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武松从柴进庄上回清河探亲,为何走到了景阳岗?

《水浒传》武松从柴进庄上回清河探亲,怎么会路过景阳岗?为何会有如此一问?因为按照路线划分,武松从柴进所在的河北沧州回到清河县根本就不需要路过阳谷县的景阳岗。

阳谷县在山东聊城,清河县在河北邢台,从沧州到阳谷县有316.2公里,到清县却只有226.5公里,按照步行一小时5公里计算,武松从沧州走到阳谷县需要6.3天左右,到清河县只需要4.5天左右。

走到阳谷县都要多用去2天左右的时间,并且阳谷县还不是目的地,从阳谷县相距清河县还有162.4公里,步行还需要3.2天左右。

武松来到阳谷县

6.3天+3.2天=9.8天,也就是武松从阳谷县的景阳岗回家,路程是绕了一大圈,在没有导航的情况下,是不是因为武松迷了路呢?还是另有隐情?

一、施耐庵是南方人,北方的地理位置于他而言属于盲区

在水浒传中的地理位置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关南方的地理作者都搞对了,一到北方地理位置就沦陷,武松从沧州饶道阳谷县回家只是大多数错误中的其中之一而已。

著名的“智取生辰纲事件”一出炉便建立在了无比荒诞的地理知识错误之上,由杨志提出的押解路线也遭到了严重的质疑。

杨志押运生辰纲

生辰纲出发地是大名府,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大名县,要把它押到哪里去呢?那就是东京,今天的河南开封市。

而杨志这个路痴却向梁中书提出了一条南辕北辙的路线,他说道:“此次去东京,都是旱路,经过的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岗、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

在这里面的必经之地黄泥岗就在今山东巨野县,最终生辰纲也是在此处被劫,我们再来看杨志所走的路线错不错得离谱。

武松绕道

从大名县到开封市直接从北向南直下即可,全程只有203公里,是一条直线,而绕道山东的黄泥岗路程竟然远了一半多,大名县到黄泥岗就有224.3公里,再从黄泥岗到开封市还有200.2公里。

绕这么远是吃了饭没事干吗?当然不是,主要原因还是作者生长在南方,对北方的地理位置很是陌生,这样一安排,可把人家杨志累惨了,最后还被打劫,也实在是个倒霉蛋。

施耐庵不只是把武松和杨志绕了道,鲁智深投奔东京大相国寺、史进延安府寻师、戴宗东京送信、戴宗北上蓟州访公孙胜等,全部被作者捣鼓了一条舍近求远的路线。

戴宗绕道

这个路痴也实在是把自己笔下的人物累得够惨,不过在《水浒传》中,作者移笔写南方的地理位置可严谨多了,没有出现任何的错误。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作者对北方的地理位置不了解,存在盲区,所以才导致漏洞百出。

在古代信息传递没有今天的发达,一个地方若自己没有亲自去游历,不知道也是很正常的事,不像现代,一部手机就可以一览天下事。

行者武松

二、为成就武松英雄之名而铺路

我们知道,武松的武功是非常厉害的,但他的厉害要在一样东西的激发下才能爆发出来,这样可以赐予武松能量的神秘东西是什么呢?

那就是酒,武松徒手干掉“大虫”,醉打蒋门神,酒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武松如果不走这条路线,他自然就碰不到这家“三碗不过冈”的酒店。

要不是在这家酒店喝了许多的酒,他上了景阳冈遇到老虎会是什么结局呢?那极有可能是老虎战胜了武松。

武松醉打蒋门神

所以作者把这个酒店放在了景阳冈下,那么武松要想成为一名打虎英雄,他就必须路过此酒店,喝了酒之后才能激发出他身上的洪荒之力。

武松在上景阳冈之前喝了十五碗酒,这时火候也差不多到位了。准备出发上景阳冈,可就当他踏出店门的那一步,店家叫住了他,并告诉他山上有大虫。

店家此话一出,第一个是武松不相信,第二个是酒壮英雄胆,即使有大虫他也并不害怕。武松带着醉意浓浓,来到了景阳冈山脚。

武松来到景阳岗山脚

在山脚下的大树下又出现了一条警示之语,意思是这山上有大虫,不要一个人单独过冈,最好是结伙成队过冈。

武松看了这告示哪里相信,他在心里质疑着,这可能是那家酒店的老板为了客人能留宿赚钱捣的鬼。可没走多远,在一个落败的山神庙面前,又看到了一张印信的榜文,强调的还是山上有虎。

