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靠什么生活?

古代隐士不仕,归隐山野;古代官员对官场不满,或者仕途不顺,动不动就辞官不做,归还乡里;有些所谓圣贤,不愿做官。他们都是靠什么养家糊口的?

古代人在城里为官,其根在乡村,离职后称告老还乡,树高千尺不忘根。因此,古代官员辞官回乡几乎是必经之路。

古人能够为官者,多数祖上有田地,家庭比较盈实,即便入仕为官前家贫,但为官之后都会在家乡或其他地方置田修宅,退休后不愁安度睌年。

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靠什么生活?

大部分辞官回到家以后,肯定是衣食用度不愁的,因为家里怎么也在任上已经买了田了。不说别的积蓄,单单几十亩田地,就足以过上古代的小康生活了。

所以,只要不是骄奢淫逸的人,辞官以后,种种田,读读书,游山玩水,都没问题。

比如明朝第一权臣张居正,曾经在考中进士,做了几年翰林院编修后,对朝廷里严党把持朝政和内阁里明争暗斗不满,于是告假回乡,隐居起来了。张居正隐居的这段时间,总共有三年多。大概是从嘉靖三十三年到嘉靖三十六年。

他本来野心极大,无奈严党当时势力正炽,自己又只是个没有实职的翰林,他寄希望的内阁次辅徐阶这时候又只会隐忍,而不敢轻易向严嵩发出挑战,所以张居正一气之下,找了个借口回到家乡江陵隐居,过起了田园生活。

按照张居正的说法,他家里本来是非常贫穷的,他小时候过的是穷日子。张居正在自己的文集里曾说:“余少苦贫笃。”他辞官回家时,给徐阶上书,曾经说自己:“起自寒士。”总之一直在说自己多穷多穷。

他的祖先张关保,是明太祖旗下的一个小兵,曾跟着大将军徐达平定江南,最后因战功封千户,子孙后代也可以世袭千户的爵位。但是到了张居正曾祖张诚这里,张诚是次子,没资格世袭千户,只能自己谋生。

所以,张居正这一支就很贫穷,张居正的曾祖就带着自己的家人搬到江陵这个地方谋生。张诚生了三个儿子,次子叫张镇,是张居正的祖父。张居正的大爷爷张鉞善于理家,张家开始富起来了。

可是,张居正的祖父张镇,是个放浪的人,对家里不管不问,跑到藩王辽王家里做了护卫。所以张居正这一支还是很贫穷。

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是个老秀才,从二十岁参加科举考试,一直考到张居正中进士,点翰林,张文明都没考中,最后只好放弃了。毕竟自己的儿子都比自己先考中,自己还考个屁啊。张文明曾经连续七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实在不适合这条道路,还好,他生了个好儿子张居正,是个神童。

当然,虽然张居正口口声声说他从小受穷,可是,他家里仍然是有佣人,有奶妈。这说明,他家比普通老百姓要强得多。

这都是因为他祖父的大哥,张鉞善于治家,而他的曾祖父张诚又特别希望家里出读书人,出科举人才。所以全家都对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爱护有加,花钱供他读书科举,张居正的曾祖对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异常宠爱,作为武人世家,出了张文明这个读书种子,全家自然非常高兴,并着意培养。

到了张居正小时候,又表现出神童的征兆,因此,即便张居正的父祖都不能置产业,但是张家好歹还有个张鉞支撑。仆人有了,奶妈也有了。

即便如此,张居正这一支仍然是过的不够好。因此张居正考中进士,做了翰林以后,花钱在老家买了几十亩地。他们这一支,总算有了点产业。

在张居正辞官归隐的这三年多里,他就在老家这几十亩地上讨生活了。

当然,张居正一介文人,怎么会懂得种地呢?他也是把田地包给附近的农户租种而已。这些田地,除了他自己占用了几亩,盖了一座小院子,种了一片竹子和树林,其他的都租给别人种,除了交朝廷的田赋,其他的收入都归了自己。

在这三年间,他基本上谢绝客人,闭门读书。偶尔去辽王的府上宴饮,一方面是他的祖父曾在辽王府做护卫,有关系,另一方面是辽王喜欢吟诗作赋,而张居正是翰林出身,辽王正好找到了酬和的人。

