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在继位之后,为什么首先会逼死自己的生母?
雍正皇帝何来逼死了生母?写史者往往会抱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朝执政者,看看|清皇宫里展示的雍正皇帝的批文,他勤政,他惩治贪婪的官员,都是为了挽救走向危机的王朝。再看看乾隆,花花公子,将雍正打倒的皇亲王爷平反,几下江南挥霍民脂民膏,面对巨贪和申视而不见,给原本强大的清朝埋下了灭亡的祸根。
纵观历史,严惩腐败的帝王都没有好名声,其原因是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而既得利益者,往往是官二代官三代、富二代三富三代,而写史者多出于不富即贵的阶层,他们对动了自己奶酪的前统治者,总是少不了丑化。
雍正皇帝在继位之后,为什么首先会逼死自己的生母?
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德妃),出生虽然不高,却很受康熙宠爱,从康熙十七年到二十七年,她为康熙生了三位皇子、三位皇女。雍正继位后,乌雅氏成了皇太后,但半年后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关于乌雅氏去世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与胤禛、胤禵之间的争斗有关。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德妃所生皇子中,有两位长大成人,他们分别是胤禛和胤禵,而且都是康熙晚年皇位继承的热门人选。因此,胤禛与胤禵在康熙时代就斗得不可开交。
后来,胤禛继承了皇位,出于不信任的原因,他赶紧召回了远在西北领兵的胤禵,实际上是剥夺军权。
胤禵到京后,面对哥哥雍正皇帝,他也没给好脸色。胤禵多年被人拥戴,自己也觉得皇位近在咫尺,现在不仅曲居臣子,而且地位大不如从前。
进城前,胤禵就行文给礼部,询问是先拜见大行皇帝的梓宫,还是先祝贺新君继位,以及见雍正时的礼仪。这是礼仪都有定制,胤禵完全是多此一问,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抵制雍正,从心里不认可这位新皇帝。
胤禛忍着怒火没有发作,命他先拜谒梓宫。于是,胤禵奔赴灵堂哭丧,没想到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清制,官员在给大行皇帝哭丧时,要在典礼官的示意下不时地提高嗓门嚎啕大哭,然后再行三跪九叩之礼。
雍正虽是皇帝,所有程序也要一丝不苟地照做,甚至为了表现自己的孝顺,还要哭得更深情。胤禵一惯比较耿直,不像其他兄弟那样会掩饰,所以,他只是干号,哭得也不够深情,这也成了他后来的一项罪状——“叩谒梓宫并不哀痛”。
胤禵明明看到胤禛就在灵堂,却只是远远地磕头,毫无向皇兄表示祝贺的意思。雍正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度,只好一边哭,一边主动地接近胤禵。但胤禵依旧我行我素,对雍正视而不见,一步也不动弹。
眼看场面极其尴尬,雍正已经下不来台。乾清门侍卫拉锡赶紧拉着胤禵向前,这才打破僵局。可没过一会,胤禵就开始责骂拉锡,还在雍正面前咆哮。
深宫中的斗争,往往比自然界还残酷。胤禵不给雍正面子,雍正也容不下他。雍正随后就下令,剥夺了胤禵的大将军王,仅保留了最初的贝子爵位。
雍正与胤禵本是同根所生,相煎何太急,对于他们的争斗,德妃看在眼里,伤在心里。
胤禵想单独见德妃,雍正也不允许。世界上有几个母亲不疼自己的儿子?尤其何况胤禵还是幺儿。儿子千里迢迢,母子分别良久,哪个母亲不盼望团聚?可想而知,德妃心里有多苦。
对雍正的各种不配合雍正继位之初,乌雅氏虽是母亲,但处处与大儿子作梗,让雍正非常被动。雍正即使心里不高兴,也只得赔笑脸。
