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刘姥姥进蘅芜院后为何一言不发?

刘姥姥进潇湘馆时就夸潇湘馆,还仔细看黛玉,临走还说舍不得走。为什么进入蘅芜院,刘姥姥没说一句话。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看似是一个并不起眼的乡下农人,但从小说开始至小说结束,她却是贯穿其中的灵魂人物。刘姥姥为人处事的智慧和情商可与贾母媲美,区别只在于一个生在富贵豪庭,一个生在穷乡僻壤,所以贾母与刘姥姥一见便着实欢喜,也正是因为贾母对刘姥姥的喜欢,才会有接下来刘姥姥一览大观园的机会。

刘姥姥与贾母投缘

大观园是一个什么园子呢?他是贾府为了迎接贾元春回家省亲倾囊而打造的园子,不要小看这个园子,那可是极尽奢华,豪气冲天,刘姥姥能得到贾母的青睐,来一睹大观园的风彩,那也可以说是大开眼界见着世面了。

贾府倾尽家产,建造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园子,当然这园子是为贾元春省亲而建,省完亲之后,这园子若没有元春的发话,贾政必是敬谨封锁,因为元春现在不只是他的女儿,更是皇帝的妃子,元春没下手谕,贾政是当当不敢私自作主的。

豪华气派的大观园

元春在省亲时就发出感慨,这园子是太“奢华过费”了,如果仅仅只是在她省亲时派上用场,那花费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岂不是都浪费了。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派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下了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

宝玉一听到这个消息,那可是欢呼雀跃起来了,立刻就和黛玉商量“你选哪一处住好呢?”,黛玉凭着对竹子的热爱选了潇湘馆,与宝玉心中的想法正是不谋而合,宝玉也希望她选潇湘馆,因为他自己要选怡红院,而怡红院和潇湘馆离得又近,这两人不就方便谈恋爱么!

宝玉众人在大观园

接下来薛宝钗选了蘅芜苑,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氏住了稻香村,他们一起搬进了大观园,有了这一伙人物进来,给这个清静富丽的园子增添了几抹热闹的气息,他们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又或是低吟悄唱,拆字猜枚(一种文字游戏),无所不至,好不热闹。

而当贾母热情的邀请刘姥姥也来到大观园时,更是给这个园子注入了一股活力,各种插科打诨,凤姐与鸳鸯两人更是联手打趣刘姥姥,刘姥姥更主动的配合着她们的打趣,像是在表演一场喜剧,而扮演丑角的那一个人正是刘姥姥,贾母等其他众人自然是乐得开怀。

刘姥姥游大观园

贾母引着刘姥姥来到大观园,吃喝玩乐是样样俱全,自然也会领着她到处见识见识,那么第一处就是来参观黛玉的潇湘馆,接下来我们来读一下刘姥姥在黛玉的潇湘馆发了什么言: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刘姥姥来到黛入的潇湘馆

在这里刘姥姥说话很会投贾母的意,说得话更是让贾母心里乐开了花。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贾母领着刘姥姥一行人来到宝钗的蘅芜苑刘姥姥又说了什么呢?

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人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裘褥也十分朴素。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红楼梦》第四十回

宝钗的蘅芜苑

贾母来到宝钗的住处,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布置,都显得十分的冷清和素净,贾母原以为是王夫人和凤姐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将她们俩个数落了一番,没曾想王夫人和凤姐两人解释道,她们给宝姑娘是安排了一些摆件送过来的。

贾母在蘅芜苑

是宝姑娘自己不要,又退回去了,薛姨妈也赶紧在贾母面前为女儿解释道:“她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贾母立即就出言否认了薛姨妈,说这样是使不得,年轻的姑娘们房里太过素净也是有忌讳的。

贾母可以说一进到宝钗的场地,就表现出来了一种不悦的神情来,说白了其实就是她不喜欢这样的环境,而这样素净的环境是宝钗自己执意要这样布置的,最后当然也就会落实到不喜欢宝钗这个人。

我们再来看随同贾母一起来到蘅芜苑的刘姥姥又说了些什么呢?刘姥姥来到大观园可以说是一个活跃份子,到哪哪都能留下她的声音,可到了宝钗的蘅芜苑刘姥姥却沉默了,一言没发,只是静静的听着贾母的发言。

刘姥姥在蘅芜苑一言不发

刘姥姥进蘅芜院后为何一言不发了呢?这也就是显示刘姥姥情商和智慧的地方了:

