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攻击舰也有甲板跑道,为什么不直接称航母呢?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类似于航母,但是却不叫做航母的军舰,比如说苏联时期的1143型基辅级载机巡洋舰、日本海军装备的22DDH直升机驱逐舰、还比如说两栖攻击舰。但是这些舰种的划分也确实是根据实际上的区别,也都有他的道理。
上图为美国海军“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下图为我国海军075型两栖攻击舰,他们排水量差距不大。
两栖攻击舰概念的出现两栖攻击舰的概念最早的发展是从英国皇家海军开始的。那是在1956年,在苏伊士运河战争进行期间,英国海军派遣“鹰”号航空母舰进入地中海,抵近了埃及海岸,他首先轰炸了开罗、亚历山大等埃及城市,这是他作为一艘航母承担的职责,但是“鹰”号航母却破天荒的抢了登陆舰的饭碗,他利用自己搭载的运输直升机,把一个营的英国特种部队投送到地面上,随后在这支部队完成任务后,英国又将其运回到航母上。
上图为日本“出云”级直升机航母,下图为苏联海军“基辅”级载机巡洋舰,他们都属于长得像航母,但却不是航母的军舰。
这是标准的两栖攻击舰用法,可以说,两栖攻击舰最早的诞生就是从航母开始的。此后,美国海军运用英国的经验,把一些二战时期建造的老式航母,改造为使用运输直升机投送部队的两栖攻击舰雏形,从这个时候开始,两栖攻击舰的概念和作战使用的理论开始出现和发展。因此,两栖攻击舰长得像航母,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本来就脱胎于航母。
图为法国海军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他是和航母差距最大的两栖攻击舰之一,但是他也拥有全通式飞行甲板。
超地平线登陆军事学说和军事的装备是互促互进的发展方式,就在使用载机舰搭载直升机发起垂直登陆的作战方式刚刚产生不久之后,美国就在上世纪70年代发展完善了两栖攻击舰的军事学说和理论:超越地平线登陆,并且在超越地平线登陆军事学说的指导下发展出了“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从此开始,两栖攻击舰作为一种独立的舰种开始出现在世界上。
图为英国海军“鹰”级航母,两栖攻击舰的概念最早就是从他的一次作战中开始的。
所谓超越地平线登陆包含了两个部分的含义,一方面发起攻击的登陆军舰是在地面部队的视距范围外,也就是在地平线之外,通常这个距离时40公里之外。两栖攻击舰在这里完成后续到达部队的换乘后,让登陆部队分别乘坐直升机和气垫登陆艇出发上岸,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两栖攻击舰的安全,也可以让登陆作战中最困难的上岸前编波、成体系上岸变成可能,也极大的增加了发起攻击的突然性。
图为美国海军的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可见其方形舰体和巨大的坞舱。
另外一个方面,超越地平线登陆也是对于登陆部队自己而言,他们乘坐的是飞行的登陆工具,因此可以轻易的越过敌人在滩头设置的坚固防御和密集火力保护,直接进入敌人纵深身后登陆,这样登陆的地域就超过了敌人防御部队可以保护的范围,一方面保护了上岸部队的安全性,一方面也加强了登陆的纵深,另外还扰乱了敌人防御部队的防御计划和布置,使其面临腹背受敌的尴尬境地,因此超越地平线登陆学说一经出现就大获市场。
图为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他是最早的两栖攻击舰之一。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发动了格林纳达战争,在那次战争中,发起攻击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从两栖攻击舰上出发,直接越过了滩头格林纳达的防御部队,空降在格林纳达首都附近,格林纳达滩头部队紧急后撤,最终撤退变成了溃散,毫无抵抗就被美军击败。这次战争体现出两栖攻击舰及超越地平线登陆军事学说的巨大威力。
图为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级两栖攻击舰,虽然拥有滑跃式甲板,非常接近两栖攻击舰,但是他依然不是两栖攻击舰,他有巨大的坞舱,也有方形的登陆舰舰型,因此并不是高速的、以海空作战为主要任务的航母。
具体的差别那么两栖攻击舰和航母具体的设计上有什么区别呢?主要表现在舰体的结构上。航母是海空作战的核心军舰,因此必须要扩大机库面积,增强航空器的操作和管制能力,同时要求航母的航速较高,能够和其他舰队编队作战。两栖攻击舰则不同,他使用登陆舰舰体,没有强大的航空操作能力,机库空间较小,主要还是依靠后部的坞舱,航速较慢,一般在25节以下,而且指挥设施和武备配置也都比较弱。
上图为意大利海军的第亚利斯特号两栖攻击舰,下图为我国的075型两栖攻击舰,他们都是排水量较大的新型两栖攻击舰。
所以航母是航母,两栖攻击舰是两栖攻击舰,最终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两栖攻击舰也有甲板跑道,为什么不直接称航母呢?
