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曾被生擒两次,为何没有选择自尽?
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确实发生过两次被生擒的事情,但是具体经过在不同的历史记载中略有不同,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关羽身上的这两次被擒事件。既然关羽被后世称为忠义的化身,那么他为何没有自杀呢?这样不是更加彰显他的忠义吗?我们一起抽茧剥丝的分析一下。
关羽两次被生擒。关羽虽然被陈寿称为万人敌,但是并不代表着一生没有败绩,相反在跟随刘备的一生中,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胜少败多,那么他被生擒又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下邳被生擒。
关羽第一次被生擒的时间发生在公元200年正月,曹操进攻徐州,刘备和张飞都跑了,而下邳的关羽没有来得及跑就被包围。在这里很多历史中记载略有不同:
《资治通鉴》记载说:
曹操击刘备,破之,获其妻子;进拔下邳,禽关羽。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关羽被擒并非投降,而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明确的说关羽投降是因为顾忌自己的嫂子才不得已投降;相反在真实历史中,刘备的妻子并不是在下邳,而是和刘备一起的,刘备丢弃妻子独自逃跑,这个和关羽没有什么关系。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说:
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是被擒获的,并非投降。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说:
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在这里,同样也是抓住了关羽,并非关羽主动或者被动投降。
《三国志》武帝曹操传记载说:
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
在这里和上面那些记载就不同,即使同在《三国志》中记载也是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信息就是刘备丢弃妻子独自逃跑,当时刘备妻子并不在下邳和关羽没有关系;关羽虽然是自己投降,但是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应该力穷被迫投降曹操。
从以上信息还可以看出,刘备和张飞不顾妻子独自逃跑,也没有通知驻守下邳的关羽一起撤退导致关羽被围,在这点上,刘备和张飞还是有些对不住关羽,从情理上可以看出他们先输了一步。
第二,临沮被生擒。
关羽第二次被生擒的时间是公元219年,距离第一次被生擒已经过去了19年了,这次事情发生在现在湖北宜昌市远安县境内,那么到底是被生擒还是当场斩杀,也是略有不同:
《资治通鉴》记载说:
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
从这里信息可以看出,应该是先抓住关羽和关平,然后斩杀。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说:
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从这里并没有看出是否是先抓获后斩杀。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说:
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
这里同样没有说明是否是先抓获后斩杀,信息比较模糊。
《三国志》武帝曹操传记载说:
权击斩羽,传其首。
这个信息也是很模糊,但是被砍头倒是很详细。
在临沮,关羽到底是被抓获后被杀还是在战斗中被杀,这个似乎并不重要,毕竟这么详细的细节在历史作者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关羽在这里被杀了。
关羽为何没有自杀呢?既然关羽如此忠于刘备,两次临危受命,身处险境,第一在下邳逢凶化吉,第二次运气不好落得身首异处,那么在这么危及时刻,几乎是九死一生的情况下,关羽为何没有想过自身呢?自杀不是更好显示自己的忠义之心吗?
其实翻遍三国整个历史,很少看到有身处险境中自杀而亡,这样的人极少。即使刚烈如沮授这样死忠于袁绍的人也是在被抓后寻求速死,不死就寻找机会逃跑;还有李球在明知要死的情况下也是冲向邓艾军阵,绝大部分人宁愿选择沙场战死或者被敌人斩首也不会选择自杀,我想应该有以下三个原因吧。
第一,求生是人的本能。
在战场中英勇杀敌是作为士卒或者将军应该有的本职要求,但是想活着确是人的一种本能,没有人上战场就是求死而来,除非深陷绝境无处可逃,也没有生的希望或者本人已经不想活着,否则活着逃出战场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
第二,身体来自父母精血。
那个时候的人有一种思想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对于自己的身体和头发一样是非常爱惜的,自己不能够随意的处置或者损害,否则就是不孝,这就让很多人宁愿在战场战死或者被对方杀死,也不愿意自杀而亡,这样不但成全了忠义还尽了自己的孝心。
第三,文臣死谏,武将死战。
在古代历史中一直强调的是尽忠就是文臣死谏,武将死战;如果遇到危险境况就想着自杀来逃避自己的责任,那又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呢?人都自杀了,任务谁来完成?只有死战尽可能的杀伤敌人,才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能够尽责职守。
由此而可见,关羽两次被擒也没有自杀并不是他真的贪生怕死,而是出于自己的职责所需,真正做到尽忠尽责,这才是关羽能够流传千古的关键所在。
关羽曾被生擒两次,为何没有选择自尽?
