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人入关,逼汉人剃发易服,为什么满语没有普及全国?

你这个问题值得回答,但由于篇幅问题,我只说干货。统治者靠什么统治一个民族?说白了,就是用文化,满人尽管用强制性的手段,让汉族和其他民族接受了剃发留辩,但这些形式上的做法无法将影响了近2000年的儒家文化从汉族及其他民族心中消除,而且,汉族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主流文明,其先进性必然会影响到游牧守猎式的满人,满人要统治汉族及其他民族,就要从心开始,也就是说,统治者必须了解掌握汉文化,以汉文化来治理国家,这是当时汉族人口占多数且分布范围广的特征决定的,不可能经过一两代人将两三亿人口的汉族人学会满文的,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满人反而发现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喜爱上汉语,最后让文化实现民族的融合。

满人入关,逼汉人剃发易服,为什么满语没有普及全国?

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当年的多尔衮、豪格等杀人魔头听到此等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小子啊,不是咱家不办,而是办不到啊!

努尔哈赤于1616年创建后金,根据蒙古文字母创立了满文,到1644年入关,满文从草创到普及也不过四十年光景,想必能正常使用满文的人口除了上层贵族,下层平民士兵基本上都还是满文文盲吧!

当年满清十万铁骑能破关而入,进而征服全国,一是得益于吴三桂等汉奸引狼入室;二是钻了明朝内乱腐败空档。仅十万铁骑的民族,其民众充其量人口不过三四百万,就算这三四百万人个个都是满文高才,拿出一半人口去一个有近亿人口的民族去办教育,推广满文,也只能是撒撒胡椒面,不咸不淡啊!何况满清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巩固政权,强化统治。

满清可以用马刀强迫一个民族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可马刀也不是万能的,你总不能拿马刀逼迫一个哑巴说话吧?剃发易服已经搞得天怒人怨,再用马刀逼迫人限期说满语,让人走投无路,那就只能拼死抵抗了,真要形成了象抗日战争时期那样的统一战线,亿万人形成血肉长城和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区区四五百万人在中原被吞灭只是早晚。

满清统治者中也不乏有识之士,知道入关的目的不是为了抢掠一把退回东北,而是为了建立一个满人统治的王朝,让满人高高在上,才符合满人最终利益。马刀可以建立政权,改变民族信仰,但要建立长久有效统治,还得有软的一手,那就是笼络,所谓两手都要硬,才能长治久安。

在满清政权强化和巩固了后,按理说应该有条件办教育推广满文满语了吧?可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五十年文化基础,比起一个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那还真的就是幼儿园水平还达不到。要统治好这样一个大国,还非得学好汉语不可,于是从康熙到平民,无不以自己有较高水平的汉文化为荣。虽然满文是官方规定的第一语言文字,但要想让它贯彻下去,还非得译成汉语不可,这样久而久之,第一语言文字逐渐成了摆设,满语也成了更小的小语种,再也回不去了!

为什么满清入关,中华还是中华,只不过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浩劫,尘埃落定,又能勃发生机?因为中华核心文化一刻也不曾断绝,文化传承不曾改变,而且还有发扬光大。

日寇入侵中国,那就不一样了,那真的就是亡国灭种之时!日本自甲午战争获取巨大战争红利后,大办教育,其识字率已达到现代国家水平,完全有实力和能力在占领区推广日语,推行日本文化。日据台湾五十年,吞并朝鲜四十年,就是所谓的皇民化成功实例。日寇投降,整个半岛如丧考妣,有几十万所谓皇民跟着剖腹陪葬。如果日寇真的能在神州大地建立起有效统治,用不了五十年,世界上真的就不会再有中华了。幸亏天佑中华,让日寇覆灭,让中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满人入关,逼汉人剃发易服,为什么满语没有普及全国?

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

早先的时候,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个黑龙江的朋友,交谈中才知道,原来他们那里高考的外语不是英语,而是日语。

这就是当年日军在中国东北实行奴化教学的后遗症,日军打到哪里,神社就修到哪里,日语也常常是当地学生的必修课。

那么,我们就有疑问了,清军入关之后,强迫汉人剃发易服,“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虽然遭遇了很强的抵抗,但是最终还是都束了“金钱鼠尾辫”,可清朝统治中国267年,却始终没有推广满文满语,难道他们不知道文化教化的重要性?

其实,从满洲统治者的角度来讲,他们何尝不想对汉人进行文化改造以更加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呢!

只可惜三个字:办不到!

