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的皇位继承到底合不合法?

谢谢邀请!

我们都很清楚,赵匡胤的江山得来不正,也算不得正大光明。后周世宗柴荣生前对赵匡胤不薄,他死后不久,面对柴家的孤儿寡母,赵匡胤假借“陈桥兵变”夺了人家的政权,建立了北宋。

俗话说,江湖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句话对赵匡胤而言,特别合适。

在赵匡胤的奋斗过程中,身边一直有个人鼎力支持他,这个人就是他的弟弟赵匡义。后来,老赵成了皇帝后,为了避其名讳,小赵改名为赵光义。

在哥俩合谋夺得后周的江山后,建立了大宋王朝。此时,对赵匡胤而言,事儿算是办完了,该享受生活了。可是,对于赵光义而言:“成功?我才刚刚上路。”因为小赵同学还有第二步棋要走,那就是,自己也要当皇帝,接哥哥赵匡胤的班。

那么,问题来了。这当皇帝,可不像是在班里当课代表或者是小组长,名额特别多,这个不行换那个。这皇帝的名额,具有高度的稀缺性,有且只有一个,小赵同学当然也知道这点。于是,他开始动歪脑筋了,但凡和皇帝宝座能搭上边的人,一个个都突遭厄运。

976年,十月十九日晚,当朝皇帝赵匡胤,突然就莫名其妙地驾崩了,享年仅50岁。显然,对于一个年富力强,身边没病而且长期带兵的马上皇帝而言,这个年龄死亡太过于不合常理了,其中必有蹊跷,成为一个千古的未解之谜。

据载,事发的当天晚上,赵光义曾奉诏入宫。哥俩见面后,屏退左右的太监宫女,酣畅淋漓地推杯换盏,尽情畅饮。酒过六巡后,哥俩开始秘谈,谈话内容不详,但是却很激烈。

殿外的众多宫女和太监,都在烛影摇曳中,看到赵光义起身争吵,而赵匡胤则摆手后退,之后突闻“嚓嚓”的斧声,这也就是后世“烛影斧声”的由来。

第二天凌晨,官宣宋太祖赵匡胤昨夜驾崩。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前去召皇太子赵德芳入宫,准备继承大统。可是,太监王继恩却跑到了晋王府找来了赵光义,当皇后一见到小叔子光义和他身后的军队时,当时就完全明白了。

出于自保的心态,皇后没有过多争辩。据《宋史》记载:

皇后言及太宗,吾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

“官家”,在当时是对皇帝特有的称谓。史书这样记载,说明皇后已经无奈的承认赵光义做新皇帝。当然,《宋史》对此事的记载,前后漏洞颇多,可信度大打折扣。在当时赵匡胤已有多个皇子的前提下,其弟赵光义即位,必然经过了一系列的宫廷斗争,绝非记载的如此简单。

就这样,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史称宋太宗。

赵光义即位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朝野上下都议论纷纷,质疑新皇赵光义的皇位来路不正。小赵虽然当了皇帝,但却面临着极其严峻的信任危机,必须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找到依据。

在幕僚的支持下,赵光义想出一计,搬出了自己已经过世的母亲杜太后。他说,母亲杜太后曾在临终前,当着他哥俩的面留下懿旨,让赵匡胤死后传位于他赵光义,名曰“兄终弟及”。这套说辞有板有眼,还有一份懿旨藏于金匮之内,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979年,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被恶叔叔赵光义一顿铺天盖地的训斥。回家后,竟然莫名其妙的死了,官宣是自杀。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981年,赵匡胤的最后一个儿子赵德芳,也突然暴毙了。无病无灾,无忧无虑,年仅23岁的小青年,如何就暴毙了?真相,或许只能问赵光义了。

后世的许多影视作品中,经常提到的“八贤王”,说是赵匡胤的儿子,他有御赐的金锏,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谗臣”。但!我要遗憾地告诉你,这是假的。历史上,绝对没有八贤王这个人,因为赵匡胤的儿子,早早就被赵光义料理完了。

皇族老赵家,就剩的唯一隐患,该是自己的小弟赵光美了。在赵光义的授意下,有人告发赵廷美阴谋叛乱,赵光义很高兴,很快下旨将小弟赵光美贬到了西京,后又贬到房州。

赵光美又气又恨,终于忧愤成疾,很快就死掉了。经过即位后短短的七年时间,赵光义继除掉了赵匡胤后,又收拾了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这下,赵光义彻底放心踏实了。

纵观历史,你会发现宋朝的皇位传承真的非常有意思。北宋,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外,后世继位的皇帝都是赵光义的这一支;南宋,除了开国皇帝赵构外,继位的皇帝都是赵匡胤的这一支。

是不是非常诡异啊?