关羽的许多故事,诸如“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等等都是《三国演义》虚构。
关羽一生确实两次被擒,为何没有选择自尽?
如果从《三国演义》中寻找答案,无异于缘木求鱼。要想弄清楚这点,还是得结合《三国志》,结合正史。
《三国志·关羽传》云: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建安五年,刘备在投靠了曹操后,带着曹操的兵马打回徐州。占领了徐州后,野心膨胀,背叛曹操,再次割据徐州自立。不想没几个月曹操就打了回来。刘备只好逃走,关羽就被曹操活捉。
在史传中,既没有提到关羽与张辽土山约三事,也没有提到关羽是为了保护嫂嫂。他之所以没有自杀,是因为汉末乃是乱世,各路诸侯纷起,大家的忠义观念根本不像后世宣扬的那么重。
更何况,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代表的是大汉朝廷。关羽被擒拿后,还有了第一个正经官职偏将军。
当然, 关羽心中挂念刘备,后来击杀颜良后选择逃离,这一点正史中也是如此。
至于第二次败走麦城。谁说战败就一定要自杀?
有一句话说得好: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一战败就自杀,那古往今来那么多名将至少要有一大半早死!从古到今未尝一败的人还真的没有几个!
《三国志》原文曰: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关羽没有选择自杀,而是选择战斗到最后一刻,同样值得尊敬。
关羽曾被生擒两次,为何没有选择自尽?
孔子有言“杀身成仁”,孟子曾曰:“舍生取义”。 这里的“杀身”与“舍生”虽不可完全等同于自杀,但也包括自杀。可见,儒家文化是认可自杀的,前提是“成仁取义”!
关羽文化程度不高,却熟读儒家经典《春秋》,可谓是“半本春秋行忠义”,被后世尊称为武圣,几乎与孔子齐名!一千多年下来,大家对其忠义人生从不怀疑!现今突然有人开始质疑,说关羽两起遭擒,为何没有自杀!期间还发生过降曹,未有做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似乎有辱忠义无双的称号!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实际上是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或者是将演义当成历史所致!
一、第一次被擒,实乃下属叛乱所致,非曹将力举!
罗贯中不过是个文人,喝点小酒,吹起牛来,也是无遮无掩,信马由缰!按理说他是首肯关羽的忠义的,也在演义中费了好多笔墨与心事,去证明与表达,但是脱离逻辑的想象,写诗很美,写史就会遗患无穷!
三国时代,打仗士兵多是雇佣制,就是说“当兵吃粮”,跟谁打仗主要看抗谁大旗!在许昌还是曹兵,到了徐州就变成刘备士兵,一样把曹操派来清剿徐州刘备的曹兵打得落花流水。为什么,当时的军界就这么流行,谁给饭吃,就给谁卖命!
当初刘备和曹操交战的时候,刘备军中的士兵大多是许昌带来的曹兵,以及陶谦的旧部。刘备眼看打不过曹操,撒腿跑了,老婆孩子兄弟都不要了。曹操轻易收了小沛与徐州!但是曹操爱才,未有发兵围剿关羽驻守的下邳,只是“阴险”地广布消息,生擒关羽,重重有赏。
这些许昌老兵、徐州旧将,眼睁睁看到刘备一夜落败,明早就有可能断炊。再听到曹操悬赏,就立马合伙将关羽一棍子打晕,送往曹军大营。曹操中途亲自“搭救”关羽,为其松绑,当面将绑架关羽将士斩首!恭请关羽入徐州养伤,告知刘备张飞死于乱军,并将在小沛扣留的刘备家眷交给关羽。一切以宾相待,十分敬重关羽:暂且留在我处,照顾兄嫂吧!随后将汉献帝封赐的偏将军委任状交给关羽!此职务仅次曹操,与夏侯惇齐名!此情此景下,关羽要自杀,那只有一种可能:身患精神疾患,重度思兄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
由于罗贯中画蛇添足,编出什么为了保护兄嫂,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曹!尤其后者,等于告知天下,自己承认刘备是叛逆,不然何故降汉呢!将一个简单的故事复杂化,又难以自圆其说,留下许多说不清道不白的历史悬案!真是一个谎言需要更多谎言掩盖!关羽成为再也洗不清的污点降将!