夹在两个相互仇视的兄弟之间,乌雅氏生不如死。历史记载,在康熙大丧期间,德妃就想以绝食的方式为康熙殉葬,“决意从殉,不饮不食”。最后,胤禛苦苦哀求才作罢。
按照清朝礼仪,新皇帝举行正式的继位大典前,必须向母后行礼谢恩;母后戴上皇太后凤冠接受皇帝百官贺拜;礼部还要向太后进呈金册,乌雅氏也要搬出永和宫,到慈宁宫居住。
儿子当皇帝,母亲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可乌雅氏却说:
“皇帝诞膺大位,理应受贺,至于我行礼,有何关系?况先帝丧服中,即衣朝服,受皇帝行礼,我心实为不安。著免行礼——《清世宗实录》”这种种程序,乌雅氏竟然全部拒绝。凤冠不戴;百官朝贺,不受;迁居慈宁宫,不去。这一连串反常表现,还是如此重大场合,让雍正极其难堪。在胤禵被惩处的情况下,这位老太太用不合作对自己的大儿子表示抗议。
雍正当然明白其中的含义,他可以对其他人下手,但绝不可以对自己的生母动手。没有别的办法,雍正只好动员满朝文武,和自己一起苦苦劝说,德妃才勉强接受行礼。
雍正加大对胤禵的打击,乌雅氏去世雍正元年初春,雍正借将康熙帝灵柩运往遵化景陵之机,将胤禵逐出京城并软禁于汤山,还命令副将李如柏负责看守。
过了一个月,雍正又下令将胤禵“其禄米永远停止”。清制,文武百官有罚俸处分者,只罚俸银,仍可领取俸米。历朝历代,即使犯人也有饭吃。
雍正不仅在生活上迫害弟弟,还在精神上打击他,语言上侮辱他。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雍正连续对弟弟下手,这不能不让母亲痛心。
随着雍正打击胤禵力度的加大,他和母亲的关系即使表面和谐,感情恐怕也早已破裂。本来乌雅氏已经答应雍正,康熙灵柩送往景陵后,就可以举行皇太后加冕典礼,但不管是太后还是雍正,都未曾提及过此事,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就在雍正停胤禵禄米的当月,乌雅氏突然病重,几个小时后就离开人世。
乌雅氏去世后,民间以及野史上流传着两种说法,而且相当有市场:
一、太后要见胤禵,雍正大怒,而且阻拦母子相见,于是,太后在铁柱子上撞死。
二、雍正在台面上表演孝顺,台面下忤逆太后,双方关系剑拔弩张。于是,太后自尽而亡。
后世历史研究者考据,为了不给康熙丢脸,太后应该不会作出撞铁柱子的傻事。太后之死,最大可能就是她原来就患有气管炎、哮踹病,心情郁闷无处消遣,再加上儿子们的心理刺激,导致病情加重而亡。
秋媚说:太后之死,雍正不管有没有逼迫,他都难辞其咎。老公(康熙)去世,太后已经痛不欲生了,否则也不会要求殉葬;雍正不仅不体谅母亲的痛处,还严厉打击胤禵,这不是往母亲伤口上撒盐吗?
雍正皇帝在继位之后,为什么首先会逼死自己的生母?
谢邀!
雍正帝45岁时,他的母亲孝恭仁皇后去世了,他每日为亡母上食品三次,哀号痛哭久久不止,群臣感动陪哭。雍正的娘孝恭仁皇后,在升迁的大道上属于草根逆袭,1673年刚刚14岁的她被选入宫,她由一个小宫女,努力奋斗,逐步得到康熙的宠爱。19岁生了雍正皇帝(四阿哥胤禛),“母凭子贵”,第二年她被封为德嫔,她接连为康熙生了3子3女(六皇子夭折),她被封为德妃。四阿哥(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康熙都非常喜爱。但是德妃更喜欢十四阿哥。
德妃雍正母子关系淡漠因为雍正生下来,德妃因身份低微没有资格养雍正。雍正就被身份高贵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抱走抚养了,佟佳氏的父亲是朝廷重臣,又是康熙的舅舅。德妃的儿子一个被人抱养,另一个儿子夭折,所以她全部的爱都给了小儿子胤禵。大儿子雍正从小不在自己身边长大,母子感情自然淡薄。
争权打压母亲的爱子遭母恨偏偏她的这两个儿子是争夺皇位的政敌。德妃夹在两个儿子中间滋味不好受,她是左右为难,非常痛苦。斗来斗去,最后雍正胜出。自己最爱的小儿子被雍正囚禁在景陵,史料记载,1723年,雍正安葬康熙时,就曾下令让弟弟胤禵守陵,并削去他的亲王封号剥夺他的兵权,母子成永别。这让德妃又恨又气悲痛欲绝。
