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十三太保”到底为何方神圣?

十三太保之称的由来是什么呢?太保是中国古代官职的名称,与太师、太傅位列三公,主要职责是做太子的老师。这等官职在古代并无实权,因此常常被人们忽略了其重要性。相传唐末李克用义子十三人都封太保,十三太保之称也是由此而来。因为十三太保颇负盛名,给人一种很厉害的感觉,历史上就出现了很多以十三太保之称的组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历史上十三太保到底有哪些组合呢?这些人物又到底是何方神圣?

李克用十三太保

组合一:唐朝十三太保

唐朝十三太保是指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个儿子,其中除李存勖之外另外十二人均为义子,它包括:

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符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1.大太保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867年10月10日—933年12月15日),字邈佶烈,今山西省应县人。李嗣源善于骑射,为人沉厚寡言,行事恭谨。他十三岁便在沙陀族首领李国昌军中效力,后被唐太祖李克用收为养子。五代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称帝后改名李亶。

十三太保之一

2.二太保李嗣昭:五代时期晋国名将李嗣昭(?—922年),字益光,今山西太谷人。李嗣昭是晋王李克用的养子,少年时期随李克用征战河中、邢洺、泽潞等地。一生南征北战,战功卓著。

3.三太保李存勖:后皇开国皇帝李存勖(885年12月2日—926年5月15日),字亚字,今山西省应县人。李存勖善于骑射,文武双全,唐朝末年随父征战四方,颇有功勋。在十三保中唯有他是李克用的亲生儿子。

4.四太保李存信:后唐将领李存信(862年—902年),本姓张污落。李存信其人聪敏多计,少善骑射,能四夷语,通六蕃书。在克用平定黄巢时,李存信屡立功勋,因此被晋王李克用收为养子。

十三太保李存勖

5.五太保李存进:后唐时期被追封为太尉(856年—922年),原名孙重进。少年习武,有勇名。从李克用入关破黄巢,以为义儿军使。

6.六太保李嗣本:五代后唐名将李嗣本(?—916年),别名威信可汗。李嗣本性子刚烈,有节义,善战多谋。

7.七太保李嗣恩:后唐明宗追赠其为“太尉”(?—918年),本姓骆,五代后唐名将,吐谷浑部人。擅长骑射,在振武侍奉李克用。李克用坐镇太原时,任命李嗣恩为铁林军小校。跟随李克用征讨王行瑜,也因立下战功先生升为检校散骑常侍和突阵指挥使。

十三太保之一

8.八太保李存璋:庄宗追赠其为“太师”(?—922年),字德璜,五代时期军事将领,今山西大同人。李存璋不仅长于征战,而且还善于辅政,后被李克用收为养子辅佐其子李存勖。

9.九太保符存审:后唐名将领(862年—924年), 字德详,今河南周口市人。符存审原是李罕之部将,后被晋王李克用收为养子,他曾辅佐李克用和李存勖两代晋王。

10.十太保李存贤:后唐将领(860年—924年),字子良,许州人。李存贤少有材力,善角牴。

11.十一太保史敬思:唐末五代名将(?—884年),又名史敬存,今山西代县人。史敬思骁勇善战,号称白袍史敬思。

十三太保

12.十二太保康君立:唐末五代名将(847年—894年),今河北省行唐县人。康君立祖上世代为边镇豪强,康君立也可以说是后唐的第一功臣。但最后却因一句话得罪李克用而被其赐毒酒毒死,时年48岁。唐明宗即位后,感念他的旧事,下诏追赠他为太傅。

13.十三太保李存孝:唐末五代名将(858年—894年),本姓安,名敬思,今山西省灵丘县人。李存孝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成为晋王李克用麾下骁将、义子,人称“十三太保”。随着李克用南征北战,平定黄巢起义,收复潞州,讨伐幽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历任汾邠邢三州刺史。

十三太保李存孝

组合二:隋唐时期靠山王杨林的十三太保

此十三太保是《说唐》中靠山王杨林的十三个义子,号称十三太保。它包括:大太保罗方、二太保薛亮、三太保李万、四太保李祥、五太保高明、六太保高亮、七太保杨道源、八太保苏凤、九太保黄昆、十太保曹林、十一太保丁良、十二太保马展、十太保秦琼。

