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研制出五代机,但仍有300多架二代机服役,为何不退役?你怎么看?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必须要有足够的装备密度,来支撑对国土的“全疆域、全时段”作战能力,否则,仅靠数量有限的先进战斗机,肯定无法覆盖如此广阔的国土和领空。

图为歼-20战斗机,他是我国已经量产的五代机,目前已知有2条脉动生产线,但是生产力从未完整放开。

我国目前有第五代战斗机30架左右,歼-20的脉动生产线虽然有两条,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开产能,一方面因为歼-20的改进和升级还在继续,一方面也因为歼-20造价太高,短期内无法形成足够的产能。相比于产能有限、数量有限的歼-20战机,我国还装备有1000多架第四代战斗机,包括歼-11A/B、歼-10A/B/C、歼-16、苏-27SK、苏-30MK2、苏-35S等中型、重型四代机,规模非常大。

图为歼-10B和歼-16战斗机,目前他们是人民空军的一线主力战斗机。

当然,第四代战斗机也不便宜,数量缺口也很大,我国去年还在进口俄罗斯的苏-35S战斗机,就是因为四代机的产能也跟不上替换的需要。我国不仅仅有300架二代机还在等待替换,而且还有100多架较老、服役时间较长的四代机初期型号也在等待替换,这些飞机不能完全依靠第五代战斗机去替代,毕竟歼-20单机造价目前超过了6000万美元,对于我国而言还是太贵了,目前还是需要以五代机和四代机的搭配来解决规模问题。

图为FBC-1“飞豹”战斗轰炸机,和俄罗斯的苏-24、德国的“狂风”战斗机作用类似。

另外,第二代战斗机还在服役,也因为第二代战斗机有一些特殊的作用。现代科技的发展让第二代战斗机也有了使用主动制导空空导弹的能力,比如歼-8II M战斗机,他就可以使用PL-12主动制导中距离空空导弹,在现在这个空战主要发生在中距离和超视距的时代,能够发射中距离主动制导空空导弹,就有和先进的四代机过招的可能性,虽然二代机因为能量机动能力不足,很难躲避攻击,但是好在速度够快,可以在发现敌机时快速升空截击,在速度上他一点也不吃亏。

图为歼-16战斗机,海航和空军对其都有很大需求,但是目前海航还没有歼-16装备,可见装备缺口很大。

再者,很多国际也都还装备着第二代战斗机,莫说是我国了,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都装备有大量的第二代战斗机。俄罗斯的苏-24、苏-25,英国、德国、意大利的“狂风”战斗机、法国的“超级军旗”战斗机、“幻影”战斗机、日本的F-4D“鬼怪”电子攻击型,就连美国自己也装备有少量的F-5战斗机,在国民警卫队的序列内。

图为歼-8II M战斗机,有2.3马赫以上的最大飞行速度,而且具备发射主动制导中距导弹的能力,BVR空战阶段可以有一定威胁。

也就是说,第二代战斗机的同代对手,目前满世界都是,大国都是这样,更别说一般的中小国家了,什么伊朗、土耳其、伊拉克、越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甚至还在拿二代机作为空军中数量最多的战机,以保持足够的规模,降低军费开支,而对于菲律宾等国而言,第二代战斗机是奢望,他们有战斗机都是很好的。

图为日本的F-4D“鬼怪”战斗机,他是一种经典的二代机,被称为“最强二代机”。

如此看来,第二代战斗机的时代还没有完整的过去,在未来的10年中,二代机之间的空战也还会比较常见,全球200多个国家,不是每一个都是美俄中这样的大国,从二线大国开始,第二代战斗机都还会存在很长时间,所以我国也没有必要就赶快淘汰掉二代机,反之,利用二代机保养维护便宜,使用成本低、反应速度快的特点,稍加改进,使之具备中程空空导弹发射能力,作为空空导弹发射载机,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图为我国海军航空兵现役的歼-8II M战斗机。

另外,第二代战斗机以其截击作战的优势,往往还可以拉成拦截线,一线平飞,以拦截战场正面的敌人无人机、巡航导弹等低空飞行目标,这样也算是降低了主力战斗机的出击和巡逻频次,降低了先进战机的消耗,其实也算为整个空军战斗力的保持和完备率做了贡献。

我国已研制出五代机,但仍有300多架二代机服役,为何不退役?你怎么看?