二、第二次被擒,仍然下属叛乱所致,非吴将英勇!
罗贯中就像现在的电视剧编剧,大概也是按集计酬的!为了满足观众兴趣,他拼命拉长关键故事情节,不断虚构人物,冒出随便东吴小将,就能将生擒关云长父子!说实话,那个马忠,不要说让曾经“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动手,就是在关平面前,都走不了几个回合!
还有,赤兔马是近乎神马,岂是几根绊马索可羁!要知道这是撤退,对于久经沙场的关羽,难道会独自一人往前跑,自己抢先掉坑里!身边这些亲兵,难道都是啦啦队吗,一点阵法都没有,急等着关羽闯关,自己直接跟在后面逃命!那还不如关羽父子自己化妆潜逃呢,带这么多累赘还危险,容易暴露!
这样一味逃命的关羽,还是刚刚水淹七军斩庞德的关云长吗?所以说书人有时前言不搭后语是正常的!事实更应该是这样:关羽被孙权的大军包围,凭着他的本事,以及亲训的五百校刀手,想从小路突围,是没有问题的!别以为一夜之间,吴军渡过湘江个个吃了春药,武功神助!
其实原因和上次一样,关羽的部下被吴国的吕蒙用策反了!当时关羽所带的士兵大多是荆州人,或者家眷尽在荆州城内。吕蒙入城后,就挨家挨户作军属动员,只要写信劝在关羽手下当兵的投降,就算自动转入吴军,可以继续享受军饷及军属待遇!当然写明擒获关羽,升官发财!这些荆州兵本来就是为了吃饭当兵,一看关羽失势,再听到捉拿关羽重赏,自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有人会说这么巧,两次都是一个原因,关羽就一点记性不长!常言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关羽天生偏是“扛上宠下”的性格,对于手下信任过度,疏于防范。整个荆襄之战,就是蜀军叛变大表演!结果又被下属背后下黑手,绑送到吴营!可惜,孙权没有曹操的气度与智商,他如果义释关羽,兴许白得荆州。结果劝降关羽未果,被关羽一番“背信弃义”臭骂后,恼羞成怒,杀了关羽!最后导致吴蜀两败俱伤的夷陵大战,从此,曹魏一家独大,吴蜀即便再度联盟,也是杯水车薪,大势所去!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越简单越真实!如果关羽真的降曹,并且在战场上被俘两次,你会相信中国儒家那帮尖刻们,会将“武圣”的荣誉送给关羽吗。难道一千多年来,就没有完美人才出现吗?其实,关羽被手下人出卖,大有唤醒民众,普度众人的意味,是另一种表达的“舍生取义”与“杀身成仁”隐喻!古今中外的,很多圣人身上都有过类似遭遇!
关羽曾被生擒两次,为何没有选择自尽?
关羽一生只被擒了两次;第一次是被曹操擒获,曹操没杀关羽,关羽则是开出有条件的投降;这时候的关羽没有自杀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关羽十分看中刘备,也十分敬重这位大哥,关羽被擒的时候还有刘备的夫人在身边,如果自己自杀了曹操一定会杀了刘备的夫人的;
第二是刘关张三人被冲散,关羽并不确定刘备跟张飞是死是活,所以关羽第一要义是要确认二人的死活、身在何处,关羽给曹操也开出了这样的条件,曹操表面上也答应帮关羽寻找刘备的下落。
第三是曹操唯才是举,关羽忠义美名远播四海,十分需要关羽这样忠于自己的将领;再者关羽武艺超群,几乎天下少有敌手。
第四曹操不想令天下人胆寒;关羽这个人十分忠诚,如果杀了关羽那天下有识之士会对曹操望而生畏:不归顺就会被杀掉。
最终关羽寻得兄长下落毅然决然弃曹操而去。
才有了过五关斩六将的美谈。
关于第二次被擒,也就是最后一次被擒,最后他自杀了。那为什么前一次没自杀,这一次却要自杀?
