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第4代机歼-14“雪鸮”与歼-20“威龙”竞争落败的原因是什么?

沈飞的歼-14“雪鸮”,当年与成飞的歼-20一起竞争,成为中国空军第五代战斗机的项目,但最终落败。

因为歼14雪鸮战斗机的尺寸太大,而且隐身太差,另外气动设计太过于保守了,可以看作是一个比俄罗斯的苏57还差的飞机,但是歼20却要强很多,比俄罗斯的苏57先进很多,设计也更加前卫,因此选择歼20是正确的。

苏57+鸭翼就=歼14雪鸮。

雪鸮是沈飞在俄罗斯飞机设计风格的基础上,依靠侧卫系战斗机优秀的气动布局加以改进得来的新一代战斗机,我们都知道歼20的尺寸很大,很多军迷已经觉得有些太大了,可是雪鸮比歼20还大,而且要大许多,因此雪鸮是一架很笨重的飞机,他为了加强飞机的机动能力,还增加了一对鸭翼,但是对飞机的隐身形成了破坏。

鸭翼不破坏隐身,前提是不增加操作翼面。歼20也有鸭翼,但是人家歼20没有尾翼,因此歼20的翼面等于是没有增加的,翼面互相之间采用平行边缘设计后,飞机的隐身是有保障的,但是雪鸮不同,歼14的鸭翼是在飞机的常规布局之前加的,也就是增加了两个可动翼面,这本就破坏了飞机的隐身,再加上体积太大,因此隐身更差了。

歼14雪鸮战斗机的数字化程度也没有歼20高,新技术的运用也不如歼20.歼20有全动垂尾,有侧阵列雷达,有机翼副雷达天线,有EODAS和EOST探测器,雪鸮一概没有,当然也可以后加,但是要对其结构进行较大的改动。说白了,雪鸮是沈飞在吃透苏霍伊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发的,他和俄罗斯的苏57到有几分相似,去掉鸭翼就是苏57了。

但是雪鸮的性能也不能说很差,他确实是一架五代机,具备完全碾压四代机的实力,但是作为未来的发展而言,新一代战斗机必须是新的平台和新的设计理念,而不是老的思想的修修补补,那样是没有未来发展潜力的,所以歼20能够战胜歼14.

沈飞第4代机歼-14“雪鸮”与歼-20“威龙”竞争落败的原因是什么?

过度迷信俄罗斯苏27设计是歼14雪鸮战机落败的根源!沈飞在中国空军现代化的路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苏系列战机国产化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正是因为沈飞吃透了苏27的技术,导致沈飞在设计下一代隐身战机的时候,在飞机的设计理念上受困于苏27的范畴。雪鸮竞争失败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如果我国沿用歼14雪鸮的设计,那么我们现在的隐身战机很可能像俄罗斯的苏57那样,虽不至于做出一架拍扁的苏27,但是却会在隐身设计上大打折扣。

歼14雪鸮战机三翼面设计是其落败的重要原因,那么三翼面设计相比歼20的鸭翼布局有哪些落后的地方?

什么是飞机的三翼面设计?看上去和鸭翼相同,为何不如鸭翼设计更先进?歼14在和歼20的竞争中拿出的气动外形是三翼面设计,而歼20是鸭翼布局。这两款布局看上去前面都有一对鸭翼,那么有什么不同呢?三翼面设计的鸭翼和主翼平行,而鸭翼布局的前段鸭翼和主翼不在同一高度上。三翼面设计的前段鸭翼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机动性,而鸭翼的主要作用是提升机体升力,同时辅助提升战机的机动性。

三翼面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机动性,而且是过失速状态下,也就是亚音速飞行时候的机动性。而鸭翼设计却侧重于提升战机的升力,在超音速状态下的机动性提升则要好于三翼面设计。也就是说,在超机动性上,三翼面设计要弱于鸭翼设计。在对飞机的超机动性能提升方面,鸭翼布局胜出。