两栖攻击舰有也叫做直升机航母。但是它确实不是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是由航空母舰发展而来的,在结合了船坞登陆舰的特点以后,两栖攻击舰可以装载很多的武器装备,可以远途运输人员和大量的重型装备。和航空母舰相比两栖攻击舰装备有大量的防卫武器,不需要大量的护航舰队,可以独自执行远洋任务。因为两栖攻击舰的大小和排水量在水面舰艇中也就航空母舰比它大一点,所以在没有装备和没有办法装备航空母舰的国家,两栖攻击舰就是首选。两栖攻击舰往往是他们国家海军中的旗舰。
两栖攻击舰有四个级别,分别是小型两栖攻击舰,排水量在20000吨以下,比如韩国的独岛号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19000吨。标准配置直升机10架,运输士兵700名,装甲车或者坦克10辆,还可以在装载2艘登陆艇。中型两栖攻击舰,排水量20000到40000吨。大型两栖攻击舰,排水量40000到60000吨,代表舰艇美国LHA两栖攻击舰。还有一个超级两栖攻击舰,排水量60000吨以上,只是个设想。
两栖攻击舰主要被用来大规模装载运送兵力与装备到作战目的地。两栖攻击舰和航空母舰压根就不是一类舰船,航空母舰是用来争夺制空权的,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在完成打击瘫痪敌方目标以后,就轮到两栖攻击舰上场了,两栖攻击舰就开始向岸上运送登陆部队。两栖攻击舰虽然有甲板和跑道,但是它的甲板跑道很短,并且没有安装弹射器,不可能起降舰载机,垂直起降固定翼战斗机除外。两栖攻击舰主要还是用来装载直升机的。所以两栖攻击舰因为用途和作战方式的问题,不能叫航空母舰。
两栖攻击舰也有甲板跑道,为什么不直接称航母呢?
两栖攻击舰是一种年轻的舰种,从20世纪50年代快速发展,衍生出船坞登陆舰(LSD)、船坞运输舰(LPD)、直升机运输舰(LPH)、通用两栖攻击舰(LHA)、两栖攻击舰(LHD)等多种舰型,在现在局部战争和登陆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栖攻击舰起源于直升机航母,所以带有一定的航母属性。比如长长的直通甲板,右侧舰岛,能起运输直升机、武装直升机和短距/垂直起降(STOVL)飞机等,从外表看很像航母。
▲美国“黄蜂”级两栖攻击舰
随着F-35B等先进隐身短距/垂直起降飞机上舰,更让大家觉得二者结合可以变身为航空母舰,比如日本“日向”、“出云”级,韩国“独岛”级等。
实际上,两栖攻击舰+F-35B确实强化了航空作战能力,可以替代一部分航母的功能,甚至轻型航母与两栖攻击舰有融合趋势。
比如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战略投送舰,就增强了航空战力;意大利“加富尔”号轻型航母,则强化了两栖作战能力。
对于既想圆航母梦,又缺乏资金技术的中小国家是个不错选择。平时装装样子可以,真打起来就不行了,“样样通,样样松”。
专业人干专业事,两栖攻击舰加上垂直起降飞机也不能称“航母”。它俩在功能、结构、速度、防护、成本等方面差距很大,
▲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号
就像主战坦克和自行火炮样子相似,但炮弹、弹道、作战环境天壤之别。主战坦克能冲锋,自行火炮冲锋就完蛋了。
