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贵妃和贵妃有什么区别?
在中国古代,能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确实是人生之中的一大幸事,不仅在权力上攀上了巅峰,就连老婆都设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难怪这皇位是所有皇子们眼中的香饽饽,成为了他们争抢的目标,原来是江山美人皆可揽于自己的怀中。
历史上的皇贵妃万贞儿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代皇帝的老婆,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正室称为皇后,妾室则称为妃嫔,在后宫之中,皇后当然是名副其实的老大,贵妃相对于其他嫔妃而言,地位也是较高的,比如《甄嬛传》中的华贵妃,仰仗着强大的娘家靠山以及皇帝对她的宠爱,有恃无恐,得以和皇后分庭抗礼,有时甚至风头还碾压过皇后,皇后也奈她不何,只能在背地里搞搞小动作。
华妃封皇贵妃未果不开心
在后宫之中除了皇后和贵妃,等级较高的还有一个皇贵妃,这在不少明朝和清朝的影视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皇贵妃这一等级的存在,说到这里,我们又不得不来聊一聊关于皇贵妃设立的历史了。
皇贵妃明朝创立,清朝沿用。在明朝我们知道,明宪宗娶了比他大17岁的万贞儿为妃,这样的姐弟恋一直是不被人看好的,但明宪宗还是义无反顾地娶了她,独得明宪宗的宠爱23年之久,并且在地位上给了她无上的尊荣,于成化十二年(1467年)明宪宗册封万贞儿为皇贵妃,成为了皇贵妃的开山鼻祖。
历史上第一任皇贵妃万贞儿
从此之后,皇贵妃这个等级也就是皇帝对宠爱的妃子宠得无法再宠的时候,那就是封皇贵妃了,在清朝时又出现了一届皇贵妃,那就是董鄂氏,顺治皇帝对她的宠爱是无人能及,宠到赏无可赏的地步时,他就晋封其为皇贵妃。那么问题来了,这皇贵妃与贵妃有什么区别呢?
顺治与董鄂妃
一、两者等级不一样,权力和地位也有着本质的不同皇贵妃比贵妃要高一个等级,仅次于皇后之下,在后宫之中有部分行政管理权,位同副后,是后宫之中的第二把手。而贵妃是没有实权的,她只是在等级上比妃子高了一级,所以在后宫中做贵妃的必须服从皇后和皇贵妃的安排。
两者的区别也就显而易见,就是一个有话语权,另一个则只有服从的权力。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在地位上却有着千差万别。也难怪在《甄嬛传》中,华妃会那么在意皇贵妃的身份,甄嬛又力捧自己团队的成员端妃为皇贵妃。
华妃在意皇贵妃身份
可见“贵妃”前面带的这个“皇”字的份量有多重了,所以皇贵妃并不是普通的妃子就能册立的, 皇贵妃的人选必须具备做皇后的胚子,其实这里面有一层潜在的意思,皇贵妃可以说就是皇后的备胎。皇后如被废除或是薨了,作为皇贵妃就能行使皇后的权力,可以说就是六宫之主。
在原则上皇后在世时是不能册封皇贵妃的,因为毕竟一山不能容二虎,这样不利于后宫的团结,作为帝王这一点肯定是要考虑进来的。所以从这种分析来看,皇贵妃比起贵妃权力要大很多,因为这是靠近皇后之位的一个等级,而妃子显然离皇后的位置还很遥远。
端妃晋为皇贵妃
二、两者设立的规则不同在此主要以清朝为例进行阐述,清朝康熙年间,形成了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后宫妃嫔等级制度,类似于封建社会下的“一夫多妻多妾”制度。在清朝是以皇后居中宫,妃嫔分等级的基本原则而划分的。
以皇后为皇帝原配,皇后之下的妃嫔分为七个等级: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这一等级在《甄嬛传》这部电视剧就有比较完整的呈现。在《清史稿》中,对各等级妃嫔的人员配额设定做了如下规定: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从这一句记载的话中,我们可以读到,皇贵妃与贵妃两者在设立的规则上有人数上的区别,皇贵妃具备唯一性,而贵妃则不然,两者在人数上设立的不同,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其地位孰轻孰重。
