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一旦被导弹锁定能躲开的几率占多少?

现在的先进战机被导弹锁定以后能逃生的几率占多少呢?

最好不要被锁定了,一旦被锁定了,还真不是那么好躲避的。

这个东西也分导弹了,但是我们在具体介绍前,还是先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不要被大片给骗了,导弹比飞机灵活,想要依靠飞机的灵活和机动去规避导弹,那导弹只会比你更灵活,因为飞机毕竟是载人的,人能承受的机动过载G数是有限的,导弹可以进行的大过载机动是飞机不能比的,不要妄图用不成熟的飞机技术去挑战一颗空空导弹。我们开始分导弹说说吧。

干扰箔条很好看,但是不是万能的。

比如说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这种导弹极难躲避,因为他具有自主锁定和搜索能力,导弹发射出去后,会在搜索的空域内,自动挑选他要攻击的目标,最容易攻击的那个,然后导弹的雷达会锁定目标,在飞行员不参与控制的情况下,就能够做到自主的追踪并攻击目标。这种导弹不能简单依靠投掷干扰箔条躲避,也不能简单依靠飞机的机动去躲避,只能是一边俯冲规避,一边开启电子干扰手段,俯冲会给飞机一个加速,也方便飞机机动,而且地面雷达杂波大,干扰强,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小孔径导引头内的雷达,怕是不能精确锁定住目标飞机,此时飞机加上电子干扰手段,也是有希望躲开的。

导弹来袭,马上分散飞行,并且投掷干扰箔条,好看的表演,来源于实战的经验。

我们再说说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这种导弹躲避方式就比较多了,具体流程就不是要俯冲了,而是要爬升起来,原因在于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红外干扰源,很多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会被太阳迷惑,冲着太阳的方向就过去了,另外如果太阳不起作用,可以投掷干扰箔条,吸引导弹攻击,另外飞机也要伴随机动,这样也是可以躲开的,可以说红外导弹是最容易躲开的了。

还有一种反辐射导弹,这种导弹主要打的是那些雷达功率大的飞机,比如说侦察机、预警机、电子战机等,对付这种导弹一经发现被锁定,一定要马上关闭雷达,关闭辐射源,然后释放干扰弹,引诱反辐射导弹攻击。

还有一种指令制导或者半指令制导空空导弹,躲避方式类似于面对主动制导空空导弹,不过是导弹的制导方式变成人为操作了。

导弹来袭,可别光顾着躲,躲是躲不开的,一定要分清楚是什么导弹在打你,红外的朝太阳飞,扔干扰弹加机动;雷达制导的,俯冲飞,机动加电磁干扰,千万别光依靠机动,你还机动的过一枚导弹吗?

回答者简介: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在《兵器》、《舰载武器》等多家军事期刊发表《现代山地战怎么打》、《共和国炮艇小传》、《夺滩奇兵》等文章30余篇,在海军作战理论和海上作战武器装备等领域有独特见解,著有《预警机、电子战机》一书,获得军迷群体一致好评。

战斗机一旦被导弹锁定能躲开的几率占多少?

谢邀,现代空战中被导弹锁定的战斗机能逃生的概率几乎为零。

首先说下导弹锁定战斗机的问题吧,也顺带着说一下现代空战的体系。

通常一枚导弹锁定战斗机会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首先由雷达系统确立目标战斗机的方位、告诉、航向、速度等数据诸元。

这是一步典型的军用雷达,可以探测和识别空中信号,当然如果对空雷达装在战斗机上面则是这个样子的:

雷达的作用是发出无线电波并根据回波计算探测到的物体方位、高度、速度、方向等数据信息,这些信息会传输至导弹内,为导弹提供一个初始航向信息。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导弹还没有锁定所要攻击的目标。

雷达一旦探测完毕目标后,会接通敌我识别系统进行敌我识别,甄选出友方之外的信号。

这时如果是一步老旧的雷达那么还会继续向火控系统提出请求,利用火控雷达对目标进行持续照射。

上图就是一个典型的火控雷达,这里面有一误区“火控雷达对导弹传输目标信号”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火控雷达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照灯,根据雷达的方位信息对目标进行强烈的很窄束的电磁波照射信号,这个时候目标由于反射雷达波那么在雷达系统上就立刻变得格外的“明亮”起来。

当火控雷达照射后导弹的导引头上接收到火控雷达的编码信息系信号后,导弹会向火控计算机传送已经锁定目标的信号。

同时导弹发射后向着已经“锁定”的那个明亮信号区域进行飞行。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在这种状态下只要战机被火控雷达持续照射,那么就有很大的概率被导弹击中。同时如果战机在做出各种大G力机动后脱离了火控雷达照射范围那么导弹就会失去目标——战机成功逃脱。

