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系战机和美系战机本质上区别在哪里?

苏系战机和美系战机系出同源,都是由消化吸收二战德国喷气机技术作为开始的,当年德国战败,苏联率先把德国关于喷气式战斗机和导弹技术的大量资料运回苏联翻译分析,美国也紧随其后,带走了一部分资料。这造就了二战之后、冷战初期,美苏大量武器装备类同的情况,当时还没有什么苏系和美系的区别。

第一代的米格15和美国的F86佩刀,都是气动布局非常接近的战斗机,他们出现在朝鲜战场上,也基本上打了个平手,不过米格15凭借更加轻便的优势,比F86的战绩要好一些。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两款苏系、美系战机的鼻祖放到一起比较,就会发现他们实在是太像了,就像是双胞胎,同样的机头进气,同样的圆通机身,同样角度的后掠翼,同样设计风格的垂尾和平尾,他们的基础性能也是一样的,体现的都是当年德国在二战后期的军事思想和技术水平。

美苏第一代战斗机,F86和米格15,就像是双胞胎。

但是从第二代战斗机开始,苏系和美系的区别就开始逐渐产生了,后来的米格21对F4鬼怪战斗机的时代,苏系战机更加偏重于高空高速和空战,美系战机更加偏重于多用途作战、远程交战、电子压制的特点就逐渐体现出来了。在越南战场上,第二代苏系和美系战机有了第一次交手,美国总共被击落了数百架各类型战斗机,损失惨重,当时的美国战机虽然性能更好,但是作战思想的限制导致其性能领先的优势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美苏第二代战机,米格21和F4鬼怪开始分道扬镳。

进入第三代战斗机时代后,苏系在高空高速和飞行性能的路子上走到了极端,开发出米格25狐蝠和米格31这样的飞行速度最快接近2.8马赫的超级截击战斗机,他们的基础气动布局,后来被美国学走,弄出世界上第一种四代机F-15鹰式战斗机,这都是后话了。但是在三代机对抗的年代,美国拿出手的是F-14雄猫这样的战斗机,他兼顾了高速和多用途特征,依然体现出美国在远距离交战上的优势,他使用的AIM-54不死鸟重型空空导弹,多次在远距离射杀苏系战机。

不同时代美系战机同框伴飞。

苏系和美系第三代战机的较量发生在两伊战争中,当时伊朗的F14狠狠地打击了伊拉克的米格战机,美系战机的优势开始逐步体现出来,从那个时候开始,先进的雷达、强大的格斗能力、远程的导弹打击能力,开始成为战机发展的重点,而苏联一直坚持的高空高速特征,则逐渐走入了死胡同。

进入第四代战斗机时代后,苏系战斗机和美系战斗机都坚持了同样的设计思路,比如苏27和F15都采用的升力体布局,比如米格29和F16都强调的中低空格斗作战,当时苏联也一度放弃了高空高速战机的设计思路,开始向着美系战机的思路靠拢,这体现出在经历了第二代、第三代战斗机的较量后,苏联对自己航空发展的反思和成果,产生了苏27侧卫系列这种至今依然是经典的先进战斗机,也成为了新一代苏系战机的代表。

第四代的苏系和美系战斗机的较量发生在军事演习之中,很少在实战中相遇,仅有的几次都发生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和之前的南联盟战争中,当时苏系的米格29战斗机被西方新一代飞机大量击落,但是也给西方飞机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只是伊拉克和南联盟的军事力量毕竟不成体系,米格29稍差的战绩不能代表他就是落后的,毕竟西方是在电子压制和预警机的支持下作战,伊拉克等国只能被动反应。

进入五代机时代后,俄系战机还没有走出苏27划出的经典道路,依然在发展高机动性的战斗机,然而中美两国的五代机则已经进入了4S时代,隐身、远程交战、高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开始凌驾于机动性之上,典型的极端产物就是F35,他在机动性极差的基础上,依靠先进的电子系统和隐身能力,愣是跻身世界先进战机行列。

所以说,不论是苏系还是俄系,其战机设计的思路一直在变化,但主要还是跟进美国引领的世界战机发展的潮流,在第一代对等、第二代略差、第三代完败、第四代对等、第五代稍微落后的变化中,不断的依靠军事体系的完善来弥补自己在战机性能上的劣势,这可能就是苏系和美系的最大区别了。

苏系战机和美系战机本质上区别在哪里?

