些通过实验验证或者修补这个理论的科学家了呢?显然没有。

所以,21世纪没有出现我们熟知的科学家,这一点也不奇怪。

21世纪也诞生了影响巨大的科学家

量子理论提出于20世纪,但这个理论的完善基本全部在21世纪完成,比如量子纠缠论。

在量子领域,迄今为止在量子物理领域最权威的集大成者杨振宁先生尚且健在。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都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堪称全能型科学家。

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在于他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和李政道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以及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等。

虽然说杨振宁的物理学成就确实不能比肩爱因斯坦、牛顿和伽利略等科学家,但在这一细分领域,杨振宁的成就显然在波尔、洛伦兹、霍金、薛定谔以及普朗克之流高的多。

所以在这里啰嗦一句,千万不要在失去了巨人之后,再去敬仰巨人的伟大,或者惋惜巨人的离去。

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伟大的科学家

杨振宁先生晚年已经入了中国国籍,所以理论上我们国家也有拿得出手的物理学家。但是,毕竟杨先生的在科学方面的高光时刻是在美国,所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土生土长的科学家确实不存在。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很好理解,我们新中国在建立以来,百废待兴,我们正处于工业大建设、大追赶的时期,这几十年来我们亟需的人才并非是理论型人才,而是具有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型人才,也就是能真正把产品做出来、能填补国内空白、能把国际上的产品实现国产化的人才,典型的科学家比如钱学森、钱伟长等等。

进入到2010年以后,当我们的很多产品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以后,我们发现,光靠抄袭、模仿或者技术能力无法再取得突破了,这时候就得去发展基础物理学,从理论上提出一种新的思路,这才能推动基础物理学的发展。

然而,毕竟我们迈入现代化还不足一二十年,基础理论的发展还需要时间,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也需要时间去发掘和培养。

下图是潘建伟教授。

科学家可遇不可求

其实,不止咱们国家没有出过影响世界的科学家,就连如今全球经济第一、科技第一、军事第一、世界影响力第一的美国也没有出现比肩爱因斯坦和牛顿的科学家。

整体来说,科学巨匠只能可遇不可求。

你看,20世纪的英国伟大不?

英国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数百年间的全球经济第一、科技第一、军事第一。但牛顿和爱因斯坦这级别的科学家,也就出了一个。

你看,德国伟大不?

德国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将近一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第一、科技第一、军事第一。但牛顿爱因斯坦这级别的科学家,也就出了一个(爱因斯坦虽然生在德国,但成果在瑞士,其实只能算半个德国人)。

结论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发现,譬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级别的科学家实在是稀有,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就不超过10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诞生。

此外,牛顿、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家的诞生背景都是有一两个新的基本原理被提出,但如今,我们正处于为20世纪的理论去完善和拓展的过程中,正处于大周期里面相对低谷的某段相位,所以才让人觉得今天好像不像牛顿时代或20世纪前后那样“英雄辈出”。

我是科学驿站,一名热爱科学、热爱分享的博士答主,如果我的文章有帮助到你,欢迎点赞和关注哦~

现在怎么再也没有出现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了?

在当今时代便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5G、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的大范围普及和运用,载人航天、卫星发射、深海深空探测,现如今科技的发展和突破,其实相比于之前有着更快速的进步。牛顿、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其实伟大的科学家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很伟大的。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玻尔、海森堡、狄拉克、薛定谔、普朗克、费曼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位物理学家。我们国家就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可以说对我们,对人类都是巨大的贡献,功勋卓著,彪炳史册。

现在的科学已经不是由某一个人单独完成,而是需要整个国家甚至好几个国家的合作才可以完成。不可否认,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十分巨大,他的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而且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整个世界。牛顿是物理学集大成者,他的最重要贡献莫过于提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伽利略是牛顿之前的物理学家,他是物理学的先驱,他开创性地通过实验来作为物理学研究的基础。

麦克斯韦是牛顿之后,爱因斯坦之前的最伟大物理学家,他的最重要贡献是提出电磁场理论,开创性地统一了电学和磁学,这是大统一理论的第一步。

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爱因斯坦的最大贡献在于创立相对论,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然玻尔提出了原子模型,并且他是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的创始人。海森堡、狄拉克、薛定谔、普朗克、费曼,他们的贡献都与量子力学有关,他们都是量子力学的缔造者。

在牛顿、爱因斯坦的所处的那个时代,虽然也需要资金用于科学研究,但总体而言投入的资金并不是很多。由于现代科学并不是由一两个科学家独立完成的,再加上实验仪器的限制,虽然每年都有一大批重要的科学发现,但是拥有这些科学成果的科学家并不出名,以至于我们熟悉的还是牛顿、爱因斯坦。