在这十三个太保中,武艺最高强的属神拳太保秦叔宝。大太保罗方、二太保薛亮等八人被罗成打死,七太保杨道源曾被罗成杀死,其余下落不明。

靠山王杨林的十三太保

组合三:西北军十三太保

西北军十三太=保是冯玉祥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长期追随冯玉祥,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冯氏所倚重。这十三太保就是指的这十三位军官。它包括:孙良诚、孙连仲、佟麟阁、刘汝明、韩复榘、石友三、张维玺、过之纲、闻承烈、程希贤、葛金章、赵席聘、韩多峰。

西北军的十三太保之所能够得到冯氏的信任和倚重,除了这些人秉承了西北军的传统能忍耐艰苦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个个都骁勇善战,二是都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冯玉祥没有正式进个什么学校,但却酷爱读书。

所以他对有点文化的部属特别青睐。十三太保这些人,虽不是外国或中国军事学校毕业,但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这让他们在绝大多数文盲或半文盲的官兵中就十分突出,因此才受到冯玉祥的重视,逐步把他们提拔为高级军官。

西北军十三太保

组合四:国民党十三太保

国民党十三太保是指蒋介石成立的中华民族复兴社的十三位骨干成员,它包括: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

1932年,蒋介石授意其心腹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务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仿照法西斯特务组织意大利黑衫党、德国褐衫党,又称蓝衣社,由蒋介石核定干事十三人为该组织骨干,被称为十三太保。

国民党十三太保

在以上阐述的这四组太保中,最著名的当属后唐李克用的“十三太保”,这十三太保代表了唐朝末年的十三个少年英雄,因为这十三个人的故事非常传奇,所以一直为后世所津津乐道。十三太保这一别称也是由此而来,从此之后,许多的部门或团体常会引用“十三太保”这一词。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上的“十三太保”到底为何方神圣?

上海“十三太保”虽有虚构,但有些人物原型尚有历史人物可以追溯。“南小杜,北老九,十三太保无敌手;乞丐教头纳三少,车夫师爷小阿俏,瞎子酒鬼黑白无常龙虎豹”!这等乱世年代涌现出来的风流人物也是时代所造就的。

南小杜杜玉芳

南小杜即杜玉芳,人物原型应该为历史上的顾顺章,上海宝山吴淞人,早期工人阶级领导人,地下情报人员,是秘密特务组织的负责人。1931年被捕后投降国民政府,由于其掌握大量核心机密,致使原地下组织遭受巨大的破坏,被称为“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1935年被国民政府处死。南小杜在影视剧中被冠以正面形象,实质上属于叛徒行列,最终并没得到善果。

北老九汪雨樵“杀敌无罪,抗日有功。小节欠检点,大事不糊涂。”——毛主席评价

北老九汪雨樵的人物原型应该是上海斧头帮帮主王亚樵,抗日志士,民族英雄。188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11年王亚樵响应孙中山革命主张,在合肥组织军政府,宣布独立。1913年到上海学习,后参与护国运动。1918年作为南方代表赴上海参加南北议和。1920年因反对武人干政,遭到通缉,又逃亡上海。

1921年于上海创建斧头帮。1923年11月10日暗杀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事发后投奔卢永祥,在湖州征兵,与戴笠、胡宗南义结金兰。1926年任安徽副宣慰使,宣传北伐。1928年8月暗杀张秋白,1930年7月暗杀赵铁桥,因此得名“暗杀大王”。

1931年6月14日在庐山刺杀蒋介石未遂,同年7月23日在上海北站枪击宋子文。1932年日寇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王亚樵组织铁血锄奸团刺杀汉奸日寇,同年4月29日暗杀日本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1935年11月1日策划在南京刺杀汪精卫,同年12月25日暗杀唐有壬。1936年10月20日被戴笠暗杀于广西梧州。

乞丐楚天枢

20世纪初的上海,乞丐也是比较多的,但并非影视剧中那般人多势众,成为江湖一大派别,旧上海的乞丐是不允许出现在英法租界这些繁华地带的,而是大多聚集在城隍庙一带,乞丐的头目中有八个人名气比较大,即陆周钟王和二沈二赵,但毕竟是乞丐,名字已无从考究。十三太保中的丐帮帮主楚天枢应该是这八人中参照而创造的人物。   

