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明明知道危险,为何不陪鲁智深一起去救史进?
鲁智深,武松去少华山撺掇朱武等人入伙时,得知史进被抓进华州大牢关押,鲁智深非要立刻去救,几人苦劝不住,只得让他去了。
武松在他走后说:“不听人说,此去必然有失”。他为什么不陪着鲁智深一起去呢,毕竟两个人还能有个照应啊。
其实这还真不能怪武松不讲兄弟义气,因为在梁山的众多好汉当中,武松和鲁智深两人倒是真正的能算得上两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智深和武松
都具有那种义愤填膺的英雄气概,正如《水浒传》主题曲中的那句歌词所表达的气势一样,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英雄主义精神。
所以这两个人在《水浒传》中,倒是我很喜欢的角色,因为在他们的身上,你能看到一种满满的正义感,是不畏强权的角斗勇士,敢于向统治阶级主动挑战,主动进攻。
即所谓“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乃鲁智深也。武松和鲁智深大致上也是同一类人,他急侠好义、刚猛不屈、嫉恶如仇,敢于挑战黑恶势力。
鲁智深单刀赴会
这两人从这些人物性格特点上去分析,实乃同道中人。正如俗话所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难怪二人都曾在先后上了二龙山,之后又一同入伙了梁山,成为了自家兄弟。
人物性格特点接近,那么武松与鲁智深在现实的处事中又有没有差异呢?这两个人虽然在思想理念上能够达到统一,但在处事的行为和方式上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道道。
就如他们去少华山拉史进等人入伙,到了少华山却发现史进因见贺州太守强抢民女,为此事打抱不平,从而下了监狱。
九纹龙史进
鲁智深闻之心中如怒火熊熊燃烧,第二天天不亮,他就带着禅杖和戒刀,找贺太守算账去了。
而武松则没有陪同,这倒显得武松一是不顾兄弟情义,二是不讲江湖义气的人了,武松为何没有陪鲁智深去救史进呢?
一、鲁智深是明知山有虎,便向虎山行——举止鲁莽史进被贺州太守给捉了,太守在古代相当于现代多大的官职呢?等同于我们现在某个市的市长。官职虽不算大,但也不算小,在市区这个小盘子中,那绝对也是他说了算。
天孤星花和尚
所以在当时的贺州太守就是那个当家作主的人,只是这个太守从他强抢良家民女的事来看,只能算作贺州的一只大老虎。
鲁智深闻之自己的结拜兄弟九纹龙史进因对这个太守打抱平竟然把史进抓进牢里了,岂有此理乎?
以鲁智深“杀人须见血,救人需救彻”的性格,就算被捉的不是兄弟九纹龙史进是一个陌生的和他毫不相干的人,他也会该出手时就出手。
鲁智深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
只是在他这份义气中,多了一种不计后果的鲁莽之举,民与官斗终究是鸡蛋碰石头,再加上此时的他是何种身份呢?
是朝廷正在捉拿的通缉犯,是与统治阶级作对的梁山贼寇,他的这些身份本就不宜过多地抛头露面,否则就是自投罗网。
鲁莽不计后果的举止,也正是鲁智深身上存在的最大的缺点。他不分析局势,只知道要救人,管他是龙潭还是虎穴,即使有虎,他也得摸摸这老虎的屁股。
鲁智深敢于挑战权危
他不知道的是,这只虎可比武松在景阳岗打的那只要狡猾多了,这可是一只人面虎。他执意立刻要救史进,然而还容不得商议,一意孤行直捣贺州太守的老巢。
鲁智深来到华州城里,想寻机下手,没想到被贺州太守捕捉到了他那正想下手而又有些踟蹰的样子,太守从这一番行为中窥探到了玄机。
于是大大方方的派人将鲁智深请到府上赴斋,来了个瓮中捉鳖,被卸了禅杖和戒刀的鲁智深战斗力是极具下降,插翅难飞了。
鲁智深插翅难飞
鲁智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鲁莽举止,不仅没有救出史进,还使自己身陷囹圄,给梁山也带来了麻烦,如果此时武松也跟着他一起闹腾,那结果无异于是和鲁智深一起掉进了虎穴。
所以鲁智深这种人虽有义气,但鲁莽起来却是一个不计后果的人,哎!真是验证了一句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呀”,武松在行事上显然是另外一种人。
二、武松提出了解决方案,保险周全——心思缜密武松明明知道,救史进的路途危险重重,为什么不陪同鲁智深一同前去呢?我们来读一段原文,看鲁智深在去救史进之前在少华山上发生了什么?