1.刘姥姥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该说在什么情况下不该说

刘姥姥这人看着是被大家耍弄着玩,其实她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玩我可以配合着你们玩,哪怕她是扮丑角的那一个,这都没有关系,在心里她也是十分清楚的,她善于察言观色,揣度人心。比如贾母的小心思她就摸得清清楚楚。

贾母喜欢黛玉讨厌宝钗,刘姥姥一眼就看了出来,所以到了黛玉的住处,她就想着法儿的从侧面来夸赞黛玉的住处,你看她有多会说话,她先假装不知道这是黛玉的住处,然后就夸赞一备,把这些好听的话豪无痕迹的就说到了贾母的心欠上。

刘姥姥扮丑

这样变着法儿的夸人,我个人认为是最高明的,如果她知道是黛玉的住处直接夸的话,有拍贾母马屁之嫌。而她假装不知道先夸一番,这显然是一种高超的夸人技巧,并且还能在不知不觉之中收获一波人心,贾母只会更加地喜欢她!所以刘姥姥心里跟明镜似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侧面夸赞黛玉一番,是可以给她自己在贾母面前加分的,这个时候就是她该说话的时候。

贾母乐开怀

那什么时候是她不该说话的时候呢?那就是进了宝钗的蘅芜苑,其实她说不说话,她都是揣度着贾母的心意出发的,这个时候她懂得闭嘴不言,她是看到了贾母心中的不悦,宝钗住的这个地方从里到外,给人的是一种阴森透骨的感觉。

贾母自然不喜欢她这里的环境,以及她房中素净的布置,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因为外孙女的关系,她更是不喜欢宝钗这个人。刘姥姥在一旁观察的仔仔细细,心里也揣得明明白白,她这个时候还能去夸宝钗吗?当然不能,她再夸不直接抹了贾母的面么。所以刘姥姥在这个时候明白的是不该她说话。

刘姥姥大智若愚

2.刘姥姥上不得罪贾母,下不得罪宝钗

刘姥姥若在这个时候开口说话,总之就是要得罪人,因为贾母是“木石前盟”的支持者,而宝钗是“金玉良缘”的当事人,她们两个始终是对立者。而刘姥姥只要一开口说话,要么就是夸宝钗,要么就是贬宝钗。

选择夸宝钗那就是跟贾母对着干,贾府的老祖宗刘姥姥自然是吃罪不起。选择否定宝钗,那王夫人、薛姨妈和宝钗这三人她免不了就要得罪,她之前来到贾府求助,还就是借着和王夫人沾亲带故而来的,说近一点她是王夫人的娘家人。

所以王夫人这边她也是得罪不起,而在此刻不说话才是最好的选择。说白了她只是在这里作客,为何要趟贾府的这趟浑水呢!在这里得罪任何一个人,对刘姥姥而言都不是好事。所以刘姥姥非常清楚,此刻闭口不言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她上不得罪贾母,下不得罪宝钗。

刘姥姥逗王夫人开心

3.刘姥姥从宝钗住处能看到一些诡异之处

宝钗作为一个未出阁的姑娘,本就是花枝招展的年纪,配上这样一幅素净的场景是不是有些不太吉利又或是有些诡异呢?如果是在李纨的住处,贾母发现是这般的素净绝不会有言词,因为李纨是寡妇,在古代寡妇无论是打扮也好,住处也好,都不宜太过花俏。

可宝钗正值青春妙龄,无论是打扮还是住处,都应该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你看她的住处作者是怎么形容的呢,第一个词是“阴森透骨”,人住的地方怎么会阴森透骨呢,应该阳气满满才对,这样的一个形容词用在坟场还差不多。

凤姐打趣刘姥姥

第二个词是“衰草残菱”,连一根草都长得不像样,是一片萧条死气沉沉的景象。

第三个是“供着数枝菊花”,供着是对死人用的,菊花亦是祭奠死人用的。

第四个是“如雪洞一般”,人住的地方应该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而雪洞一般的感觉是不是又阴森森的呢!

