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美国暴打萨达姆之后,为何没有攻入伊拉克?
海湾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最后一场机械化战争,机械化战争的特征就是大兵团作战,海湾战争也是如此,这和2003年的现代化联合作战不同,海湾战争还是分为大规模空袭阶段和大规模陆地进攻阶段两个阶段,并不是联合的作战,这样效率受到影响,联军庞大, 后勤支撑没有做好准备,而伊拉克当时本土作战,还有大量的机械化部队存在,这是美国难以一口气吃掉的,这和2003年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海湾战争时期的伊拉克陆军机械化部队,这样的部队在机械化战争时代不是那么容易击败的。
海湾战争中,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兵力超过70万,飞机数千架,坦克和装甲车辆4000多台,航母8艘,分散部署在宽阔的沙漠地带和波斯湾上,而盟军司令部要对这么多国家、军兵种部队实施高效的指挥控制,协调一致地对伊拉克军队实施大纵深、快速机动的空地一体作战,没有稳定可靠的通信保障是不可能实现协同动作的,而当时联合作战才刚刚开始进入发展期,并没有能力提供这样的系统。
伊拉克军队拥有化学攻击的能力,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就曾经多次使用过化学武器,使伊朗军队苦不堪言。海湾战争中,美军为了防御伊拉克军队的化学武器袭击,除了实施核威慑,声称以核报复作为回击伊拉克军队使用化学武器的对等手段外,还扎扎实实的进行了核生化防护的各种准备。
图为联军的空军基地,大量的作战装备需要进行后勤保障。
美军先后在海岸地区部署了4个陆军化学营营部、12个重型洗消连、12个双重任务连、3个烟幕连、4个核生化侦察排以及若干个防化增援小队。整个专业防护力量包括45个单位,6028名士兵,450多辆专业侦察、探测、洗消和发烟车辆。多国部队还向每位参战人员配发个人防护服和装具,为一线作战部队配备化学报警器材、侦毒器材和防护帐篷。在沙漠盾牌行动期间,各部队还进行了防生化训练和演习。为了及时救治化学战伤员,美军还专门调用了2艘医院船开到了海湾地区。可以说多国部队从最坏处着想,做好了核生化防护的充分准备。
此外,多国部队的其他作战保障也在进行,如在导航定位方面,美军使用GPS系统对海湾部队和舰队进行导航和定位服务,并紧急采购了数千部导航星全球定位机动接收机,优先装备了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在电磁频谱管理上,针对海湾战争电磁环境恶劣、电台数量多以及武器系统发出的电磁波、对敌方的干扰等情况,美军采用了AN/TR2Q-35(V)和AN/TRQ-42(V)战术频率管理系统,以避免电磁信号互相干扰,造成混乱。
要满足70万人的吃喝,这需要源源不断的提供各种物资,当时联军的后勤还没有准备好。
但是这个时期,所有的先进武器都处于被系统性的捏合成整体之前的时代,他们还是各自为战,比如伊拉克就曾将利用两个机械化师迟滞了联军陆军的突进,这也证明在机械化战争时代,如果联军攻入伊拉克,那么从各种军事理论和系统到后勤保障上,都没有做好准备。
回答者简介: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在《兵器》、《舰载武器》等多家军事期刊发表《现代山地战怎么打》、《共和国炮艇小传》、《夺滩奇兵》等文章30余篇,在海军作战理论和海上作战武器装备等领域有独特见解,著有《预警机、电子战机》一书,获得军迷群体一致好评。
1990年美国暴打萨达姆之后,为何没有攻入伊拉克?
1990年8月伊拉克出动10万大军悍然入侵邻国科威特,不到十个小时伊拉克军队就占了科威特,把科威特变成了伊拉克的第十九个省。美国随即在联合国的授权下组建了近70万人的多国部队进行干预。当战争开打之后人们赫然发现原来战争早已不是自己原来所熟悉的样子:美军超过300架C-141和C-5向海湾地区快速集结,在沙特达兰空军基地每7分钟降落1次,22天的运输量就超过了1949年柏林空运11个月的量。与此同时美国的运输船从全球战略基地运来物资,三艘的运量就已相当于3000架C-141的运量。海空并用运送30天后海湾地区集结了超过10万名美军。这还不算完——在接下来的4个月美军又继续昼夜不停地搬运,最终50多万名士兵、近2000辆主战坦克集结,运送物资达1200万吨!本来以为美军在中东没什么军事力量存在的萨达姆还做着“强龙不压地头蛇”的美梦,这么一看美军在中东的军事力量是呈几何级数在膨胀啊。本来人们以为美国与伊拉克那么多坦克、装甲车相互对峙,是要打现代版的“库尔斯克坦克大战”,伊拉克甚至还指望利用人海战术在巷战中打击美军。结果战争一开打占据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的多国部队就先行摧毁了伊拉克的预警雷达及相关设施,占据绝对制空权优势的多国部队最终几乎在没怎么出动地面部队的情况下就在不到两个月内迫使伊拉克接受了停火协议。这场战争给伊拉克造成了二千亿美元左右的直接经济损失,伊拉克军队在海湾战争中整体作战能力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四十多个师被摧垮,伤亡人数达八点五万至十万人,而伊拉克海军在这次战争中完全被摧毁。相比之下联军方面付出的代价是阵亡223人、负伤697人、被俘13人。
