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隐身战斗机就完全没办法与隐身战斗机展开空战了吗?

大家都知道,隐身战斗机(即第五代战斗机,国内以前称四代)面对非隐身战斗机(即四代机或四代半战斗机)具有碾压般的优势,美国F-22在演习中144:0的“战绩”就是有力例证,此外外界盛传F-35近期和四代机空战交换比达到17:0,也证明了这一点。可是,在世界各国现役战斗机中,五代机仍只是占极少数,即使是美帝,目前四代或四代半战斗机仍大量服役,甚至还在继续订购F-15EX。因此,在今后的战场上,如何使用四代或四代半战斗机对抗敌方的五代机,将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那么,关于这个问题,到底能有什么有效办法来解决呢? 个人认为,一种办法就是像大刘科幻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中说的那样,对整个战场空域不分敌我实施极其强烈的干扰,即使全频带指望不上,也要搞个非常宽的频带范围内的强烈干扰,反正至少得覆盖敌方战斗机火控雷达、地面/空中预警雷达的工作频段。在双方都没办法用雷达探测对方的情况下,四代机在隐身性能方面的差距就不那么明显了。 另一种办法就是,为四代机配装高性能的先进自卫电子战设备,能有效地干扰、挫败五代机的导弹攻击,尤其是五代机凭隐身性能优势、使用中远距空空导弹的“先发制人”攻击。对四代机来说,只要敌机导弹打不中我,它的隐身性能再高,也没办法体现出优势来。 至于大家经常所说的体系优势,个人认为对四代机到底有多大帮助,现实中还真的很难说!因为一般来说,能批量装备五代机的国家,其本国或盟友的作战体系应该都不会差,所以四代机一方能指望多大的优势?况且四代机即使有体系支援,能发现攻击五代机,但是自身隐身性能差距仍然摆在那儿,在双方同样有体系支援的情况下,仍然要被碾压…… 不过,即使上面假设的这些情况都实现了,也最多不过是削减了五代机中远距攻击的优势,使双方进入近距离格斗空战。但即使是近距格斗中,五代机的超机动和良好态势感知性能也仍然远超绝大多数四代机,所以四代机一方仍然…… 那么,到底还有没有更好、更合适的办法,可以让四代或四代半战斗机更有效地与五代机对抗空战呢?尽管不能指望四代机能够在空战中翻盘,但至少不要像144:0那样惨啊!

不隐身的战斗机,倒是能和隐身战机空战,也有机会取胜,但是需要依靠整个体系的支持。问题在于,这样的体系,用隐身战斗机的一方肯定也有,因此非隐身战机,确实很难战胜隐身战斗机。

不隐身战斗机在对抗隐身战机时,面对的第一个劣势就是发现的劣势,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劣势。隐身战机因为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且大量使用吸收雷达波束的隐身涂料,因此很难被雷达发现。当然,这并不是说隐身战机完全无法被雷达探测到,只是被发现的距离大大降低。

图为歼-20战斗机,就是典型的隐身战机。

比如说,同样使用探测距离100公里的雷达,搜索不隐身飞机和隐身飞机,那么不隐身飞机会在90-100公里距离被发现,而隐身飞机则是在30-50公里距离被发现。在空战中,先进的隐身战机也会配备先进的大功率火控雷达,比如美国F-22A战斗机的AN/APG-77雷达,对高空目标最大探测距离为200公里,对中低空战斗机的探测距离也达到了150公里左右;而一般的第4代战斗机,雷达探测距离为100-150公里,如印度的苏-30MKI战斗机,其无源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距离是120公里。

因此,一方面,隐身战机通过隐身降低了被发现的距离;而另外一方面,隐身战机也通过先进的雷达,提升了自己发现目标的能力。距离而言,F-22A战斗机可以在150公里距离上锁定苏-30MKI,并且发射空空导弹;而苏-30MKI需要接近到距离F-22A战机50公里左右的距离,才能锁定和攻击。这意味着,隐身战机在对抗非隐身战机时,拥有打击距离上的绝对优势,以及先发射导弹的优势。

而现代空对空导弹又很先进,导弹的机动过载、速度都大于战斗机,战斗机躲导弹基本无法实现。比如一般的空空导弹最大机动过载超过30G,而一般的先进4代战机,机动过载也不敢8G左右。因此,空空导弹还有一个不可逃逸区的概念,就是说在空空导弹的动力射程内,战斗机几乎要100%被击落,除非使用电子对抗措施,否则只能跳伞。

图为亮出弹仓内导弹的歼-20战斗机。

这是非隐身战机对抗隐身战机的第一个劣势。第二个劣势是战术的劣势。非隐身战机也可以降低自己被发现的概率,比如使用雷达和电磁静默,并且依靠电子战机伴随掩护,实现自己的电磁隔离,降低被发现的可能性。比如我国的歼-16战斗机,就有电子战机型号,也就是歼-16D,他可以在行动时伴随歼-16机群行动,然后开启电磁干扰 ,使得敌人无法发现战机编队。