1、作战目不同。
两栖攻击舰的目的是均衡装载与力量投送,实现“由海向陆、以海制陆”战略。而航母的目的是争夺制空、制海权,支援登陆与反登陆作战。作战目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二者性能不同。
2、速度不同。
两栖攻击舰运载大量装备人员,船型又宽又胖,和常规水面舰艇很不一样。所以航速较低,只有20节左右,而航母一般要达到30节左右。
两栖攻击舰跟不上作战编队,也不能为舰载机提供足够的甲板风,不能冲在一线,只能等航母战斗群取得制空制海权后,再运载人员装备开展水平、垂直登陆战。
3、防护性能不同。
两栖攻击舰内部空间很大,没有航母那样的厚重装甲,也没有上千个水密隔舱,防护力比航母差许多。
▲“堪培拉”级两栖突击舰内部结构
而“尼米兹”级航母,有多重装甲防护,上千个水密隔舱,抗一两枚鱼雷也不会沉(据冷战时苏联模拟,“尼米兹”航母最少要8枚533毫米重型鱼雷才能击沉)。两栖攻击舰可没有这样的抗打击能力。
▲航母结构
4、建造标准不一样。
两栖攻击舰虽然体型巨大,却是一种经济便宜的舰艇。西班牙“胡安•卡洛斯”战略投送舰满载排水量27000吨,造价却与F100型护卫舰差不多。
在很多国家两栖攻击舰属于辅助舰只,采用大量商船标准建造降低成本。比如英国“海洋”号直升机母舰,率先用“商船标准”建造舰体。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采用模块化建造,舰体后半部按军规建造,前半部分则按照民间规格建造。
所以相比完全按军规建造的航母,两栖攻击舰自然是经济便宜了。
▲“西北风”级内部结构
5、动力系统不同。
航母动力系统功率庞大,构造复杂,性能至上。而两栖攻击舰不需要高航速,需要经济性,所以多采用与驱逐舰、护卫舰相同的柴油发动机或燃汽轮机,整体布局也跟航母差很多。
法国“西北风”级用3台8300马力的瓦锡兰柴油发电机组;45000吨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采用2台LM-2500燃气涡轮发动机,共70000马力。
6、电子设备不同。
航母的指挥、控制、情报、侦察能力更强,雷达、舰载机指挥系统更先进。两栖攻击舰的电子设备也在增强,但比航母仍差距较大。而电子设备价格不菲,在整体军舰造价的1/3以上,弥补起来可不容易。
7、支援体系相差太大。
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能上舰,但重要的电子战飞机、固定翼预警机、加油机、反潜机无法上舰,没有强力支援体系战斗力大打折扣。
要增加支援飞机,就得安装弹射器、拦阻索及各种指挥控制设备。汽缸、蒸汽管道、拦阻索等设备体积巨大,既挤占坞舱容积,也抬高成本。
再说两栖攻击舰缺乏航母那样的舰载机维修测试车间,携带的航空燃油、武器弹药也不足。
综上,两栖攻击舰不能代替航母,它的作战目标很明确,就是武力投送。加上短距垂直起降飞机,能替代一部分轻型航母功能,距离大中型航母还差得远。
也就中小国家这样玩玩,像中美俄这样的世界大国,航母就是航母,两栖攻击舰就是两栖攻击舰,各有所长才能发挥最强战力。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两栖攻击舰也有甲板跑道,为什么不直接称航母呢?
