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没有消极避战而是和日本正面打,能打赢吗?

能打赢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或者丰岛海战,但是绝对打不赢整个甲午战争。因为就在北洋海军和日本的海军作战的时候,日本已经出资在英国开始建造自己的第一艘前无畏战列舰富士号战列舰,纵然当时甲午海战中定远镇远再如何强大,也远不是富士号战列舰的对手,因为铁甲舰和战列舰已经是两个时代的产物了。

图为定远号铁甲舰1比1复原舰。

日本的富士号战列舰,排水量为12000多吨,拥有4门305毫米口径的巨炮,和定远、镇远的火力不相上下,但是他的吨位更大、铁甲更足、航速更快,而且是一艘线列作战的巨舰,作战的思路和设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清朝还是没有跟上这一变化。所以再打下去,日本的富士号一交付,还是能够轻易战胜北洋海军的,说到底,北洋海军不是败在实力不济上,而是败在国家通盘的海防策略上。

图为日本富士号战列舰,对比上图中的定远,已经完全是两个海军时代的产物了,富士号是前无畏战列舰,定远只是铁甲舰,战列舰是铁甲舰进化的产物,也是海军进入近代的重大标志军舰。

甲午之前,北洋海军多年没有添置新舰,在北洋海军基本成军后,清政府就沉溺在海防无忧的梦境中,却不知道海军是需要更新的,军舰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有了全球一等铁甲舰,就可以高枕无忧的。而且,清朝没有通盘的海防策略,都是各自为战,甚至连海军不能提海防这种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根本没有摸清海军机动作战的本质特征所在,只是在海上打一场陆地的战争,这样还是要必败无疑的。

富士号战列舰在甲午战争后不久就服役了,从那时候开始,清朝就已经追不上了,而且也因为晚清的落伍,使得我国从一开始就错过了海军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一整个重要的时期,主力舰、战列舰时代。

所以,我们无需去设想北洋海军怎么做才能不失败,历史并非全是偶然,历史是必然大于偶然的,在那样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北洋海军打100次估计得输90次,全盘战略缺失,战役战法落后,军舰陈旧不更新,技术上和策略上就都输了。我们庆幸的是,现在的海上局势已经逆转了,如今的人民海军,不但有着统一的军事战略思想作为指导,而且深谙海上机动作战之道,长期在深海大洋奋战,从技术和策略上也都已经超过了我们昔日的对手。

如果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没有消极避战而是和日本正面打,能打赢吗?

打不赢,除却政治和吏治上的腐败。即便北洋内部的管理,已经是一塌糊涂。

举个栗子:沙子炮弹不仅仅是在军舰上,更是在炮台弹药库储存的基数里。一斑可窥全豹,并不是吨位在亚洲领先就是军事优势。

李翁之争,海陆之争让本来捉襟见肘的满清财政已经不堪重负,军备如何跟得上世界潮流。我们今天看的北洋,南洋还是流于数据上而已。

真正的根子就是朝廷本身已经是朽木难支了。

如果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没有消极避战而是和日本正面打,能打赢吗?

诚邀,如题。甲午海战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分水岭,甲午海战之前,大清对外战争虽是屡屡失败,但在列强眼里,大清仍是列强之一,毕竟没有哪个欧洲国家敢说自己打得过大英帝国,北洋海军也是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海防力量;但是甲午海战后,大清最后一块遮羞布被完全揭开,中国也面临着被四分五裂的危险。那么如果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没有消极避战而是和日本正面打,能打赢吗?小编以为,可能性不大。

日本之所以可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我国,除了有政治制度占优势的原因外,日本的战争的决心比大清要强大得多。举个例子,据考证,日本水兵的头号功臣是战舰“吉野号”,此舰为英国造,原来是为清朝政府定做的,后来慈禧太后要办六十大寿,水兵衙门就把这笔预算转为了礼金。而日本政府打听到这个音讯后,抉择倾全国之财力购买此舰。这只是其中的一件事情,不过由此可以看出,大清对于甲午海战的重视程度还不如慈禧的大寿,如此领导,焉能不败。

也就是说,北洋海军失败很大程度上满清政府的腐败所导致的,

户部尚书之流的言官们只知道弹劾洋务派以防李鸿章独掌兵权,但是实际上,北洋军的训练并不低,只是装备太差了,连开花弹都用不起,只能用实心弹。而甲午战争时的北洋也不再是成军当年的世界第七,亚洲榜首的北洋海军了。相比之下,日方有中方两倍的速射炮,航速优势大约3节,船龄短,用的是高性能火药,北洋海军就算是硬撑,恐怕也不是联合舰队的对手。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如果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没有消极避战而是和日本正面打,能打赢吗?

直接硬碰硬的话,不说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是打不赢的,因为当时清军海军的战斗力本来就比日本海军要低。吨位总数比人家少几千吨不说,火力投送能力,官兵训练,武器装备保养更是差一大截。

单纯从军事上说,清朝海军实力落后日本海军实力不少。

但是,问题是,打输不要紧,输得这么窝囊,就很丢人了!

黄海海战,清军装备不如人,丁汝昌有一定指挥失误,所以打输了,损失惨重,但也没那么丢人,毕竟硬碰硬地打了一仗,绝大部分官兵表现英勇,而且也重创了几艘日舰。

但后来呢?因为怕打不过,所以守在威海卫港口等着日本人来打,当然这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毕竟实力不如人的时候,守战可能确实更好打一些,可最后守成什么样子了呢?