细思极恐呀!难怪刘姥姥是一言不发了,贾母虽不明白其中原由,但她也知道这样的布置是忌讳的。而姥姥一言不发是因为她看出了其中的一些猫腻和诡异之处,因为她懂得一些神鬼之事,并且还能摆弄手指头来算一算凶吉,从她给巧姐取名字那一次,我们就能见证她对神鬼之事是有一些见的的。而薛宝钗的这一住处她应该是看出一些不大吉利的地方,所以她一下也不知如何说是好,干脆一言不发。

刘姥姥算神鬼之事

这样看来,刘姥姥是一个非常有分寸感的人。从这一次贾母带着她游大观园,就能看出她的分寸感拿捏的是恰到好处。她最后离开贾府时也是满载而归,王夫人更是对她豪掷一百两,虽然说王夫人别有一番目的,但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刘姥姥得罪了王夫的话,这一百两还有没有那就只能另说了,贾母也虽然没有给银两,但所给的衣物也是价值连城。

刘姥姥得到贾府上下一厚待

包括平儿和鸳鸯也都送了礼物给刘姥姥,她这是得到了贾府上下等人的一致厚待呀!这一份厚待我想是源于她的人格魅力,她明白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该说什么话,正如她进潇湘馆时对黛玉的一番夸赞;她也明白在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不该说什么话,正如她进蘅芜院后的一言不发,这等情商和智慧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在刘姥姥身上还有很多的闪光点和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例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她是一位善良的、大智若愚的、和蔼可亲的好姥姥!

你认为刘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喜欢这个人物吗?个人在《红楼梦》中非常喜欢刘姥姥这个角色,欢迎留言探讨,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红楼梦》刘姥姥进蘅芜院后为何一言不发?

刘姥姥来到蘅芜苑一言不发,是因为刘姥姥从蘅芜苑的景致布局中看到了不吉利的地方。刘姥姥有个非常厉害的本事,有很多读者可能没注意到这些细节,这也是作者借刘姥姥这个人,来说明一些事情。俗话说人老成精,刘姥姥虽然粗鄙,可是见多识广。

在第四十二回里:刘姥姥道:“小姐儿只怕不大进园子,生地方儿小人儿家原不该去。比不得我们的孩子,会走了,那个坟圈子里不跑去。一则风扑了也是有的;二则只怕他身上干净,眼睛又净,或是遇见什么神了。依我说,给他瞧瞧祟书本子,仔细撞客着……。”

凤姐儿笑道:“果然不错,园子里头可不是花神!只怕老太太也是遇见了。”一面命人请两分纸钱来,着两个人来,一个与贾母送祟,一个与大姐儿送祟。果见大姐儿安稳睡了。

而且刘姥姥并且给王熙凤的女儿起了名叫巧姐,从此遇难呈祥逢凶化吉。

这些描写,说明刘姥姥不仅能从园子的布局和风景中看出一些门道,而且也懂得民间一些治理鬼怪邪祟的方法。

刘姥姥到了蘅芜苑一言不发,说明刘姥姥从蘅芜苑的布局和景色里,一定看出来一些不吉利的东西,但是刘姥姥通过贾母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出贾母不喜欢薛宝钗,所以刘姥姥即使看出蘅芜苑不吉利的地方,刘姥姥也不会告诉其他人。

下面和大家一起探讨下,薛宝钗居住的蘅芜苑到底有什么不吉利的地方。

看下第十七回里对蘅芜苑的描写原文:

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

这段对蘅芜苑景色的描写是非常恐怖的,这个景象就如同一块巨大墓碑立在坟前一样,遮住了后面的坟丘,整个蘅芜苑院子的外观就是一个墓地,立着一块大墓碑,周围环绕着很多小墓碑,所以蘅芜苑这个院子是死人住的地方,原文形容说: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已经明说了蘅芜苑这个地方不适合活人居住。

在继续看第十七回原文对蘅芜苑的描述:

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有的说:“是薜荔藤萝。”贾政道:“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茞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纳姜荨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通过原文描述,我们知道了蘅芜苑种植了很多奇花异草,这些奇花异草都是《离骚》中记载的,这些奇花异草到底有什么作用,种在这里究竟有什么含义,当我们读完屈原的《楚辞·九歌》里的一篇《山鬼》,相信大家立刻就明白了。看下屈原的诗歌《山鬼》的一段原文: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深山里有一个女山鬼,身上披着薜荔,腰间束着碧绿的藤萝,含情脉脉嫣然微笑,性格温柔可爱体形容貌美丽漂亮。前边有红色的火豹开路,后边有花狸护卫,辛夷做的花车,车上插满桂花饰旗。上面披着石兰,结着杜衡。