在隐身性能上,其实两者在主翼前段设置一对小的鸭翼,都会影响飞机的隐身性能。不过三翼面设计对战机机动性的影响要远大于鸭翼布局。对于机头隐身,其实两者是差不多的,只是别的方向的探测方面,因为鸭翼布局中鸭翼和主翼有一定的角度并且不在同一平面上,相比三翼面设计,对侧视隐身的效果更好。

三翼面设计相对于鸭翼布局气动外形的缺点不仅仅是以上两点。同时三翼面设计飞行操控更加困难,看似都在主翼前段增加了一堆鸭翼,但是这对鸭翼一旦和主翼位于同一平面,那么其飞行操控性的难度将会直线上升。这对于飞机的航电系统就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要知道,在歼14和歼20竞标国家下一代隐身项目的时候,是15年前的2006年,那时候我国的歼10才刚刚定型交付部队3年而已,航电系统的高要求还不足以完全满足三翼面的设计。

歼20之所以胜出,还是设计创新没有固步自封的原因

歼20由成飞设计,其在和沈飞的竞标胜出主要还是其设计的创新。上面我们提到过三翼面是受到了苏系列战机的影响。而歼20为何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呢?

F22试飞同一年,成飞就开始立项研制歼20。依照当时我国的条件,歼10都没有成功呢,做歼20?但是人家就是敢干,你有什么办法?这就是成飞的魄力。其实在新的空军下一代战机竞标中,成飞不仅仅是大胆创新那么简单,说到底还是下的精力多,付出的也更多。所以成飞看上去闲庭信步就做出来了歼20,实际上背后的付出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而雪鸮则更像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产品,无法通过空军竞标也在情理之中了。

限制歼14雪鸮顺利通过竞标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发动机

在国家竞标下一代隐身战机的时候,我国其实没有一台可用于下一代隐身战机的国产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而沈飞歼14的气动外形差也就罢了,关键是大。我们现在看起来歼20已经够大的了,而歼14的设计机身比歼20更大。更大的机体就意味着更大的起飞重量,就需要配备更大推力的航空发动机。

当时我国可以获得的最好的航空发动机是俄罗斯的AL31,这是一款装备在苏27上的发动机。装在歼20上试飞还可以,真的用这种发动机大规模量产歼20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其无法助力我国下一代战机战力的完全发挥。而雪鸮歼14战机设计的时候,其尺寸和起飞重量都比歼20大,空军主要考虑到空重的问题,将歼14排除掉了。

因为我国当时的涡扇发动机还不足以让歼14顺利的定型。当时的状况是涡扇10发动机刚刚定型,就在定型的前一年,涡扇10在地面试车的时候还出现了尾喷口喷叶片的事情。而新的涡扇15在2006年不过才刚刚造出了第一台原型机,到现在涡扇15是不是装备歼20还是大家热议的话题,何况在15年前呢?动力因素是歼14雪鸮未中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空军肯定愿意选择性能相近,但是起飞重量更轻的飞机。何况歼20本身在气动设计上已经胜出的前提下了呢?

歼14和歼20的竞争中,雪鸮落败的原因在于设计落后,并不像美国YF22和YF23竞标中因为YF23太先进而落败!

上面我们分析了歼14落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无论哪个原因都在诉说着歼14的设计是多么的失败。绝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歼14太超前而落败。这跟美国隐身战机竞标中的版本还真的不一样。我们知道,F22在胜出之前,其竞争对手YF23落败主要是技术太先进。这种说法是不是雷到大家了?先进战机无法在竞争中胜出,美国人是不是傻?

这就要说到战机的设计采用先进技术的比例了,一种战机的先进程度,意味着其所使用的先进技术的比例。F22之所以胜出,是因为其使用的先进技术比例适中,而YF23恰恰因为先进技术太多,美国空军考虑到未来战机的稳定性,拒绝了过度堆砌先进技术的方案。

这里想说一段关于歼14设计的自我看法。我们知道,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在设计下一代隐身战机的时候。首先会参考美国的F22,因为F22是中俄下一代战机的假想敌。当时俄罗斯专家依靠计算得出的结论是F22的前机头雷达反射截面积是0.1平方米,大概和美国隐身轰炸机B2相当。当时沈飞和俄罗斯方面,对下一代战机的研制是有过技术合作探讨的。而当时沈飞又比较信服俄罗斯。其实这误导了歼14的设计,导致歼14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注重隐身性能的设计。而后来的数据显示,F22的前机头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仅只有0.01平方米,比俄罗斯专家的预估隐身性能高了整整一个数量级。

