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为什么以《关雎》这首爱情诗作为开篇第一首?
第一,孔子把《关雎》这首诗放在《诗经》首篇,是因为关雎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特殊地位的,对爱情这种含蓄克制的表达是符合儒家思想的!
第二,把一首爱情诗放在诗经首篇,是有其用意的,食与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谁都无法回避,但不回避并不代表可以放纵,欲念是需要尺度的,欲念的放纵会对人类社会的秩序造成危害,而一切的克制都要从约束男女之欲开始,做为儒家开创人的孔夫子将《关睢》放在开篇,意在教化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
第三,《关睢》所写的爱情,其感情是克制的,行为是谨慎的,这种爱的方式符合民族的婚恋观念,也符合儒家“以明教化”的目标,因而把《关睢》放在《诗经》首篇可谓是适得其所!
《诗经》中为什么以《关雎》这首爱情诗作为开篇第一首?
要知道《关雎》为何放在《诗经》第一篇,首先得知道《关雎》写的是什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是整部《诗经》的开首第一篇《关雎》里的诗句。
《关雎》这首诗,无疑是一首言情之作。以在河之洲的雎鸠起兴,写君子对淑女的追求。
那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样人的爱情?
现代人们大多认为《诗经》里面的“风雅颂”三部分,“国风”是周代民歌,是劳动人民的创作。其中的《关雎》是普通百姓追求爱情的诗歌。
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关于《关雎》中的“君子”、“淑女”。君子,现代的词义就是人格高尚,品行兼好的人。与人格卑鄙的小人相对。
但是在周朝,君子可不是这个含义。
孔子的“君子论”,说君子有九思,四不。许多人都知之甚详。姑且不去说它。
我们来看看西周王朝“君子”究是何义。
武王伐纣,打下了周朝八百年江山。周武王姬发为了化解奴隶制尖锐的社会矛盾,大规模分封诸侯。把国土分封给贵族和功臣。
后来,许多大的诸侯国,又把自己的领地再次分封给他们内部的功臣和亲贵。
这样,周王朝时期曾出现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一百多个。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朝的国王是“国君”,是”天子”。“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
天子分封的诸侯,虽然也称为诸侯国。但诸侯国的国君,当然不能称为天子,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国君。
诸侯们为了表示效忠大周国君,效忠周天子。更是为了表明自己占有的土地和在占有土地上实行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合法性。就把自己称之为“天子”的儿子,“君王的儿子”。
那个时候的“君子”,其实就是“君王的儿子”的简称。
这是“君子”最原始的含义。
到了后来,不仅是诸侯国的国君,而是有了一定社会地位的贵族,都可以称之为“君子”。
这里的“君子”,依然与“小人”相对应。但这里的“小人”,不是指品德卑鄙、阴暗、猥琐的人。而是指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
淑女,指美好的女子。但在《关雎》这首诗里,联系窈窕来解释。窈,深邃,说的是女子心灵美;窕,幽美,说的是女子仪表美。
这就把心灵美放在了仪表美的前面,强调的是内在的气质和风度。
这里的淑女,就指的是与贵族男子相对应的上流社会的女子。
二,关于雎鸠。《诗经》惯用比兴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当然可以理解为以雎鸠起兴。但并非单纯的起兴修辞手法。
《尔雅·释鸟》说:“雎鸠,王雎。” 就是说雎鸠是一种高贵典雅,具有王者气度和风范的珍稀鸟类。
据说雎鸠这种鸟,终身只选择一次配偶。雎鸠一旦选择了配偶,就终身不换。
“关关”是雄雌两只雎鸠的应和之声,听起来好像是一只雎鸠鸣叫两声。
对爱情忠贞不渝,夫唱妇随,相向和鸣,相依相恋。这当然可以泛指男女之间所有恋人。
但就“王雎”二字而言,雎鸠明显是指贵族的君子,和上流社会的淑女。
三,《关雎》为何放在《诗经》第一首。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
“思无邪”的《诗经》,开首第一篇就是《关雎》。
孔子又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中的君子追求心仪的窈窕淑女,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有“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君子虽然对那个淑女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折磨得夜不能寐。
但他没有任何失仪的表现,而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钟鼓奏乐来取悦她。
确实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那时候,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是最重要的五伦关系,五伦中夫妇应该是最基础的关系。
《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关雎》是“文王之所教民”的诗。
宋代朱熹说,《关雎》里面的“淑女”是指文王的妃子太姒,“君子”就是指文王。
说《关雎》实写文王和太姒的爱情,有点牵强。笔者之所以要解说“关于’君子’、’淑女’ ”,既是为了说明《关雎》中写的不是普通百姓的爱情,也是为了说明其并非实指文王和太姒的爱情。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的说法,笔者基本赞同。
后妃之德是泛指,指天子也可,指诸侯王也可,指贵族也未尝不可。
用皇室或诸侯王或贵族君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对爱情的追求,来教化天下万民,规范夫妇伦理。当然是风之始也,是人生的大道。所以,《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篇。
《诗经》中为什么以《关雎》这首爱情诗作为开篇第一首?
