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即将来到,为什么老话说: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呢?

冬至,太阳光线直射点为南纬(23°26′),因此这一天是北半球黑夜最长的一天。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凝聚了老祖宗的智慧,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指导和农耕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南纬(23°26′)

然而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节气,它不仅关乎气候,而且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民间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意思就是冬至这个传统节日比我们的除夕还要重要呢!所以在老百姓心中对冬至是非常重视的。

冬至

那么冬至又是在一年的什么时候呢?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冬至这个节气,我特意翻了翻日历,2021年的冬至是2021年12月21日,对应的农历时间是十一月十八日;2020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对应的农历是十一月初七;

2019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对应的农历是十一月二十七日。从对应的时间来看,冬至的公历时间是没有多大变化的,但是农历的时间变化就比较大了,它可能在月初,有可能在月中,也有可能在月尾。

冬至的时间

好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冬至在月初、月中和月尾的这三种时间的变化对之后的天气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按照二十四节气的算法是,冬至是不离十一月的,也就是说不管它怎么变来变去,都逃不出农历十一月的手掌心。

只是在农历十一月这一个月中间它有可能出现在月初,也有可能在月中,还有可能在月尾。而冬至来得早或是晚就决定了这一年的寒冷时间。有句老话说:“冬至在月头,冻死如牛;冬至在月中,单衣过冬;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

冬至是黑夜最长的一天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冬至在月头说明冬天会来得早,冬至在月尾说明冬天来得迟,而冬至在月中说明是暖冬。那么下面我们来对号入座一下,看一下我们的老祖宗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

冬至在月头:

2020年12月21日是冬至,农历是十一月初七,这一年刚好是冬至在月头的情况,这种情况进入冬天是比较早的,2021年1月5日进入小寒,农历是十一月二十二;2021年1月20日进入大寒,农历是十二月初八;2021年1月8日,是三九,农历是十一月二十五;2021年1月17日,是四九,农历是十二月初五。

冬至风景图

冬至在月中的情况:

2021年12月21日冬至,农历是十一月十八日,2022年1月5日进入小寒,农历是十二月初三日;2022年1月20日进入大寒,农历是十二月十八日,2022年1月8日,是三九,农历是十二月初六日;2022年1月17日是四九,农历是十二月十五日。

冬至在月尾情况:

2019年12月22日是冬至,农历是十一月二十七日,2020年1月6日进入小寒,农历是十二月十二日;2020年1月20日进入大寒,农历是十二月二十六日;2020年1月9日,是三九,农历是十二月十五日;2020年18日,是四九,农历是十二月二十四日。

小寒大寒注解:小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两个节气,也是最冷的时节有句俗语说:“小寒大寒冻成冰团”,一年中最冷的时间就是小寒和大寒之间的时段大寒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靠近赤道,气温开始回升。

大寒

三九四九注解:三九和四九在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之间,计算方法是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每“九天”算“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第三个九天叫三九,第四个九天为四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此时寒气已尽,天气转暖。而三九和四九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

从以上三组数据的分析来看,冬至在月初那么进入冬天的时间就比较早,小寒大寒和三九四九的时间也会跟随着提早,这个相对来说冬天的时间会比较长,难怪老祖宗会说“冬至在月头,冻死如牛”。

冬至在月中呢?从时间上来看它是冬天进入得迟,结束得早。冷的时间是比较短的,至于老祖宗说的“冬至在月中,单衣过冬”,这就要看情况而定了,在我们湖南是没有单衣能过冬的,至少也要流行款的大棉袄或是羽绒服噢!

