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初不是嫡出的纯元先嫁入王府?

在《甄嬛传》中,宜修和纯元是太后乌拉那拉氏家族的两位侄女,纯元是嫡出而宜修是庶出。两姐妹因嫡庶之分在家庭地位上也有着天壤之别,从小宜修便不受家族的重视和待见,而纯元则是家族中长辈们捧在手中的掌上明珠。

纯元皇后

宜修确实先于姐姐纯元嫁入王府,成为雍亲王的妾室。在古代按照嫡庶有别,长幼有序的礼制,应该是姐姐纯元先嫁又或是两姐妹同时出嫁,才符合当下的规矩。可为何宜修却先于姐姐嫁入王府呢?我想有以下几点原因:

宜修皇后

一、当时夺嫡之争激烈,形势并不明朗,为保家族荣耀,太后提前布局

康熙儿子众多,有二十四子,其中九子参与了激烈的夺嫡大战。而在深宫之中已经历千锤百炼的太后,对这种并不明朗的形势提前有了她的布局,为保乌拉那拉氏家族长盛不衰,皇后的这个位置必须属于乌拉那拉氏家族的女子。

所以在她的授意下,安排宜修先嫁入雍亲王为妾,她的作用相当于是给姐姐占了一个位置,太后早就在心里打好了她的如意算盘,雍亲王若夺嫡成功,就把纯元再嫁过去,成为他的嫡妻,作王妃,那么纯元就是将来的皇后。

皇帝曾执意立纯元为福晋

为巩固家族地位,保纯元坐上皇后之位,太后在这盘棋中先压上一颗替代的棋子,雍亲王如果夺嫡失败,那么宜修则成为了为家族而牺牲的一颗替代棋子,纯元完好无损,并且将来谁夺嫡成功就把她嫁给谁。这是万无一失的上上之策。

当然最后雍亲王在夺嫡大战中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太后便即刻安排纯元嫁入王府。在时间上虽后于妹妹宜修嫁入王府,但在地位上却直接碾压妹妹,她才是王爷明媒正娶的王妃,宜修只是王爷的妾室,这也让妹妹宜修从此心生恨意。

其实纯元和宜修两人皆是乌拉那拉氏家族的棋子,只是因为身份的区别,一个筹码大一点,一个筹码小一点而已。为保家族荣耀,是太后布局安排宜修先嫁入王府,等雍亲王占据夺嫡胜算时她再将纯元嫁进来。

太后布局

二、嫡出女儿身份尊贵,庶出女儿身份卑微,那么宜修就成为了那个先去打探问路的人

在《甄嬛传》中,宜修阴狠毒辣的面貌被揭开之后,她向皇帝忏悔了自己为什么会毒杀纯元皇后的原因:

皇后:这对玉镯还是臣妾入府的时候,皇上亲自为臣妾戴上的,愿如此环,朝夕相见。可如今皇上以为臣妾犯错,大约不愿意再见臣妾了吧,当年,皇上同样执着此环跟臣妾说,若生下皇子,福晋便是臣妾的,可臣妾生下皇子时,皇上已经娶了姐姐为福晋,连臣妾的孩子也要被迫成为庶子,和臣妾一样,永远摆脱不了庶出的身份。

皇帝:你知道朕并不在意嫡庶,皇额娘也不在意,皇额娘她是庶出,朕也是庶出。

皇后:皇上你可曾知道,庶出的女子有多痛苦啊,嫡庶尊卑分明,臣妾与臣妾的额娘很少受到重视,你何曾明白呀?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那就是都和嫡庶有关,皇帝曾经许诺宜修,若她生下皇子就封她为嫡福晋,可当她生下孩子时这一切变成了姐姐的了,她的孩子也成为了庶出的孩子。庶出这个身份曾经在她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她想摘除这个一直跟随着自己的身份。

夺嫡大战带来的后遗症

对于皇帝而言嫡庶并无区别,可说实话在古代封建礼制下,嫡庶又怎么可能没有区别呢?皇帝的皇位因为不是嫡子不是要抢才能得来吗?

