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里唯一不是985/211/双一流的大学生是什么感觉?

这就像你是马群中混入的一只骡子,虽然有点血缘关系,但是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品类,长的没人高大,跑的没人快……

什么感觉?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生不逢时,既生瑜何生亮呗!

本来表姐比我高一个年级,但是初三时没考好,她选择了复读,她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她看不上的学校是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考上的,她强行和我同一届,我的末日就来了,当年最怕的就是高中联考,人家轻轻松松直接甩我200分以上,跟在后面,这种灰都吃不到的感觉不是郁闷,是憋屈,所以我只能躲着走,高考人家直接轻松就是重点,还不忘补上一句这次发挥失常没考好,还哭了一场,引来大家安慰,后来顺利考研,公务员啥的,我复读还只考了三本,毕业后折腾到现在,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作为家里唯一不是985/211/双一流的大学生是什么感觉?

我导师,某985教授,对于这件事很郁闷。

因为他爸妈,都是北大毕业的。嗯,现今80多岁的北大人。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北大毕业的80多岁的老头老太吗?

我见过,并且一次见了俩。

他老爸,当年就是中石油的领导,一个有点耿直,看不惯某些乌烟瘴气作风而被排挤的清高知识分子。

他老妈,是曾经提出了某个专业名词-某个被写入教科书的专业名词,后来又被当时的领导窃取了知识产权的著名学者。

当年他们那里刚好有个政策:高二可以试着参加高考,多一次机会。

然后,我导师就高二考上了某二本(按照现在算的二本)。录取通知来了,他妈妈给在外出差的他爸爸打电话:要不要去上?

他爸爸随口说:那就去吧。

于是,我导师就开启了终生最大的遗憾:有一对北大毕业的爸妈,自己读了个二本!

每每提起这件事,他总是无尽的懊悔:当年,为什么没有多读一年呢?不然,老子也能上北大!

你们以为这就结束了吗?

不,人家通过努力逆袭了!

作为一个学二代,他很聪明,努力考上了我们学校-某985的研究生,读了博士,然后,竟然留校任教了。

他师从某院士(具体是谁就不细说了),博士论文就写了几个月,然后靠这篇论文的产权赚了很多钱。这变现能力,杠杠的!👍

再后来,四十出头就评上教授了,目前不知道在上海买了几套房~

每年上课的时候,他都会给新一届的学生“炫耀”自己的父母,“炫耀”自己的逆袭经历。

所以呀,哪怕自己是家里学历最不咋样的那个,只要土壤好,不怕长不出好苗。

作为家里唯一不是985/211/双一流的大学生是什么感觉?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或者鱼之苦,无论所处在什么阶段,什么道路,都不会一劳永逸。自我的个人经验和体会详述如下,与君共享:

第一:上学改变命运,就在于它是一个试错成本相对较低的试验场,给自己机会探索或转航。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是铁律,不代表你上了衡水一中,上了清华北大复旦人大就多厉害,还有哈佛牛津剑桥呢,厉害的人仍旧比比皆是。

第二:每个人都有所长也有所短,用自己的软肋跟人家的盔甲比,当然一败涂地,何必给自己自找苦吃。当下将周围陌生的一切整合成自己的资源,不妨向前一步,和某个爱好广泛的同学交朋友,向某个德高望重的教授学习,向某位身经百战的学长取经。内化一路上的灵感和经验,总是推动自我成长的捷径。

第三:上211、985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过往的一切,不必成为对现在的否定,只是需要去伪存真,找到新的途径去发挥优势。对于任何人,自我的塑造本就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

第四:每一个人在成长的新阶段都会迷惘和焦虑,行进途中切换到他人的主场更是常有挫败之意。在努力的路上尽力享受当下的生活,我们摆脱不了世俗,究竟是臣服于世俗被牵着鼻子走,还是笑看世俗过着自己的日子,需要自己磨练自己。

第五:社会是残酷的,必须要认清这一点,然后才能更好的往前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缺少什么的时候,不应该浪费时间地去自卑、去埋怨,而是化欲望为动力,努力朝着自己想要的一切前进。只有这样,自己才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勇敢。

综上所述,所以我没啥感觉,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就足够了。上大学仅仅是个平台而已,利用好自己现有的平台就足够了。在那里学习,只要认真钻研学习,不论哪里毕业,以后都会有大的发展,因为一切都是未知数。

作为家里唯一不是985/211/双一流的大学生是什么感觉?