蘅芜苑里栽种的这些奇花异草,都是山鬼在自己的墓穴周围,喜欢栽种的植物,山鬼出行时,也最喜欢佩戴这些奇花异草。

说明蘅芜苑就是山鬼最喜欢的居所,而屈原的《山鬼》这首诗讲的是一只痴情的山鬼,喜欢上了一个公子,天天等待公子前来赴约,但是公子却再也没有来。

山鬼是传说中的山精鬼魅,在民间也被称为鬼仙。

相信大家现在已经基本清楚了,蘅芜苑这个院子象征着鬼仙山鬼居住的地方,而薛宝钗就喜欢这样的蘅芜苑,暗喻了薛宝钗就是一只痴情的山鬼。

《终身误》里一句,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以及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都是在强调说明薛宝钗是一只痴情的山鬼转世投胎后,这一世成为薛宝钗,苦苦等待着贾宝玉这位怡红公子前来赴约,贾宝玉和林黛玉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绛珠仙子,而薛宝钗却是一只山鬼,说明贾宝玉和薛宝钗没有任何缘份,薛宝钗只能在漫长的岁月里苦苦的等待煎熬。

刘姥姥是乡下的山村野民,自然听说或者见闻过山鬼的事情,别人或许不认识蘅芜苑这些异草,但刘姥姥生活在乡下,对这些罕见的奇花异草一定认识的,看到山鬼喜欢的花草竟然种植在蘅芜苑里,刘姥姥当然知道这是最不吉利的,刘姥姥甚至可能怀疑薛宝钗就是一只山鬼转世投胎。这就是刘姥姥看了蘅芜苑的内外的景色后,什么都没有说的根本原因。

《红楼梦》刘姥姥进蘅芜院后为何一言不发?

刘姥姥曾说了个细思极恐的故事,就是凌晨时,一个女人在雪地里抱着柴火的事情,而“雪抱柴”与“薛宝钗”刚好谐音。

并且,在原著中的第四十回,刘姥姥看到了薛宝钗的住所,当时的描写是“阴森透骨,衰草残菱,案桌上插着几支菊花,闺房里也插着几支菊花。”

从各种描写来看, 薛宝钗都与大观园里其他的女子有明显得不同。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绝对是个值得仔细阅读品味的人物,她只因为有个女儿,嫁给了与王夫人连过宗的王家子孙,因此与荣国府强行攀上了亲。

由于家里艰难,刘姥姥拉下老脸求上了门,在王熙凤的帮助之下,成功度过了艰难时日。

当然,刘姥姥也是个感恩图报的人,自己家的园子地里菜蔬成熟了之后,她挑选了最好的就送去了荣国府,也就是二进荣国府的时候,她见到了贾母。

这个时候的荣国府处于鼎盛时期,贾母对刘姥姥非常客气,还称呼她是老亲家。

在贾母的带领下,刘姥姥有幸参观了整个大观园,包括各姑娘公子们的住所。

林黛玉的潇湘馆,贾探春的秋爽斋,贾宝玉的怡红院,大观园里的景致让刘姥姥眼花缭乱,的的确确是大开眼界了。

对于刘姥姥这样一个在乡野之中,靠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的老妪来说,荣国府里的景致,完完全全就像是她们想象中天上仙界的模样。

美轮美奂的大观园,让向来懂得人情世故的刘姥姥夸个不停,

在潇湘馆里的时候,刘姥姥把林黛玉还有潇湘馆夸的不行,把林黛玉等人与大观园各处,都是夸得天上有地上无似的。

然而,刘姥姥到了薛宝钗的蘅芜苑之后大反常态,始终一言不发,也没什么喜色。

薛宝钗得罪刘姥姥了?当然不可能,那这是为何。

一,蘅芜苑的景致实在令刘姥姥震惊

原著之中,对于蘅芜苑的描写一点都不客气,衰草残菱,阴森透骨,闺房里吊着青色幔帐,插着几支菊花。

说好听了,蘅芜苑是质朴淡雅,说难听了,实在是不像活人住的地方。

刘姥姥当时进入大观园的时候,尚且还是贾府鼎盛时期,其富贵的程度让刘姥姥瞠目,一顿饭要吃掉她们一年的口粮,那种震撼实在是难以言喻。

在刘姥姥的心里,贾府与其他所有的显贵人家,都应该是画中画的那般,而现实中的贾府大观园比这还要强很多很多。

但薛宝钗的蘅芜苑,实在是与大观园其他的地方搭配不起来。

蘅芜苑里,空空如同雪洞一般,几乎什么都没有,薛宝钗闺房的床铺上,也就是吊着轻纱幔帐而已,床单被褥什么的都是素色。

对于刘姥姥来说,这跟她想象中应该有的富贵人家的模样,完全相反。

这就好像很多真的有钱人,崇尚简单,反而有些突然发家的人,恨不得把金银珠宝都戴在身上好叫旁人知道,都是一个道理。

刘姥姥实在难以理解蘅芜苑里的景致,她不懂的事情,当然不敢随便说话。

二,薛宝钗的住所实在让人忌讳

在《红楼梦》原著之中,有一回贾政看到了薛宝钗制作的竹夫人灯谜。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贾政觉得薛宝钗小小年纪,居然做出了这么勘破尘世的灯谜,实在是有些不祥之兆,认为这也不是什么有福有寿的模样,因此很不高兴。