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实,在第一代喷气机时期,苏系战机和美系战机区别不太大,两者几乎系出同源,都是在二战德国喷气机技术的基础上发挥出来的。所以,冷战初期,什么苏系、美系的,技术上都差不多。

比如,当年曾经在朝鲜战场上打了“平手”的米格-15和F-86,各方面都非常接近,甚至光看外形特征,长得就跟双胞胎似的(下图)。

到了二代喷气机时期,苏系和美系的区别开始愈发明显了。

苏系战机发动机劲大、火猛,更加偏重于高空高速和空战;

此外,跟地面装甲武器的思路一样,都是讲究高产量、大消耗、维护方便,皮实。不太考虑发动机寿命,反正量大,生产成本低,使劲糟呗。

而此时,美系战机则关注于多用途作战、远程交战、电子压制性能等方面,飞机寿命比苏制战机要长的多,研发方向相对偏重于综合性能。这种思路,虽然短期内可能显得弱些,但其实更有后劲和发挥的余地

这一时期,在越南战场上,发动劲大、火力凶猛的苏系战机,曾经给美系战机带来过困扰和重创。

到了三代喷气机时期,两者的区别就更鲜明了。配合着升级后的战术,美军机的后劲优势开始秒杀苏系战机。

此时,美系战机为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预警机、电子战和远程、中远程空空导弹,尽量避开近战格斗;

苏系战机虽然火猛,劲大,但精准性和系统化方面已经开始落后,有劲也使不出来。

比如,两伊战争中,伊拉克的米格对峙伊朗的F-14,显得很费劲。

还有著名的贝卡谷地之战,充分证明了电子战在战争中的关键角色。飞机性能再强大,也得搭配着系统化的作战数据链,否则处处都可能是陷阱和埋伏。

当年,贝卡谷地的“萨姆―6”防空导弹阵地被以色列导弹袭击后,叙利亚空军紧急从国内派出了60余架苏式米格-21、米格-23前往增援。然而,叙境内的战机刚起飞,就被以色列的E-2C预警机捕获并被诱至指定地点,叙以双方150余架飞机进行了一场空战。由于以军的F-15和F-16战机都配备了先进的电子对抗系统,在空战中无一损失,而叙军则挂掉了29架米格。

第二天上午,以空军用同样的办法对叙军发起了进攻,叙利空军52架飞机和7个导弹连无一幸免,而以军再次全身而退。此番较量,可谓震惊世界。

很显然,苏制战机主打的高空高速,火力猛的特色,在开始信息化的美系战机前,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发挥作用的机会。

到了四代机时期,苏/俄战机吸取了教训,也开始往信息化、系统化和人机交互方向使劲,非常重注与预警机的配合。

俄系的四代机跟美国的四代机比,设计思路比较相似,只是由于缺钱的缘故,各方面做的不算太到位。

四代机主要活跃于冷战后。但此时,俄美两国战机的较量多发生在军事演习之和地区冲突中,实战中相遇的几率比起前面那半个世纪,要低得多。在仅有的几次正面交锋中,比如,南联盟战争和本世纪的中东战场上,面对西方大规模的电子压制和预警机的支持,貌似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过,单说飞机性能的话,俄系四代机的大推力发动机虽然速度快,机动性好,但电子飞控技术上还是落后于美系战机。

在三代机和四代机上,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俄美战机的一个明显区别——美系战机很多为单发布局,但苏/俄系战机一直坚持两个发动机的设计。

(苏-27就是双发战机中的典型设计)

很显然,这跟两国的战术思路和实际国情有关。

俄罗斯地域辽阔,也对飞机的巡航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不同于美军的高低搭配掺和着用的习惯,比如F-15和F-16的混搭。苏/俄系战机主要是“职能区分”,他们看到,在格斗中,重型双发战斗机可以很好的压制单发战机,于是,非常用心的把三四代价都设计成了双发。

此外,这也符合毛熊暴力美学的风格,人家的民族性格就是追求大,大,大......