皇帝拥有众多妃嫔
以上是其一,她们还有一个设立的规则不同那就是在册封时皇贵妃可同时享有金宝和金册,而贵妃只有金册。在这里要解释一下什么是金宝,什么是金册?金宝指金质的皇后之宝,皇后之宝作为皇后身份的证据,只有在举行了相应的册封礼之后才有效,皇后的金宝在一定程度上和皇上的玉玺功能差不多。
金册是指称记载国史的史册或金箔制的册封诏书。金册源于我国清朝册封达赖喇嘛时的用语,清代皇后金册由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清朝对于后、妃、嫔等级的确定,必须通过颁发“册”、“印”的册封仪式,清朝册封制度规定,贵妃以上册封用金册、金宝(不包含贵妃),妃为金册、金印(包含贵妃),嫔仅有金册无金印。
所以皇贵妃在设立规则上与贵妃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一个条件严苛,一个相对容易获得,皇贵妃的条件冉然上升到了皇后的要求。
清朝妃嫔按等级划分
三、两者受宠程度不同要问皇贵妃与贵妃,皇帝爱哪个更多一点呢?答案当然是皇贵妃无疑,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皇帝爱谁多,宠谁就多,自然也就偏袒谁多。历史上明宪宗宠万贞儿被封为皇贵妃;顺治皇帝宠爱董鄂氏被封为皇贵妃;康熙宠爱佟佳氏被封为皇贵妃。
由此可见,历史上能被封为皇贵妃的人,皆是受到皇帝的万般宠爱。所以皇贵妃相对于贵妃而言两者受宠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进一步来说,因为皇后是不可轻易废立的,对于皇帝来讲,皇贵妃是自己能够给予最宠爱的妃子的最高地位了。
而贵妃则不然,皇帝再宠她也只能算作是一个宠妃,给的这个头衔是比较虚的,只是在等级上比其他的普通妃子高了一级而已,在后宫中并无任何的实权。所以在后宫中,妃子们就是凭皇帝的宠爱拼实力的,就比如《甄嬛传》中的嬛嬛同学,凭着皇帝对她的宠爱,就可以打遍后宫无敌手,从而赢得最终的胜利。
妃子受宠成为皇太后
皇贵妃与贵妃之区别,可以说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贵妃再怎么混她也只是皇帝的一个宠妃,并不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皇贵妃不仅是宠妃,而且在后宫之中具有比较高的地位,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取代皇后,并且在死后可追封为皇后。所以皇贵妃是可以和皇后纳入到同一等级的,它更接近于后宫之中的最高权力,而贵妃只能仰望着皇贵妃吧!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皇贵妃和贵妃有什么区别?
在皇帝的后宫之中,皇贵妃相当于副皇后,如果皇后不在或是失宠、被废时,皇贵妃就是六宫之主。而贵妃和普通嫔妃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级别高一点而已,并且皇贵妃因为位同副后,所以只设置一人,而贵妃则有两人。皇贵妃与贵妃都是中国古代皇帝后宫嫔妃的等级之一。皇贵妃始于明朝景泰年间,明代宗册封其宠妃唐氏为皇贵妃。清朝建立后沿袭明制,到了康熙帝时期,后宫制度开始正规化,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皇贵妃与贵妃都是皇帝高级别的妃子,皇贵妃是众妃之首。
皇贵妃由于地位尊崇,位同副后,会对皇后之位产生威胁,所以轻易并不设置,一般只有在皇后失宠、皇后被废、皇后死亡,或者是妃子被晋为皇后之前的预备这几种情况下设立。顺治帝宠爱董鄂妃,将其立为皇贵妃,宠冠六宫的董鄂妃让顺治帝一前一后两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形同虚设,不能立足。另外继后辉发那拉氏被幽禁后,令贵妃被晋为摄六宫事皇贵妃。皇贵妃在非常时期有权利和资格代理皇后职责,但是贵妃却没有。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皇贵妃和贵妃有什么区别?