可能薛姨妈还有王夫人等人,早就习惯了薛宝钗,不觉得有什么。

然而在外人看来,一个姑娘如花似玉的年纪,却不爱打扮不爱花朵首饰,冷静从容懂事得都有点吓人,实在是非常不妥当的。

刘姥姥虽然出身穷苦,但是她的生活阅历极其丰富,人世间的各种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她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就连极其精明的王熙凤,也非常相信刘姥姥,所以才让刘姥姥为巧姐取名。

贾政等人都觉得薛宝钗的言行作风很不祥,刘姥姥自然也不例外。

在刘姥姥的眼里,薛宝钗一个年轻姑娘家的,住所居然如此萧瑟清冷,她的想法定然也是与上了年纪的贾母一样,觉得相当忌讳。

该说的,其实贾母都已经说了,刘姥姥再说也是多余,忌讳的话多说无谓,总是忌讳的。

三,刘姥姥根本看了解不了薛宝钗

尽管刘姥姥的出身与薛宝钗完全不同,但她不懂薛宝钗并非因为这个,而是其他方面。

谁都有年轻的时候,刘姥姥当然也不例外,当她被王熙凤戏弄,被戴了满头花的时候,她自己打趣自己,说她年轻的时候也风流,爱戴些花儿粉的什么。

也是天性使然,即便是上了年纪的刘姥姥,仍旧非常开朗豁达。

相较于刘姥姥,薛宝钗虽然年纪小,但她却稳重冷静得多,然而,穷苦出身的刘姥姥,怎么都想不明白,花朵一般年纪的薛宝钗,为何喜欢如此清冷。

两人所处的环境根本不同,家道中落的薛宝钗喜爱简单典雅,这是刘姥姥怎么都不能够理解看透的,所以她进了蘅芜苑也说不上什么,只好闭了口。

《红楼梦》刘姥姥进蘅芜院后为何一言不发?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回答这个问题,窃以为要从刘姥姥的人物性格说起。

刘姥姥这个人物相当不简单,是红楼梦里面的灵魂人物。

文本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刘姥姥因依着女儿女婿过活,眼看着年关将近,家中贫困难以过年,于是思谋着去贾府攀亲,稀图得到些许支持,得以度过年关。

此时的刘姥姥异常卑微。从进贾府讨好门人,恭维周瑞家的,谨小慎微奉承凤姐儿,终得二十两银子而心喜难耐。

让读者们看见了一个为了生活,而低下头颅摇尾乞怜的小人物形象。

此时的读者们,我相信没有一个人看得起刘姥姥这个人物,顶多也就是怜悯其贫困,卑微而已。

文本第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打抽风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

这一回里,我们窥见一个与上次出场时,一个略微不一样的刘姥姥。

首先,刘姥姥是送地里现摘的瓜儿,果儿来答谢贾府的救助之恩的。

刘姥姥这次来并没有想着再捞取任何利益,用她自己的话说:

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

这些话里面,我们看到一个庄稼丰收了的农民的喜悦。也让我们思度起前番进贾府,若不是为了饥寒交迫,谁真的又愿意求亲告友,低下宝贵的头颅呢?

因为今年家里不缺吃的了,所以刘姥姥并没有,有所索求,而是急着要出城,要回家。

此处,我们看到刘姥姥并不是一味贪婪索求之人,而是让我们看到了贫困阶层的,一个小人物的知足与报恩之心初露端倪。

这是初步显露刘姥姥的人品。

再来,我们看一看刘姥姥的智巧。

刘姥姥第一次见贾母是什么情形?