到了当今的五代机时期,相对于F-22和F-35,关于苏-57的隐身性能,至今有很多争议,搞得外界一直怀疑它可能不是一款真正的五代机。苏-57曾经多次被瞧见外挂粗犷的外挂导弹,还有从正面就能看到涡轮发动机的风扇叶片,那雷达电磁波的反射效果,估计也杠杠的...

不过,后续苏-57升级了发动机,蒙皮涂装也改进了许多。据说,改造后的苏-57,机动性非常理想,还有那个涂装,不但有很好的隐身功能,甚至自带了“防晒”作用呢。

为了塑造苏-57的正面形象,去年俄罗斯曾经下本儿拍了一部纪录片——《从T-50到苏57》。片中,苏-57现任总设计师米哈伊尔·斯特列茨对中美俄三国五代机性能进行了评价,镜头前非常自信的表示——“世界上符合五代机所有特征的只有苏-57,美系战机根本达不到俄罗斯的标准......苏-57在所有能力上都超过美国战斗机。

最后,还意味深长的说——苏-57编号的含义就是22+35=57,指——F-22+F-35的性能之和等于苏57.....”,呵呵

其实,各国飞机性能的异同,也跟其预想的制胜模式和作战理念有关。比如,中国想中远程干掉对手;而美国则是讲究隐身逼近,搞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毛熊这边呢,偏机动,要求个大,发动机禁得起折腾,能量产,续航能力强。

所以,总体上看,相对于苏系,美系飞机的技术水平还是要领先一些。苏/俄系战机的性能特点,除了缺钱外,也形象的反应了苏联/俄罗斯自身的作战需求和民族性格。

苏系战机和美系战机本质上区别在哪里?

如果非要在美苏两系的战机上找差异,我认为本质差异其实并不存在,苏系战机总体上一直在追赶美系,不断验证着美国走过的路。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技术差异就是本质区别。

美苏战机发展同源,冷战中又经历了长时间的性能对标,它们两系都曾经发展出超强规模的航空体系,拥有各种性能极端的技术验证机型,可以说以前能玩的都玩过了,甚至它们独霸了战机的常规布局,搞得别的国家只能采取其它布局弯道超车。这就像两个对手在赛车,美国人被苏联人追着狂奔,回头看一眼又拼命跑,而苏联则紧追不舍,不断借美国开出的路省力。

上图.德国Me262和英国格洛斯特“流星”各自代表了二战两边阵营的喷气机技术

众所周知,苏联与美国战后研制出喷气式战机,与他们缴获的德国科技和相关人才密不可分,德国二战时发展出了相当多的喷气式机型,总结出了相当程度的技术经验,他们在1939年8月27日就试飞了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He178,战争期间更是制造出实用型喷气式战机Me262,生产了上千架之多,这些技术经验都在战后化为了美苏两国的战利品。

上图.北美航空的FJ-1“狂怒”与苏联的雅克15(这张图其实是23,但差别不大)

所以,美苏的第一代战机极为近似,这些大量掺入德国技术的兵器产生出高度的趋同性,一个个仿佛兄弟一样。

上图.与F86同框的米格15

同代的美苏一代战机没发展多久就迎来了战火的考验,受朝鲜战争影响,双方都获得了极为丰富的喷气机应用经验,同时也在相互的战斗中第一次摸清了对手机型的能力,令人惊讶的是,美军开发的F86与苏联的米格15机型性能相当接近。

上图.麦克唐纳公司的FH“鬼怪”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清,美国发展喷气式的时间也不晚,在航空设计与技术积累上他们比苏联更有发话的权力,因此美军的喷气战机打一开始就更富含自身特色,发展的机型也更多,包括舰载机。

上图.1947年的美军舰载机F9F

在这一时期内,苏联虽然拥有米格-9、雅克15/17、米格15这样的机型,但总体还处于航空发展期,仍然在消化德国的技术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哪怕后来推出了米格-17机型,实际上也没有达到美国喷气战机的丰富程度。

上图.1951年的 F3D“空骑士”

上图.1951年 航母起飞的F7U“弯刀”

上图.1950年的F89“蝎子”

上图.1954年的“超级佩刀”