皇贵妃和贵妃的地位差别还是很大的,下面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下两者之间的区别。
皇贵妃皇贵妃始于明朝,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续后孙氏。孙氏在明宣宗继位后被封为贵妃,按照惯例,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但因为宣宗极为宠爱孙氏,破例让她同皇后一般享受金册金宝,由此皇贵妃从她开始,清朝也一直沿用。到了康熙时期,开始正规化,下设皇贵妃1人,贵妃2人,皇贵妃为众妃之首。
贵妃贵妃则比皇贵妃出现早得多,南朝宋孝武帝开始设有贵妃的位份,后面的朝代也一直沿用。唐宋时期,贵妃是仅次于皇后的封号,正一品的四个封号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贵妃为四妃之首。到了明清时期,大部分时候贵妃还是众妃之首,除非皇帝立了皇贵妃。
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个说法:“皇贵妃地位尊贵,位同副后。”正因为如此,所以皇贵妃一般不轻易设置,因为它随时有可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除非皇后失宠、被废或者死亡,皇帝才可能册封皇贵妃。比如乾隆帝的富察皇后病逝,他便晋封娴贵妃为皇贵妃,摄六宫事;顺治帝不喜孝惠章皇后,独宠董鄂氏,便将其册为皇贵妃;乾隆帝的继后被收回金册金宝后,他便晋了令贵妃为皇贵妃,当时继后还未过世,但是后宫大权便已到了令皇贵妃手上。皇贵妃在非常时期,有权利和资格代理皇后职责,但是贵妃却没有,贵妃更多情况下只是皇上特别宠爱的妃子之一。
皇贵妃和贵妃有什么区别?
清朝真正开始建立后宫制度,还得等到皇太极在关外称帝以后。毕竟在努尔哈赤时期,虽然有14名福晋,可当时的宫殿,只是五间青砖瓦房,简陋得很。
不过,在皇太极的时候,清朝那套后宫制度,也不完善。直到清朝入关很长一段时间后,在康熙时期,后宫制度才逐渐补齐。
在清朝后宫制度中,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太后。太后一般跟先帝嫔妃中太嫔、太妃住在慈宁宫、寿康宫和宁寿宫。太后以下,就是皇后,住在中宫,主持后宫事务。其次才是嫔妃,住在东西两宫。
在规矩森严的后宫制度里,这三道门槛的高低,差别极大。嫔妃见到皇后的时候,要行臣妾之礼。中宫朝会时,要行君臣的礼节。
当然,在嫔妃当中,也有非常明确的等级划分。清朝嫔妃等级分为七等,级别高低分别是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皇贵妃作为级别最高的嫔妃,在清朝后宫中地位特殊,相当于副皇后的位置。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行使皇后的职权,统摄后宫。
图为纯惠皇贵妃朝服像
但是,因为皇贵妃身份过于特殊。所以,清朝一般会在皇后去世后,才会册封皇贵妃。康熙时期,孝昭仁皇后去世。
康熙皇帝不愿意再立新皇后,于是将贵妃佟佳氏提拔为皇贵妃,让她处理后宫事务,代行使皇后职权。佟佳氏就以皇贵妃的身份,统摄皇宫八年。直到去世前一天,才被皇帝临时加封为皇后。
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防止皇贵妃跟皇后争权,闹得后宫不安。少数的例外,就是顺治时期,皇帝宠爱董鄂氏,曾在皇后在世时,加封董鄂氏为皇贵妃,并授予她统摄后宫的职权。
对于大多数皇贵妃来说,她们都是在皇后去世的情况下,在丧事期间,不方便设立新皇后的情况下,从后宫中选拔某位皇帝中意的嫔妃,选做皇贵妃。