我国目前是大国中同时在役三代战机为数不多的国家,就连越南这样的国家都将其全部米格21战机退役封存了,我们为何还在服役?而且二代战机的数量应该不止三百架吧?应该有差不多五百架。其中歼7系列200多架,歼8系列100多架,歼轰七飞豹至少有150架在役。总数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空军。再说了,我们已经拥有歼10以上性能的战斗机数量超过1300架,完全可以将这些二战战机全部退役封存,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保留这么多的二代机呢?

现有二代机还有哪些价值?

在中印边境冲突之前,部署在西南方向用于应对印度的战机竟然是歼7和飞豹战机。您敢信吗?后来在中印西部冲突发生之后,才被换成了歼10C和歼16为主。也就是说,我们的空军在大量威胁尚不严重的区域,还在部署二代战机。当然,除了西南区域,我们的北海舰队航空兵也是全部部署的二代战机,主要以歼8为主,近些年才开始有部分歼10和苏30划拨给北海舰队指挥,数量比较少,还不能和东海和南海舰队的先进战机规模相比!

这些二代机性能上明显落后了,谁都知道这些战机不会在危险的前线执行任务了。但是我们不退役这些战机,说明还有利用价值。那么这些战机的利用价值究竟是什么?

我的看法是训练飞行员的成分要远大于执行作战任务。我国空军的教练机比例并不高,而且大多数都是歼教9,这款战机实际上就是在歼7的基础上改进来的。飞行员的训练有个程序的,先是飞最初级的螺旋桨飞机,然后是最早的喷气式飞机,很显然我国的歼5,歼6已经全部退役了,所以应该是以歼教8为主,这个阶段飞行员可以从熟悉飞行过渡到飞喷气式飞机并做出各种机动动作。歼教9山鹰教练机本质上还是二代机的底子,多以飞行员用这些飞机也仅仅能掌握第二代战机的飞行技术,做各种格斗动作和发射最初级的格斗导弹。而歼7的后期改进型号是比山鹰教练机先进得多的,所以可以作为第三代战机的预训练机型让飞行员先来熟悉。目前在军队服役的这些歼7飞机,基本上可以满足训练飞行员从二代向三代过度的机型。而歼8飞机的话,因为改进了先进的PD雷达和先进空空导弹,实际作战能力已经非常接近早期的歼10战机,可以作为准三代战机的训练飞机使用,当然了,这种小展弦比的设计最大的好处是超音速性能出色,所以歼8系列的话可以作为高端训练机型。

另外,从实战的角度出发,目前歼8作为高空高速截击机,还有存在的必要,因为美国相应的高空高速侦察机依然在服役,只要这些侦察机不退役,我们就有必要保留适当数量的歼8对其进行拦截。另外,对于三代机,歼8虽然打不过,但是可以利用现有的空战体系的信息化能力,在高空中作为霹雳12的载机使用。虽然战机性能落后了,但是可以挂载性能先进的空空导弹,在预警机的指挥下还是可以发挥出相应的战斗力的。

