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阵型有没有问题?相比较日本舰队呢?

北洋水师的巨炮的口径比日本的还大吧?

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的阵型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也有问题。没有问题是说他的阵型在当时算是好的,也是对的,说他存在问题,是因为他的阵型变形没有完成,没有完成开阵。

图为定远舰模型,可见其巨大的船腰舰炮。

这里首先强调一下,北洋海军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国家海军,甲午时期的北洋海军已经是当时官方规定的海军了,他不是水师,是海军。北洋海军的阵型在向前冲击的时候,需要完成最后一步,也就是开阵,这个开阵就是军舰两两一组,朝向不同的角度冲击敌人的舰队大阵,但是之所以没有完成开阵,是因为旗舰在开战后不久就丧失了指挥能力。

图为日本海军的三景舰,他们也采用舰首对敌的火力布置但是无奈才选择了抢T头,只能发挥侧舷速射炮火力,但是歪打正着了。

北洋海军的旗舰是定远号铁甲舰,海军的提督丁汝昌就在定远舰上坐镇指挥,定远舰装备有305毫米的大口径架退式舰炮,炮塔的布局采用船腰交叉向前集中火力的布局,炮塔的样式是露炮台,这是一种先进的设计,在当时,电力驱动的机械功率很低,机械结构复杂偏重,如果整个炮塔转动,消耗的能量和时间更多,而露炮台则只是舰炮转动,炮塔不转动,传动机械较轻,故障更少,而且速度更快,当然,加上炮罩后,防护也有一定保障。

图为当时国产的平远号铁甲舰的模型,也是一种火力在船头集中的布局。

丁汝昌指挥着定远号铁甲舰,在甲午海战中开了第一炮,因为他的火炮射程最远,威力最大,这样的先打第一炮,对于鼓舞士气非常重要,然而,就是这一炮导致了定远舰舰桥发生猛烈震动,恰巧有一颗螺丝松动,一个木质甲板忽然就断裂掉落下去,丁汝昌腿卡在了舰桥中,造成了负伤,同时也使得人们在拉救他的时候,旗舰暂时失去了指挥能力。

图为平远舰。

而当时日军速射炮更多,炮火猛烈向定远舰集中,迅速就打的定远舰燃起火焰,其他军舰看不清旗舰的指挥信号,一直等待开阵命令的下达,结果直到济远舰逃脱大阵,向回奔逃,并且在逃跑途中撞沉了广甲舰,定远才恢复了指挥,但是此时,日军的第一游击舰队已经赶到,分离了北洋海军的左右阵型,济远逃跑让北洋大阵的左翼彻底暴露,此时已经处于劣势。

图为日本的三景舰模型,可见其大口径的舰炮是朝向舰首方向的。

在当时,伊奥丽莎海战对于铁甲舰的发展思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次海战中就是舰首对敌的战术取得的优势,加上纳尔逊当年打赢特拉法加海战用的也是舰首对敌的冲击阵型,因此铁甲舰一开始的发展思路也是舰首对敌,发展冲角等撞击战术,反倒是日本强占T头属于无奈之举,可是当时正值速射炮,也就是管退火炮大发展时期,大、中口径的管退火炮威力巨大,射速有保障,结果恰好就在那个历史转折点上,甲午海战爆发了,于是北洋海军也就难以回天了。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阵型有没有问题?相比较日本舰队呢?

从实际来说没有问题,尽管现在很多人一提甲午海战我们失败的原因,就肯定要提当时北洋舰队的阵型,好奇为什么当年北洋舰队不像鬼子一样采用纵列队形,而要采用“舰首对敌”的阵型。

但实际上,在当时的北洋舰队只有采用这种阵型才能发挥北洋舰队最大的战斗力,北洋舰队的火炮配置和鬼子不一样,鬼子各舰的火炮主力都是舷侧配置的,像吉野号其每个舷侧各有3门152毫米速射炮、4门120毫米速射炮,火力主力都在舷侧,所以鬼子自然就要用纵队战术。

