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做一个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难吗?待遇怎么样?

最难在责任田到户那时候。

六七十年代,做一个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难吗?待遇怎么样?

当然难。我从64年做耕小教师,69年部队退伍后做初中民办教师,74年起离开家住地学校到十里外学校做七年制学校革委会主任,8O年起做农村初中校长,85年转正。算是本地民办教师中的皎皎者,根据亲身体会,有如下难处。

一难社会地位不高,民办教师比不上大队书记主任。更比不上供销社职工。在教师队伍中,与公办教师总差一截。

二难负担重,在学校当骨干用,在生产队要争工分,分田后要种田。而当时是常住校,早学习,晚办公,星期日有轮流补课,假日还有进修培训函授学习开会等。个中辛苦可想而知。

三难收入低,家庭负担重,口粮少。我当时是全公社第二高工资的人。做初中班民办一开始就每月26元,以后1元2元,加到我转正,才33元丨月。而家中3个小孩,仅爱人1人劳动,虽然我吃生产队平均口粮,但劳动粮少。我还要从家中带粮食到学校食堂吃饭。幸好爱人养个母猪,下猪仔卖钱纯收入比我全年工资少不了多少。当时烧草、煤炭、灯油、食糖都紧张,全家难处可想而知。

四难文化水平起点低,教学水平不高。应该承认,民办教师总体学历不高,没经过专业训练,当时又值文革时期,连专业书籍报刊也不多。比如我,初中毕业,种二年田又当五年兵,开始去做民办教师主任不想要。公办教师帮我的不少,但看不起我,给我出难题的也有。管人育人我不承认差,但初中毕业是实,教学是新手也事实,要合格要胜任,需虚心好学,刻苦钻研。还有多次民师考试考核整顿,这难可想而知。

以上四难,你看难不难。

不过,事在人为,我不仅坚持下来,而且我在历次民师考核考试中,成绩全公社数一数二。我74年开始做学校负责人,学校和我个人教学成绩起码在同类校中全县先进。我84年高函市优毕业,加之我学校和个人表现,评高函市优学员,本人转正,全家"农转非",妻子安排正式工作。也算苦尽甘来。

但有部分民办教师不仅没我这样幸运,还没能定编转正,中途辞退。目前健在的,国家虽有关心,但补助很少,这些老人该提高待遇。

六七十年代,做一个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难吗?待遇怎么样?

六七十年代想做个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由于没有待遇,靠生产队每天记十分工分,很多人都不愿意当民办教师,只要自己认为自己能胜任,就可以争取了。但要坚持下来就有点难了。

六七十年代,做一个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难吗?待遇怎么样?

六七十年代,虽然民办教师和农民一样依然是由生产队来记工计酬,但至少不用整日劳作,另外民办教师每月还有几块钱的补贴,所以还是有很多人盯着这个职位的,那时候想成为一个乡村民办教师并不容易。

在作家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件事,上面给了双水村一个教师名额,孙家想让孙少平当,田家想让田润生当。如果单论孙少平和田润生的实力(学习成绩),明显孙少平要比田润生强,可事实是田润生选择去当兵,孙少平才捡的了一个民办教师的职位。

六七十年代,想当一个民办教师需要哪些条件?

1.教师教书育人,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在六七十年代,大学生是很少的,大部分教师差不多都是高中文化水平,甚至是初中文化水平。但不管怎么说,想当一个教师起码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毕竟是教书,没有文化知识也教不了什么。

2.所在地缺教师,要有教师名额

举个例子,比如张三高中毕业后想在家乡当一个民办教师,那需要所在地有学校且缺教师,也就是有教师名额,如果没有名额那就当不了了。

说道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此地不缺可以到其它公社缺教师的地方去啊?

不可以!那时候是与户口挂钩的,去别的地方就是盲流了。

3.要出身好(贫下中农),要有一定的家庭背景或人际关系

教师不比其它职业,那时候想当教师需要出身好,并且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

还是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举例,孙少平因田润生去当兵才当成了教师。我相信顶着这个教师职位的在双水村肯定还有别人,为什么最后落在了孙少平头上了呢?

除了孙少平本身很出色外,与他的出身和家庭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他哥哥孙少安是双水村的“能人”,18岁就当了生产队长;他二叔孙玉亭有着高涨的革命热情,是双水村的队委;他二婶是大队妇女主任。

六七十年代,乡村民办教师待遇怎么样?