宜修在娘家尝尽了做为庶出女儿的苦,因其娘是庶出,娘不受待见,她自然也不受待见,在地位上她和姐姐纯元不能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就是出嫁她也只能作为姐姐的垫脚石,家族自然也是先把她抛出去探路。

所以她先于姐姐嫁入雍亲王府,为保姐姐稳坐皇后之位,她成为了姐姐脚下的铺路石。而原因正是因为一个是嫡出女儿,一个是庶出女儿。

宜修嫁入皇宫,成为皇后

三、乌拉那拉氏家族政治嗅觉灵敏,纯元从小就被当作皇后目标培养

在《甄嬛传》中,纯元皇后在众人眼中是一位好皇后,在皇帝眼中是一位好妻子,她是一个完美到无可挑剔的完美女子,她的惊鸿舞可以轰动京城,那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的诗句可以萦绕在皇帝心头许久,甚至无法忘怀。

端妃琵琶弹得好是受到过她的真传,安陵容模仿她唱歌获得皇帝宠爱。还有甄嬛仅因为长得像她就被皇帝宠冠六宫。宫中所有嫔妃身上出现的优点都和她有关联,可以说纯元就是一个完美女子的化身。

纯元之所以能这么优秀,那是因为家里从小就对她进行了培养,并且目标直指皇后的位置。她是乌拉那拉氏家族中培养的一张政治王牌,这张王牌不到关键时刻当然不能亮像。所以在联姻上,特别是与皇子联姻的问题更是极为谨慎。

甄嬛传

乌拉那拉氏家族先把不是那重要的庶出女儿宜修嫁进雍亲王府只是在还不确定情况下的示好,无论结局怎样都可以为自己留下后路。

之后再把纯元嫁过去,应该是已经得到了太后传来的具体消息,那就是雍亲王夺嫡成功,再把嫡出女儿嫁过去,也就意味着正式结为政治同盟。所以乌拉那拉氏家族族政治嗅觉灵敏,能在夺嫡复杂的严峻形势下,做到见缝插针。

太后扶持宜修坐上皇后宝座

宜修先纯元嫁入王府,其实这背后离不开太后的老谋深算,无论夺嫡大战的结局如何,皇后的头衔只能属于她乌拉那拉氏家族,不能旁落他家。为了保证这一点,她把庶出侄女当作了铺路石,可宜修却并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她在娘家本就因为庶出女儿的身份低人一等,嫁到夫家还是要受到姐姐纯元的挤压,她并不甘心于久居人下。

宜修皇后被皇帝打入冷宫

为了翻身农奴把歌唱,她开始对怀孕的姐姐下手,最后纯元惨遭其毒手,在她的设计和谋划下让姐姐难产而死,一尸两命。这是太后意料之外的结局,一心要扶持栽培的纯元却被其妹妹害死,由于其他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在其知道真相的情况下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的扶宜修上位。

当然在《甄嬛传》的大结局中,宜修也并没有什么好下场,一切的结局都要为她曾经犯下的过错买单。她杀害纯元皇后的事件被甄嬛揭露,皇帝将她打入冷宫,之后受甄嬛所刺激发病而死于景仁宫中。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为什么当初不是嫡出的纯元先嫁入王府?

在《甄嬛传》中,有一个极其完美的人物存在,她虽然死了,却永永远远地活在所有人的心里。

皇上对其念念不忘,思之若狂;太后对其愧疚难当;皇后对她恨之入骨;其他的妃嫔都对她敬重有加;宫女太监们都赞不绝口。这个人就是皇上心目中唯一承认的妻——纯元皇后。

纯元皇后名为乌拉那拉氏柔则,是皇后宜修同父异母的亲姐姐。她出身名门望族,貌美如花,琴棋书画,六艺精通,善良仁善,换做现代的说法就是实实在在的白富美,而且还是那种气质如兰,内外兼修型的白富美。经她改编的惊鸿舞一舞动天下,让甄嬛跳得像就是东施效颦,跳得不像就是失了敬意冲撞纯元;她的歌喉无人能及,安陵容歌声清丽婉约,哪怕模仿的只有5分像了,皇上也觉得难得了;她的琵琶技艺冠绝,端妃得她真传就已成了宫中一绝!这样完美的人物怪不得死了还是让所有妃子望尘莫及!这样神一样存在的纯元,让人不得不怀疑她是家族为政治发展培养的一颗棋子啊!

剧中她的死是自己亲妹妹宜修的杰作。姐妹两人同侍一夫,纯元第一次看望有孕的妹妹宜修时,皇上对她一见钟情,直接作为嫡福晋迎入府,入府后就是专房之宠。她的出现让皇上对宜修从前所有的承诺都不做数了,而且还让宜修失去了丈夫的爱。女人的嫉妒之心是一把锋利的匕首,终于宜修在自己的孩子弘晖夭折后,性格扭曲到残害手足!