而当时北洋舰队绝大多数的战斗力都是定远和镇远这两艘铁甲舰提供的,而这两艘铁甲舰都是采用的侧炮台射击,四门305毫米主炮主要针对舰首方向射击,如果北洋舰队采用纵队战术,尽管可以让济远、致远等舰有更大的火力发挥,但对于这两艘铁甲舰来说,那就无疑是自断一臂。

同时,即使北洋舰队当时采用了纵队战术,以北洋舰队当时的舰船火力配置来看,能增加的火力也极其有限,也就是两艘致远号可以多增加两门210毫米尾炮和两门150侧弦炮,而其他像济远、来远、平原、镇远都是各增加一门150毫米舷炮而已,相比损失的4门305毫米大炮来说明显得不偿失。

而鬼子虽然也有像松岛号、严岛号、桥立号这种采用320毫米巨炮的三景舰,但因为320毫米火炮射速慢、角度调整也有限,所以在战斗中根本没发挥什么作用,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那些舷侧炮。

所以当年北洋舰队采用舰首对敌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阵型有没有问题?相比较日本舰队呢?

大家好,我是白齐光一个热爱历史的学生。下面由我来回答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大型主力舰、纹字船和鱼雷艇),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舰队实力曾是亚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国、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

当时北洋水师共有大型舰艇13艘,铁甲舰:定远,镇远(德造);穹甲巡洋舰3艘:济远(德造),致远,靖远(英造);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德造);撞击巡洋舰2艘:超勇,扬威(英造);近海防御铁甲舰1艘:平远(国产);无防护巡洋舰1广甲‘国产);鱼雷巡洋舰广乙,广丙;(国产),(广甲、广、广丙三舰原属广东水师,1894年海军会操后留在了北洋水师,参加了甲午海战),到1894年时全舰队合计吨位总计34750吨。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丰岛海域突然击伤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甲两艘巡洋舰,俘获操江号运输船,击沉高升号运兵船,(即丰岛海战),甲午海战爆发。

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面临著相同的任务:护送援军、争夺朝鲜半岛附近海域的制海权。北洋水师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线巡弋,1894年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迫近威海,清光绪皇帝责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畏葸」,北洋大臣李鸿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黄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愤怒和缓解舆论的压力。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与北洋水师在战略上「保船制敌为要」不同,日本海军在战争之前就制定了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明确计划。当日本联合舰队护送援军登陆仁川的行动完成后,1894年9月13日,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开赴鸭绿江口,搜寻向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1894年9月15日北洋水师主力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护送陆军4,000人搭乘的5艘运兵船。1894年9月16日北洋水师抵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部分舰艇担任警戒,其馀10艘主力舰在口外12海里的大鹿岛东南下锚。1894年9月17日8时,运兵船卸载完毕。9时,北洋水师舰队开始「巳时操」。10时23分,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发现北洋水师。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10时30分,北洋水师镇远舰桅楼上的哨兵发现日本舰队。12时05分,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先,本队在后,呈单纵阵,接近北洋水师。12时20分,北洋水师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旗舰定远位于中央,其馀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同时丁汝昌还发出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鸭绿江口外海,大鹿岛海域,集中了两国几乎全部主力舰艇。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北洋水师旗舰定远首先开炮。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距北洋水师5000米处即向左转弯,航向北洋水师右翼。联合舰队航向北洋水师右翼,冒险将舰队暴露于北洋水师阵前。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从此时起,北洋水师各舰除随定远进退之外,已经失去了指挥。13时左右,第一游击队炮击北洋水师右翼超勇、扬威两舰。13时20分,北洋水师超勇、扬威起火。联合舰队本队航速较慢的比睿、扶桑、赤城成为北洋水师的打击目标。比睿、赤城受重伤。第一游击队左转,回救两舰。本队右转,形成夹击阵势。14时20分,日舰西京丸中弹起火退出战场。北洋水师超勇沉没,扬威重伤驶离战场搁浅(有记载被济远撞沉于浅海)。14时30分,北洋水师平远命中日舰松岛(法制的日本战舰松岛号在甲午战争中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也被其所伤并引起火灾,暂时退避。15时04分,北洋水师旗舰定远中弹起火。15时20分,第一游击队集中打击北洋水师突前的致远。致远沉没。济远、广甲在致远沉没后,迳直驶回旅顺(广甲在途中触礁搁浅,两天后被日舰击毁)。北洋水师已无法保持战斗队形。15时30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被击中,并引起堆积在甲板上的弹药爆炸。16时10分,北洋水师靖远、来远受伤,退向大鹿岛。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发出了「各舰随意运动」的信号。17时左右,北洋水师靖远、来远经抢修恢复战斗力。靖远代替旗舰升起队旗,收拢各舰。17时30分,北洋水师经远沉没。联合舰队发出「停止战斗」的信号,脱离战斗。(海战结束)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r黄海海战以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北洋水师摆出的是一个凸出的新月形横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而且颇为凶悍的进攻阵型,冲在最前面的正是旗舰定远号!