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道了万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

我们注意分辨。贾母,凤姐称其老祖宗,诸人称老太君,僧你成其老菩萨。而刘姥姥称其“老寿星”

。古语云:“人到七十古来稀”,刘姥姥的恭维恰到好处。

年迈之人愈近死亡之期,所以欲渴望寿命长远,刘姥姥之称呼,一则有恭维之意,二来亦是祝福之语。

适合刘姥姥人物的身份与心情。

接下来吃完茶,刘姥姥说了些乡下趣闻与贾母听,贾母甚是得趣。

我们回忆一下贾母这个人,专业的女先人说书,她尚且嫌弃恶俗,但唯独对刘姥姥的乡间趣闻甚是得趣。

这说明刘姥姥不仅是个说故事的好手,也还说明刘姥姥这个人见识亦不俗,不然也难入贾母的法眼,更别说得趣了。

尤其是她说的故事:

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子,今年九十多岁了。她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来你该绝后,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

原来此家也有一子,死后菩萨又送一子,十三,四岁,生得跟雪团似的。

这番话不仅合了贾母的心意,也合了王夫人的心意。

贾珠之后,此时宝玉也十三,四岁,文本也说他生得雪团一般。贾母王夫人亦信佛之人,这番言语自是深信不疑,亦契合深心。

刘姥姥离去之时,王夫人赠银一百两,应该是这个故事,合了她的心意,给予到了王夫人一种精神上的鼓励。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姥姥真的是个很会来事的人,知道看人,看场合说话。是聪明伶俐之人。

刘姥姥进潇湘馆,她明知是黛玉的住处,却故意问:

这必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了。

然后贾母笑指黛玉说:

这是我外孙女儿住的屋子

刘姥姥留神大量黛玉方言道:

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呢?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这一处,我们再一次看到刘姥姥的聪明灵巧了。直接夸赞黛玉,显得过于唐突,以问引答,再赞黛玉之不俗,果然令贾母喜笑颜开。

而到了衡芜苑,文本说:

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

又说整个屋子雪洞一般。一色被褥半新不旧,贾母也嫌弃过于素净。

此时,刘姥姥因何一言不发?

我觉得这里不仅是因为贾母也不喜欢衡芜苑。而是刘姥姥自己也觉得此处不详。

文本内也提到了,刘姥姥是个有些见识,又积年的老寡妇。

文本内刘姥姥这一回里说自己已经七十五岁了,世间上的事情也是见得多了,看人自然也经验丰富,目光毒辣了。

衡芜苑内秋情甚足,而年高之人大多喜红色,俏色,视之为吉祥之色。明显衡芜苑肃杀凋零之相,刘姥姥不喜欢。

宝钗有时穿青鼠坎肩外套看,文本内也只有守寡了的李纨也穿这种颜色的衣服。

从衡芜苑内雪洞一般的情景,以及她平日里的穿着,是让刘姥姥看出来了宝钗为人之刻意与寡淡,确实不是有福之人。

年轻姑娘住处如此清冷,更觉不详。

所以,贾母的话语,不仅是贾母自己的心声,也是刘姥姥的心声。

在这里,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出刘姥姥虽然一边奉承贾母,但倒也不违心恭维他人。

至少,在衡芜苑里的不言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她的聪明智巧,也看到了她为人,不乏真诚,甚至有原则的一面。

(图源皆自网络,侵删)

《红楼梦》刘姥姥进蘅芜院后为何一言不发?

刘姥姥能进大观园,实在是因为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因为贾母想找一个积古的老人说话,她才能得到这个机会。

否则依照大观园接待过元妃省亲的属性;和大观园实际上是闺阁的性质,王熙凤甚至是王夫人都不敢在这样的地方,招待这位外四路的亲戚。

当时的刘姥姥已经七十五岁,这位老寡妇看尽了人情冷暖,所以她做事会极为周到圆融。她心里完全明白,这样世家大族的统治者招待她进大观园,绝不会让她空手而回!

为了生活,面子真的不重要,刘姥姥所要做的,就是在大观园中奉承好了贾母,让她开心。而刘姥姥人性中的善良,和所释放的光华也在此处尽展……

一.刘姥姥说话做做事,一切都顺着贾母

贾母作为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其实她本人都很少进大观园。

这一次贾母走进了这花柳繁华的大观园,足以说明当天她的心情非常好,所以才有这样的兴致。

而谁都知道,虽然表面上刘姥姥是荣国府的亲戚,贾母也一口一个老亲家地称呼她,可实际上刘姥姥就是一个老清客。

这一点刘姥姥自己也心知肚明。

贾母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为了炫富吗?

绝对不会。

这敕造荣国府,已经意味着顶级富贵,而荣国府内,也找不出能比贾母房里,更能尽显低调的奢华的地方了。

贾母带刘姥姥进大观园,目的是为了让刘姥姥感受到书香门第的雅致;还有大家闺秀那不入俗流的生活品质……

林黛玉是公认的最具有书香气质的姑娘,这才是贾母带着刘姥姥和众人,第一个就进她的屋子的原因。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一位哥儿的书房了?”