行者武松
鲁智深听了道:“这撮鸟敢如此无礼,倒恁么厉害!洒家便去结果了那厮!”朱武道:“且请二位到寨里商议。”
(一行五个头领都到少华山寨中坐下,便叫王义见鲁智深、武松,诉说贺太守贪酷害民,强占良家女子。朱武等一面杀牛宰马,管待鲁智深、武松。)
饮筵间,鲁智深道:“贺太守那厮好没道理!我明日与你去州里打死那厮罢!”
武松道:“哥哥不得造次(鲁莽、草率)。我和你星夜回梁山泊去报知,请宋公明领大队人马来打华州,方可救得史大官人。”
鲁智深叫道:“等俺们去山寨里叫得人来,史家兄弟性命不知那里去了!”
武松道:“便打杀了太守,也怎地救得史大官人?武松却决不肯放哥哥去。”
朱武又劝道:“师兄且息怒。武都头实论得是。”
鲁智深焦躁起来,便道:“都是你这般性慢的人,以此送了俺史兄弟!你也休去梁山泊报告,看洒家去如何!”
鲁智深不听武楹劝告
在少华山上朱武、鲁智深、武松等人对救史进一事开了一个临时会议,但这个会议进展得并不顺利,鲁智深一人举张第二日向贺州太守进攻营救史进。
武松则提出了另外一个解决方案,就是速速赶回梁山搬救兵,因为仅凭少华山上的那几人之力,怎能敌过贺州太守的庞大官僚势力呢?
然而鲁智深可不管这些,认为等去梁山搬来救兵已经来不及救史大官人了。他不知道的一个真相是,整个少华山上的人都去,也不过是为史进陪葬而已,到头来救人不成,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鲁智深和武松出现分歧
武松深知其中的要害,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只是奈何鲁智深不听,所以这次会议也是不欢而散。结局是鲁智深一意孤行,结果一到华州城就被贺州太守给拿下了。
从此次事件的结局来看,鲁智深此举虽大显仗义,但实则却是徒增麻烦。武松遇事则没有这么鲁莽,而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再做谋划,且心思缜密,计划周全。
武松没有陪同鲁智深去救史进,那是因为他们两个在此事件的观点上,虽秉持的结果是相同的,但在执行的过程上却产生了分歧,武松力求稳妥救人,鲁智深是冒险救人。
鲁智深和武松同行
当然最终的结果证明,武松的决策才是正确的。梁山闻讯,宋江派出了花荣、秦明、林冲、杨志、呼延灼、吴用、朱仝、徐宁、解珍、解宝、李应、杨雄、石秀、李俊、张顺十五大高手,分三队人马,带领七千人,直取华州而来。
需要让梁山下如此血本,可想而知,鲁智深一人或几人出动去对付整个官僚主义,那就如同以卵击石。并且梁山派出这么多高手,另加几千小喽啰,都不敢冒然犯进。
还是在军师吴用几番斟酌使用计谋的情况下,才取得贺州太守的人头,救出史进和鲁智深。鲁智不听武松地劝,但最后还是武松的方法才行之有效。
兄弟情义深厚
三、鲁智深擅自行事,酿惨果武松没有陪同鲁智深去救史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鲁智深擅自行事,会议没开好,没有商量个结果出来,他就不管那么多了,你们既然都不去,我自己一人去你们总管不着了吧!
