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诺夫设计局是如何衰落的?

安225、安124,安70,安178,他们是安东诺夫设计局的精品,也是绝品,今后世界再无大安东,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一个警醒我们的例子,安东诺夫的失落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国家分裂带来的痛苦是永远不能弥补的。

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发了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安225,他可以背负一架航天飞机直接滑跑起飞,总载重量可达250吨,货仓载重最大可达200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运20这样的大型运输机的起飞重量,他是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美国的C-5都不能与之媲美,美国最大的C5银河运输机最大载重也不过129吨,都不如安东诺夫排名第二的安124的150吨最大载重。

安东诺夫设计局不但研发安225这样的专用超级运输机,还研发了安124这种可以大量生产的大型战略运输机,最大载重150吨让他可以搭载两辆全副武装和人员配备的T90主战坦克起飞,或者一次投送数百人及其物资装备到达第一线,投送能力强大,而且他的生产难度相对较低,相比于安225更具有实用性,也成为了如今俄罗斯空天军最为倚重的运输机。

安东诺夫设计局为何衰落了?因为苏联解体了,大型运输机的研发需要的是什么?是配套工业体系的支撑,从轮胎的技术,到机体的材质,从加工的模具到测试的场地,从大型的应力测试到小型的风洞试验,从发动机的研发制造到配套电子系统的开发,一架大型运输机背后站着的是一个超级大国的全部工业门类,一个都不能少,就连喷涂和橡胶、塑料、玻璃这样的基础工业都能算进去,缺一不可。

可是乌克兰毕竟还是独立出苏联了,安东诺夫背后成套的上游企业全部消失,只剩下了安东诺夫的组装厂和设计局,他们什么都生产不出来。过去,乌克兰还能凭借和俄罗斯的友好关系获得一些工业支持,安东诺夫还能继续制造安70这种半大不大的中型高速运输机,但是现在不行了,连安70都造不出来了,安东诺夫只能关门。

现在,安东诺夫的专家大量来到了我国重新就业,寻找机会,我国也获取了安东诺夫大量的技术资料,甚至安东诺夫打算举家搬到我国,就差乌克兰允许,这都证明了一个道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许以后,我国生产的安124就会面世,到时候请不要惊讶。

安东诺夫设计局是如何衰落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过乌克兰真是“瘦死”

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是前苏联最为强大的设计局之一,其作为苏军航空科研院所,包括附带的生产航空厂,曾经作为苏联空军强大的象征,特别是安东诺夫设计局号称苏军60%的飞机都是由它设计而来,当然这个说法较为夸张,但是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还是设计了一堆经典机型,包括了安-225、安-124超级大型运输机,特别是安系列的运输机,占到了苏军半壁江山,将苏军运输机都承包了。

但随着苏军灭亡,原有庞大的苏军军工体系也不复存在,特别是已经独立的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无法再获得像苏军当年一样的支持和订单,甚至没有售后支持和订单,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苏军所有的运输机设计生产和制造都被抛之脑后,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陷入了极大的困窘。

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也试图极力寻求帮助,比如在乌克兰和俄罗斯关系好的时候,乌克兰就联合俄罗斯搞了安-70涡桨运输机,试图与欧洲搞的A-400M运输机相互抗衡,但随着俄罗斯和乌克兰“翻脸”,安-70运输机项目彻底黄了,甚至没有了技术支援和俄罗斯方面零件,本来是复兴的安-70运输机也完蛋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相互“翻脸”也带来了俄罗斯另一个大项目,安-178项目的灭亡:由于生产不出来俄罗斯制造的零件,安-178运输机生产和研制精度缓慢,甚至出现了沙特投资安-178运输机后,撤资了!

这对于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又是一个重大打击,同时和伊朗联合开发的安-140运输机,由于在美国的压力下,乌克兰主动放弃了,并且首批生产的8架,由于各种技术故障,伊朗坠毁了3架,伊朗方面无法忍受乌克兰制造质量这么差劲。

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竟然还向力推安-225运输机项目,这个本来在苏军体系下就生产1架的机型,乌克兰现在水平还想继续生产,显然现在的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根本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最后的利益。

我是“头条号:无名高地”,长期关注军事装备及相关领域,希望我的解答能给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安东诺夫设计局是如何衰落的?

苏联解体,各个加盟共和国(除了俄罗斯以外),都巴不得迅速脱离“苦海”,不受集权领导的制约,早日走向真正的独立;

为了从苏联独立出来,乌克兰就和俄罗斯闹了个脸红脖子粗;时任乌克兰末代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克拉夫丘克于叶利钦两人彼此之间唇枪舌剑:

一个说: “我们不给你发动机!” 另外一个马上回怼:“那我们不给你天然气和石油!” ;“那我们就再不给你粮食!” 这场争论一直延续至今。

安东诺夫设计局,那可是大名鼎鼎,所有“安”字头的飞机都是这个局设计,而飞机的核心部件发动机更是安东诺夫设计局的硬核;

安东诺夫的主要客户是俄罗斯,它可不愿意看到乌克兰政府跟买主切断联系;设计局的领导们和乌克兰政府对着干,其结果当然是“连锅端”;

从此,连年亏损,效益几乎等于零,人心浮动,技术骨干当然也不得不另谋高就,或者去了俄罗斯,或者改行当起了个体户;

世界最大运输机安225的总工程师科瓦斯基,81岁高龄的老爷子为了混口饭吃,竟然参与外汇黑市交易;被带到警察局以后,警察在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发现了飞机设计图之后肃然起敬;

苏联解体其实就是一次“政治自杀”,无论是乌克兰,还是在俄罗斯,人们最怀念的都是那个时期;那一段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历史。

安东诺夫设计局是如何衰落的?