武松看到了正式的官方文件,方知端的有虎。可是当时他已经在店小二面前夸下了即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的海口,怎好意思折身返回呢?岂不让人笑话,此举也不是好汉所为呀!

酒壮英雄胆

因此武松毅然决然地上了景阳冈,老虎却已经在他的必经之路恭候多时了。又饥又渴的大虫见到武松这一块肥肉是欲罢不能啊!

武松为了保命是使出了全身的解数与大虫进行了搏斗,用尽了平生气力,最后将大虫收服。武松徒手打死了一只老虎,一下子在大阳谷县是名声大震。

英雄之名成就于虎,这是何等的威风,阳谷县官方是大肆宣扬,武松骑马游街接受民众的膜拜,英雄之名从此远扬。武松走到了景阳冈可能也是为了成就他的英雄之名而铺路。

武松在景阳岗成就英雄之名

三、情节需要,作者精心布局安排

在前面的第一点我们讲到了,出现了这样的地理知识错误是因为作者把地理位置搞错了,搞错了是一方面,但是在小说的布局方面错一个地理位置是无关紧要的。

地理位置怎么适合情节需要,便可怎么安排,因为在小说中,地理位置也好,其他的一些相关事宜也好,大部分是虚构而来。

所以武松绕道阳谷县回青河县也有可能就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因为接下来的情节,武松需要在阳谷县发生太多的事情。

武松为哥报仇

再者一个,他的哥哥也已经搬到了阳谷县,从情节上来讲,他在景阳冈遇到了老虎,成就了英雄之名,还在此巧遇了哥哥一家,也就是因为他在阳谷县落了脚,他的人生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潘金莲偷情,毒杀奸夫,武松为哥报仇砍了嫂子潘金莲的头,之后又斗杀了西门庆,犯下了人命案子,从此人生一落千丈。

陈府尹看他是个仗义烈汉,想尽一切办法将其卷宗改轻,才保住了一条小命,但牢狱之灾便是不可避免,在罚了脊杖四十之后,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

武松一再发配

武松从此一路颠簸,坐牢嘛!本来不会有此起彼伏的一些事,但是在武松身上那种打抱不平,快意恩仇的精神却一直还在他的血液里流淌。

坐牢的第一站,他结义了金眼彪施恩,之后便有了醉打蒋门神的事,醉打蒋门神看似除了快活林的一害,但却触碰了官场某些人的蛋糕。

因为站在蒋门神背后的人是张监督,张监督为了从武松手中夺回这块蛋糕,不惜将武松陷害再次入狱,再次发配。

武松在飞云浦被人谋杀

还安排人在发配的路上结果了武松的性命,张监督压根就没想放过武松,而是想置其于死地。有压迫就有反抗,武松毕竟是打虎英雄,几个小喽啰在他面前就如同几只小蚂蚁。

三下五除二就被他解决了,此时想起张监督的种种陷害,并且连命都不放过,于是他气不打一处来,折返跑到鸳鸯楼,怒杀蒋门神和张团练,结果了张都监全家五十口人性命。

犯下了几十口的人命案子,武松别无他路,正式落草为寇,地点是二龙山。因与宋江早有结义,在三山打青州时归依梁山。

武松被迫落草为寇

所以阳谷县是武松落草为寇的起点,他上景阳冈打掉了大虫才有机会留在阳谷县,武松之后的人生也是由此展开,整部小说的枝枝叶叶也因此而繁盛,景阳岗是武松人生的必经之路。

写在最后

武松为什么会上到景阳岗与老虎一搏呢?大家都知“武松打虎”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在这其中我们已经不会再去追究作者的地理知识是否有误,因为这对于小说本身来说无伤大雅。

但是武松上景阳岗打虎这在《水浒传》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章节,故事的本身也非常的精彩。让武松的武功和能力充分地得到了发挥。

武松成为了梁山好汉

凭着这一身本领他本可以平步青云,一生衣食无忧。像武松如此正义又有本事的人,是不是应该受到倚重和器重呢?