亲兄弟斗成这样,任何一个母亲都不希望看到,所以她很伤心很生气,半年后就郁郁而终。
据史料记载,雍正在康熙驾崩后继位,他料理完康熙后事后,举行继位大典。按规矩,登基前先拜母亲,再接受大臣朝拜,才能名正言顺继位,但德妃却说了一句:
“将我子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梦中亦不思到”。意思是,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她梦想当皇帝的必须是自己小儿子。
《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请求文武百官前去朝拜劝母,她冷冰冰地说:
“皇帝诞膺大位,理应受贺,与我行礼,有何紧要”。意思是:皇帝继承大统,当然要接受群臣的朝拜和祝福。你们向我行礼,没那个必要,也跟我毫无关系。
她决定绝食殉葬康熙,这做法更震惊众人,
“决意从殉,不饮不食”。雍正对她母亲说,您真要死,我陪着您死,这皇帝我不做了。雍正费了很大的努力才让母亲回心转意,放弃殉葬,参加雍正的登基大典。
雍正帝即位后,遵奉母亲为仁寿皇太后,但遭到了德妃的拒绝。不但拒绝皇太后封号而且拒绝搬到皇太后居住的宁寿宫,她坚持住在皇帝嫔妃住的永和宫。
德妃抑郁病死,雍正遭非议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德妃乌雅氏患病,第二天凌晨就死了,终年64岁。她走的很急,很突然。历史上对于乌雅氏的病情却没有任何记载。雍正对自己母亲的突然离世,悲伤不已,痛哭不止,是演戏?还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无论怎样老太太是气死、恨死、抑郁死、逼死、她的死都和雍正脱不了关系。
雍正皇帝在继位之后,为什么首先会逼死自己的生母?
首先要说明的是:胤禛之生母,德妃乌雅氏,在雍正继位后,封尊仁寿皇太后。也就在雍正继位即雍正元年,乌雅氏于5月23日(公历1723年6月25日)在永和宫逝世,而就在半年前,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公历1722年12月20日),她的丈夫康熙皇帝驾崩。胤禛生母德妃乌雅氏的去世在历史上也成为一宗悬案,有说是太后病逝,有说是雍正逼迫她,生气之余撞柱而死,到底乌雅氏的死因如何,还有待考证。
在这里,提问者说雍正继位之后,逼死自己的生母,是不科学的,因为缺乏有力的历史证据。
一、谣言起于何处为什么很多人说雍正逼死自己的生母呢?原因大概有这些。
1.乌雅氏身体一向健康。史书记载:“皇太后身体素康健。”康熙刚刚去世半年,史书也未见乌雅氏有何旧疾,从她起病到逝世,只有十来个小时。
2.乌雅氏的一系列行为令人生疑。作为雍正的生母,自己的儿子荣登大宝,本来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情,可是乌雅氏的一系列举动让人感到疑惑。
一是雍正即位的时候,她居然公开表示胤禛即位不是她所想。群臣请求朝拜皇太后,她竟然直接拒绝,还下懿旨说欲随先帝而去。
二是雍正想封她“仁寿皇太后”,搬到宁寿宫去住,乌雅氏以在先帝丧期为由拒绝。
三是乌雅氏生日,雍正给她办万寿节,虽然答应了,但却不接受群臣跪拜。
3.雍正后来的行为同样令人生疑。乌雅氏逝世三周年后,如此重视孝道的雍正却以天热为由没有去祭拜,就是祭日前雍正写的哀悼诗也平淡无奇,难有感动。雍正还鼓吹乌雅氏与允禵母子关系不和,与自己反而很好等等,以及对曾耽误允禵母子见面的李如柏进行提拔等等。
二、太后之死还原乌雅氏的生日,雍正给她办了一个万寿节,即乌雅氏去世前一个月。一个月后,乌雅氏生病。作为母亲,乌雅氏实际上和小儿子允禵的关系最为要好,原因很简单,允禵是自己亲自抚养长大的,而胤禛,是由孝懿仁皇后养大的,所以,雍正与生母的关系并不是很好。
因为这时候允禵已经被雍正罚去守陵了,生病的乌雅氏想看见自己的小儿子。雍正再心狠,也不会置之不理,于是,就派人前去汤泉(允禵守陵处)找允禵回来。
然而乌雅氏左等右等,就是没看见允禵回来,为什么呢?
