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红楼梦》中谁最可怜?
从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就可以看到,贾府虽然是钟鸣鼎食之家,里面的人也都是住在富贵乡里,可是住在这富贵乡里的人,虽然物质金钱丰厚,但他们过的真正的幸福开心吗?其实并没有,她们在精神上是贫乏的。为何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受到了这么多人的喜欢,且收获了足以够她们一家过上小康生活的财物,那是因为刘姥姥给贾府带来了他们正需要的欢声笑语,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一种心酸,这种心酸不是指刘姥姥,而是贾府中的这些小姐和贵太太。
她们的生活似乎没有一丝涟漪,而刘姥姥的到来使这平静如水的生活如同同心圆一般一波一波的贾府划开。刘姥姥乃一乡村老妪,平凡的农人而已,甚至一日三餐的生活都没有保障,跟贾府的人对比,那是天差地别的,可她所拥有的正是贾府所贫乏的。
所以在《红楼梦》中住着太多的可怜人,但要说最可怜的人是谁?那就是林黛玉,为什么是林黛玉,有以下原因:
第一,六岁丧母,从小寄人离下林黛玉在六岁时就失去了母亲,成长中就没有了母亲的疼爱。也正是因为母亲的离去她才会去外祖母家,从此寄人离下,她在外祖母家处处小心,时时留意,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虽然外祖母也是极疼爱她的,但在她心中的那份安全感是缺乏的。
第二,对宝玉爱情的破灭黛玉和宝玉从小两小无猜,心意相通,在她心里住着的这份高洁而神圣的感情,倾注了她所以的心血和希望,可结果宝玉娶了表姐薛宝钗,黛玉心如死灰,哭干了所有的眼泪,永远的离开了这尘世。到最后的黛玉只有贴心的丫鬟紫娟为她忧心,事事替她着想,而此时的外祖母也已经自身难保。
第三,父亲的离世在林黛玉十四岁时,他的父亲也去世了,在她还未成年时已经是无父无母的孤儿。
第四,命运的安排前世的绛珠草,欠下神英世者的恩,今生用泪还于他。还完就走。这是林黛玉可怜的命。
林黛玉的一生是最让人怜惜的,最亲最爱的人都离她而去,还相欠了一世的眼泪。
你认为《红楼梦》中谁最可怜?
谢谢邀请!
《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480多个,能让大家记住的最少也有几十个吧,(反正美女我记得)。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基本上结局都是很惨的。如果一定要说找出一个最惨的来,我认为应该是秦可卿和秦钟的父亲秦邦业。
秦邦业当年无儿无女,秦可卿还是从养生堂抱养的,一直到五十多岁才有了秦钟,秦钟和宝玉一起到私塾上学的时候,秦邦业已差不多70岁了,就连老婆也是早早的过世了,只有他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
原来吧,以为秦可卿长的漂亮,而且还是嫁入当时的豪门,可以好好的享受荣华富贵。可红颜薄命啊。
秦钟这个混蛋小子,姐姐出殡的时候,还有心情跟馒头庵里的小尼姑偷情,后来让秦邦业发现了把秦钟打了一顿,自己被活活气死。秦钟也在生病,悔恨中死了,这样一样,秦家就绝后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惨的吗?
你认为《红楼梦》中谁最可怜?
个人认为最惨的是妙玉
你认为《红楼梦》中谁最可怜?
要看谁的结局最凄凉,那就先比一比《红楼梦》里那些知名人物的结局吧。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结局。金陵12钗正册中的人物结局有很多分歧。
比如林黛玉,有人认为她的结局是泪尽而亡,是因为她与贾宝玉定亲之后,贾府有难,贾宝玉外出避祸,林黛玉在家忧郁成疾,泪尽而亡。而通行本则认为林黛玉是因王熙凤用调包计,哄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而林黛玉在宝玉宝钗大婚之时去世的。因为《红楼梦》未完,其他的续作都不一定是作者原意,因此我下面所写的人物结局都以通行本儿为主。
另外,因为《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人物的结局不能一一列举,因此,我下面所举的人物结局都是以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和又副册中,警幻仙界薄命司的册子中所提到的人物为主。
一,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的结局是泪尽而亡,死于贾宝玉与薛宝钗的新婚之夜。薛宝钗的结局是守了一辈子活寡,最后孤单死去。贾元春,痰迷心窍而亡。史湘云嫁与才貌仙郎,后守寡,妙玉在贾府落败时被强人掳走,贾探春远嫁,贾迎春自尽,贾惜春做了尼姑,李纨做了诰命后死去,凤姐因病去世,秦可卿因病而亡,贾巧姐嫁于富家子弟。
这十二人的结局,我认为活的比较凄惨的是妙玉。妙玉本是苏州名宦世家之女,因为身体虚弱,被迫入了空门,后来随师傅到了京城,师傅死后,她又投靠了贾府。妙玉个性清高孤傲,不入流俗的,可是通行本儿却把她的结局安排成被强人所掳。她虽然活着,却受尽凌辱,原是那样高洁孤傲的一个人儿,却被践踏、被羞耻,那才是真正生不如死。
妙玉活着,比迎春受尽孙绍祖百般凌辱后自尽还要凄惨,更不要说其他人,虽然也有人生巨变之苦,也有沧海桑田之痛,但到底是维持了人生尊严的。而妙玉最后则没有了尊严,没有了思想,变成了行尸走肉。