这倒也很符合他的人物性格,于是在第二天天不亮他就提了禅杖,带了戒刀,径直奔华州去了。并且没有知会任何人。
所以鲁智去救史进,他出发的时间没有人知道,武松当然也不知道,四更天出发,夜还没有醒,大部分人都还在打呼噜。
鲁智深冒死救史进
武松就是想去鲁智深也没给他这个机会。如果武松知道鲁智深出发的时间点,他会陪同鲁智深一起去吗?
以我对武松为人的了解,他是一定会去的,他不能眼看着鲁智深陷入危难而不顾,即使需要赴死他也会义不容辞。
再加上武松江湖经验丰富,处事老练,有武松在鲁智深的身边,鲁智深也不至于酿下身陷囹圄的惨果!
鲁智深意义用事
鲁智深急躁的表现,又一次地体现了他身上的致命的缺点,看似是为了义气,实则这种为了义气而不计后果的行为在关键时刻是会坏大事的。
而武松在历经潘金莲、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事件的磨练之后,他深知人世险恶,从这份险恶当中,他也学习到了一份从容和睿智,与官府作对硬拼绝不是上上之策。鲁智深看来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毛孩呀,武松是拿他没办法,深感心痛。
写在最后经过以上分析,武松明知道危险,为何不陪鲁智深一起去救史进呢?首先鲁智深不听武松劝告,执意而为,拿起武器就自己单干去了,私自出走,武松想跟上他步伐冒似都来不及。
鲁智深修到功德圆满
这也表现了鲁智深遇事鲁莽、草率的性格,但在他的义气中不掺杂任何杂质,很纯洁,甚至一般人都很难达到他的高度,他的打抱不平,他的义气用事,每一件都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就如拳打镇关西,是为了整治恶霸救金翠莲父女;因搭救林冲与官府作对,又流落江湖, 全都是为了这些与自己无关的事,而落草为寇。
所以他的义气中虽然夹杂着一些鲁莽之气,但从他内心深处所散发出来的是一种没有任何污染的气息。难怪智真长老第一次见他时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
智真长老对众僧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鲁智深的鲁莽也好,草率也罢,那都是为了要磨练他,渡化他,把他身上的这些菱菱角都给磨平了,才能坐化成佛,这个境界是那些苟且偏安的人没法比的。所以武松最终是没法阻止他一意孤行地去救史进的,阻拦不了,一切皆有定数。
当然也陪同不了,也一切皆有定数,这一切就得鲁智深独自去面对,去承受。他的人生,他该要面对的险境,逃不过,也躲不了,只有他自己去体验了,领悟了方可修到功德圆满的人生。
在《水浒传》中,鲁深智的结局是不是在众多好汉当中为数不多的好结局呢?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武松明明知道危险,为何不陪鲁智深一起去救史进?
作为二龙山三巨头,武松、鲁智深虽同为出生入死的生死兄弟,也都侠肝义胆好打抱不平,但性格却很迥异。
鲁智深性格豪放不羁,每遇有事总是一提禅杖,真呼打他个“撮鸟”,从来不管不顾后果严重不严重。
相比鲁智深,武松的性格相对内敛沉稳之许多。他面对嫂子勾结奸夫西门庆害死哥哥武大郎的现实,并不是立马奋起去快意恩仇,而是在手握证据的前题下,选择了向官府报案,想通过法律的途径,让凶手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武松最后不得以在武大郎灵前杀嫂、狮子楼斗杀西门庆,但这都是官府不作为所导致,并非武松率性而为。
鲁智深
如今,鲁智深和武松去少华山撺掇九纹龙史进入伙,却得知史进误陷华州,不幸被官府所提。鲁智深立马像点着的炮仗,不顾现实立马就要上华州去打杀贺太守、解救史进。
武松苦苦相劝,并建议借助梁山的力量来达到目的。但鲁智深坚持认为“远水救不了近火”,力排众议,自顾自的提了禅杖与戒刀,独自一人径奔华州去了。面对现实,武松明白:“不听人说,此去必然有失”,一言道破了鲁智深此去的结果。
武松
武松不和鲁智深一起杀上华州搭救史进,不是武松不讲江湖义气,也不是武松不念兄弟之情,更不是武松胆小怕事,而是武松洞悉一切,懂得量力而行,懂得不能单凭意气、使蛮力去作为。面对鲁智深的冲天一怒,武松立马派小喽啰去华州打探消息,意图按情况相机行事,实属睿智之举。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气确实让人感佩,但结局往往都不太好。因此这才是武松不与鲁智深同去的原因所在。武松
武松明明知道危险,为何不陪鲁智深一起去救史进?