第三个是关键问题来啦,冬至在月尾,寒冷为什么在正月?这个我们可以回过头去看2019年的这组分析数据,2019年刚好是冬至在月尾的情况,那么它的寒冷是不是正好在正月呢?从时间的推算节点来看,冬至的农历日期越往后移,那么这个寒冷的时间也是跟随着往后移的。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冬至的时间推迟,寒冷的时间也就跟着推迟。2019年的冬至是在月尾,他的寒冷时间没有正好到正月,但是只差几天就接近正月了。它的大寒节气是到了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六日,跟老祖宗说的这个时间倒是差得不多。从这种推算上去看的话,老祖宗说:“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它是有一定的时间逻辑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去回忆一下,2019年的冬天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它的寒冷是出现在正月份吗?如果出现在正月也叫倒春寒噢!反正我是已经忘记了,如果有友友记得,别忘了留言分享给我!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冬至即将来到,为什么老话说: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呢?

2020年12月21日18时02分是冬至,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吧,当然每一年的冬至日期都差不多,但是准确的时间是有区别的,白昼时间的交换,夜间变长慢慢转换为白天变长,这个二十几号是阳历的日期,用我们农历的24节前算法就是,冬至不离十一月,也就是冬至在农历的十一月,其中有月初月中和月尾的说法,就是冬至在阴历来的早晚决定了寒冷的时间。

今年的冬至在农历11月初七,属于冬至在早,这次冬至数月头,冬至过的第一个九天为一九,正常来说最冷的是三九天,也就是冬至厚的一二十天,到出九就是在阳历三月中旬了,气温回暖比较慢,冬至在农历的十一月上旬那代表着的是这个冬天是一个暖冬,属于前半段没有寒冷的冬天,以晴暖天气为主,这样的季节农民是不太喜欢的,说明来年的气候不会太好,当然前段暖和后段冷,大寒小寒近年底,所以上旬冬至天气前暖后寒为基本规律。

阳历的冬至基本上跟农历算白昼交换的时间重叠,所以阳历的冬至几乎算是固定的,一般每一年差别就是一天以内,这个跟二十四时节的清明差不多,属于后来人为定性修改的,阳历代表的冬至没有前中后说法只有阴历有,冬至在月中呢,那当年冬天以干冷为主,来年的天气有可能是比较缺水的,对于农作物也不是很好,缺少雨雪使得土地中的昆虫会比较适合生存,有句谚语说的好,地里盖上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就是说冬天的雨雪对于农作物的作用非常大,缺少雨雪不但让昆虫存活,还会造成土地干燥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冬至在十一月份的月底,那预示着这个冬天将是一个温暖的冬天,冬至在十一月底,那将会出现倒春寒,冬天不冷春天冷的情况,这叫做冬天来得晚冬天无冬,寒潮来得晚推到二三月,这样的季节就是倒春寒,但是也并不是说一定准确,只是大部分的规律只是这样。

就好比今年的冬至来得早,像这个冬天其实前面也是偏暖,而且还是非常的暖,虽然这一段很短不过也算差不多,今年的冬至是上旬,前暖后寒也是对的,12月初的天气还反常偏暖,在过了十号之后严寒来到,导致了偏冷的状态,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冬至即将来到,为什么老话说: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呢?

今年阴历十一月初七冬至,再过46天也就是腊月二十二,阳历是2021年2月3日立春。春打六九头五九尾。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气温逐渐升高到了正月天就不是那么冷了。

老话说的冬至在月尾,指的是阴历的月尾,假如冬至再往后推二十多天,那打春就到了正月二十左右,占了大半个正月在五九以前。天在九里能不冷吗?一个九是九天,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都形容了寒冷到了极致!

一年四季,啥时候是啥季节,该热的得热,该冷了天得冷,不然气候反常了,人就会患各种各样的杂疾病。既然冬天来了,冷到极点的冬至到了,那春天还会远吗?

物极必反,温暖的春天正在播种孕育发芽,提前祝福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冬至即将来到,为什么老话说: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呢?