1.传信使者之谜。
雍正派去传信的使者不是宫中的太监或者卫士,而是粘杆处的侍卫。粘杆处,是雍正年间的特务组织,起源于雍正当皇子时候的雍和宫,雍正继位后,将粘杆处改名为尚虞备用处,隶属于内务府,实际上是为皇帝服务的特务组织,十分隐秘低调。
当时雍正派去的两名粘杆处侍卫,一个叫吴熹,一个叫朱兰。雍正为什么要派粘杆处的侍卫去,可能是考虑到粘杆处办事的效率高,速度快,另外办事机密,不会扩散什么消息。
吴熹和朱兰赶到汤泉,说自己是粘杆处的,是奉皇上的命令带允禵回京。当时在汤泉看管允禵的叫李如柏,见二人什么文书都没有,就拒绝了两人的请求,还将吴熹和朱兰给捆绑起来了,并给雍正上折子说有人冒充国家秘密机构的干部想带走皇子允禵。
雍正见这事儿办砸了,只好重新写了一道圣旨,另派人前去带允禵,这一去一来路上往返就将近半月,等允禵回京的时候,乌雅氏已经病逝。
乌雅氏病逝后,雍正可谓大操大办,坚持素服斋局三十三月,以示孝道。
但民间却起了谣传:说是乌雅氏想见小儿子允禵,雍正不允许,所以一怒之下,撞柱而死,就是被雍正逼死的。
2谁在谣传?
对于这个谣言,雍正派人进行了调查,并且还查出了结果,这些谣言来自于宫中的太监或奴才,他们是:于义、何玉柱(允禟的心腹太监),八宝(允䄉的属人),关格(允䄉的亲信太监),马起云(允禩的太监),马守柱(允禵的太监)等人,这些人据说是亲眼看见过永和宫柱子上有血迹。
一看这些人,都是“八爷党”的人,到底是不是他们真的看见了还是雍正皇帝找出的几个替死鬼,最后把脏水泼向“八爷党”不得而知。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乌雅氏因为要见允禵和雍正发生过矛盾,是什么矛盾?是否因此起了冲突?现今都难以判定,而且,雍正为什么要派粘杆处的人去传信?为什么没有出圣旨?事后,雍正为什么对对误事的李如柏还进行了表扬和提拔?这都已成秘密,也正是因为如此,太后之死,才显得更为诡谲难辨。雍正皇帝在继位之后,为什么首先会逼死自己的生母?
说起雍正,他的勤政精神在历代帝王中堪称楷模,在他执政的13年中,实行摊丁入亩,施行火耗归公,使得国库充盈,设立军机处,平定叛乱等等,诸多政绩昭昭于世,而雍正又是清朝皇帝中被世人黑得最惨、评价最差的一个皇帝,而且又三大谜团与雍正有关,即雍正逼死母亲,杀死儿子,篡改遗诏,这三项罪名,每一项都能让雍正遗臭万年,下面就来谈谈雍正逼死他母亲的事情。
雍正的母亲是在雍正继位半年后在永和宫病逝的,她的去世有很多疑点,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被儿子雍正逼死的,他的母亲想见小儿子胤禵,雍正不允许,所以他的母亲一怒之下撞柱而死,这就是所谓的雍正逼死母亲的说法,那么果真如此吗?这还要从雍正年幼时说起,雍正的生母是乌雅氏,当时她的位份还很低,按照清宫的制度,她生下皇子是不能自己抚养的,乌雅氏生下四皇子胤禛后,就交给了当时的皇后佟佳氏,胤禛虽然知道乌雅氏是自己的生母,但“养恩大于天”,从小跟着佟佳氏长大,佟佳氏对他视如己出,关系非常融洽。
而与生母的关系除了血缘外,其他的就有些尴尬了,就没有那么亲近了,加之乌雅氏后来有生了十四子胤禵,此时她可以自己抚育皇子了,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胤禵。
而此时的佟佳氏也去世了,胤禛从生母那里得不到关爱,这让他内心很不平衡,甚至有些复杂,那么既然情场失意那就职场得意吧,胤禛最终靠自己的本事拿下了皇位,成为了雍正皇帝。乌雅氏在老十四胤禵身上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一心一意想要其能在继承大统上更进一步,却不幸皇位被老四拔得头筹,乌雅氏就如同吃了苍蝇般不痛快,她恨雍正抢走了胤禵的位置,她认为皇位就是自己小儿子的。乌雅氏压根儿就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总觉得雍正的皇位不是正道得来的,她曾多次表示雍正当皇帝是“实非梦之所期”,意思是你继承大统,我做梦都想不到,因此就开始了不合作运动。在雍正的登基大典上,雍正尊封母亲为“仁寿皇太后”,群臣要给她跪拜祝贺,乌雅氏却说“皇帝诞膺大委,理应受贺,与我行礼,有何紧要”,她竟然拒绝了大家给自己行礼,这让雍正很是没面子。