会有一些这样的心里感受,可以理解,因为自己暂时没有那么光鲜。

然而这仅仅是自己真正人生的开启之门,因为你刚满18岁。成人靠时间,成才靠自己,更靠自我警醒和激励。

一开始拔腿跑出去领先你几米,并不意味他们可以领先一辈子。因为,毕竟你们都刚刚18岁成年,而后面的人生长跑,还有数十年,胜败未定,领先无尽。人生不是冲刺,而是不断自励、坚定向前的马拉松。

给你两个我身边鲜活的例子。我的一个发小,不过技校毕业,只一马钢工人,他哥哥(也是我发小)是大本毕业,马钢科级干部一枚。因为自励警醒和外部环境的刺激双重作用,他大专→本科→硕士→上海大学博士→留校任教→教授,夫人和孩子在上海定居。

其二,我原先在厂里工作时的同龄人,分析化学专业大本毕业,在厂里化验室工作。后厦门大学硕士→美国俄亥俄大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安徽工业大学(我校)特聘教授、皖江学者(安徽省没设长江学者)。我校给了他主楼一层楼以他为首作为分析化学研究所,尊崇有加。

人生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努力的前行者,也有不甘进取的自束者,而你的前面还有很多人,包括你的兄弟姐妹。人生成长乃至成功,从来不在一时,而在一世,只要你时刻警醒、坚定、磨砺、前行!

最后要请求您,我自2月20日加入“头条号”作者以来,发文已超过500余篇,也获得了很多朋友的浏览和点赞,相互交流。如果您愿意,请互加关注和粉丝,真诚谢谢您。

作为家里唯一不是985/211/双一流的大学生是什么感觉?

这种感觉当然不会很爽的,但是也不必总纠结在这个已经成为事实的,自己已然无法再去改变的事情上去了!

其实,学历再怎么辉煌,那也只是过去的事情了!一个人如果总生活在对以往亊情后悔的心境里,那怎么会快乐起来呢?最好的办法是,放下对过去亊情的悔恨情绪,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生活,活在当下,不思过往,积极努力,创造未来,你就不会总纠结自己学历不如人的陈年旧事了!

再说了,学历并不完全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也就是说学历和能力有时是完全是两码事。在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有的人学历很高,甚至是清北毕业,更甚或有海归经历,但在工作中并不一定就能干得很出色,而有的人空有较高学历,但在工作上,以自己有高学历为资本,反尔干工作时,却得过且过,能推则推,事实证明空有高学历,干活不努力的人,那他就会可能什么事情也干不好,有的还不如一个干工作努力奋斗的中专生或培训生干得好,那当领导的能待见你吗?

希望你放下学历包袱,轻装上阵,干工作时,认真努力,尽职尽责,那你就会不断进步起来,工作越来越有成绩,你就会不断得到领导晴徕,同行的赞许,你的信心也会不断得到加強,慢慢地就会忘记自己学历不如人的过去,信心和笑容就会重新回到你的脸上。你再不断地加强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你就能干好更高更难的工作,领导也会对你更加的刮目相看了,你就会可能超越那些比你学历高的亲人或同事。若能这样,你还会纠结学历不如人的事情吗?

作为家里唯一不是985/211/双一流的大学生是什么感觉?

现在城市家庭,一家有几个孩子读大学,或大学毕业是难的。

这么讲吧,当年下乡的知青,父母都是浙大的教授,可自己只是最普通的工人,有的甚至象样的工作都找不到。父母还是觉的很正常,因为人的处境,并不完全由自己决定的,承认现实、现状,努力工作才是正道,现在我们都已退休,退休金有多有少,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

我一同事,兄弟姐妹四人,各有一孩子,这4个孩子,2个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1个毕业于北大,另一个高考差一分,进了二本。当时这个进二本的女孩,郁闷很多,因为读书言,她是四姐弟中处第二的。

至今这四个孩子都已毕业几年,二本的女孩考了注会,英国注册精算师等,年薪四十多万的工作,还在考虑跳槽,因为有猎头找上门。至于另三个,除北大的尚可,美院的工作了了。

学历固然重要,能力,努力似乎更重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