同样是甲板跑道,两栖攻击舰的甲板和航母的甲板,差了十万八千里,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不少人看见两栖攻击舰的平直甲板,就把它当作了航母、轻型航母、直升机航母,是典型的看四个轱辘的汽车长的都一样。两栖攻击舰就是两栖攻击舰,航母就是航母,俩玩意儿。两栖攻击舰不是航母、不是轻型航母、不是直升机航母,它也改不成航母。
都是甲板跑道,航母跑道的效率要远远、远远高于两栖攻击舰。
没有弹射器的轻型航母,甲板大体分三个区:起飞、降落、停靠。前半截甲板用来起飞,后半截甲板用来降落,旁边的甲板上排队。轻型航母是战机前面起飞,后面降落,前边起飞以后,后面排队的飞机立即跟上起飞。旁边的直升机也能同时起飞,一整套工作满负荷运行。
中型航母前面是两条起飞跑道,两架飞机紧接着起飞,后面排队的立即跟上。后半部甲板同时回收战机。直升机起降不耽误。
两栖攻击舰就费劲了。它的甲板没这些功能。两栖攻击舰的甲板,先天是为直升机设计的,有五六个起降点。所以它起降直升机还是很舒服的,没问题。几个起降点干各自的活,互相不影响。这是它的本职工作。
可一旦两栖攻击舰起降固定翼飞机,问题就出来了。美国级两栖攻击舰能打造F35B,咱们国内很多人也幻想出云舰改装航母,也能搭载F35B,吓的都快尿了......实际上固定翼飞机上两栖攻击舰非常麻烦,效率非常低。固定翼飞机在两栖攻击舰上起飞,得从舰尾滑行到舰首,占用整个甲板。这一架飞机起飞的时候,后面不能有飞机降落,它自己的身后也没有排队的空间。甲板前面还不能有飞机阻挡,必须全清空。固定翼飞机停在舰尾,准备起飞,前面的直升机起降点必须是空的。固定翼飞机起降的同时,直升机无法起降。
两栖攻击舰起飞1架固定翼飞机,全舰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得这一架起飞完了,再把旁边的固定翼飞机开到舰尾,再起飞,没有排队,连续起飞的能力。
轻型航母1分钟,连起飞带降落的战斗机、直升机加一起,能达到6架。而且是随时都能做到。两栖攻击舰起飞固定翼飞机,只能做到2分钟起飞1架。起飞之前要清空前面直升机位置,不能随时起飞。起飞的同时,其他的直升机、固定翼飞机也无法起降。
两栖攻击舰的甲板,在工作效率上,远远达不到轻型航母的标准。差距10倍起。
正常来讲,两栖攻击舰搭载的是直升机,轻型航母搭载的是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比,没法比。搭载固定翼飞机,两栖攻击舰甲板的效率不抵轻型航母的十分之一。
跟轻型航母比,甲板效率都有这么大的差距,两栖攻击舰还怎么叫航母?
都是甲板跑道,看着很像,其实差得太多了。
剩下的咱们以前说过,中美的两栖攻击舰航速都是20多节,航母的航速必须要30节。法国的航母达不到30节,那就是失败产品。两栖攻击舰没有声呐,不能执行反潜任务。航母有、能。这个问题咱们后面还得提,不要着急抬杠,先搁置。新航母上也都有大型相控阵雷达,两栖攻击舰上也没有。
方方面面来讲,两栖攻击舰都达不到航母的标准。
当然,这不是两栖攻击舰的问题,是军盲认知的问题。两栖攻击舰不是航母,不需要达到航母的标准,这不是问题。但有些人总把它当成轻型航母,这才出问题。两栖攻击舰达不到航母的标准,包括甲板。
方方面面达不到航母的标准,就不是航母。
航空母舰可以理解成一栖攻击舰,只用飞机,从空中一条路进行攻击。而两栖攻击舰要走两条路,空中和海面。甲板上起飞直升机,搭载机降部队只是两栖攻击舰的50%。它的另外50%在肚子里,搭载着气垫船,把步兵运到滩头。
为什么说两栖攻击舰不能反潜?因为它压根就没这个任务,没这个职能。不是干反潜活的武器。两栖攻击舰的任务是把步兵通过空中、海面两条路,运上海岸。打潜艇是其他军舰要做的事。
航母是一栖攻击舰,如果把两栖攻击舰叫成航母,它用气垫船运兵的职能就体现不出来了。而这个职能占了它50%的能力。把两栖攻击舰叫成航母,它有一半的特征无法体现。
这就像一个女人,你给她起个名字叫李铁锤。女人,这里面是两个概念:人、女人。叫李铁锤,只能说明这是一个人,有个人名。但体现不出是个女人。所以女人要叫李桂花。人和女人两个特征都能体现出来。