背后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

一是,从人口和实力来对比,满洲和明朝原本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如果不是趁着李自成的起义和吴三桂的临阵倒戈,这群来自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根本不可能入主中原,就算入主中原,就靠他们入关时带来的30万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过来的女真人去教会几千万汉族人学会满语,这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二是,与日军的文化侵略不同,当年的日本无论是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还是科技上都全面超越了中国,是一种强势文化的入侵,今天我们汉语中的“关照”“共和”这些词都是从日语中演化过来的。满族语言是由努尔哈赤命人将蒙古文字母借来创制而成的,他背后承载的内容远远落后于有几千年历史的汉语,而且这些满语在满人之中也不是完全普及。

三是,困难重重,我们都学习过英语,从小学到大学,又有多少人能流利的与外国人交流,英语八级的恐怕都不敢保证。去学校学习一种语言,没有几年功夫你什么都学不来,不要说复杂的满语、就是汉字,解放后为了扫盲,推广普通话,国家花费了多年的时间才有成效。剃头发就是一个仪式,抓过来剃掉就行了,大不了砍脑袋,但是你要教全国人满文,哪里去找那么多的满文老师,就算把所有的满族文化人拉去教学也不够使,况且,当时很多的满人自己就是文盲和半文盲,教育自己的八旗子弟就已经够费劲了,还如何去教化数千万的汉人。

四是、不敢冒这个风险,满族推行剃发易服的同时就是观察广大汉族人的反应,如果推行的顺利,就可以随后将满文向全国推广,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汉人几千年留下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的传统会这么牢固,剃发易服遭受了全国人的强烈反对,由此引起的民变导致大量人员死伤,很多人为逃避剃发易服甚至逃到海外、遁入空门,带发修行,清政府由此看到汉族强大的反抗力量,考虑到政权未稳,也就不敢轻易做出普及满语的决定。

五是、清政府不是没有想到这个事,他们也曾经尝试推广满语,顺治年间,清政府要求参加科举的考生要用满语作答,结果很多士子宁愿放弃考试,也不愿意使用那种弯弯曲曲的文字来书写圣人的文章,导致应试的考生寥寥无几,清政府也搞得十分尴尬,最终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虽然没有推行满文,但是清朝统治者对会说满语的官员还是另眼看待,格外重视,比如张廷玉父子备受三朝皇帝的倚重,会讲一口流利的满语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我们去故宫参观,如果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很多的牌匾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但是,如果你以为清朝统治者把汉语提高到和满语同等的地位的话,那你就错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不得已才学习汉语,但是,除了汉语之外,还学习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在清朝的正式官方外交文件中,我们是找不到一个汉字的,比如当年与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官方文本只有满语、俄语、拉丁语三种版本,汉语是不作数的。

欢迎关注、转发、讨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看有趣的历史!

满人入关,逼汉人剃发易服,为什么满语没有普及全国?

因为满语是小语种,成不了大气候。

作为清朝巩固中原统治的重要手段,“剃发易服”成为奴化汉人,消除民族符号的最直接方式。也正因为如此,广大汉人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汉人才群起反抗,甚至降而复叛,和清朝统治者进行了长达30年的斗争。

应该说,清朝推行“剃发易服”是真正的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和满语的推广比起来,“剃发易服”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满语本身是落后的

满语起源于1599年,是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回鹘蒙古文字母借来创制的,这种带有蒙古特色的文字虽然为后金的崛起立下不朽功勋,但它终归是落后的。

这种移花接木以及速成的满语,语言不够成体系,缺少丰富的词汇,没有完善的语法,有些甚至没有足够的音节。这样的语言无法承载恢弘的文化,无法阐述深奥的理论,无法清晰的展示复杂的逻辑。

如果使用满语,意味着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典籍无从解读,因为单薄的满语难以准确表达汉语的博大精深,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文明的断层。今日的韩国、越南及蒙古等国就深受其害,新生代的年轻人看不懂典籍,失去了基本的内涵和灵魂。

除了“满化”带来的文明断层,更重要的是连清朝皇帝也对落后的满文不屑一顾。自清朝入关以来,清朝高层的汉化就不可避免的开始了,包括康熙乾隆等皇帝以熟读中华典籍为荣,乾隆更是作了40000多首诗。等到嘉庆皇帝以后,连皇帝也不会说满语了,何况下属。

2、满族人口是不足的

世界上无论民族还是语言都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而且一般都是大众融合小众,虽然清朝建立时满足人口多达几十万,但相比于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汉人,满族人口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人口如此悬殊的情况下,逆势而动推广满语的难度可想而知。剃发易服好歹一下子,而且表面的东西易监督好操作,但是语言这个东西首先就特别耗精力,其次是难以管控。

在“王权止于县政”的古代,即便清朝加强中央集权,以八旗绿营将触角延伸到乡村,但教化民众的艰巨任务,还是需要地主和士绅阶层去完成。而地主士绅阶层最关心的四书五经,从来不考满语。和功名利禄不沾边的东西,指望他们的自觉性终归是不靠谱的。