车夫余立奎

余立奎并非化名,历史上确有此人,是王亚樵“安徽劳工敢死队”的骨干成员。但余立奎并非车夫,在军中担任过旅长一职。1931年参与刺杀宋子文未遂。1935年刺杀汪精卫未遂。被国民政府逮捕,1948年被释放。

师爷夏俊林

师爷的人物原型应该是万墨林,被称作是“杜门第一红人”,也是杜月笙的表弟。早年为杜月笙管理烟管,后专为杜月笙的生意管帐。抗战时期任上海米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汉奸傅筱庵被暗杀后,万墨林一度被日军怀疑为凶手,1940年为杜月笙顶罪被汪伪特务机关逮捕,释放后更被杜月笙倚重。1948年蒋经国以“非法囤积稻米”罪又将其逮捕;后逃亡台湾时任“国民大会代表”。

以上是影视剧里吻合历史人物表现的推测,其中教头、阿悄、瞎子、酒鬼、黑白无常均未找到合适的人物原型,秦家龙虎豹很像老舍先生所写的《秦氏三兄弟》,但也只是小说人物,并非历史。而纳三少在历史上并不好查找,因为纳兰家族没有纳兰树这个人,纳兰家族后辈人才里纳兰明珠和纳兰性德又非同时代的人物,因此不敢妄自推断身份。

历史上的“十三太保”到底为何方神圣?

感谢邀请!

历史上的“十三太保”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一部陈思诚的远大前程热播,十三太保又引起热度。

而最初听到十三太保这个称号是小时候看的香港导演导演张彻的港片几部电影,70年代的姜大卫,狄龙主演《十三太保》,80年代的陈观泰,刘德华主演的《上海滩十三太保》和后来的《大上海1937》都表述了不同的十三太保,所以说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十三太保是各不相同的。

太保,最初是和太师,太傅一样是个官职,所谓的位列三公即这三个官职。慢慢的,太保退出政治舞台,而一些江湖绿林人士开始套用这样的称号。

可历史上最有名的十三太保之一是哪些人呢?其实70年的《十三太保》就说的是这些人的故事。他们就是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十三个义子。而动漫作品《画江湖之不良人》里也讲了这个故事。

晋王李克用麾下众多将士,子嗣,义子中,有十三员猛将被封为太保,即十三太保。其中二太保李嗣昭是其亲儿子,其余皆为义子。而最牛的当属排行十三的李存孝。

李存孝,沙坨人,史称“飞虎将军”,史书云“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败绩”。演义传说中常把他的武力比作李元霸,霸王项羽。更有传骑领十八骑杀入长安取了城。手下500骑“飞虎军”更是战绩辉煌。可惜后期受人离间,被李克用五马分尸。

历史和文学中各个时期都有一些非常出名的厉害人物称为十三太保,比如隋唐演义中靠山王杨林旗下也有十三太保,最有名的的当然是秦琼,后来唐太宗座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再比如后来蒋介石座下的特务机构蓝衣社“中华民族复兴社”也有十三太保,其中最出名的有戴笠和西北王胡宗南。

还有冯玉祥军中也有十三太保,比如韩复渠就是其中之一。

小羊热度,感谢关注!如回复探讨,必然礼尚往来也去给阁下回复

历史上的“十三太保”到底为何方神圣?

南小杜,北老九,十三太保无敌手。乞丐教头纳三少,车夫师爷小阿倩,瞎子酒鬼黑白无常龙虎豹。

《远大前程》的热播也让十三太保再次称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南小杜,北老九

南小杜,杜玉芳武功高强,心思缜密,为人正直,身怀国家大义,属于正义之世。

北老九,汪雨憔,同属武林高手。斧头帮帮主,洪③师傅。

十三太保无敌手

十三太保:乞丐,教头,纳三少。车夫,师爷,小阿倩。瞎子,酒鬼。黑白无常,龙虎豹。

乞丐楚天枢,丐帮帮帮主。

教头沈达,租界探长,洪③结拜大哥,武功了得。对洪③的帮助很大,正义感,民族感超级强。

纳三少,纳兰树,纳兰家三少爷。

车夫余立奎,斧头帮二当家的。

师爷夏俊林,永鑫公司师爷,心机深,外表文质彬彬,却足智多谋。人称夏师爷。属于三大亨

小阿倩十三太保中唯一的女子。在远大前程中,不管是三大亨还是大八股党都要卖她一个女子的面子。气场强大,文武双全,最后和沈教头结为夫妻。

瞎子(喜欢远大前程的朋友,可以猜测下十三太保中的瞎子是谁啊。)