处境不同呀,关羽性格孤傲,视天下英雄如草芥,这很容易因为轻敌被打败。刘备、诸葛亮曾叮嘱关羽守好荆州,不要乱打阵地战。可是关羽没听,就是后来出荆州城作战的时候都有人劝关羽撤兵,但关羽不撤,最终中了东吴吕蒙的计,在孙权和曹操的夹攻下关羽败了,败得一败涂地,败走麦城,求援刘封,但刘封见死不救,最终吕蒙的军队围住了关羽,关羽求援无望,自己又接连犯错,对不起兄长把荆州丢了,孤傲的性格又不愿做阶下囚,为存体面最后选择了自杀。
关羽曾被生擒两次,为何没有选择自尽?
这个问题在于个人在特定情况下面对生与死的抉择。就关羽两次被生擒的情况来说。
第一次,曹操攻打刘备,由于两军实力相差悬殊的原因,刘备败北而投往袁绍,关羽被生擒被迫投降。这一次关羽选择了生,而不是以死明志,原因何在?一是因为,在关羽看来,自己在当时还是一名无名小卒,并没有建立任何功劳,也没有什么成就,就此死去又有何意义可言呢,如果留得有用之身,将来还可建功立业,名留青史,这才不枉人在世间行走一遭。二是因为关羽被曹操所看重,所受的待遇非比一般将领,正是一展宏图的时候,怎么会选择自杀呢。三是因为刘备生死未卜,想起当初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同塌而眠情如兄弟,为感念刘备对自己的恩情,如果刘备有幸不死,自己日后也可继续追随刘备,助他一臂之力。
第二次败走麦城,被孙权部下生擒被杀。其实这次不管是自杀或被杀,在关羽看来已经无甚重要,但绝不会再投降,因为这时候的关羽已经功成名就,成为一方军侯,平素愿望已经实现,即使是死也无遗憾了。
古话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当初关羽第一次被擒就选择死,那么就像在牛身上拔下一根毛一样,又有谁能够知道呢。人最终是要走上死亡的,有的人却能重于泰山,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生死的目的罢了。
关羽曾被生擒两次,为何没有选择自尽?
谢邀
关羽之所以被后世之人如此崇拜,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身上的忠义二字!为什么被曹操和吕蒙擒获而不自尽,其实很简单。
1.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曾许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徐州之战,当时的三兄弟被打散了,关羽根本不确定大哥和二弟是死是活,这样的情况如果他私自自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不忠义了,因为你一死不是逼着其他二人要和你一起死吗,这就…
2.当时关羽可不止他一个人,后面还有刘备的两位夫人,也就是他的嫂嫂,如果你自杀了,两位嫂嫂的下场可想而知,这个时候他要保全刘备家眷的安危。不能死。
3.曹操劝降关羽,也是给足了面子,不像其他人那样先给你捆了,再用爱去感化你,而且派关羽的好友兼老乡张辽一个人带着酒去关羽的小地盘好言规劝,而且关羽开的那几个条件曹操都能答应,那干嘛还要自尽。
4.关羽不相信刘备死于乱军之中,他本身就对刘备很尊重而且很有信心,也知道大哥现在势单力薄,很需要他的帮助,如果就这样窝囊的死去,不是等于断了大哥一臂嘛。
5.被吕蒙俘虏,其实关羽自己心里非常的明白,就算你得了荆州,你不可能杀我。第一,孙权还需要刘备的帮助,孙刘两家还是要联盟,第二,我是蜀国大将,汉寿亭侯,威震华夏,相当于今天的名人,你不可能随随便便的杀掉一个名人,这对自己的名声打击会非常的大。也就是说此时的关羽还是认为对方会放他回归蜀国,谁知道遇上了吕蒙这个愣头青,也是冤枉。
6.这是人性了,试问,活的好好的,谁想死啊…武圣也是人,就算不去卑躬屈膝的求别人,他也想活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