除了歼7/8,自然还有歼轰7飞豹。这款在2017年才停产的多用途战机虽然空战能力不行,但是挂载能力出色。我们连轰6这种老爷轰炸机都依靠先进的空载导弹找到了用处,更不要说飞豹这种性能达到上世纪90年代水准的战斗轰炸机了。飞豹出色的挂载能力一次可以最多携带5吨弹药,执行对海打击任务。在现代我国预警机大量装备的基础上,飞豹的性能虽然仅仅二代半的水准,但是却可以发挥出和三代战机一样的作战能力。关键是这款战斗轰炸机的航程远,载弹量大,机体比较新,还有很长的机体寿命。同时因为这款战机并不负担繁重的空战任务,作为大航程导弹载机,还是有非常大的用处的,现在退役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另外这种战机未来在大规模装备歼16之后,作为歼16的训练机型使用是再合适不过了。虽然歼16大量采用了五代机的技术,比飞豹要先进得多,但是飞豹也同样大量采用了四代机的技术,在技术衔接上困难不大,如果未来可以使用飞豹训练歼16飞行员,那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一国空军的战力主要来自于训练,如果不能保持一定的训练强度,在战时飞行员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关乎到空战性能的发挥。而我国的现役教练机相比美国来说,大概只有人家的五分之一,如果将这几百架的二代机用作训练使用,那么我们的差距就会缩小到一半,这样我们在这方面就不会太落后!

机体寿命尚存,直接退役封存难道不比保有他们更划算吗?

战机封存一般是将那些剩余寿命还比较多,还有利用价值的战机封存。以方便在需要的时候迅速启封参加战斗。这是一种在战时可以弥补消耗的一种做法。而对于那些剩余寿命几乎耗尽的飞机而言,是不具备封存的价值的,因为将这些寿命耗尽的战机封存,就像将一辆报废车辆封存一个道理,即便是保护的再好,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启封投入使用。

我国如果像越南那样,将剩余寿命还有很多的米格21封存的话,意味着我们需要将现有的几百架二代,二代半战机封存数百架的规模。我个人对此并不持支持的态度,这是因为这些战机的性能本来就落后了一代了,现在再封存起来,什么时候会发生战争?战争的时候这些战机还能使用吗?再说了,即使是封存了,这些战机在漫长的封存时间里也会消耗剩余的寿命,只不过消耗的比较慢了而已。

启封封存的战机虽然速度快,但是投入并不小,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也是需要更换很多的零配件的。这会导致启封只是应急准备,而非长远之计。作为工业大国的我国,在战时可以迅速补充战损,根本没有必要去依靠性能落后的战机来补充数量,这或许是我们不考虑大规模封存战机的原因吧?

与其在将来不一定用得上,倒不如在现在物尽其用,将其剩余寿命消耗完再说。当前除了飞豹战机之外,具备作战能力的还有歼8,这些战机在未来的战争中还具备一战之力,所以可以继续留着使用,和平时期我们依靠这些装备训练,战争时期我们可以用他们作为诱饵或者第一波攻击波次再或者在预警机的协助下进行现代武器的发射,都是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的!如果直接封存,很可能现在的剩余寿命根本就用不上,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现有的三代以上战机数量足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吗?

目前我国空军拥有的现代化三代以上战斗机数量高达1300架以上,预警飞机60架左右,其中大概50架左右的空警500.这样的规模仅次于美国空军,作战能力甚至比俄罗斯还要强大。而且我们的三代以上战机的数量还在以每年一百架以上的规模增加,未来至少会达到美国空军的作战能力,这些都在向世界展示着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的成果。当然,这个数量即便是现在就爆发大规模战争也是够用的,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来我们附近,也无力组织起相当于我国空军实力的空中力量,他们本土防御,其他战区的部署会限制美国在我周边部署的能力。也就是说,咱们自保有余。

而目前的500架左右的二代机中,至少还有300架以上的规模可以发挥出100架以上的三代机的威力,也就是说,咱们目前防御是足够的,不考虑远距离攻击的话,我们完全可以依托现有的空军实力应对任何级别的威胁。就算是世界大战,也总该有个过程吧?敌人可以准备大规模建造,我们一样可以,而且我们的速度只会更快,快到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赶上我们的脚后跟的程度!