而且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语言惯性,足以反噬任何一个敢于改革语言的努力,最要命的是,这不是大开杀戒就可以简单解决的,注定比剃发易服困难得多。

3、清朝政策是失误的

作为典型的二元制帝国,清朝在疆域统治方面无疑是极其成功的,但这种成功建立在清朝严酷的民族隔阂之上的。

为防止汉人进入蒙古高原和东北,清朝除加固长城,还在东北地区修建柳条边,将帝国分成了几乎泾渭分明的三大部分。

不仅如此,清朝在内地还处处搞特殊化,比如在杭州等地设置专门供满洲八旗驻防的“满城”,和周边的汉人区严格区分。

这种做法对于人数较少的满族人来说,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历史大势如此,清朝皇帝的做法反而阻断了满语几乎所有的传播途径。

等到清朝末年,汉人大增并开始向满族人生活的东北疯狂移民时,满语的地位就更加岌岌可危。

4、满语是变相成功的

满语的推广无疑是失败的,否则清朝中前期的皇帝也不会不厌其烦地要求八旗子弟学习骑射和满语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满语的推广却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虽然满语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是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在东北地区不断融合发展,成为东北方言的一部分。而当东北话风靡全国时,这些夹杂在其中的满语就走向了全国。

而不管如何,满语作为清朝统治者的母语,确实无法在全国推广,即便清朝将统治延伸到全国的各个角落。

而满语的另类成功方式,也恰好说明了汉语包括汉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强大的融合能力,正是由于对周边少数民族文明的不断接纳,我国才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语才成为世界上最博大精深和最有生命力的语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满人入关,逼汉人剃发易服,为什么满语没有普及全国?

当年,我听一些大师的讲座,他们经常问:成为圣人的三个条件“立功,立德,立言”。其中三者哪个最难做到?有多数同学回答说,立功最难;也有部分同学说,立德最难。后来,老师们基本都是说:立言最难。以前,我不敢相信老师的说法,认为立言不就是抄抄写写吗?这有什么难?其实,真是别看错了抄抄写写,现实中立言真难。

立言是文化活动,就是要做到为文化立标杆,比如孔子、孟子,比如董仲舒,比如张载,比如王阳明,等等。文化之所以能传承,就是不断的立言过程,一代一代的精神传承,本身有着运行的客观规律,文化一旦形成,往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所以有句话:欲灭其国,先灭其文化。

文化的东西是多元交流产生的,文化本身具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文化是有力量的,有生命力的。马克思说过,落后民族可以武力征服先进民族,但是在文化上会被反征服,满清征服汉人,然后又被汉族文明反征服,这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汉文化经过5000年的积淀,累积了强大的实力和生命力。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于上层人士来说,魅力无穷,尊卑有序,家长制,连取名字都那么好玩。康熙皇帝对汉文化情有独钟,学汉语、写汉字,写对联、写书法,祭拜明孝陵,等等,乐此不彼。他给孩子们取名字都是按照汉文化来取的,胤礽、胤禛、胤褆等等,不但有辈分字,名字的另一个字偏旁都一样。后来清朝皇室取名字都延续康熙的做法,比如:爱新觉罗载湉,爱新觉罗载沣,爱新觉罗载涛,等等。他们再也不叫多尔衮,阿济格等这些古怪的音译名字了。

满族人一开始并非不想推广满语,但是满族贵族自己发现这做不到,以十几万人的小语种去影响数千万人的大语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比剃发易服难多了。当年日本人殖民朝鲜半岛和台湾的时候,强力推广日语,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培养了一批会讲日语的朝鲜人和台湾人,这都是以大压小,但是日本人想要在大陆地区却很不理想。

中华文化几千年不断,不管是谁来,都被中华文化感染,融入到大家庭中,契丹人,满族人,蒙古人等等。现在的满族人,连姓氏都自行汉化了,爱新觉罗大部分改成姓金了,瓜尔佳氏改成姓关了,关之琳就是瓜尔佳氏。

每次我读唐诗宋词的时候,都觉得很押韵,为什么现代普通话和古人的诗词能怎么押韵?我想主要是语音变化并不大。

满人入关,逼汉人剃发易服,为什么满语没有普及全国?

尽管清朝统治者一直在推行满语,但是不管怎么说,满语只是一种小语种,其丰富性和表情达意的功能,显然是赶不上汉语的。因此,就语言发展的规律来说,只能是满语向汉语发展,不可能是汉语向满语发展。

事实上,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整个国家,包括满人在内,能够说满语的,也已经少之又少了。

清朝在进入中原初期,一直在抑制汉化,努力追求满化。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包括旗人在内,都逐渐被汉化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有趣的现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