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装备的炮弹到底有没有沙子?
沙子嘛,有,当然有,但是那可不是因为偷工减料或者什么贪污腐败造成的,而是纯技术原因,因为里面掺了沙子的炮弹是实心穿甲弹,近年来各路谣言总是说北洋水师的炮弹里面掺沙子是因为火药钱被贪污了,这纯属谣传了。
当时的炮弹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实心的穿甲弹,第二种则是开花弹,也就是装填了大量黑火药等烈性炸药的爆破弹,爆破弹不能穿甲,属于触发引信炮弹,当时的军舰因为是铁壳战舰的开端,因此都在表面覆盖了大量的厚重装甲,亦或者是把关键的部分,比如弹药库和锅炉等都放在有装甲保护的铁甲堡部分内,因此如果使用开花弹,虽然爆炸威力大,但是只能杀伤人员,伤及表面,打不到内部,无法击沉敌舰。
但是实心的穿甲弹不同,他打过去后是破坏敌人的军舰结构的,如果打在水线部分,就会造成进水,打在炮塔附近,就能破坏炮塔,也就是说,这种炮弹属于破坏敌人军舰的炮弹,用这种炮弹虽然爆炸威力小,但是对军舰的结构性打击是很大的,因此北洋水师最大的305毫米巨炮大都使用了实心的穿甲弹。
所以,北洋海军的军舰使用实心弹是有的,掺了沙子也是有的,但是那些是合理的穿甲弹,北洋之败怪不到炮弹的身上,能怪体制,也能怪军制,也能说技术落后,也能细节到速射炮太少,管退炮太少,但是如果怪罪炮弹有问题那就大可不必了。人类海战史上,有时候运气也就是这么重要,有些炮弹一旦命中就会引燃弹药库爆炸,比如被俾斯麦击沉的胡德号,但是有时候就是怎么都打不沉,比如大和就吃了大量的炮弹和鱼雷才沉,有时候就是这样,不要怪炮弹。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装备的炮弹到底有没有沙子?
沙子是有的,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些误解。
炮弹里装沙子,被许多人认为是北洋水师输给日军舰队的一个重要原因。记得最初看电影《甲午风云》的时候,有这么一段剧情。“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发现打出去的炮弹不炸,便让属下把炮弹给拆开,结果弹筒中流出的竟是沙子,而非炸药。当时第一感觉就是,这肯定是偷工减料了,拿沙子当炸药,连以次充好都算不上。怪不得北洋水师打不过,有这样的炮弹,换谁都是输啊。
而这笔账,自然也被算在了清政府头上,是因为他们腐败,贪污了炮弹钱,最终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失败。
事实上,北洋水师装备的炮弹中,确实存在一部分装了沙子的炮弹。但是北洋水师的失败,却并不是因为这些装沙子的炮弹。因为这些炮弹并不是电影里面描述的那种偷梁换柱的次品,而是北洋水师弹药库里面的正常装备。换句话讲,这些炮弹里面出现沙子是应该的。
致远号巡洋舰是一艘英国造的军舰,但是军舰上的两门210mm主炮却是德国产的。这个并不意外,毕竟咱们的李鸿章大人,乃是克虏伯大炮的铁粉儿。这种克虏伯大炮的炮弹,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比较常见的开花弹。大致结构就是铅质或者金属外壳,包裹着金属弹丸,弹丸内部则是装有炸药,由弹头装有的引信触发。这是一种利用爆炸产生的冲击力,造成弹片开花,从而杀伤敌人的炮弹。
这种炮弹,杀伤力很大,杀伤范围也很广,是当时海军舰炮所常用的炮弹。但是,开花弹有一个缺点,那就是穿透力有限,其在面对着被铁甲包裹的钢铁巨舰时,杀伤力有限。
所以,为了增强大炮的穿甲能力,军舰上往往还装备有专门对付装甲的穿甲弹。其原理也很简单,就是依靠自身动能达到击穿敌方军舰装甲的效果。原本穿甲弹内部也会装有炸药,其会在穿透装甲后起爆,再敌舰内部造成杀伤。
但是随着装甲的加厚,以及诸如渗碳钢装甲的问世,导致军舰装甲的其坚固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穿甲弹在接触到装甲的时候,其内部装填的炸药会因巨大的应力冲击而提前爆炸。最终其效果和开花弹,没有多大区别。后来,为了防止炸药提前起爆导致弹体解体,设计人员干脆就不装炸药了,直接靠弹体本身去凿。如果在吃水线以下凿出几个窟窿来,这船估计也就没了。
而这种单纯的屋物理撞击是需要质量的,因为弹体质量如果不够、那么动能也就不够,无法达成击穿敌舰装甲的效果。所以,在卸去火药之后,穿甲弹的内部会装填砂石作为填充物,以维持弹体的动能。
这种炮弹被称为填砂弹,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北洋水师装备的有沙子的炮弹。事实上,填砂弹在当时已经成为各国海军的标配,不仅仅是北洋水师,日本的海军也有。
所以,“炮弹里填沙子”,并不是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更不是清朝贪污腐败的证据。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言,乃是当时李鸿章的政敌们,为了攻击李鸿章,抨击北洋水师弄虚作假、武备废弛,找出的理由。而对于“炮弹里填沙子”,大部分人都是外行,不了解内情,自然是义愤填膺,并口口相传,最终流传至今。
当然了,我不否认北洋水师武备废弛,更赞成清朝腐败不堪。但它不应该是用这样一种谣言去呈现出来。为了黑而黑,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装备的炮弹到底有没有沙子?