如果这样想,你就大错特错了,武松最终被逼得落草为寇。所以武松在景阳冈上打的虎也就大有深意。

这是一只危害社会黑恶势力的猛虎,揭示的是宋朝的腐败和黑暗。我知道《水浒传》是一部具有深刻讽刺意义的小说,

武松在六合寺出家

宋朝的官场就是腐败分子的天堂,,是侵蚀国家与人民的蛀虫,因此景阳冈上的这只猛虎必须打,在这背后不仅有着讽刺意义,作者还精雕细琢的写出了一场惊心动魄荒野醉打猛虎的实景。

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盖世英雄,也为武松后来的一系列的壮举打下了铺垫,埋下了伏笔,武松因打虎一夜成名,成为了经典不衰的文学形象,你说这景阳冈他该不该上呢?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水浒传》武松从柴进庄上回清河探亲,为何走到了景阳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当做饭后谈资来讨论一下,不必要较真。

我们知道,武松最早出场,是在柴进庄上。当时武松自我介绍时说,自己是清河县人,因为犯了事逃到了柴进庄上避难。

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两个地方。

柴进的庄园位于沧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州市附近。

清河县位于现在的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

各位看出来了吧,沧州和清河,其实都位于现在的河北省境内,而且相距并不算远。我们从地图上看一下。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清河县位于沧州市的西南部约250公里处。

那我们再看看阳谷县在哪。

阳谷县,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境内。我们在地图上看一下。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阳谷县位于清河县南部约130公里处。

三个地方一起对比一下,清河县位于沧州市南部,而阳谷县又位于清河县的南部。也就是说,清河县位于沧州市和阳谷县的大约中间部位。我们从地图上看一下。

很显然,要是按照正常路线,从沧州去清河,其实是不需要路过阳谷县的。也就是说,武松绕了个大圈,多走了很多冤枉路。

这就是水浒中有名的地理错误。

相似的错误还挺多,比如,宋江从郓城县发配到江州,怎么会路过梁山?完全不在一条线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后人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南方人,他对北方并不是特别熟悉,所以出了很多地理位置上的错误。同时我们看到,在征方腊的相关章节里,作者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错误。因为作者就是江浙一带的人。

不过这种小错误无伤大雅,更给读者增加了很多讨论的话题。

《水浒传》武松从柴进庄上回清河探亲,为何走到了景阳岗?

《水浒传》中的时间和空间多有错位,武松从柴进庄园回清河县探亲,是绝对不可能路过阳谷县的。

水浒故事中的清河县,就是今天河北邢台市清河县。

水浒故事中的阳谷县,就是今天山东聊城市阳谷县。

水浒故事中柴进的庄园位于沧州的附近,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沧州市。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沧州在北方,阳谷县在南边,清河县在两者中间。武松回乡探亲,如果先到阳谷县、再返回清河县,那么武松将要绕一个大圈子,多走三四百里路。以武松回乡心切的状态,是没有游山玩水的心情的,必然选择最近的路,直接从沧州到清河县。

景阳冈作为武松打虎的案发现场,与野猪林、黄泥岗、蜈蚣岭等等地名一样,都是作者杜撰的地名。通过原著书中交代,能够明确的一点就是,景阳冈属于阳谷县县治。今天所谓的景阳冈景区,也都是世人穿凿附会、凭空捏造的。

我是老三,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水浒传》武松从柴进庄上回清河探亲,为何走到了景阳岗?