实战中,发现日舰后,北洋水师打得十分积极,前出十海里出击,一开始就摆出了一个十分霸道的进攻阵型。提督丁汝昌将北洋水师的十艘战舰编成了五个小队,组成一个如同箭头的阵容,意图将日军舰队斩成一段段吞吃殆尽。这种阵型是当时世界海军最先进的阵型——夹缝雁行阵。根据利萨海战的经验,中国舰队排成横队,利用舰首的大口径火炮,试图从多个点上冲断敌舰队列,破坏其阵型,试图各个击破。而日军使用的是状如一字长蛇的单纵阵,试图包围北洋水师前后夹击。实战证明这个阵型成功了。中日两海军的教父都出自英国海军。北洋舰队的总教习琅威理是一名严格到几乎残酷的海军军官。他要求中国海军军官必须掌握世界最先进的军事战术,而中国海军军官们也的确圆满地完成了他的要求——突出进攻精神的横队阵型,便是当时海军最先进的作战队形。在甲午海战前的最后一次大海战利萨之战中,奥地利海军就是用这个队形突入意大利海军的横队中,将其斩断后打垮的。而日本海军兵学校的总教习英格尔斯上校却是英国海军中的另类。他认为世界最先进的战术必然是敌军将在下一场战争中使用的,故此教给日本海军的信条是——了解世界最先进的军事战术,然后针对它找出破解的方法!利用高机动性能的军舰,加上密集的舷侧火力,专门对付上一代的横队阵型。利用日本舰队速度快,速射炮多的优势,避免与中国舰队近距离接触,以一字长蛇阵破解夹缝雁行阵,便是他找到的答案。实战中,日本舰队在前进中还特意向外摆动了一下,拉开与中国军舰的距离,避免遭到冲断。北洋海军从创建开始,几乎理所当然地格外加强了对横队和乱战战术的训练。此刻,当面对日本舰队,而且日本舰队又排列的是纵队时,北洋海军无疑会使用这种被称为“纵队克星”的队形和战术。然而要成功发起这样的攻击,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航速。北洋舰队必须赶在日本联合舰队的纵队出现在自己正前方的最佳时刻,及时冲锋、靠近、混战。可北洋海军参战军舰舰龄老旧,锅炉接近报废,(特别是舰队中的超勇、杨威、广乙舰),还用着劣质燃煤,竭尽全力也无法获得需要的高航速,从战斗发起的那一刻开始,已经注定了北洋舰队的乱战战术根本不可能充分发挥,这也就是北洋海军采用夹缝雁行阵失利的深层原因。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阵形本身并无优劣,只是北洋海军的硬件设施已与这种要求高机动性的阵形、打法脱节。日本海军总体的吨位不如北洋水师,大口径舰炮数量不如北洋水师,但是速射炮数量完全多于北洋水师,特别是侧舷火力强大。这是由于日本海军侧重纵队战术,都是侧舷迎敌,而北洋水师则是侧重横队战术,都是船头迎敌,这代表了当时世界海军的两种发展思路,而黄海海战之后,横队战术和船头迎敌被一起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海战成为了纵队战术的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