看到这里大家似乎就可以发现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一个缺点就是目标要被持续照射。陆基海基的雷达系统还好说,但是用在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发出的雷达波往往要随着战机的不断飞行和姿态变化改变方向,这样就决定了使用半主动雷达系统的战斗机只能攻击起前方的一个锥形区域,并且在发射导弹后至导弹命中目标之前需要将机头随时对准目标战机。

我们比较熟悉的AIM-7麻雀式导弹就是一种典型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同时我们的PL-11(中国版的AIM-7)早期型号也是使用了半主动雷达系统进行引导。

由于成本很低,因此半主动雷达系统导弹也被大量装备。由于半主动雷达系统导弹在失去火控雷达照射信号的时候无法确定飞行方向,最早期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装备半主动雷达系统的导弹会爆炸自毁掉。后期则在半主动雷达系统的导弹上面装备了陀螺仪驱动的复合制导设备。在导弹接受不到雷达回波的时候继续向目标区域飞行,低进区域后如果寻的器可以找到目标后,继续引导。

但是这种方式其实并不是特别有效,目标飞机在发现导弹来袭的时候一定会做大角度机动,这时早就离开了导弹上寻的器的作用范围。

后期对半主动雷达制导系统进行改进,将探测雷达缩小装入导弹内部。

当导弹弹头上装入了这么一个小型的雷达系统后,导弹就升级为了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例如AIM-120。

火控计算机将目标诸元装订入导弹中后,导弹的弹头雷达进行启动对目标进行探测。探测到了后则向火控计算机发送锁定信号,导弹点火发射。一般的来讲导弹在发射后可以依据自身雷达系统进行引导,载机可以立刻转移针对下一个目标进行攻击,用形象的说法就是“发射后不管”。

由于导弹可以一直指向目标,那么目标很难逃脱导弹的雷达探测范围,因此只要导弹的机动性高于目标的机动性那么目标就很难脱离。

至于红外制导导弹基本上原理和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类似,W君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现在回答题主的问题,导弹锁定战斗机后有多大的概率能够逃脱。

概率几乎为0。由于战斗机是人驾驶的,因此大部分战斗机可以做出的机动载9G以内。超过了9G人体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而上面只有机械和电子元件的导弹可以轻易的做出40G左右的机动。因此战斗机如果和导弹比机动能力的话现在已经落下了几条街了。再说速度,战机目前最高速度为2.3马赫左右,但导弹由于质量远小于战机,又利用火箭发动机推动,因此速度是战机的2-3倍。速度上战机也不占有优势。结合着现代导弹的制导系统,战机在导弹面前就是一个待宰羔羊。所以说目前在导弹的攻击范围内只要导弹发射了,战机基本上就是必死无疑。唯一的能够寄托逃生的机会在于导弹自己的工况条件不利于导弹飞行。

所以电影里那种战斗机躲避导弹的情节在现实的战场里面是不存在的。

战斗机一旦被导弹锁定能躲开的几率占多少?

战斗机被导弹锁定,是指战斗机运动轨迹,红外特征等被敌方敌我识别系统识别,对方输入相关的参数给导弹,导弹发射自动捕捉目标进行攻击的行为。现在的空空导弹的射程一般为80公里,可以实现超视距发射,如果被锁定,战斗机是如何摆脱逃命呢?首先如果是相距75公里的距离的时候被锁定,这个时候战斗机要做相应的机动规避动作,打开加力逃离导弹的最远射程就可以了。如果是常规的距离,而且导弹完全可以追上来,那么就要释放红外诱饵,同时还要进行电子干扰,欺骗导弹命中假目标。当然了现在的导弹也有防诱骗功能,能区分战斗机发动机发出的热量,还是红外诱饵,最后才是进行大过载机动,就有可能使得雷达脱锁。总的来说,战斗机被锁定的逃生机会,一半一半,最重要的是看飞行员的反应和应对措施。

战斗机一旦被导弹锁定能躲开的几率占多少?

栋哥只能说影视剧中,战斗机依靠高超技艺躲开导弹攻击,纯属编剧的一厢情愿。作为影视剧咱们还是应该理解的,毕竟主演需要度过危机才能过渡成为“英雄”。而现实中战机成功躲避导弹攻击的可能性低的可怜,为什么呢?往下看!导弹马赫数数倍于战斗机

射向战斗机的导弹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防空部队的地对空导弹,另一种是敌机超视距发射的空对空导弹,一般前者的速度可达到4马赫,后者的速度最大可达6马赫。目前第四代战机的速度最大可达2.5马赫以内。

导弹一般双发或三发

空对空导弹一般由敌机超视距发射,且为了确保成功击落,一般为双发;换成地面防空部队的地对空导弹,最少为双发,常规是三发,有些地空导弹甚至是四联装。你侥幸躲开第一发,那么第二发呢?就算导弹自身故障,那么第三发呢?