一曰,武松从柴大官人庄园出来,要回清河县探望他的大哥一一武大朗,下午时分,武松来到一个小店“小二,拿酒来,两盘牛肉"。一不会店小二揣上酒菜:“客官大人,你的酒莱,外加一盘花生”。武松大碗酒大块肉吃了起来,。武松四肢发达,高大威猛,一碗酒哪里够喝。于是对店小二道“小二拿酒来。”店小二捧来一碗酒,,武松一饮而尽,“最拿碗酒来,”武松又喝干了,继续叫店小二拿酒来,这时,店小二站在武松身边,指了指门外的小旗,上面写着“三碗不过纲”“什么鸟三碗不过钢,你惊我没钱给你。”武松从搭链里拿出一绽银,放到桌面。对店小二道“你只管拿酒。”武松一下子连喝了八大碗酒。酒足饭饱的武松站起来有些踉跄,走了出去。“客官,这边不能走”“有什么不能走的”小二指了下小旗下的一行字。武松定睛一看:景阳县令示:近来,景阳冈发现一只老虎,不断伤及行人客商,派人捉获,君未见效,为行人商遐之安,有要过钢的,请于下午三五成群过。武松心里一怔:景阳县令看来不假。怎是好?刚才小二怨三碗不要过纲。如果此时退回去肯定被人笑,与其被人笑,不如自己亲自敞一敞,看看老虎长得什么样?于是,武松心里一横,拿起包伏,一晃一摇的朝阳冈走去。

《水浒传》武松从柴进庄上回清河探亲,为何走到了景阳岗?

武松没有走错路,因为,《水浒传》中的清河县写的就是山东的“清河”县,而不是河北的清河县。

但是,历史上山东是没有清河县的,清河县千真万确的是在现今河北邢台境内。即便如此,武松还是没有走错路,从柴进庄上回清河县探亲,必经山东阳谷县境内的景阳冈。

这是为什么呢?

《水浒传》中的景阳冈在哪里?

书中交代得很清楚,武松打虎的地点就在山东东平府阳谷县境内,这座冈子的名字就叫“景阳冈”。这一点应当是确信无疑的。但是,景阳冈能藏老虎吗?

很多读者质疑,景阳冈究竟能不能藏老虎,就现在这番景象,我看也是藏不住老虎的。莫非现在地质变化了,说不定当年的景阳冈就是一座高山呢。

景阳冈能不能藏老虎,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必要多做讨论。因为,施耐庵只是借用了这个地名,写另外的故事而已。那么,施耐庵的“武松打虎”究竟藏着哪样另外的故事呢?

“景阳”这两个字,在《水浒传》中除了标注武松打虎的景阳冈外,还在其他两段故事中出现过。这两段故事便是高俅、蔡京在早朝时向宋徽宗请求派兵征讨梁山。这两段故事中有一句描述分别是这样写的:次日五更,在待漏院中,专等景阳钟响次日五更景阳钟响,待漏院众集文武群臣

原来,《水浒传》的“景阳冈”却是在这里,是紫禁皇宫的隐喻。

既然景阳冈都只是借用的地名,那还计较什么清河县在山东还是在河北呢?清河县也应当是借用的一个地名,与“景阳冈”一样,隐藏的是另外的事情或者寓意。

我认为,仅以《水浒传》中隐藏的北宋历史来解读,“清河”就是海晏河清的意思。武松打死了“景阳冈”的老虎,当然就“天下太平,四方无事”了。

因为,同样写的是早朝,嘉祐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的这次朝会,施耐庵却没写“景阳钟响”。宋仁宗朝虽然后来出了妖魔,但施耐庵却盛赞宋仁宗继位后的前二十七年是“三登之世”,天下丰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以三次朝会的不同写法,中间夹着一个“景阳冈”,清河县的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问题是,既然从山东阳谷县找到了一个与“景阳”一样的地名,为何又要虚构一个清河县呢?难道施耐庵不会写一个也可以隐喻“天下太平”的实名之地呢?