首先,史籍传说“孔子删诗”,是否真有其事。
此说,历来有两种看法,截然相反。
“孔子删诗”说,最初出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因为,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的话,《史记》认为“正乐”,即是“删诗”。后来有人发现《诗三百》之外,古籍中还有散佚的歌谣,便认为这些就是孔子所删除者。
到唐代孔颖达编写《毛诗正义》,才开始提出不同的看法。此后,反对与支持者成两大阵营。支持者有欧阳修、程灏、王应麟、马端临等;反对者有郑樵、朱熹、王世祯、赵翼、崔述、魏源、方玉润等。近代学者梁启超、顾颉刚、钱玄同、范文澜等都支持孔子未曾《删诗》的观点。
当代学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
孔子虽未《删诗》,但他十分可能做过“正乐”的工作。孔子重视“礼”、“乐”,专门学习“六艺”,曾以“礼”、“乐”为职业,并向弟子们传授“礼”、“乐”。他很有可能,把有些混淆和变化了的乐调调整一番,使之尽量恢复原来的样子,即所谓“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既未删诗,是否有人删过呢?应该是有的。删诗者当是周代的乐官、乐师和乐工们。
孔子未曾删诗,也就不会安排诗的顺序,因为他不曾编辑《诗经》,只是在“自卫反鲁”时,对已编辑成书的《诗经》做过“正乐”的工作,当时他已经六十九岁了。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诗三百》,说明到孔子时,《诗》的前后顺序已经定型了。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鲁国的乐师们为之表演《风》、《雅》、《颂》,其体制与数目与今传本差不多,当时孔子只有八岁。
《诗经》三部分,都因音乐而得名。“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按风、雅、颂顺序排列,十五国风为第一部分。十五国风中,周南、召南为正风,其余为变风,故“二南”列在其他十三国风的前面。
《关雎》是《周南》中的一首恋歌。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位美丽温柔的姑娘。他朝思暮想,渴望和她结为终生伴侣。爱情与婚姻,是人生十分重要的内容,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自《诗经》肇其源!
《易经》是中国典籍中最早出现,成书时间最长的一部著作。伏羲悟而作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是《易经》六十四重卦的作者。作为中华文化的元典之一,其原创性思想,对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影响甚大。
《易经》六十四卦,起于万物开端的乾、坤两卦,终于万物结局的既济、未济两卦。《易经》前三十卦为上经,后三十四卦为下经。
《易经》认为,天地始于阴阳二气,因此纯阳的乾卦和纯阴的坤卦,作为六十四卦的开始。而下经以主要讲天地、阴阳、男女、上下相互感应的咸卦和讲夫妇、婚姻之道的恒卦开始。
《序卦传》解释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不久也,故受之以恒。”
《序卦传》在下经的开始,讲人伦的进化顺序。程颐说:“天地万物之本,夫妇人伦之始,所以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继以恒也。”《杂卦》云:“咸,速也;恒,久也。”意为,咸是快的意思,恒是长久意思。咸卦是男女之间恋爱时敞开心扉的交流感应,恒卦是结婚后的永久牢固的结合,白头偕老是婚姻最美满的结局。
在二南(周南、召南)和十三国风中,歌唱男女爱情和家庭婚姻的民歌民谣占很大比重。这一类歌谣,大多数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他们热爱生活,尊重女性,以纯洁健康的思想对待爱情。这些质朴的民歌民谣传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透露出他们积极、真诚、美好的愿望。
《关雎》是其中最杰出的一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语)”。受《易经》思想和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周代的乐官们在编辑成书时,将《关雎》列为开篇之作,是顺理成章的。
后世但凡读《诗经》者,首先会吟诵的大率都是此篇。
《诗经》中为什么以《关雎》这首爱情诗作为开篇第一首?