以量子力学为例,想要研究量子力学,必须要有足够多的观测数据,必须要通过实验来获得这些观测数据,但是想要做关于量子力学的实验,动辄上亿美元的投入,以及大量科学家协同研究。

为了寻找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欧洲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加速器LHC,而该项目至今已经投入了不少于1000亿美金。但是,投入了如此巨大,只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却因为能量不够,无法对希格斯波色子的性质进行探索。

我们国家就有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下面列举一二,我们应该熟悉熟知他们的贡献,牢记他们的名字。

比如钱学森,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和控制论家,为我国火箭科学和工程控制论做出了卓越贡献,他领导了中国的核武器的建立,并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成功的原子弹试验和氢弹试验,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他被称为“中国火箭之父”。

比如袁隆平,他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而闻名于世界,从那时起,杂交水稻在非洲,美洲和亚洲的几十个国家种植,在饥荒风险高的地区提供了强大的食物来源。由于他的贡献,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我国有超过50%的稻田种植了袁隆平的杂交稻,而这些杂交稻稻产量占中国稻米总产量的60%,中国的稻米总产量从1950年的5690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1.947亿吨。养活了无数国人,同样也养活了很多世界人民,这样的功绩是非常伟大的。

比如李四光,我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他改变了我国“缺油”的局面,使我国油田得以大规模开发,并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之一。他在地质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创立了地质力学,而且在古生物学、冰川学等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

比如邓稼先,他是我国核武器计划的主要组织者和主要贡献者,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他和其它科学家一起为我们铸造了国家盾牌,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告别了某些国家的核讹诈。

比如周培源,他是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1936年,他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跟随爱因斯坦研究广义相对论。

比如钱三强,他在我国核工业和核武器计划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被称为我国的“原子弹之父”。他是核物理学家,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从研制原子弹、氢弹,到我国整个高能物理科学发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比如钱伟长,他是我国物理学家和应用数学家,致力于大学的重建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完成。

比如于敏,他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参与了核武器的理论研究。他的主要贡献包括解决核武器的一系列基本和关键理论问题,从而导致氢弹的突破。

比如程开甲,他是我国核物理学家,核武器发展的先驱和关键人物,他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首先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内部温度和压力,还解决了内部爆炸的机制,也是许多核武器试验场(基地)的主要负责人。

比如侯德榜,他是我国化学家,他的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比如茅以升,他是我国现代桥梁之父,是我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躯,三十年代,在极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主持设计并建成了钱塘江大桥,技术达到当时国际水平。这座大桥的建成,打破了外国人垄断我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比如华罗庚,他是我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

比如黄昆,他是著名的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晶格动力学的奠基人和权威,声子物理学科的开拓者。主要成就包括从“黄散射”到“黄方程”,从“黄—里斯因子”、“玻恩和黄”到“黄—朱模型”。

比如黄旭华,我国核潜艇之父 ,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我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

总而言之,我们国家就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可以说对我们,对人类都是巨大的贡献,功勋卓著,彪炳史册。在牛顿、爱因斯坦的所处的那个时代,虽然也需要资金用于科学研究,但总体而言投入的资金并不是很多。由于现代科学并不是由一两个科学家独立完成的,再加上实验仪器的限制,虽然每年都有一大批重要的科学发现,但是拥有这些科学成果的科学家并不出名,以至于我们熟悉的还是牛顿、爱因斯坦。牛顿、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其实伟大的科学家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怎么再也没有出现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了?

不是再也没有,而是时间还未到。历史上一些著名物理学家也有过同样“错误的观点”

1900年4月27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在英国皇家学会做了一个名字叫做“在热和光动力理论上空的十九世纪的乌云”的演讲。他在回顾当时物理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自信的讲到,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殊不知这番当时看来似乎合理的论调仅仅五年后就证明是错误的,物理学天翻地覆,物理学领域的伟大科学家几乎商量好了在那几年你翻唱罢我登场。

先看一下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出生年月和取得物理学突破的时间相隔也是很久远

牛顿,经典力学创始人,1643年出生,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麦克斯韦,经典电动力学的创始人,统计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831年出生,1873年出版的《论电和磁》。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1905年发明狭义相对论,1915年发明广义相对论。

可以看到麦克斯韦和牛顿几乎相隔了两个世纪,爱因斯坦也比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理论晚了40余年。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看似非常完美,物理学大厦真的又一次完工了吗?