沈飞在和俄罗斯的合作中,受益匪浅,极容易受到俄罗斯的影响。俄罗斯本身的战机做工就比较粗糙。所以大家看到俄罗斯新一代隐身战机苏57的隐身性能并不出色。机头雷达反射截面积甚至达到了0.5平方米的超大截面,这本质上已经不是一架隐身战机了。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沈飞还是成飞。做出了歼20都是对中国空军战力的巨大提升。我们不应该因为一架飞机的失败而贬低一家对我国空军现代化做出卓越贡献的企业。沈飞承载着民族的希望,虽然一度差点让歼10下马,不过沈飞所生产的歼11,歼15和歼16毫无疑问是我国空军的主力重型战机。其歼14雪鸮在和歼20的竞争中落败,说明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力量的快速成长。学生超过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身就是值得大家骄傲的事

沈飞第4代机歼-14“雪鸮”与歼-20“威龙”竞争落败的原因是什么?

搞错了方向、听错了歪理、用错了力气!

F-22出来后,隐身成了决定性因素,就是被群嘲不断的肥电,交付用户后,单凭隐身就能纵横天下,在各色演习中把高机动的欧洲三鸭打得完全没脾气。是的大人,时代变了,隐身时代来临,不能隐身的,就等着被屠吧。

沈飞在设计上弄错了方向,把高机动当作了优先解决和处理的方向,把隐身当作附加属性,这就弄错了矛盾的主次,这些是有公开报道和回忆的。沈飞的三翼面布局在机动性上极为优秀,达到60度迎角可控,但隐身上着墨不够,隐身性能严重不足。

成飞把隐身作为优先处理事项,建立了隐身计算、试验、测试全套基础设施,率先突破了隐身设计关,尤其是打破了鸭翼不隐身的神话,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沈飞在竞标时与俄方有较多交流,受俄方影响很大,比如三翼面设计,三翼面阻力很大,是俄方为解决苏27系列机头过重问题出的歪招,本属权宜之计,被吹成大招。其次不重视隐身,俄在27/29上机动性突出而成功,便一条道走到黑,苏57上仍把机动性当第一,浪费了大好发展机会。

在国产发动机不给力的情况下,沈飞仍坚持三翼面布局,导致总体方案超长超重阻力过大,拖垮了机动性、航程、载荷。

成飞坚持减阻设计,鸭翼天生阻力小,凭借(杨伟)高超飞控设计仍采用了高风险的全动垂尾设计,大大降低飞行阻力,获得隐身、机动、航程、载荷4丰收,加上航电突破后的加持,和体系作战的威力,最终在特定战场上压倒娘娘,迫使娘娘暗然退场。

独立自主、独立思考是非常宝贵的品质,分清矛盾主次、搞清方向、有的放矢,是工作的基本方法。这些,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是极有用的,与君共勉。

沈飞第4代机歼-14“雪鸮”与歼-20“威龙”竞争落败的原因是什么?

当年沈飞自主研发的歼-14“雪鸮(xiao)”,与成飞自主研发的歼-20威龙一起同台竞争,谁能成为中国空军未来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的科研项目,但是最终沈飞自主研发的歼-14“雪鸮(xiao)以落败而告终。

上图为歼14雪鸮(xiao)与歼20威龙对比图

首先沈飞为歼14取名雪鸮,是因为这种猛禽是鸱鸮科的一种大型猫头鹰,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羽簇。它的嘴的基部长满了毛一样的须状羽,几乎把嘴全部遮住了,有一点把最厉害的武器隐身的意思和歼14隐身战斗机正好相符。雪鸮的眼睛虹膜呈金黄色,嘴是铅灰色或角褐色,利爪是基灰色,末端黑色。雪鸮这种猛禽的羽色非常美丽,通体为雪白色,便于隐藏,突然袭击猎物。同时也有一些身上布满暗色的横斑的雪鸮(xiao)。