自古至今,我们中国都是非常的重视血亲姻缘关系:天潢贵胄用联姻来笼络臣下巩固政权,升斗小民用姻亲维系亲密感情。
关雎是关于爱情的描写,把它放在第一篇,说明在那个时代,就非常重视婚姻和家庭在稳定社会中的作用,鼓励年轻人有美好的爱情,有美满的婚姻关系。
《诗经》中为什么以《关雎》这首爱情诗作为开篇第一首?
为什么把《关雎》放在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一首情诗,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暗恋一位姑娘的动人情景。最后将姑娘娶回家了。
对于《关雎》作为《诗经》的第一篇,孔子应该是有一番思考的
《论语·八佾》第二十章: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大序》又叫《毛诗序》开篇就这样写道: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孔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从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出: 孔子在编订诗经时,是有意把《关睢》放在首篇的。
这反映了孔子思想是入世的,这也是儒家不同于佛与后世的道教的所在,发乎于情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所在。儒家要的是一种合乎于礼的情,只有有这种情的存在,才有社会,才有礼义,才有社会发展。
《诗经》的由来《诗经》在汉武帝之前叫做《诗》,之所以被称之为《诗经》,是因为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原因是沾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收集了周王畿和周围十五个方国的民歌。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十五国国风,来源是十五国的民歌,内中多有情诗。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诗经》中为什么以《关雎》这首爱情诗作为开篇第一首?
我是“照鉴历史311”,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我认为《诗经》把关雎列为首位,可以从孔子的思想主张、《关雎》自身的艺术性及当时的社会道德建设需要来分析。
第一、孔子的思想主张决定了他对选诗的取舍定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基本思想主张是仁、义、礼、智、信。孔子希望以礼教来治理天下,规范人们的行为,所以他选编诗文时一定会选择他认为合乎礼教观念的文字,正如她在《论语·八佾》里所言“《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关雎》里的“淑女”、“君子”形象是良善、正派、有礼节的男女代表。
“窈窕淑女”即指身形外貌的美丽匀称,也说明其是具有贤良淑德之妇徳的典范;“君子”古代一般指上层贵族,也用来称呼品德高尚、正直善良的男子。
这样的“淑女”与“君子”的结合正是理想的婚姻典范。
(2)《关雎》描写的男女感情热烈纯粹而有节制。
《关雎》主要内容是写一个男子爱上了水边采荇菜的一个女子,以至于日夜思念,辗转难眠。虽然感情如此热烈,但是男女即没有直接接触,也没有过分的行为,男子虽然爱得浓烈但有分寸有节制,没有逾墙越里之举,更没有像司马相如那样设计拐了美女“私奔”,而是“中规中矩”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3)《关雎》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其实就是正式婚礼的仪式。这种感情不是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而是明确指向婚姻、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第二、《关雎》的艺术性。孔子选诗既要看重其思想性,也要看重艺术性,《诗经》首先是“诗”,其次才是“经”,所以选择的都是具有一定艺术美感的好诗。
《关雎》在艺术手法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文字起首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引起淑女和君子的情爱,然后写女子采荇菜的优美动作,和男子对女子热烈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情感热烈真挚感人。
第三、当时的社会道德建设需要。孔子所处时代是战乱时期,社会混乱,各民族之间经常互相征伐吞并,这导致社会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与多元化,所以从统治阶级的层面考虑需要社会的安定,需要有一种主流思想调和民族矛盾,安定民心,促进社会稳定。所以孔子选编的诗都是具有教化民众的典型作品。
结语:由以上可以看出,孔子把《关雎》列为首位是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也是为了教化民众,《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