这里的选拔,不会按级别。有可能是跨级别的。比如可能从嫔妃中级别最低的答应,一下子升为皇贵妃。因为皇贵妃可以这样提拔,所以,这个位置的人选,其实就是皇帝后宫的人选。
跟其他朝代不同,清朝为皇帝选择后宫的时候,有一套完整的“选秀女”制度。选秀三年一次,由户部主办,选拔对象都是八旗女子,年龄在十三到十七岁当中。而选拔的标准,一是看血统,二是看品德。只有两样都合格,才可以被选入。
对于清朝皇帝后宫来说,相貌反而不是主要的。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长相不算出众,却凭着自己熟读诗书,雍容端庄,被选为皇后。
在选秀女中,无论是级别最低的答应,或者皇后,都有可能产生。只不过差别在于,被选入后的待遇。如果秀女被直接选为皇后,成亲时是从大清门、午门入宫,直接送到坤宁宫完婚。
要是皇帝愿意的话,也可以从秀女中,直接选拔皇贵妃。不过,也不是所有皇贵妃,都会在皇后丧期结束后,可以如愿当上皇后。
有些情况下,如果皇帝跟前皇后感情很深,有可能只是把后宫事务交给皇贵妃,但名分上却有所保留。因为,册立新皇后,可能对储君产生影响。
虽然在康熙后期,清朝储君不只是以皇后生的子嗣作为人选。但是,皇后生的是嫡子,显然更有优势。乾隆皇帝在富察氏皇后生下第一个男孩子后,就决定将他列为储君。
毕竟皇后跟皇帝的关系,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关系会更融洽。否则也不会被立为皇后。而且,从礼仪上讲,册立皇后肯定是大事,清朝把“册后”列入嘉礼,代表国有福事。
图为富察氏皇后像
册立皇后这样关系到朝局安稳的事情,皇帝不可能轻易做出决定。但是,如果遇到一些自己喜爱的嫔妃,皇帝会在她们临终前,或去世后,为她们加封皇贵妃的封号。算是一种补偿。
雍正年间的敦肃皇贵妃年氏,就曾在弥留之际,被加封为皇贵妃。只不过,敦肃皇贵妃年氏还没有机会参加册封典礼,就已经去世了。
除了自己喜欢的嫔妃,先皇的嫔妃如果得到皇帝的尊重,也可能被加封为皇贵妃。当然,这些先皇嫔妃们,更多是提高地位,待遇,也不可能统摄后宫,行使皇后职权。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皇贵妃和贵妃有什么区别?
表面上来看,“皇贵妃”相对于“贵妃”,其实就多了个“皇”字,然而就是多出来的这个皇字,让皇贵妃与贵妃就完全不同了。贵妃与皇贵妃在古代都属于高品阶的妃嫔,主要授予宠妃,皇贵妃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皇帝觉得“贵妃”封号无法表现对妃嫔的宠了,所以冠以“皇”字。
古代后妃的封号之中,原本除了皇后,其余妃嫔封号都没有“皇”字,贵妃作为四妃之首原本就是地位仅次于中宫皇后的存在。皇贵妃只存在于明清两朝,明朝皇贵妃是比贵妃更受宠的妃嫔封号,而清朝的皇贵妃则更进一步,位比副后,能够被册立为皇贵妃的不是下一任皇后,就是死后因受皇帝恩宠而得。按照明朝史籍记载,第一位正式拥有皇贵妃名分并且得到朝廷承认的是明宪宗宠妃万氏,然而最早被称为皇贵妃的,则是宪宗的祖母,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孙氏。孙氏原本是宣宗的贵妃,极受宠爱,而当时宣宗正宫皇后胡氏膝下无子也不受宠,宣宗本想废了胡氏改立孙氏,却遭朝臣与皇太后反对。宣宗看着不能让挚爱做皇后,便在其贵妃封号前加一“皇”字,授予原本只有皇后才有的金宝,“皇贵妃”之衔由此诞生。
而贵妃的历史,则比皇贵妃悠久太多。汉晋时期大多承袭旧制,皇后之下设立三夫人,南朝宋时正式出现“贵妃”的封号,隋唐时期成为定制。贵妃是众妃嫔之首,在皇贵妃出现之前,很长时间内都是地位仅次于皇后的姬妾封号。明朝时期,后宫妃嫔的封号非常繁杂,然而在前期,贵妃依旧是所有妃嫔中最尊贵的一个。明朝出现的皇贵妃,其实就是锦上添花——觉得贵妃还不够尊贵。明朝后宫制度相当沉冗复杂,规制也比较混乱,不同品阶的妃嫔人数方面并没有明确的限制。明朝甚至出现过两位皇贵妃同时被封立的情况,比如明世宗嘉靖十九年,王贵妃、沈贵妃与阎贵妃同时晋封皇贵妃,而当时阎贵妃已薨,王贵妃与沈贵妃仍旧在生。而到了清朝,皇贵妃明确只设一人,在后宫位比副后,绝无可能两位皇贵妃同生。