但是以上也仅仅只是一种比较冠冕堂皇的说法,对于我国来说,现实威胁还是存在的,那就是我们迫不得已需要统一战争的时候,我们要面对美日的联合干预,这需要我们将所有家底都压上才行。虽然我们心里清楚,美国不会因为台湾而和我们死磕,但是我们必须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我们只有对最坏的情况拥有反应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冲突中取得主动权!而保有2代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有我国的空军力量,这是目前最要紧的需求,毕竟我们的先进战机实力还不能达到全球第一的水平,既然无法保障超越所有的潜在对手,那么就把我们所有的力量都留着,这样我们未来的底气自然也会更足!

二代机之所以还在我空军服役,主要原因是我们这些战机的机体寿命尚在。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就连美军不也是保有大量的二代机吗?这些战机虽然性能上已经落后了,但是可以在别的地方发挥能力,并不是说落后的装备就一定要淘汰,这很显然是不实际的。我国在役的这些二代机中,一部分可以发挥一定的战斗力,另外一小部分可以作为教练机训练飞行员使用,而一旦周边有事,还可以直接派出参战,有这么多的弊端,哪个选择不比退役了强?

我国已研制出五代机,但仍有300多架二代机服役,为何不退役?你怎么看?

俗话说“胖子不是一口吃的,但是胖子却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我们的空军也一样,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90年代我们连三代机都没有装备多少,而且仅有的那几架还是从俄罗斯买来的苏-27呢!而如今我们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不要过于急切,给我们空军时间好吗!我们的一,二,三代机的代表

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下,我军方标准歼-20属于四代机,而歼-10系列,歼-11系列都属于三代机,而歼-7系列,歼-8系列都属于二代机。如果按照美俄目前的标准,整体上都是提升了一代,也就是说,歼-20,F-22,苏-57,F-35这都是五代机。也就是我们题主所说的五代机了,这样就不容易混淆了。而题主所说的二代机就是我们的歼-7,歼-8系列。真正高大上的科幻歼-20战机

我国目前拥有1300余架三代机(按照我们军方标准说话),包括歼-10A/B/C,苏-27SK/UBK,苏-30MK/MK2,苏-35S歼-11A/B,歼-15,歼-16,还有一些歼轰-7飞豹(其实应该算是二代半战机)。而我们目前换装的主力是以歼-10C,歼-15,歼-16为主,苏-35S就是固定的购买了24架。满满的科幻色彩的歼-16战机

而在四代机方面,我们歼-20战机是在2017年中旬开始装配部队服役的。目前数量还不清楚,外界普遍猜测应该在20架以上。歼-20战机还是属于小批量装备部队时期,歼20战机还没有完成真正的全面生产,与其配套的WS-15发动机还没有定型,目前还不会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量产应该会在2019-2020年开始,而且可能要生产10年以上的时间。

也就是说战机的研制生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更新与替换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到目前我们为什么还会拥有几百架的二代机了。而我们的二代机的数量一直程逐渐下降的趋势,2017年的时候我们二代机还有600多架呢,而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在进一步缩小。这就已经说明了我们在快速换装,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空军面临的换装压力还是很大的,除了老旧的二代机歼-7、歼-8需要换装以外,我们还有90年代初期引进的苏-27SK都已经到了飞行大限(主要是我们使用的强度太高,飞机已经到了安全寿面年限),我们不得不要对其进行逐渐的退役,换装我们的新战机。成排的歼-7战机依然在服役

而所谓的老旧的歼-7、歼-8都是90年代生产的,还有部分寿命没有用尽,完全还可以执行,防空截击,对地攻击等任务,还可以再继续服役到2020年以后,那么在我们的新机没有生产出来之前,继续使用二代机,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歼-8Ⅱ战机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束语,作为事物发展都需要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的战机也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新陈代谢总是需要逐步的来完善,更何况我们国家为了改革开放,亏欠我们军队的时间又那么多。我们需要改观,那就需要时间,给我们国家一些时间,给我们军工人一些耐心,相信我们的成就会越来越让大家满意,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去看今天的珠海航展开幕了!!

