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格斗,歼10能否碾压歼20战斗机?

近距离格斗歼10也不能碾压歼20,歼10系列战斗机甚至不能在近距离格斗中碾压歼11B,作为一款机动灵活的战斗机,人们往往认为歼10近距离格斗厉害,但是其实,歼10从A改进到C,已经演变为一种以中距离空战见长的战斗机。

歼10属于一种中型战斗机,而且是单发飞机,这意味着作为四代机的歼10,从根子上就存在能量空战中能量储备不足的问题,我国长期举办的金头盔空战比赛中,还从未出现过驾驶歼10的机队取得金头盔殊荣的案例,此前,金头盔一直被歼11B垄断,去年被歼16机组获得,而在分组对抗中,和歼16分在一个组的歼10小组基本没有从小组突围的。

能量空战对于飞机的推重比和燃油储备以及加速、变速能力有很强的要求,飞机在进行了连串的机动动作后,还要求迅速加速获得继续对抗的高度和速度,但是歼10在这个方面显然不如双发飞机和重型飞机。歼10胜在中距离空战上,歼10C战斗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PL15导弹能确保其在BVR阶段完胜老式的四代机,甚至是重型机,但是能量储备的不足让其难以支持高强度的连续空中格斗空战。

因此,比四代重型机都略有不足的歼10,在对比歼20这样的重型五代机中,肯定更是劣势明显了,歼20还以推重比高、速度快著称,歼20的鸭翼加边条,再加上全动垂尾,以及本身的双大推优势,歼20肯定会在近距离格斗中获得足够的能量储备和机动能力,因此在格斗中压倒歼10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其实,歼10本来就不是什么主力攻势的战斗机,歼10更加类似于一种国土防空体系下的前线支援战斗机,其航程短、挂载弱、能量储备小,但是反应快、战备高、数量大,确实可以看作是四代机中一个起到基础作用的战斗机,我们不需要过分的抬高其性能,和歼20对比就更不必了。

近距离格斗,歼10能否碾压歼20战斗机?

歼10属3、3+代轻型战斗机,歼20是四代重型战斗机。

歼10、歼20是同门兄弟,均出自成都611所。

近距离格斗,主要取决于战机的机动能力。

尽管装备了矢量控制系统的歼10B也具有优异的的机动能力,能飞出“落叶飘”这样的超机动动作。

但与歼20相比,仍有差距。

超机动能力,是四代机的一个重要特征。

总师杨伟对歼20的评价:

在设计歼-20时,在世界上独创了“升力体边条鸭式布局”,这种设计用来做飞机的话既能拥有很好的隐身性能,同时还可具备很强的超音速和机动飞行能力。

飞行员张昊对歼20的评价:

我们这个飞机,机动性特别好,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飞机的亚音速性能不错,一进入了超音速就是它的天下了。

总师、飞行员对歼20机动性能的赞不绝口,证明歼20的超机动能力已达国际一流水平。

自然,也超过了同门师兄歼10。

四代战机不以近距离格斗为主要作战目标,但若与三代机近距离格斗,仍可轻松碾压对手!

谢邀!

近距离格斗,歼10能否碾压歼20战斗机?

歼20是四代机,歼10是三代机,一旦产生代差,那么战斗力就是呈几何数的差距,完全没有任何夸张!以歼20目前挂弹6枚来看(主弹舱4枚,侧弹舱两枚),在完全没有任何其他平台参战的情况下,歼20每枚导弹都可以击落一次歼10,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架歼20至少相当于6架歼10。而歼20在执行完一次任务后,还可以进行弹药补给,再次参战,只要没被击落就可以一直战斗,其实际作战能力至少相当于20架歼10。 ▲歼20弹舱 ▲歼10C

从中美双方历次进行的军演对抗来看,F22曾经在对阵F16时打出16:0的变态战绩,而歼20也曾经以4:0团灭过最强三代机苏35,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一边倒的战况,完全是因为代差所带来的绝对技术优势。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代机的低可探测度和超强的目标搜索能力!以最典型的RCS雷达反射截面积对比,歼20和F22都在0.01平方米以下,而歼10C根据之前的爆料,大约为0.3平方米,与法国的阵风战斗机基本一样,属于三代半战机中的翘楚。 但即便如此,仍然是歼20的30倍,这在战场上几乎是致命的!▲歼20、歼10C、歼16同框

我们假设歼20和歼10C装备同款相控阵雷达,探测性能一样,由于二者雷达隐身能力的差距,歼20仍旧可以在100千米之外探测到歼10,而歼10需要逼近到50千米之内才能发现歼20。以歼20携带的霹雳15空空导弹超过100千米的射程,一旦发现并锁定歼10,就可以在超视距距条件下进行攻击,歼10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将被歼20击落。而歼20的体积本身比歼10要大的多,能够安装的相控阵雷达天线的直径也比歼10大的多,二者雷达性能根本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实际作战能力相差更大。▲战斗机机头雷达

除了雷达之外,歼20还拥有与美军F35类似的光电分布式孔径探测系统(EODAS),这一系统可以为飞行员提供360°无死角的战场周视能力,这种探测器可以识别1300千米之外发射的火箭,对于空空导弹之类的小型目标也有几十千米的探测距离。即便歼10能够出其不意的在导弹射程内近距离发动偷袭,以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的能力,也可以为歼20预留出数十秒的机动逃脱时间,极大的提高了歼20的战场生存能力。除此之外,即便是二者在雷达保持静默的状态下不期而遇,EODAS系统也能够通过被动探测,先行发现歼10,并先手发动攻击! ▲歼20的光电分布式孔径探测系统

