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聪明绝顶,大权独揽,那怎么没逃过“天京事变”?是疏忽吗?
杨秀清不是聪明绝顶,是算计过甚,由于他长期摆位不正,另立山头,飞扬跋扈,弄得太平军内部分裂,而且他专权独断,手段残忍,最后导致幕僚和下级、秀全不满而发生南京残案。
杨秀清聪明绝顶,大权独揽,那怎么没逃过“天京事变”?是疏忽吗?
在天京事变爆发前,以杨秀清在太平天国的势力和影响力,杨秀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有人会打自己的主意。正是因为这种过分的自信,才让洪秀全找到了翻身的机会。
杨秀清是太平天国的开国六王之一,太平天国开国六王分别是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前,萧朝贵和冯云山的势力都跟杨秀清不分上下,杨秀清还没有表现得十分张狂。
然而随着萧朝贵和冯云山的战死,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无法与杨秀清相抗衡,太平天国的权力天平逐渐开始失衡。到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唯一能够制衡杨秀清的洪秀全贪图享乐,将军国大事一手交给了杨秀清操办,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开始尽归杨秀清之手。从杨秀清统治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绩来看,杨秀清确实比洪秀全更适合做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杨秀清统治时期,太平天国发起了西征和北伐,势力横扫长江南岸,几乎要同清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反观这一时期的洪秀全,除了每天在天王府纵情酒色之外,基本上从来不管任何军国大事。久而久之,太平天国的将领就只知道有东王杨秀清,不知道有天王洪秀全了。在杨秀清的权力不断扩张的同时,杨秀清的野心也在不断地膨胀。为了能够在地位上全面超越洪秀全,杨秀清数次以天父下凡的名义欺辱洪秀全,逼迫洪秀全在众目睽睽下向自己下跪。而洪秀全表面上承认杨秀清天父下凡的“特权”,内心已经对杨秀清起了杀心。
不过此时洪秀全的势力已经无法消灭杨秀清,如果洪秀全贸然对杨秀清出手,大概率会被杨秀清除掉。当然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内也没有做到真正的一手遮天,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都拥有一定的势力,只是两人的势力都无法与杨秀清相抗衡,没有洪秀全的支持,韦昌辉和石达开就算有一百个胆子也不敢跟杨秀清正面对抗。在杨秀清殴打韦昌辉的父亲,逼迫洪秀全下跪之后,洪秀全就开始偷偷命令韦昌辉和石达开共同诛灭杨秀清。
在诛杀杨秀清的问题上,石达开一直摇摆不定,但是一直到杨秀清被诛杀,石达开都没有向杨秀清告密。而杨秀清看到洪秀全和韦昌辉被自己欺负不敢反抗,也放松了对两人的警惕。毕竟杨秀清已经大权在握三年之久,这种长时间的高高在上势必会造成松懈。对于杨秀清来说,洪秀全已经是一个虚有其名的天王,韦昌辉也只是自己的小跟班。事实上杨秀清也拥有同时对付两人的实力,在韦昌辉的军队进入天京城之前,只要杨秀清有一丝的察觉,死的人都会是洪秀全和韦昌辉。
但是历史永远没有假设,在韦昌辉的军队攻击东王府之前,杨秀清都没有意识到任何风险。当韦昌辉的军队包围东王府之后,杨秀清再想反抗已经来不及了。从杨秀清被诛杀后,洪秀全杀掉韦昌辉平息众怒,以及洪秀全为杨秀清平反都不难看出,杨秀清生前的确在太平天国中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势力。当然从杨秀清生前的所作所为来看,杨秀清在天京事变中殒命也是咎由自取。在天京事变之前,杨秀清对待上级洪秀全骄横跋扈,对待下级韦昌辉专横无道,这样的行事作风必然不会落得好结局。
杨秀清聪明绝顶,大权独揽,那怎么没逃过“天京事变”?是疏忽吗?