明天,十一月初七,就迎来了今年的冬至,其实冬季的每一个节气,都有其寓意,其中,冬至是冬季节气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节气。很多人对冬至的理解可能是冬天到来的意思,其实冬至不是冬天的开始,也不是结束。立冬是冬天的开始,冬至是冬季的六个节气中的第四个。

"冬至" 又称为"至节",因为它是"阴极之至"、是"阳气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自古以来,虽然冬至(至日)不是年节,但人们习惯把冬至看成‘节气年’的分界点,因为冬至日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此后便是夜渐短,昼渐长,阴消阳长,新的一个节气年又开始了。冬至数九,是古代民间一种计算寒天的方法,即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中当最寒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天"。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

民间谚语;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

这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冬至在十一月低,往后数九,正月应在四九天,老话说春打六九头,这样算的话,正月还有十八天的冬,我们都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三九天后,大地冰封,万物凋零,离打春还有一段时间,其实这段时间是最冷的,这就是这段谚语的推理,其实有时候,天气变化多端,凡事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今年由于润月的原因,冬至在月初,年前就打春,正月应该是个温暖的月份吧!

温馨提示:冬至后进入数九寒天,气温下降,大家要注意保暖防寒。防止由于天气寒冷造成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适当的运动可以提升人体阳气,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可以驱散严寒,但是冬季运动一定要注意选择在太阳升起后至太阳落山前的这段时间,并且要避免在雾霾和大风的日子在室外运动。

冬至即将来到,为什么老话说: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呢?

今天是12月20日,明天的时候将迎来冬至节气。应该说,冬至是一年中农村人比较重视的节气,北方农村都将冬至看作节日来过。而明天是农历冬月初七,冬至这天是白昼最短的一天,从这天起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九,气温开始下降,又以三九、四九最冷。

民间素有以冬至节气的时间来预判未来天气的冷暖变化。像南方所说的“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而北方则有“冬至在头,冻死老牛”之说。所以说即便是农村的一些关于冬至的俗话也与地域有关,毕竟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太大。

那老话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句老话的意思不难理解。冬至过后,就开始了数九。北方农村素有“三九四九,冻死猪狗”的说法,试想猪狗是比较耐冻的动物,尚且能冻死,可见寒冷之极。

从冬至开始数九算起,三九是冬至后27天,四九是冬至后36天。照这样算的话,如果冬至在月尾,那27天到36天的时间段正好是正月期间,所以正月就正处于最冷的时候了。

冬至即将来到,为什么老话说: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呢?

大家好!我是甘肃大叔老宋,在冬至节来临之际,我非常高兴地回答题主所提的关于冬至的俗语问题。

导语:冬至即将到来,为什么老话说: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呢?

时光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的已到一年公历中最后一个节日-冬至,冬至到来,预示着农民一年的农事活动已结束,新年即将来临,冬天已到尽头,春天的脚步已渐渐临近,地下阳气开始萌动上升,自然界越冬万物也开始复苏由静转动的时节,不过冬至过后,将进入数九寒天的天气,寒冷还正在关头,所以人们还得好好保暖。

冬至也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节日,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传至今,冬至这天,北方地区有家家户户都在一起馅水饺,吃饺子习俗,南方地区有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喝汤圆和祭祖的习俗,在古代,祖辈们把冬至节日非常看重,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而且还至今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冬至的俗语,如俗语: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如何理解其语意呢?

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从字面意思理解为:如果冬至节气在一年的农历月底交节,那么来年正月会出现倒春寒天气,非常寒冷。其语意告诫后人:冬至如果在一年的农历月底交节,那么预示当年冬季偏暖不太冷,将会出现暖冬天气,该冷的时候不冷,而到来年春天该暖和的时候却变得非常寒冷,即出现倒春寒天气。

这句俗语忠告后人,如果冬至在月底交节,那么会出现暖冬天气,对越冬农作不利,而且来年还会出现倒春寒天气,预示来年年景不好,让人们提前做好准备,因为在古代农耕时代人们唯一的"家底"就是粮食,因出现暖冬和倒春寒天气使农作物减产,所以老祖宗告诫后人,如果遇到这样的年景,要提前省吃俭用,节约用粮,防止来年因粮食减产而挨饿受怕。

总之,农村俗语:"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是祖辈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农时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积累经验,在当时科学不发达的条件下,告诫和指导后人的生活和预测来年的年景好坏以及气候变化情况,这从而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上愚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您的浏览!欢迎关注,下期再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