雪鸮(xiao)

从本文章第一张对比图来看,在气动布局上,雪鸮还是挺不错的,因为是修长的机身,高空高速性能应该也不错。再有就是带鸭翼的三翼面机体布局,机动性也不会差的,大迎角起降性能我感觉比苏27要好。但是,作为一个军事迷,大可观天下感觉雪鸮要是作为西方国家的标准三代机,它这样的气动布局绝对算得上是先进,但问题是我们中国要的是对标美国F22的隐身四代机。

大家都知道,当前国际社会上公认的四代机标准就是“4S”——隐身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防区外打击、内置弹舱。沈飞研发的这个雪鸮修长的机体加上双三角翼的设计在加上两台AL31或者国产“太行”航空发动机,我觉得超音速巡航应该是没问题,至少勉强可以达到吧。在超机动性方面这个借助全部会动的鸭翼以及三翼面布局应该也是基本没问题的。

据我从网络上了解到,当时沈飞就“雪鸮”战斗机项目曾验证过多种气动外形方案,其中包括常规布局、三翼面、边条翼以及主翼带折弯设计等都曾考虑过。最后经过内部层层论证,沈飞高层还是决定应该是确定主推三面翼布局的“雪鸮”方案与成飞主推的采用鸭式布局的歼20威龙隐身战斗机进行同台竞争。

竞争过程中,因为歼14雪鸮战斗机的尺寸实在太大,导致隐身性能太差,另外有人就说沈飞在气动设计和机体布局方面太过于老旧保守了,歼14雪鸮可以看作是一个中国版的俄罗斯研发的苏57,但是歼20威龙在隐身方面要比歼14雪鸮强很多,同时也比俄罗斯人搞的苏57先进很多,设计上也更加前卫,因此中国空军选择歼20威龙隐身战斗机是正确的。那沈飞歼14雪鸮战斗机落选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难道只是隐身性能不好吗,别说也许主要问题就出在这个三翼面气动布局上。

从上面两张图就可以看出,俄罗斯的苏57战斗机+鸭翼就=中国的歼14雪鸮战斗机。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歼14雪鸮就是沈飞在俄罗斯飞机设计风格的基础之上,通过依靠苏27等侧卫系战斗机优秀的气动布局加以改进而得来的新一代战斗机。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歼20威龙战斗机的尺寸也很大,甚至有很多军迷已经觉得有些太大了。可是当时的歼14雪鸮战斗机的尺寸比歼20威龙战斗机还大,而且要大许多,这样看来,歼14雪鸮就是一架很笨重的战斗机了,没办法,为了加强雪鸮的空中机动能力,还特意增加了一对鸭翼,但是这样做,对雪鸮的隐身性能形成了破坏,反隐身雷达容易发现。

国内有不少人认为飞机的三翼面气动布局对航电控制水平要求太高,并且容易对飞机推重比和阻力带来负面影响。在当时无论是航电水平还是发动机研发能力,对我们来说,都是技术短板,即使到了现在,我们国家的航空发动机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中国航空的发展壮大。再有就是三翼面布局对设计要求很高,需要非常细致的设计才能尽可能减少这种布局的局限性,这无形中增加了研制风险,也有可能影响到沈飞的研制进度。从这一点来看,对时间上要求非常严格的中国空军来说是不能冒的险,因为周边国家大量F22服役,空中压力可想而知。

其实鸭翼这种飞机设计并不破坏隐身性能,前提就是不能增加操作翼面。人家歼20威龙隐身战斗机也有鸭翼啊,但是歼20威龙却没有尾翼,因此来说歼20威龙战斗机的翼面等于是没有增加的,翼面互相之间采用平行边缘设计后,飞机的隐身性能是有保障的。但是沈飞的歼14雪鸮就不同了,因为雪鸮的鸭翼是在飞机的常规布局之前加的,也就是说增加了两个可动翼面,这样就破坏了飞机的隐身性,再加上它的体积实在太大,因此隐身性能就更差了,中国空军这时候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