酒鬼殷久华,一头长发遮半面,低帽压脸阴风极重,每次出场都是冷场,让人看了都感觉不寒而栗,属于大八股党。

黑白无常,常氏兄弟。从名字都可以看出其非常人,因每次杀人都是扮黑白无常与世人面前,故得此名号黑白无常。属于八股党

龙虎豹,秦氏三兄弟。秦龙大哥,秦虎二弟,秦豹三弟。大哥秦虎因犯案,远遁他地,不知死活,三弟秦豹,在远大前程一出场就被无名小卒推崖身死。唯一活着的也就二弟秦虎。

其实十三太保古来有之,唐末名将李克用的十三太保指的是他的十三个儿子,个个英勇善战,足智多谋。

在近代戴笠,冯玉祥手下都有十三太保。

大家了解的还有那些号称十三太保的人呢。

历史上的“十三太保”到底为何方神圣?

关于“十三太保”,有多个版本,其中最让人熟知的有两个,一个是五代时期晋王李克用麾下的十三位年轻将领,以十三太保李存孝最为出名;一个就是隋唐演义中,靠山王杨林麾下的十三位得力战将,以十三太保秦叔宝最为出名。

流传最广的版本:

最初的“十三太保”应该是出自晋王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十二位养子和一位亲子),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亲子)、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据说,这十三位将领皆被封为太保,故此民间将这一团体称为“十三太保”,表面上是一个团体,实则内部勾心斗角,内卷严重。

当然,十三太保有时也特指第十三位义子李存孝,无论正史还是小说,李存孝都是当世第一猛将,民间更有“王不过霸,将不过李”的说法,将李存孝与西楚霸王项羽并称,作为古代猛将的两大巅峰人物。

演义中,李存孝轻松打虎、秒杀第二猛将铁枪王彦章、十八骑闯长安、逼死黄巢,风头无两,其他猛将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名气、功劳达到顶峰,也因此遭到其他太保的嫉恨,最终被康君立设计,被五马分尸而死。

李存孝作为那个时代的顶级猛将,实力堪比虚构的李元霸,因其悲情的结局而被后人广为流传,其他十二位太保,即使里面有后来的皇帝,在知名度上,还是被李存孝甩了不知道多少条街。

第二个版本:

隋唐演义中,靠山王杨林麾下也有十三位义子:大太保罗方、二太保薛亮、三太保李万、四太保张开、五太保高明、六太保高亮、七太保纪曾/杨道源(纪曾被罗艺杀死后,改为杨道源,杨道源为罗成所杀)、八太保苏凤、九太保黄昆、十太保曹林、十一太保丁良、十二太保马展、十三太保秦琼。

这一版本很明显是小说家为了热闹程度而虚构的,就连靠山王杨林这个人物都是虚构的,这一版本的设定跟上一个类似,十三太保秦琼秦叔宝最为突出,其他十二位太保徒有虚名,排名最靠前的两大太保,连程咬金的三板斧都敌不过。

只是这版的十三太保放到整部作品里面,战力就只能算一流以下了,武力高过秦叔宝的大有人在,前期经常被其他猛将吊打、被人追着跑;这点比不上李存孝,要知道李存孝在当世可是最顶尖战将的存在,经常吊打其他猛将、追着别人跑。

另外,现代还有国民党十三太保一说,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国民党十三太保是指蒋介石成立的中华民族复兴社的十三位骨干成员: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

这十三位都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在各个领域分别为蒋介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上的“十三太保”到底为何方神圣?