这个事件发生在《水浒传》第五十七回“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鲁智深与武松二人来到少华山看望史进,却得知史进因刺杀华州贺太守失败而被擒,鲁智深一怒之下便要杀上府衙救出史进,武松苦劝不听,结果独自前往,不但没能救出史进,自己也被抓了进去,直到梁山大军杀到才将其救出。那么武松为何不陪鲁智深一起去呢?
△鲁智深和武松
鲁智深与史进乃结拜兄弟,一怒之下便要杀死鸟太守史进与鲁智深结交,发生在《水浒传》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当时鲁智深还唤作鲁达,还是个提辖。
△史进和鲁提辖
彼时,史进因与少华山结交之事被猎户告发,在打败围剿的官兵之后,史进因不愿落草,因而远走渭州寻师。途中与鲁达一见如故,两人逐结为异性兄弟,因鲁达要救金翠莲,史进还送给其十两银子。后来鲁达打死郑屠,两人遭到官府通缉,史进最终到少华山落草,而鲁达则前往东京。
史进上了少华山之后,与朱武、陈达、杨春占山为王,倒也潇洒。不想一次下山,史进遇到一个犯人画匠王义,因带女儿王玉娇到庙中还愿,结果华州贺太守看中了王玉娇,要强纳其为妾,王义不答应,贺太守便将其女强夺了去,还把王义刺配远恶军州。史进听说之后,当即杀死了两个公人,又跑去府衙刺杀贺太守,结果不幸被擒。
△九纹龙史进
且说“三山聚义打青州”结束,本在二龙山落草的鲁达和武松投了梁山,鲁达便想拉史进等人一起入伙,于是和武松二人来到少华山,却正好听到史进被囚府衙的消息。鲁智深一怒之下便要去杀了鸟太守,救出史进,武松觉得如此不妥,便以天色已晚为由劝其暂且留下,结果一觉醒来鲁智深却已经独自离开。
武松为何不陪鲁智深一同前往?《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虽然只是演义小说,但每个环节其实都有其一定的道理,就拿这次事件来说,武松之所以没有陪鲁智深一同前往,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两人性格使然。毫无疑问,鲁智深和武松都是重情重义之人,这从两人的经历也不难看出,但两人的性格却各有不同。鲁智深为了兄弟完全可以两肋插刀、不计后果,不管前面是万丈悬崖、刀山火海,他也在所不辞,虽说他粗中有细,但易冲动的性格决定了他为了救史进,可以不计后果。而武松虽然也重情重义,但遇事却极为冷静,这从其为兄报仇那一段便可看出。如果是鲁智深,估计直接上去就干掉了潘金莲、西门庆等仇人,而武松在身负血海深仇的情况下,却将整个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
2、武松考虑更多。正如前一条所说,鲁智深为了救史进可以不顾后果,但相对较为冷静的武松显然考虑的更多。一是仅凭个人力量很难成功,这点在原文中也有所体现,武松曾两劝鲁智深,分别说道“领大队人马来打华州,方可救得史大官人”、“杀了太守,又怎么救史大官人?”可见他认为仅凭个人力量要救人本就很难,且就算杀了太守也不见得能够将人救出。二是情形与之前不同,如果两人还在二龙山,武松或许就随了鲁智深了,可此时两人刚刚投到梁山麾下,要做出刺杀一方太守这种大事,怎能私自决定,这想必也是武松对鲁智深说“我和你星夜回梁山泊去,报宋公明”的原因。
△贺太守用计擒下鲁智深