还有就是歼14雪鸮战斗机的数字化程度也没有歼20威龙战斗机高,在许多高新技术的运用上也不如歼20威龙战斗机。就比如说歼20威龙隐身战斗机有全动垂尾,有侧阵列雷达,有机翼副雷达天线,还有EODAS和EOST探测器,可是这些歼14雪鸮战斗机一概没有,虽然它也可以后续加上,但是如果这样做,就要对其结构进行较大的改动,得不偿失了。大可观天下说得在直白一点,歼14雪鸮战斗机就是沈飞在吃透苏霍伊战斗机的基础之上研发的,它的造型和俄罗斯的苏57到有几分相似,可以说去掉鸭翼就是苏57了,这属于高仿产品。

但是从总体而言,歼14雪鸮战斗机的性能也不能说很差,但是作为未来的发展而言,新一代的战斗机必须是新的平台和新的设计理念,而不是老的设计思想进行的修修补补,那样做是没有未来发展潜力的,所以在中国空军的竞标中成飞的歼20威龙隐身战斗机就战胜了沈飞的歼14雪鸮战斗机,赢得了合同和市场。

相比沈飞歼14“雪鸮”项目的不确定性,成飞的歼20威龙战斗机进展却相当顺利,歼20威龙战斗机独创性的全动尾翼+垂尾+鸭翼+DSI的气动布局方式,使得这款战机具有良好的升力和高速机动性,能够有效弥补中国国产发动机推力不足的缺点。最关键的是歼20威龙战斗机能够尽快实现部署的这一目标,有力地减轻了中国空军的压力,威龙打败雪鸮也就顺理成章了。

广大吃瓜群众从这种国家项目的竞标中,也可以看出沈飞和成飞在技术实力和创新观念上的差距。沈飞钻研苏式战机这么多年,收获颇丰,基本上已经吃透了苏27系列的所有相关技术,但这同时也成为了沈飞科研人员的缺点,那就是自主创新意识不强,总是给人一种始终在吃老本的感觉。在自主创新这方面,成飞的成绩单和飞机设计l理念似乎更加亮眼一些,所以才能够赢得更多的好评与中国空军的青睐。

沈飞第4代机歼-14“雪鸮”与歼-20“威龙”竞争落败的原因是什么?

各方面原因都有,究其原因,可以说是沈飞太听话了,唯军方马首是瞻,哪知道后来军方要求改了,重新设计又来不及只能让雪鸮硬着头皮上,而成飞则是自己探索,最后和军方的要求殊途同归。所以成飞击败沈飞,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讲,可以说是理所应当。(歼-11D的下马也与之相似)

所以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竞争落败”一说,2006年的时候当歼-20的方案初步成熟之后,大家都知道军方肯定选歼-20。

上面这段话听不明白的话就往下看吧。

1990-2000,2000-2012,2012-2019,这3个时间段之间,中国空军的作战思路,未来发展方向经历了非常大的转变。

中国关于五代机的早期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美国的ATF计划已经是路人皆知。沈飞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了五代机的概念摸索。90年代海湾战争把解放军吓尿了,差距大的不是一点半点。

1991年年初,美国的YF-22也完成了试飞,在试飞中,YF-22展现出了惊人的性能,无论是加速,盘旋,还是巡航速度,各方面都远超当时服役的F-15与Su-27。更重要的是,YF-22的过失速机动性能也非常惊人。

基于当时的技术背景,军方对国产五代机提出了以下要求:

1, 不借助推力矢量技术的前提下,达到60度的最大可用攻角并具备实用水平的过失速机动能力。

2, 与YF-22相当的超音速与亚音速气动特性,说白了就是升阻力特性不能比YF-22差。

3, 与YF-22相似的雷达反射面积。

还有一堆航电武器系统可维护性之类的要求这里就不提了。

基于第一点,雪鸮选择了三翼面布局,并且在风洞试验中这个构型基本是能满足要求的。也就是说,2006年时成熟的雪鸮设计方案已经能满足90年代中期军方对五代机提出的要求。