十三太保最早的来源是唐朝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个义子。

李克用是沙陀人,以前住在西域那边,因为被吐蕃打得不行,只好全族内迁,唐朝政府还是很开放的,对这类人都是三包,包工作包住房包户口。沙陀人就此落了户,李克用原本也不姓李,原姓朱邪,后面工作出色,赐国姓李。

那是什么工作呢?主要还是平叛,沙陀人是军事部落,打仗是特别猛的,黄巢起义攻进了长安,最后还是靠着李克用的部队收复了长安。

李克用手下就有一批很猛的人,一般都穿黑衣服,叫鸦兵,这其实是模仿李世民的玄甲兵。

鸦兵之中,就有十三个儿子啦,这里面大部分是养子,所谓养子,就是一种拉拢手段,把武力值高的军官认为养子,显得更为亲近,唐末时期,无论是当权的大太监,还是割据一方的节度使,都喜欢搞养子。后面这些人都当了太保这个官,所以统称十三太保。

这十三个里挑点有名的说吧。先说亲生儿子李存勖,这个就牛啦,人称戏子天子,人生大起大落,一开始特别牛,在李克用死后,他只有十八岁,家里还被汴州节度使朱温围了起来,李存勖是孝衣出征,最后完成了大逆转,打败了朱温,建立了后唐。

但这位仁兄一打败对手后,就有点乱来,比如相信太监,听老婆的话,又喜欢唱戏。最后导致军队哗变。自己被乱军打进宫射死了。

哗变的头目就是大太保李嗣源,这个人老实忠厚。原本是邺城的兵马叛乱,他是去平叛的,因为有声望,叛兵干脆挟持他当头目。所以,赵匡胤的陈桥兵变这种把戏,不是他独创,当然,也不是李嗣源独创。说到底,所有权归于邺城,邺城的节度使是有名的兵比将牛,一言不合,大兵就要做乱,然后拥戴新的大佬。因为这,邺城后面被隋文帝直接给推了,现在就是一小村庄。

且说李嗣源就是后唐第二位皇帝,在任的时候,为政比较宽松,称五代中的小康之年。

再说里面最有名的,就是李存孝。

这位是十三太保里武力开挂的,武力值跟李元霸项羽这些差不多,朱温手下的铁枪王王彦章也打不过他。但武力值太高,那自然也有短板,就是情商不高,因为跟兄弟争位子,导致李克用猜忌,他干脆叛变了,被李克用平定后,是五马分尸。

还有史敬思,这是十一太保,人称白袍史敬思,大概喜欢穿白袍子,属于公孙瓒赵云一般的人物。他死的比较早,当年李克用打黄巢,追得太猛,追到了山东,发现没粮了,回来的时候,汴州节度使朱温请他们吃饭,吃饭的时候,李克用没把朱温放在眼里,口出狂言,朱温恰是一个狠角色,嘴上不说,等吃完饭,派兵把李克用的驿馆包了起来。史敬思就是死在这次伏击上。

最后,说一个后代最好的吧,这应该是九太保符存审,此人有个儿子叫符彦卿,是李存勖的亲兵,李存勖被乱兵打死的时候,他就在身边,是最后走的,而且他的一生,基本贯穿了五代,从头到尾都是将领。更牛的是,他有三个皇后级的女儿,大女儿跟二女儿先后嫁给了后周的皇帝柴荣。第六个女儿嫁给了赵家皇帝赵光义。这当然了不得啦,所以称符氏:近代贵盛,无与为比。

这些就是李克用的十三太保。到了后面,把这些武力团队都爱叫成十三太保, 比如 西北军十三太保:孙良诚、孙连仲、佟麟阁、刘汝明、韩复榘、石友三、张维玺、过之纲、闻承烈、程希贤、葛金章、赵席聘、韩多峰。

这里面换老板的就太多了。

还有国民党十三太保: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

还有靠山王杨林有十三个义子,也叫十三太保,最有名的当是秦叔宝。

至于纳粹还有一个国家秘密警察,它的缩写是GeStapo,音译过来,恰是盖世太保。这个太保就翻译的太妙啦。

最后的最后,推荐一本书,《五代十国的枭雄》,在网上有连载,看这本书,对五代十国这段超乱的历史就基本了解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