3、鲁智深私自离开。这应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鲁智深走之前能够知会一声,武松在担心其安危的情况下,或许也就一起去了。然而原文中说的明白,鲁智深“当晚和衣歇宿,明早,起个四更,提了禅杖,带了戒刀,不知那里去了”,可见鲁智深乃是偷偷离开的,等到武松得知鲁达离开,已经晚了,只能由朱武派了两个小喽啰前去打探消息。
综上所述,武松之所以没有陪鲁智深一起去,一方面是由于两人性格不同,武松考虑问题显然要更全面一些,另一方面则是鲁智深见武松苦劝自己,因而凌晨便偷偷一个人离去了,武松得知消息之时已经晚了。
武松明明知道危险,为何不陪鲁智深一起去救史进?
武松有勇有谋,鲁智深却有勇少谋。这种区别在《水浒传》里有明确描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搭救史进这件事。
鲁智深上梁山后,时常想念在少华山落草的九纹龙史进,便向宋江提出去看望他,并拉他来梁山入伙。宋江也听说过史进的名声,巴不得壮大梁山的力量,便爽快地答应了。
但宋江唯恐鲁智深一个人不安全,便让武松一同前往。宋江说,你们俩一个是和尚,一个是行者,都是出家人,在路上搭伴正合适。正好武松也有这个想法,此事一拍即合。
到了少华山,却没见到史进。原来史进为了营救他人,被华州贺太守抓起来押进了大狱。
矛盾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依鲁智深的意见,当即就要起兵攻打华州,救出史进。
武松的意见是,少华山兵少将寡,势单力薄,凭现有的力量去华州府劫狱,基本上是没有可能。不如回梁山找宋寨主搬来救兵,再救也不迟。
武松的意见得到了少华山军师朱武的赞同。也就是说,鲁智深的想法既没有得到武松赞成,也没有得到少华山的支持。
但鲁智深仍然一意孤行。他说,华州距梁山千里迢迢,等搬来救兵,史进岂不性命难保。说完,不顾武松再三劝阻,孤身一人提着禅仗就进了城。
结果,进城后偏偏遇到了华州贺太守一行人。见到鲁智深一个外乡人提着禅仗在那里欲进又止形迹可疑,贺太守便分咐手下人,去把鲁智深唤进府上用斋。
鲁智深不知是计,冒然前往。结果进去就被人捉住了。
武松这边正要安排人去梁山搬救兵,戴宗赶到了。他是奉宋江之命前来接应的。听说鲁智深已经被捉,急忙施起神行法术,急匆匆赶回梁山,搬来救兵,这才打破华州府,把鲁智深和史进一同从监狱里救了出来。
总结:综上所述足以证明,武松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而鲁智深不讲谋略冒然行事,其结果必然导致失败。
所以,多亏武松没有陪着鲁智深一起去华州,否则势单力孤,也会造成和鲁智深同样的结局。
武松明明知道危险,为何不陪鲁智深一起去救史进?
原因很简单:武松不鸟鲁智深,鲁智深也不鸟他,这俩人是谁也不服谁,真真是“针尖对麦芒”!
细细想来,武松是真强,先是在景阳冈打死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而名扬天下,后又在清河县斩杀奸夫淫妇潘金莲西门庆为兄报仇,再之后又在孟州吊打蒋门神,将张都监一家十五口灭门……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件不透露出武松的“英雄”气概?你说他能服谁?就连他自己也说:
“武松平生就是要打天下硬汉!”