图为歼-16D电子战斗机,可以和隐身战斗机一战。

而在静默飞行期间,发现敌机的任务就交给了预警机,毕竟战机使用电磁静默隐蔽时,需要关闭雷达,所以战机无法自己搜索敌人。这意味着,不隐身战机可以对抗隐身战机,但是需要整个体系的支持。可复杂的体系有一个问题:不能随时都有。越复杂的体系越难得,实战中突发情况很多,不隐身飞机并不能每次都有电子战机和预警机掩护支持,而隐身战机仅仅依靠自己的隐身和电子对抗能力,就能实现同样的效果。

图为歼-16战斗机,除非是电子战型号,歼-16的其他型号想要战胜隐身战机,也不容易。

这意味着,隐身战机在行动中几乎是自带体系,如果加上预警机和电子战机支持,那将会产生强大的突破力。而非隐身战机也许可以通过偶然的几次体系支持,对抗隐身战机并取胜,但是大部分时候他们没有体系支持,于是在长期、持久的战斗中,非隐身战机会被逐渐压制住,最后还是要败给隐身战机。

所以,随着第5代隐身战机时代的到来,第4代战斗机即便是再先进、再改进,也还是有很大劣势,而我们面对主要强敌的大规模隐身战机,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发展自己的隐身空战力量。所以,歼-20和歼-35们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我们也有隐身战机,我们不怕你的隐身战机!

非隐身战斗机就完全没办法与隐身战斗机展开空战了吗?

要不硬吃一波远程打击上去肉搏,要不依靠数据链进行体系作战

先要说明下F-22和F-35动则上百比零的比分有多水,这些都是来自美国的红旗军演,但红旗军演空战规则是极不公平的。攻击方是拥有预警机、电子战机支援,50架各型战斗机组成的混合编队。防守方式35架战机,地面雷达引导的防守编队,当35架防守编队被全部摧毁后,防守方可以以15~30架规模持续“重生”投入作战,并且可以获得地面防空部队的支援。防守方不装备第五代隐身战斗机,这是仅进攻方拥有,最后整场演习结束后,统计伤亡比。所以红旗军演更像是一场表演秀,他是复刻海湾战争这种非对称作战情况下的空战模式,自然数据会非常好看。

红旗军演21出场的F-22

但无需质疑的是,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对第四代非隐身战斗机,在空战中依然有巨大的优势。在数量相近的情况下,非隐身战斗机很难在空战中获胜。隐身战斗机的雷达反射面可以仅为非隐身战斗机的百分之一,这使得其被雷达发现以及被锁定距离仅为非隐身战斗机的一半。

别信什么半隐身战斗机,武器外挂就意味着雷达反射面少不了

而隐身战斗机率先发现目标后,可以马上进行机动,率先抢占有利的发射阵位。战斗机初始能量和位置,对于空空导弹射程影响非常大。即使是超视距空空导弹,其火箭发动机也就工作二三十秒,像以前AIM-120B,正面迎击情况下有效射程可以超过80公里,而如果屁股尾追攻击的话,有效射程只有28公里。如果隐身战斗机再进行提速或爬升,积累更多初始能力的话,那么可以更进一步提升有效射程。现代空战中,对于先手优势越来越重要,战斗机只要初始能量足够其实想要规避对方超视距空空导弹其实很容易,但要消耗能量进行大过载机动动作,诱使来袭导弹能量不足末端机动性能差而规避。但这也意味着目标战机自身能量也要被大量消耗,从而在下一步空战中处于劣势,一步慢,步步慢。

典型的抢占阵位示意图

连续变向、S型、环形等机动模式,都可以引诱导弹跟随变向,消耗动能更容易规避,但这也要消耗自身能量

所以空战中最可怕的是面对F-22、歼-20这种具有超机动能力,超音速性能出色的战斗机。他们可以利用高速机动性能,迅速抢占有利的发射阵位。完成发射攻击后,迅速加速做个破S型机动,向后上方爬升,对方被迫进行尾追和高度差情况下,导弹的有效射程会非常可怜。因而我军拿歼-20扮演“入侵者”,来与拥有预警机支援的歼-10、歼-11进行对抗,砥砺部队,歼-20依然可以取得17:1的交换比战绩。最可怕的就是歼-20与F-22这种拥有超机动性能的隐身战斗机,他们可以肆意决定交战时机。而F-35这种不具备超机动能力的隐身战斗机,正常情况下交换比应该在4:1左右(2019年美国海空军评估对四代半战斗机作战效能)。

非隐身战斗机如果想要与隐身战斗机进行空战,短期内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想办法在空战中投入更多兵力,以多打少。至少要投入比对方多一倍的数量,在超视距战中损失掉1/3到1/2,然后剩下的战机与对方拼近身战。在近身战中隐身战斗机优势并不明显,即使是F-22也有备受诟病的格斗弹舱问题,格斗弹从弹舱里推出到完成发射准备需要近3秒时间,反应太慢,而开着格斗弹舱格斗就等于带两块减速板,至于连格斗弹舱都没有的F-35肥电的格斗能力更是不用提了。