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

其实贾母与刘姥姥的所有对话,都是贾母在做主、并定下了主基调。而刘姥姥做的,只是顺着贾母的心意往下说……

刘姥姥最擅长察言观色,在任何一个人家,夸奖对方的书房,就意味着夸奖主人有学问。

这绝对是一个讨喜的开场白,而之后贾母笑指着黛玉,更让刘姥姥认定她可以顺着这个话茬说下去,之后刘姥姥更是明着夸黛玉的屋子,可任何人都能明听明白,刘姥姥在暗里是夸黛玉本人。

之后在潇湘馆内的所有对话,都充满了温馨的家庭情趣。然后贾母带着众人来到了秋爽斋。

贾探春是贾家姑娘中最有学问的那一个,贾母当着刘姥姥这个外人,自然也要展现一下自己亲孙女的风采。

探春的屋子,更是别有风格。

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

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

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

①黛玉屋里全是书,而探春的屋子里更多的是字帖和文房用具。这两个人的屋子,和谐地构成了一个书香门第的优雅组合。

②作者描写探春的屋子,要远比黛玉的屋子更细致。

这是为了什么?

就是为了和蘅芜苑形成一个强大的对比!

因为作者对秋爽斋所有的家具的描写,都是与后文中的蘅芜苑是相同的。

同样的家具,因为主人的不同布置,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风格。

对桌案和床帐的描写,更是秋爽斋与蘅芜苑的巨大对比。

这是秋爽斋: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傍边挂着小槌。……

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

①秋爽斋中的一切都代表着低调的奢华,这种大佛手可不是穷人家的刘姥姥能用得起的。

可这东西在刘姥姥的外孙子板儿的眼里是吃食,可在世家小姐贾探春的眼里,那就是一件摆设,而且是可以随时撤换的摆设。

荣国府的富贵与奢华,在此处就可见一斑。

②无论是装佛手的官窑大盘,还是白玉的比目磬,也都是带着艺术气息的顶级奢侈品。

这些都既能体现荣国府的富贵风流,也能体现着这个豪门中人的艺术修养。

此时的贾母,对贾探春的屋子也是满意的。

所以刘姥姥的状态更是放松,在秋爽斋吃饭的时候,刘姥姥卖力、诙谐的表演,让这些豪门贵妇和世家的小姐大笑不止……

此时的风格是轻松而欢乐,但当走进薛宝钗院蘅芜苑,一切都变了……

二.豪门宅斗突然上演,刘姥姥只能装聋作哑

贾母带着众人进了薛宝钗的蘅芜苑,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这一行人中有薛姨妈,所以刘姥姥带着大家进蘅芜苑小坐,是给薛姨妈面子的行为。

可以进蘅芜苑,马上就让人感到风格大变: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

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①请注意,蘅芜苑中对家俱描写的顺序,同秋爽斋一模一样。

都先是桌案,然后是床帐。

秋爽斋中的奢华与情调,到了蘅芜苑中全都不见。

秋爽斋中的案上是典雅与有趣并存,而蘅芜蘅,只剩了冷清。

这份冷清绝不等同于简约,简约是简单但重品质,可宝钗的屋子,完全透露着与主人身份不相符合的状态。

一个世家出身的小姐,却在桌案上用着刘姥姥都用得起的土定瓶,更让这屋子显得寒素。

薛宝钗把自己的屋子布置得毫无生气,连寡妇李纨的屋子都透露着一种农家小院的情趣,宝钗的屋子,却比李纨的屋子更显得如枯木似灰。

绝不是一个青春少女应该有的正常状态。

②贾母并不是一个嫌贫爱富、拜高踩低之人,如果薛宝钗真的是因为家境贫寒,才让屋子显得如此寒酸,那一定会引起贾母的怜惜。

贾母甚至会因此去批评大管是奶奶王熙凤,没有照顾好亲戚。

可薛宝钗是谁?

这姑娘出生在大富的皇商之家,她是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大姑娘,怎么可能缺钱,更不可能没有钱去置办陈设!