比起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中唯一被点到的是香菱,香菱的经历很凄惨,但在通行本中的结局并不差。香菱的身世很凄惨,虽然出身乡宦,但四、五岁时被人拐去,后来被卖进薛府,做了呆霸王薛蟠的妾,薛蟠虽是呆霸王,结交契弟,包养妓女,并且在得到香菱之后,把香菱也看作马棚风了,再后来薛蟠娶了夏金桂,夏金桂为了独霸薛蟠,处处算计香菱,甚至要用毒酒害死香菱,无聊却自己误饮,一命呜呼了。夏金桂死后,香菱命运陡转,竟然被薛蟠扶正,后来还生了一子,虽然因生子而亡,但毕竟是荣光的,体面的,这样的结局应该比妙玉的求死不能的结局强很多吧。
另外,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在第五回被剧透的也有两人,那就是晴雯和袭人。她们两个人的结局也比妙玉要好。晴雯的结局也很惨,她被王夫人冤枉,戴了一顶莫须有的狐狸精的帽子,并且被赶出了大观园,被赶出时,王夫人还下令除了贴身衣物外,不让她带走半点儿东西。晴雯被赶出大观园之后,又病又气,不几天便死去了,临死前还叫了一夜的娘。
但是晴雯虽然死去了, 而且死的很凄惨,终归临死前见到了心上人贾宝玉,并且与贾宝玉交换了贴身小袄,还怕自己的手指尖留给贾宝玉做信物,因而晴雯的死去比起妙玉的活受罪来说,应该还算是幸运的。
至于袭人,虽然只是嫁了一个戏子,并且这个戏子好南风,但是,成为正头娘子的袭人,在众多《红楼》人物中,结局还算是比较好的。
其实,不但在通行本中,妙玉的结局最凄惨,在其他版本中,妙玉的结局也不妙。因为有的说她被老朽纳为妾,也有的说她流落风尘,不管哪一种结局,妙玉都是终陷淖泥中,这是一种求生不能的最可怕的结局。你认为《红楼梦》中谁最可怜?
红楼梦谁最可怜?这个问题,我想:《红楼梦》谁最可怜,还是作者曹雪芹写出来的。要说实实在在的可怜人,还是作者曹雪芹自己:“满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报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就这《红楼梦》开篇几句诗,就能触动心灵,不由自主的感觉到作者写《红楼梦》而付出的心血。他卧居茅房,含辛茹苦,披经磨砺十年,才写出了千古绝唱《红楼梦》。在这十年期间,他呕心沥血,勾画出几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他心里,每个人物命运,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生老病死,都随着他的脉搏跳动,或寄于赞美,或寄于同情,或寄于惋惜,或寄于批评。。。真的是句句是血,行行是泪。。。尤其是人物形象,一个个犹如紙上的活人,其容颜长像,言行举止,内心活动。。。都是入木三分,惟妙惟肖。使人感觉那人,那事,那场景,就在身边,栩栩如生,看得见,摸得着。。。。。最后积劳成疾,《红楼梦》书还没有整理成册,他就撒手人世。给后世人留下了精典宝库,他却连自己的作品都没有細細品赏。。。。读着《红楼梦》,想着作者曹雪芹,在那茅草屋,独坐冥思,风餐露宿,最后无极而终,没有丝毫享受到他辛苦付出,而应该得到的劳动果实。所以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才是实实在在最可怜的人。至于书中的人物,无论是早期尊贵的秦可卿,还是不起眼的焦大,还有红颜薄命的晴雯,后来的两面三刀的王熙凤,书中的主人公,悲切怜人的林黛玉。。。虽说都是很可怜的,但我觉得她们都是作者心里的可怜,是一种对生活的提炼,美化,虚化了的可怜。而真真可怜的,还是作者曹雪芹自己。。。。
你认为《红楼梦》中谁最可怜?
《红楼梦》本身就是以悲剧为体材的小说,所以剧中人物大都以悲剧收场,这是剧情的需要,也是剧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要说谁最可怜,金陵十二钗,副册十二钗,二十四位美女都很悲哀,要说给她们排个名次的话,我认为第一名应该是香菱,她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说起香菱她是《红楼梦》中最凄惨的一个,原本出生豪门,应该成为大家闺秀,可是她偏偏小的时候丢了,从此改写了她的命运,被人任意买卖,如果说她有一次翻身的机会,哪就是遇到冯渊,如果她被冯渊买去,也许她就不会那么凄惨,会平安度过一生,然而一切早就命中注定,落到了一个平庸之辈薜蟠的手中,此人流氓习气,拈花惹草,喜新厌旧,好事没大有缺点一大堆,香菱跟了他能有好么,更何况薜蟠又娶了个泼妇做正妻,夏金桂对香菱进行了从肉身到心灵的双层打压,香菱身心疲惫,最终香消玉殒。
第二位就是晴雯了,是自幼父母双亡的孤儿,在贾府老太太屋里侍候,因聪明伶俐被派到贾宝玉身边,成为宝玉四大丫头之一,她的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从判词上看巳经透露出她多舛的命运。可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只因长的标致,性格又直爽难免引起别人的忌妒、恨因此生出诸多枝节,由权力核心人物王夫人出面被撵出了大观园。
病中的晴雯无家可归,被送到表哥家里,连口水喝不上,红颜薄命,就这样撒手人寰。
3、林黛玉的可怜,是指精神层面上的。她多愁善感,总觉得寄人篱下,有许多的话想讲又不敢讲,忧郁成疾,她对宝玉的爱,是她不能言说的痛,这种痛如同万箭穿心,痛不欲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不如愿毋宁死。
贾家四姐妹、王熙凤、秦可卿、香云、妙玉以及贾府的丫鬟们,他们的命运无不令人叹息。《红楼梦》梦幻一场,荣华富贵如同过眼烟云,一切皆是虚无缥缈的幻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