不禁对这样的惨剧感慨万千啊!最后皇上对宜修说迎她进府是个错误,而宜修说既生瑜,何生亮,皇上错的是不该迎姐姐入府。倘若直接迎纯元入府,也就不会有这样残害姐妹的悲剧了,为什么当时不先娶纯元呢?

由于剧中没有提到过这个问题,我们就剧和当时的背景做以下猜测!

第一种,当时的四阿哥并不够格娶嫡出纯元

在古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而且特别讲究门当户对。乌拉那拉氏是满洲镶黄旗,如此高门户,而且又是嫡出的初元被家族培养的如此完美,他们是打算要纯元匹配皇上的嫡子或者将来的天子的,以巩固家族势力的。而当时的四阿哥只是一个庶出,也并不是特别得宠的阿哥,所以并不够格求娶到乌拉那拉氏家族的嫡女,而宜修作为乌拉那拉氏庶女,娶她就门当户对的多了。

第二种,过于仁善的纯元坐不稳后位,维护不了家族的地位。

在剧中皇上和太后曾多次提到过纯元皇后的仁善,尤其是太后,她出生乌雅氏和乌拉那拉氏家族是同气连枝的,让自己家族的人登上后位,坐稳后位,维护好整个家族的利益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宜修害纯元时,太后明明知道也默许了。

纯元是嫡出,一直受到的都是家族的保护,天生过于柔善,后宫争斗残酷,是坐不稳那个位置的。而庶出的宜修经历了嫡庶之间的斗争,更加懂得怎样维护好自己的位置,所以宜修入府才更能成为四阿哥的左膀右臂。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皇上竟然对纯元一见钟情,还是执意要娶她做福晋。

第三种,太后有私心,想把纯元另作他许

太后是康熙的德妃,手上有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两个皇子,而且十四阿哥是养在她身边一手带大的,相比于从小就送给孝懿仁皇后养的四阿哥,她更喜爱老十四,这在剧中是有明确体现的。老十四也是很得康熙皇帝的看中的,也曾被议储的。太后也许想把纯元许给老十四,成就老十四的也未可知。

以上都是猜测,不知道大家看后有什么想法?或者认可那种呢?欢迎留言!

欢迎关注我,带你跟着甄嬛走进雍正王朝,看尽后宫的纷繁复杂、尔虞我诈!

为什么当初不是嫡出的纯元先嫁入王府?

因为纯元根本就不喜欢皇上,也没打算嫁给他。

《甄嬛传》原著中,纯元叫朱柔则,皇后叫朱宜修,皇帝叫玄凌。原著中并没有所谓的王府中的片段,朱宜修一开始嫁给玄凌的时候,玄凌就已经是皇上了。而当时,纯元朱柔则已经早早定亲有了未婚夫。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作为宜修的妹妹会比作为姐姐的柔则先嫁人?最大的可能就是,纯元与宜修本身年龄差距并不大,而宜修能够被皇上看上,自然是求之不得,所以早早把宜修嫁给了皇上,实际上两姐妹还没到最佳的出嫁年龄。而纯元的未婚夫只是一般的门当户对的家庭,所以并不着急把纯元嫁出去。

宜修一开始入宫,因为是庶出,所以只是封了妃,当时皇上和太后许诺,宜修生下皇子,就封她为皇后。宜修有孕之后,纯元来宫里照顾妹妹,结果被皇后看上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纯元为什么穿着与封妃吉服相似的服装,真的是因为心机,故意要勾引皇上?

事实上,女眷进宫穿着打扮都要比平日更庄重,封妃的吉服其实不见得比普通服装更好看,但一定更庄重。好比一个男性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场合,一定会穿西装,不见得穿一件西装就是用了什么心机,只是出于场合和尊重的需要。

《步步惊心》中,马尔泰若曦第一次见八阿哥,尽管若兰并不喜欢自己这个夫君,而且八阿哥仅仅只是个贝勒爷而已,若兰还是命令下人一定要好好给若曦打扮一下。这个打扮不是要让他穿得花枝招展,而是得体庄重,体现出对贝勒爷的尊重,不能像平时一样随意,所以小丫头给若曦整整穿戴了六七层。