弹尽粮绝的时候,水师洋员及岛上商绅竟然等鼓动,威逼丁汝昌等指挥官投降。

1895年2月17日,北洋守军弹药将尽,势不能支。当夜,丁汝昌召集部下,提出冒险突围,多数将领表示反对,纷纷散去。

看到了吧,都不想打了,想投降逃命,当丁汝昌不想投降的时候,竟然还被叛军持械威胁!!!

1895年2月11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服鸦片自杀,次日死亡。威海卫水陆营务处提调牛昶昞把丁汝昌大印交给了美籍洋员浩威,假借丁汝昌的名义投降,浩威亲自起草降书。

看到了吧,北洋海军不是全军覆没,而是投降了,这才是奇耻大辱!

14日,威海卫水陆营务处候选道牛昶眪签订《威海降约》。北洋水师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等10艘舰船皆被编入日本海军。仅练习舰康济号载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张文宣等人灵柩返回烟台。

看到了吧,投降了还不算,还把军舰留给敌人,为什么呢?

丁汝昌投降的时候本来还想炸掉所有军舰,烧掉物资,以免被敌所有,却被手下人害怕激怒日军,拼命阻止,最终丁汝昌被迫将军舰,物资拱手让给敌人而自尽。

最奇葩的还有一件事,当时威海卫港口还有一艘广丙舰,这是广东水师的,而不是北洋水师的,所以牛昶昞致函伊东祐亨更求返还广丙舰。其函云:“此舰属广东舰队,因不与战斗。去岁季春,李中堂校阅海军,即与广甲、广乙诸舰共来北洋。及事已毕,将直回粤,嗣有两国事,因暂留居北洋。广甲、广乙今已沉坏,粤东三舰只残广丙一舰而已。广东军舰不关今日之事。若沉坏其全舰,何面目见广东总督?愿贵官垂大恩,收其兵器铳炮,以虚舰交返,则感贵德无量。”

结果自然被严词拒绝,不久,此信在日本报纸上刊登出来,日人皆视为奇闻,加以嘲笑。

可以说北洋海军的结局是三百年来全球最耻辱的,此为国耻,务必牢记!

如果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没有消极避战而是和日本正面打,能打赢吗?

并不存在翻盘的可能。战局的胜负在开战之前就已注定。如果提早到1886年,北洋以突袭的方式,攻击日本本土,还是有可能震慑日本,不打甲午海战。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北洋舰队对战日本联合舰队,不管怎么打,都没有任何胜机可言。即使换成跟日本一样的军舰,也是照输不误。日本的国运正上升,联合舰队越来越强,再过十年,还将在对马战海中完爆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

图一:甲午战争不光北洋舰队不堪一击,大清国陆军同样不堪一击。

北洋舰队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大敌当前,内斗的弦不能松。部队在内斗,朝廷上也在内斗。刘步蟾不服不懂海战空降当领导的丁汝昌。清流也就是俗称的嘴炮专家,不知敌不知兵,但就是不服李鸿章,强行推动李鸿章用兵。大清有了有了船也不知道该怎么用,并没有建设成为一支战略明确的现代化舰队,跟日本英国这些海军强国相距甚远。

中国当年并不是只有一个舰队,而是在鼎盛时期,有四大舰队。分别为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问题是这四大水师跟当今中国的三大舰队有个本质区别。当年的水师往往都是地方官攒钱搞起来的,都不愿意交给中央官僚把持,互相之间没有隶属的关系,更谈不上配合,一个水师出战,其它水师打酱油。跟日本的军令政令统一是两回事。

图二:清国陆军闻风而逃,大批士兵成为俘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福建水师的悲惨结局,1884年的马江海战,法国远东舰队头目孤拔率舰突袭福建水师总基地马尾军港。北洋水师拒绝救援,而广东水师只象征性派出两艘军舰,结果就是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被突袭是个教训,正常国家应该能学到点东西,但是大清国啥也没有学到。

1886年那时虽然北洋舰队没有成型,但日本联合舰队也没有成型。但重要的是北洋已经有了两艘巨舰镇远和定远号,如果清国有志气,1886年去长崎,就不应该是炫耀武力,更不应该是让水兵去嫖妓,而应该是对日本军港发动一次短促强力的突袭,通过突袭打破日军。嫖妓不成被打成猪头,尚不知是国耻。

图三:那个年头杀伤日军最多的,不是清国陆海军,而是台湾手持大刀长矛的高山族。

然而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大清国的腐朽和将领的无能,不可能有这个雄心。1894年的日本联合舰队,兵强马壮,上下一心,实力强大。即使假设清军和日军训练水平相当,舰队决战的胜负取决于单位时间内的火力投掷能力。在速射炮称王的时代,北洋舰队没有一门速射炮,只会被日本联合舰队的97门速射炮打跨。

如果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没有消极避战而是和日本正面打,能打赢吗?

所谓消极避战本身就是伪命题。黄海海战北洋水师精锐尽出,避战在哪里?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水师损失过半,剩下的定远镇远两舰重创,其中一艘入港时触礁搁浅,平远舰上层建筑全毁,方伯谦舰又被自己损毁了火炮。此时的北洋水师拿什么出战?鱼雷艇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