人类目前自以为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物理学大厦如果在200年过后,甚至5年过后大概率会被后人视为一个小茅草屋而已。为什么这样说?这就要提到物理学现存的几大悬而未决的问题。

1、四大物理基本作用力的统一场论现在还没有头绪,这可是耗尽了爱因斯坦后半生时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2、打破经典物理学粒子观念,颠覆性物理学新理论弦理论,无论对解决四大基本力统一场理论还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兼容问题都有莫大帮助,但是现在毫无实验结果做支撑。

3、人类至今没有找到占世界95%的暗物质暗能量。暗能量暗物质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别提其物理性质物理规律了。

现在已经有了新的更大的“物理学乌云",你就不用担心现在怎么再也没有出现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了。

从1900年汤姆生物理学大厦建成论到1905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提出,相隔不过五年。你可能要说了,现在距离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波尔普朗克量子力学提出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为什么新理论还没有出现?

原因也很明确,因为现在物理学面对的”乌云体积“是20世纪初物理学”乌云体积“的何止几百几千倍,如果把19世纪末的汤姆生物理学大厦比作一间砖瓦平房,20世纪初相对论量子力学物理学大厦比作一栋10层剪力墙结构新楼房,那现在物理学家要建的新的物理学大厦可以比作100多层高,运用众多顶尖核心科技的上海中心大厦。

所以不要急,多给现在在哈佛,普林斯顿,牛津,剑桥,巴黎高师,清华北大的物理学家一些时间,这个新物理学大厦建成的时间可能是5年,也可能还需要100年,但是等这座更高更大更新的物理学大厦建成之时,站在最高顶观赏物理学美景的科学家一定可以和牛顿,爱因斯坦跻身物理学最高殿堂。

现在怎么再也没有出现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了?

现在虽没有牛顿、爱因斯坦,但是如今科学成就爱因斯坦也预料不到。他们都是划时代的科学家,可现今科研更倾向细分领域,综合科研实力不知超出爱因斯坦时代多少倍。

人类发展至今靠的是人类的聪明才智,这得益于人类的优秀的大脑,可有一个问题,谁曾想过为什么原始人类不约而同地都学会了用火和制造工具?答案是人类群体间不断地交流,使得知识不断传播形成知识体系,也就是早期的发展都是人类群体智慧的结晶。可在科学的发展史中,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

牛顿厉害吧,在光学、数学、物理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可是牛顿也说过自己“站在巨人肩膀上”,是因为有之前的伽利略等科学家的贡献,至今物理学界仍将伽利略认为物理学的奠定人之一,就是因为他很注重实验和归纳总结的科研方式,牛顿也受到伽利略的启发,同时牛顿的一些研究结论,包括引力公式,也不能不说是收到了同时代科学家的研究,牛顿三大定律一定程度上也是群体智慧的结晶。

爱因斯坦的成果是完全的独立研究吗?严格说来也不算,没有之前的法拉第、牛顿等人在光学、电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爱因斯坦就没有研究的基础,从0-1比从1-100难得多,爱因斯坦搞出相对论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数学研究工具,可数学的发展离得开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爱因斯坦之前的学者的研究吗?当然也不能。

还有一个事实,在哥白尼时代,太阳系就是宇宙了,那时还在探讨太阳和地球哪个是中心,可到了二十世纪初,而因斯坦已经有了相对论,但那时银河系还被认为是整个宇宙,直到哈勃等人发现了宇宙天体的红移现象,此时科学家们才发现了银河系之外的星星点点,其实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星系,爱因斯坦也因此赶到哈勃的天文台,后来变更了自己的研究结论,所以爱因斯坦的研究结论也不完全是独立研究的成果。而如今几乎所有的研究都离不了数学等研究工具。

人类发展到如今,是人类群体智慧的结晶,牛顿和爱因斯坦等大神牛逼的地方是集大成,以他们的研究结果很多新型的学科兴起。而现代受教育水平在不断地提升,高端知识分子一辈子耕耘的多是自己的领域,而如今自然科学学科有多少呢?大大小小算下来至少也有数十个了吧,这是我估计的数字,有兴趣的去了解一些,估计只多不少。而这样的科学体系,使得很多人在自己的领域内都不敢说能解决所有问题,一辈子只能在自己的领域内精进,所以现代背景之下产生牛顿、爱因斯坦那样集大成的科学家很难,但是这么多科学家毫无疑问都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地向前开拓。

还是前边说的,人类发展到现在是群体智慧的结晶,现代人类的科学成就远超牛顿和爱因斯坦时代,爱因斯坦虽然预言到了引力波,但那时却缺乏探索引力波的技术,而现在引力波被观测到、黑洞照片也已问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航天科技的进步,人类可以在更广泛的宇宙范围内验证牛顿定律和相对论,这也是他们二人相应时代做不到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