大家看,这小子“要打天下硬汉”,是不是挺狂的?一个很狂的人,能服谁呢?
可再狂的人也会有“所怕”,武松就这样,他怕吃官司,怕“官家”寻他的麻烦,于是在孟州犯下将张都监一家灭门的惨案后,便在菜园子张青的推荐下跑到了“二龙山”落草,而此时的大当家就是鲁智深。
你说鲁智深何德何能当我老大?他有我的本事大吗?不行,咱得干一架……武松心下虽这样想,可他性格中“柔软”的一面又不允许他这么造次,遂“服个软”在这里做个“三当家”了事。
而鲁智深大约也不大能够看得起他,一来武松上山,不像自己是剿灭了之前的匪寇打上来的,靠的是真本事,而是凭着张青的一纸荐书,二来江湖上虽有武松如何如何厉害的传闻,但自己并未亲见。正所谓“不打不相识”,看起来若要让鲁智深鸟武松,这俩人非得好好干一架不可。可他俩好像又没这机会,只得各自心下忍着这么一股子“鸟气”了。
不过,说鲁智深“看不上”武松,并非空穴来风。你说武松本事大,鲁智深也不小,他不也曾“三拳”打死过镇关西,倒拔过垂杨柳么?这要人命官司有人命官司,要力量有力量,自已又是“二龙山之主”,不鸟你武松也是正常。
或许,有朋友就说了,鲁智深“看不上”武松,那他又看得上谁呢?或者说,谁的话他肯听呢?
只有两人:一是豹子头林冲,二是九纹龙史进。
鲁智深与林冲的相逢,还要追溯到他在东京大相国寺做“职事僧”时。当时他正在“酸枣门外退居廨宇”前耍弄那“六十二斤水魔禅杖”,却被林冲看到,两人一交谈,十分投缘,便结义为兄弟:
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智深道:“教头今日缘何到此?”林冲答道:“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林冲听得使棒,看得入眼……”智深道:“洒家初到这里,正没相识……如今又得教头不弃,结为弟兄,十分好了。”
鲁智深之所以愿意听林冲的,一者是林冲赏识他的武艺,二人能够“聊的入港”;二乃是林冲拜自己为兄,对自己十分尊重;三则是羡慕林冲的人生成功,又有妻妾,又有事业(“八十万禁军教头”),不似自己出家寡人一个,啥也没有,相对自己要好太多。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当别人比自己成功时,会不由自主地听从别人的“言语”,会觉得他们所说比较有权威。
于是接下来,当高衙内调戏张氏而鲁智深想出手时,林冲劝住了他;之后,在野猪林时,当鲁智深救下林冲,要解决押送公人董超薛霸时,林冲又劝住了他:
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动手!我有话说。”鲁智深听得,收住禅杖……
由此可见鲁智深对林冲的敬重,他说话真的好使。
而史进就不同了,他之所以能听史进的,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他,因为这小子既和自己真刀真枪地干过,性格中的“侠肝义胆”又和自己有几分相似。
说起来,鲁史二人的相识还要早于林冲。当时鲁智深还在“渭州府小种经略相公处”做提辖,恰逢史进到此寻找师傅王进,便碰在一处“吃酒”。
也巧,三人(还有李忠)正吃酒时,却在潘家酒楼上遭遇了被镇关西郑屠欺负的金氏父女。鲁智深有心救济他们,好让他们返还东京,便“摸”出了五两银子给他们,并要史进和李忠也出一些。
李忠扣扣搜搜的只拿出来二两,而史进却很大方,甚至比鲁智深都大方,直接就掏出了“一锭十两银子”。正是这十两银子,让鲁智深感觉很有面子,遂对史进刮目相看,有了好感。
之后,鲁智深又在“赤松林”碰到了一个在此“剪径”的强人。经过“十数合”的打斗后,鲁智深直觉“这厮”武艺了得,遂“少歇说话”,不料竟认出其是“史大郎”,内心欣喜。之后,二人又一起“火烧瓦罐寺”,剿灭了那两个“祸害”僧人。
从渭州、赤松林,再到瓦罐寺,史进真真是给鲁智深留下了“仗义疏财、见义勇为”的好印象,怎奈鲁智深当时正在赶往东京途中,二人便只好分别了。
时光荏苒,转眼间,鲁智深已经由“二龙山”转至梁山落草,闲来无事,便想起了曾经的好兄弟史大郎,遂对宋江说:
“智深有个相识,是李忠兄弟徒弟,唤做九纹龙史进,见在华州华阴县少华山上,和那一个神机军师朱武,又有一个跳涧虎陈达,一个白花蛇杨春,四个在那里聚义。洒家常常思念他。自从瓦罐寺与他别了,无一日不在心上。今洒家要去那里探望他一遭,就取他四个同来入伙,未知尊意如何?”