这事,还得从阳谷县说起。

《水浒传》中的清河县是东平府的邻郡

施耐庵一定是非常熟悉山东地理位置的,所以,书中有三处细节提到了清河县的所在。

武松在柴大官人庄上遇到了宋江,柴进当时给宋江介绍武松时,说道:这人是清河县人氏。此处,没有提到清河县在哪里。这是施耐庵的“狡猾”之处,为后来武松“迷路”,把读者引到景阳冈打虎的所隐藏的故事中去而故意伏写的一笔。

接下来,书中又不带州府的写了几次清河县,施耐庵似乎是在反复强调以提醒看官注意。而当武松“绕道”来到阳谷县境内时,恐怕就被施耐庵绕晕了。

既然来到了阳谷县,武松便不再“隐瞒”自己的籍贯,在三碗不过冈酒店就对店家说: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

看看,武松就是山东人,回清河县探亲,必定要经过阳谷县的景阳冈。

打死了老虎,武松对山下的大户和猎人做了自我介绍,说道:小人是此间邻郡清河县人氏……从沧州回乡来。书中交代,阳谷县在山东东平府,清河县则是东平府邻郡的一个县。所以,“清河县”即便不在山东境内,也不是写的河北清河县。

阳谷县令喜欢这个打虎英雄,便以“虽你原是清河县人氏,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为由,留武松在阳谷县做都头。

如此反复的写清河县与阳谷县的关系,施耐庵其实就是在虚构一个“清河县”,说的还是上文所讲的寓意。而且,似乎生怕后来的读者不明其意,把虚构的“清河县”弄到河北去而枉费了一片心机。

但问题是施耐庵既然写了一个实名的阳谷县,却为何又要虚拟一个清河县呢?为何又虚拟一个别的县,把一个并不知名的景阳冈(或者也是虚拟的)放到这个虚构的地方不行吗?

恐怕还真的不行,武松打虎的故事,远远不止要写北宋的“景阳钟响”。

“景阳冈”实则在大明紫荆城

我在很多文章中解读了《水浒传》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隐喻了明朝的历史,隐藏着“靖难之役”以及建文帝迷案。这其中,“武松杀嫂”故事中又暗写了徐达之死,以及建文帝削藩。由此,武松打虎的故事就必须要发生在阳谷县了。

先说说“景阳冈”的事。明南京紫荆城附近有一座鸡鸣寺,在鸡鸣寺的山巅有一座景阳楼。这座楼是南朝宋所建,现在是鸡鸣寺的一部分。朱棣夺位成功后,挑动发起靖难之役的缁衣宰相姚广孝就居住在鸡鸣寺。

《水浒传》中,施耐庵以鲁智深、武松等人的一些特征,隐喻了姚广孝。其中,武松是以皂布直裰、虎面行者这两点信息,对应了缁衣宰相与“形如病虎”的姚广孝。

而“鸡鸣寺”这三个字同样在《水浒传》中出现过,施耐庵非常奇妙的以时迁投祝家庄的报晓公鸡,隐写了靖难之役发生在朱棣进城时的故事,在“三打祝家庄”中暗藏了建文帝的去向之谜。

“祝家庄”故事的隐喻,我已经反复做了解读,此处略微提一提。

景阳冈打虎,实则“降龙伏虎”,暗指了靖难之役的发起。与阳谷县发生的故事形成连锁关系,紧接着就是隐写“削藩”了。

武松杀嫂隐写建文帝削藩,我也以王婆说潘金莲“新年恰好九十三岁”这句话予以了解读,此处不再重复。但是,涉及到施耐庵为何把“景阳冈”写在阳谷县这个疑问,还得提到武松杀嫂故事中的西门庆。

公元1402年,朱棣从镇江(“江州”)龙潭金兵,打到了南京城下。镇守在金川门的朱橞、李景隆望见城外朱棣的伞盖,便打开城门,迎接燕军进城。

当朱棣进入南京城时,守城将士早就跪在道边,高呼“万岁”。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反叛建文帝的行动,打开金川门的朱橞,于1391年被朱元璋封为谷王。

“谷”王,李“景”隆,这大概就是施耐庵的阳谷县与景阳冈。而金川门就是南京城的西北门,朱棣由此门进城,夺位之战宣告成功,是不是很值得庆贺呢?