所以当时纯元进宫并非打扮地多么漂亮,而是穿了一身特殊场合才会穿的服装样式而已,因此谈不上什么心机。好比男人的西装都大同小异,女人的礼服也都那么回事,我们看《甄嬛传》,几次册封时,哪怕位分不同的嫔妃,穿的服装也基本都是一个制式,甚至细心的小伙伴还发现,同一件衣服多个妃子在特殊场合都穿过,比如温宜公主生日时曹贵人的服装和甄嬛回宫时宁贵人的服装就是一样的。因此纯元所穿的服装与封妃的吉服有所类似并不奇怪。

其实纯元嫁给皇上,这一点只有在原著中才说得通,在电视剧背景下是说不通的。雍正当时在康熙的诸多皇子中,并不十分受宠,所以他是不可能去求皇上赐婚给自己一个有婚约的女子的。但在原著中,这一点就很好理解,毕竟当时玄凌已经是皇帝了,皇帝看中的女人,哪有得不到的,再说老朱家还不得上赶着把女儿送到皇上身边吗。

当时皇上提出娶纯元为皇后,宜修并没有拒绝,而是同意了。其实那时候,宜修对纯元还没有那么大的敌意,她以为,姐姐入了宫,姐妹俩在宫中能互相有个依靠,谁知道自己的姐姐入宫,不仅没有帮到自己,反而成了专房之宠,就连自己的儿子去世,皇上也丝毫不心疼,不仅没有安慰自己,反而只顾纯元有孕之喜。

到此,宜修才明白,只要纯元在一天,皇上的眼里就不可能有自己,因此她才开始对纯元下手。

为什么当初不是嫡出的纯元先嫁入王府?

纯元的一生其实是个巨大的悲剧。嫁不嫁入王府,谁先嫁过去,从来不是她能决定的。

纯元从出生就是个提线木偶,作为乌拉那拉氏的嫡女她必须端庄美丽,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的一颦一笑都不代表她自己,当然她的婚姻更不是她自己做主的。

她就像《步步惊心》里的若曦或者《延禧攻略》里的富察容音,是抑郁而终的。

电视剧对纯元的描述并不多,原著中皇上选后,为均衡各方势力,皇上和太后都默认皇后必须出自太后的母族乌拉那拉氏,而适龄人选有两个:

嫡女乌拉那拉氏-柔则(正室陶夫人所出,15岁)

庶女乌拉那拉氏-宜修(三姨娘所出,15岁,柔则只比宜修大两个时辰出生)

太后认为柔则性子太软,不适合在尔虞我诈的宫中生活,早早的把她许给抚远将军之子,只等出嫁,也是希望她能平安顺遂一生。

而宜修自小沉稳有决断,加上和太后一样是庶女,就被太后一路保驾护航入了宫,只待产下皇子就能登上皇后之位。

太后深谋远虑,如果两人真的都能按照这样的安排度过一生,应该也都能一生如意。

因为柔则貌美,名动天下,所以太后也一直防着柔则和皇帝见面,免得横生枝节。

宜修入宫后和皇帝也算琴瑟和鸣,很快有了身孕,眼看产下皇子就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此时宜修做了一个让她后悔一生的决定,因为她前半生过的太苦,所以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请旨让纯元来看自己。

那一日,柔则奉旨入宫陪伴初有身孕的妹妹,谁知,在太液池边遇上皇上。皇上对柔则一见钟情,立时去求太后迎她入宫为后。皇上执意如此,太后也不能违拗其心意。

于是悲剧就此开始。

虽然柔则入宫就被封为皇后,皇上又对她极好,但是入宫并不是她的本意,从她常常吟诵“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就能知道,在宫中的生活永远都是战战兢兢的。而她怀孕难产被下毒是一部分原因忧思过度更是原因,因为她不仅不愿意困在宫中,更是对宜修充满愧疚。

所以,抑郁而终是她对自己的惩罚,惩罚自己因为背负着乌拉那拉氏的荣誉违心的度过了一生。

生命的最后,她对宜修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不起”

她对皇上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福薄,不能陪四郎终老,我唯有宜修一个妹妹,请四郎日后无论如何不要废弃她”。

她死前的话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对自己和孩子的死因做出解释,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为宜修遮掩;二是“”,是保护宜修,而能说出“无论如何”这么重的话,想必是很清楚自己的死因,同时对宜修未来的命运有着清晰的洞见。

除了抱歉没有一点对这个世界和皇上的留恋。

为什么当初不是嫡出的纯元先嫁入王府?