乌雅氏被封为皇太后,理应由永和宫搬到宁寿宫去住,但乌雅氏坚决不搬,说不搬就不搬,气死你。乌雅氏的生日到了,雍正皇帝为她办了隆重的万寿节,本来是喜庆的日子,大臣们要向太后跪拜祝寿,乌雅氏虽说赏脸出席了,但仍然拒绝群臣跪拜行礼,一点面子也不给。雍正刚刚上台,母亲就这样不待见自己,一直与自己叫板,一帮兄弟们还在不停的闹事,他是忍无可忍,要狠狠的打击这些敌对势力,老十四胤禵自然也在其中,被雍正囚禁在康熙的景陵,削去一切的职衔。这就如同火上浇油,就像要了乌雅氏的命一样,她彻底的气病了,对雍正的种种亲近拒不接受。
乌雅氏病后,雍正亲至永和宫,不分昼夜亲自侍奉汤药,乌雅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希望能见到胤禵,这样的请求,雍正肯定是不会拒绝的,于是就命人去传胤禵。
可是等胤禵回来的时候,还是没能见到乌雅氏最后一面,这其中出了一点小状况;雍正是叫粘杆处的两名侍卫去的,这个粘杆处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特务组织,工作效率高,而不是宫中的太监和侍卫,派去的两人感到景陵带胤禵时,遭到了看管人员李如柏的拒绝,因为他们并没有任何的文书,雍正只好写下圣旨再派人前去,这一来二去的就耽误了时间,等胤禵回到京城时,乌雅氏已经病逝了。于是宫廷内外就有了这样的传言,说是母亲想见小儿子胤禵,雍正不同意,所以一怒之下就撞柱子而死,也就是说母亲是被雍正逼死的,据说有人还在永和宫的柱子上看到了血迹。面对这样的谣言,雍正是怒不可遏,派粘杆处的特工四处侦查,发现都是八爷党手下的人散布的,对他们自然是严惩不殆。
雍正也确实好冤,自小母子关系就不好,这不能怪他,错就错在他不该夺取皇位,但这也是任何一个男人都想得到的,有着也试图改善母子关系,但其母亲乌雅氏基本可以说从来没给过他好脸,而且还处处神补刀,胤禛和胤禵都是她的亲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在她这里就行不通,最后看到事情已无法改变,只能郁郁而死,但要说雍正有心气死甚至逼死母亲,实在是没那个必要,何况当时朝政还不稳,各种力量暗潮涌动,如果再逼死母亲那岂不天下大乱,让对手找到还击的借口,自己搞不好还会下台,甚至惨死,雍正再傻也不会那么做的。雍正皇帝在继位之后,为什么首先会逼死自己的生母?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皇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由于乌雅氏去世的时间距离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上皇位仅仅过去了半年左右的时间,于是在不少民间野史的记载中,都将乌雅氏的死因归结为雍正所害,而这也使得雍正一直以来都背负了“逼母”的“骂名”
那么,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到底是不是被雍正“逼”死的,雍正“逼母”的说法究竟因何而来,在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解读与分析。
乌雅氏的去世,还应该就是寿终正寝。乌雅氏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出身于满洲正黄旗,是包衣护军参领威武的女儿。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仅十三岁的乌雅氏通过选秀入宫,成为了宫女。
实际上,论家庭背景,内务府包衣出身的乌雅氏比辛者库出身的八阿哥胤禩生母良妃卫氏并没有高到哪里去,最多就是个“五十步笑百步”,不过乌雅氏的“运气”却要比卫氏好太多了。
康熙十七年(1678年),乌雅氏为康熙生下了皇四子胤禛,这便是日后的雍正皇帝,而她在第二年即康熙十八年(1679年)被晋封为了德嫔,速度已经是非常的快了。