如果二者发生贴身狗斗,歼10也完全不是对手,歼20拥有两台大推力涡扇10B发动机和极其优秀的气动布局,机动能力和超音速巡航能力都不是歼10所能媲美。歼20曾经与号称超机动的苏35进行过近距离缠斗对抗,最终歼20先行对苏35实现咬位锁定,并模拟击落苏35,而歼10机动性肯定不如苏35,因此在近距离狗斗中也毫无胜算。▲歼20试飞阶段采用俄罗斯AL31F发动机,量产型采用涡扇10B,最终型将使用涡扇15

那么歼10是不是真的就完全不是歼20的对手呢?在单一机种作战条件下,歼10肯定没有胜算,但是现代战争都是高科技的体系化作战,不单单是战斗机一人之事,诸如预警机、地面反隐身防空雷达、太空侦查卫星、海上宙斯盾系统等等都可以参与到空战之中,歼10已经安装了高效的战场数据链传输系统,能够感知和接收其他平台传导的目标信息,甚至可以实现B导A射的战术。依靠高效的多平台战场支撑平台,歼10能够有效弥补自身的隐身能力差、雷达探测距离短的劣势,在这种复杂的战场条件下,歼10还是有机会能够战胜孤军冒进的歼20的!▲体系化空战才是未来趋势,光靠一种尖端装备也是独木难支

近距离格斗,歼10能否碾压歼20战斗机?

歼10和歼20在空中近距离格斗时的确拥有一些优势,但是说完全碾压不太现实!为何说歼10在与歼20近距离格斗时拥有优势,最简单的一点就是歼20没有安装机炮,近距离格斗只靠导弹获胜的概率不大。曾经美国空军觉得,空对空导弹才是未来空战的主角,未来的空战是超视距作战,空中格斗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当时美国空军的F4战斗机直接取消了机炮。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F4战斗机服役后,对决苏联米格战斗机时候吃了大亏,米格战斗机利用速度和机动性优势,在甩掉F4发射的空空导弹后,靠近F4战斗机,利用机炮击毁了F4。后来美国空军意识到了空战理论的错误,开始紧急给F4战斗机加装机炮吊舱。即使现在空空导弹越来越先进,命中率也高,但是一旦进入近距离格斗作战,导弹的命中概率就会下降。并且战斗机携带的近距离格斗导弹数量有限,发射完就没有了,无法和机炮相比。

歼20属于空优战斗机,主要为了获得制空权,它的最大特性就是隐身优势和速度优势。在实际作战当中,歼20利用速度优势快速进入战场,利用隐身优势,让对方雷达无法发现,然后发射导弹后,击毁目标后立刻返航。歼20根本就不给对手近身格斗的机会,导弹发射完了就立刻脱离战场,不和对方战斗机纠缠,否则歼20的优势就没有了,在近距离格斗时,无法与歼10等三代机相比。所以歼10很难在空中和歼20近距离相遇,歼10在远距离,就被歼20发射的空对空导弹锁定并发射,歼10可能被击落了,还不知道歼20在哪里,何来近距离格斗,根本没有机会!

近距离格斗,歼10能否碾压歼20战斗机?

歼十和歼二十空中格斗,这个好有意思的,两个中国大宝贝都是一个厂家,一定是自己厂内比划过,歼二十是歼十的双发机,有继承和发扬的,应该是占有优势的,2017年沙场阅兵时,歼二十飞行员说歼二十非常灵敏,进入超音速后就更是歼二十的天下了,足以说明,歼二十强悍,再加上我国最高水准的涡扇十五,歼二十如虎添翼,应该是超越歼十,但是,重型机对中型机的格斗空战演习中,重型机往往是吃亏点的,歼十的设计又非常好,承受大过载的能力强,也不是吃素的。

近距离格斗,歼10能否碾压歼20战斗机?

四代机的优势体现在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性能,以及周边信息感知能力,近距格斗肯定不是最强性能。而三代机强调的就是高机动能力,在近距狗斗环节可能优于定位不同的四代机,比如美国军演中面对台风、阵风,F-22战斗机同样显露出不敌,当然空战条件肯定有所限制。

台风锁定F-22的HUD面面

甚至有A-10击落F-22战斗机标志,不过这个击落是什么条件下很难想象。

歼-10有可能在上述近距环节取得同样效果,但是对于歼-20来说肯定选择最利于自己的方式作战,利用隐身和雷达优势可以更早发现歼-10战斗机,锁定之后直接发射中远距导弹击落了事。这个时间段的歼-10基本毫无还手之力,挨打之后如果还有生存战机双方才有可能进入近距格斗。

网上一直流转的歼-20没有配套机炮,如果属实这是个重要问题,进入近距格斗之后歼-20的优势并不明显。再加上没有机炮只能用近距格斗导弹互射,在高机动条件下歼-20被歼-10击落的概率很高。

当然歼-10要达到碾压歼-20可能性并不高,就算歼-20在近距空域格斗效果不理想,可以利用高速性能快速脱离。有了速度和隐身性能的掩护,歼-10再想有效攻击几乎没有可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