最后回答一句,赵光义的继位绝对不合法,这绝对是大宋王朝最大的一宗迷案。

文史不假:欢迎关注。。。

赵光义的皇位继承到底合不合法?

赵光义继承皇位合法吗?帝王时代,帝王就是法,无论是皇父传子还是兄终弟及,他们自行安排的而没有通过流血争夺的,就是合法。

赵光义继皇帝位,是有合法依据的。宋太祖赵匡胤是个孝子,对母亲杜太后的话句句尊行。杜太后对后周灭亡的教训深有感触,她曾经多次说,周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周世宗将皇位传给少儿柴宗训,导致帝少国疑。柴宗训继位时,年龄才6岁多,不到7岁,这样一个小孩子坐在金銮殿上,会有多少权臣悍将觑觎他的位子啊。帝少国疑,为亡国之兆,杜太后坚决反对让少子继位。

所以,杜太后临终前,就将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叫到跟前,当面交待继位遗言,她口述,由赵普记录,确定了一个皇位继承顺序,说赵匡胤百年后,由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由赵光义先传弟弟赵廷美,再由赵廷美传给赵匡胤的儿子们,她让赵普写好遗言,将这个遗诏“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这就是“金匮之盟”,这个盟约,在宋朝的正史和野史上都有记载。

因此,赵光义的继位是合法的,他没有通过流血争夺,也无须流血争夺。而赵匡胤在对皇位继承的安排,也在“金匮之盟”的框架下进行。赵匡胤有四子,他当上皇帝后,二子早逝,二子尚在身边,即赵德昭、越德芳。

赵匡胤960年黄袍加身,976年去世,在位整整16年多时间,在这16年多时间里,他没有安排他的两个儿子任过有继承皇位先兆的显赫职务,比如任开封府尹,比如封王,都没有,在位16年,他有的是时间做这些子承父业的事情,他没有,反倒是对自己弟弟赵光义加官进爵,一再作继承人安排:他任命赵光义任过开封府尹,封了晋王,还加平章事、中书令,位居宰相之上。这都是以赵光义为储君的安排,用意十分明显。至于坊间所谓“烛影斧声”的说法,都是对赵光义继皇位不服气的杜撰,“烛影斧声”,就是捕风捉影,如此而已。

但是,坊间为什么要杜撰情节、影射赵光义得位不正呢?这与赵光义后来的表现有关。赵光义继承皇位,直到他去世,在位时间达整整21年时间,20多年,很多东西都会变的,包括对“金匮之盟”的执行。

赵光义后来确实没按照“金匮之盟”的安排,传位于弟弟赵廷美,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不仅没传位,而且对他们进行了迫害,先将赵廷美贬到四川,赵廷美受封魏王,当年比赵光义的地位差不了多少,但赵光义当了皇帝,却将这个弟弟找了个不是而流放了,赵廷美郁郁而终,死于贬所。同时,又对赵匡胤的二子进行挤压,致使“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都死了,赵光义如愿以偿,将皇位最后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恒。

但是,赵廷美作为魏王,他也有部众、亲随、家人,他有冤,人家当然会在坊间传,要申诉,要正义。而赵匡胤的声望在朝在野都高于赵光义,他的儿子早死,关心的人们自然要找原因、寻祸首,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赵光义。反推,既然迫害了赵匡胤身边那么多亲人,这得位自然就来路不正了。所以,合法也在口口相传中变成了不合法。

赵光义的皇位继承到底合不合法?

