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娘家回来,婆婆骂我们没有第一时间去看她,我们错了吗?
如果你们初夕一或初一在自己家和婆婆一起过的,初二回娘家,因路途远初三返回,不一定要去看婆婆,打电话说一声,就说回来了就好,如果时间不允许或途中累了,没有看也没有关系的,你婆婆骂你们,看来这位老美女有点太计较了。
最近从娘家回来,婆婆骂我们没有第一时间去看她,我们错了吗?
三十初一都跟婆婆一起过的,初二初三在娘家过,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为什么闹事?儿子不去丈母娘家难道就对了?什么叫仁义道德?双方父母都得孝敬才称的上吧
最近从娘家回来,婆婆骂我们没有第一时间去看她,我们错了吗?
一一首先肯定地回答,你们没有错。
一一中华民族红红火火过大年,几千年形成的习俗,一般情况下,年三十和初一在婆家过,初二回娘家,初三开始走亲访友拜。当然,各家情况不同,自己进行灵活安排,都是正常的。
一一你的婆婆,就是因你们在你们家住了一宿,就挑理见怪,借此责骂儿子,没有把她放在眼里。反应出这个婆婆强势霸道,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一面。只许你们孝敬她,不许对别人好,心里阴暗不平衡的心态。並且依老卖老,道德绑架别人,掩盖自己心胸狭隘的一面。
一一对这样的婆婆,即不能和她辩解,更不能和她顶撞,根深蒂固形成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与她讲理就能改变的。在她的心理,我养的儿子,我儿子娶的媳妇,一切都得听我的,孝敬我。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我的婆婆成天把我儿子咋咋地挂在嘴上,什么我儿子历害,挣钱给妈,你的工资也得我管;什么我儿子给我买的房子,你媳妇是借光了,实际上婆婆是一分钱没有,每年的养老花销都是我们在付出,她就嘴硬,一定要那样说,你能和他掰扯清楚吗?
一一就像你这个婆婆,她说她的,听听就过去,不往心里去,就是耳边风。你要是当回事,永远是心里填堵,没完没了。不是咱们不尊敬老人,不孝顺婆婆,而是几种不同思维的碰撞,迎头反击,只会头破血流。
一一婆婆说完骂完她也就气顺了。你们仍然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节奏安排自己的生活。实在闹心就敬而远之。大面上过得去就行。婆婆现在还有精神头闹事,等体衰卧床时还怎么闹。
一一家家都有难唱曲,家里事谁能说得清,只有自已解脱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心情愉块过好每一天才是真的!
最近从娘家回来,婆婆骂我们没有第一时间去看她,我们错了吗?
我也是当婆婆的,我的看法是:你们没有错,是你婆婆事多太霸道。
现在已经结婚有婆婆的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因为放开二胎政策,还没有多少年。女儿多回家看望父母何时都是应该的。
儿媳陪婆婆过了三十和初一,初二回娘家是很正常的事,住一天又有何妨?
当婆婆的应当设身处地为亲家母想一想,她们也很希望女儿多陪在身边呀。
作为婆婆,应当大度一些,尤其儿媳是独生子女的,过年过节应当主动提出让儿媳多回娘家看看才好,陪哪边父母一起过年都一样。做母亲的谁不爱自己的儿女。
你不用生婆婆的气,老年人看问题有时很固执自己还不觉知,有时我也常这样反省自己。她年岁大了,你也大度些,原谅她吧。
以后遇到这样的事该去娘家还是要照样去,对婆婆的不正确的说法你不必理会,也不用去争辩,因为争辩毫无意义,只能更生气,采取“串皮不入内”的心态也就是了。
从另一个小角度看,你婆婆还是欢迊你的,喜欢常见到你们。
我是柳与松,愿与大家多交流,请多支持,谢谢。
最近从娘家回来,婆婆骂我们没有第一时间去看她,我们错了吗?
感觉这婆婆太强势,事多,不明事理,不好相处。
就因为儿子儿媳年初二回娘家,就对儿子恶语相向,捎带脚连儿媳妇也骂了。
按婆婆的话说,从儿媳的角度讲,儿子把丈母娘当成妈不对吗?
凭什么儿媳就得当婆婆是妈,在公婆身边尽孝,儿子儿媳回丈母娘家就不对?就不遭人待见?
还扯上仁义道德了,我看这婆婆就是满嘴的仁义道德,却也不配儿媳的尊敬。
这婆婆明显就是压亲家一等的态度,在她看来,儿媳就不该回娘家看望父母,有些蛮不讲理,太自以为是了。
人都有双生父母,应该将心比心。不应做出格的事,要想赢得儿子儿媳的尊敬,当长辈的得做出让人尊敬的样子。
最近从娘家回来,婆婆骂我们没有第一时间去看她,我们错了吗?
这个婆婆太霸道了,不能惯着她,她这么说话,那就更不去了,她自己满口的仁义道德,对待儿媳妇儿怎么就那么刻薄呢?你一年到头都在婆家,就过年的时候回娘家呆两天,难道不对吗?再说了,实际上过年就是大年三十儿和初一,在婆婆家过就已经很不错了,现代人都这么忙,有自己的工作,有家庭琐事需要处理,孩子还得补课,哪有那么多时间天天在一起吃吃喝喝呀?好不容易放个年假,谁不想在家里收拾收拾,然后好好的休息一下?现在都男女平等,谁规定了过年就必须在婆婆家?我们北方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三十和初一双方父母在孩子家过,然后各回各家,有时间小两口再去双方家里看看,但是多数都是在女方家呆的时间长,婆婆一方也不表现出不愉快,尊重小两口的意见,这样不是挺好的吗?让你爱人把这些道理跟他也讲一讲,正常的婆婆是可以理解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