航母这个名字体现不出两栖攻击舰的特征。一款武器名字屏蔽了这款武器一半的职能,肯定是不靠谱,不能接受,没人会这么干。
航母就是航母,两栖攻击舰就是两栖攻击舰,两个不同的武器,干不同的活。航母打海战,击败敌人海军、夺取制海权以后,两栖攻击舰出动,把登陆部队运到敌人家里。各司其职,各干各的活。这样分配也合情合理。
所以各国都是先造航母,制海权有一定把握之后再造两栖攻击舰。后造,并不是因为两栖攻击舰更高端、更难造。而是因为分工的问题,必须得先有航母后有两栖攻击舰。实际上两栖攻击舰的建造难度、成本要远远低于轻型航母。方方面面达不到标准的另一面是:省钱,难度低。
这是两款不同的武器,有些人吃饱了撑的,想不开,自己幻想,编各种理由,非得把两栖攻击舰说成轻型航母,没有任何意义、没有半点必要,更是个错误。
把不是航母的东西非得叫成航母,就是错误。
没必要、没意义的错误。
简单的讲,如果打海战,反潜、反舰、空战,最差的轻型航母也比两栖攻击舰强百倍。但往陆地运兵,得靠两栖攻击舰,航母不行。
干的不是一个活,标准、职能完全不同,非得起一个名,不是闲的嘛。
两栖攻击舰在本质上属于运输舰,它的甲板、直升机、船舱、气垫船,都是为了把步兵运上岸。
而航母是纯纯的战舰,它的甲板、舰载机是为了和敌人的海军、空军、潜艇打架。
虽然都是甲板,两栖攻击舰的甲板是为运兵准备的。起降直升机是主业。起降固定翼飞机是可有可无的。
而航母的甲板是为战斗机打仗准备的。
都是甲板,职能完全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
两栖攻击舰也有甲板跑道,为什么不直接称航母呢?
两栖攻击舰是现代海军中一种外观上和航母非常类似的舰种,诸如也具有飞行甲板。但是两栖攻击舰并不能归类为是航空母舰,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多区别,大致有下面一些。
一、性质和用途的不同
航空母舰是以航空作战为主的军舰,说白了就是进行航空作战的平台军舰。而两栖攻击舰则是进行对岸两栖作战的军舰,是两栖作战的平台,而并不以航空作战为主要用途。
二、搭载的飞机不同
航空母舰因为是进行航空作战的军舰,其舰载机结构齐全,通常要包括预警机、战斗机、反潜和搜救直升机等。
两栖攻击舰是以两栖作战为任务的军舰,虽然也能搭载舰载机,但是其舰载机完全是围绕遂行两栖任务而配置,主要是用于兵力上岸投送和火力支援的飞机,诸如直升机、短距/垂直起降飞机等。
三、舰体构造不同
航空母舰具有完整的飞机起降和收放维护设施。而两栖攻击舰只有有限的飞机起降、收放设施,因为舰体内的很大部分要用于布置类似船坞登陆舰的坞舱,以实施登陆艇的装载和投放。
两栖攻击舰也有甲板跑道,为什么不直接称航母呢?
扁豆馅的月饼,为何不叫包子,这是电影《私人订制》中的情节。与今天的讨论题目很相仿,你还别说,在中国075没有问世之前,除了美国之外的国家,真还拿两栖攻击舰当成航母了呢。
之所以被当成航母,一个直接的理由,就是二者皆为直通式甲板,更加上英美二国先后打造出两款垂直起降战斗机,“鹞”式和F-35B,前者作为二代战斗机,而后者可是典型的五代机。被不少小国买去,轻松即被用于两栖攻击舰,秒变于航母,都还以为挺好的,开出去有万般的威风,极限条件下使作,亦可搭载10架以下固定翼战斗机,可以制空,亦可制海,不是航母是什么?
搞得挺热闹,有称直升机航母者,也有称多用途两栖舰的,并且使用民用标准而建造,似乎花钱不多,用途不小。
可是在最早打造两栖攻击舰的美国看来,两栖舰只是作为超地平线夺岛攻击的一种特种舰只,以其均衡搭载,由海向陆攻击,可以多种任务直升机或偏转翼飞机,向对方腹心地带投送人员和装备,不再向对方既设阵地攻击,可有效避免坚固阵地的高伤亡,并且严格按照军用标准而建造。
航母就是航母,其以起降战斗机数量庞大,达到了七、八十架之多,核动力,弹射器,10万吨,无人能与之等类并肩,正为制空制海而生,成为其有效干涉地区事务的利器与重器。远在大洋彼岸,对一中等军事强国,或四艘,或五艘,即可全面取得军事优势。国力不一样,理解自然有偏差;作战对象迥异,两栖舰亦可化身为航母的,呵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