但是能不能满足2000年中期时候军方的要求,就不好说了。

2003-2006年间,歼-10进入部队序列小批量服役,同时沈飞加班加点生产国产的歼-11,中国空军算是有了一点战斗力了。五代机项目的优先级也逐步提高。

同时期在航空发动机领域,WS-10和WS-15两个项目也在使劲干,不过情况一点都不好。WS-10的可靠性极差,当时装备WS-10的国产歼-11因为发动机故障的问题连基本的战备值班都做不到,大批大批地在机场趴窝。

从保险的角度讲,中国的五代机要在2020年前服役,而同时期能够用上的发动机可能只有AL-31,就算能用上WS-10B,后者的性能也与AL-31相当。在这种情况下,沈飞的雪鸮就非常尴尬了。

面对最大的潜在对手F-22,雪鸮的飞行包线的特征与F-22相似,而在气动性能不比对手好的情况下,发动机比别人差不少,最终飞机的整体性能在各个方面都会低于F-22。

而同时期成飞的歼-20就不一样了。回到20世纪90年代,我们看下歼-20的发展。在当时,鸭翼布局在欧洲航空界已经有了一些不错的产品。后来欧洲的鸭翼三杰,JAS-39,台风,阵风都在20世纪80年代首飞,其中台风的气动布局特别新颖,采用了鸭翼+边条翼+大三角翼的布局,比后来的歼-20少一个升力体。

当时恰逢20世纪末的最后一轮航空大发展,国内航空界的总体构思是,沈飞兜底,成飞创新,由于有老大哥沈飞兜底,成飞便开始了对五代机的自由探索。

结合当时的国内外最新技术进展, 提出了“鸭翼+边条翼+升力体”的基本思想。歼-20在原始设计阶段几乎是完全放弃了依靠飞机自身的气动满足“过失速机动”的要求,当时的想法基本就是:有矢量就上,没矢量就算了,先把过失速放一放。

2000年初的时候,当时中国空军的假想敌,自然是美国空军。同时期国内的四代机产量正在提升,可以确定的是歼-6,7,8这几个三代机不用当主力了,歼-10和歼-11在当时被确定是2030年前中国空军的中坚力量。

军方对五代机提出了新的思维:四代机制空,五代机用来打敌人的预警机和加油机。根据新的作战需求,国产五代机需要极为出色的超音速飞行性能与更出色的隐身特性。飞机制空能力的要求被降低,取而代之的是“预警机杀手”这样的定位。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要求,沈飞与成飞都不得不对现有的方案进行修改,然而问题在于:成飞的方案修改难度更低,工作量更小。鸭翼布局的超音速飞行性能本来就更加出色,基本就是调整飞机的展弦比,翼载荷。而沈飞的雪鸮,这玩意要改起来,大概会改的妈都不认识。

除此之外,歼-20还有很多优势,相比雪鸮的三翼面,歼-20的这个设计方案空重更轻,对发动机的要求小一些,巡航速度更高,作战半径更大。

这个我不是黑,沈飞的雪鸮,这玩意在气动布局的先进性上,还不如俄罗斯的Su-57。

在这个时候,沈飞已经基本算是认输了,雪鸮这个方案放在90年代军方看得上,但是到2006年的时候,军方不要。于是成飞理所应当的拿下了国产五代机的项目。

沈飞第4代机歼-14“雪鸮”与歼-20“威龙”竞争落败的原因是什么?

歼-14是落败的应该是多种因素。美国当年研发第4代隐身战机,也拿出两款战机来竞标,最后F22获胜。

当年YF22并不是不优秀,而是太优秀了,很多技术指标攻克不了,无法量产或者量产成本太高被军方淘汰。

一辆战斗机优不优秀,是取决于能不能制造出来和能否量产,寿命、维护保养各方面的因素。

我们从古流传下来一句话,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只有选好一个目标,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才能造更优秀的战机。无论是歼14或是歼20,如果有的选择,我们当然两个都要,但是最适合的才符合我们现阶段需求。

我们现阶段要从无到有,从有到量,再从量到质。纵观我们的发展是有这个规律。

虽然我们现在放弃了歼14,但是我们从研发中还是有收益的,通过技术的积累,我们可以从歼14基础上研发出更好的战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