拉人上山?这是好事,宋江当然同意:“我也曾闻得史进大名,若得吾师去请他来,最好。然虽如此,不可独自行,可烦武松兄弟相伴走一遭,他是行者,一般出家人,正好同行。”
于是,鲁智深、武松二人便一同前往少华山寻史进。
然而,出乎鲁智深预料的是,二人抵达时,史进并不在山上,而是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干了一件行侠仗义的事。
原来北京大名府人王义,“因许下西岳华山金天圣帝庙内装画影壁,前去还愿。因为带将一个女儿,名唤玉娇枝同行,却被本州贺太守……正见了玉娇枝有些颜色……要娶她为妾。王义不从,太守将他女儿强夺了去,却把王义刺配远恶军州。”路过少华山时,正撞见史进,“告说这件事”。
史进气不过,遂救了王义,杀了两个防送公人,又去府里刺杀贺太守,却“被人知觉,抓在牢里”。
鲁智深一听就急了,对武松说:“贺太守那厮好没道理!我明日与你去州里打死那厮!”
从鲁智深的话里,大家可以看出,鲁智深起初是想和武松一起去救史进的。
孰料,武松竟然反对:“哥哥不得造次。我和你星夜回梁山泊去报知,请宋公明领大队人马来打华州,方可救得史大官人。”
武松这话说得也没毛病!试想,官府抓了史进以后,肯定会提防少华山“匪寇”,救人所以,鲁武二人单枪匹马地闯进去,凶多吉少。
见武松反对,鲁智深“拧”了起来:“等俺们去山寨里叫得人来,史家兄弟性命不知哪里去了!”
武松也拧:“便打杀了太守,也怎地救得史大官人?武松绝不肯放哥哥去。”
朱武又劝道:“师兄且息怒。武都头实论得是。”
鲁智深焦躁起来,便道:“都是你这般性慢的人,以此送了俺史家兄弟!你也休去梁山泊报告,看洒家去如何。”众人哪里劝得住——“明早起个四更,提了禅杖,带了戒刀,径奔华州去了。”
或有朋友好奇,这鲁智深怎么就不听劝呢?
除了笔者上面说的劝他的人“权威性”不够以外,可能鲁智深也是想要借机在梁山上树立功勋。毕竟,自己身为二龙山大当家,“几乎”是空着手上梁山的。你现在把史进拉来,也算是自己的功劳;可如果史进是被梁山救下,那就不能算在你的头上了?
就此,武松道:“不听人说,此去必然有失”。
那武松明明知道危险,为什么不陪鲁智深一起去救史进呢?
正如笔者上边所述,就在于武松不鸟鲁智深!
可能有朋友就反驳了,说不对啊,我觉得武松说得很有道理啊!