清朝承袭明朝的相关制度,并且进行了诸多更改,后宫妃嫔制度方面,清朝的等级更加森严也更加明确。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四妃六嫔,贵人与贵人之下的低阶庶妃没有人数限制。清朝时的皇贵妃,地位相当于副后,品阶极高,从不会轻易册立。而清朝的贵妃也明确限制人数为两人,贵妃的地位稍低于皇贵妃,但也够不着副后的地位。从皇贵妃最早诞生的原因就可以看得出,皇贵妃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究竟如何。明朝时期礼法森严,何况皇后虽大多出身清白可未必受宠,皇帝对于宠爱的妃嫔,既不能册立其为皇后,那就只能在旁的地方弥补了。皇贵妃这个封荣,就是对于这些宠妃的格外恩宠。随着时间推移,皇贵妃也成为了一种荣誉,那些家世不低、生育子嗣于皇族有功者,也有机会被晋封为皇贵妃。
有些港地清宫剧之中,后宫妃嫔动不动就被册封为皇贵妃,简直信手拈来,而事实上哪怕是明朝,皇贵妃的册立也没那么容易。皇贵妃地位太高,尤其是清朝,若非中宫之位空悬,那么皇贵妃就是对皇后的莫大威胁。清朝的皇贵妃,大多都是妃嫔临终冲喜或者死后追封,要么就是继后的铺垫,与皇后分庭抗礼的皇贵妃极少。一般没有皇后,就由皇贵妃主理后宫,不过凡事也都有例外,比如雍正帝元后薨后,晚年真正在后宫主事的是乾隆帝生母熹贵妃钮钴禄氏。
简单来说,贵妃是妃嫔之首,而皇贵妃就是升级版的妃嫔之首,也是中宫无人后,新皇后的预备人选。
皇贵妃和贵妃有什么区别?
皇后不一定是皇帝最爱的女人,皇贵妃一定是皇帝最爱的女人。
皇贵妃说白了,就是皇帝补偿自己最爱的、由于种种原因没当上皇后女人的一个职位。
(皇贵妃)
贵妃,只不过是这宫里地位高的妃子,是四夫人中的一员。
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女人孙氏,这个孙氏刚开始也只是一名贵妃,但朱瞻基太爱她了,想把她与其他几位“四夫人” ——淑妃、德妃、贤妃们有所区别,就将只有皇后才能获得的金册金宝赐于孙氏,使得孙氏“位比皇后”。
(皇贵妃)
金册金宝是表示身份的信物,皇帝举行仪式,宣读诏书,任命某人为某职,宣读后将诏书连同印玺授给被封人,这就是册封。皇后册封后获得金册、金宝,而贵妃只有金册、金印。所以朱瞻基赐于孙氏金册金宝,就是将孙氏从贵妃的级别往上提了半级,封为皇贵妃,“位比皇后”。
明宣宗的儿子代宗也册封过皇贵妃。史料记载:“景泰七年八月戊戌朔,遣旗手卫官祭旗纛之神, 命武清侯石亨为正使礼部尚书胡濙为副使持节册封妃唐氏为皇贵妃。”
清代最先受封皇贵妃的是顺治帝的董鄂妃,也就是民间传说中顺治为她出家的那位宠妃。
(皇贵妃)
清代的皇贵妃权力很大,相当于皇宫的副后,在皇后空缺时,"摄六宫事皇贵妃"担当主持后宫事务的责任。清朝很多皇后都是在"摄六宫事皇贵妃"的位置上考察一段时间后才被立为皇后的,皇贵妃制度就是一个皇后考察制度这个制度由乾隆首创,后来一直沿用。
清朝以前,贵妃是仅次于皇后的封号,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并称四夫人,是后宫第二等封号;清朝的贵妃位在皇后、皇贵妃之下,是第三等封号。
(贵妃)
虽然贵妃与皇贵妃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后宫的地位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皇帝没有立皇后或者皇后去世,皇贵妃就是后宫之主,而贵妃则没有这个权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