③探春的床帐上绣着花卉草虫,刘姥姥的外孙板儿更是直接喊出了这些草虫的名字:有蚂蚱、有蝈蝈,这才符合一个青春少女应有的活力。

而且置办一个这样的床帐,对于薛家来说不值一提。

因为在逛大观园之前,宝钗刚刚花了二十多两银子,去置办了一场螃蟹宴。

而薛宝钗的青纱帐幔,只能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薛宝钗在立一个朴素的人设。但这人设立的并不自然,系人力穿凿有力有意为之,所以显得非常做作。

很明显,刘姥姥这种老人精虽然看不出宅斗弯弯绕,但她一定能看出来,蘅芜苑的与众不同一定包含着某些不正常。

所以那个时候,作为外人的她,一言不发是最好的选择。

刘姥姥与周瑞家的很熟,而周瑞家的又是王夫人的陪房,所以我相信周瑞家的会把薛姨妈的身份告诉给刘姥姥。

刘姥姥也知道,薛宝钗的身份是王夫人的外甥女。

站在刘姥姥的角度,这时候谨言慎行是最佳的选择,免得得罪了人还不知道。

而看完了宝钗房间的陈设后,贾母算是挑着了一个进行宅斗的好时机:

贾母摇头道:“那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屋里这么素净,也忌讳。

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姐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别很离了格儿。

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呢?要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我最会收拾屋子,如今老了,没这个闲心了。他们姐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如今等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

①贾母真是一个宅斗高手,表面上她的语言都是关心亲戚,可细想却又意味深长。

贾母直接指出年轻姑娘屋子里很素净,是件值得忌讳的事情。

这句话比直接的批评要重得多,任何豪门大族娶媳妇,除了看人品家世之外,谁家都想娶一个看上去有福相的姑娘。

指这一句话,贾母就彻底的否定了金玉良缘。

②贾母话里话外都是薛宝钗不会收拾屋子,而会收拾屋子,则是一个大家小姐综合能力的体现。

一个小姑娘懂得如何收拾屋子,这意味着这个姑娘有着良好的教养;极佳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贾母暗指薛宝钗不会收拾屋子,那就意味着,在贾母的眼中,宝钗根本就没有一个大家闺秀应有的教养。

当这些话一出,刘姥姥更什么都不能说了。贾母是她无论如何不能得罪的人物,可王夫人甚至是薛宝钗,都算得上是刘姥姥的亲戚。

有的时候言多有失,这个时候一句不恰当的言论会把两边的亲戚全都得罪,倒不如装糊涂,什么都不说,一言不发也就意味着不会有错误。

反正刘姥姥只是一个村妇,这时候他不说话最多会让人认为她粗鄙上不得台面,却不会得罪人。

这就是刘姥姥的周到、圆融之处;不轻易议论别人家的是非,留口德,更是一种极致的善良。

《红楼梦》刘姥姥进蘅芜院后为何一言不发?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蘅芜苑主题风格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有关于蘅芜苑的具体描写:

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

贾政没进门的时候,觉得“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进去之后,又感悟: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

再看潇湘馆的模样: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认为此处可“月夜读书”。

再看屋内,宝钗屋里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而黛玉屋内,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

从刘姥姥的眼光来说,蘅芜苑是一定不如潇湘馆的了。

她未必能领悟大道至简的趣味,只看得到宝钗屋里啥都没有,而黛玉屋里“满屋里的东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什么”。

这一对比,别说刘姥姥,我也想去黛玉屋里坐坐,也不想走,毕竟我也没见过世面。

二、宝钗的身份

贾母笑指黛玉点明说:这是我外孙女的屋子。

刘姥姥便知道黛玉是外孙女,贾母很喜欢她。

来“打秋风”的刘姥姥,自然要使出浑身解数来恭维贾家上下。

于是赞扬黛玉就是顺着贾母的心思,哄贾母开心对刘姥姥此行十分重要。

贾母要给黛玉换霞影纱,凤姐马上取了来。

而到蘅芜苑时,贾母先说:这是薛姑娘的屋子?

然后对屋内陈设不满。

薛姨妈又补充说:她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

于是刘姥姥大致能明白薛宝钗是亲戚,从贾母的语气里又很难揣摩对宝钗的态度,刘姥姥不敢轻易表态,万一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就不好了。

贾母要三样东西,鸳鸯却说不知道收在哪,改天再取。

凤姐和鸳鸯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贾母的态度,所以刘姥姥察言观色,只是奉承贾母,在蘅芜苑没有开口说话,害怕说错了话惹贾母不高兴。

三、宝钗的性格

宝钗平时罕言寡语,安分随时。

凤姐评价说: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刘姥姥是极会察言观色的人,作者这样写她:

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会来事。

这类人和人接触的时候,很容易就能看出对方的脾性,便会投其所好。

黛玉真性情,情绪容易外露,所以刘姥姥敢和她说笑。

而宝钗罕言寡语,刘姥姥摸不到她的性子,也不好轻易与她说话。

大致如此了。

---------丸--------

文:祁门小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