是,没错,武松说得是有道理,可大家别忘了,早在二龙山时,鲁智深就是大当家,武松是三当家,你说得再有理,你是不是也得给鲁智深面子不是?你得听他的不是?这里,武松刚上梁山就敢跟鲁智深硬扛,你就知道二人在二龙山时是怎么交往的了。
再退一步说,就算你知道鲁智深是错的,那你最后是不是也得听他的,跟他一起去,或者是派其他人跟他去?都没有!武松啥也没做,就眼睁睁地看着鲁智深走了。然后,又信誓旦旦地说什么“不听人说,此去必然有失”之类证明自己正确的话?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假如现在发生争执的是宋江和李逵,你觉得李逵会怎么处理呢?他可不会管你宋公明哥哥对不对,也会跟着你一起干,对不?
说到底,武松与鲁智深这俩强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二人是相处过一段时间,至于说有没有交过心?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水浒传》
(网图、侵删)
武松明明知道危险,为何不陪鲁智深一起去救史进?
先反过来讲:武松进了监狱,史进会与鲁智深一起去救武松。鲁智深是个直肠子人,说句粗俗的话,就仿佛他的肠子是直条条从幽门一直到肛门,没有那九曲十八弯。智真长老能打看得出鲁智深有慧根并非无理取闹和有意偏袒,他生活的细节确实充满了朴素的佛性,这就不是那些痴汉能看得出来的。
鲁智深一出场便不同凡响,声声入耳。在帮助别人这方面并不含糊,帮完金家姑娘帮庄中姑娘;帮完林冲帮史进。鲁智深就是这样的人,即便只有一面之交的人他也去真诚帮助,这一点着实难得。
(《水浒传》剧中鲁智深)
其实可以看出来,他的帮助是不分人的,在出发救史进之前的那个晚上,连衣服也没脱,气滚滚的趟了一宿,第二天就独自一个出发救人(结果就是把自己也陷进去了)。帮助金翠莲也是如此,“晚饭也不吃,气愤愤的睡”。——这就是鲁智深。
在两件事中,救史进那件,武松、朱武劝,帮金翠莲那件,史进、李忠劝。武松等宋江大军;史进等第二天。鲁智深嫌麻烦,又觉得事情紧急,径直自己去了。
必须要说武松和史进的性格。武松刚出场也是个冒失人,在柴进家得罪了大官人,但是时间慢慢推去,武松逐渐地识得官场大体并懂得做人的道理。史进出场也是个冒失后生,还是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18岁小青年,他的心眼在多年来却没什么长进。
(《水浒传》鲁智深、武松)
史进上梁山后的三件事足以说清他的性格,第一件打樊瑞山头,失败;第二件去当细作,结果识人不明被告发;第三件大咧咧的去方腊那探路,结果被射死。——得出结论,他太不精细了。
反观武松,他考虑得倒是比较多,比起史进可谓是粗中有细,比如在杀嫂弄出“胁迫”邻居这个节目;当差时显得非常谦卑。因此他阻止鲁智深救史进是是必然的,武松和史进没什么交集,假如关进去的是武大郎,武松倒是有可能不管不顾地救人。
鲁智深和史进相识非常早,虽许久不见,依然是兄弟,鲁智深内心可想而知,想当年饥肠辘辘的时候,是史进给了鲁达一个大饼,然后去瓦罐寺一起报仇。这份感情怎能忘记!
(《水浒传》剧中鲁智深和史进)
史进对鲁智深钦佩不已,再加上他做事往往欠考虑(这一点其实挺遗憾的,本来当细作的时候可以再试探试探,然而他直接露出尾巴),所以史进陪鲁智深的可能性很大,轻军冒进是史进的作风,如此看来,倒是和鲁智深这种鲁莽不谋而合了。武松这样劝鲁智深:“便杀了太守,也怎地救得史大官人?”其实很有道理。
事后就是朱武派了两个精细的小喽啰去打探消息,武松虽然预料到了鲁智深“有失”,但是想必既找不到也劝不住,自己也就没去,坐等宋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