因为由始至终,宜修也都是乌雅氏与乌拉那拉氏家族的棋子,她的存在是为了“抛砖引玉”。是乌拉那拉氏家族为了皇后尊位做出的考虑。

作为庶出的次女,她先嫁入雍亲王府,如果雍亲王多嫡成功,宜修就等于帮纯元占了个位子;如果雍亲王在九王夺嫡中失败,那么宜修一个庶女成为陪葬牺牲品,也没什么太可惜的地方。

封建社会,嫡庶尊卑有别,家族中女儿出阁自然以嫡以长优先。纯元是乌拉那拉氏的嫡出女儿,而宜修是庶出的次女。按照宜修自己的话该说“臣妾和臣妾的额娘,很少受到重视”,想必宜修在府中也是受尽冷落。

当时九王夺嫡越来越激烈,虽然局势已经相当明了,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太后乌雅氏的亲儿子优势已经相当明显,不过凡事不到最后关头都不太好说。未来的皇后之位一定要留给自己人,不过一开始就让纯元入府还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怎么办呢——抛砖引玉。

乌拉那拉氏宜修,虽然是庶出的女儿,不过容貌也算出众,心机更加胜过纯元。嫁入王府之中,对付其他的侧福晋侍妾们自然不在话下。将来,胤禛一旦掌握权势,再让纯元入府也不迟;而胤禛一旦失势,乌拉那拉氏家族还有一颗棋子,宜修不过庶出,做了牺牲也没什么可惜的。

宜修城府极深,又如何不知母族到底盘算什么呢?内心充斥的恨让宜修最终对自己的亲姐姐下了手,而后在内廷,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后嫡位无所不用其极。只不过,太后与皇后怎么都想不到,最终后位的确留在了乌拉那拉氏家族之中,却是以宜修的人生悲剧为代价。

为什么当初不是嫡出的纯元先嫁入王府?

把嫡出的、尊贵的女儿嫁给一个不受宠的皇子,这是什么样的家庭才会这么想不开啊!纯元如此尊贵,怎么可能随便嫁给不受宠的胤禛呢?倒是庶出的宜修,政治作用没那么大,地位也不高,和当时的胤禛反而有些般配。

宜修嫁给雍正,反正是侧福晋,这样一方面和胤禛有了点牵连,另一方面也好观察胤禛的后续,假如胤禛有实力坐上皇位,反正没有嫡福晋,还可以继续把乌拉那拉氏的好女儿嫁给他,一举两得。

之前看到有一个词形容纯元特别合适:待价而沽。这个词旧时比喻有好的机会才出来做官,现在更多用来形容有好的时机才会出来做什么事。纯元是一颗政治棋子,她是乌拉那拉氏嫡出的女儿,乌拉那拉氏是皇亲贵胄,没有几个嫡出女儿,她们的命运必须得和皇位牵连在一起。

在甄嬛传中,皇后给三阿哥选福晋,选的就是自己的亲侄女青樱。皇后是想扶持三阿哥做太子的,因此才要把乌拉那拉氏适龄的好女子给三阿哥做福晋。这事往前推一辈,说到宜修和纯元身上,一样适用。

纯元作为一个万能的、完美的女子,女红好、唱歌好、琵琶好、会跳惊鸿舞,人还很和善,几乎是十分完美,这样的女子势必是由内而外的完美,气质肯定也十分完美,所以才会在入王府的第一天就被胤禛撞见,然后一见钟情,非得要把纯元设立为福晋,完全不顾已经有身孕的宜修。

宜修先嫁给胤禛的,宜修是乌拉那拉氏庶出的女子,地位不太高,皇家婚姻从来都和地位分不开关系。也的确是,胤禛不被皇上待见,当时的赢面不算大,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好女儿纯元做这样一笔赔本的买卖呢?

成婚就是为了沾亲带故,以后互相扶持,本来有了宜修,就有了点关系,但是要是再把纯元嫁给夺嫡有望的胤禛,那么乌拉那拉氏便可以坐稳皇后宝座,何乐不为?太后也高兴如此。因此在胤禛没有什么希望的时候,无人问津;有可能夺嫡的时候,要稳定和他的关系,就需要纯元这个纽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