康熙二十年(1681年),乌雅氏又被康熙晋封为后宫“四妃”之一的德妃,按照“惠宜德荣”的顺序,她排在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以及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之后,三阿哥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之前,地位也是非常的高贵。
不仅如此,德妃乌雅氏还是为康熙皇帝诞育子女最多的后妃之一,她先后生下了三男三女共六个孩子,除了雍正之外,还有六阿哥胤祚、十四阿哥胤禵,以及皇七女、皇九女以及皇十二女。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此时的乌雅氏已经是六十二岁了,对照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医疗条件以及社会平均寿命,这也绝对算的上是高龄了。毕竟,此时的康熙尚且存活的后妃中,年龄比德妃年长的已然是寥寥无几,而在更小的年龄就离开人世的也是大有人在,特别是康熙皇帝的三任皇后,去世的时候都是非常的年轻,其中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不满二十周岁就撒手人寰了。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德妃乌雅氏,身体状况也已经是非常的不好了。
雍正登基之后,在对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进行训斥的上谕中,这样写道:
“但众母妃自应照前遵行国礼。即如宜妃母妃用人挟腋可以行走,则应与众母妃一同行礼,或步履艰难,随处可以举哀。乃坐四人软榻在皇太后前与众母妃先后搀杂行走,甚属僭越,于国礼不合。”
按照这份上谕中的说法,宜妃郭络罗氏是在所有人都不步行走路,就连贵为“皇太后”的乌雅氏都步行前往的情况下,擅自乘坐“四人软榻”去祭奠康熙,并且是走在乌雅氏之前,这是明显的僭越之举,理应受到批判。
当然,这份上谕除了雍正对于宜妃的训斥与羞辱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暗示,那就是乌雅氏的身体状况也同样堪忧,需要他人搀扶才能勉强行走。由此可见,已经到了这个年龄的乌雅氏,应该就是寿终正寝的。
说雍正“逼死生母”,与雍正和乌雅氏之间剑拔弩张的母子关系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可以说是每一位帝王后妃的毕生理想与目标,特别是对于那些出身非常卑贱的后妃来说,一旦由自己诞育的皇子登基称帝,那么不仅仅意味着她本人可以实现“逆天改命”,就此母仪天下,其所在的家族也可以凭借着这份殊荣,而开启飞黄腾达之路。
然而,乌雅氏却是她们之中的一个非常罕见的例外,因为当由他所生的雍正皇帝继位的时候,她非但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欣喜之情,相反,她却屡次当众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之情,以至于让雍正非常的难堪。
首先,就是在得知康熙去世,自己的儿子雍正成为康熙继承人的时候,乌雅氏面对其他康熙后妃以及宫人们的朝贺的时候,只是非常冷淡的说了一句:
“将我子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梦中亦不思到。”
随即便断然拒绝了众人的朝贺,使得整个场面非常的尴尬。
紧接着,乌雅氏又开始上演了绝水绝食的“闹剧”,并且还一再要求自己为康熙殉葬。
“决意从殉,不饮不食。”
最终,在众位朝臣以及众位康熙后妃的苦苦劝谏下,她才放弃了如此想法。
可没过多久,乌雅氏又开始找雍正的“麻烦”了。这一次,他是在雍正正式登基前,一再拒绝雍正的朝贺。要知道,在清朝时期,新君继位前向自己的母亲进行朝贺是历来的传统与祖制,可即便是如此,乌雅氏依然是不管不顾。
“皇帝诞膺大位,理应受贺,与我行礼,有何紧要。”
结果又是雍正带领着大臣们对她是一通好言相劝,这才使得乌雅氏勉强接受了雍正的朝贺,雍正也得以就此顺利登上皇位。
当然,乌雅氏与自己儿子雍正之间的“冲突”并没有就此终止,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局面。