除了这些活动,张居正还曾经游山玩水。他到过武昌,到过衡山,到过长沙。

对于没有野心,没有抱负的人,这样衣食无忧,游山玩水,耕读为乐的生活,自然是人生快事。但是张居正是有抱负的人。

三年时间他就厌倦了,他内心终于又蠢蠢欲动了。他在民间,见到了老百姓的疾苦,也看到了朝廷的腐败,官吏的不作为,严党的横征暴敛。所以,他又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北京,重新投入了朝局的漩涡中。要为国为民干一番有意义的事业。

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靠什么生活?

古代官员,如果一辈子没有被罢过官,或者辞过职,那都不好意思见人!春风得意时,上几年班,不高兴就甩印走人,甚至有的一辈子都不愿意做官,躲到乡间僻野,天天一觉日上三竿。

这种生活状态,让今天的人们羡慕得只想哭:老子天天累得像头驴,都躲不过雪片般的账单,他们凭啥这么悠闲?难道古人的书里真有“黄金屋”,真有“颜如玉”?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古代的经济环境,和现代的区别,可以用一句话说明: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生活成本极低;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物质丰富的同时,副作用就是生活成本的提高。

中国从夏商之后,就进入农业文明时代,一直维持到辛亥革命,历时三千年。农耕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社会关系单一,相互依赖性差,生活成本低。

占据社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以种地为生,通常5—10口之家,有几十亩地,一个壮劳力,就可以完成粗放式的农业耕作。那时候的产量虽低,但是正常年份的产出,足够一家吃饱,还能有一些结余,以备灾年。

除了粮食外,房前屋后会种一些蔬菜,养一些家禽牲畜,荒山坡种几棵桑树,养点蚕。男人种地,女人织布操持家业,吃饭穿衣不成问题,无需外界交换。

农耕文明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围绕土地的定居生活。定居的流动性差,它带来两个好处,有块地自己盖房,世代居住,房产支出成本低;同时也不需要支付大量的交通费。

衣食住行占了古人七八成的支出成本,这些都可以通过自给自足解决了,所以,古人即使兜里没有一分钱,照样生活得很好。

今天是工业文明时代,分工的精细化,导致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增加,需求向纵深发展,虽然得到的服务越来越贴心,可是生活成本也必然越来越高。基本上我们每一个人,早上一睁眼就面临每天数百,甚至数千的债务。

正因为古人以土地为命根,所以官员们上班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俸禄寄回老家,购置地产。这就是历史上,一自称官员为“士族地主阶级”的原因。

古代土地贵不贵呢?差距很大,各个朝代不一样,丰年和灾年价差十倍以上。比如嘉靖年间,平常一亩地10两银子,灾年1两银子就可以买一亩地,而丰年20两未必买得到。

官员俸禄什么水平,够不够置办地产呢?差距也很大。官员待遇最好的宋朝,宰相级别的官员,折合人民币,年薪至少2000万,县令也有200万之巨。也就是说,在宋朝,一位县令一年的年薪,买一两百亩地不成问题。

待遇最差的明朝,一品官员年薪约30万,七品官员约3万。很显然,一位县令的收入,放在今天就是贫困户。在古代,这些薪水支付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费,问题不大,买地根本不可能。

不过,明朝皇帝也意识到官员俸禄太低,所以除了年奉外,还有大量补贴,远远超出工资部分。所以,在明朝,官员置办地业也不成问题,只是数量远不如其他朝代。

综合来看,一名官员一年的俸禄,置办10亩地问题不大,几年下来,就可以成为拥有几十亩地的“有产阶级”,甚至小地主。

有了这些土地作支撑,官员们即使离职,回到家乡靠自给自足,生活不成问题。

假如混到中高级别官员,可能一年的收入就能成为中型地主。加上年节恩赏,和皇帝的其它赏赐,即便一名清官,几年积攒下来一辈子不做官,也足可以活一辈子了。

以上是古代官员们,能够在辞职后正常生活的物质条件:自给自足的低成本生活方式,和在职期间俸禄可以置办一些地产。

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我们跟古人不一样的地方,最本质的差异,就在精神层面。

按我们今天的生活态度,即便我们一年赚够了一辈子的基本生活费用,有几个人敢辞职去过隐居式的耕读生活?一定是在欲望的刺激下,想赚更多钱,不光不会辞职,还会削尖脑袋往上爬,恨不得活得比皇帝好,恨不得把下辈子的钱都赚够了。