安东诺夫设计局的衰落没有什么意外,主要原因就在于原苏联的解体,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存在基础是整个原苏联的工业体系支援,可是解体之后,原有的工业体系被撕裂了,仅靠乌克兰自身的工业实力来说,根本不可能支持这个大型航空制造企业的发展,既没有足够的需求,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及物力来支持它的发展,可以说原苏联的解体直接宣布这一家超大型企业的历史终结。

更不要说乌克兰在独立之后也没有重视发展工业等等,仅靠安东诺夫设计局自身的发展,那么根本不可能把这么样一个超大型企业支撑起来,能力下降也是个正常的,但是为直线下降,不是下降的一定水平即可。在后来的发展当中,乌克兰也采取了许多行为。可惜没有强力的支援,让企业无法发展,与俄罗斯搞了一些项目等,都没有取得成功。

俄罗斯根本不想与乌方好好的搞项目,连自己的企业都养不活,怎么可能管安东诺夫设计局呢?

乌克兰面临的就是一个难以为继的处境,没有发展的好条件了。

安东诺夫设计局是如何衰落的?

安东偌夫设计局是前苏联组建的航天研究地,前苏联解体后,被分化为俄罗斯和乌克兰。安东偌夫设计局就处在乌克兰中,所以就归乌克兰所有。

前苏联的时候,乌克兰是最重要的武装生产基地,有大量的武器装备和重要的设施以都在这里。

可惜乌克兰不懂得珍惜,政府腐败无能,很多时候靠出卖前苏联遗留的科技技术来维持,自然安东偌夫设计局以是其中之一。

传安东偌夫设计局的设计师已经来到中国,并且被中国所聘用,未来将会给中国提供大量的航空航天经验和技术。

安东偌夫设计局的衰落以和苏联解体有必然的联系,之前乌克兰和俄罗斯是一个整体,不管是经济还是技术,不管是人力还是资源都不是一个小小的乌克兰可比拟的。

在2018年前,为了共同的利益,乌克兰和俄罗斯还是有所联系的,就包括安东偌夫设计局,当然,乌克兰和中国的关系以比较不错的,在这个航天发动机最紧缺的时候,乌克兰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在2018年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彻底形成了陌路,这就是在经济状况不好的伤口上在撒了把盐。

综合几方面,安东偌夫设计局走向衰落是必然的。

安东诺夫设计局是如何衰落的?

一共有四点:

——原有的配套关系进一步被破坏

由于历史关系,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航空工业错综交织。面对乌克兰做出的“停止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的决定,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罗斯有能力在两年半之内摆脱对乌克兰军工产品的依赖,而乌克兰军工企业中断与俄罗斯同行合作对乌方来说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因为俄武装力量是乌军工产品唯一消费者。 

——市场进一步被压缩

对乌克兰航空工业来说,俄罗斯是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从克里米亚冲突升级开始,俄、乌关系降至冰点。市场对一个产业至关重要。2010年时任乌克兰总理的阿扎罗夫明确地说,离开与俄罗斯的合作,乌克兰将无法振兴本国航空工业,创造效益。他说,“显然,我们无法独立自主地振兴航空工业,我们没有这个市场,甚至我们都无法制造出像样的飞机。”

——俄、乌双方合作将愈发困难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飞机计划过去是两国共同完成的,今后继续合作则困难重重。同样,安-124的前景也令人担心。尽管市场需求十分迫切,两国早在2004年就达成协议将重开安-124生产线,在2006~2020年期间联合再制造80架改进后的安-124-100M,但是到了10年后的2013年,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还在与乌克兰副总理博伊科讨论建立合资企业恢复生产安-124的事。随着冲突升级,今后可能不是合作,而是就知识产权等问题对簿公堂。     

安东诺夫集团总裁科秋巴日前称,安东诺夫集团作为“安”型飞机的研发单位有权禁止俄罗斯在国际飞行中使用该系列飞机。另外,乌克兰将禁止俄罗斯使用安-124飞行,这种飞机具有军民两用目的。对此,俄罗斯《消息报》发文称,乌克兰没有这样的权利,这种飞机的知识产权并不属于乌克兰,它是苏联时期研发的。

——人才严重流失

乌克兰独立后,航空工业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的保障,缺乏产品市场,人才流失情况十分严重。当时,独联体各国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工厂、机构大量倒闭,军工领域许多专家、教授失业,收入锐减。特别是一些尖端行业,大量一流的工程师陷入赤贫,外国科研机构纷纷派出专家前往乌克兰,以优厚条件招揽人才。随着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双方冲突加剧,乌克兰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航空工业高端人才流失的情况还会更加加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