先是在“迁居宁寿宫”的事情上,乌雅氏予以了坚决的抗争与抵制,她是拒不按照清朝时期的制度以及雍正的安排,迁往宁寿宫居住,而是始终呆在她此前一直居住的永和宫之中,直至去世。
其次,就是非常著名的“拒受尊号”的事件。
当时,雍正已经为乌雅氏拟定了“仁寿皇太后”的尊号,可依然遭到了乌雅氏的拒绝。之后,是在雍正等人的苦苦劝说下,才算是勉强接受了“皇太后”的称号,可对于“仁寿皇太后”这一尊号,却依然不予接受。可这毕竟是关乎到礼法的大事,雍正以及朝中大臣们只得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劝谏,最终是经过了近半年的努力,乌雅氏这才松了口,决定接受“仁寿皇太后”的尊号。
可就在册封大典将要举行的前一天,乌雅氏便去世了,这也使得“仁寿皇太后”的尊号终究没有被正式册封,取而代之的是“孝恭仁皇后”的谥号。
乌雅氏之所以会在雍正登基前后,对其展示出极度的不满,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雍正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禵的“夺嫡”失利。
由于雍正刚出生的时候,乌雅氏的地位非常低,并不能亲自抚养皇子,于是在康熙皇帝的安排下,年幼的雍正被交由当时还是皇贵妃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佟佳氏对雍正是视如己出,与雍正感情深厚,这也使得雍正对于自己这位养母的感情远远超过了对待自己的生母乌雅氏,以至于雍正毫不避讳的称之为“生恩不及养恩大”。
而对于乌雅氏而言,对于雍正这个从小寄养在外的儿子也没有多少感情,她更加疼爱的是由自己亲自抚养长大的十四阿哥胤禵。可这样的偏心,不仅使得他与雍正之间的感情愈发冷淡,就连雍正与胤禵之间,关系也是常年保持紧张状态。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成为了“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此时的乌雅氏本就对雍正的“意外胜出”耿耿于怀,在她心中更希望的是由十四阿哥胤禵来继承皇位,再加上雍正夺下了胤禵手中的兵权,并将其发配到马兰峪看守皇陵,更让乌雅氏对雍正充满了极度的不满与深深的恨意。在这样的情况下,乌雅氏才会三番五次的当众表现出对于雍正抵制,以此来排解自己心中的愤恨之情。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少人便认为雍正这是担心自己的生母乌雅氏继续同他唱反调,才将其逼死的,但结合当时的历史史实来看,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成立。
从雍正继位后的表现来看,他并不想真的主动加害自己的生母。首先,雍正登基之后,对于自己的生母乌雅氏表现出了非常恭敬的一面,不管是朝贺,还是册封尊号,都是按照礼法进行的。即便是在这期间,乌雅氏不断地再给雍正制造难题,但是雍正都是予以了反复的劝谏,不像是动了“杀心”。
其次,清朝时期一直都是奉行“以孝治天下”,因而雍正不仅是对于乌雅氏,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康熙皇帝的其他妃子,基本都得到了雍正的善待。由此也可见,雍正并不是没有孝心。
再次,就是“雍正逼母”的说法,并不是从乌雅氏刚一去世的时候就开始流行的,这是到了雍正朝中后期,随着“曾静逆案”的爆发,雍正也被列举了“十宗罪”,即“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雍正却错误的撰写了《大义觉迷录》,可这非但没有起到自证清白的效果,反而是越描越黑,雍正“逼死”生母的说法也就此在民间开始流传。
可如果结合史料以及当时的历史事实来看,乌雅氏的去世就是寿终正寝,或许这其中有着些许雍正的原因,那也是因为乌雅氏自己对于雍正登基的不满而产生的愤恨之情,并非雍正刻意的要将自己的生母逼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