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规范管理要从考勤抓起,老师却说无能校长才抓考勤,怎么看?
一个只知道抓考勤的校长肯定不是个合格的校长。抓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应当抓住核心,也就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教学研究。只要把教学与教研抓住了,抓出成效了,育才的工作就成功了。而考勤是辅助性的工作,教学环节抓得住,老师就会在位,教研工作做好了,授课之后的时间老师就能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而行政工作人员考勤才需要常抓,教师考勤可抓可不抓,抓教学、抓教研,看结果。
校长规范管理要从考勤抓起,老师却说无能校长才抓考勤,怎么看?
这要全面具体分析的,说大话没用,凭老师说也非真理。
谁都知道,"人心齐泰山移",规范管理根本在人心,在自觉,不是靠考勤就能达到的。但这是总的方向目标,在达到这一目标过程中,规章制度完善和执行是必不可少的保证措施之一。就是达到这一要求,规范管理的制度能修改但不能废,包括考勤的方法和內容。
规范学校管理是有规章制度的,无论这个校长多大本事,做多少人"心"的工作,无论这个学校师生员工多高素质,但总有矛盾,总有先进落后,总有对规章制度不满或违反的现象存在,人心齐、自觉守纪都是相对的。就考勤而言,没有学校不抓不管教师上班下班绝对自由的。
就是教师都自觉了,考勤只成一种制度,成为一种形式,除了有"提醒引导"作用,已无约束作用,那可以在考勤方式方法上简化。但一旦出现更多不自觉情况下,那当然要严抓。
学校管理规范了,人人满勤,校长还"首先"抓什么考勤。但如这校长刚接手一个一盘散沙的学校,为迅速恢复秩序,在抓思想工作同时,规范管理从最简单的也是必须的考勤抓起,双管齐下,赏罚分明,公正公正,这样校长不是无能是有能。那些说校长无能的老师,或是本身就是自由放荡不守制度的。
校长规范管理要从考勤抓起,老师却说无能校长才抓考勤,怎么看?
谢谢您。
“校长规范管理”的内容很多,其中一个是离不开抓“教师的考勤”,教师说“无能校长抓考勤”更是一种过错或无能的说法。为什么?
一,“校长的规范管理”离不开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教育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管理要求”。特别是政府部门与教育局直接管理管辖权限下的“学校管理制度”。尤其是一所学校里的校长与班子成员,一般都是经过自下而上即自上而下的筛选与审批程序。作为一名校长更是离不开上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规定”,更是要结合实际制定出自己学校的“管理常规细则”,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完善制度,全面发展。“教师考勤制度建设”是一所学校必不可缺的常规管理或“常规检查”,也不是校长随便更改与任性妄为的“常规管理”。《教师考勤制度》不但要有,而且还要按“文件通知”细化,合理化,公正公平。
二,作为一名老师,不但要遵守规则纪律要求,还要制定自己的分工合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科教学设计教案,学生“考勤表”点名登记制度等等。老师说“无能校长抓考勤”是一种极端化“过右”行为,但如果校长只抓“教师考勤”更是一种过错行为习惯,“过左”或失职行为职责。“教师考勤”必不可缺,但“教师考勤”不能一劳永逸。
校长规范管理要从考勤抓起,老师却说无能校长才抓考勤,怎么看?
确实是这样。考勤只是教师工作的表象,如果不把老师的积极性真正的调动起来,只出工不出力,效果怎会好呢。俗话说的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校长有能力,把教师工作热情激发起来,老师积极主动的投身工作中来,那种效果不是抓考勤能比拟的。
校长规范管理要从考勤抓起,老师却说无能校长才抓考勤,怎么看?
真正有效的管理应该从“心”做起。
决定一个团队或一个集体发展的力量,在于团结,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因而,真正智慧的领导者,绝不会简单粗暴的从考勤这类末节抓起,而是会从根本上着手。
所谓根本,就是人心人情。抓住了人心,也就是抓住了工作的重心。
学校,作为知识文明的传播之地,更需要人性化管理。
考勤,可以说是管理工作的末节,是万般无奈之下的不得已之举。因而可以说只有无能校长才抓考勤。
稍有素质的员工,都会具备基本的职业操守,遵纪守法是他们最起码的准则。
只有那些散漫成性的无组织无纪律者,才需要用考勤制度来约束。但真是那样的人,考勤制度也只能管住身而不能管住心。
员工不能心服,就很难真正用心工作。因而,管理工作的最高智慧应该是走心的,是用情的,而不是用力的。
正如白岩松说的,一个单位越是在考勤上大做文章,越说明这个单位在走下坡路。
校长规范管理要从考勤抓起,老师却说无能校长才抓考勤,怎么看?
这个是有道理的!考勤是管理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特别是不是计件和流水线或者窗口服务以及柜台,交警,值班值守等需要坐班和集体出现的工作,其它工作考勤是形式,而效率才是唯一!应该以考核工作效率和完成情况为主!也就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想方设法完成任务为前提,考勤有时是庸政和懒政!如果只抓考勤,那么职员的加班和在家动脑子为工作算不算!所以,任何事都要看实效,而不是形式主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