红外制导精度高,抗干扰强隐蔽性好

现在的对空导弹一般采用红外制导系统,相比其它知道系统,红外制导除了具有制导精度高和抗干扰性强以外,若是到达可视范围内隐蔽性也比较好。想要活命除非弹射,不然你连渣渣都不会胜下。

战斗机是一个主权国家保卫领空的主要武器,成为长空利剑。目前国际上战斗机已是第四代,我国作为领空大国,也正在高速的向巅峰进发,希望未来中国空军能早日列装像歼20一样的先进战机,从而更加高效有力的保家卫国。

战斗机一旦被导弹锁定能躲开的几率占多少?

这得分情况讨论,根据被锁定时战斗机所处的状态、导弹的类型、攻击发起方所使用的战术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战斗机被导弹锁定时处在导弹的动力飞行段,即不可逃逸区内,那么这架战斗机飞行员已经可以跳伞逃生了,此时机动摆脱、施放诱饵基本上不起作用,参见沙特皇家空军F-15SA战斗机被也门胡塞武装击落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战斗机一旦被锁定躲开的概率几乎为0。

如果战斗机被导弹锁定时,导弹处在惯性飞行段,即“强弩之末”,飞行员是可以通过机动来规避导弹的,此时导弹燃料已经耗尽,全凭惯性飞行,只要飞行员技术过硬,80%以上是可以躲开的。

2.从实战战果来看,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的命中率要比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高很多。当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的实战次数比较多,红外制导导弹多用于近距格斗,而且预警探测难度稍高于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而由于作战距离近,被红外制导空空空导弹锁定后留给被锁定战机飞行员的反应时间非常短,只要格斗弹本身不出问题,一般来说躲开的机率极低。另外,来袭空空导弹装药量也是决定战斗机能否成功躲开的重要因素,比如苏-25、A-10这些皮比较厚的战机,被肩扛式红外弹锁定并击中,还是有一定机率逃脱的。

3.攻击方所使用的战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被锁定战机的命运。典型战例如2015年土耳其F-16战斗机埋伏俄罗斯空军苏-24歼击轰炸机,前者在后者的必经航线上埋伏,使用中距弹进行攻击,被锁定的苏-24处在AIM-120的动力飞行段内,根本没法儿逃脱。再如我人民空军击落U-2的战例,在其航线上进行连续攻击,对方躲得了第一发难躲第二发,被击落是大概率事件。

战斗机一旦被导弹锁定能躲开的几率占多少?

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实,并不是说战斗机一旦被导弹锁定,就基本逃不掉了。如今的先进战机拥有非常完善的机载自卫系统,遇到导弹攻击时还是拥有逃生机会的,谁也无法肯定战机一定可以逃生或一定就会被击落。

如今很多战机往往装备有先进的告警系统,主要分为雷达告警系统(RWR)和红外/紫外告警系统(MAWS)。雷达告警系统出现时间最早,它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主要是依靠接收对方雷达照射信号来判断威胁程度。因为火控雷达波段和搜索雷达的波段是不一样的,一旦它接收到对方火控雷达的照射信号,就说明战机本身已经被锁定,就会及时提示飞行员做出应对措施。最常见的应对措施就是发射箔条弹,箔条弹可以形成更加显眼的“新目标”,来袭导弹的雷达导引头就会锁定新目标,错过战机。

红外/紫外告警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是辨认来袭导弹本身发出的热信号,发现有导弹来袭后,可以发射热焰弹干扰诱骗来袭的红外导弹。热焰弹拥有比战机发动机尾喷口更强的红外信号,令红外制导导弹丢失真实目标。

战机的自卫系统还包括主动干扰机、有源无线电干扰系统等设备。这些干扰手段、设备可以让对方雷达等设备失灵,无法继续锁定攻击。

除了依靠自卫系统进行自卫,躲避导弹攻击。战机还可以通过大过载机动、利用地形掩护的手段躲避导弹攻击。大过载机动是指战机可以在来袭导弹即将命中战机时突然实施桶滚、急盘旋等复杂大过载机动动作,此时来袭导弹可能会因为距离过近,无法及时进行相应机动而错过目标。

利用地形掩护是指战机可以下降高度,飞进地形复杂的山区,使导弹撞山坠毁。在很多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战机直接高速飞向山坡等突出地形,然后突然大角度拉起避免撞山,而一直跟在战机后面苦苦追赶的导弹无法做出此类动作,就会直接撞山坠毁。

导弹要想击落一架战机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取决于战机、导弹的性能水平差距,还取决于双方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无论武器装备发展到多么先进的水平,“人”的因素仍然是最重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