有关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非常肯定地说,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某些炮弹里面的确有沙子或砂土。同样肯定地是,对炮弹里装沙子这个段子的普及意义重大的《甲午风云》等影视作品中,对这种炮弹的理解和表现是彻底错误的。
现在听起来可能会觉得荒唐,但历史上填沙子的炮弹当年是一本正经经过设计研发的标准弹药,称为填砂弹,日本海军称为实弹。
(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炮术教科书中关于装沙子的克虏伯实心弹的说明)
1.填沙弹是克虏伯大炮的标配穿甲弹
首先,这种炮弹是克虏伯火炮的标配弹药,其他诸如阿姆斯特朗火炮等则没有这种炮弹。
填沙弹在当时克虏伯大炮的弹种中,是作为穿甲弹的一种。
2.沙子填在炮弹的什么地方
电影《甲午风云》中有个经典的桥段,“致远”舰演习打靶,结果炮弹装进大炮之后大炮打不响,后来把炮弹退出来,拔下弹头,发现发射药筒里倒出来的都是砂土,言外之意是军需官贪赃枉法,把弹筒里的火药拿出去卖掉,换上了沙土。
因为《甲午风云》的传播极广,此后大家普遍认为,沙子就是填在发射药筒里的。
单真实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首先,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海军的克虏伯大炮采取的是弹、药分装式,不会有土豪金的弹壳,而是由弹头和丝绸包裹的发射药包两个独立的部分构成。另外,填砂弹的砂土根本不是发射药,而是装在弹头里面。
3.为什么要造填沙弹
既然弹头里面装的是沙土,那么意味着这个炮弹击中目标根本不可能爆炸,那么为什么要造这种奇怪的炮弹呢。
因为克虏伯公司当时没有研发出可靠的弹底引信,即安装在弹头底部的引信。
当时克虏伯公司成熟的炮弹引信是安装在炮弹头上的碰撞引信,击中目标后,引信碰撞引发,从而引爆弹头内的火药。但是穿甲弹因为要穿甲,必须保持弹头的头部尖锐和牢固,不允许在弹头上钻孔装引信。而克虏伯公司又没有研发生产出安装在弹头底部的引信,于是只能凑和,干脆穿甲弹不装引信,依靠击中目标时弹头内的火药自行摩擦而燃烧起爆。但是这种爆炸属于小概率事件,既然装了火药也不一定能爆炸,干脆不浪费火药,直接在穿甲弹的弹头里灌上砂土当配重,只依靠炮弹的动能来砸坏敌舰。
填沙弹就是这么一种克虏伯公司在技术不成熟的背景下生产出的标配炮弹。
4.北洋海军为什么要用填沙弹
或者大家要问,北洋海军为什么要用这种不靠谱的炮弹。其实怪不得北洋海军,谁叫我们用的是克虏伯大炮呢,克虏伯公司标配就是这种弹药。
又或者大家要问,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弹药技术不成熟的克虏伯大炮呢。在这一点上,北洋大臣李鸿章难辞其咎,李鸿章对克虏伯的一味迷信,导致了在军武进口时,很多时候并不是去挑选最好的买,而是去挑熟人的东西买,结果北洋海军就成了克虏伯的粉丝。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装备的炮弹到底有没有沙子?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装备的炮弹里面确实有沙子!不要气愤,此沙子非你想象的那种,影视剧中把炮弹里面灌沙子的场景描绘成腐朽的清政府所为。而实际上此沙弹是海军正八经儿装备的炮弹!