你好,我是爱历社,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赵光义的继承皇位不合法的,古代皇位都是“父死子继”,赵匡胤的合法继承人应该是他的大儿子“赵德昭”,这就说明在常理上赵光义的继位是不合法的。

金匮之盟

唯一可以能勉强证明赵光义合法继承皇位的就是“金匮之盟”,“金匮之盟”本身就存在诸多疑点:

1、既然有金匮之盟可以证明赵光义第合法继承人,为什么在赵光义登基5年以后,又由赵普提出金匮之盟以换取宰相之位?赵普的上位替赵光义证明了帝位的合法继承,也扳倒下一个合法继承皇位的赵廷美,同时也扳倒了自己的死对头卢多逊,这就是赵光义和赵普的一个交易。

2、金匮之盟中所说赵匡胤的母亲是害怕赵匡胤传给自己儿子后,儿子太小江山不稳,那么试问赵匡胤的母亲是怎么知道赵匡胤什么时候死哪?死的时候赵匡胤的儿子是否成年?是否有能力接管朝局?难道是在让赵匡胤快点死,快点把皇位传给他的弟弟?“金匮之盟”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赵匡胤之死

赵匡胤的死因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现在不得而知,史学界主流认为是“烛光斧影”,我个人认为,赵匡胤的死就俩种可能:

1、急性病,如现在的脑溢血等突然暴毙。

2、赵光义为主谋用毒酒害死赵匡胤。

不管赵匡胤怎么死的,赵匡胤死后的结果只有一个,从赵匡胤死后的结果来分析,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赵匡胤死后第一时间进宫的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赵光义,皇后本想召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进宫,没想到太监王继恩却叫了赵光义,可见赵光义在宫内也培养了自己的势力,就他这个动机就不纯,就算不是赵光义害死赵匡胤,也足以证明赵光义对皇位已经垂涎已久。

死前行事

赵匡胤死于976年的十月,我们再来看看,赵匡胤死前发生的几件事:

1、公元975年,洛阳之行,赵匡胤欲迁都,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据险地,以保宋氏江山,千年传承,对赵广义在开封的势力,通过迁都,进行大换血。赵匡胤迁都的想法,遭到了赵光义强烈的反对。

2、公元976年二月,赵匡胤让自己的大儿子赵德昭前往今天的河南商丘迎接进京晋见的钱俶,让赵德芳主持了当天的宴会。赵德昭和赵德芳以前基本不参政务,赵匡胤是想把赵德昭和赵德芳推上前台。

3、公元976年七月,赵匡胤到三弟赵廷美家去了三次,一个月就去了三次,赵匡胤是想扶持赵廷美,让赵廷美牵制赵光义。

赵匡胤想要平稳过渡,拿掉赵光义,赵光义见形势不利,狗急跳墙,害死了自己的哥哥赵匡胤,夺取皇位,赵光义“杀兄篡位”,根本谈不上合不合法。

如果你也喜欢宋史,请点赞、评论、关注,和我一起了解宋史。

赵光义的皇位继承到底合不合法?

向来皇帝都是把自己的位置传给儿子的,除非实在没有儿子了,才会考虑弟弟、侄子之类的。可是赵匡胤明明有儿子,而且在他去世的时候最大的儿子已经二十多岁了,却仍然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这又是为什么呢?当然了,现在好多人觉得是赵光义害死了哥哥,然后抢走了皇位,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传位弟弟是赵匡胤自己的意思,而且是明摆着的,赵光义的继位,从法理上讲一点问题也没有。

这么说的证据就是在太祖去世之前,赵光义就已经是“皇储”的身份了。当然了这个皇储是要加引号的,主要是因为他是实际上的皇储,但不是名义上的。因为要名义的话,赵光义应该要被立为皇太弟才对,可是他没有这种头衔。实际上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原大地上就没有出现过名义上的皇储这种东西。太子这玩意往上追溯还得追溯到唐朝了。

五代的时候,朝代更

五代的时候,朝代更迭很频繁,国君不但要防着大臣,而且还要防着自己的儿子或者其他能够继承大位的人,所以大家都是不愿立储君的。但是当时也有着一个默认的规定,那就是满足两个条件,在大家的眼里就基本上是储君的地位了。一个是皇族身份,还一个是当开封的长官。这两个条件都满足的话,那下任皇帝就跑不了了,除非还没轮到他当国家就灭了或者他自己就死了。