通过合理安排战术,也可以更易进入近距离空战

而且IRST红外搜索与跟踪技术近年来发展神速,台风的海盗IRST系统在红旗军演中就曾60公里外发现F-22,比机载雷达作用距离还要远,而苏-35的OLS-35光电雷达可以对30公里内高机动目标用激光测距仪进行速度、角度、距离测量,从而完成火控测算引导导弹进行攻击。再加上现在AI技术和激光雷达技术发展迅猛,恐怕在不远的将来,即使在40-80公里的中距离空战区域,隐身战斗机的优势也并不明显,非隐身战机可以考虑硬吃一轮远距离打击,加速莽过去。

IRST眼中的F-22

另一种方法就更现实,那就是体系作战,现在军事冲突谁还玩兵对兵、将对将的单挑对抗?都是拼体系好不好!非隐身战斗机就挂满一堆远程空空导弹在后面呆着,前线交给隐身战斗机侦察巡逻。然后利用数据链,隐身战机将目标火控信息传输给后方非隐身战机,非隐身战机就拿着隐身战机提供的火控信息,进行盲狙。这种杀伤链模式作战效率要略低些,但远程空空导弹即使用来压制目标战机的能量,也可以帮助前线隐身战机在前线厮杀中建立更大的优势。

这种利用数据链进行第三方瞄准技术现在已经可以实现

实际上F-15EX在设计空战思路时,就有复制我们歼-16的“火力压制战斗机”概念。由于苏-27平台宽大机体拥有多达11个向前发射武器挂点,如果用双联复合挂架,就可以携带多达22枚空空导弹。而霹雳-15的射程可以达到300公里以上,歼-20使用EODAS分布式综合光电传感器,甚至可以在自身雷达不开机静默状态获取目标数据,利用数据链向后方战机提供射击数据,而后方的歼-16就相当于一挺重机枪倾泻火力进行压制。

歼-16的“野兽模式”概念

F-15EX为弥补挂点不足,计划设计四联装复合挂架,但这种挂架付出的阻力代价更大

补充说明的是,预警机虽然雷达更加强大,但其多使用分米波,对目标精度差,不足以锁定引导战机的导弹进行远程攻击。再加上预警机自身目标太大,需要躲在更后面的位置。所以在前线“跳舞”的隐身战机才是最好的侦察尖兵,这种体系配合作战,才是真正的1+1>2的使用方式。

非隐身战斗机就完全没办法与隐身战斗机展开空战了吗?

歼-16对战F-35:歼-16的AESA发现F-35的距离有点近,只有100公里左右;F-35发现歼-16的距离为114公里——理论上,他可以击落歼-16!

但是,中距弹射击中高空的高速飞行目标时,射程只有最大射程一半:AIM-120D只有160公里,减半就只有80公里——看到打不到!歼-16的PL-15最大射程肯定超过200公里,有效射程弥补了探测距离缺陷:虽然差距有十来公里,可是导弹有效射程却有所超出——PL-15的AESA制导头又比AIM-120D的PD制导头先进,探测距离也比它远——歼-16在被F-35定位之前就发射PL-15,然后转身回家吃自助餐庆功!

非隐身战斗机就完全没办法与隐身战斗机展开空战了吗?

答案是:难!难于上青天!

目前为止,中美两国的“红旗军演”,“朱日和军演”无不显示出一个答案:“掠杀”!

隐身战机对非隐身战机结局都是一边倒。中国蓝军在不熟悉隐身战法的第一年打出了十几比零。在完全熟悉了J20以后,第二年打出了一百多比零。而美国军演,不论是F22还是F35,也是多次一百多比零。唯有一次在面对F/A—18EF时,输了一次。这可能就是唯一一次。

那次战机18哥,利用自己最先进电子设备(因为是才升级,比隐身战机还好)。干扰了隐身战机雷达,最终靠近贴身肉搏,打下隐身战机。这是目前演习中,非隐身战机对隐身战机唯一战果。

那么实战会如何呢?答案可能更糟。军方不是傻子,使用隐身战机一定会带着大量电子战飞机。那么非隐身战机这点电子战优势,在实际战场基本上很难做到。

唯一的可能就是刘慈欣的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非隐身战机一方使用全频带阻塞干扰,把双方雷达都搞成瞎子,那么双方只能凭借红外线和目视两种方式战斗。这可能是非隐身战机唯一的机会。

ps:可怜一下现在的读者,《全频带阻塞干扰》一书,你们不可能看到原版,只能看超级大改版本。[呲牙]

非隐身战斗机就完全没办法与隐身战斗机展开空战了吗?

可以,非隐身飞机一定要吃亏。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这仗怎么打。

非隐身战斗机就完全没办法与隐身战斗机展开空战了吗?

几乎无法赢得空战,主要原因是非隐身飞机的雷达是看不到隐身飞机在什么地方,无法发现对方飞机,怎么能击落对方?就像蒙住眼睛的武士怎么能赢没有蒙住眼睛的武士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