北洋水师装备的炮弹有两种:一种是灌沙子的实心弹,主要依靠它的动能穿甲所用,并不能爆炸;另一种是开花弹,这种依靠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对周围造成伤害,威力巨大,其实就是榴弹。不用想肯定开花弹比实心弹贵,自从北洋水师花高价买来二十几艘铁甲战舰以后,北洋水师一跃成为亚洲的杠把子,清政府盲目自信到高枕无忧,从那一刻开始北洋水师军费就被削减、挪用,一直到战争爆发前北洋水师都没有再添一件像样的装备。像这种价格昂贵的开花弹清政府是不可能外购的,现存的开花弹还是当年购买军舰时自带的。虽然洋务运动兴起,但是清朝的军工科技依然非常薄弱,这种技术先进的开花弹自己并不能生产,反倒是价格便宜技术相对较低的实心弹管够。平日里水师们训练打的也都是实心弹,开花弹就甭想了。
朝鲜半岛事变之后,日本大兵压境,清政府才着急忙慌的拨下军费,让北洋水师随便买。可是那时候外国已对清朝武器禁运,北洋水师有钱也买不到开花弹,只能自己硬着头皮紧急赶工,因为技术达不到,只能用黑火药代替炸药,这样造出来的开花弹威力要小很多,但是没办法,聊胜于无。甲午海战中各舰炮开花弹只能省着点用,实心弹倒是可以随便打,这也是甲午海战失败的一个因素。
我是铁血步兵1927,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欢迎补充,同时欢迎各位战友关注我!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装备的炮弹到底有没有沙子?
北洋水师装备的穿甲弹中,确实部分炮弹没有装填炸药,而是装填了沙子,不过这个是当时各国普遍装备的一种炮弹,不是伪劣产品。
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军军舰装备的炮弹有穿甲弹、榴弹、霰弹、子母弹等。其中霰弹、子母弹主要用于近距离杀伤暴露的人员,基本不在海战中使用。海战中主要用的还是榴弹和穿甲弹。
榴弹的弹体顶端装有引信,命中目标以后引信引爆弹体内装填的炸药,利用爆炸产生的弹片和气浪破坏目标。由于引信在顶端,炮弹刚命中目标以后引信就会工作,因此大多用于对付军舰无防护的部位或者是杀伤舰面上的人员。
“定远”的305毫米4倍径榴弹,其顶部引信没有安装,所以看上去比较平
而穿甲弹则是用来对付有装甲的军舰。所以穿甲弹的弹体顶端尖锐,弹壁厚实,这样可以穿透军舰的装甲。理论上来说,穿甲弹可以击穿日舰的装甲以后在舰体内爆炸,破坏力要大于榴弹,是海战的第一首选。
然而当时弹底引信还不成熟,早期的穿甲弹是没有引信的。这一时期的穿甲弹的引爆机制是利用惯性。也就是炮弹发射以后,弹体空腔内装填的较松散的黑火药因为惯性会被压缩到底部。当炮弹命中目标时,速度会突然减慢,此时被压缩在底部的黑火药会因为惯性快速撞击空腔的前部。在这一过程中,黑火药可能会摩擦燃烧,然后就会被引爆。
北洋水师“镇远”舰的305毫米穿甲弹,其顶部和榴弹有明显区别
这种引爆机制非常原始而不可靠。尽管采取了增加空腔内部粗糙程度等措施,还是不能保证每次黑火药都会被引燃,炮弹的瞎火率很高,很有几分佛系。
也正因为如此,后来这生产炮弹时有些穿甲弹干脆就不装填炸药了,直接换成沙子配重,以降低成本。这种纯粹靠炮弹动能破坏敌舰的穿甲弹,也叫作实心弹。
日本佐世保旧海军墓地陈列的一枚2.8倍径的305穿甲弹
和装填黑火药的穿甲弹相比,实心弹一个好处是价格便宜,平时用来实弹训练挺合适。另一个好处是既然肯定不会爆炸,那么理论上穿甲能力就得到了提高,毕竟可以一直穿到动能不足为止。当然,实心弹的杀伤力也非常感人,除非正好在飞行过程中砸到什么要害部位,否则对敌舰的破坏很有限。
那时候的海军会特意备上一些实心弹,用来对付对方的铁甲舰。北洋水师自然也不例外,装备了这种炮弹。
所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装填沙子的炮弹确实存在,不过这是制式装备,不是伪劣产品。
奈良冰室神社的305毫米穿甲弹
奈良冰室神社的305毫米穿甲弹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装备的炮弹到底有没有沙子?
这我没权力调查,据传闻是把教练弹当成了真枪实弹,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一个国家的防卫绝不能靠别人,自己拥有才是真的拥有,就如同马岛战争,经济上中兴通讯,被别人卡脖子,要想胜利是很难的,不要对任何人抱有幻想。打铁还须自身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