这个回答只能如此简洁的解读阳谷县与景阳冈,书中还在其他故事中,隐藏了这些历史隐秘。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天下失去太平,百姓不得快乐。《水浒传》“引首”中写了一个“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的清平世道,而靖难之役的结束,便又回到了“海晏河清”的太平时代。

从武松与鲁智深、鲁智深与林冲的故事关系看,这三人都将因为“京国显英雄”这句预言诗,同时出现在汴京保卫战中抗击金兵,呈现武松“景阳冈打虎”的真故事。

《水浒传》武松从柴进庄上回清河探亲,为何走到了景阳岗?

引言:的确,《水浒传》里有不少地理常识错误,有些错误,错的非常离谱,错的不可思议,令人啼笑皆非。施耐庵,小说写的好,人物栩栩如生,故事跌宕起伏,但他却是妥妥的地理盲。杨志走错路。

押送生辰纲,是杨志改变命运的重要一环,在出发之前,领导语重心长地对杨志说:“小杨啊,前两次生辰纲都被山东贼人抢走了,这次千万不能再出差错了,这次要能完成任务,回来就提拔你干领导!”

“领导请放心,我一定不辱使命,保证完成任务!”,杨志心里乐开了花,大好前程就在前方向他招手。

有了领导的鼓励和信任,杨志信心倍增,暗暗发誓,这次一定要把握机会,保证把生辰纲准时准点安全地送到蔡府。

为稳妥起见,杨志制定了周密的押运计划,第一条,要严格保密,小心为上,不让别有用心的人知晓,为此,他要押运小分队昼伏夜出,白天睡觉,晚上赶路;第二,尽量远离是非之地,宁可绕远路,也不从盗贼猖獗的地方经过,以免多生事端,尤其注意提防山东一带的贼寇。

有了周密计划,接下来就是严格执行了,第一条,杨志坚持的很好,虽然大伙儿有怨言,但碍于杨志的淫威,没人敢反对。

然而,第二条,杨志却明显违背了,从河北大名府运生辰纲到河南开封,只需一路向南一直走就到了,可杨志偏偏绕圈子,大老远的来到了山东,又抛弃了容易走的官道,绕到丛林密布、盗贼多发的黄泥岗,就在黄泥岗,杨志不幸遇到了晁盖。

杨志,哪里是押运,分明是大老远地给晁盖送礼啊?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就连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杨志一个大老爷们,为何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呢?

实在可笑至极!

然而,杨志毕竟是小说人物,现实中不一定存在,他犯下的尝试错误,说白了不是他犯的,而是施耐庵犯的。

施耐庵是个地理盲。

除此之外,武松也犯了与杨志类似的错误。

武松在柴进庄上与宋江依依惜别,武松去往清河县找武大郎,宋江去往清风寨找花荣。

柴进在河北沧州,清河县在河北邢台,都在河北境内不少人觉得武松是山东人,其实不是,武松是地地道道的河北人,不是山东人。

沧州到清河,相距250公里,步行走,一路向南,大约一个月就到了,可武松或许因为太久没见大哥了,归心似箭,走的太快了,居然走过了头,走到了山东聊城阳谷县,在景阳冈干了十八碗酒,顺便打死了吊睛猛虎,之后又偶遇武大郎。

巧合的是,武大郎居然搬家了,从清河县搬到了阳谷县,武松巧遇武大郎,武大郎又娶了如花似玉的潘金莲。

遇见了潘金莲,武松人生命运发生了巨大转折。

结语

杨志不是地理盲,武松也不是地理盲,施耐庵才是地理盲。施老爷子久居江南,对北方地理不很熟悉,只知道河北、山东的大体方位,对于清河县、阳谷县具体在哪,就傻傻分不清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