美国在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投入实用的喷气战机就有道格拉斯F3D“空骑士”、诺斯罗普F89“蝎子”、钱斯沃特F7U“弯刀”、格鲁曼F9“美洲狮”、北美航空FJ-2/3/4“狂怒”,F-100“超级佩刀”、共和F84F“雷电”等许多机型(估计老王还写漏了)。

上图.米格-17机型 1950年装备苏军

这方面苏联还真没法比,同时期拉沃契金和米格等设计局还在研究后掠翼技术。这段时期的美苏战机本质区别很明显,“技术含量”本身就是二者的区别。

进入50年代中后期以后,二代机开始出现,这时候出现了两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美苏战机,F4“鬼怪”和米格21。1958年试飞的F4“鬼怪”是美军60-70年代的主力机型,具有非常优良的空地两用性,美国空军、海军都装备了这种战机。至今日本仍然装备着不少F4战机。

上图.F4“鬼怪”

美军在“鬼怪”上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多功能应用,也更加注重电子系统的应用,美国很早就抛弃了机头进气方案,改为两侧进气,机鼻中得以容纳更多的电子系统和更大功率的雷达,升级潜力也极大。

上图.米格21时苏联航空已经整体落后,所以后来米格23被苏联划为“3代机”,导致现在4代机、5代机的混淆

米格21机型苏联后来并不太看重,但恰恰米格21机型创造了划时代的奇迹,成为扩散得相当广泛,影响时间特别长的机种。中国的歼7系列就取自米格21技术,后来的歼8改进自米格21的放大,FC-1“枭龙”源自歼7的“超7”改造计划。

从米格21和F4上面体现出了美苏两国空战理念的分歧,美军已经在电子系统的道路上大步前进,而苏联仍然在追求极致的飞行性能。同期如果没有1958年温州湾空战缴获的响尾蛇导弹,恐怕苏联对这种制空新型武器还蒙在鼓里。米格21后期的问题很具有代表性——飞行性能升级潜力无穷,电子设备升级空间太小。

上图.北越米格17其实性能远不如F4,但依靠F4的机炮问题,反倒屡建战功

当然,也不能说美军一味追求的先进就是对的,步子大一样扯到蛋,F4机型在越南战争中就扯到蛋了,当时美军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导弹上,连门机炮都不安装,结果遭遇越军米格17时屡遭毒手,不得不在改型上重新增加机炮。

上图.采用了可变后掠翼的米格23

但是,米格21在技术上整体落后于F4是毋庸置疑的,苏联人心里很清楚这点,所以他们很快开发出了米格23,这型飞机技术数据高度接近F4,成为苏联70年代的守护者。采用可变后掠翼技术的米格23兼顾了高低空性能,终于形成了苏式的多功能战机风格。

上图.F111和SU-24,双方明显走的是一样的可变后掠翼潮流

后来的三代机时代其实是美苏差异最小的时候,苏联在二代机末期似乎就已经打定了主义,只要美国出了哪类机型,苏联就必须拥有与其类似或超越其性能的东西。F4的时代过去后,美国的F111、F14、F15、F16这些机型陆续推出,而苏联也紧跟着推出了苏24、米格29、SU-27。

上图.F14、F15、F16、F18,一个时代的标杆

苏联与美国最终都进行了战机的高低搭配,这种做法从美国开始,F16搭上了F15,苏联随后也形成了类似的米格29搭SU-27组合。同时SU-27和米格29也成了F16F15搭档的技术对标者。

上图.投弹的F117,1982年该机已经服役,而SU-27到1985年才服役

SU-27出现的较晚,所以成为了冷战末期的大明星,苏联人四处拖着SU-27做飞行表演,不过这也是苏联时代最后的辉煌,美国人随后在越来越发达的电子系统和推力越来越夸张的发动机外,又加上了“隐身”指标,又将苏系飞机甩开一段距离。当SU-27还在卖力的进行飞行表演时,美国已经就隐身技术进行验证,诞生出B-2和F117这样的隐身机型。

上图.飞行表演的SU-27

苏联尽管拥有一些数据直飚美国战机甚至性能还能与其一争长短的先进机型,但归根结底在航空技术上与美国仍有巨大差距,尤其是对航空的前瞻性上,不得不承认美国是个引领者,苏联更多时候扮演的则是追赶者。放到战机技术上,这就是美苏两系战机最难以回避的区别。