比如在北宋之前的三个朝代,就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后晋的石崇贵,他只是前任皇帝的侄子,但是因为以皇族的身份担任了开封的长官,所以后来就登上了帝位。再比如之后的后汉,刘承训也同样以皇族的身份做过这样的官。一直到后周的柴荣,他虽然只不皇帝的养子,但是当时郭威已经没有其他的儿子了,所以 他仍然是合法的皇族身份,当他当上开封的府尹的时候,大家就知道皇位非他莫属了。

而赵匡胤在登位之初,就把弟弟封了王,而且让他去开封任职,这就是摆明了把他当成储君来培养的。在那个时候,这样做情有可原,因为后周的教训太深刻了,孤儿寡母的,很容易就会被手下的大臣们给篡走皇位。所以虽然赵匡胤那时候已经有儿子了,但是他不敢把儿子培养成储君,因为年纪太小了。就算是赵光义,真要说起来也还嫌嫩呢,不过他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赵匡胤选弟弟做继承人,还有一个考量可能是弟弟在他黄袍加身的时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时这件事,有两个人的作用最大,一个是赵普,他后来在北宋多次出任宰相一职。还有一个就是赵光义了,当时这个毛头小子的振臂一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直接带动了士兵们拥立的气氛。所以很有可能,在被加身的时候,赵匡胤就已经与弟弟达成了某种约定了,或许他那时候就承诺过,以后会把皇位传给他。

当然了,后来赵光义继位之后,给出的理由是所谓的金匮之约。但是这个似乎是不太经得起推敲的。因为它不是在其继位之初就拿出来的证据,而是过了好久才被推出来的,杜撰的可能性很高。而且后来赵光义又把弟弟给害死了,后来太祖的两个活到成年的儿子也都早亡,这样金匮之约也就不能能够继续执行下去了。从这一点上,至多可以说赵光义这个人有私心,想要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子孙。但有一定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他的继位是完全合法的,是太祖同意的。

赵光义的皇位继承到底合不合法?

继承皇位合法与否,主要是看是否符合继位惯例。我国历史发展至宋代,继承皇位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然而,不管是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都必须符合皇家的家法。所谓皇家家法,一是先帝指定,临终口授某继承皇位、生前立某为皇太子、死后有遗诏指定某继承皇位。二是大臣拥立,即先帝没有留下任何信息指定继承者,突然而逝,这时就由朝中为首大臣出面,拿出遴选继位者的方案,请求皇后或皇太后等皇家在世最高亲眷同意,进行遴选;选中后,报皇家最高亲眷批准并下诏由所选者继承皇位。除了符合皇家家法所产生的皇位继承者外,用其他方法取得皇位者,都可以叫做得位不正。也就是不合法。

用这个标准衡量,赵匡胤自己陈桥兵变、皇袍加身,取得皇位就是典型的不合法,完全可以称作篡位。同理,其弟赵光义与哥哥皇帝赵匡胤一起饮酒至深夜,在“烛影斧声”后,留宿禁内,天明而帝崩,光义于柩前即位,显然也不合法。

有人会说,不是史书上说:“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吗?”这是习惯性说法,给太宗一个梯子。试想,如果有遗诏,赵普还在五年后提出个“金匮之盟”干什么?一定是赵光义继位后,天下人言汹汹,传说太宗得位不正,赵光义才让赵普编排个“金匮之盟”以平息非议。也有人会说,如五代时短命皇朝之多,杜太后提出个“金匮之约”也是符合常理的。当然,这个“金匮之约”是符合常理的,但为什么在宋太祖死后不立即拿出来呢,显然是事起仓促,制作、编排不及。后来非议不能平息,才出此下招。

宋太宗得位不正,一直是宋朝臣民议论的话题,而且百年不绝,到了南宋,宋高宗无嗣,想从宗室中选一子侄立为太子,最后没有从太宗之后中选取,而是从太祖之后中选了后来的宋孝宗赵眘,据说这其中就有这个原因。当大宋朝受靖康之耻时,天下百姓便传说,宋太宗得位不正,又逼死太祖儿子,违规传位给自己子孙,太祖生气,就不佑宋室江山,以至于江河日下,江山不保。古人是很迷信的,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言之凿凿,如真事一般。这些信息当然传到赵构耳朵里,赵构为人胆小心小,就同意扩大皇子人选范围,大臣们顺水推舟,就选了赵匡胤儿子德昭的后人赵眘为皇太子,到此,宋朝的皇位又回到太祖一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