我国已研制出五代机,但仍有300多架二代机服役,为何不退役?你怎么看?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一块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根据统计,中国目前有600余架歼-7和歼轰-7,以及143架歼-8,合计超过700架。这么大数量的二代机,其实根本没有在短期内全部换掉的可能性。并非是中国不愿意换,而是换掉的代价实在是太过巨大。

目前世界各国之中,战机数量超过1000架的屈指可数,甚至于很多时候几十架或者几百架二代、三代机就是一个国家全部的空中力量。即使按照一架战机500万美元的低价来算,中国这700余架歼-7和歼-8战机的总价也要接近40亿美元;而假设用以替换其的的歼-10价格在3000万美元左右,则退役这些战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将会高达250亿美元。

要知道,过去一年里中国的军费还不及2000亿美元,假设四个军种平分这笔款项,则空军一年所能够获得军费还不足500亿,拿出一年一半的费用来进行战机的更迭根本没有可能,更不要说用于接班歼-7、歼-8的绝不仅仅只有3000万的歼-10,更昂贵的歼-11、歼-16、歼-20和更多的歼-15都是需要花钱的。另外,中国目前战机产能也不足以在一年到数年内生产出如此庞大数量的4代和5代机,因此空军战机换代并不是一件能够速成的事情。

我国已研制出五代机,但仍有300多架二代机服役,为何不退役?你怎么看?

先来说几个问题:第一,按照我军方的划代标准,歼20、F22、F35、苏57同为第四代战斗机,五代机不过是处于初始研制阶段。第二,如果按照俄罗斯标准,歼20、F22等被称为五代机,但我国并没有第三代战斗机。第三,题主说的这“300架二代机”还是太少了,如歼7、歼8系列的二代机及其改进型,我空军目前约有700架。运20、歼20编队飞行

本文中,皆按照我国军方的划代标准来称呼。我国四代机歼20已经开始小批量产,并加入作战部队。两个双机编队共4架歼20已经到达珠海航现场,参加11月6日开始的航展,而且歼20还与运20进行过编队飞行,应该是在进行飞行表演的彩排。那么,歼20都已经开始服役了,约700架的二代机及其改型为何还不退役?儒道之主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代、三代改进型、四代机的产能,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直接替换几百架二代战机。

实际上,我国等着淘汰、退役的战机还包括早期从俄罗斯引进的苏27。但短短二、三年就想更换700多架战机,这根本就不现实,也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产能达不到,军费不够用。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中,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包括美国。歼7、歼8系列这些二代机及其改型,显然是已经无法适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战场,目前已退居二线。退役,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也是迟早的事,但最重要的是需要时间——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先可那些已经到达服役年限的战机退役。

沈飞重启歼11B生产线,新生产的歼11B与之前的歼11B没什么大变化——大家期望的“更换有源相控阵雷达”等,根本未变。很多人因此大批沈飞“只能造这些东西”,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沈飞生产哪款战斗机,是它自己说了算的?沈飞有性能更好的歼16,为何空军不订购歼16,而选择歼11B?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就拿美国为例,F22是公认世界第一的战斗机,美国为何不把战斗机全部换成F22?答案再简单不过了:换不起。

沈飞重启歼11B,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部队等着用战斗机。这些部队包括:新扩编的部队,二代机等面临淘汰的部队。我国目前正在生产的战机包括歼10C(歼10A、B已停产)、歼20、歼16、歼11B等,别说是一下子替换,就目前来看,歼10C、歼16、歼20的产量根本无法满足二代及其改型等战机的正常退役速度。所以,才会重启歼11B的生产线。对于那些没到退役年龄的二代机,改装已经没必要了,保证让飞行员有战机可飞,是唯一目的!

我国已研制出五代机,但仍有300多架二代机服役,为何不退役?你怎么看?

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首先要说的是,我国二代机的数量远不止300多架,我国空军、海军航空兵目前二代机的数量超过700架。

今年春节期间空军老旧的歼7出来拜年,让很多观众恍然大悟:没想到已经列装歼20、歼16、歼10C等新锐装备的我国,竟然还有上个世纪60年代水平的老旧歼7.空军用这种近乎家丑外扬的方式很直白的表达了一个意思:给钱!