六七十年代,乡村民办教师的待遇与农民比起来算是非常不错的了,教师依然由生产队来记工计酬,每日工分都是满值10工分,一年下来就是3600工分。再就是,当时的民办教师有补贴,一个月3—8元不等。

不要小看每月补贴的那几元钱,要知道一个农民壮劳力干一天是10工分,折合人民币大约是0.2-0.5元。

其次,教师不用起早贪黑,还可以帮家里干些活。最后,教师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受人尊敬。民办教师

六七十年代,做一个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难吗?待遇怎么样?

六七十年代,做一个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首先要有文化知识,经群众评选(社员)后,推荐给大队(村委会)批准后方可进校。根据学校证明生产队记工分,每月上面补贴5元(后来涨到l5元),每个工值2角钱。因为每月有几块钱花,并且每天不下地干活(只有假期到生产队劳动),较轻松,所以在农村还是比较吃香的,得到年青人的向往,那时有文化的不多,国家正在发展建设中,缺少有文化知识的专业人才,为了少花钱多办事民办教师成了农村教育的主力军。

六七十年代,做一个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难吗?待遇怎么样?

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把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混为一谈。

六十年代初,乡村有文化的人极少,极为稀缺。所谓有文化,不是光识字就行了。经过五十年代的大规模扫盲运动,乡村识字的人渐多,所谓识字,就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认识1500个汉字以上。1968年我下乡插队的时候,我们生产队和生产大队的主要干部,公社大多数干部都是识字的。但是,这些干部大多数是五十年代扫盲班识的字,少数的在旧社会上过私塾。但这些干部中,较系统地学习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基础性知识的人太少了。这就是当时社会上把我们这些正规初中毕业生称作知识青年的原因。我在当时的农村,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个大知识分子,那些公社干部,甚至有些县里下来的干部,都没有我的知识多。在我们到农村之前,村里往往找不到一个能看懂农药说明书的人,因此,农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公社办拖拉机手培训班,生产大队也往往派不出人。

我插队的那个生产大队,原来有一个小学。小学里有四、五十名学生,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但整个小学只有一名老师。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上课时,老师喊道:一年级、二年级抄生字;四年级、五年级做算术作业;三年级跟着我学新的课文。我经常跟这位老师聊天,说实话,他的文化知识我真不敢恭维。

至少对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文化的种子。很多农村地区,就是因为来了下乡知青或回乡知青,村里才有了合适的民办老师、赤脚医生,许多生产大队才办起了农业科技试验小组、农民文艺宣传队。虽然后来绝大多数下乡知青都返城了,但我听说还有少数担任乡村老师的知青,放弃了返城机会,留在偏僻落后的农村继续教孩子们文化,我对他(她)们特别敬佩!

到了七十年代,从公社中学、镇中学,乃至县高中,毕业回乡的知识青年越来越多,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越来越多,乡村的民办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大大加强。我在网上了解到,有些条件好的生产大队,在七十年代甚至有了中学,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要说的待遇,我觉得那时候没有什么特殊待遇。乡村教师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区在地里干活的农民来,在劳动环境上可能好一些,在体力上可能轻一些,但教学工作中那种操心,那种天天晚上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的辛苦,又是农民比不上的。

在我们那里,村办小学的老师是拿工分的。跟赤脚医生差不多,每年的工分补贴,加上几个假期(除暑假和寒假外,还有麦收期间的农忙假)参加生产队劳动所挣的工分,加起来要比青壮年男社员一年所挣工分略多一点。

在公社中、小学和镇中、小学工作的民办教师,是拿工资的,每个月的工资不高,也就是30元到40元。同一个学校、同样的工作,民办教师身份的老师,比起公办教师身份的老师来,各方面的待遇都要差不少。这类民办教师的妻子和子女、其他的家庭成员,往往在农村生产队。如果这样的民办教师生的子女较多,如果这样的民办教师家中还有父母,那么,这样的民办教师家庭很可能成为生产队的超支户。因为他的妻子可能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很少能在生产队出工挣工分。这类老师还往往坚持自己的子女一直念书,不让子女过早地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所以,每年生产队年终决算时,这样的家庭所挣工分太少,按工分值折算成的金额相应很小,不足以抵偿这类家庭按人头从生产队分得的基本囗粮和其他农副产品的折价款,从而成为超支户,即不仅不能从生产队分到钱,还需要倒找给生产队钱。不过,由于这类老师每月能拿工资,偿还生产队的超支款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总的来说,那时候的乡村民办教师家庭都相当清贫,多子女、有老人的家庭,其生活条件可能还不如同村较好的农民家庭。我在网上看到,现如今,当年的乡村民办教师都按教龄拿到了退休金,现在的生活条件不错,很是为他们高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