然而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并没趁胜攻入伊拉克,而是在与伊拉克达成停火协议后停止了军事行动,直到时隔13年后美国才再次启动伊拉克战争。那么为什么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国不趁机攻入伊拉克境内推翻萨达姆政权呢?事实上当时的伊拉克还是具备一定实力的:海湾战争前伊拉克拥有10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大约48万预备役部队,近6000辆辆坦克、3700门火炮、7500辆装甲车、700多架作战飞机。除此之外伊拉克还有中东最完整的现代化综合防空体系——其“KARI”防空系统包括:4个地区防空作战中心、16个截击引导中心、70余个防空指挥与报告中心。伊军战斗机、地空导弹和高炮构成了立体火力网,基本覆盖了所有空域。在经过8年的两伊战争的锤炼之后伊拉克军队的实战经验也相当丰富。尽管在战争中伊拉克损失惨重,但仍有15万现役军队,可动员的最高兵力高达百万。而且当时萨达姆的军队对于萨达姆还是比较忠诚的,这和在历经美国十余年封锁制裁后国内矛盾空前激烈的伊拉克不可同日而语。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胜就是因为依托先进科技掌握了制空权、制电磁优势,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种依托于新式电子技术的高科技战争尽管已展现出强大的力量,但还远远达不到成熟的地步。当2003年美国重启伊拉克战争时实际上在隐形飞机、电磁干扰等军事科技领域已占领绝对优势,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尽管美国也已在军事科技领域占据先发优势,然而各种新式技术都还处于被系统整合之前。以美军当时的实力利用军事科技优势足以在几乎不需要出动地面部队的情况下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可一旦攻入伊拉克境内恐怕仍不可避免会与伊拉克发生激烈巷战,这和2003年的形势是完全不一样的。
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在美国的政治体系框架之下总统只有对外使用军队的权利,但必须获得国会的通过,只有通过国会上下两院听证会投票通过才可以对外用兵。在这种体制下美国如果要发动战争在相当程度上必须遵循国内民意,而美国人对战争伤亡又格外看重——越南战争就是因为伤亡过重导致国内反战浪潮高涨,最终迫使美国撤出了越南。事实上在海湾战争之前萨达姆就曾狂妄地放出豪言:“美国社会连一万名士兵的死亡都承受不起。”在他看来: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即使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曾有过被越南、阿富汗这样的小国利用本土作战的地缘优势打败过,只要自己对美军造成较大伤亡就会迫使美军自动撤退,正如之前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一样。事实上萨达姆的分析也并非全无道理——这时美国国内对是否动武的确存在争议:当时美国国防部后勤局对伤亡情况的模拟结果是:死亡人数1.5万到1.7万。美国民众表示不能接受这一结果,甚至有人直接质问当时的老布什总统:“你是否会把自己的孙子送上战场?”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曾一度试图与萨达姆进行和解,然而萨达姆见美国人主动提出谈判并没见好就收,反而得寸进尺的强硬拒绝了美国要求其从科威特撤军的要求。萨达姆以为美国不会为了科威特这样的弹丸之地而真正下血本大动干戈,然而他失算了:自二战以来美国就致力于维持自己的世界霸权,这其中最关键的核心就是坚决避免某地区出现一国独大的区域霸权。尤其是考虑到中东地区对美国的石油安全战略的巨大意义,身为产油国的科威特又怎会不涉及美国利益呢?事实上当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之后美国已然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同时联合国也只授权美国组建多国部队干预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这意味着美国的行为至少在名义上看起来是师出有名的正义之举,因此也得到了相当一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可如果美国一旦攻入伊拉克境内就显得师出无名了,而美国的阿拉伯盟友也未必会支持这种公然对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入侵行为。
当然有句话叫做“计划没有变化快”——即使一开始美国的战略意图只是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那么随着战事的顺利发展就没想过索性趁机连伊拉克也一并拿下?对此我们无法判明当时的美国决策层究竟是怎么想的。也许他们当时曾一时有过拿下伊拉克的念头,可最终还是选择与之达成停火协议。这就涉及到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根本原因了——显然美国对伊拉克动武不是为了侵占伊拉克的领土,因为殖民时代早已过去,即使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也没吞并伊拉克,而只是扶植了相对亲美的新政府。那么既然不是为了侵占伊拉克的领土,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其实我在上文的叙述中已从侧面提到了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原因——这其实就是为了霸权。美国不能容许某一区域出现一国独大的现象,尤其是在事关石油美元霸权的中东地区更不能允许。当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后美国实际上并没放过伊拉克——尽管不再使用直接的军事手段打击伊拉克,然而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美国一直对伊拉克实现封锁制裁的政策。其实如果我们以更为宏观的视角看待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那么我们就能发现:这两场战争之间实际上是具有连贯性的。尽管两场战争相隔13年,可在这13年里美国其实一直在打压伊拉克,只是把打击方式由直接的军事打击换成了更为隐蔽的手段。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理解为围而不攻的消耗战——我可以一下打下你,可这样做损失太大,所以我暂时不打你,但断绝你和外界的一切联系,等到你弹尽粮绝精疲力尽之时再一举拿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