杨秀清做为太平天国的战略规划设计师,行动的火车头式的带头人,他做出分封各个封王。己经为自己种下覆灭的毒根,太平天国本身以上帝会,信仰的公平正义,太平天国的更是平均思想为理想信念,号召人们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主义。在他们分封大王,定都天京。分封各王又有以严重等级观念欺凌部下,刘秀清还是装神弄鬼欺骗大家,让大量的封王都欺男霸女,极度奢侈腐败。大家都必然对设计这个天国的总设计师不义之行恨之如骨,杀之后快。
上帝之子洪秀全。次子杨秀清,帝弟肖朝贵,冯云山,石达开,韦昌辉金田起义。肖朝贵,冯云山看先战死沙场,杨秀清在长期病重不能主事的洪秀全下专权,一切都是杨秀清决策主持,韦昌辉下达贯彻执行。太平天国事业,兴旺发达,大有消灭清军,成为再造东方帝国之势。
杨秀清更是骄傲。再不想被病重的杨秀全托累,要他交权,不在受成为“俱受东王节制”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实际上有全权做主为无人之上的统治权威。他开始以天父下凡自居,随时以他意志行事。
韦昌辉做为杨秀清主要帮手,长期伺候杨秀清做事。这时杨秀清傲慢无理,专横跋扈,再三轻视韦昌辉为奴才。韦昌辉早就怀恨在心,准备时机,加以报复。离开杨秀清到江西督军后,得到兵权。
当洪秀全下诏,不但仇杀杨秀清全家不算,还扩大杀害天京文将大员,祸及天京军民力人。包括杨秀清全家。石达开全家。血洗天京城的天京事变。
洪秀全才出面制止,诏令抓捕韦昌辉,韦昌辉军队瓦解,他要出逃时被天京军民抓获肢解杀死,部下也被下令灭绝,全城死难二万多人以上,石达开率军离走开始分裂。太平天国最后失败。
太平天国的天京事件,以理想信念被完全被败坏,丢失后结果。杨秀清绝对聪明,也难抵挡早被韦昌辉,石达开就和洪秀全秘密商议,要决死杨秀清的思想,因是战局急迫。只是洪秀全当时没有同意。
当杨秀清再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时,洪秀全再忍无可忍下令韦昌辉入城诛杀,韦昌辉灭了杨秀清全家不算,还要取而代之,当然不放过上面的石达开,也要杀之后快。使太平天国从此溃烂失败。
杨秀清是太平天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受封东王,是个运筹帷幄决策者,为太平天国发展立下汗马功。是太平天国实际的决策人和领神,集教权,军权,政权于一身,发功北伐,西征创建天京的成功决策人,保卫天京设立江北大营,江南大营粉碎清军围攻天京阴谋指挥者。他最先以天父下凡,说教全军,建立必胜信心,鼓舞起义者士气,加强全军意志,形成团结力量。在将士不愿离开广西时,他提出”略城堡,舍要塞,专攻金陵,据为根本的建国思想,受到大家的拥护。开始北伐西征。攻长沙,克武昌,顺流而下破南京。从而把石达开要去四川,洪秀全要北上河南,全部路线否定,创建成立天京国都。胜利开始后大家腐败起来争名夺利,结觉营私,各个王府豪华无比,百姓震惊。他更是坐六十四人大桥招摇过市,让人避让或靠边下跪接迎,否则立即杀头。
一切权力皆出杨府,生杀予夺都从他手。洪秀全只有划诺而已。一切调令唯他独裁局面。使之上下都以他的思想为中心,大家表面装顺从他意,实际却离心而去。在他决策林凤全,李开芬率军二万北伐失败,又派出曾立昌领军七干援助溃散,又让燕王秦日纲再去援救,也是败回后。全军怨声载道。他未有自责却以功勋自傲。一切擅权照旧,目无洪秀全。还是假托天父下凡传令,要洪秀全夫妇下跪听旨,恶意处死丞相曾水源,尚书李寿增,仆射黄化珍,更加强化自己权威等。在朝中广众,将秦曰纲为奴,韦昌辉杖打。惹怒全朝文武大愤。也为自己杀身种下杀身大祸。他们都忍无可忍,要求杨秀清杀之。被洪秀全制止。因为南北大营这时被曾国鄱围攻,自己不能火并。当曾国藩围打天京失败撤军。战局有利时,杨秀清再次逼宫要当万岁,终于爆发天京事变。
也是当太平天国事变天朝没有了杨秀清当家决策的,这颗头脑时,身子还是能动弹几时。结果失败在所难免。
杨秀清聪明绝顶,大权独揽,那怎么没逃过“天京事变”?是疏忽吗?
该人确实是个天才,但在如何与同僚的相处上却显欠妥,太过骄狂无忌,终致招来横祸,实难说其聪明。
杨秀清聪明绝顶,大权独揽,那怎么没逃过“天京事变”?是疏忽吗?
这正是“天京事变”的历史疑点之一。
按照大家熟悉的史料叙述,是杨秀清向洪秀全“逼封万岁”,洪秀全不得不要求韦昌辉、石达开二人联手除掉杨秀清。于是,韦昌辉就偷偷带兵回京,夜袭东王府,杀掉了杨秀清。
但是,杨秀清如果真的做出了“逼封万岁”的事情,那就等于造反了。像他这么聪明的人,不应该想不到洪秀全可能会反扑。因此,杨秀清势必为此做一些准备。但是,没有史料可以证明,杨秀清在此时采取过什么特别的措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的两个手握军权的弟弟杨辅清杨宜清都在此时被派到江西去打仗了。这明显不是要在南京搞政变的布置。
再说,杨秀清想要取代洪秀全,也不一定采用“逼封万岁”这种形式。“万岁”这个头衔,不是洪秀全封的,而是“上帝”封的,实际上等于是杨秀清封的。杨秀清真想当“万岁”,也用不着让洪秀全来批准,他完全可以自己把自己封为万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杨秀清必须做好很多布置,不可能很随便地行事。
因此,天京事变的出现更像是洪秀全与韦昌辉或者还有石达开一起谋划的一次行动,目的就是要除掉杨秀清。而杨秀清完全没有预料的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才会被打个措手不及。
杨秀清专横跋扈、目中无人,这是肯定的。洪秀全对他不能容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杨秀清没有逼封万岁,洪秀全也受不了他,也会想办法把他除掉。这才是问题的根源之所在。
顺便说一句:“九千岁”这个头衔真的是一道催命符。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九千岁,一个是魏忠贤,一个是杨秀清,结果他们都没有好下场。
杨秀清聪明绝顶,大权独揽,那怎么没逃过“天京事变”?是疏忽吗?
杨秀清在太平天国的军队中作为一线统帅,应该说是很有带兵指挥作战能力和水平。但随着其地位和权力达到一定的高度,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一些骄傲自负和麻痹大意。处理各方面一些复杂的事情,有时考虑不周,过于自信,难免会得罪一些人,包括他的上司和下面其他一些将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