古人难道不知道钱多可以过好日子?显然不是,能促使他们主动隐退的根本,不在于物质条件,而是精神需求。他们懂得“止”,满足了基本条件即可,甚至很多人连基本条件都不具备,就过起了有上顿没下顿的隐居生活。

比如庄子,穷得四处跟人借米下锅,却不肯接受楚王的宰相任命。比如陶渊明,在别人救济下生活的他,却写出了不朽诗篇。光武帝刘秀有一个同学兼好友叫严光,刘秀四处张榜“抓”他,把他强行带到京城,请他出来做官,严光坚决不就,弄得刘秀害了一辈子单相思。

古人为什么能做到甘于清贫?答案就在“耕读”的“读”字,“耕”是基本生活条件,“读”是自我修炼,“读”又让“耕”超脱于生存的本源,变成了生活的情趣。所以,古代到处充斥着安贫乐道的精神巨人!

我们今天都物质化了,很多人粗鄙地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垃圾,于是把宝贵的精神财富丢失,把自己扔进永无休止的物质追求黑洞,活成了陀螺,活成了物质的俘虏,活成了活僵尸!

所以,不要说古人比我们幸运,他们生活成本低,即便让你回到古代,你也未必能过上古人悠闲的生活,根子还是在于,你能不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足够强大!

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靠什么生活?

首先要明白一个事实,当官的不会动不动就辞官回乡。因为这样会对他的仕途有影响,人走茶凉是常态。

如果一个人长期不在官场,慢慢就会有新势力出来。过去的关系就会慢慢淡化,当你再回到官场的时候发现官场已不是那个官场,后台也不是那个后台了。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员会辞职还乡。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因为当官基本上是赔钱的。皇帝给发的俸禄非常低,并且只发给正职官员。大量的吏员必须有正职官员来供养,否则就没人干活。

在历史上碰到一下几种情况,官员会辞职回乡。

第一种情况,父母死了。按照儒家思想要求,必须以孝道治天下。父母死了,就要回家守孝三年。

第二种情况,大臣给皇帝提建议,被皇帝驳回。大臣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大臣们就回家了,不跟你玩了,有可能是被皇帝炒掉了。

第三种情况,官场超级黑暗,一些正直的官员不愿意同流合污。官员们又担心被其他势力打压,会有其他不好的后果,最终选择辞职还乡。

回到题目上,如果辞职还乡,他能靠什么吃饭?

上边已经说了,当官如果不贪污的话,根本赚不到什么钱,说不定还要往里面贴钱。所以不能说当官才有饭吃,毕竟天底下当官的人是少数,其他人也没饿死。

另一方面,在中国历史上,生产力低下,很多人都吃不饱饭,更不要说读书。甚至一些中等收入的人,也读不起书。在中国古代读书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情,除非是名门望族,当地的权贵才读得起书。只有读得起书,才有可能做官,也就是说,当官的人都是有钱人。

既然当官的人都是有钱人,自然也就会有饭吃。家中差不多都有花不完的钱和种不完的地,大量的房产。

有了举人以上的身份,全家人是可以免税的,实际上相当于赚到了。不管有没有辞官还乡,家里人在当地都是非常受重视的,可以参与地方的各种事务,也能拿到不少钱。

况且敢辞职还乡的的官员,大部分心中还是有底气的,要不然怎么敢辞官呢!

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靠什么生活?