上图.SU-47金雕

包括冷战后的发展也是如此,美国提出了“超机动、超巡、低可视性、先进电子能力”的4代机标准,并将之成功贯彻,发展出F22机型后,俄罗斯方却仍然在费尽心血的搞米格1.42计划,米格1.44垮台后,苏霍伊方面亦死不撒手,硬是搞出S-37“金雕”这种概念过时的战机,SU-47入役随即退役,因为谁都知道它无法与F22抗衡。

上图.SU-57

后来的T50战机更无奈,尽管俄国人已经从单纯超机动性战机的坑中回过神来,但他们仍然无法快速追上美国的步子,仅凭一个JSF联合攻击机计划,美国人就在全球占下了大片江山。F35的性能好不好姑且放一边,就实际科技含量和实用化应用来说,俄罗斯那个拍扁了的SU-27无论如何也差点火候。

而且很明显,美国仍然在做航空作战的前瞻领导者,能不能够上美国战机的性能,与美国战机有哪些差异,对比美国战机有哪些优势等等都成为当前战机设计不可回避的话题。

从T50到SU-57入役,如果说SU-47和米格1.44还存在一点苏联式的傲气的话,那么SU-57则完全是老老实实的按照美国人的车辙走了下去。

苏系战机和美系战机本质上区别在哪里?

本质上讲没有什么区别,无论是采用何种设计,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将战力最大化。只不过鉴于各国工业水平、战机研发能力、需求都不一样,所以会出现不同的技术路线。所谓苏系战机跟美系战机的划分正基于此。美系、苏系战机彼此一直是最大的竞争对手,角逐空天数十载,留下传奇无数。

一般而言,由于美国在材料、发动机、电子技术领域,始终属于领先地位,所以美军战机在应用新技术上,比俄罗斯要快一些。比如在苏式战机还满是仪表盘的时候,美国已经引入了先进的屏显技术,一平三下的经典航电布局开始广泛见于各种三代机及三代改型战机。再比如,美国率先研制出隐形战机,通过隐形蒙皮技术、大推力发动机,先进航电系统的结合,使新型战机的性能远强于普通三代机。经典的f22猛禽战机,就是美国高新技术的集合体。现代战机经典的一平三下设计

此外,美国工业技术的领先还体现在制造工艺上。与苏式战机给人傻大黑粗的印象不同,美式战机工艺更先进,做工细致,常给人一种精密的机械美感。美国战机普遍采用常规气动布局,无论是F22、F35还是F15,气动设计都中规中矩,真正的功夫用在看不见的地方。采用常规气动布局的f22

俄式战机更注重气动设计的创新,机体讲究简单实用、经典机型往往都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皮实耐操。对注重实用主义的国家而言,苏式战机是性价比的代名词。但由于不注重工艺,苏式战机往往细节不到位,多见粗糙之感,机体寿命也短于美式战机。图为俄罗斯最新的隐形战机苏57。细看可以发现腹部弹仓无法合拢,可见工艺水平堪忧。

机动性能好是苏式战机一贯的优良传统和看家本领。在崇尚狗斗的年代,苏式战机凭借优异的气动性能,常常能够制霸蓝天,足以跟美式战机分庭抗礼,丝毫不落下风。经典的侧卫家族,经久不衰,至今仍广泛服役于世界各国,成为各国空军中的当家主力,守护着一方蓝天。苏式战机沿袭了机动性能优异的特点,打响了良好的外销口碑。

要是说美式和苏式谁更好,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同代机型上,美苏战机一直是彼此最大的竞争对手。在以往的战绩上,也各有胜负,很难说一方彻底压倒另一方。

苏系战机和美系战机本质上区别在哪里?

苏系和美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点,苏系讲究耐糙耐用,不娇气,但思想比较保守,像一个企业的技术工人。美系注重科技,敢于试验一些超前的东西,思想比较开放,像企业里面搞科研的。谢谢邀请。

苏系战机和美系战机本质上区别在哪里?

苏系战机与美系战机本质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是性能有所不同,各有长处和特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