笔者曾经根据英文版维基百科的数据统计过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各型战斗机的数量,简单的统计结果如下:

歼7:418架

歼轰7:194架

歼8:143架

歼10:260架

歼11:348架(包括苏27)

歼15:30架

歼16:50架

歼20:28架

苏30:100架

苏35:24架

合计:1595架

根据这个统计,我国目前拥有接近1600架战术飞机,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位列世界第三。但是仔细分析我国机队情况,就会得出一个非常悲伤的结论:歼7、歼8、歼轰7这三种二代机的数量为755架,差不多占了半壁江山!我们可以这样说,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空军主战装备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列装了一批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的战机,但是整体上来说,我们还是一支质量水平较低的空中力量。目前的现状与我国立志打造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空军要求差距很多;与我们的对手相比也是差距很大;与未来战争对空中力量的要求差距也是很大。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任重道远。

诚然,目前我国第一款四代机歼20已经开始在多个单位列装,初步形成了战斗力。但是受制于发动机等配件供应压力,目前歼20刚刚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每年的产量不超过两位数,目前列装的总数也超不过20架。而第二款四代机据称刚刚获得立项,离正式列装恐怕至少还有5年的时间。

反观对手那边,F22已经装备187架,甚至早就结束了生产。第二款四代机F35目前交付量已经超过300架,而且年产量接近100架,这还是小批量生产阶段。

美国在航空工业方面的深厚底蕴让人叹为观止。目前日本已经接受了第10架F35A,在四代机的数量上没有被我国落下太远,而韩国已经接收了第一架F35A。对于我国来说,四代机已经从遥远的威胁变成了眼前实实在在的威胁。

目前我国装备的歼7、歼8和歼轰7,虽然整体技术水平略差,但是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尤其是接近200架的歼轰7飞豹,目前仍然是我国最重要的战术打击力量。

飞豹的载荷航程性能非常优秀,可以在获得制空权的情况下执行炸弹卡车的任务。虽然性能更加先进的歼16目前正在大批量换装,但是歼16首先要配合歼20执行指控任务。机体还比较新的飞豹仍然是我国重要的打击力量。

歼8的空战性能已然落后,但是摇身一变成为战术侦察机后,仍可以利用自己高空高速的优势获得生存空间,仍有相当的战术价值。

数量最庞大的歼7才是最需要淘汰的。目前我国的歼7除了执行有限的边境管控任务外,已经没有什么真正的战术价值,唯一的作用就是保持空军编制,维持一支庞大的飞行员队伍。

但是,这么多二代机很难一下子就完成换装。目前我国能生产战斗机的厂商有北边的沈飞和南边的成飞。沈飞主要生产歼16、歼15,近年来又复产了一批歼11B系列。成飞主要生产歼20和歼10系列。目前两家主机厂每年交货的战机数量在100架左右,仅次于美国。这样的生产速度已经接近饱和,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空军的需求。所以,南北两家主机厂、包括发动机生产厂商目前都在扩建厂房、增加生产线。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就别在黑这、黑那的了,在中国空军对新战机望眼欲穿的情况下,每家厂所都很重要。

说道这里,笔者要提一下中俄间苏35的交易。我国订购的24架苏35目前已经完成交货,现在网上为是否应该继续订购吵得不可开交。有些人认为继续订购苏35说明我国的歼20、歼16中看不中用,如果好用的话,为什么还要继续订购苏35呢?笔者觉得,有这样想法的人要么是心理阴暗、要么就是智障。苏35无论是否强于歼20、歼16,至少它比歼7、歼8强吧?在国内产能已经饱和的情况下,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利用国外产能以最短的时间获得顶用的装备,难道不是好事吗?

在还有6、7百架二代机急需换装、100多架苏27即将到寿的情况下,再纠结苏35是否强于歼16这样狗屁倒灶的事儿,都是些那啥。笔者坚决支持继续引进苏35,如果能用我国更先进的航电技术进行合作改进,那是更好不过的事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