古代官员辞职归乡是有条件的,不是说走就走那么容易的,为父母守孝和厌倦官场怀才不遇是辞官的两个常见原因。但辞官之后生活来源各不相同,生活状态也是差异很大。一般大部分官员在做官时,有了一定积蓄,会去置办一些田产,以作为退隐的本钱。这是比较普遍的生活来源。

不过,有的官员辞了官仍是富贵,比如那些封候封爵的,即使不做官,但有候爵之位,吕不韦在辞官后还有侯爷爵位,拥有洛阳10万户的赋税收益,就是整个洛阳地区的全部财政收入都属于他。还有的官员辞官还保留待遇,如朱熹就享有有待遇不管事的“奉祠”之位。还有些官员本就是官宦或大地主家庭出生,家境丰足,比如“划粥断齑”的范仲淹,其亲生父亲是节度掌书记,继父是县令,还有司马光,退隐写书,还有能力为邵雍建园子,可见资产丰厚。少部分官员比较清贫些,田产不多,读书农耕,但仍可以恬淡悠哉度日,相对于乡里农夫之类,有地位有知识,还是好多了。

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靠什么生活?

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发家致富的途径实在单一得很,既非商品经济社会,商人自是不多的,故他们要么务农,要么当官。而务农在“苛政猛于虎”的残酷政策之下,温饱都难,致富根本就不可能,因此,要致富,须当官,成了当时的主流。然而,在古代也有很多人动不动就辞官,他们辞官之后,难道再次由官员变成农民,不是以最快的速度返贫么,那他们靠什么生活呢?

其实,这个结论,是因为我们被“辞官”二字误导了而已,因为辞官并不简单的由官员变农民,其中有很多其他因素,使辞职的官员不会瞬间一贫如洗,并不会瞬间从宝贵之家失落至赤贫之地的。

一、家财殷实。大家知道,古代读书人大多是有殷实的家境的,一般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人,鉴于养家糊口的艰辛,大多是没有余力或余财送孩子读书,倾家荡产支持孩子走科举道路的。有此贫苦家庭,哪怕真的倾家荡产,也筹集不了让孩子十年寒窗、进京赶考的资费的,古代金榜题名的人,极少是真正的穷人家出身的。比如,那些曾经以苦读感动过我们的人,翻翻他们的家庭介绍,就会知道并非没有来头。比如,以“划粥断齑”苦读出名的范仲淹,他虽然读书时,每天的饮食仅仅只有一碗稀粥,但他的亲生父亲是节度掌书记,继父是县令,而那位“以荻画地”苦读的欧阳修,其父也是军事推官。他们都是官宦子弟,而古代的官宦,家里都是有余财、有田产的,一旦辞官,回来不至于返贫。

二、辞官却保留待遇。古代所谓辞官,其实还有一种是辞去现职,保留待遇。比如,某高官因故向皇帝辞官,皇帝应允了,往往只是去掉现任要职,皇帝同时还会给他挂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宫观职务,有待遇,但不用管事,时谓“奉祠”。比如南宋朱熹,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知南康军、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却因不满朝廷投降乞和政策,老在皇帝宋孝宗面前提出辞官,有一次宋孝宗不高兴了,便对朱熹说“今当处卿清要,不复以州县为烦也。”处清要,就是让他“奉祠”之意,虽然不在高位,但待遇还是相当优厚的,不至于让朱熹生计没了着落。

三、本身就是大地主。古代很多辞官的人,大都是在朝做官很多年,因皇帝的政策与自己的想法有较大差距,生气而辞官。这些人通过多年的官宦经历,积累了大量的田产和资财,即便全身而退,也是一个资财丰厚的大地主,小小生计更不成问题。比如司马光,他在熙宁年间,因为不满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变法,在仕途高峰和盛年之时,就辞官到洛阳,半退半隐。他退隐期间,除了写他的《资治通鉴》之外,经常与富弼、韩琦这些退休宰相在一起聚饮,一个穷汉是没有机会与老宰相们在一起交往喝酒的。而且,司马光还与这些人一起,给当时的学者邵雍建了一座面积硕大的庄园,庄园内小桥流水,田连阡陌,单住房就有三十多间。本身没有丰厚资财的人,是不可能为别人建别墅的。

所以,这些人辞官十次、二十次、上百次,在衣食上来说,依然滋润,并无人们所想像的生计之忧,真正忧生计的,还是那些出身贫寒之家的贫困农民,生下贫困,永远贫困,开始即决定结局,如是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